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科技计划项目2014-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2014年度)
科技攻关
农业领域
一、粮食核心区建设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2.主要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3.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4.新型农业机械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5.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研究; 6.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7.粮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
1.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及优良新品种引进、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研究与应用;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安全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3.主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及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4.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与应用; 5.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中兽药产品开发; 6.畜禽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7.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农业高新技术
1.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农村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开发;
3.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与应用。
四、农林生态安全与林果菜高效生产 1.用材林的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2.优质特色果树新品种引进、培育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3.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及快速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4.重大农林生物灾害的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5.特色林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五、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
1.生物质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3.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等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4.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5.环保型新型肥料、农药研制及施肥、施药技术研究与应用; 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7.农村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申报要求:
1.济源市2项,漯河市、三门峡市、鹤壁市3项,其他省辖市5项,省直管试点县(市)1项;
2.省农科院20项,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畜牧局和省科学院5项,其他有关厅局2项;
3.河南农业大学20项,河南科技学院8项,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和信阳农林学院5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3项,其他涉农院校1项;
4.农业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指标单列。
工业领域
一、电子信息
1.计算机软件技术及应用; 2.集成电路设计; 3.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4.高性能宽带信息网、计算机及网络产品; 5.新型电子元器件;
6.光传输技术及新型接入技术; 7.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8.新型显示技术; 9.智能交通技术; 10.信息安全技术;
11.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技术集成; 12.云计算、物联网关键技术与系统。
二、生物技术
1.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 2.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
3.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 4.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
5.生物技术在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应用; 6.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三、新材料
1.高性能金属材料及特殊合金材料关键技术; 2.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关键技术;
3.高性能超硬材料、特种耐火材料、功能陶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 4.高性能工程塑料、工程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 5.新型精细化工材料关键技术。
四、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1.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 2.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 3.新型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 4.太阳光伏电池关键技术;
5.工业领域高效节能新技术与新装备。
五、新能源汽车、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1.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2.乘用车、客车、专用车、载货汽车的整车设计开发能力及平台建设;
3.汽车安全性、振动、噪声、平顺性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汽车电子等汽车关键局部总成的开发;
4.适用于国Ⅳ、Ⅴ标准的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开发;
5.纯电动汽车数据采集,测试评价、技术标准等研究。
六、装备制造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2.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等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关键技术;
4.机械基础件及模具、通用机械产品、新型机械产品的关键技术;
5.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工设备关键技术; 6.轨道交通装备、机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
7.数字化企业信息化、面向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制造服务、制造物联技术研发及应用。
七、有色、钢铁
1.铝、镁合金冶炼及重大节能技术; 2.铝、铜、镁、钛精深加工技术; 3.铅、锌、钼、钨冶炼及精深加工技术; 4.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关键技术;
5.焦化产品回收、余热利用、铁合金和炭素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八、化工
1.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 2.石化产品深加工新技术;
3.新型化学原料和精细化学品关键技术; 4.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
九、轻工
1.新型造纸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2.家用制冷技术及设备研发; 3.新型玻璃生产工艺及设备研发; 4.数字化家电控制技术;
5.新型塑料、皮革制备及清洁生产技术。
十、纺织
1.新型纤维材料技术; 2.新型纺织机械;
3.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节水减排新技术; 4.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申报要求:
1.郑州市、洛阳市和国家高新区各10项,其他省辖市(省级高新区项目包括在内)各8项;省直管试点县(市)各2项;
2.省科学院10项,省国资委10项,其他省直部门(单位)各3项;
3.郑州大学20项,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各10项,其他理工类省属本科院校各5项、非理工类省属本科院校各3项,专科类院校2项;
4.工业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可推荐1项,其中同一企业只能申报1项,申报指标单列;
5.申报单位对照项目指南申请项目,并在申请书封面右上角注明所属领域和方向。
社会发展领域
一、医疗卫生与健康 1.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 2.疾病早期干预技术研究;
3.重大疾病临床转化医学研究(心脑血管、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血液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眼科疾病方向);
4.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的生物学评价; 5.重大疾病的中医药诊疗技术;
6.中医骨伤病诊疗新方法、新技术; 7.医疗信息化技术。
二、生物医药与中药现代化 1.医疗器械研发;
2.新一代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产业化; 3.中药新剂型及新工艺;
4.创新药物研制及药物大品种(单品种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二次开发; 5.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 6.新型健康产品的开发; 7.疫苗研发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 8.抗体研发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三、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1.安全生产灾害事故防治关键技术;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装备; 3.现场勘察和检验技术; 4.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与控制技术; 5.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技术; 6.极端天气事件预测技术及系统; 7.重大工程安全保障技术; 8.地震预测预报技术;
9.重大事故灾难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 10.典型行业生产事故与职业危害防控技术。
四、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 1.工业节水与城市节水技术; 2.煤提质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复杂难处理金属矿高效分离提取技术; 5.尾矿、冶炼废渣、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6.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7.生物质能源技术;
8.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五、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1.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2.污泥安全处理及资源化技术; 3.地下水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4.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5.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
6.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及自动控制; 7.“城市矿产”开发利用; 8.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 9.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六、城镇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物流电子定货系统; 2.绿色建筑新技术; 3.绿色高性能建材; 4.重点文物保护关键技术;
5.低碳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实验区); 6.河南特色文化发展关键技术;
7.城镇区域规划资源及空间节约利用技术。申报要求:
1.郑州市、洛阳市各10项,其他省辖市、国家高新区各5项,省直管试点县(市)各2项;
2.省卫生厅30项,省科学院、省中医管理局、省国土资源厅各15项,省农科院5项,其他省直部门各3项;
3.郑州大学60项(其中医疗卫生类30项),河南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各10项,其他本科院校3项、专科院校2项;
4.社会发展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申报指标单列; 5.每个申报主体对一个研究方向只能申报一个课题,项目申请书封面注明所属领域和方向。
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领域
