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始风景》读后感
《原始风景》读后感
“我至今认为疼痛是一种力量,是使人早熟的催化剂。你可以在疼痛中感觉到周围的世界在发生着变化,你再看日月星辰时就会懂得了存在者的忧伤。”——题记这是《原始风景》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疼痛是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作者在一种异常寒冷和屈辱的感觉之下平静而满怀失落地驾驭着语言完成了《原始风景》的写作。也许疼痛确是一种凄美,它让人懂得了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无常,从而对日月星辰也怀满怜惜,懂得了存在者的忧伤„„
发生在灰色庄园里的故事。外祖父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一生经历的风雨比墙角的蛛网还要细密,他的宽大的肩背被生活和岁月压得很弯,他埋着头,他沉默,他喜欢喝酒,把自己沉浸在往事风尘之中。“你仍然缺故事写吗?”如果你仍然缺故事写,那么久写写我的牙齿和头发吧。可是外祖父的牙齿和头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他的曾经雪白的牙齿和乌黑的头发早已经遗落在了哪一条幽深的山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依旧钟爱于他的墙角,从日出到黄昏,从年迈到迟暮。
白夜。漠河北方的白夜似乎是个积极重要的日子,虽然它称不上一个节日。姥姥的儿女们都回家了,大人带着小孩,大孩子带着小孩子,欢欢喜喜地赶回家享受作客的待遇。他们平静地期待着白夜的来临,在那样的时间里,你完全可以在大白天睡觉而在晚上出来劳作,日与夜仿佛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极光是白夜的高潮:太阳不见了,江水闪现着红铜色的金属般的光泽,听不见任何声音,所有的鸟似乎都消失了。“那时我并不觉得那时一种美丽,我只觉得十分恐怖,十分胆寒,天地一下子变得如此诡谲,我觉得自己的牙齿在恐惧当中像失灵的马达一样颤抖不休„„”究竟极光的出现不同于寻常。不同寻常的事物容易让人恐惧,就好像宇宙一下子失掉了其永恒的规律,所有的事物都要转瞬即逝一样。但不同寻常的事物也容易让人永远记住,所以作者在很多年后仍然怀想着白夜。
鱼汛。黑龙江的鱼汛大抵是在冬季出现。当冬季鱼汛的信号想起,家家户户顶着白霜冒着寒冷来到江边抢着占“鱼窝子”,“棒打狍子瓢舀鱼”,在鱼汛期捕鱼是足以改善他们贫乏而又腻味的猫冬生活的。小姨就像大江中的一条小鱼,在“蹿网”的季节里注定要被布置好的渔网网住。她的眼泪在江中流淌,她的细鳞在寒冷的月光下散发着伤痕般的凄美,她的幸福,如鱼汛般来得快去得也快„„小鱼,大家仍然那样称呼她,她也低低地怅惘地答应着,仿佛她真的来自一片水域似的。
金色草垛。确切地说,是傻娥的金色草垛。晚霞映红了黄昏的半边天,傻娥的脸映衬在泛黄的薄册子中,她翻开它,认真地读着:“纸有五色,紫白红黄,个里丹红,颜色淡妆。。”她笑了,她看见金色的草垛里藏着一个金色的孩子,他会吹号,不穿衣裳。可是她也哭了,当她的眼睛望着菜园外那个遥远的身影和那一抹啼血的晚霞,忽然间呜呜哭泣起来。。受孕于秋天金色草垛的傻娥,已经忘记了那个消逝的秋天的金色的草垛。“她能够彻底地遗忘什么简直太幸福了,我祝他她长寿。”
方圆百里。春天,月光,大雪,葬礼。寡妇的春天,父亲的月光,老人的大雪,老师的葬礼。拣我最喜欢的——父亲的月光。“父亲,他不是月光下神情怡然的老人,他是月光下的精神苦役者。”有谁懂得他曾第一次来到异地看到那片原始森林时漂泊不定的心情?又谁懂得他曾站在荒凉的山坡上无法走进那个音乐丛生的世界时的内心的失落?往事太多辛酸
