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训练案
山东省昌乐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3
使用时间:2015年11月30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必修三·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训练案
编制人:孟爱秀王岚 付衍飞 邹迎春
审核
一、重点实虚词梳理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⑨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越国以鄙远 ③既东封郑 ④与郑人盟 ⑤既东封郑 ⑥越国以鄙远
③无能为也已 2.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共其乏困 ⑤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鄙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许
①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杂然相许 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以
①戒奢以俭
③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⑤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④秦伯说 ②行李之往来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⑧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⑦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⑧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⑨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④是寡人之过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四、默写,将下列各句补充完整。
(1)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2)人君当神器之重,___________________,,。(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貌恭而不心服。
山东省昌乐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3
使用时间:2015年11月30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5)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勇者竭其力,________________,信者效其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基础知识巩固落实
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A.汜.(fàn)南 缒.(zhuì)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B.佚.(yì)狐 不知.(知道)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何厌.(满足)之有 逢.(páng)孙 D.阙.(quē,损害)行李..(出使的人)失其所与.(结交)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军队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代替 ④替.
B.①驻军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军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代替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辞(拒绝)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晋军(军队)函陵
D.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
4.下列加点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
还也 5.“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组是()①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应当 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处罚 ⑤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稳固 ⑥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⑦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⑦ D.①⑤⑥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则思知足..以自戒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 8.下列各句中的“因”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9.对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②貌恭而不心服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④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则思谦冲而自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勇者竭其力/其孰能讥之乎 D.代百司之职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素材积累
1.《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
角度点拨:①高超的语言艺术可胜百万雄师;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④大智大勇挽危亡
2、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角度点拨:①居安思危;②凡事从根本着手方能恒久
(2)写作素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角度点拨:持之以恒是制胜的法宝
(3)写作素材: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角度点拨:①民安方能国泰;②当国者以德待民,民才能以德报国
(4)写作素材: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角度点拨:①人才是国家的栋梁;②广开言路是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③每个人都要准确定位。(5)十思:知足自戒杜私欲;知止杜扰民;谦冲自牧以解危;兼听则明拒满溢;游乐有度戒痴迷;慎始敬终绝懈怠;正己为表率;加强自控力。
山东省昌乐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3
使用时间:2015年11月30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训练案答案
一、重点实虚词梳理
1.①“共”通“供”;②“知”通“智”;③“已”同“矣”;④“说”通“悦”。
2.①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②出使的人;③缺少(的东西);④那人,指秦穆公。⑤行路,路人
3.鄙 边邑,这里用做动词,是“以„„为边邑”/边远的地方/见识短浅/自谦之词;
许 答应/表处所/赞同/表约数;
若 假如/似乎,好像/比得上;
焉 怎么,哪里/语气词/哪里。
以 介词,用/连词,目的关系,来/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介词,用/目的连词,来/目的连词,来/目的连词,来/连词,因为/介词,按照
4.①军,名词做动词,驻军;②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③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④盟,名词做动词,结盟;⑤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⑥远,形容词做名词,边远的地方;⑦安,形容词作动词,使„„安宁; 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⑨正,形容词的使动,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恶人。
二、①宾语前置句 ②状语后置句 ③省略介词“于” ④判断句
三、1.越过其他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你知道这样很难,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你的实力就相对削弱了。
2.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
3.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4.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5.虽然很谨慎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四、(1)必固其根本
必浚其泉源
(2)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3)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4)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5)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6)简能而任之
则智者尽其谋
仁者播其惠
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五、基础知识巩固落实
1.B “知”通“智”,明智
2.C
3.C 军:驻军
4.D语气词,其余为代词
5.A把„„作为 其余为“认为”
6.B.(当:主持;董:监督;固:使„„稳固)
7.C.(知足,知道满足,古今义相同。根本,这里用的是本意,即指树木的“根”。在现代汉语中,“根本”都用比喻义或引申意义。纵情,这里是“放纵情感”,即“骄傲”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指“尽情”。以为,即“以之为”,“把„„当作„„”的意思,今义是“认为”)
8.C.(C是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其余的都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等,A可译为“趁机”,B可译为“因为,由于”,D可译为“依靠,凭借”)
9.A.(①和②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但是”,③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④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10.A.(A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B,顺接连词,那么/表示判断的副词,就是;C,代词,他们的/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D,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以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字等文言知识。
2、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烛之武等人人物的形象分析。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字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烛之武等人人物的形象分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2、《左传》简介
(二)题解
退:使……退却。烛之武使秦军退却。
(三)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了解故事情节
(四)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并着重强调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文言句式等。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教师所讲重点。
2、将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特别是对重点要反复提问学生,强化知识。
(二)自主学习,发难质疑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增删,并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1、秦、晋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怎样说服烛之武?
