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19-05-15 05:5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篇: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毕 业 论 文(设 计)题 目: 《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院 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班 级: 2009级 姓 名: 杨齐英 学 号: 指导教师: 冯老师 日 期: 2011年9月16日

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西区沙朗小学 杨齐英

摘要

2006年,我校开展《学科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积极加入到这个课题研究中去。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塑造人心灵的学科,其教学要求及特点决定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教给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文字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审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发挥,利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注重学科渗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角色”意识,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辅导过程。这样,语文教学就会成为学生实现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披文入情,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感悟生命的美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富有个性特征,堪称名篇佳作。就语言而言,更是充满了美的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感悟美的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此,我以人教版第八册《花的勇气》一文的教学为例:

《花的勇气》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 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如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作者情感起伏的变化呢?

(一)诵读品味,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咀嚼品味。但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充分感悟文字的美,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寓意的诠释呢?

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把最能打动你的那段文字读出来给大家听。生1:读最后一段。

师:好的,还有别处打动你了吗? 生:读第七段。(较有感情)

师:老师听得出来,这段话确实打动了你的心。你读得那么有感情。这段话写得十分精彩。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段话中,走进去,哪些句子、词语甚至是一个字打动了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

(生默读第七自然段,动笔圈画)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地读着,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幻灯片出示第七段文字。)

生1:我从“此刻,这些花一下子全冒出来”的“冒”中感受到惊喜,如果用了长,就会让人觉得乏味。用了“冒”字,就让感觉很生动,很有生机。

师:你对词语很敏感,好,你来读好这句话。

生1(有感情地读):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哪些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师:还有谁也是体会这句话。

生2:我从“顿时”“整个世界铺色彩”这几个词中感受到惊喜。“顿时”感觉到刷刷刷一下子上去了,没多少时间花全冒出来了。不是一般的鲜艳,而是明亮夺目。作者把整个花的草地比喻整个世界,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美丽的花的世界。

师:是啊,当他看到这一幕时,心情是„„ 生:(齐答)十分惊喜的、高兴的。师:谁能读出这种心情?

生3: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哪些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师:惊奇写在你的脸上。前几天的草地是怎样的,你找到了吗?

生1: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

师:看到绿色的泛滥,作者的心情„„ 生2:失望。

师:后来看到的草地呢?

生3:看到只比青草矮几厘米的花。师:请你读出来。

生4:我用手拨开草地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有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

从这段课堂实录里,我把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作为阅读的突破口,披文入情,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味,那就是花的勇气!

(二)、拓展写话,在文字表达中,内化美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悟到生命的力量的时候,教师出示图片和小诗,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可贵:

师:同学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野花为我们谱写了一首关于生命的诗歌,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勇气。

(幻灯片出示诗:)勇气

(野花),在冷雨中傲然挺立,那是生命的勇气;

(腊梅),在暴风雪中努力绽放,那是生命的勇气:

4(),在(),那是生命的勇气;

(),在(),那是生命的勇气; 勇气,向我们证明生命的价值。(师生有感情地朗诵前两节。)

师:孩子们,当我们融进大自然,你会发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鸟一虫这些平凡的小生命都在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勇气。请你学着前两节写一写,我们一起来补充小诗。

(生自由补充小诗。师巡视指导。)师:把你写下的诗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1:雄鹰在暴风雨中展翅飞翔,那是生命的勇气 生2:蔷薇花在台风中不畏危险,那是生命的勇气 生3:野草在石头缝里钻出来,那是生命的勇气。生4:桃花,在今年的雪灾中绽开了,那是生命的勇气。生5:蜘蛛在火海中拼命逃生,那是生命的勇气。„„

随着学生的思路,听着学生们稚嫩的小诗创作,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品读和表达,学生们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感悟;生活中多彩而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体味到生命的蓬勃,生命的自信,生命的美丽!

二、我手写我心,通过写作,走进孩子多彩的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说得好:“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所以,教作文其实是在教做人。作文,不是分数的工具,不是掌握文章、技法的手段,而是“立言——立人”的途径。语文教学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生动地讲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摄像机对准社会主义的鲜花和阳光,而不是对着垃圾和苍蝇。因此,我决定把德育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积极健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

(一)通过日记打开孩子心扉

了解学生心灵,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几年来,我一直尝试通过日记来透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掌握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变化。

每接任一个新班,我都要求孩子们在日记里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学习情况等,为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熟悉情况,提供了依据。