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1.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产品,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
2.田间信息获取、决策处方及精准作业技术与产品,面向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产品等。
二、生物种业及先进种植养殖
1.高产、优质、高抗粮棉油作物新品种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品种及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设施化生产技术,优质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牧草等新品种培育及管理技术;
2.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及产品;
3.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
4.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
三、食品、农产品及林产加工
1.特色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森林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2.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主要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 5.绿色物流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
四、新型农药和肥料
1.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2.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技术与产品;
3.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4.生物、有机、缓释控释等新型环保肥料的生产技术与产品。
五、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1.农作物、牧草、林果收获、清选、加工设备;
2.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 3.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技术装备,牧草、饲料加工、林产加工等机械和技术装备。
六、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生物能源
1.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能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和农村节能技术及设备; 2.农林生物质收储运、预处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燃烧、高效热解气化及干馏等技术及设备;
3.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农村节能技术与产品。
七、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
1.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水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灌区节水以及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产品,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输配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新技术及设备;
3.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水土环境修复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技术与设备,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八、动植物疫病防控及防灾减灾
1.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
2.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
3.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与产品。
九、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1.林、草高效、定向培育及管理技术; 2.林木资源利用技术及产品;
3.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及产品; 4.人工林木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 5.林化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申报要求:
1.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河南省内依法登记注册,内资或内资控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申请支持的项目必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二是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农业科技开发业绩,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三是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
2.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二是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三是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四是申请转化的成果若是多家单位拥有,申报单位须提供其他单位同意其转化该项成果具有法律效力的的授权协议;
3.申请转化的成果(品种)须是2011年1月1日后鉴定(审定)的,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
4.国家或河南省成果转化计划(农业领域)项目未结题验收的项目承担人,已列入国家或省科技计划并得到经费支持但尚未验收的项目承担人,不能申报新的项目。
工业领域
一、电子信息
1.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图形和图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
2.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技术、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技术等;
3.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及终端技术、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网络技术、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传感器网络节点和软件及系统等;
4.通信技术。光传输技术、小型接入设备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技术、软交换和VoIP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移动通信配套技术等;
5.广播电视技术。演播室设备技术、交互信息处理系统、数字地面电视技术、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音视频信息处理系统、电台和电视台自动化技术、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IPTV技术、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等;
6.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发光技术、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技术、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中高档机电组件技术等;
7.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测评类、安全管理类、安全应用类、安全基础类、网络安全类、专用安全类产品技术等;
8.智能交通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术、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技术、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技术、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控制与综合调度技术等。
二、生物技术
1.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用于合成精细化学品的生物催化技术;新型高效酶催化剂品种和新用途;新型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及反应器;生物手性化学品的合成;生物法合成多肽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功能性糖类和糖醇类等。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产品及其化学改性新产品;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有机酸和多元醇等新兴生物发酵制品的生产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型反应器;新功能微生物的选育方法和发酵过程的优化、12 控制新方法以及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发酵水平的新方法;传统发酵产品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大宗发酵产品生产中可提高资源利用度、减少排污量的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3.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洗涤剂酶制剂;纺织、造纸和皮革用酶;环保处理用酶;生物新材料用酶;生物新能源用酶;食品生产用酶;有毒物质降解用酶;饲料用酶等。
4.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新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合成、化学改性及深加工新技术;天然产物中分离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高效分离纯化技术集成及装备的开发与生产等。
5.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表达系统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技术及设备;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等。
6.生物技术在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应用。新型食品添加剂(重点为新型生物类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升级及其装备开发等。
三、新材料
1.金属材料。高档钢铁材料及制品;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铝、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冶炼节能技术;铝、镁、钛、铜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稀贵金属高效节能利用;粉末冶金材料高精度成形技术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超硬材料;特种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等。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等。
4.化工材料。现代煤化工;新型石油化工;新型盐化工;精细化学品;新型催化材料等。
四、高端装备制造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产品;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基于PC的控制系统;专用控制装置;面向行业的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2.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自动化仪表;面向行业配套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微系统产品;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等。
3.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电力电子技术和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纺织行业专用设备;轻工行业专用设备等。
4.新型机械产品。机械基础件;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等。
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设备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装置等。
6.制造业信息化。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技术;制造物联技术等。
五、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1.纯电驱动汽车。车用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整车控制技术;强电安全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热量管理技术等。
2.公共平台技术。充/换电系统关键设备研发。
3.节能净化。汽车轻量化及回收再利用;国IV、Ⅴ标准节能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高效内燃机技术;排气净化;汽车通用节能技术,高性能低噪声低阻力轮胎等。
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1.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产品。
(1)太阳能。高效、低成本、低污染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新型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与输配电网并网的光伏发电设备技术与产品;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等。
