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农夫,原始的我们
还记得从别人手中接过来这本书时,因那简约的书名而引起的遐想---农夫。书名翻译过来很简单,英文原称也只是chfopi这一毫无修饰的单词,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简约至极的一本书,却向我们展现出最朴素的底层和最真实的生活。
《农夫》分四部,“秋”“冬”“春”“夏”。与寻常排序不同的是,它不以春作为开始,反而将秋作为发端。在我看来,秋作为冬天来临的前戏,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严冬来临的压迫,这就像强盛之后慢慢地走向衰落,最后迎接冬天带来的终结;春呢,它既代表着新生的希望,又引着走向强盛,最后迎接夏天带来的重生。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次的结束,这不正迎合了自然春夏秋冬之律么?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推测,作者真正怎么想,得问本人。
《农夫》的每个故事都非如题目一样简单,它描绘出波兰的农民用着天真和朴素在黑暗的社会中来保留人类原始的面貌,每一个细微的细节都包含着对当时社会的反射和人本性中奴性与不羁的矛盾。书中没有什么英雄,没有什么大人物,有的只是处于底层的小农民,他们有着底层的天真,有着墙头草的性格,在他们赖以生存的低地上,火一来他们就燃烧,外界一鼓动,他们就热血沸腾不能自已。在外来的地主的欺诈下,他们会为了仅存下的尊严强硬的反抗,哪怕这些人之前像宰割羊羔一样宰割他们,也许用未经世事的孩子来形容再好不过了,不,他们本就是这样,他们是最真实坦诚的人。
也许是因为作者想表达集体的生活胜过于个人,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群不是单,在这种集体主义的笼罩下,个人的思想隐藏了起来。就比如书中写过节时,每家要向神父献上钱财或者饭菜来以保上帝对村庄的庇护,虽然这些东西都毫无保留的流入了神父的腰包中,可是整个村庄中哪怕是最贫穷的家庭也会倾其所有,进献神父,这不仅是他们虔诚天真的表现,更多的是对集体的维护。而女主的殷勤柔顺,只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特有的感情罢了。这更让人觉得这村子里的人只是维护他们生存的土地,而没任何维护自己利益的想法,不过这正体现出人类的原始面貌。
小说中很少缺离爱情,《农夫》也不例外。书中处处都能看见爱和希望的标志,只不过作者用无限的破灭,让悲伤与噩耗来充斥那些爱和希望,就像女主人公的一生,盲目的工作顺从但却又对生活的美充满无限遐想,在一次次的跌宕起伏中倒在了社会的压迫下,用当今流行的话说她就是高配的祥林嫂加祥子。但她的人性多姿,却给人一种另样的女性美,作者也通过她的逆来顺受表达出当时对女权无存的控诉,让被乱世践踏的美德,全部赤裸的表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一部无人问津的小说,作者因时代的问题虽然得到诺贝尔奖却终没领奖,也因此使它的光环黯然,它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没有特别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是身处乱世却抱着天真活下去的农民,有的是那最原始的我们。在我眼里这是一部史诗,是历史的见证是曾经天真的我们活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