跟孩子们熟悉以后,孩子们象与朋友说悄悄话一样,在日记里大胆地打开心扉,说真话,吐真情。记得有一次调整位置,我把班里成绩差的小权跟成绩好的小莉坐,目的是希望他俩互帮互进。谁知当天晚上他俩均在日记里向我提出重调位置,原因是成绩好的怕成绩差的上课开小差打扰他;而成绩差的认为成绩好的瞧不起自己,跟她坐心里觉得自卑。于是第二天我分别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把对方的日记给他们看。看完后他们都低下了头,找到了自身不足的想法错误的根源。他们不但不要求调位,后来还成了“一帮一”的最佳拍档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的心毕竟稚嫩和脆弱,摔倒了,渴盼老师的搀扶;迷失了,希望老师的牵引;开心了,渴望与老师分享。老师在日记中的一句鼓励,一句赞扬,几句点拨,都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心灵的慰藉。

(二)通过写作寻找心灵的空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还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文如其人”,“文以载道”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注重 学生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并能从中激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以江苏版第十二册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课后小练笔为例。学完课文后,我结合我们中山的特色和近几年来的变化,设计了《我爱你啊,中山》这一作文题,让学生围绕中山家乡特产、古镇灯都、小榄菊花会、火炬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风景区旅游等主题,分小组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及课后拍摄身边熟悉的景物,通过观察、采访、查找等途径了解家乡过去、现在和将来。最后,抓住最熟悉的一处地方写出家乡的变化。学生经过资料搜集,实地调查及参观,许多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应运而生。

在本次习作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写作的视角指向身边的“阳光和鲜花”,指导学生多方搜集材料,使他们对家乡的发展有所认识,使他们逐步认识 6 现在的中山将伴随自己的成长会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可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也让他们意识到优美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精心呵护,使他们从小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这样,在习作的同时,也适时地向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是智育、德育工作一箭双雕。

(三)在活动中寻找心灵的避风港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一种综合课程。它构建了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身实践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还是进行道德实践体验的有效途径。

以江苏版第十二册“我的成长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活动为例。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整理六年来带有成长印记的物件:(1)各个成长阶段有代表性的相片,并描述出相片背后的生活小故事;(2)各年级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业、试卷等;(3)各年级获得的各种奖状、奖章等;(4)课外自己收藏的兴趣小物件。整理好后,用资料袋分门别类地装好,做成《我的成长册》。然后把成长册带回班级,大家一起分享各自成长的快乐。最后,以这次活动内容为主题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本次活动后,好多家长都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忽然发现,孩子一下子长大了,变懂事了,本来喜欢顶嘴的孩子嘴巴也变软和了,也会体贴人了!原因从孩子们的习作中不难找到“看着一叠厚厚的相片,看着小时候的我和现在长大的我,再看年轻时的妈妈和现在的妈妈,我发现,我长大了,可妈妈变得有点老了”“小时候我得到的奖励是好孩子,好儿童;现在呀,我拿到的是三好学生,俗话说得对‘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啊”“真没想到我一年级写的字那么认真,一笔一画,而现在妈妈老说像‘鬼画符’,看来我真的得好好改改!”„„

真正的实践体验,既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又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对生活最切身的体会!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语文课堂是一个生命的情感的世界,是流淌着生命的血液,淌着生命之泉的汩汩清流,是弥漫着人性光辉的多姿多彩的诗意世界。在这语文的天地里,我们感受着孩子们那灵动的语言,鲜活的 7 想象,思维的驰骋,个性的张扬,心灵的放飞,性情的陶冶。我知道,不管是谁,只要看到这,都会有所触动。深情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教书育人,让道德教育这颗美丽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灵栖息地里,开花结果!

三、感受书香,在名著阅读指导中,以灵魂塑造灵魂

众所周知,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苏教版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在高年级每学期的“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安排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等名著。

众所周知,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可对于名著,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人人都发现不容易读下去。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又该如何把名著读下去呢?我觉得老师的引导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以课文为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有一部分介绍文学名著或节选自文学名著。如《小草和木树》,主要是介绍夏洛蒂如何写成《简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主要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向学生们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一部名著的。教师可以在教课文、介绍作家和名著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阅读整部小说,让学生更真切、更具体、更完整地感受名著。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教师可设计一张“名著阅读进度表”,随时跟踪、督促学生的阅读,使之有始有终地完成。

(二)通过故事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讲故事、听故事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和参与。文学名著中有一些很生动的、故事性很强的情节,如“空城计”、“草船借箭”、“星期五”“桃园结义””等等,教师可定期组织班级故事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请学生上台讲故事,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

(三)从观看影视片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现代教学媒体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能使学生较迅疾地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教师可精选一些由文学名著改拍的优秀的影片,与学生共欣赏、共评析,由此入手,阅读原著,在原著中更深切 8 地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

(四)组织演讲会、辩论会和知识竞赛。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林冲,它揭示了人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定出一些话题,如“我眼中的×××”、“鲁滨逊告诉我们什么”等话题,组织演讲或辩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独到的认识,从而加深对名著的理解。针对小学生喜欢竞赛的特点,组织学生看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后,进行知识竞赛。

