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doc(共5篇)

时间:2019-05-14 05:3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doc》。

第一篇: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

作者:曹霞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1年第01期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早期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体现了美国黑人女性积极构建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揭示了黑人女性面临的双重压迫。本文分析了两位主人公的悲剧根源,提出了在多元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黑人女性生存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黑人女性 自我身份 构建 寻求

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授予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这标志着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已登上了世界文坛。托妮·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从未在美国其他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黑人女性形象。她以女性的视角和黑人的视野,向我们揭露了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真正心声。她在继承黑人丰富文化和优秀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美国黑人女性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既有痛苦、压抑和迷惘,又有冲动、反抗和觉醒。在莫里森的多部小说里,许多女性人物均展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其早期的两部小说尤为突出。在《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年幼的佩科拉和青年女性秀拉均来自美国底层社会,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依次经历了迷失、反抗、内省的坎坷成长历程,这一历程对研究黑人女性主体构建很有价值。本文分别对这两个女性的主体迷失、找寻和构建关系作对比解读。1 迷失的佩科拉

托妮·莫里森于1970年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史无前例地用了文学作品中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年仅12岁的黑人小姑娘做主人公。《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年仅12岁的佩科拉一年间的遭遇。1941年,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粗暴、同学的奚落和成年人的冷漠之中的佩科拉懵懂地察觉到自己生活的困境缘于自己是个丑陋的黑女孩,她渴望改变自身而取得众人的欢心。于是她开始向上帝祈祷,盼望着拥有一双像秀兰·邓波儿一样的蓝眼睛,她想,只要有了蓝色的眼睛,父母便不会在她面前打斗吵闹,同学老师也会投来赞许的眼光。由于这种白人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对她的腐蚀,她最终陷入了精神崩溃的境地。她觉得自己得到了一双无与伦比的“最蓝的眼睛”,日日与它私语,终日沉沦在幻觉的世界里。

在佩科拉生活的黑人社区里,白人文化价值观已经被内化,周围的人们都喜欢浅肤色的女孩,人们对佩科拉的漠视中暗露着厌恶的神色,佩科拉自己也“发现所有白人的眼睛里都潜伏着这种神色。毫无疑问,这厌恶是冲着她来的,是冲着她的黑皮肤来的”。受白人文化意识的浸染,佩科拉对自己的丑陋深信不疑,每日“久久地坐在镜子面前,想发现丑陋的秘密”。

白人社会的审美标准和白人优越性的暗示充斥了美国黑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学识字课本中关于舒适快乐的白人家庭生活的介绍;克劳蒂亚的父母在圣诞节送她的礼物是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娃娃;理想化了的秀兰·邓波儿……白人的强势文化和白人至上的传统观念不断地洗礼着黑人的头脑,以致黑人将白人优越、黑人低劣的种族主义思想内化为自觉要求。这就是为什么佩科拉的母亲波琳宁愿爱她雇主的孩子而不愿爱自己的女儿的原因。知道佩科拉被丈夫强奸怀孕后,波琳不仅没有给佩科拉一丝安慰,反而是非打即骂,将佩科拉向生命的悬崖边又推近了一步。正是这些内化了的白人审美标准扭曲了很多黑人女孩和成年女性的生活,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佩科拉把自己得不到关爱归咎于黑色的皮肤和丑陋的外表。

佩科拉的悲剧在于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同,从而被迫自我放逐,走向幻想中的自恋。佩科拉盲目地接受白人的审美标准,希望自己拥有和白人女孩一样的蓝眼睛。这种愿望本身就是荒谬的,也注定了它的悲剧性。她想得到的不仅仅是人们给予白人小女孩的关注,她更想成为一个白人小女孩。佩科拉逐渐在成长的困惑中丧失了自我,失去了民族文化的身份。

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向我们展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主义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迫害和他们的不幸遭遇。莫里森并没有直接控诉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而是通过12岁的小女孩佩科拉的经历向人们揭示了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如果黑人民族以白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摒弃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困惑、迷失和错乱,从而造成人生的悲剧。黑人女性要构建自己的身份,就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因为文化身份的认同是每一个族群或个人生活的依赖。叛逆的秀拉

莫里森在1983年的一次访谈中说过,《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均以人物的童年开始”,是她的“初始之作”(Taylor163)。在一定程度上,《秀拉》是《最蓝的眼睛》的延续,它不仅描写了黑人妇女的童年,而且将之延伸到她们的成年生活。如果说,佩科拉迷失在白人文化的误区里,不加分辨地接受并毁灭于白人至上的价值观,那么秀拉则与她形成鲜明对比。作为莫里森笔下第一个蔑视传统观念的黑人女性,秀拉对压制女性的男权主义的传统进行挑战,终其一生无悔地探索自我,在寻找自我的路途上孤独前行。

《秀拉》发表于1973年。小说描写了黑人秀拉和奈尔从少年到成熟女性的成长过程,回顾了黑人社区“底层”46年的人世变迁。秀拉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马丁·路德·金正领导南方黑人要求取消种族歧视和保护黑人的正当权利,并很快在全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不像过去黑人小说中的既懦弱又完全依赖男性的黑人女性,秀拉以完全主动进攻的精神,拒绝像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社区的其他女性一样,过一种毫无意义、没有自我的生活。秀拉是美国主流文化所唾弃的一个坏女人的形象:还是少女时期她就用割破手指的方法吓跑了那个企图侮辱她们的白种男孩;她袖手旁观母亲在烈火中被烧死;因与外婆伊娃不合而将她送进了养老院;她同最要好的朋友奈尔的丈夫上床;她甚至认为这个国家里每个黑种女人的生活都是等死罢了。秀拉既不被主流的白人社会所接受,在黑人社区里也被人憎恨。

秀拉对男权社会的反叛还反映在与奈尔迥异的女权意识中。秀拉与奈尔是童年的好友。成年后,奈尔嫁人生子,走上传统的相夫教子道路,而秀拉不愿意像奈尔一样过着没有自我的传统生活。她认为好友奈尔那种依附于男人的生活及用自己的生命来保住一个男人是不值得的。因为知道自己“既不是白人又不是男人,一切自由和成功都没有她们的份,她们便着手把自己创造成另一种新东西”。秀拉和奈尔的友谊因为秀拉同奈儿的丈夫裘德发生性关系而终止。秀拉无法理解她给奈儿带来的伤害。在秀拉的心目中,男人是没有位置的,充其量只是女性生活的点缀,而不应成为阻碍。但对于奈尔来说,丈夫裘德却代表着一种社会符号,失去丈夫就是失去社会地位,失去身份,失去生命。

