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1:3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

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讲稿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各种竞争的压力、社会生活的延伸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使学生的行为产生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新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依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乡的具体安排,对照十大养成创建标准,联系我校学生的现状我将从学生现状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养成教育目标、具体措施三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1性格孤僻,不适应集体生活。

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当前很多家庭子女较少,甚至是独生子女,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面对家长,而家长往往忙于农活无暇与孩子交流,或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能与孩子很好交流,导致孩子心理需求得不到解决,造成小孩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不愿与人交往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对集体生活出现严重排斥心理。

1.2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

现在的孩子一方面由于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分照料,容易形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另一方面学校又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依赖别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

1.3逆反心理严重。

有的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一切,自傲心理严重,听不进老师及家长的意见,对老师及家长采取敌意态度。有的孩子不能够正视别人好的成绩,即使是好朋友,也不是积极看待同学的优点和长处,而是妒恨。

1.4自制能力差,不能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表现在上课做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吃饭穿衣不注意卫生;就餐大声说话;就寝不能及时安静入睡。1.5没有学习目标,没有规划。受生活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每天的课外时间都是在毫无目的的追逐打闹中度过,星期天在家就是睡懒觉、看电视,因此爱好单一,或者有爱好,却缺乏意志,不能坚持。

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养成教育目标

2.1文明礼仪习惯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仪容仪表要大方得体,遵守规范要求;与人交往,要使用普通话,要注意文明用语;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见老师和客人要主动问好或点头示意;有良好的站姿、坐姿、走姿和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2.2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形成主动预习的习惯;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对疑难问题及时整理、归类,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主动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形成复习的好习惯;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3合作交流习惯

培养学生争做小老师,主动帮助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善于合作交流,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学会倾听,虚心接受别人的合理意见;有团结协作精神,互助合作中,要关注弱者。

2.4诚实守信习惯培养学生说话、做事讲诚信,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按时完成作业,细心检查,不抄袭,不作弊;不说谎话,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学习上,不要不懂装懂,不弄虚作假;生活中,不贪小便宜。

2.5强身健体习惯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阳光大课间活动,做到精神饱满,整齐划一;每天按时出早操,全员参与,不请假,不掉队。

2.6勤俭节约习惯

培养学生穿着整洁得体,朴素大方,不相互攀比,不乱花钱;不剩饭,不剩菜,实施光盘行动;随手关掉长明灯、长流水,做到节电、节水;爱护图书,珍惜课本,节约使用作业本。

2.7讲究卫生习惯

培养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头、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要学会整理床铺卫生,每月清洗一次枕套被罩;注意饮食卫生,饭前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三无”食品;保持个人及公共场所卫生,不乱丢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见到破坏环境卫生现象,能及时制止。

2.8学会审美的习惯

教育学生不染指甲、不染发、不佩戴耳环首饰,不穿奇装异服;站有站相,坐有坐姿,行走运动,动作标准,姿态优雅;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多使用赞美语言。

2.9热爱劳动的习惯 要求学生按时做好教室、寝室、责任区卫生值日工作;能够做些扫地、擦桌子、做饭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10安全自护习惯 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攀爬栏杆、扶手;课间活动不玩危险游戏,不追逐打闹,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回家、返校不乘坐三轮车、改装车,确保交通安全;不吃生冷、过期、变质食品,注意饮食安全。

3.具体措施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应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小学生的人格目的? 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施个别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心里困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和研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服务。

3.2引导学生悦纳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这类情感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为学生创设倾诉的环境和条件,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并针对各种不健康心理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学生们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处,悦纳自我,坚定意志,增强信心,摆脱压力,保持平和、愉悦、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3.3引导学生 发展自我。

发展自我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个人的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水平。学生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着不同的教育影响,造成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和个性品质的差异,老师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发扬长处,改正不足。

3.4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自控。

交往使人多知。学生生活在集体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人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在社会和集体中友善地和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发出各种正面信息,抵制各种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鉴别美丑、善恶、真伪的能力,并在班集体中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的喜悦。

