第一篇:基于融合教育下特殊儿童在课堂行为的管理与策略1
论融合教育下特殊儿童在课堂行为的管理
与策略
【摘要】:融合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课堂学习。这种形式不是以往的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指把不同年级的学生放在同一教室,在同一时间,教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和复式教学的区别在于:融合教育的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教室,学习相同的课程,教师同时要根据融合教育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在课堂管理上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在课堂行为的管理与策略也有其特殊性。【关键词】: 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 见习经历 课堂管理与策略 一: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则承继「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但是,它的教育方式却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所以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数不是唯一的指针,而是适才适能的快乐学习。融合教育的定义: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现在称为随班就读。二:特殊儿童
(1)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自闭症(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等类型。(2)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三:见习经历
特殊儿童极少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但这么多年来也听过一两个,见过一两个。在我就读初中时,我的数学老师曾讲过他所经历的两个特殊儿童。其中一个大概是自闭症吧,据我老师所讲那位同学并不说话,不与人交流。上课和下课对他而言并没有区别,他会随时在上课时走出教室,即使老师问他他也不会回答,如果老师拉住他不让他出去,那么他就会不停的打闹。而我的老师对此是束手无策,曾多次相与其父母联系,但孩子是留守儿童,就算联系上也没有多大用处。而另一位特殊儿童就更吓人了,他会在上课时突然站起来,然后说他要吃蛋炒饭,然后他就会举起双手,假装他在吃。他俩的举动都影响了老师上课时纪律,但我的老师却拿不出具体的策略去改善这种情况。并且如果我们的学校不去接纳他们,那么他们可能会失学。
而在此次的见习中,我也曾遇见过此类儿童。一位是我所见习的班级,一位是我同学所见习的班级。那一天我的指导老师李老师有事,我替他上两节语文课。刚上课时班上纪律还是蛮好的,同学们都认真听讲。除了那位同学,他从上课开始就一直玩他的水彩笔。但李老师曾交代过不用管他。我也就没提醒他,但在我上课上的正好时,他突然站起来说,谁拿了他的水彩笔。没有人回答他,我开始提醒他并且要求他坐回位置上,他看我两眼开始去翻其他同学的书柜,并且不停的发问。直到我下讲台拉住他,让他罚站。刚开始还站了一会,不一会他就自己回到座位上又开始玩他的水彩笔。那一刻我是惊慌的,我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类儿童,我不能立刻阻止他的行为,让他守纪律。或许在他的认知里并没有约定规矩或者严守纪律的要求。而另一位同学所带的班级是三年级。他们班上有一位智力有问题的男孩,坐在最后一排,上课时由他外婆在旁边看守。我去听课时,刚好坐在他旁边,上课时他并没有做出任何干扰课堂的行为,只是默默地玩手中的直尺,而他的婆婆则不停的让他听课学习。可我想这也有些难。我所见到的特殊儿童只是沧海一粟。如何在以后教学中遇到特殊儿童能正确处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融合教育则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那么在融合教育模式下我们面临着一种新型课堂管理,它与现在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却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融合教育的要求。四;课堂管理与策略
融合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课堂学习。这种形式不是以往的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指把不同年级的学生放在同一教室,在同一时间,教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和复式教学的区别在于:融合教育的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教室,学习相同的课程,教师同时要根据融合教育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在课堂管理上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课堂管理的特性
1.课堂管理首先是规范性 课堂规范也就是课堂规则。它是学生进入课堂,参与课堂活动时应遵守的一种要求,一般包括课堂规约和活动程序两个方面。①课堂规约指的是一系列与学生课堂学习有关的行为规定,如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等。课堂活动程序是为了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而确定的规范,如上课的程序规定,包括起立问好、点名、进入、结束等;集体性活动的程序规定,包括倾听、参与、交流、协助等;小组活动的程序规定,包括主动、探究、观察、合作等。
课堂规范是维持正常课堂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在课堂规范的过程中,教师一般承担对课堂规范的管理。教师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帮助学生了解课堂规范,认识形成课堂规范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课堂规范形成的要求,以增加和保持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
2.课堂管理也要有灵活性
课堂管理不仅要讲规范,也要讲灵活。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活跃、行为活泼的学生。课堂管理的灵活性往往就体现在课堂出现突发意外时的一瞬间,教师能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和偶发事件,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种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高体现。
(二)融合教育的课堂管理
融合教育的课堂管理也遵循一般课堂管理的规范和特性。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课堂管理规范上也有一些特殊性。
1.座位的安排
在有融合教育学生的课堂管理中,学生的座位安排是需要特别考虑的。如果有的学生是有听力障碍的,要根据学生的听力情况来安排座位。同时教师上课时要注意避免背对听力障碍的学生讲话,因为有些听力补偿不好的孩子,更多地要依赖看教师的口型来理解所说意思。教师讲到关键的词语时要适当放慢速度,口型略有夸张,还要避免一边走路一边讲话,以免影响听力障碍学生对声音的接受。
对于有视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在座位安排上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安排在前排居中位置,以方便学生看到板书和挂图;如果学生有需要的话,座位上方最好安放一盏台灯。另外由于视力障碍的学生常常需要使用助视器,如放大镜等,加之学生视力不好,这些学生课桌最好是专用的,课桌的前方、左右方装有挡板。