太多,或许开始还愿意像讲故事一般时常向别人提起,渐渐地连自己也厌倦了,再不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往事,仿佛那是对自己灵魂羞辱。真正悟得生命真谛的人,到了迟暮之年,少数人愿意为自己的过去轻描淡写,更多人愿意选择在沉默中度过余生。他们无心再去感受曾经的苦痛,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之下,他们心力交瘁,伤痕累累。月光是沉默的,所以父亲选择了月光。
„„
下一季的钟声又要敲响,那片原始风景,已伴随着小镇的葬礼被时光埋藏。混沌的夕阳下喧闹的市场和如潮的人流,正弥漫充斥着每一条大街小巷。夜晚曾经柔曼的月光,早已被撕碎在了污染的空气中,伴随着坟茔里的鬼火熊熊燃烧。它们像一群找不到归宿的蓝色幽灵,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寒风中呜呜饮泣。
第二篇:风景读后感
昨日,抱着想了解一下亦舒心中的荼蘼花目的,我在网上找出她的《开到荼蘼》打印下来看,风景读后感。
原来我早已经看过了亦舒的《开到荼蘼》。
可能是上大学之前看的,而且是手执着白纸黑字的书本看而不是对着电脑看的。我同样没有看书名和作者。
今日再翻开这本书,故事的梗概已经模糊,但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书中如轻舟入重洋的挣扎和不安感扑面而来。
开读之前,我想了想第一次读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唯有女主角对旧情人的怨恨和恐惧,以及同性恋。我甚至对其中死亡、自杀、挣扎和爱情、亲情、友情都没有什么印象。当然,父母的爱是一开篇已经感受到的。只是可能太理所当然了而被忽略了。
但,开到荼蘼这几个字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但这一次,我读到了更多的东西。
女主角还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但努力挣扎向上。
而当她为了父亲的工厂而直面旧情人的时候,她分明开始变得坚强成熟。
当然,这与她遇到另一个真心爱她的人不无关系。虽然她对爱情抱着受伤的鸵鸟态度,可有可无,表面上她是为了让父母安心。但事实上她同样被深深地吸引了,甚至为了这份分不清是同情还是爱情的感情勇敢坚强起来。
到故事的最后,女主人公从表妹的爱情中似乎看到了平淡的幸福,只可惜,这种平淡对于她这个活得过了头的人来说是咫尺天涯,因为花开到了荼蘼啊!
还有,女主人公内心还有深深的忏悔。知耻近乎勇,正是随着故事发展,女主人公处处流露出的真诚的悔意,可以感受到她渐渐勇敢起来。
至于那位才华横溢的服装设计师,他最后也为自己的选择埋单,为他自己的任性和成长付出代价。他对女主人公的爱情或许是真的,但诚如表妹的张先生所言,他是一直需要人照顾,他不适合女主人公,读后感《风景读后感》。他一直没有长大。
那位左女士,也就是设计师的姐姐,我同情她。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同情她的。
至于反角一号那位滕先生,他是一个倒霉透顶却活该的贱男,我不同情他。诚如他自己所控诉的一样,这个世上多少男人在玩弄女人还可以保存家庭事业面子,为什么他就活该那么倒霉妻离子散身败名裂还差点丧命。但我想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他遭到他人如此绝情的对待必定有一定的理由。这就好比强奸一个荡妇和强奸一个良家妇女是不一样的;包养一个青春美丽的小女孩和欺骗一个清纯美丽的小女孩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有那位左女士的事例为证。人啊,看清楚自己是什么东西以及面对的是什么东西绝对重要。
那开到荼蘼呢?
故事的最后写道:可恨文思似荼蘼。
作者认为文思是女主人公的荼蘼花。
花解语说荼蘼花代表人生最刻骨铭心的爱恋过去了。但文思是女主人公最刻骨铭心的爱吗?她很不幸,人生的一开始遇到的爱不是真爱。文思的爱是她遇到的第一份真爱,但刻骨铭心吗?