3.5发展学生的情商。

情商指的是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如意志、兴趣、情感、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情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用情感驱动学习活动是现代课堂教育发展的必然。把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努力找到心理训练的对应点,并巧妙地应用到各个教学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3.6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耐挫力。

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是人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实践性的挫折教育活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挫折,在受到挫折后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去适应新环境,战胜困境,走向成功。

总之,学科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将在教学实践当中努力践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养成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实验研究个人学习计划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根据“十五”规划教育和我校承担的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的学习,特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一、加强学习:

1、理论学习,学习搜集资料,学习课题指南中的相关书籍。

2、再学习《新芽》一书中的相关经验和课例。

3、边学习边整理读书笔记。

3、边学习边整理读书笔记。

5、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操作实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等书籍。

二、学习的方式:

1、积极参加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学习培训,认真作笔记。

2、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健康教育活动的相关资料。

三、本学期我的子课题是《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向老师打小报告》。

1、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学校,和学前班的学习不一样,这个学期主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是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不能随便讲话,老师说话不能随便接嘴,上课要专心听讲。同时告诉学生坐、立、行及写字的正确姿势。

2、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每周检查两次。班级卫生随

时保结,争取做到两天打扫一次。

3、要求学生知道自己的事勤自己做,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收拾书包。在学校和家里正确摆放物品。

4、引导学生会使用文明语言、有礼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不向老师打小报告,当发现同学有错时,要主动帮助别人,实在不能解决,才悄悄的告诉老师,给班级争光。

四、学习要取得的成成绩:

1、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学习,通过相关活动课的研究的学习,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果。

2、认真总结、研究、交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息烽县云环小学教师:周 霞

2008年9月

第三篇:中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总结(小编推荐)

中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宁城县必斯营子总校 贾永才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搞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多年来,我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把贯彻道德规范同进一步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建立班规,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苗圃。新组建的班级,集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毕竟会不同,势必不利于班主任的协调与管理。为此,学校在每学年开始都责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提炼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制定班规。班规的内容不要求过多,但一定要可行,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出班训,以此约束班级的整体行为,初步使班级形成目标明确、奋发向上的氛围。制定完成后,班主任将班训、班规及时下发到学生手中,在熟记的基础上,不断对照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班主任以班规为标尺,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监督学生、警示学生,遵守得好的,及时表扬。故意违反班规校纪的,严厉批评,指出其危害,以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重视小事,防微杜渐,促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些所谓的小事,既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渠道,又是检验学生是否有良好习惯的试金石。抓住身边的一些小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我校长期以来重视、研究和实验的一个课题。

1、警句的鞭策作用

名言、警句具有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能发挥良好的警策作用,教育效果不可低估。如何使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甚至于接受“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从政治、语文课本中搜集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语、名言、警句,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大堤,溃于蚁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等,把他们请到德育教育的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意旨,领悟其中的内涵,牢记它们说明的道理,实践其中的真理。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从抓教师的行为习惯入手,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积极贯彻并认真落实县局提出的“卫生就是形象,卫生就是作风”的口号,建立教师轮流值日制,值日教师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办公室的卫生,领导每天检查,并抽查卫生保持情况。通过表扬和批评、量化公布等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讲卫生、争文明、树形象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伸伸手、猫猫腰”活动,教师也积极参加,教室讲台前的粉笔头及时捡到粉笔盒里,校园、操场的废纸、脏物及时捡到垃圾箱中。由于教师注意了身边小事的示范作用,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不论在教室、办公室还是校园都受到良好的影响。

3、发挥班主任的督导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这一特殊职能就决定了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与相处,正确发挥班主任的督导作用,是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推动力。为了达到利用小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学校向班主任提出了“四勤”的原则:一是“腿勤”班主任上班坚持“车棚——清洁区——教室——办公室”这条路线,及时发现各区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勤到班级,多与学生在一起,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工作有的放矢;二是“眼勤”,勤观察并善于观察,捕捉苗头性的东西,使一些小事变成教育引导学生的素材;三是“嘴勤”经常召开有班委会成员和值日干部参加的会议,让他们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二手材料,共商管理的策略。四是“脑勤”,就是经常想问题,从自己掌握的大量材料中概括出共性的东西,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可以说,这“四勤”是提高学生良好的习惯实效的良方。

