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06:0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篇: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初稿)第十一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近几年,固原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周边各乡镇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县城,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固原市的农民工群体流动的一种最普遍的形态是:他们举家从农村搬到县城,临时租住在市区的民宅,父亲又去了更大的城市打工,母亲则一边打零工,一边教育孩子读书。这种长期分居的家庭结构本来极不稳定,又加之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农民工的生活压力等因素,造成相当多的农民工家庭破裂,导致生活在单亲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心理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着力对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的心理疏导迫在眉睫。

我校位于固原市中心,是一所普通的城市小学,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总人数的 %,班级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平均占 %,其中农民工单亲家庭孩子占 %,个别班级农民工单亲家庭孩子甚至占 %。本学期开学,我校政教处对近三年处理过的“问题”学生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学生”中单亲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很多,占“问题学生”总数的63%。这些孩子有的随父亲住,有的随母亲住,有的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姥爷住,由于家庭父母亲情的缺失,致使他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他们厌学心理严重,意志力差,懒惰、放任,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回避老师,甚至有的干扰课堂,肆意缺课。有的习惯性撒谎,玩世不恭;有的敏感多疑,情绪变化无常;有的唯舞独尊,天地老爷我最大,说不得;有的自卑怯懦,整天如履薄冰;有的孤独封闭,从不和别人主动说话;有的冷漠叛逆,从不关心别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经过研究,确定“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为课题研究主题,期望通过我们的研究,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策略,以帮助这些内心存在心理障碍的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生活充满阳光,健康快乐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在心理上存在的典型问题,从而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矫正与预防这些学生逃课、厌学、自卑、孤僻、暴躁、冷漠等心理及行为问题,使他们学会包容、尊重、理解、忍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自信快乐地参与学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每位老师在今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指导和借鉴;本课题研究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和实践经验;也可以为周边兄弟学校解决共性问题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

二、课题的界定及依据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农民工:本课题中的农民工主要指从固原市各乡镇的农村来本地务工的人员。他们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土地,在城市没有固定工作,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或小本生意,收入不稳定、较少,家庭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单亲农民工家庭:本课题中主要指父母都是农民工,由于父母离异、分居、再婚、一方已故等原因,致使孩子和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或者是父母一方又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和姥姥、姥爷管教的家庭。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他们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其年龄限定在6-12岁,他们生活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因为父母离婚、分居、再婚、一方已故或其他原因致使他们同父亲或母亲一方一起生活,或者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生活。

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这些孩子因为家庭破裂,情感缺失,又因为父母迫于生活压力,整日忙碌,根本无暇顾及,再加上父母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缺失必要的引导和管理,导致他们出现了散漫、孤僻、自卑、霸道、自暴自弃、脆弱等心理偏差和逃学,厌学,不学习,爱捣乱等行为问题。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充满爱心的学校集体教育,正确的家庭教育等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初期通过调查摸底选定我校一至六年级所有单亲农民工家庭子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在校行为表现和心理表现。

中期通过筛选,拟确定其中10名学生跟踪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供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如果家庭一旦变故和不完整,极易使未成年的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大量的研究表明,现如今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

1、散漫成性,不受约束,2、孤僻沉默,不与人交流,3、自卑怯懦,敏感脆弱,4、霸道,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5、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等。

农民工家庭由于生活质量较城市比较低,这些孩子觉得和城市孩子比较不如人,他们的心理就极容易扭曲。一旦家庭破裂,他们必将承受双重的精神压力,心理会走向偏僻的角落。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地、科学地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引领他们重新认识自我,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重新走进美丽多姿的世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现状及方法

(一)课题目标

1、归纳总结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典型问题,掌握其心理外显化的行为失常表现特征。

2、分析探索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行为失常表现产生的各种心理原因,明确心理危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构建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教育的相关体系,为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提供系统的教育策略和鲜活的教育经验,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实效。

4、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和发展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乐观积极的情绪、自主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适应挑战的生活能力。

5、在行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研究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具体内容为:

1、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的学习和行为现状,一般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的问卷调查及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档案。

2、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个案追踪,研究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群体特征、分布情况、发展趋势、成因及危害。

3、开展各类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策略研究,收集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拟解决的问题为:

针对我校学生中农民工子女人数多,单亲家庭中农民工子女也多的现状,我校希望通过本次跟踪研究,具体了解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逐个进行分析,建立档案。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策略,从家庭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管理方法,同学的帮助和班级的接纳,自我的重新认识等方面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自主、自信、自尊、坚韧、正直、豁达的健全人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产物。他们出生在农村,拥有农村户口,但却在城市务工,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其子女跟随自己在城市生活。