对于有智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在安排座位时也需要特别细心。一般要安排在教师容易照顾到的地方或者安排在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的旁边,另外他们的座位要尽量远离门窗,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2.课前准备
听力障碍学生的课前准备一般包括课前预习、检查助听器等。听力障碍学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熟悉教材,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
对于低年级听力障碍学生家长应给予预习指导,培养其预习习惯与预习方法;高年级听障学生应自己预习,家长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提醒。
助听器是听障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必要工具,因此要保持助听器良好的工作状态。家长应在学生上学前、教师应在学生上课前,检查助听器的工作状态。
同时在课前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帮助听障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听障学生由于沟通交流的不便,有时会对上学产生畏惧感,有些年幼的学生不愿上学,背起书包就哭闹;有的听障学生因听力问题,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却不敢提问;有的学生一到上课或考试就紧张。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留心听障学生的表现,在课前及时疏导,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视力障碍学生的课前准备除了要求教师充分备课,主要是为视障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工具、助视器和学习材料等。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为视障学生自制和改造教具和学具。比如为低视力学生制作大字卡片、大字试卷,为盲生录制有声读物,在普通教具上贴上一些可摸触的标志等。
智力障碍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心理准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进行。首先是学习目的的教育与学习动机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创造一些让他们成功的机会,以表扬鼓励为主。其次是做好预习,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指导,助学伙伴和家长要具体辅导,以缩小与普通学生的差距。第三是物质方面的准备,除了一般的学习用品以外,还要考虑他们的特殊需要,准备专用的学具、工具、材料等。比如让学生做折纸练习时,就要为智障学生多准备一些,以便他们弄坏了纸张以后,还有充足的纸张可以练习。
3.课堂中的走动
一般课堂规范要求学生“上课时不得随意走动和讲话”,但是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视力障碍的学生,有时需要走到黑板或挂图前才能看清内容,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去看。听力障碍的学生有时为了避免头影效应,也需要移动位置,这样也应当鼓励。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有时他们可能是一时控制不住自己,随意走动,但是教师也不要一味地强求,对于无伤大雅或者不具有危险性的不理想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宽容态度,甚至采取不理会策略。特别是有些智力障碍的学生以随意走动来引起他人注意时,教师更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不予理睬,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词典》)2.《七维教育支持中心特殊教育辞典》
第二篇:“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摘要】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闭症儿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融合教育是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提出了以下策略:诚心接纳;爱心帮助;耐心引导;悉心教育;细心交流;留心追踪。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说话有障碍、语速缓慢、语音低沉、行动迟缓、不愿与人交流、不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尖叫,有时候对他人或对自己有一定的攻击性,他们被人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传说中的外星人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也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异常,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的症状,而对于病因,尚未明确,可追溯认知神经理论、大脑机制、环境和遗传等因素。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01年相关数据显示,当时我国0~6岁精神残疾的儿童已有10.4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自闭症儿童,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发现,通常他们是孤立的,很难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其实,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一两个自闭症孩子学习,造成顾此失彼,更不是让自闭症孩子随班“混”读或只随不读,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集体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首先我们要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质
(一)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特质
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不注意人、眼睛回避与他人互动、欠缺基本社交应对能力,无法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薄弱。
(二)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的特质
约有 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言语、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在语言使用的质与量都远落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包括不熟练的文法结构、回复言语或称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倒置、无法使用抽象名词、暗喻性言语、音调简单,语调和节奏缺乏变化、缺乏情绪表达,也少有动作配合,无法了解和记忆和他对话的人,对他们的谈话细节不感兴趣。因此,自闭症儿童很难用言语的表达和同伴互动沟通,或是同伴无法了解自闭症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使得自闭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较不受欢迎。
(三)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质