在秀拉生活的年代,女性不可能取得与男性真正的平等。秀拉把一切反传统的做法当作探索自我价值的方式。而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无法让黑人社区所接受,于是她被人们视为魔鬼,终于在孤独寂寞中死去,但她至死都相信她在这个世界上实实在在地生活过,“像一株红杉一样地生活过”。秀拉的努力唤醒了缺乏自我的黑人女性,正如小说在开放式的结尾中,奈尔哭着说:“噢,天啊,秀拉,女孩,女孩,女孩。”这才意识到,多年来她以为自己在为裘德痛苦,其实她一直想念的是秀拉,想念的是那段与秀拉一同走过的日子。

比起传统的黑人女性,秀拉在构建自我身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加主动地追寻自我。从秀拉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在种族歧视和男权社会的压迫下,一个黑人女性勇敢追寻自我的精神。但是在秀拉追求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她摒弃了一切,因而也失去了对家庭,对他人和对社区的爱和责任感,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她构建自我身份的失败。秀拉的死是因为她失去了她赖以生存的黑人群体,在她不恰当的探索自我价值的方式中,她有意识地把自己与黑人群体割裂开来,毫无目标、漫无边际地寻求无限的自由,因此也不会为人所接受,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价值,走向了一条危险的道路。结语

美国黑人女性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既是美国社会的参与者,同时又被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她们有着一种双重意识:自己既是一个黑人,又是一个女人。这种双重意识成为她们身份构建的最大烦恼和困惑,佩科拉和秀拉都未能挖掘出作为黑人女性的真正意义,无法成功地构建自己的黑人女性身份。佩科拉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最终只能活在疯狂与想象中;秀拉把自己与黑人群体割裂开来,置身于任何群体之上,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在美国多元文化的生存环境中,莫里森认为,黑人少数民族裔的文化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定位自我。黑人传统文化是黑人女性身份的根源,是历史传统的继承,而学习白人主流文化的精华则会给黑人女性的生存带来美好的前景。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只有对白人主流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才能成功地完成黑人女性身份的构建。

参考文献:

[1]Taylor_Guthrie, Danille, ed.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M].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i,1994.[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守仁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

[4]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第二篇:走进文本之中的黑人女性世界

走进文本之中的黑人女性世界

摘 要:国内的黑人文学研究强调作者的性别及种族,以作者为主体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突破作者的的性别及种族的限制,运用互文理论对两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以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和斯陀夫人的《黑奴吁天录》中关于黑人女性的文本进行解读并揭示出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互文性的视角来进入黑人女性的世界,深入挖掘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文本的内在价值以及美国文学中女性作家通过文本建立起的跨越时代、跨越种族的联系。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黑人女性;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83-03

伴随着美国黑人文学的崛起,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越来越多。然而,国内的黑人妇女文学研究常常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去贴近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标志为黑人女性作家、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主题和黑人女性语体的确立和发展,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黑人女性批评理论[1]。本文试图突破这一传统,从文本的角度出发,通过互文性理论(Intertextuality)来重新进入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独特世界。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该理论的倡导者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2]。文本的作者的作用大大减弱,关注的重点从作者转移到了文本,或者说是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两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试图以文本的视角来进入黑人女性的世界。一本是斯陀夫人(1811-1896)的《黑奴吁天录》(1852),它是最早揭露奴隶制的黑暗与残暴的小说;另一本是托妮?莫里森(1931-)的《宠儿》(1987),这本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因其特殊的故事内容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以及在整个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一、简介:《宠儿》与《黑奴吁天录》

《宠儿》的作者托尼?莫里森(1931-),当代美国文坛的一位著名黑人女性作家,一九九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该小说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宠儿》的背景设置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1873年,故事的主人公女黑奴赛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不料残忍的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奴隶制已被废除,被她杀死的女婴却还魂归来,不断加倍向母亲索要母爱。此外,早在1852年,斯陀夫人发表的《黑奴吁天录》也提到了母亲弑婴这一沉重的话题,《黑奴吁天录》原名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低贱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 or,Life Among the Lowly),这部反奴隶制小说中已经开始对女黑奴的命运给予了关注与同情。小说的作者斯陀夫人是一位积极的废奴主义者。全书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线索是男黑奴的辗转被卖,另一条是女黑奴伊莉沙的携子逃亡。

表面上看,《宠儿》与《黑奴吁天录》除了共同反对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的主题之外,是两本截然不同的作品:它们叙述手法各异,体裁内容相去甚远,而两本书的作者则一位是白人女教师、积极的废奴主义者,另一位是黑人女编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似乎完全没有联系。但若是细细阅读两部作品,深入了解作品的出处,便可发现两书都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都是将个人身世放到种族命运的高度来考察,并且都展现出了黑人女性独特的魅力与光彩。

二、小说间的互文关系

当我们打开单个作品封闭的围墙,走入两部小说的文本世界之中细细品味便会发现一个丰富多彩的黑人女性世界,多处都出现了互文关系。

两个故事的开端就十分相似,《黑女吁天录》中的女黑奴伊莉沙及《宠儿》的赛丝最初都受雇于“心地善良”的庄园主,并一直受庄园主的喜爱。比如,《黑奴吁天录》第一章的标题就是“向读者介绍一位讲人道的人”,文中也提到,“薛尔培先生是个正直人,脾气温和慈善,想让他周围的人们轻松愉快、随心所欲;在他庄园里的黑人,凡有助于他们物质舒适的东西,从不短缺。”[3]巧合的是,赛丝的主人,“甜蜜之家”的庄园主加纳先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老黑人贝比?萨格斯的视角传达,“在她看来,加纳夫妇施行着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对待他们像雇工,听他们说话,把他们想知道的事情教给他们。”[4]两位作家如此强调农场主的“和善”,恰恰都是从反面讽刺了奴隶制的残酷。农场主待她们再好,也不过是奴隶制度下的主奴关系,当主人经济上败落的时候,首先遭殃的就是死心塌地跟随主人的奴隶们。十分讽刺的是,在伊丽莎和赛丝眼中,仍把主人看作“善人”、“和善的家长”。