我国国内最早涉及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文章是胡进的《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他首先调查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接着进行实地干预,并以实例的方式介绍了他的个体干预和集体干预。

甘柏花《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文献综述》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年发展很快。有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的缺损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据美国一份对15个州2.4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学校里,单亲家庭的孩子比那些有双亲家庭的孩子麻烦更多。他们进步慢,缺点多,违反纪律的行为也多。进入中学后,这些身心不良的状况较之那些家庭完整的孩子更为明显。并总结了一些教育对策,如:寻求需求点、抓住闪光点、发现兴趣点、克服挫折点、产生共鸣点等,这些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但是对单亲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我们课题组结合我校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较多的现实,决定依此为突破口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发展研究,通过个案发现一般规律,总结出对应的帮助策略,指导教学实践。

(四)、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初期主要通过: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搜集、著作的阅读,收集关于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问题及相应的教育对策,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一至六年级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

个案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发现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课题研究中期主要通过:

观察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对收集的资料和课题研究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探求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心理疏导的有效性教育策略和手段。

课题研究后期主要通过经验总结法,对分析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从而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1、拟订课题研究目标与计划。

2、确定实验对象,调查研究,建立《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的数据库。

3、查阅资料,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2月)

1、根据制定的《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具体调查研究我校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并进行归类研究。

2、通过调查研究构建我校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基本模式。

3、进行研究反思,建立《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评估体系。

4、阶段性小结,邀请专家指导评估。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5月)

1、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进行分类汇总。

2、实验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汇报。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形式及内容

1、通过对我校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现状的归类分析,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和疏导策略,找出普遍的规律性。

2、积累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的经验和策略,服务于教育教学。

3、使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快乐健康地生活和学习。

4、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如期完成出自己的教育案例,论文,研究报告,并力争将其发表,将有价值的经验推广。

六、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长: 负责课题研究统筹工作

副组长: 负责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性

负责课题研究各项工作的谋划

成员: 负责课题前期调查、分析材料准备。负责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及课题立项申请书填写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及整理

负责组织课题研究培训、研究。

负责课题理论、收集材料、阶段性总结。

2014年11月1日

第二篇: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校单亲家庭子女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单亲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不容忽视的问题。大杨树是个边陲小镇,是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大多数居民都是以种地、养殖为生,在就业渠道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许多家庭通过外出打工寻求脱贫致富之路,时间久了,随之家庭结构也有了变化,离婚率在不断上升,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单亲、留守”家庭,也由此引发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失去父母应有的监护与爱抚,普遍产生心理扭曲现象,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他们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他们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错,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展开“单亲、留守”学生教育实验,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确立了《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组主要对《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的形式,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摸清我校 “单亲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健康情况,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然后与班主任建立互通单亲学生情况的长效机制,随时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和心理变化情况;通过与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家庭走访、谈心、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找到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和有效解决的策略,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在研究活动中总结出了解决单亲学生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推而广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的厌学、自卑、内心孤独、性格孤僻,甚至有的逃学、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等现象,使全校的单亲家庭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使他们能够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切实有效的开展 “单亲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矫正与预防“单亲学生” 嫉妒、自卑、任性、逆反、孤僻、厌学、逃课等心理及行为问题,使他们学会宽容、尊重、忍让、理解,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态度,学会与人正常交往,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不但能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确保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总结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的得与失,有助于加强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单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促进单亲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并能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增强义务教育的实效性,有效预防了青少年的犯罪,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子女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抚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缺损一边或两边都是不健全的,就会导致家庭结构破裂,家庭关系失调,家教功能弱化,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损家庭往往是影响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心理危机是绝大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未成年人的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出:忧郁、惶恐不安和焦虑,失群、冲动好斗,不正当的越轨行为也常一触即发,甚至酿成违法犯罪的苦果。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和转化,这是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研究内容、途径以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在学生心理不受伤害的前提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进行细致地调查。

2、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整理归类。

3、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对此类学生重点进行心理疏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解与适应能力。

4、通过与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家庭走访、谈心、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解决单亲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相关的心理辅导资料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干预。

(二)研究途径

从调研入手,摸清我校单亲家庭学生家境现状,心理变化特点、心理问题的表现,建立相关档案。针对各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确立研究着力点、突破点,进行有计划、有措施的跟踪辅导。通过对这些学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行为训练,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从典型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到普通的单亲家庭学生的研究,寻求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探究不同类型的最佳教育方法。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育的基本原则、策略,对典型心理问题学生的转化案例,边探索、边交流、边完善。