(2)风能。适应我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满足电网友好型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风功率预测技术、低电压穿越技术、大功率变流技术、风电功率波动规律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风电友好接入电力系统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与装置;提高风能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 14 备等。
2.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
(1)新型动力电池(组)与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镍氢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性价比关键材料等。
(2)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小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直接醇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微型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等。
(3)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高比能、高功率超级电容器相关产品、关键材料及制造技术;新型热电材料及热电转换技术等。
3.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1)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支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能耗工业的余热回收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相关工艺及设备等。
(2)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优化设计、优化控制和优化运行管理等节能新技术的示范项目等。
七、创新资源服务
支持对产业技术提升和集群创新有较强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技术研发、检测检验、咨询培训、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社会发展领域
一、创新药物、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以上需要行业准入证明)
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研制,生物制品研制,面向基层的医疗器械及保健康复器材,医用电子及物理诊疗设备,医用生物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和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检测设备,常见病多发病高效诊治技术,医疗信息化技术等。
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
四大怀药、山茱萸、辛夷、金银花、冬凌草、连翘、山楂等药材的规范化(GAP)15 种植技术及操作规程(SOP)。
三、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及自动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保技术及装备,生态治理与恢复技术等。
四、资源综合利用
工业节水与城市节水技术,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五、新能源
地热资源利用技术及装备,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及装备,农作物秸秆收集、打包、运输、储存技术及装备等。
六、公共安全
食品安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重大生产事故预防技术,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技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技术等。
七、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绿色建造与施工技术,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改善和保障技术,绿色建材及绿色保温材料、村镇绿色建筑本地资源利用技术等。
申报要求:
1.产学研联合申报,转化主体明确; 2.中药材种植技术必须有依托种植基地。
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
一、农业科学
重要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大宗农副产品高产优质的分子基础,农林重要生物灾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机理研究,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及营养学基础研究,农产品贮运、加工和保鲜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应用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胁迫对动植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道地及大宗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基础研究等。
二、工程、材料科学
系统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工程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防灾、减灾理论及技术的基础研究,矿产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基础研究,自动化装备与控制系统基础研究,复杂实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超、精、尖、特装备设计、制造与测试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大型装备状态控制及故障预警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耐火材料、超硬材料、镁、铝、钢等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化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复合强韧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人工结构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机制、新效应和新材料设计,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和集成制造,材料制备原理、新工艺以及结构、性能表征新原理,净成形工艺、先进材料的成形工艺及其成形理论,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原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能源、环境、信息、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等。
三、信息科学
虚拟计算环境的机理,海量信息处理及知识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论,电磁波探测理论、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多源信息的传递、融合、转换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宽带信息网理论与工程,网络信息系统隐私保护关键技术,高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方法与高密度信息存储,复杂网络结构信息融合、传播与扩散,信息系统灾难与可生存性技术,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纳米尺度的集成电路技术等。
四、资源、能源科学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高性能热转换及高效节能储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光电转换及储能技术科学问题,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生物资源化或生物炼制的基础理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重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等。
五、医药科学
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筛查以及基因结构信息、基因功能预测等研究,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理,创新药物设计、合成与作用机理,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移植和生物相容性,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配伍理论及中药毒理学研究,环境对生物过程的干扰,新发或重点传染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疾病的预防医学研究。
六、其它
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研究基础好,创新性强的其它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
申报要求:
1.郑州大学30项,河南大学15项;
2.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轻工业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工学院、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省农科院、省科学院5项(均不含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卫生厅10项;
3.省级重点实验室3项,其他确有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能力的单位不超过2项; 4.确有明显研究价值的项目可由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并经省科技厅审核通过后,可适当放宽项目数量;
5.对正在实施的国家973计划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主持人,不再受理其申报新的项目。
软科学研究
根据项目支持强度,2014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个层次。项目指南只给出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不能作为项目名称使用,申请人请参照项目指南明确具体的研究课题。
一、重大项目
重大项目经研究确定后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
二、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主要鼓励自由探索,从以下五个方面选题:
1.宏观战略研究。主要支持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应对当前形势的对策措施、推动科技创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立开放合作新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2.产业发展研究。主要支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3.企业创新研究。主要支持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加快技术创新、培育企业创新团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建立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4.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研究。主要支持围绕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向企业集聚、提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5.政府管理创新研究。主要支持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工作效能评价体系、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科技平台建设运行、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工作体系建设、软科学研究、创新方法及政府公共管理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6.财会研究。主要支持围绕健全科技创新财税和金融政策、提升会计科研水平,开展的我省财税、金融、会计等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
三、申报要求:
1.项目主持人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含硕士),申报的课题与从事的工作相关;
2.承担有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尚未结项的项目主持人不能申报新的项目; 3.每个申报单位申报项目总数不超过10项,对于选题先进,有重要研究意义的项目,可由本研究领域三名正高以上专家推荐,加盖单位公章后报省科技厅审核,审核后可适当放宽上报数量;
4.项目完成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重大课题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国际科技合作
一、支持重点
(一)重点合作领域
1.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2.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食品、有色、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等领域;
3.现代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农业机械、林业、畜牧业等领域。
(二)支持方向
围绕推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为主体,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国际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模式,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二、申报要求