其次,两部小说都是以年轻母亲带(怀)着孩子在惊险中出逃并绝处逢生作为核心情节[5]。在《黑奴吁天录》中,当伊莉沙得知自己的宝贝儿子要被卖掉时带着儿子逃亡的情节令人记忆犹新:

就在这昏头昏脑的片刻,她的脚好象难得触地,一下子把她带到水边。他们紧跟在她后面,追将过来。她受到力量的激励―这种力量上帝只赐给拼死不要命的人―狂叫和飞跃,跳过岸边的滚滚浊流,刚好跨上一块筏子似的冰块。这样拼命的跳跃,只有在疯狂和绝望之中才能发生„„她跳上去的这块新裂开的大冰块,承受了她的重量,前后摇晃,吱吱作响,但是,她呆不上片刻,又带着狂叫,拿出拼命的力气,跳到另一块冰上,再跳到另一块冰上。绊倒―跳跃―滑溜―再向前跳[6]!

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在满是浮冰的河上跳跃,这是多么扣人心弦的画面啊!若不是有亡命天涯般的神赐的勇气和母爱的力量,是断断做不到的。

《宠儿》的主人公赛丝也遇到了十分相似的惊险时刻,作为孕妇,她的处境更为艰难:

在赛丝痛苦地爬向棚屋的整个过程中,它一下都没动„„她们到达的时候,赛丝已经体无完肤,只有抱头发的布没被碰坏。她血淋淋的膝盖以下根本没有知觉;她的乳房成了两个插满缝衣针的软垫。是那天鹅绒、波士顿和好吃的东西的声音一直激励着她,使她觉得,她到底并不仅仅是那个六个月婴儿弥留之际的爬行的墓地[7]。

作为母亲,她们的逃亡要比男人付出更大的勇气。她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下一代不再受奴隶制的残暴压迫。

第三,在走投无路时,伊莉沙和赛丝都遇到了好心人,给予她们很大的帮助。伊莉沙渡过冰河后,遇到了参议员伯德夫妇,他们帮助伊莉沙找到了专门收留奴隶的约翰?范?特洛普老人家,他曾经拥有很多奴隶,当他认识到奴隶制的残暴之后就把庄园所有的奴隶都释放了。这位老人不仅收留了伊莉沙,并找到马车把她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宠儿》中,刚刚生下孩子的赛丝身体十分虚弱,当她抱着婴儿准备想办法过河的时候,在岸边遇到斯坦普大叔,他不仅给赛丝做了热腾腾的炸鳝鱼,还帮助母子顺利渡河、平安来到贝比?萨格斯身边。黑人女性要想独立、重获新生,离不开外界的帮助和扶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抵抗恶势力的压迫。

三、对互文性的几点思考

那么,在众多文本之中,为什么它们会产生如此“亲密”的互文关系呢?我们不妨再次回到互文性理论本身。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的广义定义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时间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8]。广义上的互文性更关注文本背后的联系。这一联系在莫里森和斯陀夫人的小说创作中就得到了体现,她们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首先,两位作者都是从真实史料中汲取的创作灵感,两部小说中女黑奴的逃亡情节都是取材于真实的史料:《宠儿》的创作灵感可以追溯到1974年莫里森在兰登书屋担任《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编辑时的触动和感悟。莫里森在编辑过程中接触到不少黑人女奴隶英勇反抗的史实,其中有一名叫玛格丽特?加纳(Margaret Garner)的黑人女奴在向北方的逃亡过程中,为了免遭奴隶主的追捕亲手割断了自己孩子的喉咙。莫里森受到启发,才写下了《宠儿》[9];《黑奴吁天录》中伊莉沙这一角色的灵感来自于俄亥俄州雷恩神学院的C.E.斯陀教授交给斯托夫人丈夫的一份记录。根据被记录者的描述,在1838年2月时,有一名年轻的女奴怀抱着她的孩子越过了冰封的俄亥俄河,逃到了俄亥俄州的里普利镇上。记载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奴隶制制度下的悲惨处境与艰难的生存状况的史料,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女性。

其次,两位作家以女黑奴逃亡作为小说主线的互文性现象也揭示出了女性群体不自觉的抗争心理。在书中,这一抗争心理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反叛和逃亡,而两位女性作家对这一题材的共同关注也表现了作家自身对社会环境的反抗。在长期的社会生存进化中,家庭、孕产、弱者、边缘已经成为女性生存历史中的典型环境,因此历史总是将女性归为“次要者”。尤其是黑人女性,由于种族歧视、残酷的社会制度等原因,更是被视为“次要者”中的“次要者”[10]。这种长期的压迫导致了女性地位的边缘化以及群体“失语症”。因此,两位女作家都将笔墨和情感更多地向黑人女性倾斜,将黑人女性逐步从文本的“边缘”推向文本的“中心”,从而消解男性在文本中的中心地位,让女性成为文本的主体,以期还给女性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三,互文性理论本身对于研究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必要性。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研究往往集中于黑人女性作者的作品本身,对其他文学作品关注甚少,这样一来,以黑人女性为主题的批评往往会陷入一种狭隘的视域,有可能强化其少数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难以真正走向经典[11]。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多关注文本间的联系,具备一种广阔的、比较的学术视野。比如,大多数批评家在分析和挖掘黑人女性作品时,对其非洲文化成分这一方面过于夸大,从而掩盖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另一个重要传统,即欧美文学传统。因此,互文性理论正好提供了一个包容并蓄的对话平台,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文本中的黑人女性世界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从“互文”到“对话”

虽然两书中有不少互文之处,但推敲之后便会发现,她们的文本互文,并非缘于技巧层面的借鉴与影响,而是源自思想上的共鸣,她们是深深根植于女性生存历史而形成的女性集体无意识之中。文学则是她们表达内心,渴望得到共鸣的一种载体。这时,互文性就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文”字,它还可以用来形容作家之间的关联,暗示不同时代作家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尊重。

还有不少批评家认为,由于《黑奴吁天录》中涉及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以及时代的局限性,作者将黑人的教化、灵魂的归宿以及自由之路都寄希望于上帝的救赎,而没有认识到奴隶制本身才是产生一切罪恶的社会根源。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就认为,《黑奴吁天录》将黑人人性塑造得过于简单化,充满了悲天悯人的说教,斯陀夫人作为白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黑人复杂的内心[12]。