3、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退兵?
4、晋文公为什么不向秦军进攻?
5、烛之武等人人物形象分析?
(三)合作交流,析疑解难
教师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对以上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问题
1、探究指导: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这句话的作用,渲染氛围,为下文埋下伏笔。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问题
2、探究指导: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学会总结找出重点。明确:郑伯先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设想假如郑国灭亡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感动烛之武。
问题
3、明确:采用事实说理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有害。
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惠,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侵略。
问题
4、明确:微夫人之力不及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问题
5、探究指导: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深明大义的君子;强烈爱国的勇士;令人佩服的辩才。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本文重在说理,文中的烛之武出色的表现让人信服,学习该文要学习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将文章改写成白话文。
2、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五、板书设计
4、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开端)
烛之武
郑伯求贤(发展)
夜访秦伯(高潮)晋侯权衡(结局)
六、教学反思
(一)以质疑—探究为主线来安排文本教学,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一次新学法探究,这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尤为重要,本设计意在通过这一安排强化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指导,本课设计着眼于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找到突破口并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爱国
第三篇: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简案
烛之武退秦师
——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概括文意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说辩技巧。教学重点
烛之武说秦伯退兵。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寻求指导学生自修、合作探究的教学途径。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情节安排。
·讨论文章情节
·讨论烛之武的形象
·讨论烛之武形象的现实意义 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事件的情节 开端 秦晋联盟围郑 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高潮 烛之武说服秦穆公 结局 秦晋联盟解散 尾声 晋失秦援 撤围而去 总结
1、文章虽短,情节完整。
2、前后对比,反差强烈。烛之武形象
1、热爱祖国(1)不计私怨(2)不顾年迈(3)不畏强敌
2、才智卓越(1)善于把握对方心理(2)善于利用敌方矛盾 总结
语调 从容委婉,态度不卑不亢。效果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首篇课文,现结合教改要求及教学程序设计就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从大纲、教材、教法、学情、心理、设计意图、理论依据等角度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处理
本单元文言文属于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用了许多骈偶句式,但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整饬庄重、气韵充沛,又自然流畅,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代表了初唐时期散文的创作成就。
它是一篇奏疏,作者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政治主张。以此为突破口,可引导理解在本单元其它文章(文体不同)中作者如何寄寓自己的主张、观点、感情等。
共安排两课时,主要是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掌握积累相应的文言字词,设计板书力促当堂成诵。
第一课时着重研习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设喻、对比论证的运用,结合比较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并加以评改。第二课时着重研习第三自然段,把握“十思”的内容,深入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政治主张。并联系修身养性,道德建设等来谈论其现实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积极意义的把握
2、知识目标
在诵读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义项和文言虚词的用法。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设喻、对比论证的运用,体味语言风格。
3、能力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以读促写,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写作训练。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结合板书识记材料,当堂成诵。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政治主张。
二、说教法
(一)“读、议、析、诵”相结合,突出诵读训练。
(二)结合巩固训练,启发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三)结合板书罗列的重点文字片段,明确文章内容和思路,力争当堂成诵。
(四)教具:小黑板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意见、常见虚词的用法以及词性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但多靠机械记忆,忽略在文章内容及句义章法的理解把握前提下记忆。且较少对点滴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二)学法指导
1、圈点评注法
学习课文时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标记疑问,评注阅读时的感受、体会。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使用符号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重读复习文章。