我一直以为开到荼蘼应该是建立在很美丽的基础之上的。
但这个故事不算美丽,甚至不能说凄美,有一点点丑陋,是张爱玲说的华丽旗袍上爬着的虱子的故事。
荼蘼花还有另外一个寓意,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如果故事将继续下去,我倒是觉得女主人公很难此生获得宽怀,她已经是一个一路走向黄泉的孤独者,而文思将是她此生唯一的风景。
最后,这本书采用的是多段式的写作手法。我第一次接触并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在小学的一篇作文中。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还赞美我用的新颖。但后来我便很少再用了。这样的写作手法虽然行文简洁方便,而且可以节省很多场面描写。但要写好也不容易,首先段落之间要有充实的内容作基础,让潜台词无声胜有声。其次,不便于抒情。
这样的写作手法有一点点接近意识流的味道,很适合网络阅读,不过拿在手上便分量轻了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无法和张爱玲的著作相比与。
第三篇:原始广播站
原始广播站
河北省卢龙县刘田庄镇小陆岭村陆荣春
“社员同志们,老乡们,团支部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 六十年代初,我们这只有九个大门口儿的小村,没有通电,更没有高音喇叭。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时事新闻,怎么宣传?作为团支部宣传委员的我,把仅有的4名团员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广播站。每天晚饭后,站在村中心一农户房上,广播报纸和文件。不是挺好吗?于是,我做了明确分工:一个人提马灯照亮,一个人读材料“提词”,两个人各拿厚纸壳卷的喇叭筒,一个向东喊,一个向西喊,等于一句话广播两遍。我们都使用普通话,语速缓慢,吐字清晰,抑扬顿挫。社员们都能听明白,反映满意。
只是有一次,出了点小意外。因为,一个广播员有个习惯,他常一边广播,一边跺着碎步往后退。那晚上天黑得厉害,他正广播得很投入,忽听着“咕咚”一声响,人不见了。人呢?掉到房下去了。幸好,房根下是个红薯窖,窖上盖着一层干草,借光了。大家急忙下房,拽起他来。人没有摔伤,一场虚惊。
第四篇:《虚构的风景》读后感
[《虚构的风景》读后感] 梦醒来,就是一次新生
——“交通文丛”《虚构的风景》读后感
文 剑
曹丕言:“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虚构的风景》读后感。去年底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交通文丛,是陕西交通大文学的缩影,折射出陕西交通人的人文情怀与人文素养,徜徉于交通文丛的文本世界,如步入一座诗意的花园,随意采撷一枚品味,你都会咀嚼出陕西交通人特有的才情才趣,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在为陕西交通大发展鼓与呼。
因为不善于写诗,所以对诗人有种特别的崇拜,也因为诗家性灵天成,也就常常陶醉于诗歌的审美意境。诗人宁颖芳的诗集《虚构的风景》我读了数遍,感动了数遍,我的心灵也被诗歌的自然风情所浸染了。
断片美学的自觉追求
宁颖芳的诗有很强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味道,同时,她将西方现代派、后现代的叙事笔法,融合在诗歌文本里面,表现出的一种意识流、潜意识等技巧。“一滴血/当它涌出皮肤/就只能枯竭在时光里/像一瓣凋零的花/在泥土里荒废”,(《一滴血》)俨然成熟的表现主义手法。“一根秋的刺/扎进我的手指/隐隐的疼痛让我停下来/仔细回想经过的地方”(《一根秋的刺》有作家伍尔夫叙述的格调。但诗人必定是中国的诗人,依然沿袭了中国特有的断片叙事体系,反应在她的诗作中,就是她对瞬间时空叙事的娴熟转换,审美意象到另一个审美意象无缝衔接的飞跃,“叶子刚抽芽/转眼就是浓荫了/还没有等待和思念/葡萄就悄悄成熟了/从绿到紫/仿佛一夜之间”(《葡萄树下》)。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高峰《诗经》和《楚辞》,为中国诗人奠定了断片写作的审美范本,高度发达的史官文化对“以诗写史”的诗歌担当有所扬弃,这是有别于古希腊盲人荷马史诗般的大叙事诗的。宁颖芳的诗在强烈、单纯的美学意境中,抛弃了诗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把断片美学发挥到极致,得益于诗人对片段意象塑造的张力和在审美意象自由的王国里,对意象游刃有余的变形和创造能力。