《黑奴吁天录》是一部很糟糕的小说,它和《小妇人》一样,同属自诩公正、自以为是的感伤小说之列。感伤小说中那种对感情矫揉造作的卖弄与炫耀,恰好说明了作者感受能力的缺失而不得不欺骗读者的行为。„„《黑奴吁天录》―以及许多随后创作的硬派小说―都没有跳出暴力的范畴。„„与其说斯陀夫人是一个小说家,倒不如称她为一名慷慨激昂的政治宣传家;更可怕的是,她的创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奴隶制是错误的。书中的内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本宣传册,根本称不上小说[13]。

这段话表现出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即哈罗德?布鲁姆强调的男性作家都处在类似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焦虑影响之下,文学青年为了取代他们的父辈而苦苦创作,而女性作家以类似于姐妹情谊的协作式的互文理论取代了男性竞争诗学的“痛苦”[14]。对于男性作家来说,他们要通过“抗议小说”等方式为文学创作寻找出路;而对于许多女性作家来说,她们与文学前辈的关系则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文学的平台上,她们不断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交流,这种对话有时是欣赏赞扬的,有时又是批判反思的。《宠儿》则成功构建了小说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史之间的“对话”关系,这部小说既受到了斯托夫人为代表的传统文学的影响,又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点以及回归非洲宗教哲学与思想的倾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体表述方式。莫里森把这一切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她认为人类的真理就寓含在相互抵触的文化和故事之中,每个人的举动都被各种各样的文化张力所影响,她最感兴趣的是这些张力怎样从潜意识作用于美国黑人。

亨利?路易斯?盖茨在评价19世纪黑人女性文学时曾提到,“正因为‘黑色’是一种社会建构,它必须通过模仿而获得,它的文学再现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方式―重复和修正―而获得。”[16]斯陀夫人与莫里森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表明,女性作家也可以跨越年代、区域、阶级,甚至种族之间的差距相互阅读并修正其作品,逐渐使美国黑人女性从一个最边缘的、被奴隶制压制而失语的弱势群体发展成最富有影响力的女性群体,构建出了一个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各种话语相互交织的“杂语共生”的文本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军.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6.〔2〕〔8〕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3〕〔6〕斯陀夫人.黑奴吁天录[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15,98-100.〔4〕〔7〕托妮?莫里森.宠儿[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178,44.〔5〕〔10〕肖淑芬.《宠儿》与《汤姆大伯的小屋》的互文性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11(2):101.〔9〕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2-83.〔11〕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34-235.〔12〕谭惠娟.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学弑父与美国黑人文学转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6):135.〔13〕Baldwin,James.“Everybody’s Protest Novel,” Black Writers of America[C].Ed.Richard Barksdale and Kenneth Kinnamon.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72.726-27.〔14〕金莉,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绪论9.〔15〕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9.〔16〕Henry Louis Gates,Jr.,“Preface,”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C].New york: Norton,1997.xxxvi.

第三篇:黑人文学小说对黑人身份的探寻及其意义

黑人文学小说对黑人身份的探寻及其意义

一、黑人文学中对黑人身份探寻的渊源:自非洲人被贩卖到美国为奴, 在美国的黑人奴隶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团体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国黑人。美国黑人原非来自同一地域、同一种民族文化, 除了肤色相同之外, 别无多少相同之处。然而,美国历史上一贯存在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迫使他们在潜意识上逐渐萌发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民族认同感, 在客观上加强了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不过,这种认同感是以被压迫被奴役的体会为基础的。事实上, 美国黑人不仅在政治和经济地位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被迫失去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的非洲部落文化的断裂, 以及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隔阂使得美国黑人民族在文化生活上形成了一个暂时的真空状态。美国黑人这种在文化上的“失语”, 被学术界称之为“文化休克”。并且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 在这样“一个新兴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定义自我, 寻找自我是一个长期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其次, 美国历史较短, 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再者,两次世界大战的卷入带来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美国文学中写得比较多的主题就是寻找自我——探索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黑人文学中较为著名的对于黑人身份探寻的小说:托尼·莫里森是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所经历的特殊生活为背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一般的语言描写美国非裔族群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个黑人男人和女人的生动形象。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成功地记载了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黑人男青年奶娃寻根、寻求自我与自由的历程。她所创作的创作《宠儿》着力表现了黑人被践踏的人格与被戕害折磨的心灵。作者深刻描述了黑人主体意识的建构,探索了作为自我意识怎样从觉醒到重塑,鼓励黑人从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弘扬黑人的传统美德以实现黑人心灵世界重构的伟大目标。同时还有著名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沃尔夫.艾里森的《无形人》(又译《看不见的人》),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广获好评,小说《无形人》正是描写了一个年轻黑人不断探寻文化身份的历程。然而, 鉴于黑人独有的历史经历以及美国的社会现实, 主人公的探寻之路上充满了各种阻碍。白人种族主义的猖獗, 黑人思想家们既冲突又有同一性的观点, 以及黑人文化传统的传承等因素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思想和行为。提到黑人文学,不得不提的就是阿历克斯.哈利的《根》,作者认为寻到根就寻到一切,他希望黑人寻到“根”就可以寻到尊严;白人寻到“根”就能理解黑人;天下所有的人都来寻“根”, 就能和平共处相容相通。《根》通过一个黑人家族几代人口口相传的家族史, 哈利找到了自己非洲之根,也找到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之根。

三、就《根》中的身份探寻寻找结论:小说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主人公昆塔在被白人掠夺到美洲土地之前所生活的非洲土地的美好, 正是这样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勤劳、坚毅、不服输的个性,也塑造了他的非洲人的身份。当他被掳至美洲后,在白人的压迫和歧视下,他坚定地保持自己非洲人最基本的特色, 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傲,坚守自己的非洲人身份。同时,他也有很强的种族认同感, 对和他一样肤色, 一样行为举止的人有很强的亲近感, 这也是每个黑人所共有的感觉——族群意识。此外, 就算他如此固守着自己的文化, 白人土地上几十年的生活,黑白两种文明的碰撞以及白人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让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白人文化的同化。他的后代子孙与在这个土地上生活的其他黑人后代一样, 更是完全接受了白人的一切——语言甚至文化。尽管他们在企图完全融人白人的社会中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双重意识的困扰, 有些黑人甚至产生了自我仇恨的心理,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精神力量, 获得美国社会人的身份。