2、通过“粗读”“通读”“品读”“齐读”“个别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路。在此前提下,设计迁移阅读,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达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学程序各环节时间安排:
1、“导入新课并释题” 3分钟
2、“学习目标”、“朗读” 4分钟
3、“研习课文” 18分钟
4、“巩固反馈” 18分钟
5、“小结” 2分钟
(一)课前口讲训练
(要求学生介绍与魏征、唐太宗有关的史料或故事)
(二)导入新课并释题
1、背景简介
2、“十思”的原文表述
3、引导体会魏征作为一名“诤臣”“谏”的方式。
(三)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四)朗读
1、齐读全文
(带着P73练习一的问题)
2、正音并揣摩句内停顿
(五)研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疏通字词
生:口议字词的意义、用法,理解句子意思 师:点拨分析,引导理解文意,弄清思路 字词:固、根本、浚、虽、下愚、当、神器、以(师生互动,逐步呈现板书)
正 思国安 面 面 积德义 引 强 反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 调
2、生读、齐背
3、师作结:该段以“木”“流”设喻,论证了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二自然段
1、疏通字词 生:(同上)师:(同上)
字词:凡百、景、克、盖、殷、以、纵情、物、董、以、振、而、惟、所(师生互动,逐步呈现板书)善始者 克终者 殷忧 得志 竭诚待下 纵情傲物 吴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2、生读、个别抽背
3、师作结:该段总结历史经验,劝谏太宗不可纵情傲物,要居安思危、竭诚待下。
(六)巩固反馈
1、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下列各项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虽董之以严刑”中“以”相同的()A、必竭诚以待下 B、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指明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以
2、翻译: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4、将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作答。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乂(yŒ,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问题:将此文与课文比较,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稍作百余字的展开表述。
处理:首先请学生概述《魏郑公谏语》大意。其次当堂书面表述,并指名学生将自己的表述写在黑板上。再次互议互改,主要让学生自主地作出评价,进行修改。最后学生简议对口语交际的启示。
(七)小结
1、设喻、对比劝谏的艺术
2、作者的观点
(八)作业
1、归纳整理“以”的意义和用法及古今异义。
2、试用自己的语言对“十思”内容加以概括。体味蕴涵其间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价值。附:本课时板书设计
正 反 思国安 面 面 居安思危 积德义 引 强 戒奢以俭 出 调 善始者 克终者 殷忧 得志 竭诚待下 纵情傲物 吴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附:延伸阅读材料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手法试析》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学生)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第一课时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教学过程】
一、【先学一】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2)德义
(3)明哲:(4)不胜:
(5)景命:
(6)殷忧:
(7)克:(8)胡:
(9)董:。(10)苟免:
(11)奔车朽索:
(12)高危:
(13)盘游:(14)敬终:
(15)谬赏:(16)不言而化:
二、【后教一】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三、【先学二】 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
(2)分析第二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3)分析前三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四、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五、堂训练 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第二时
【学习目标】
1、引内容阐释“十思”;
2、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
一、【先学一】
释对“十思”的理解。
二、【后教一】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三、【先学二】
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①“载舟覆舟”,②“谦冲而自牧”
设喻的论证方法
四、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五、当堂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1.名句默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
(2)不念,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5),择善而从之,则,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B、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
C、简能而任之(精简)D、宏兹九德(此)
4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B、虽董之以严刑
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D、代百司之职役哉
5.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乐盘游 B、则思正身以黜恶
C、宏此九德 D、何必劳神苦思
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
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D、克终者盖寡(能够)
8、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
A、戒奢以俭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勇者竭其力 D、仁者播其惠
9、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
①臣虽下愚
②必竭诚以待下
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和()
11.理解时,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A、戒奢以俭 B、振之以威怒
C、则纵情以傲物 D、则思知止以安人
12.下列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3.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