模式化、固定的行为是自闭症者的普遍特征。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乐方面常有仪式行为。另外,功能性、象征性游戏的缺乏也是自闭症的特点之一。自闭症儿童常不按玩具的功能性质操作,而是出现对某些玩具的偏好和不恰当的玩法。如放入嘴里咬,用手触摸特殊的材质,或只注意某些角度或动作,而让人觉得它有斜视的现象。自闭症儿童因其固定玩法与知觉缺陷而缺少一般儿童想象的、功能的、变化的及和别人互动的游戏形式。
除上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外,自闭症儿童也常有活动量太高、活动量太低、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主动,对某些事物特别的恐惧或特别的喜爱,乱发脾气,甚至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有攻击或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只在少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出现,但这些行为出现时,对任课教师在班级经营上深具挑战,对自闭症儿童融入普通班学习造成很大的阻碍。
(四)自闭症儿童的智能与学习特质
自闭症儿童因其神经心理功能的异常,在学习适应上具有以下之特质:
1、认知能力不均衡:自闭症儿童70%以上都伴有智能不足的现象,记忆能力优于理解和想象能力。
2、过度选择性的注意力:他们对大部分的刺激反应微弱或是没反应,难以和人建立良好的互动。面对这种注意力分散不易持久的特性,一定要先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进行教学动作,如此才有成效。
3、偏窄视觉:自闭症者对刺激的过度选择是受到被认知的事物彼此空间距离关系的影响。自闭症者学习语言宜多注意语汇、字词的关系,意义越接近学习效果越好。
4、类化:类化困难是自闭症教学最大问题之一,自闭症者如果能将学业、社交、休闲和工作技巧,在实用和生活化原则情境教学,会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征,在班级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到集体之中。
二、自闭症儿童融入集体的策略
(一)诚心接纳
首先教师要调整好心态,面对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要以诚心来对待,不能对这类儿童有任何的偏见,更不能产生厌恶情绪。教师更有必要就此类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了解,或是阅读相关书籍,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接纳自闭症儿童,在知识上做好如何让自闭症儿童融入班集体的策略准备。
其次还需要让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学生能够诚心接纳他们。自闭症是近些年来被人们所认知的新疾病种类,想让班里的学生接纳自闭症儿童们,就要加强自闭症知识的宣传,可以给普通学生讲解有关自闭症的知识及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让他们接纳自闭症儿童以及帮助自闭症儿童,确保融合教育顺利开展。
(二)爱心帮助
因为普通学校的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于自闭症儿童还很不理解,当自闭症儿童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时,同学们会嘲笑、讽刺自闭症儿童,有的过激言行还会引发自闭症儿童更多的情绪及行为问题。我们要在普通儿童中加强爱心教育,让同学们从小学会关心比自己弱小的人,对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对自闭症儿童不反感,不冷落,不期侮,而是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同时树立普通儿童良好的责任感与良好的人格品质,在班级内、学校内形成互帮互爱,团结向上的友好群体,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适应普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教师对于自闭症儿童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例如,自闭症儿童周某,我为了鼓励他,上课奖励了一张苹果图案的贴纸,他拿到后,马上放进嘴里咬,然后还大声说:“不好吃!”班里的学生就因此而取笑他,就这件事我在班里进行了一次教育,让同学们明白正因为自闭症儿童的特殊行为,我们作为他的同学,应该热心帮助,而不是嘲笑。自此之后,学生改变了态度,特别是在一次校外实践活动中,大家主动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小组,野炊的时候,纷纷把自己做好的食物拿给周某吃,还热心地教周末烧烤。
(三)耐心引导
自闭症儿童很难用言语的表达和同伴互动沟通,或是同伴无法了解自闭症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使得自闭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较不受欢迎。因此,也容易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有耐心,从细小处一点一点教自闭症儿童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由于自闭症儿童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次地引导,才能慢慢有改变。例如:自闭症儿童周某,喜欢把自己的口水抹在别的同学的桌子上,有时候还会抹在别的同学的文具上。我就只好多次告诉他:这样做不好,别人会不喜欢你的。有时候看到他要这样做的时候,会用手势暗示他停止,几次之后,他只要看到我制止的手势就会马上坐端正。
(四)悉心教育
由于自闭症儿童神经心理功能的异常,在学习适应上面临更多困难。例如: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差,注意力分散不易持久,而且难以学以致用。所以,在教育方面老师就需要多关注他们。课堂上要运用多种策略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在合适的机会也让他们参与到与其他同学的学习互动中来。另外还可以运用同伴指导策略,例如设立爱心小老师,以多人、多次、短时间方式,照顾并协助自闭症学生,增加特殊需求学生与同伴互动,并注意使用加分鼓励同伴,避免学生疲乏和失去耐心。例如: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周某的学习,我在班里为他设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爱心小老师,同时还要求周某所在的学习小组要分工辅导他的学习,一旦周某有进步,不仅奖励周某还奖励他的小老师和学习小组。
(五)细心交流
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及时交流,所以教师要细心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点滴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自闭症儿童融合取得成效,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和家长一起互相沟通、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如果想顺利开展融合教育,就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必须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考虑孩子的情况来进行融合,家长可以支持融合教育的开展,但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那也会影响融合教育的发展。例如: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周某,我和他的家长约定每隔一天就要沟通一次,互相交流他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并且商量接下来我们该重点关注什么,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促进了周某的健康成长。