四、简述黑人文学中身份探寻的意义:简单的说黑人文学中身份探寻的意义在于美国黑人文化逐渐得到美国社会主体的认同并融入其中,从而丰富和扩大了美国文化的内涵。美国黑人身份的认同,提高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从而使美国黑人地位提高。当然,在更加广阔的层面,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各国文化, 各民族文化, 各地区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交流, 相互撞击, 相互融合。于是, 我们也在时时问自己“我是谁?”“我”就是过去的“我”亦或现在的“我”?“我”是变化的“我”吗? “我”和“我”的民族又有什么联系? 别人怎么看“我”, “我”该怎么做到真正的“我”等等。这些既是小说主人公在思考的、而又何尝不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所遇到的问题。黑人文学在身份的探寻之路,文中每个主人翁的种种大悟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认识世界、努力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 无疑也具有更为广阔的现实意义: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 也应如那些主人翁一般, 在认同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不失“真我”, 却也要努力地兼容并收, 不断地积极地建构一个更复杂、却也更有助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文化身份, 这又何尝不是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

第四篇:自我身份研究--沈阳

课程论文

自我身份研究

我,一个来自“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的高三学生,通过一年一度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来到xxxx大学,二十年都未离开过这片蕴育了辽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地方——沈阳。

沈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由多民族组成的聚居区。汉族是自沈阳建城(侯城)以来就开始定居沈阳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是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和蒙古族。满族是自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京都自辽阳迁至沈阳,满族随之迁来。朝鲜族是二战时期日本从朝鲜半岛强迁过来的移民,经过吉林和辽宁的其它市、县陆续迁至沈阳。回族早在元朝,就有先人在沈阳活动,明末清初由关内陆续迁居而来,形成了小集聚区,以后大部分是从内蒙古、阜新、朝阳等市迁入沈阳。

而我是这许多民族中占据大多数人口的汉族。说起汉族与满族的关系,可 不只是人数多少的关系,真正能分辨得很清楚的便是那一段悠久的历史了。

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

沈阳是清朝的发祥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从此盛京城便涌入了大量的满族人民,满族皇室人员的生活,娱乐等形式深深地影响着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于宫殿的建设也都独具满族特色。

自 1625 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至 1644 年入关的十九年的时间里,沈阳从明代的卫城转变为作为清代早期两位开国帝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的都城,由原来的军事屯兵城转变为后金政权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满族人在原有卫城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性的改、扩建,1643 年皇太极将沈阳改称为“天眷盛京”(满语:谋克敦),盛京城担负着后金政权对抗明政府、入主中原的重要职能。

满族人以高为贵的习惯延续到了沈阳城。如沈阳宫殿的中路为皇太极时期建设的主要宫殿群,主要部分建在 3.8 米高的人工夯土台上,台上宫殿建筑的标高于一般建筑近4 米。台上的凤凰楼为皇太极时期饮宴的场所,这座歇山三滴水式楼阁建筑是古代沈阳城的最高建筑,形成了古代沈阳著名的“盛京八景”之首的“凤楼晓日”。由于这组宫殿在平面上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在竖向空间上又处于绝对高度,突出的宫殿组群成为沈阳城显著的城市景观特征。

盛京城的竖向空间示意(上图:清末奉天城。资料来源:www.xiexiebang.com;

下图:中路宫殿剖面示意,资料来源:《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

崇德五年(1640)皇太极在改建沈阳城时,在城的四面修建了四座喇嘛教寺庙,每座寺院中均建有一座喇嘛塔。这四座寺院依据“东为慧灯朗照;南为普安众庶;西为虔祝圣寿;北为流通正法”而命名。四寺及四塔成为护国佑民、统一国家的象征。盛京城近圆形的外郭、方形内城以及井字街道和四面的四座塔寺是附会了藏传佛教中坛城的布局,皇太极将自己的都城在图形上表现为集会诸方神圣的众神之殿,一方面是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庇佑城市,另一方面则自居为喇嘛教的护法,公开表明了自己与喇嘛教的特殊关系和重要地位。盛京城外由四座喇嘛教寺院构成了最外层的精神空间(图 4),也体现了追求宗教理想的城市平面形态。

清盛京城与坛城平面比较

沈阳在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和平面形态上显然受到了满族文化响,至今仍依稀可辨,是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遗产。除了建筑方面更重要的是满族人的生活习性也渐渐的影响着汉族人,相对应的汉族人得生活习性也在影响着满族人。满汉长期杂居共处,相互耳濡目染,彼此习俗融合,是满是汉确实不太容易分辨了。于是,有人说:“满族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自己的民族特点了”。其实不然,我认为满族的民族特征还是很突出的,在很多方面与汉族的区别还是较大的。

满汉两族的民族文化差异

一、查阅谱书是满是汉一目了然

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沿袭不断。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所记内容和形式与满族家说为也不一样。

二、对父母的称谓满汉截然不同

过去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汉族人称父母为“爹”、“娘”或“爸”、“妈”。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但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绝对没有。

三、看其老年妇女的穿着打扮,满汉也有很多不同

满族妇女,因男人出征争战,家里生产生活等,所有出力气的活计和事务,全由妇女承担,所以满族妇女不裹脚,全是天足。满族妇女过去都佩戴头饰,辛亥革命后,虽然不配戴头式了,但满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盘”在头顶上,穿带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裤脚,腰揣手巾,手拿长杆大烟带,给人以干净利嗦的感觉。汉族老太太,过去讲究秀女三寸金莲,多数都是裹脚,头发“疙瘩鬏”梳在后脑勺的下侧。

四、问其都禁忌什么,更能看出满汉不同的风俗

满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满族人家都愿意养狗,但绝不杀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深埋。这些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对狗的报答和纪念,因为在满族民间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所以满族忌杀狗和忌吃狗肉等。

五、听其谈话方言、口语、满汉也有差别

满族人管馒头、花卷饼子等干粮都统称为“饽饽”。管糕点、点心叫“萨其玛”。满族人管人参叫“棒槌”,管上山采人参的人称“放山人”。管打猎称“打围”。管大衣叫“大氅”。管肮脏叫“埋汰”,把做什么不认真的玛唬说成“喇唬”,管打扮称“扎咕”。管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后天说成“后儿个”。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说话叫“唠嗑”。管什么时间说成“多咱”。管蜻蜓叫“玛螂”。管猪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管猪羊的腿关节骨叫“嘎拉哈”等等。汉族人一般没有以上那些口语方言。