哀而不伤的人文情怀
伤春、哀怨是中国诗人尤其是女性诗人的创作母题,从卓文君、李清照,到冰心、舒婷,都在文本中反映出年华易老、落花流水的惘然。当然,宁颖芳也不例外,她诗集“半生流年”、“为了春天”部分,有大量伤春的佳句。“因为这姹紫嫣红开遍/转眼就是断垣残壁”(《蝴蝶飞吧》)。此时,诗人还没有自我物化为蝴蝶,而是把蝴蝶视为自己的抒情主人公,发出美人迟暮的哀叹。“最后/当我衰老/我只想让你忘记我/你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我只是过客”(《写给时光》)淡淡几笔,看似简单,实则沉重,这似乎是诗人参悟了俗世的缘,孤独自守。但诗人并没有陷入哀怨的表象世界不能自拔,而是以一种淡雅的人文关怀去抚慰每一位读者的内心。“梦醒来/就是一次新生/等到黎明的人/是幸福的”(《我爱每一天》),一种近似于宗教般虔诚的坚定信念如灯塔,祈盼着涅槃后的重生。在生命春天和万物春天的诗意对话中,诗人却俏皮而调侃,“一个女子/在急切地等待明天/明天/新款胭脂上市/明天/也是立春”(《等待明天》)。宁颖芳的诗总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暗示,读后使人信心满满。
敬畏生命与自然
“凤鸣岐山”,岐山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的地方,因此,安土重迁、敬畏自然就成为了农耕民族的文化品格。生于斯,长于斯的宁颖芳也同样在生命的诗意旅途里,生发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依恋。“我不稼不穑/不织锦绣花/却吃着丰美的食物/穿着华丽的绸缎„„我占据的阳光多了些/谁的就会少一些”(《忏悔录》)这种“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襟,正是儒家仁义思想的外化。但更多时候,诗人“柔弱处下”,以自然之子的谦卑,把万物视为血肉、灵性之躯,接收自然的叩问,感恩自然的赐予。“像一株植物一样/在风中谦卑地低下头/满怀感恩/敬畏和膜拜”(《故乡的土地》)。这样的膜拜不是野心家的筹码,而是“春天/请原谅我的卑微/我空无一物/不能以尘世之姿爱你”(《致春天》)般的无为之道。正是基于诗人万物平等的理念,所以,他人眼中轻薄的桃花,不吉利的药片,腐蚀的霉菌等异化的事物,在诗人的作品里也得到了应有的美学相位,体现出诗人独到而包举的审美视野。
在诗人女性的语词世界里,营造了动物、植物、节令、人文等意象,但诗人不是强势地任意左右审美意象,而是女性的贤淑和静雅与万物在美学层面谦逊的对话,正因为诗人仰观、敬畏这些意象,才得到“花鸟鱼虫自来亲人”的无我之境。在诗意的王国里,宁颖芳是知足的追梦人,即便是虚构的风景,也要散发醉人的芬芳。以其多少带点自传性质的诗《写诗的女子》作结,“她的无名指上没有钻戒/她也没有玫瑰和胭脂/她向往的河流和森林都在远方/她没有尘世她们所说的幸福„„为了一首诗和诗里藏匿的爱/她宁愿这些都是道具/天天带着它们/行走在一条静谧的小路上”。诗海芳香
——读宁颖芳《虚构的风景》有感
毛永强
一直以来,对于诗歌的爱,在我的人生空间越来越清晰、越真实,读后感《《虚构的风景》读后感》。诗歌是我的生命,面对文学这片繁茂的森林,而小小的诗歌却一直吸引着我的灵魂。当我翻阅《交通文丛》宁颖芳的《虚拟的风景》时,便默默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首诗歌当中,我在品味诗歌,同时也在感受和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人宁颖芳的笔下没有报告文学的长篇大论,没有小说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她却用一首首柔美的诗行,虚构着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景,这种虚构,坚实而有力。十年前,我就在咸阳街道的一个书摊上,买到一本宁颖芳的《红指甲》,也常在《陕西交通报》、《中国公路文化》、《宝鸡日报》等报刊杂志中读到宁颖芳的诗作。说实话,我对写诗的人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写诗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用丰富的情感去凝聚、需要用心去坚持。因为曾经至少有三位市级报刊的编辑对我说,不要写诗歌了,即使你写的再多,也只能自己欣赏罢了,有些报刊根本就不刊发诗歌,这无疑给我当头一棒,说明诗歌在当今文学发展中仍很不景气。荣幸的是我看到了宁颖芳的《虚构的风景》,从这片风景中品到了作为写诗人的一种毅力、一种顽强、一种信念,同时也树立起自己对于诗歌永远的爱。宁颖芳作为一位女诗人,这种潜心在诗海中驰骋的勇气和力量,值得我敬仰。从《虚构的风景》中我看到的正是一片美丽且真实的人生美景,用细腻和丰富的情感已不能表达诗人宁颖芳的内心世界,她的情感已远远超越了这些。