(三)研究方法

本项课题研究准备选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心理学方面书籍的学习,了解单亲孩子的心理变化因素。依据调研分析,确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途径。

2、个案分析法:对于典型的个案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和目的。由指导教师介入家庭,以朋友的平等身分和家庭成员形成亲和而密切的关系,以商量、讨论、合作的态度,通过电话、捎字条、手机短信、网络沟通等方式开展指导工作,并每月进入家庭一次,实地观察,进行深度家访指导,并作好跟踪指导记录,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要上交一份典型案例,形成指导和研究成果,最后,把每位教师的案例结集整理,整理成案例集。

3、行动研究法:

运用心理访谈、问卷调查、手拉手、一帮

一、联谊活动等方式,摸清我校单亲家庭中各类型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问题的共性与个性。课题组教师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检验指导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补充或改变指导内容、方式、策略,最终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因此,指导老师要付出行动,与家长、子女互动,共同进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跟踪问效,逐步形成对各种类型单亲家庭子女心育活动的策略,为今后较大范围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

5、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情况进行调查,达到对其深入了解的目的。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1年6月起至2013年6月止,为期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

学校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请审批表,报送上级科研部门,审批后,召开开题会,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成立课题领导研究小组,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落实课题各阶段研究任务及要求,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3月),明确分工,进行实验,通过结对子、交朋友、谈心等多种形式,探索单亲及留守家庭学生心理疏导的策略。

具体实施手段如下:

1)、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和其班主任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2)、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老师将和单亲的孩子结成“对子”,并跟踪辅导,力求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与关怀。

3)、举行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我们举行了“过桥”、“小火车”等联谊活动。我们邀请了班主任老师、部分家长代表、健全家庭的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玩得越开心,我们的教育就越容易进行。

4)、开展心理访谈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每星期对辅导对象在“心语室”进行一次心理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成绩在直线上升。在学校、地区举行的各类比赛中,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获得殊荣,这是每一个课题组教师的骄傲。

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全面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将疏导策略汇总。

七、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关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应对策略等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2.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坚持每学年对各班级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调查统计,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3.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教师对单亲家庭学生采取了帮扶措施,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4.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八、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缺少亲情母爱,有的缺少亲情父爱,如何弥补缺失的爱。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对待单亲无亲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我们要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通过实验研究,解决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办法就是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教育。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课题组的每个老师经常同自己指导的个案孩子在一起谈心,也建立了感情,学生有什么想法与愿望,也想和老师谈谈。在老师的帮助下,大部分同学的性格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这其中当然包含着老师付出的心血。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课题组老师和家长通过密切的交流沟通,彼此已经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特别是家长发自内心地感谢学校和老师的真诚帮助,这样就为课题的进行提供了最好的实施土壤,非常自然地密切了家、校联系,沟通了彼此的关系。

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三年未回家一次,他就一个人在外住宿。刚来到学校时,由于环境的陌生,他经常会想父母,甚至动了不读书的念头。帮扶教师得到情况后,经常找他谈心,为他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已经由入学时的30多分逐渐上升到了90多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电话里,学生家长激动地向老师表示感谢。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4.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所以希望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现在,课题研究即将结题、验收,但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仍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篇: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枝江三中高中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和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而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落实,而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重视应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改革我校英语教学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校教科室统一规划,落实《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规划纲要》,参照枝江三中“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舒张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用参加课改的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优化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且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我们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界定为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智力是什么?我国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包括认知)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次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我们的周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有滋有味,二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便容易学好这位老师教的课。加上这位老师的课再讲得好,他的学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绩。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本领,还包括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本领。每上完一节课,都不仅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新的学习历程,同样也是教师经历了一次新的教学历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呢?笔者认为,只有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够做到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新鲜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和谐、融洽,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倘若教师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气氛,因而对知识也就毫无兴趣可谈,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轻松。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一般来说,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促使教师增强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健康丰富的情感。

第三,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让学科课堂富有个性,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难点是如何引导教师建立新课程观念,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脚踏实地地落实实验步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策略

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高中生应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融会整合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个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定信心,以高涨的热情冷静的头脑面对课改,除传统之弊,兴课改之利,具体措施:

(一)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继承传统优秀教法。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重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

1.准备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教材的特点,进行现状的分析,确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体例与英语课堂教学指向之间的关系。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实施,实践探求,总结分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重点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效果评价,总结交流,论文结集。

研究的策略:

1.比较法:比较旧教材体例与人教版教材体例的差别

2.调查实验法:实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完善。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献借鉴法: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支撑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讲,做题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独立探索、积极体验、协作学习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课堂气氛要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2.教师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构建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属于学校“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分课题)隶属于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管理。本部分课题由英语二级子课题组成,二级子课题由英语教研组管理。二级子课题由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所有文字材料均须向教研组和教科室报送电子文稿。英语一级子课题组信箱:x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枝江三中高中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和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而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落实,而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重视应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改革我校英语教学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校教科室统一规划,落实《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规划纲要》,参照枝江三中“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舒张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用参加课改的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优化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且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我们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界定为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智力是什么?我国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包括认知)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次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我们的周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有滋有味,二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便容易学好这位老师教的课。加上这位老师的课再讲得好,他的学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绩。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本领,还包括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本领。每上完一节课,都不仅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新的学习历程,同样也是教师经历了一次新的教学历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呢?笔者认为,只有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够做到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新鲜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和谐、融洽,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倘若教师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气氛,因而对知识也就毫无兴趣可谈,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轻松。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一般来说,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促使教师增强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健康丰富的情感。

第三,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让学科课堂富有个性,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难点是如何引导教师建立新课程观念,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脚踏实地地落实实验步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策略

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高中生应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融会整合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个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定信心,以高涨的热情冷静的头脑面对课改,除传统之弊,兴课改之利,具体措施:

(一)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继承传统优秀教法。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重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

1.准备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教材的特点,进行现状的分析,确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体例与英语课堂教学指向之间的关系。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实施,实践探求,总结分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重点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效果评价,总结交流,论文结集。

研究的策略:

1.比较法:比较旧教材体例与人教版教材体例的差别

2.调查实验法:实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完善。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献借鉴法: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支撑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讲,做题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独立探索、积极体验、协作学习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课堂气氛要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2.教师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构建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属于学校“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分课题)隶属于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管理。本部分课题由英语二级子课题组成,二级子课题由英语教研组管理。二级子课题由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所有文字材料均须向教研组和教科室报送电子文稿。英语一级子课题组信箱:v教科室信箱:b

本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各级分管制

一级子课题负责人:谢保宜负责分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

二级子课题承担人:负责每个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作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c教科室信箱:c

本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各级分管制

一级子课题负责人:谢保宜负责分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

二级子课题承担人:负责每个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作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ww w.Y k j.CoM文

章 来源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

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堂导入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导入上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譬如: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还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基于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本研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数学学科的特点等内容,设计课堂导入,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旨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研究的内容

.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

2.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性的导入。

3.探讨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课前的预设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2.通过研究,探索如何从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兴趣、找知识间的连结点、脱出教材制约等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探索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3.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四.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热爱数学,迫切希望了解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而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

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注重内容美,要能唤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美;引人的导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愉悦,从而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

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运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五.关键词的界定

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教学是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因此课堂导入方法要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实际选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六.研究的实施对象和范围

XX区XX小学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

七.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12-XX.2)。

.收集与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基础理论、书籍,了解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制定研究计划,商讨实施步骤,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2-XX.4)。

.根据上阶段查阅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构建研究方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课堂导入设计。

2.结合“同课异构”,分析、讨论课堂导入设计的不足和成功之处,选取其中几节课,形成个案分析。

3.加强案例收集,及时反思,并在网络平台上与同行分析交流。

4.邀请同行指导,不断调整实验方案,摸索改进,积极实践,并进行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4-XX.6)。

.通过对比,整理筛选有效的反思方案,指导教师积极运用。

2.根据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启示、反思案例,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相关论文。

3.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2.观察法。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

3.案例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学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4.经验总结法。对教学实录、教学案例的课堂导入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九.预期成果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日记。

3.展示相关课题的优秀课例示范资料。

4.攒写相关论文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现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研究力图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范例,真正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重要体现。它应该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解决问题”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情境中陌生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学会“数学地思维”

2、教师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研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学校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内容

1、解决问题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比较研究

(2)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编写体系及其修订建议(3)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渗透(2)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3)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测试与评价

五、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七、组织管理

1、组织管理:由校长全面指导实施,教务处成员主持,学校教师担任课题研究人员。

2、课题组成员:

组长: 卢波钦 副组长:蒋明文 卢如亮

成员:邱峻琦 曹爱国 侯少飞 欧阳毛古 侯爱花 谭家国 罗志华 何金金 李翠云 谭志忠 邓伟玲 邓媛园 王光耀 吴姝君 徐红莉 何芳 谭婷婷

八、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3.4—2013.6)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7—2014.9)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9—2015.4)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荷叶中心校《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二0一三年四月

下载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单亲农民工家庭孩子心理疏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