但是,长期以来满汉杂居共处,汉族人也开始学习满族人的语言,难懂的满族文字不便于学习,但是一些口头上的简单表达却便于模仿。所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沈阳甚至辽宁方言,有些字是在字典上找不到了,那就是因为其实这些字都是以满文进行书写的。

六、满族人的礼节

满族素有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讲究礼节之风俗。日常生活中,满族人对长辈毕恭毕敬,在过去无论是贫富人家还是官宦、平民,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就是每天早晨起来,晚辈要向长辈请安,行磕头礼或打千。新岁卑幼见到尊长必长跪叩首。小辈人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多大,虽然是贵客,也只能坐于旁坐。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长者大坐,小辈或儿孙们都不能与长辈人并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外出归来不可先进自己屋内,必须先禀告长者以慰亲心,获准后方可叩谢回房休息。

满族人待客礼节也很讲究。如果是长者来则先请安,然后给客人让坐,用温水打手巾,让客人擦脸、漱口、再装烟倒茶,否则是表示对客人不欢迎。吃饭时将桌放好,请客人坐正位,然后先用平均干净的搌布当客人的面再将饭桌子擦一遍,接着摆上四个压桌碟,然后再摆吃碟和筷子。摆筷子时不当着客人面墩齐,要将筷子整齐的放在吃碟右侧,粗头向外,细头朝桌子中间。上菜时,一回上2个菜,总菜数要成双而不出单。四季待客的饮食有别,夏取凉、冬用热,春秋凉热要适中,要以礼相待,对客人远接远送。

随着时代的变革,满族人的礼节变得简化多了,但在部分满族人家特别是满族聚居之屯,有些礼节规矩还是很讲究的,尊敬长者的风俗,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会更加发扬光大。

第五篇:女性自我保护全攻略

女性自我保护

对女性来说,危险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在家中、工作中或是外出时,女性都应该知道安全至上的重要性。熟知各项防范原则对于处于相对弱势的女性非常重要。从很多侵害女性的案件看来,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或许并不高明,他们只是抓住了某些女性的心理弱点进行引诱。

一、防范原则

1.女性要筑牢自己的心理防线

从很多侵害女性的案件看来,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或许并不高明,他们只是抓住了某些女性的心理弱点进行引诱。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持头脑清醒,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因为一些蝇头小利或是一时的疏忽大意迷失了自己,不要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2.女性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防卫的技能

有高危险的女性,如经常深夜回家、在治安较差的社区居住的女性,更应该接受一些自我防卫技能的训练。3.在受到侵害时,应力争做到如下几点

(1)保持镇静、临危不惧。镇静既可使自己临阵不慌乱,又可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2)机敏坚强、顽强抵抗。与犯罪分子软磨硬泡,拖延时间,选择适当机会和方式逃离。

(3)依法自卫。女性防身,要把握时机、出奇制胜,“狠、准、快”地攻击对方要害部位,即使不能制服对方,也可以制造逃离险境的机会。同时,要注意设法在犯罪分子身上留下印记或痕迹,以备追查、辨认时作为证据。4.及时向公安机关检举

及时报案这样不仅能够避免自己再度受到伤害,同时也会挽救其他的受害者。

二 女性自我保护的具体措施 1.在家

(1)女性单独在家时,应检查门窗是否锁好。

(2)若遇到有人敲门求救,不要随意打开房门。先从门洞里仔细观

察对方有几个人,问明来意。若情况不明,承诺帮忙打电话报警即可。有罪犯专门利用女性同情心进行犯案。不要将推销员随意引入室内。各类收费人员以及安全检查人员在进入室内以前,应让他们出示合法的证件。

(3)走到家门口之前,先准备好钥匙,不要站在门口才找钥匙。进门以后,应先锁上门,再放包和换鞋。

(4)无论外出或回家,每次打开房门之前,先注意观察门口有没有可疑的人活动,以免由于自己的疏忽遭受侵害。

(5)如果和人合租房屋,必须约法三章,不得随意将钥匙交给其他人。(6)家中尽量少放现金或其他贵重物品。

(7)在晚间遭遇入室偷窃,如家中无其他身强力壮者,一般不要惊动窃贼,毕竟生命比钱财更珍贵,可在窃贼离开后报警。

(8)如果门口有小报广告一定要及时拿掉,有小偷据此判断有没有人在家。2.在外

(1)外出交通:

一个人外出时一定要告诉家人或周围朋友你去的地方以及回家的时间。

搭乘出租车时,不要在灯光昏暗的地点叫出租车,不要与陌生人拼搭出租车,尽量选择公司信誉好的出租车,尽可能与朋友一起搭载出租车。一人坐出租车时,坐后排车位。不要跟出租车司机聊自己的私人问题。如感觉不自在或有不安全感,选择在人多的地方或者你熟悉的地方提前下车。

乘坐公共汽车时,应在照明良好的位置等待公汽或电车,提前准备好用于购票的零钱,掏钱买票时要避免他人窥见你的钱包以及拎包内的钱物。如果公车上乘客很少,尽可能站在靠近司机的位置。时间晚的话,通知家人或朋友到车站接你。

如果步行,则应注意选择你熟悉的道路、繁忙的大街,避免在行人稀少以及照明不良的小街、小巷、地下通道行走。不要靠墙边或树边,应走在人行道的中间。如有可能,尽量与朋友一起走,或者挨近一队人行走;避免经过停靠在路边没有熄火的车辆;走路时要充满自信,不法分子更加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柔弱的对象作为他们的猎物;不要在走路时长时间接打电话或者使用随身听,以保持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在路边自动取款机取钱时注意观察是否有人盯梢或跟踪,不要在路上清点钱物;如有抢劫的车辆突然停在你身边,即刻转身逃跑,因为车辆的掉头要比你慢得多;一旦发现被跟踪,可以用脚或皮包拍打路边停着的车,触响警报器,引起别人注意;晚上出门拿件外套,将皮包裹住,避免被抢劫;上楼时,先按门铃请家人下楼接,以防歹徒躲在楼梯间。永远不要因为疲劳、时间晚、下雨等原因而搭乘陌生人或者你不熟悉的人的车辆。当身处危境时,请记住,大声叫喊是最好的武器。