1.项目技术应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2.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填补空白、解决疑难、实现跨越”的目标;
3.申报单位应为依法在我省境内设立,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科研条件和研发实力,并具备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且必须有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4.项目合作外方应为我国境外设立/注册的国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包含港、澳、台(但可作为中方联合申报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特殊情况下,外方合作伙伴可以技术投入(包括专有技术和资料、先进仪器设备、国际顶尖人才等资源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
5.具有项目合作协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良好合作基础,应事先确定各自对合作项目的投入、分工及成果分享方式等并签署书面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6.项目申请人每年只能申请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在研(还未验收)国际合作项目的,不得提出新的国际合作项目申请;曾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验收未通过,或有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项目,不得申报;
7.各省辖市2项,省直管试点县(市)1项,郑州大学5项,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3项,其他院校2项;省属科研院所2项;省直部门(单位)1项;省级及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1项;国家高新区2项。
第二篇:2017河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开封文化艺术职业
201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项目课题指南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7年3月
201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
说明:本《课题指南》所列条目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申请人可结合自身研究优势,自行拟定题目。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1.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研究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研究 3.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研究 4.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 5.“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研究 6.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 7.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与规律研究 8.新形势下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研究 9.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特点与对策研究 10.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研究 11.有效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12.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创新研究 1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成效和经验研究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制与路径研究
15.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相互关系研究
16.河南红色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研究
18.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诚信文化建设
研究
19.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20.加快推进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研究 21.我国社会思潮的演变及应对策略研究 22.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问题研究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 24.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评价研究
25.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26.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话语权建构研究 27.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与规律研究 28.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29.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二、党史·党建
1.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研究 2.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新实践新经验研究 3.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4.总书记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5.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研究 6.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研究 7.强化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研究 8.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研究
9.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研究 10.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研究 11.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研究 12.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研究 13.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问题研究 14.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科学化研究 15.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问题研究 16.坚持和创新党内学习制度研究
17.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研究 18.新形势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研究 19.创新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研究
20.发挥民主生活会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问题研究 21.新形势下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问题研究 22.先进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23.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研究 24.党内监督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25.河南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26.基层党组织党群关系评价机制研究 27.运用大数据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
28.探索不同领域党组织设置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研究29.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 30.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管党治党能力问题研究 31.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32.加强干部正向激励研究 33.河南党员干部道德教育研究
34.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研究
三、哲学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哲学基础研究
2.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研究 3.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研究 4.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5.当代中国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研究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研究
7.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 8.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10.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 11.文化自信的哲学研究
12.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研究 13.中原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14.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 15.当代中国伦理观念的嬗变研究
16.继承和弘扬国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 17.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及当代价值研究
18.改革开放以来原创性、时代性哲学成果研究 19.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研究 20.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21.当代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22.当代国外哲学思潮、流派和前沿问题研究 23.中国逻辑与传统思维研究 24.当代应用伦理学前沿研究 25.传统美学的当代转换研究 26.中原哲学研究
四、经济学
1.总书记经济思想研究
2.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思想研究
3.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研究 5.河南决胜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与重大举措研究 6.经济强省的内涵、特征及建设路径研究 7.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
8.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网络经济强省研究
9.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枢纽经济、创意经济和生态经济研究10.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格局研究 11.推动中原腹地成为开放前沿研究
12.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互联网新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13.河南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研究
14.促进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
15.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研究
16.河南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研究 17.河南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研究 18.河南推动食品加工业增强创新优势研究 19.河南推动汽车工业跨越发展研究 20.河南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研究 21.促进消费品工业提速发展研究 22.推进能源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研究
23.培育壮大“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研究 24.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提升工程研究 25.提升壮大现代粮油产业、现代畜牧业、特色农业研究26.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 27.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研究
28.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29.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研究 30.“互联网+”现代农业研究
31.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研究 32.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33.培育壮大区域性物流中心研究 34.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研究 35.“金融豫军”崛起研究