三、广开渠道,多方面施教

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管理也是如此,要坚持软、硬兼施的原则,既要“硬落实”又得“软管理”。为此,我们寓养成教育与丰富的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通过组织“谈理想”和“小法庭”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将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利用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新年等重大节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明确意义,受到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讲卫生、不爱护公物、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按时到校、偷看不健康读物等开展“独立作业的好处有那些?从校园内捡起一片废纸与随时丢下一片废纸有何不同?迟到,会给同学带来什么影响?怎样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等讨论活动。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预防效果,升华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力地促进养成教育。

四、发动家长,共同教育

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为此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中,我们还注意了家庭、家长的作用,以家访、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适时、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一是在在尊重家长前提下,认真听取家长对孩子在家中学习、生活等情况的介绍和家长的意见与要求;二是客观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向家长宣传学校、年级、班级在近一个学期内的工作要求,增强透明度,为双方更好地配合打基础;三是热情地和家长商定下一步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对一些教育方法欠妥的家长,给予指导,努力达到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学校与家长的“互联网“效果。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大,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几次有意义的活动就能完成养成教育任务,必须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长效,才能逐步实现养成教育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方面,我们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在实践中,有许多的方法、途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更新,为此,我们还将不断地努力,力争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为我县的素质教育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四篇:略论婴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略论婴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我们应重视婴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日常生活中检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有意识的引导他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婴幼儿 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指的是孩子的习惯及性格是在7岁之前养成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孩子是否在未来社会能够立足,能否生活得踏实、快乐、幸福,真正比拼的不是才艺,而是“习惯”。学龄前特别是3岁之前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婴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人格教育依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入小学,需教师用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所以,良好生活习惯不仅是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维护孩子健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茁壮成长的基础,这点在幼儿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调节孩子身心支付能量的平衡,使孩子既不因太疲劳而损伤稚嫩的身心,也不因无所作为而让幼稚的身心得不到锻炼。

2.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

好习惯是最节约时间和最节省精力的,好习惯能使孩子把精力集中到主要的事情上,不至于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因此,家长不宜片面地认为开发潜能就是培养记忆力、学习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将孩子的启蒙教育定位在各种好习惯的建构上。

3.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优良的品质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条件

良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要有持续性和一致性。

1.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造就优秀人物过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教育。

2.心理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影响非常大,当孩子身处彬彬有礼的环境时,他的言行就会被影响和感染变得礼貌起来;当孩子身处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时,他的性格会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当孩子身处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时,他的行为就会变得自主起来。

3.日常生活的渗透

一般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老师就要做有心人,时刻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要及时发现、及时鼓励、时常提醒。

三、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来说是受益终生的。所以,必须从小加强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饱、吃好不仅能满足孩子体力支出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进餐时的良好气氛还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这需做到:

(1)培养孩子对吃饭有积极性,有极大的兴趣,始终保持心情愉快。

(2)进餐时要有固定的座位,进餐时注意力集中,细嚼慢咽,不可以边吃边玩。

(3)进食要定时定量,饮食全面,做到爱吃各种食物。

(4)经常喝白开水,不随便喝生水,不随便吃不洁食物。

3.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和为他人服务的习惯

(1)自己吃饭。自从孩子能够自己拿小勺吃饭,家长就应始终坚持让他们自己动手吃饭,并让孩子对自己吃饭产生间接兴趣。

(2)自己睡觉。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应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入睡,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