自行驾车,一定要反锁车门。停车熄火后,留在车内观察片刻再开车门,如果有其他车辆跟着,要等它开走后再出来,防止被劫持。遇到车祸,不要马上开门,先观察对方人数有多少,或者是否来者不善,防止假车祸真抢劫。万一遇到假车祸,马上开走,同时猛按喇叭,引起旁人的注意。不要途中搭载陌生人,如确实需要帮助,一定要进行安全性的判断。

(2)出差或旅行:

女性外出出差或旅游时应结伴而行,不要单独行动,特别是晚上不要独自出门;对留宿的旅社,应检查其门窗是否牢固,留意旅社的保安措施是否完备,还要检查并记住逃生的路线,在条件允许下,尽量住星级酒店或者单位大院内的招待所。

在档次低的住宿酒店,晚上应特别留意,不要轻易开门。

皮夹内或提包内请放入写有自己姓名及亲友姓名、电话的卡片,万一意外发生,其他人可尽快联系你的家人或朋友。

不要携带大量现金,尽量使用银行卡消费;零钱和大面额钞票要放在不同的口袋里,不要一次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

旅途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信别人。不要轻易吃别人的东西,喝别人给的饮料。自己的饮料瓶要做记号,上洗手间回来后要查看记号是否被动过。不要让陌生人帮你看管行李。买东西的时候,自己的大额钞票如果经过了别人的手,又回到自己手上,要注意是否被掉包换成假钞了。

不要告诉陌生人姓名、电话与地址。

避免独自和陌生男性同处某个小的封闭空间,如软卧车厢等。3.在工作社交场合

女性要时刻注意自我保护,因为女性更多的危险是来自熟悉的人。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1)不管他是单位领导、同事还是老顾客,也不管他有多大年龄,不要轻易放松警惕。

(2)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当你感觉不安或预感不良时,应及时脱离危险环境;对一些不正常的纠缠,应明白无误地表示拒绝。

(3)避免交谈时语气过于亲密,服饰不要太随便,不要给对方发出错误的信号。

(4)要经得起任何诱惑,对以许诺工作、职称、晋升或金钱为由而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男人,要坚定拒绝。

(5)不要随意参加不熟悉的人举办的舞会、酒会。

(6)不要对男人诉说的“感情苦恼”大发怜悯同情之心,许多人往往以此骗得女性的同情,趁其不备时进行伤害。

(7)在社交场合遇到主动接近并大献殷勤的陌生男人要特别警惕。(8)不要在各种宴会和聚会上喝醉酒。

(9)不要屈服于了解自己某些隐私的男人提出的任何条件。

三、女性认清性骚扰和性暴力形式 学会防范妙招

性骚扰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性注意力或带有性意识的接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是性骚扰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带,受到骚扰一开始就要表明拒绝态度,隐瞒或不示意会让对方以为你接受。比起相对隐蔽的性骚扰,另外一种侵害往往更为直接,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即性暴力,一定要学会防范方法。在工作中,女性除了要面对现代社会带来的竞争压力,在职场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外,还要面对一种难以言说的压力--性骚扰。

性骚扰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性注意力或带有性意识的接触。性骚扰表现形式尚无统一界定,一般认为有口头、行动、人为设立环境3种方式。口头方式:以下流语言挑逗异性,向其讲述个人的性经历、黄色笑话或色情内容。行动方式:故意触摸、碰撞、亲吻异性脸部、乳房、腿部、臀部、阴部等性敏感部位。设置环境方式:即在工作场所周围布置淫秽图片、广告等,使对方感到难堪。广义的性骚扰并不限于异性间,对象亦不单指妇女而言,同性间亦可构成性骚扰。但是女性是性骚扰的主要受害者,需要每个女性朋友提高警惕,防范来自各个方面的性骚扰。

在中国,性骚扰行为一直在各种场合侵害着妇女,许多女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均遭受过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性骚扰。

(一)性骚扰行为的形式 1.公共场所的性骚扰

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是性骚扰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带。公共交通工具普遍拥挤,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几乎为零,为性骚扰者提供了作案的环境。公交工具上最常见的性骚扰方式有:用生殖器顶撞或摩擦女性身体,这种方式最常见; 用手摸女性的身体或性敏感部位,甚至将手伸入衣服内;语言骚扰或者眼睛一直盯住女性的胸部。除了公汽,其他场所如电影院、公园、舞厅、长途卧铺汽车和火车等也是性骚扰的高发地带。

2.职业场所的性骚扰

有统计表明,性骚扰的发生以职业场所为主,其中来自上司的性骚扰占32%,来自同事的占16%。职业场所性骚扰方式多样,常见的有: 不必要的接触或抚摸他人的身体,故意擦撞,强行搭肩膀或手臂,故意紧贴他人等。故意谈论有关性的话题,询问个人的性隐私、性生活,对别人的衣着、外表和身材给予有关性方面的评语,故意讲述色情笑话、故事等;利用网络或手机发送黄色电子邮件和短信,网络聊天时暴露性器官等。非言语的行为。故意吹口哨或发出接吻的声调,身体或手的动作具有性的暗示,用暧昧的眼光打量他人,展示与性有关的物件,如色情书刊、海报等。以同意性服务作为交换利益的手段。男性上司(包括教师)以要求约会或进行性行为作为允诺加薪、升迁或加分、及格等的交换条件,甚至以威胁的手段,强迫进行性行为。3.家庭中的性骚扰

有一些女性可能会遭受来自其家庭男性成员的性骚扰和性侵害,这些性骚扰和性侵害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受害者为了顾及家庭成员的面子,忍气吞声,使得来自家庭成员的性骚扰容易长期化,给受害者心灵带来极大的苦痛,影响其终生幸福。二 性骚扰的防范 1.表明拒绝态度

从一开始便要表明拒绝态度,隐瞒或不示意会让对方以为你是接受的,不要抱着轻视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在公共场所一定要大声喊出来,可以震慑骚扰者停止性骚扰行为。2.沟通