36.推动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37.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业态研究 38.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研究 39.加快金融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40.“三山一滩”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路径及对策研究 41.健全脱贫攻坚的广泛参与机制研究 42.完善脱贫攻坚扶持政策体系研究 43.新常态下提高农民收入对策研究 44.全域旅游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研究 45.大力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研究 46.聚焦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研究 47.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
48.深入推进财税、投融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49.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对策研究
50.河南引进产业人才团队重点及政策研究 51.加快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研究 52.扩大民间投资对策研究
53.河南全面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54.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研究
55.培育发展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研究 56.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研究
57.加快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研究 58.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59.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研究
60.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关问题研究 61.河南突出开放创新研究 62.河南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研究
63.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的现代城镇体系研究
64.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研究 65.促进城镇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制度创新研究 66.河南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问题研究 67.全面增强县级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研究 68.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研究 69.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路径研究 70.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研究 71.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72.郑州大都市区物流协同发展规划布局与路径研究 73.推进省辖市提质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研究 74.支持省际交界城市提升跨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研究 75.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研究 76.推动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77.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研究78.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79.加快河南建筑业发展研究
80.加强城市设计提升河南城市品质研究 81.繁荣河南建筑设计创作研究
82.基于“多规合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探索研究 83.运用经济市场手段增强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84.新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85.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 86.河南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 87.供给侧视角下河南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研究
88.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89.中原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 90.河南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91.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研究
五、政治学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2.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领导核心的政治机理和制度路径研究 3.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政治学研究 4.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改革的成就及经验研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研究
6.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术体系研究 7.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河南实践研究
8.“互联网+政务服务”条件下政务公开路径和方式创新研究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研究 10.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研究 11.提高政府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 12.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研究 13.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研究
14.完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研究 15.强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16.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机制研究 17.治理贿选与完善选举制度研究
18.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研究19.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研究 20.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研究 21.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研究 22.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研究 23.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府际合作问题研究 24.构建和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问题研究 25.建立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研究
26.政府职能转变与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问题研究 27.新时期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及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28.农村基层反腐倡廉问题研究
29.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30.改进和完善公务员制度问题研究
31.移动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形式的发展变化与规范问题研究
3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33.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
六、法学
1.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 3.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研究 4.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研究
5.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研究6.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研究 7.社会治理法治化实现机制研究
8.地方立法体系与立法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9.公共事件防控法律机制研究
10.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 11.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法律制度建构研究 12.依法信访、依法维权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13.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14.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15.司法责任制改革问题研究 16.庭审实质化问题研究 17.网络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18.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19.律师执业保障制度研究
20.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司法保护研究 21.河南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2.河南农业补贴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3.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4.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25.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 26.“金融豫军”法律保障机制体系研究
27.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28.“老家河南”品牌战略实施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9.执行难与网络拍卖规范化研究 30.河南环境司法专门化问题研究 31.电信网络诈骗的惩治与防范研究 32.河南“网约车”经营服务法律规制研究 33.食品安全问题有效解决的法律对策研究
七、社会学
1.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研究 3.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政策研究 4.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5.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瓶颈研究 6.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社会化、精准化路径研究 7.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 8.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与发展研究 9.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机制研究 10.创新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研究 11.大气污染防治的地域协同治理研究
12.政府、企业、公民合作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研究 13.加强网络空间管理的制度研究 14.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15.健全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16.土地流转和农业人口转移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 17.城乡弱势群体的生存压力与社会支持研究 18.农村公办学校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研究 19.县域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规制研究 20.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研究 21.去产能国有企业的职工安置途径研究 22.慈善行为的社会激励与法律保障研究 23.激发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研究 24.二孩政策落实的政策体系研究 25.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26.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制度研究 27.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发展联动研究 28.信息化与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路径研究 29.促进非政府组织规范发展和发挥作用问题研究 30.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儿童问题研究