(六)留心追踪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最好能对他们做成记录册,追踪他们的学习成效。这样,既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在班级中的成长,也有利于新接手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老师能够及时掌握情况,在教育上做到循序渐进,还有利于自闭症儿童以后的成长。毕竟,小学阶段只是自闭症儿童成长的一个阶段,自闭症儿童的成长道路还很长。而且如果教师能够留心追踪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情况,就能积累经验,便于以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梅.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育问题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10(3):12-14.[2]王艳杰.高功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3(1)[3] 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04(169,179)[4]候旭.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文教资料,2008(6)
第三篇:《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我与罗杰斯的思维巧合
——读《课堂行为有效管理策略》有感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这本书分为8章114个小片段,跟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非常相似,都配有案例。虽然整本书比较厚,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句子有些冗长,表达方式也跟国内的书籍不太一样,但是我还是坚持把它通读了一遍。从中收获颇多,现一一道来。
启发一:准确记住学生的姓名
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姓名是教师在管理课堂行为时的有力工具。书中介绍了几种快速记住学生的名字:运用座位表、运用记忆系统、在花名册上做注释、为自己设立目标、开展一些与姓名有关的活动等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我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更管用,由于初中生的自尊心强,记住他们姓名更会让他们感觉受到尊重。
启发二:与学生讨论立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由人制定,更要由人遵守。在课堂行为的“建立阶段”,包括师生之间召开的一些会议,这些会议有助于确定和决定我们的领导、权威、纪律及同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开始形成的班级凝聚力。设定规矩一定要让全班学生民主讨论,形成决议。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才不会忽左或忽右,让学生无可适从。由于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启发三:注重管理的细节语言
管理的语言和纪律的语言运行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和我们所选择的短语、句子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怀着尊重和自信的态度。我们要重视班级中的哪些日常事件,因为正式这些日常的小事件构成了课堂行为管理的大问题。
在课堂管理中注重一些技巧,如使用非语言性的暗示,附带性的语言、规则暗示,分散获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果断的命令、课后的跟进等等,在细微处关注学生,在交流中注重技巧,这样的课堂必将是有效的课堂。
启发四:老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大部分生活都和教师一起度过。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很喜欢把老师的行为当做榜样去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所以 “言传身教”是品格教育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 “身教”胜于“言传”,身教是教师天职。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必须坚决不做。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们讲卫生、东西摆放整齐,但有时我们的办公桌上杂乱无章、讲台上东西随便乱放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显身教的重要性。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取得长远的影响。
“成功的教学以来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心、耐心、用心去精雕细酌品味每个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性。
粗读全书,我发现比尔.罗杰斯将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分成了四个阶段:课堂开始之前、课堂进行之中、课堂结束之后、特殊学生及教师自我的管理。
罗杰斯认为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对班级的管理有所建制。从班级公约到责任分工,从奖惩条例到座位安排,都必须清晰明了。这也对应了我校目前的德育理念,从学生的常规行为习惯抓起,先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该做到什么样的状态,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示范给学生看。只有有序的课堂、良好的习惯,才能造就学生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品质。甚至罗杰斯还认为在课堂开始前的三分钟是最关键的,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往往就靠这三分钟。他认为在这三分钟里必须要求学生安静有序的做好,告诉学生眼睛开始看什么,耳朵听什么„„其实这恰好印证了我校对于课前准备的管理——桌面清、伏案静。而在我自己的课堂中,我也运用了这一理念。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我给每一个班级都提出了六个“必须”的要求。其中有两个“必须”就是“课前准备必须做好,课堂问好必须大声”,旨在通过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和大声的师生问好,迅速将学生从课外拉到课内。
罗杰斯认为课堂之内的有效管理策略重点是在有效教学上。他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应当对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进行认真的准备,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跟学生达成互动。我个人也认为一节课如果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其间,那么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这节课的设计的问题,是老师提问水平的问题。因此,在我的备课过程之中,我尽量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样的知识或者方法该怎样才能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在上初三习题课的时候,我就思考怎样才能把枯燥无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掌握。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变式训练。从一道单项选择题开始变化它的选支、变化它的组合,逐渐变化成材料题,再变材料题的设问、变题目中的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在做题时需要注意什么,需要怎么解题,从而一步步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之上,我也尽量采取鼓励性、幽默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发言。因此在我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也有我的。我也尽量的将自己融入他们之中,跟同学们打成一片。