性骚扰超越了可以接受的亲密界线。因此无论男性或女性,遇到性骚扰时必须慎重地表明你的立场及可以接受的界线。

3、恰当地穿着

现实生活中,有的女孩衣着打扮过分暴露,穿袒胸露背或超短裙之类的服装;有的女孩身着奇装异服,行为轻浮;有的女孩喜欢听恭维、吹捧、赞美的话,容易对那些英俊男士、有钱人士、社会名流等一见钟情,或者刻意卖弄自己的青春魅力等等,这类女孩很容易引起男性的性刺激,最终成为性骚扰的目标。如果女孩能够自尊自爱,就能够有效防止自己成为性骚扰的对象,避免陷入性骚扰的困境。

4、疏远关系,减少接触

当发现有人不怀好意,有性骚扰行为时,应主动回避,尽量疏远他,减少接触和交往。还可对有性骚扰企图的人暗示自己讨厌的态度,把拒绝明确而坚定地告诉对方。如果因为工作关系、师生关系、亲戚朋友关系等,确有必要继续来往的,也应该在公开场合,尽量增加交往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不要有单独在一起的机会。

5、行为端正,光明正大

女孩本身的个人心理行为缺陷会导致自己成为受害者。为此,女孩一定要自重,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要消除贪小便宜的心理,为人正派,不要靠色相来获取个人利益。例如,不要轻易接受异性的邀请,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等。

6、以智取胜,保护自己

女孩要警惕那些行为不端的男性的骚扰,一旦发现有异常,可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人员。外出时,尤其在陌生的环境,若有陌生的男性搭讪,不要理睬。要注意那些不怀好意的尾随者,必要时采取躲避措施。对于有些不可避免接触的人,如发觉他有性骚扰的企图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抗拒。

7、运用法律武器

必要时,应该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我国最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明确写入法律,一定要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四、遭受性骚扰时处置方式

(1)若有陌生的男性搭讪,不要理睬,及时避开,换个位置,可以的话立刻抽身离开;对有性骚扰企图的人,首先要用眼神表达你的不满;若对方并无收敛,可直接用言语提出警告,把你的拒绝态度表示得明确而坚定,告诉对方,你对他的言行感到非常厌烦;若他一意孤行,可报警,请警察协助。

(2)交通工具内遇到骚扰,应大声斥责,或采取回击手段,可以狠打其手,也可以告知同行的伙伴,引起公众的注意,使侵犯者知难而退。

女销售员自我保护意识

在销售谈判中,有的人很卑鄙。甚至把女销售人员的合作机会,拿来作为猎食的一种价码。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妥协了,这里面不仅有女人,还有男人。更多的人直接拒绝或放弃此客户。还有一种人,生意也在做,自己却并没有受到欺辱。这类女性,是销售中的精英,在各个销售领域里能理性的处理突发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各种环境下 , 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还有一种女销售人员,利用这类男人的把柄,反制对方。让对方不仅得不到想要的,还的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这才是高手,不过这类女性同胞们不多。敢与狼共舞的人,需要勇气与智慧!)。

作为女销售人员,只要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般对方很容易放弃 一些 念头。除非你太漂亮,并且非常有内涵,那么很多男人都不会言弃。

人,因为拥有独立的思维与智慧,所以有时候也会思维出现错乱,判断出现失误。女人在感性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外表 所蒙蔽,等发现的时候已晚!我们虽然不能杜绝自己受到伤害,但是可以让自己减少受到伤害。结交朋友,做事之前,先想好该怎么做,然后有的放矢的实施。不要等瓜熟蒂落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去弥补。

女销售人员假如遇到打劫或劫色,不要怕。劫财就给他,不要反抗。损失的钱是小事,只要人没有事就好。如果遇到此类事情,大脑要清醒。学会善于利用现有的条件及武器制约对方。女人遇到突发事情要理智一点,不要作无效的反抗。其实,女人的高跟鞋是最好的武器。当你一个人的重量突然发力踩在对方脚上的时候,那绝对是一次致命的攻击。但是要看情况,如果对方是一个人可以使用此方法。如果是多个人,除非你学过搏击,那就一展身手吧!老虎是百兽之王,可是它却始终打不过狮子。因为老虎喜欢跳跃,以势吓破对方抵抗的意识。当老虎高高跃起的时候,狮子已经看出了老虎的破绽。如果把打劫的男人比喻成老虎,那么你们就做狮子吧!在最有利的时机出手,才能让你保护好自身不受到伤害。很多时候 , 我们完全能在不利于自己的条件下保护好自己。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以及你有没有争取。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理智的判定!决定!才能保护自我。

历史上的以少胜多的每一场战争,是因为决策者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并且知道对方致命的弱点。我们不能期待事事如意,可是我们能让自己事事满意。作为销售人员中的一份子,学会善待自己、保护自己!

下载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doc(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doc(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性自我防范技巧[大全]

    一般认为,只要是一方通过语言的或形体的有关性内容的侵犯或暗示或挑逗,从而给另一方造成心理上的快乐、反感、压抑和恐慌的,都构成性骚扰。 女性自我防范技巧 避免一个人独自夜......

    女性自我提升小知识

    女性自我提升小知识 【 成功是逼出来的 】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要接受挑战;一个人,你想要尽快优秀,就要去寻找挑战;一个人,......

    女性外生殖器的自我检查

    外生殖器的自我检查多数女性至少听说过每个月必须检查乳房一次,察看是否有肿块及变化,但很少人知道她们也该定期的自我检查外生殖器。所有的妇女,不论有性生活与否,都应该在每年......

    女性健康自我维护学后感

    关爱自己、热爱生命 选修此课,主要是好奇,在大二第一学期的一次女性健康的讲座里,听老师讲述关于生理健康和恋爱人际等内容,让我对这一科目产生了兴趣,所以第二次选课的时候,果断......

    女性自我提升书籍精心推荐

    1、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李娜澳网首度夺冠创历史。解读李娜赛场内外与众不同的成才之路、跌宕起伏的赛场传奇、不离不弃的爱情誓言、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2、我是......

    更年期女性的自我保养

    更年期女性的自我保养女性更年期如何进行自我保养,这点很重要,更年期女性应该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注重气血的调养,更要注重心态的平和保持,详细见以下:1、女性要保持平和心态保持......

    身份证明书[共5篇]

    身份证明书11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证明吧,证明是证明某人的身份、经历或某件事情的真实情况时所使用的一种凭证。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证明而烦......

    干部身份(共5篇)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弱化这一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用。比如报考公务员,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招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