(3)自己穿脱衣服,穿脱袜子,穿、脱鞋子。

(4)收拾自己的玩具、图书。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那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玩具,而让孩子整理这块小天地正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绝好机会,家长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在孩子玩玩具、看图书前要和孩子“约法三章”,即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图书自己整理等,并等孩子同意后才让其玩。在孩子玩好后及时提醒他自己收拾,久而久之,孩子就了解了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5)在家里要鼓励孩子为爸爸妈妈拿鞋子、为爷爷奶奶拿眼镜、为客人拿拖鞋,等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服务意识,更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4.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很多身边的工作,如放筷子、洗手绢、擦桌子、擦椅子、扫地等,为孩子创造实际操作的环境,让其逐渐掌握劳动要领,并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为家庭尽一份自己的义务。

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积木玩了随地扔,进餐饭菜满地撒,脱下衣服到处丢等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然变成家长的服务中心,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出现大人包办一切的现象;而科学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如果成人不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不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就会错过这个宝贵时机,到时再想弥补,就既困难又费力了。另一方面,成人自身的生活习惯也时刻影响着孩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人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少的。

1.言行举止榜样化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最容易接受形象教育的,而成人的榜样作用又最具说服力。如教室里各类教具、桌椅摆放得错落有致,户外活动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时注意不乱扔果皮纸屑等,都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生活要求明确化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贵在使孩子明确具体的要求。即为培养孩子进餐前洗手的习惯,就应事先向他们提出要求:如饭前要洗手、洗手时把衣袖卷起、手心手背都洗干净,然后把水倒掉,再把手擦干,等等。这样,每天不断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就会行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3.习惯引导经常化。学前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控能力比较差,对家长或老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淡忘,但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只要家长或老师引导得法,是不难形成良好习惯的。

参考文献:

[1]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严星.性格影响你的一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

第五篇: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地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然而,当今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有许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我们曾观察过,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大约只有15%。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 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汤,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觉得幼儿的进餐现状迫切需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补偿性教育,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因为:

(一)良好的进餐行为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维持生命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必须通过进食各类食物并从中摄取丰富的营养来取得。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二)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幼儿进餐时肌肉的运动、舌头的运动、口腔的动作及吞咽等进餐技能,对口头言语清晰度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阻碍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影响其口语表达的清晰度,并进一步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良好的进餐行为对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 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这时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餐时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指在进餐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形。例如幼儿在进餐时正确使用餐具、具备良好用餐姿势;不挑食,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以现代儿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 陈鹤琴先生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并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时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学前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进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其在健康领域目标第二条中有明确表述: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二)实践依据

1、从古至今的传统教育中有着丰富的进餐行为教育的经验,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应当批判性地借鉴那些至今仍适用的文化遗产。

2、教师在进餐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有不少创新的内容,这些新观点和新做法,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如何养成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新理论和新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幼儿进餐习惯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2、小班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3、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行为,并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卫生进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认真清洗,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注意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不厌食,能情绪愉快的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礼貌进餐(不喧哗。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

针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借助于教育教学的各种手段(谈话、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激励等),并取得家长的支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五、课题初期研究成果及实施措施:

在园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本课题于2006年7月被立项为园级课题并在托班40名幼儿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初步研究,教师们对于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养成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及实践经验,也创新了许多托班幼儿进餐能力培养的好方法,幼儿进餐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初步懂得了进餐的重要性,大部分幼儿能愉快进餐,幼儿整体进餐状况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大地进步,进餐后也能把餐具放到指定地点并进行分类等。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家园合作,主要实行了以下措施:

1、通过家访及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在家的进餐能力和习惯。

2、加强课题组成员《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等理论学习,以及对幼儿进餐能力培养、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并掌握对托班幼儿进餐培养的多种方法。

3、通过家园互动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家长互相合作,共同养成幼儿文明进餐。

4、通过集体教学、榜样示范、随机教育等手段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托班幼儿进餐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有不少孩子仍有挑食、掉饭粒、进餐时举止不文雅等的现象;部分幼儿在家与在园有行为的反差,在园自己吃饭,在家则要家长喂饭。少数家长家长对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觉得“树大自然直”,幼儿园仍需加强对家长进行观念上的正确引导。

针对课题实践中出现的这些状况及小班九月将有新生入园,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养成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策略:

(一)调查了解幼儿进餐行为现状及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1、通过家访、调查、座谈、观察等手段,了解小班刚入园幼儿进餐行为的现状(包括餐前是否懂得洗手,能否独立进餐;会不会偏食,用餐时间等)。

2、调查了解幼儿的体检结果与平时进餐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

3、分析小班幼儿造成进餐不良习惯问题的诸多原因。

(二)多方面、多形式地培养小班幼儿进餐行为习惯。

1、利用各种集体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2、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进餐行为加以示范传授,在现场进行规范的演示,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的掌握。

3、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为幼儿掌握及巩固良好进餐行为提供的机会和条件。

4、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进餐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5、对特殊幼儿进行个案跟踪观察,记录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以便用来进行个案的研究。

6、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一)对象:本园小班120名幼儿。

(二)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谈话、问卷等了解小班幼儿进餐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做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分析。

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餐行为的表现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3、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幼儿进餐教育的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先进的成功经验。举办专题讲座,针对实际解决问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定期不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如学习心得,论文交流,经验介绍,补充、完善实验,扩大实验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5、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进行幼儿进餐礼仪技能的训练,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现状调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调查边研究,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设计——探索——反思——总结。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教育评价。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实验研究历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7年3月)(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人员分工。

(2)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共同探讨对托班进餐行为培养的研究。(3)对托班幼儿进餐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原因。

(4)创设研究氛围,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对托班幼儿进行进餐行为习惯的初步培养,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及课题实验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07、4—2008、8)

(1)对小班幼儿进餐行为进行前期测评,分析不良进餐习惯形成的原因。(2)收集小班幼儿“六一”体检结果,调查分析幼儿身体状况与进餐习惯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理论学习,调整课题实施方案,商讨制定适合小班幼儿的进餐行为培养计划。

(4)通过一日生活基本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

具体实施方法:①运用榜样示范法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概念,知道哪件事情应该如何做才是符合要求的;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环境渲染,情景表演,游戏活动,创编儿歌、故事等渗透进餐礼仪培养的内容,帮助幼儿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的提醒与指导;④家园配合。

(5)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设计——探索——反思——总结。

(6)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再次进行全面实施。

3、总结汇报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0月)(1)对幼儿的进餐行为进行后期测评。

(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经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3)总结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举办成果展示、交流、研讨。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改善小班幼儿的进餐行为,养成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2、增强教师、家长、幼儿正确的进餐行为培养观。

3、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最终成果形式:相关影像资料、观察记录、反思笔记、典型案例、教案设计、论文、研究报告。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一)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幼教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所需经费、资料和时间,学校将全力保证。

(二)课题组负责人徐有香园长具有中学高级职称,具有丰富的指导教育教研经验,曾负责多次省级课题的研究并获奖,受到众多领导、同行、教育专家高度评价。课题组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论文或论著并获奖,均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都工作认真负责。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负责人:徐有香

全面负责、主持工作

幼儿园园长 中学高级职称 执

笔:孙慧琴

撰写课题方案、研究报告、教学实施

幼教高级教师 成员:

统计资料、分析研究

幼儿园办公室主任

幼教高级教师 徐成效

教学实施、问题反馈与探索 幼教一级教师 蒋小丽

教学实施、问题反馈与探索 幼教一级教师 由五个人共同完成课题内容的实施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帼遐主编:《学前儿童发展与评价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3、刘湘云等主编《儿童保健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韩雪佳:《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5、马立新:《好习惯是孩子的阶梯》

下载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地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然而......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 《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院 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班 级: 2009级 姓......

    浅谈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与培养

    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和培养孩子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就是给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调查与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打下扎实的基础。然而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融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融合 茂名市第一幼儿园 陈洪樱 mm23147 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当前,全社会都在重视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往......

    关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教育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教育的一点心得体会 马福罗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培养学生一辈子都受益的良好的行为,需......

    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总结

    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我校的特色品牌。多年来,学校领导很重视这项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了一定的高......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研讨发言稿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研讨发言稿 四2班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