罗杰斯认为课后同样需要管理。罗杰斯更多的认为课后的管理是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不佳的一种延续处理。他认为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有适当的“惩罚”或给予学生一定的“后果”,但这种“惩罚”一定要是有目的的,这种后果一定是要有预期的。也就是说惩罚学生不能一惩了事,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有改正错误的意识。所谓后果不是说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才知道才承担这个后果,而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前或者是规则里明确告知如果某事则某后果。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认同。惩罚也好,后果也罢,这些都不是教师最终所要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去犯错,是让学生犯错了之后能加以改正。去年任教初一4班的思品课时,考虑到4班学生的基础弱,纪律差的现状,在第一课里我便告诉他们我的课堂规则,并且明确告知如果本周做得好,那么下周就全班看电影;如果本周做不好,取消看电影,并且严肃处理犯错的同学。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表现很好,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得到了我的奖励——每人两颗糖。当然也有学生课堂捣乱不守纪律的,如蒋伟。在蒋伟犯错了之后,我会找一个机会走到他身边,悄悄的告诉他如果你下课后不想被我处理得更严重,那么你现在就不能再犯错了。课后,我会找他单独聊天,当聊天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会严厉的处罚他,甚至会拿棒子抽他,但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布置一个作业给他,让他思考我为什么处罚他。由于经过课上的提醒,所以他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甘愿受到惩罚,并表示会改正,虽然这种改正可能只能维持两节课,但最起码这两节课上他的表现是好的。
罗杰斯认为对于特殊的学生要特殊的处理,对于愤怒的自己也要学会调整。罗杰斯认为对于那些挑衅老师的学生,老师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要避免和学生吵起来、僵起来。相反教师要在平缓的情绪之下,尊重的前提之下去解决矛盾、化解危机。我赞同罗杰斯的这一观点。因为我知道老师跟学生吵起来、僵起来一定不是一件好事。首先班级其余的学生都在观望,看看老师到底会怎么处理,如果你施以暴力,学生会鄙视你,如果你随即服软,学生会轻视你;其次学生都知道老师的底线,你能把我怎样,最多是喊家长。再次如果出现你叫他做他偏不做的情况时,那就真的僵住了,就真的没有对策了。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自己首先调整情绪,然后智慧、艺术的处理问题。曾经在我的课上,因为我批评了一个学生,因此在写作业时,那个学生就当着全班表示不写作业。于是,我稍稍平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全班同学说:“据我所知,这个同学最喜欢开玩笑了,你们看,今天又在跟大家开玩笑了”。转而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拿着认真严肃的眼神对着那个学生说:“你今天真准备不写作业了吗?你不会是真的不写作业吧?不写作业这一定不是真的吧”。这一连串看似幽默的提问,其实是在给他找台阶下,也是在缓和当时的气氛,而眼神里更是一种威严,让他知道我已经在找他台阶给他下了,他再这样下去后果就严重了。所以,最终这个学生自己嘿嘿一笑,承认自己是开玩笑的,继而认真写起了作业。
实践出真知,真知指导实践。纵观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很多东西其实在实际操作之中已经慢慢地开始形成一些成功经验。而罗杰斯的这本书又一次在理论上验证了我的经验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促进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读后感 雨花区 西善桥中学 佴海兵
“作为一名教师,从你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你就要一直忙个不停。要深刻的明白一日又一日的教学工作是什么。”我想,“深刻的明白一日又一日的教学工作是什么”也许就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教师解决课堂行为诸多问题,实现有效教学的使用指南。
作者对师生之间的课堂行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见,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当今教师在课堂上所面临的诸种问题,详细阐述了有效教学与课堂行为管理、惩罚及同事支持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强词夺理及爱挑衅的学生、具有情感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如何应对难以管理的班级、愤怒情绪的控制等内容,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第四篇: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教案
关于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教案
教学目标:学校老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秩序,保证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课堂问题产生的种种原因,对课堂问题行为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教学内容:讲述一些较为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以其原因,以及怎样合理处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身入分析学生自身的习性,以及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能作做到合理公平的处置。
教学方法:师生之间课堂互动,调换彼此身份,使其体会管理课堂,上课的经历。之前可以放些短片,漫画片,案例。
教学工具:准备一段相关课堂问题行为的视屏短片,挑选比较典型的事实案例,或者比较互动课堂气氛的关于课堂的动作漫画。
教学过程: 正文
1:话题导入
首先开场白,老师真诚的问候同学们,闲谈几句,开始进入课堂,把事先准备好的动画短片放映给同学们看,放完动画,展开提问对此有什么想法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2:规整的讲述完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内容如下:
A:职业学校课堂问题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教学效率的行为。