31.河南促进社会事业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研究 32.河南引进国外优质医疗、教育资源设立独立机构路径研究 33.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综合经验评估研究 34.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疾病保险制度研究 3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36.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研究 37.城市化背景下河南传统村落转型与发展路径研究 38.河南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 39.脱贫攻坚工作的跟踪调查与评价研究
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体育学、艺术学、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以上9个学科不设具体研究条目,申报者可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和学术积累,自由选题申报,但选题要能够体现学术前沿,体现理论创新,体现自身学术特色和学术优势。
第三篇: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能力自评报告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估工作通知要求,我们经过近一个月的采集信息、核实数据、填报表格及网络问卷填写,于7月9日完成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表的上报工作。10月底,我们又借助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汇总的数据,对全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自评。
总体来看,“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数据表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5个大项、20个小项,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状况。本文以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表格数据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依据,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发〔2008〕5号)文件进行分析,总结学院在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明确提出了今后整改的具体措施。我院是2010年3月25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性质为艺术类院校。办学定位是立足开封,面向河南,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技能训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4年9月5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封教育学院整体并入。截止2016年7月9日,我院学历教育在校生4 831人(不含五年制大专前三年、中专学生),教职工635人(含执教高职课程签约教师),占地面积243 049.9 m2。虽建校时间仅仅六年,却有着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拥有了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专业。一、五大项数据分析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19 917.88元/生,高于全国15 564.18元/生的平均水平,满足学院师生教学、办公和实习、实训需求。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4 500.00元/生,高于教育部高等院校基本办学条件3 000元/生的要求,满足监测办学条件指标要求。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53.13 m2>18m2,满足监测办学条件指标要求。
4.信息化教学条件 教学用计算机百名学生28台>8台,满足监测办学条件指标要求。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0.72个,超过国内同类院校0.3个,能够满足校内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之需。
(二)双师队伍建设
6.生师比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若按数据平台统计办法,加上校内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课时量的折算数,我们的生师比是 10.70,满足监测办学条件指标要求;若按督导办3号文统计,我校生师比为15.4,略有差距。
7.双师型教师比例31.40%,对于该项指标,教育部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参照A(纯理论课)、B((理论+实践)课)、C(纯实践课)三类课程的开设比例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在40%以上为宜。我们学院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三)专业人才培养
8.课程开设结构 开设课程751门,其中A类课程91门,占12.12%;B类课程570门,占75.90%;C类课程90门,占11.98%。B、C类课程占主体,呈纺锤形结构,两头细,中间粗,课程开设结构较为合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强。
9.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95.58人天,实行订单培养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时间较长,为一年时间;师范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时间相对较短。
10.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17.56%,高于全国同类院校(3.16%),也高于全国示范院校(5.12%),在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方面,我们还是付出了很大努力。
11.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157万元,高于全国同类院校(67.92万元),也高于全国示范院校(93.44万元)。12.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0万元,与全国同类院校相当。这说明包括我们在内的全国同类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工作做的尚不够扎实。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动性不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够。
(四)学生发展
13.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78.25%,高于全国同类院校(70.23%),各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14.直接就业率81.48%,低于全国同类院校(94.66%);将直接升学的人数计入为96.92%,高于全国平均(96.26%),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强。
15.毕业生就业去向 从统计数字来看,我院本高职类毕业生1 168人,直接升学88人,直接就业1 044人。其中自主创业424人,当地就业111人,国家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就业323人。
(五)社会服务能力
16.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招生录取率93.87%,低于全国同类水平(100%);招生报到率84.52%,略高于全国同类水平(80.44%)。
17.专业点学生分布 师范教育类7个专业,在校生3 243人,占67.13%;工程技术类4个专业665人,占13.77%;公共服务类15个专业528人,占10.93%;艺术类10个专业395人,占8.17%。共计36个专业,4 831名学生,平均每个专业分布学生134.19人,高于全国同类院校(每个专业分布112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强。
18.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36个招生专业中,8个专业为当地支 柱产业相关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2.22%;在校生数为827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12%。由于地方经济活跃度不高,缺乏上规模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学院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不够高。
19.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扶贫专项206万元,社会人员培训7万元,共计213万元,高于全国示范院校(94.13万元)。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技术服务到款额 5万元,全部为培训服务,尽管高于全国同类院校(0万元),但数额比较小,潜力还很大。
二、成绩与差距
通过对上述5个大项20个小项的逐项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经过短短六年的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学院已走出了一条扎实稳健、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20项具体评估指标,17项已完全达标,3项尚存不足。不足主要体现在双师型教师比例、校外实习实训时间、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等方面。成绩是主要的,客观的数据清晰地显示出学院在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方面的长足进步,这种进步也被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荣誉称号所佐证: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高职院校特色院校、河南省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六年的成绩使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已经把创办省级示范职业院校作为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奋斗目标;问题也使我们头脑清醒,在落实整改问题、补齐短板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整改措施 存在不足的三项指标,实际上涉及到教师素质提升、专业结构优化和校企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一)制定激励措施,提升教师素质
坚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成就教师的办学理念,培名师、育名家、塑名校。制定出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培训进修管理办法》,支持鼓励提高学历、参加培训、进修访问、企业历练。优化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鼓励、引导、激励教师依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把握行业企业岗位要求,了解企业发展新动态。力求把生产工艺流程模块化引入课堂,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争取通过三到五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把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60%以上。
(二)优化专业建设,服务社会需求
依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借力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对接开封市、郑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立足学院资源禀赋,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通过与郑汴两地的文化产业对接,优化文化艺术类专业结构。我们还将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艺术设计人才等;通过与郑汴两地的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相结合,优化现代服务业专业结构,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 为深化校企合作,我院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加强学院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我们还将依托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创新职教集团发展机制。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原则,推动职教集团升级,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作用。完善职教集团内部校企合作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真正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保障学生校外企业实习、实训时间,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在工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快速提升。
总之,评估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发展,也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遵循《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第二个五年规划》,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可用之才。
第四篇:2017年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招聘教师、辅导员25人公告
2017年开封尉氏县教师招聘150人公告,报名时间:2017年8月7日至8月9 日,笔试内容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推荐关注河南中公教育微信(微信号:henanoffcn)及时了解招考资讯!