阅读名著,是与思想家交流,与巨匠对话。有名著的浸润,加上细心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再辅之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自会提高,而文学底蕴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最重要的是在与书中人物心灵的碰撞中,常常会擦出绚丽的火花。

孩子需要文学,如同在生存中需要新鲜的空气和清澈的甘泉。我们相信文学的力量与美丽,如同我们相信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描述文学的美丽:文学是这样一种景观,它在大地与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中国文学家鲁迅对文学的理解更为透彻,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是的,文学正是给我们生命以力量和美丽的瑰宝,是永远照耀我们精神领空的灯火。

新课程标准下的编排模式,为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更好地学好语文。

我在进行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网络带给语文教学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永远是开放的、多媒体的、跨越时空的。他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深刻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方式。现在,我除了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以丰富、充实自己的课堂。我在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品尝到了其中的甘甜。

一、优化教学,提高效果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图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这宝库里不乏同行的优秀论作,如优秀教案、论文、课件等,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校的校园网中,也有不少的可用资源。一次,我借用本校老师设计的《秋天的雨》的课件进行教学,学生们欣赏着美丽的图画,聆听着诗一般的配乐朗读,渐渐地,他们陶醉了。我让学生再次听着音乐,跟着小声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读完了还要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有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色很美,我努力地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想象那景,甚至还在黑板上画一画景物,以求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期待着更进一层的讲解。此时我想:要是有现成的景物图片该多好啊!下课了,我马上从电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风景区图片。这些景物不就是书上那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吗?我将图片上传到教室,让学生们看景学词。这样,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听着我的讲解,学生们一脸的释然。

借助网络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动、鲜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语言学习是发生在语文课堂以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课一起,共同影响着小学生个体语文素质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比如自由的网上阅读课;关于实时新闻,热门话题的主题交流;个人、班级主页的设计与建设;网上信息的发布(习作的发表)等。这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是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且充分地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情感教学心理学》 参考文献:《现代心理学》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2月 第43页

《让生命与诗意结伴而行 》(陈瑜)

2、《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1月 第40页 《点击的不仅是孩子的心灵》(孟亦萍)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

第二篇: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广西桂平市垌心乡王举小学

蒙丽娟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3、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背诵、积累优美语句;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德国奇丽风景、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2、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

三、教法:读议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了解德国有关习俗等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花吗?你们的花会养在什么地方呢?

2、今天我们就随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德国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里独特的风光,领略他们独特的养花习俗。(板书课题,齐读)(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先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学生接读)

3、了解中心句:

(1)季羡林爷爷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他对德国的评价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

生说,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指导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注意标点。

(2)季爷爷是怎样描写这样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三、深入感受:

(一)感受景色之奇丽。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划计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赏析:

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词语:读这段话时,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视线?

a.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生读句子,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师用双手合拢花绽开状,这是一朵,一簇应是怎样?来呀,这个同学加一朵(生也靠手)还单薄了一点,再来„„

b.这些花(指课件)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c.“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是什么意思?(空闲,没有时间。“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应接不暇”呢?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的又想看(远处的),看了怒放的又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d、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会“应接不暇”?指名说。(2)描写景色奇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3)朗读感悟

①这里的花如此美丽,让我们“应接不暇”,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吧!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②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闭上眼睛静静的听老师读,并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读)

③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

④大家说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欣赏这奇丽的景色。边看边解说。(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用朗读来表达一下吧。

(二)体会风情之奇特。

1、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会让人想到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2、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人人”体现在哪?

4、生汇报

5、品读理解。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让我们再一次从他们养花与赏花的过程中品味这种境界。

(2)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接读(他们的花„„花的脊梁。)

(3)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在街上又看到别人的花,生接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他们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呀,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多么崇高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你们能在这八个字中用上一组关联词语,使意思不变吗?教师提醒你们:前后四个字的顺序可以变换。

6、联系生活实际例子谈谈对主题的理解。(轮流值日搞卫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为贫困孩子献爱心捐款活动)

四、总结全文,课堂延伸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被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祟高境界所感染;学习了课文,我们会由衷地赞叹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更应学习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课文的结尾写到了四五十年后,当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课中,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打断了学生的理解思路。虽然学生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第三篇: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师者授业、解惑,必与时俱进!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山坛小学

肖亚琼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学方式进步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多样化,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更好更深刻的引导学生学习,更好的教导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接受。

【关键词】语文 信息技术 方式 接受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 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 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 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 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 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第四篇: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简报

小学关于

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的简报

我校信息化程度现状,我校现共有在职教师12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7人,中年教师3人,2名年轻老师。其中但老师,方老师,周主任及杨老师对电脑的操作和信息化知识很薄弱。

一、我校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针对我校现状,我校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针对我校现状,校长组织全校老师开了一次行政会议,会上组织老师学习教育组关于普及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一帮一的帮扶方案。