具体的说,在行为表现上,课堂问题行为既包括外向型问题行为,也包括内向型问题行为。在问题性质上,课堂问题行为既包括显性的问题行为,也包括隐性的(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显性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不服从行为等。隐形的问题行为,则大多是一种“退缩行为”,如对他人表现出惧怕,焦虑和回避,误认为自己会受到批评,拒绝等。在行为主体上,课堂问题行为既包括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包括教师的问题行为。在这里主要讨论学生的问题行为。
B: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原因:学生,教师,环境。
(一)教师的因素
1:教师的观念因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倘若教师的观念发生偏差,就会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情绪产生,从
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如果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强调知识为本,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一言堂”,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也为问题行为提供了条件,教师决不能因循守旧。
2:教师的教学因素
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是影响课堂效率的直接因素。布罗菲和普特南研究证明:由于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差,可能促使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从而避免课堂问题的发生。
3: 教师的情绪因素
教师的偏心是导致课堂问题的主要情绪因素。由于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品貌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待学生要关爱有加,一视同仁。
(二)学生的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也是心理和生理上实现社会化的跨越阶段。学生一方面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充满了矛盾斗争性。
1: 寻求注意和地位
有些学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反对老师的过多限制,对任何事情都喜欢持否定态度,喜欢恶作剧,哗众取宠,以显示自己长大了。
2: 焦虑过度
由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成功与失败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及抱负水平与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紧张感,焦虑感予压迫感就会加重,一些基础相对较差,能力相对较弱,个性不够坚强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种消极情绪,甚至产生敌意或攻击性行为。
3: 消极的自我意识
有些学生由于社会认知发展相对较慢,或者人际关系不和谐,在屡次遭受挫折后便在认知和情感上逐渐进行自我遮掩和否定,或者自我膨胀,自高自大。
(三)环境的因素 1: 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这一特殊学校中,他们接受的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2: 职业学校环境的因素
影响学生行为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学校社会心理环境两个方面。职业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课堂中座位编排,课堂布置等。同时职业学校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都是很重要的
3: 社会方面的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态势,这都对于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阶段的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增强了难度,同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社会消极信息冲击着学校,一直延伸到课堂,导致课堂问题发生。
C: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其具体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确定学生的行为标准;二是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三是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 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1)社会化
(2)活动强化
(3)行为协议
(4)替代强化 2: 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三)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1: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
2: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
(1)认识
(2)消退
(3)塑造 3: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基本步骤
首先,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和潜在问题行为。其次,运用有效方法分析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三,在的基础上确定矫正目标。第四,改正问题行为。
小结:本节是重点关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述,定义其含义,概述其原因,以及正确解决问题行为的方法。主要从学生本身分析,对老师有重要帮助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
第五篇:常态课堂下预设与生成精彩融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常态课堂下预设与生成精彩融合的策略研究
项目主持人:长葛市第一小学 张 草 周秋阁 主要合作者:侯伟娜 王海燕 朱连英 谢丽敏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做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卡壳‛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分地以‚静态教案的预设‛为本位,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常态课堂下预设与生成精彩融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课程改革 预设 生成 精彩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做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卡壳‛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分地以‚静态教案的预设‛为本位,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