经县政府批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150名。为确保本次公开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2005年第6号令)等文件精神,特制订如下招聘简章:
一、招聘单位及名额
(一)招聘单位:尉氏县教育体育局所属农村中小学校。
(二)招聘名额:农村中小学教师150名(详见尉氏县2017年公开招聘教师计划表)。
二、招聘对象
(一)小学教师需具备有以下列条件之一:
1、全日制普通专科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证;
2、具有尉氏县户籍的全日制普通中专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二)初中教师需具有全日制普通专科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初中及以上教师资格证。
三、报考的资格条件
(一)具有下列资格条件的人员可以报考:
1、具有开封市辖区户籍;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热爱教育事业;
4、具有良好的品行;
5、年龄35周岁以下(1982年7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尉氏县户籍的全日制普通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以下(1977年7月1日以后出生).中公教育
6、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7、报考体育、音乐和美术教师所学专业应与招聘岗位对应的专业一致,其它教师所学专业应与招聘岗位一致或相近。
8、具备招聘岗位所要求的其他条件。(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
1、正在接受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侦查审查的;
2、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
3、在各级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纪律行为的;
4、服务期未满的特岗教师;
5、有法律规定不得聘用的其他情形的。
四、报名与资格审查
本次报名采用现场分类报名的方式进行。
(一)报名时间:2017年8月7日至8月9 日,上午8:30至11:30,下午15:00至18:30。(二)报名地点:实验小学(三)报名办法:
1、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凭本人身份证、户口本、毕业证、教师资格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报名地点报名;
2、留学回国人员凭本人身份证件、教师资格证书、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文化处(组)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教育部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等原件及复印件到报名地点报名;
3、在职人员须同时提供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同意报考的证明;
4、报名时应提交打印的《尉氏县2017年公开招聘教师报名登记表》(报名表通过尉氏网、尉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自行下载打印);
5、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人员,按规定缴纳考务费30元。
中公教育
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和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人员报考的,可免缴笔试考务费。拟免缴笔试考务费的报考者应提交以下材料: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提交县扶贫办出具的特困证明原件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原件和复印件);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家庭的报考人员,提交县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原件和低保证(原件和复印件)。
6、报名与参加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四)报考人员每人只能选择一个岗位报考。
(五)各招聘岗位的招聘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原则上应达到1:3以上。达不到1:3的,需相应核减或取消招聘岗位。2017年8月10日在尉氏网、尉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拟调剂的招聘岗位、招聘岗位的递减和取消情况,不再另行通知。报考因报名人数达不到比例要求而取消招聘岗位的考生可在2017年8月11日上午12:00之前到县人社局规划调配股重新选报其他符合条件要求的岗位,在规定时间内不重新选报者,视为自动放弃。
(六)本次招聘教师工作对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查贯穿于考试聘用的全过程。报考人员报名时提供的信息和有关材料必须真实有效,报名时签订诚信承诺书。无论何时发现报考人员与招聘岗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不符以及提供虚假材料的、在考试中作弊的,即取消其考试、聘用资格,并作不良记录登记,5年内不准报名参加所有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
(七)报名资格审查合格者,于2017年8月16日上午8:30-11:30,下午15:00-18:30前凭本人身份证到县人社局规划调配股领取《准考证》。逾期不领者,视为自动放弃。
五、加分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参加国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我省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以及“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已享受安置优惠政策的考生除外),笔试成绩加5分。
享受加分政策的报考者,请携带有关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及相应的批准文件于报名时提交加分申请,逾期不再受理。审查通过的给予加分,加分人员名单在尉氏网、尉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
六、考试
中公教育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一)笔试
笔试采取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1、笔试内容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100分)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新课标理念及应聘岗位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本次考试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
2、笔试时间、笔试地点详见准考证。
笔试成绩在尉氏网、尉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二)面试
1、根据笔试成绩,按招聘计划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面试人员,进入面试人员放弃面试资格的,不再递补,达不到1:2的按实有进入人数确定进入面试人员。如果个别岗位只有一名考生进入面试,应试者面试成绩,须达到本面试考官组所有人员的平均分,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2、进入面试人员名单在尉氏网、尉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
3、面试采取“模拟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00分(面试方案另行在尉氏网、尉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三)考试总成绩计算办法: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考试总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七、体检和考核