《虚构的风景》除了诗外,诗人没有留下一句感言。宁颖芳在《真实的生活》中写道:“把火抱在怀里/不后退/也不犹豫/就这样爱上生活”。这是诗人对于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和坚强,把所有的苦与乐,还有对于生活不懈的追求与热爱,都溶于这把“火”中,即使生活再艰辛、有多大的苦难,以诗人的性格,都会不假思索地走进生活、接受生活、拥抱生活,具有积极向上的信念。诗人往往用诗歌的语言表现出个人的情感变化,对于四季的描写,特别是对于春天的赞美,在诗人的笔下是写不完的,如《蜜蜂,一把春天的钥匙》、《从春天开始》、《春愁》、《桃花》、《薄暮时分》等诗篇都是抒发和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但同时也把诗人的爱与忧愁写进了春天的诗句。宁颖芳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但同时又是安静的。春天即象征着人生中的锦绣年华,又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容颜,是赞春、惜春,同时又怕春花凋零的一种感叹。从古至今,尤其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对于春天的赞美和对自己容颜易逝的担忧,在她的词中比比皆是,宁颖芳也一样,在她赞美春天的诗歌中也难免有些伤感的诗句,这是作为女词(诗)人对美的一种共同的特点。同时,从她赞春的诗歌中,也能看到一种亲情、爱情和浓浓的乡情。
宁颖芳虽在咸阳公路管理局上班,但她的故乡在宝鸡,她的笔下没有忘记对故乡的爱恋。《风从故乡来》这首诗中就强烈的表达出诗人身处异地思念故乡的一种情感,诗中带有浓厚的乡情,把故乡的美酒以及从西边吹来的一阵风特别是“把心中涌动的方言压下去”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宝鸡的一种爱,诗人把这种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即使从宝鸡方向吹过来的一阵风,都能闻到故乡的酒香味,这阵风在别人的眼里,太普通了、太平常了,而在诗人的眼里,这阵风却牵挂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一草一木,这股西风又是多么的亲切。细腻的情感,细节上的描写,在诗人的笔下真实而感动。以风寄情描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反映出诗人更加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是一般男性诗人所无法达到的思想境界,这首诗让人读来回味悠长,把人的思维提升到更深层的意境中,尤其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读后就有种想家的感觉,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她的无名指上没有钻戒/她也没有玫瑰和胭脂”,这是宁颖芳笔下《写诗的女子》中起首的两句诗。我在想,这肯定是宁颖芳本人对待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喜欢简单而不显富的朴实生活,拥有诗的世界,通过诗歌表达出一种情感,不管是爱、是恨,还是离愁别绪,作为一位女诗人,笔下的点滴文字总富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生动如水。往往能够抓住生活中微小的细节,或者各种事物,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物品、一个微妙的情感变化,都能酝酿出诗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很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在《虚构的风景》中就连飘动在空气中的《一粒灰尘》,这么一个细小甚至连肉眼都无法看到它的存在,而诗人却能用心捕捉在笔下,诗中写道“一粒灰尘/结束短暂而漫长的飞翔/它无语的吟唱被时光遗忘/却被大地永恒的收藏”。