所谓‚预设‛:就是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简而言之就是要明确5个问题:这节课教什么?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师提供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在每一个环节里,如何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出现的情况。生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预设下产生的现象,另一类是不曾预设到的现象。要明确的是一切生成都是合情的,作为老师要辨证地对待、适时地调整。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本课题希望通过对‚精心预设,驾驭生成‛策略的研究,以及对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方法的探索,来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预设大家都会,而且一个比一个高明,但是对于学生的生成,则可能会避而远之,这样的想法,自然很难做到意识理论上的转变,没有这样小处的转变,自然谈不上大处的转变。所以,我们得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的生成。为此我校确立了‚常态课堂下预设与生成精彩融合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课例研究,使教师能针对教学的实际情景,分析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或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探究教学案例中的教育思想,从而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升自己教育思维的深度、广度与高度,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通过研究,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推动课程改革,促成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推动师生教学过程的双项活动,焕发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驾驭课堂的技巧,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显著成效。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及依据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案例研究,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多角度地展现事件的发生与解决过程,把教师的实践行为和理论结合起来,使所有的教学行为蕴涵理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通过研究,使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不断完善预设,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又超越教学目标。学生在实现认知目标的同时,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超越。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中,拥有了主动、健康发展的权利,学生学习的需求不断增生,创新思想不断涌
3、通过研究,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不断提高,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达到娴熟,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复杂化。课堂教学变成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中,学生充满活力,洋溢着创造的激情;教师充满
(二)研究的内容
1、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预设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怎样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现,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
着智慧,突显着灵性,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预设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
2、教学过程的展开更要重视生成
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成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以‚让学生学得最好‛为参照,寻找实现高品质学习,激发生命活力的教学策略。
3、‚预设与生成和谐‛的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语),所以我们无法对理想的教学过程、理想的学习方式作全部先验的、肯定的假定。我们研究教学的目标,学生的本能需要,教学过程的本质,最终都是为了获得最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对‚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样一个问题经调查分析基础上,作一个逆向的思考,推断出我们良好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的依据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关于数学课堂学习中‚ 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的阐述。俞正强老师认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过程的生成与结论的生成。因此‚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 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论;或在教师预想
之外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成。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
2、经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3、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数学教师参与研究,结合日常的教学,研究在常态下进行。
4、案例研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研究过程
从本校课堂教学实际入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为主线,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实践的结果在理论上提升。
1、形成阶段(2009年2月——2009年3月)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
2、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10年4月)第一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学习有关理论。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机构落实和指导等工作。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调查工作,做好实施的起步工作。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全面落实第一阶段实验项目,并进行初步尝试。