组织老师听年轻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让老师体会到信息化教学很方便,不但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我校的重点是对所有老师普及教育信息化教学,尤其要重点培训对信息化教学知识薄弱的中老年教师。切实实行一对一,一帮一的帮扶方案,并随时进行检查和督导。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和方法。给每个老师布置课题研究的任务,要求每个老师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和方法。并定期组织召开教师经验交流会,对于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并就学习中得到的心得体会进行经验交流。

4、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组织老师熟练学习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组织学习使用电子白板,PPT等进行教学。学校的多媒体出现故障,以我为首,发现问题,及时修补。

为了激发老师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热情,学校给每个老师配了一 个手提电脑,方便老师电子备课,运用多媒体教学。

5、整合的关键在教师。

学校已经制定了信息化方案,有专人负责督查,教务主任检查,对于学习信息化教学不积极的,提出批评,并督促其积极学习。

为了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普及水平,学校特地请熊老师授课,手把手进行教授和演练。给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我校全体老师正在努力学习白板知识,努力适应信息化教学。

1.2.老师们正在进行实际操作。

3、周主任和方老师正在进行热烈地讨论。

三、教育信息化成果

我校所有老师都学会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的基本使用,并且但老师,方老师,周主任和杨老师以前在信息化教学方面非常薄弱,现在都已经学会了子白板和多媒体的基本使用。全校老师都通过了教育组组织的信息化教学的测验。

四、典型事迹。

我校的但老师,方老师都已经接近退休的年龄了,但他们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非常高,一有空就在办公室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并且遇到不懂的一些问题,积极地问年轻的老师,请年轻的老师指点。这种积极的学习劲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第五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加强小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素质,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长远方针和百年大计。同时,搞好了小学的民主法制教育,将会极大的促进千家万户乃至全社会民主法制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逐渐实现了社会制度化和法律化。依章办事,遵纪守法是民主法制社会最显著的特征。这就要求广大公民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体能、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与人竞争、与自然搏斗、吃大苦耐大劳的优良品质,更要有强烈的纪律性与法律意识,具备民族自尊心,有高度的爱国精神与敬业精神。

如何做好法制宣传、培养出具有高度民主法制意识的新型公民,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课题,也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三位目标体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紧密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之从小具备法律意识,提高分辨是非和遵纪守法能力,逐步形成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被纳入我国根本大法《宪法》。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有关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法律意识。如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珍贵的教科书》、《冀中的地道战》等战争题材的课文时,让学生在了解了战争年代中人们的艰苦生活、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后,及时教育学生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形成“激励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成建国之才”的系列教育。又如在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英雄人物课文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要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及时渗透《反对分裂国家法》的有关内容。《圆明园的毁灭》等文化古迹教材时,告诉学生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和侮辱,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

在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是从小培养儿童的自然意识。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等歌颂祖国山川壮丽的课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应及时介绍我们国家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严重匮乏,五十六个民族过去饱受战乱之苦,底子薄,人均耕地、森林、矿产资源等都居世界末位等基本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推翻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拯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国家,才有辉煌的今天。

又如在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必将收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泉水》。描写潺潺的清泉,汩汩地流淌,向学生灌输保护水资源,宣传《水利法》知识。如《奇妙的动物世界》激发了学生了解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等。以及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布置学生搜集或查找有关内容,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不乱抛废物、不破坏花草树木、热爱劳动等意识,了解有关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上,确保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具有高质、高效。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四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二单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车的失而复得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却看不出中彩给父亲带来的喜悦,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父亲毅然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懂得比物质财富更珍贵。非法所得、非法占有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让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脑中升华。

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孩子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例如:《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等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哲理,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品质,并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例如《万年牢》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合法经营。再将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及时教育学生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像这样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这些内容定位在学生生活之中,紧密联系在法律法规上,《工商管理条例》《合同法》等。合理分配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法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曾经有位名人这样说过:“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是“人”是“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人”不是“才”,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育“人”才是根本,因此把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这一课程深入到小学教育中,是社会的迫切需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下载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范文合集

    语文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目标 1 .认识 4 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 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

    融合学科资源心得体会

    《融合学科资源,创新班级活动》心得体会 聆听了惠东县一灯名班主任,《融合学科资源,创新活动》主题研讨会。班级文化,简单的说,就是班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核心元素。班级的......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1、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统称。具体讲,可分为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

    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张家店小学 赵晓欣 一、案例的背景情况简介: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的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方法举要(5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方法举要 ——2012远程培训的学习体会 马鞍山市二十二中 刘爱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科与技术的融合已日渐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重视,信息技术的运......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鉴于在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清醒理论支撑的情况下,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生需求,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摘 要: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目前中职学校重点关注的工作内......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说课稿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说课稿 大乌江小学:彭成红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小的船》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