根据考试总成绩(成绩相同的,面试成绩高的优先)按拟招聘人数1: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体检人员。进入体检人员名单在尉氏网、尉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体检标准按照《河南省教师资格证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的规定进行。体检工作由县公开招聘教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
因体检对象放弃体检或因不合格出现招聘岗位缺额的,可在同岗位应聘人员中,按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
中公教育
体检合格的人员由县公开招聘教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根据体检结论,按拟招聘岗位名额1:1的比例确定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重点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实绩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素质和能力等情况,并对考核对象资格条件进行复查。考核阶段因考核不合格或因自愿放弃出现招聘岗位空缺的,不再递补。
考生参加体检、考核均须同时携带本人准考证和有效身份证。缺少证件的考生不得参加体检和考核。
八、公示与聘用
根据考试总成绩和考核结果,择优确定拟聘用人员,并在尉氏网、尉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经公示无异议的,由县教育体育局根据各用人单位的编制和岗位空缺情况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手续。受聘人员在接到聘用通知书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有关手续,到用人单位报到。对本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报到者,取消其聘用资格。到用人单位后,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按规定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受聘人员实行试用期制度,初次聘用的试用期一年,其他受聘人员原则上试用期不低于三个月,试用期满后由用人单位进行综合考察,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并按有关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不合格的,取消其聘用资格。
九、计入诚信档案的情况
1、报名及资格审查时提供虚假信息的;
2、考试过程中有作弊行为的;
3、违背考试纪律要求的;
4、考察合格后无故自愿放弃的;
十、纪律与监督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要坚持原则,规范程序,做好报名资格审查、考试、体检、考核、聘用等各环节的工作。要坚持公示制,实行阳光操作。要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要求,实行回避制度。要严格工作纪律,严肃考风考纪,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报考人员,在考试招聘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都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中公教育
纪检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公开招聘中违反人事工作纪律及本规程的行为予以制止和纠正,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十、信息发布及政策咨询
尉氏网(网址www.xiexiebang.com)为本次公开招聘工作指定的专用网站,有关考试招聘的信息及相关事项,均通过上述网站进行发布。
其他网站如转载须原文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中公教育
第五篇:2013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方案
2013年校园文化、艺术、科技、体育节活动方案
为了展示我校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教育成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定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举办学校2013年校园文化、艺术、科技、体育节活动。活动内容分为文化艺术、科技活动、体育活动三大板块
一、文化艺术板块
1、班徽、班训设计
要求:班徽应展现班级团结向上的班风,具有一定寓意,体现专业特色,手绘或电脑制作均可,A3纸大小图案下附30字以内说明。
班训:以一句话或简短的几个字作为班训,体现班级精神风貌.写在班徽图案下面。
班歌:以一首最能表现班级特点的歌曲作为班歌,可以自己创作,也可选用一首歌曲。
展示时间:
1、12月6日
2、各班将设计好的班徽、班训统一布置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班主任将班徽图案的电子
稿发到学工处,学校统一打印后放入橱窗展览。
参加班级:13级各班全部参加,11级以上各班自愿参加
负责人:学工处、系部
2、迎新歌咏比赛
全校所有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大合唱,各选一首歌曲参赛,参赛曲目自定。
要求:参赛人员服装统一、精神饱满、阵容整齐、参赛曲目内容健康,气势宏伟、歌声嘹亮。比赛时间:12月中旬日进行。伴奏手段由参赛班级自行解决。
参加班级:所有在校班
展示方式:学校操场各班上台表演
奖项设置:分专业组与非专业组。
负责人:学工处、系部
3、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本学期分校区进行预赛,复赛,11月上旬预赛,请选手分两校区直接到预赛地点参赛,预赛将选出20人参加复赛,中旬复赛,两校区经过复赛分别选出10人共20人参加决赛。决赛将在下学期实验剧场进行。
负责人:团委、学生会
4、经典诵读比赛
为了帮助学生走进经典,了解名家名篇,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培养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丰富内心世界,开阔心胸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比赛形式分为集体和个人,具体要求如下:
1、每班自行组织选拔,选送代表参加学校比赛。个人或集体自选一项(1
1级以上各班自愿参加)
2、统一使用普通话参加演讲,把握演讲内容和技巧,注重仪表形象和演讲效果。
3、诵读作品为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
4、演讲时间:不超过5分钟。
4、要求脱稿、流利、自然有感情进行朗诵。
5、朗诵过程中可以适当配乐或其他有创意的形式,烘托气氛,增强效果。
7、演讲比赛将于十五周分东西校区进行预赛,十六周举行决赛
8、按参赛选手的10%设一等奖,20%为二等奖,20%为三等奖,优秀奖若干。获奖学生将作为学校
晨会主持人候选人,或作为学校代表参加2013年元月南京市职业学校经典诵读比赛。
负责人:语文组、学工处
5、新年音乐诗会----新月派诗歌朗诵会主题:《恰似那一弯新月》
通过经典诗歌的朗诵和演绎,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喜爱。通过现场演奏美妙的背景音乐配合诗歌的朗诵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参加人员:经典诵读决赛获奖选手、歌行者朗诵社团、魅力之音校园电台,特邀学校乐队、舞蹈队同学同台参演。
负责部门:学工处、团委、语文教研室,负责人:周娴老师
二、体育活动板块
1、秋季运动会
2、小型趣味运动会
比赛时间:2014年3月进行。活动项目以趣味游戏为主,分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
负责人:体育教研室、学工处
三、科技活动板块
学校在今年组织科技论文(小发明)、科学幻想画比赛,具体要求如下
1、科学幻想画—---手绘或电脑制作均可,大小不小于A4,一定要有作者姓名、班级、指导教
师。
2、科学小发明----交实物和文字说明
3、科技小论文----题目、数字不限,以上三项各班至少参加一项,至少上报一份作品,多者不限,学校将评出获奖作品并在明年报送区市相关比赛。
作品上报截止时间:2014年3月15日
负责人:姜军老师
希望全校各班级各系根据活动内容及时间要求精心选拔、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全面展示我校学生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水平,使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迈上新的台阶。
玄武中专学生工作处
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