第二阶段(2009年8月——2010年2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导向作用,做好小学数学课堂‘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的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聘请专家对当前工作进行评价指导、理论和业务讲座,提高全体课题组的理论业务水平,坚持做好第二阶段的延续、深入、提高工作,实践进入最后阶段,加大研究的力度,做好进一步的完善健全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准备结题。
3、总结阶段(2010年5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努力探索、认真实践,在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切实研究,提高成效
1、保质保量的上好课例研究课。课例研究课是验证课题理论假设、探索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的重要方式,是课题的生命所在。在充分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集体备课、深入课堂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探讨教材内容的优化策略。活动中个人钻研与集思广益相结合,积极探讨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背景、教学方法精心预设;相互听课,记录课堂中学生的精彩生成,共同探讨应对生成的策略。每次课例研究的程序为: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上课、上课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二次备课、再次上课、案例小结。
2、进行过程管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全组教师均参与其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并注重过程管理和材料积累,努力使课题程序科学化、规范化、过程化。每位教师都根据课题制定个人科研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按计划执行。期末写出科研工作总结,找出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修正。每学期,每位教师都结合课题写一份教研课教学设计,两份生成案例描述,两份预设与生成案例分析,将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及时反思、认真记录课题研究中的相关体会,注重总结与提炼。
(二)以研促教,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改革
我校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抓住教学中的点滴,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案例研究,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尤为突出。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只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更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预设做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精心预设环节,理性处理生成
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了充分的预设,课堂的‚生成点‛是有迹可循的:
1、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
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师生、生生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促使对话生成。我们看到,一种平等的对话会使教学相长,这种生成点在对话中是经常出现的。
3、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数学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数学素养。
4、在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我们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5、在偶发中‚生成‛
此外,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种偶发事件有的与数学教学有关,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
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就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
五、研究成果及社会反响
从2009年至今,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课题开展以来,我们共进行了8次课例研究,每次课例研究少则两轮研究,多则4轮研究,分别是:六年级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简便运算的整理和复习》,《抽屉原理》,二年级《解决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五年级《找次品》。每次课例研究均有预设与生成评析和小结。
2009年5月,李永霞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获许昌市优质课一等奖,2009年9月,侯伟娜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在许昌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11月,周秋阁执教的《可能性的大小》获市优质课一等奖,2009年9月刘建敏执教的《小数的意义》在河南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获得好评,常美丽、马云凌胡红敏获市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在市中心教研组活动中,周秋阁所执教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获得好评。
因我校课例研究效果显著,在2009年12月中旬被评为市课例研究先进单位,本课题于2010年荣获河南省课题一等奖。
六、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教师只有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才能具有鲜明的个性,才能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在课堂中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要做到教前和教中都应有人,即为学生的学习而预设,为学生的发展而预设,把教学的焦点放在学习者的身上,已教导学,以教促学。
2、提高教师的预设本领
课前要吃透教材,多角度地切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信息,了解文本的辐射信息。研究透学生,对学生要做充分的估计、预测。在此基础上要预演课堂,将自己虚拟地进入课堂,让自己、学生、情景等因素都动起来,获得对不确定性的会意,促使自己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进入课堂,并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3、全力发展课堂机智
课堂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反应,也会出现始料未及的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解决、得当、有效的措施,将课堂教学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