这首诗赋予一粒细小的灰尘生命和梦想,从高处飘落而情思悠长。在从高空至大地飘落的过程中,写尽了灰尘的内心世界,“卑微/只能仰望/被时光遗忘”,这看似无奈的感伤却恰恰写出灰尘的平凡与伟大,灰尘拥有的不再只是凌空高翔的寂寞,而是投入到整个大地的怀抱。只有在尘埃落定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一粒灰尘的价值。这是一种心境,站在人生的高度,我们又何尝不是人世间飘动的一粒灰尘呢?因此,这首诗歌从渺小处写出了人生的哲理。
可以说宁颖芳的诗歌触及到了大自然中的的各个角落,已经超越了生活圈范围,她的视野很广阔,但她的诗歌是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包含着诗人极其丰富的情感,每一首诗歌都酝酿着一段故事、一种感情。读宁颖芳的诗,我认为有两方面特点,首先她的诗歌诗味浓厚情感饱满。她对于事物的捕捉非常到位,不管是眼前的还是一个瞬间的事物变化,在诗人的笔下都赋予诗的翅膀,赋予鲜活的生命,把诗人的真情实感借助对一个事物的描写,深深的藏匿在诗中。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读宁颖芳的诗歌,每一首诗歌都深深的蕴藏着诗人的丰富情感,这种情感是朴实的,朴实的往往是最真实的。诗人善于从细微处寄情描写,展开丰富的想像,从而实现整首诗歌的情感贯穿,这是宁颖芳写情的独到之处。写诗歌就需要这样饱满的情感,需要这样的激情,所以宁颖芳的诗歌有力量,更有深度。此外,她的诗歌具有火一样燃烧的温度。这种温度表现在诗人对于生活、爱情、亲情等方面的一种真实的爱,没有太多离愁别绪的困扰,而宁颖芳把这种愁绪表现在一定的温度之上,具有一定的力度,诗人内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火热的爱,化愁为爱,以爱寄愁,诗作之美却恰恰就美在一个愁子上,能够唤起读者内心世界的一丝情感,产生一种共鸣。所以读宁颖芳的《虚构的风景》,不管从什么角度来品味,都给人一种美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五篇:《水墨风景》读后感
《水墨风景》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墨风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宋代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经长时间隐居于武夷山之五曲隐屏下,筑“武夷精舍”。武夷是自古以来有名的茶乡,朱熹喜欢饮茶也不足为奇。在居住期间,朱熹就写下了《饮茶》这首诗,来表现朱熹对茶文化和饮茶的热爱。
茶,能使人清明,平静。茶出尘,而酒入世,这一切,相应地于开头的“仙翁”照应。“仙人留下了石灶,就在那湖水的中间。”此时,由于茶的清明,由于仙翁的灵气,那湖水也似乎显得更加清澈,而无波澜,清清的',静静的,却带了几分灵气。“仙翁饮完了茶,便乘方舟离去,只有那缭绕的茶烟,还散发着细细的芳香。”虽是“饮罢方舟去”,但这方舟一“去”,却丝毫没有打破这湖水的寂静,那湖水依然清清的,依然静静的。方舟也只是静静地离开。这更给这一片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茶烟缭绕,细细芬芳。这是我们最后所感觉到的。茶烟,细细的缭绕在湖面的上方,仿佛仙境一般,而且一个“香”字更将此仙境烘托到了极至,清清静静的,总给人一种身处仙境之感,正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从这样一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诗人是一位精通茶文化的人,深刻的感悟倒了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仙翁、石灶、湖水、方舟、茶烟缭绕,这一点一滴,构成了一幅水墨风景画,虽然色彩不浓,但却给人强烈的效果。从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感受到这份好似仙境的意境,并且感受到那些隐士隐居田园,退隐深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