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结题报告(5篇)

时间:2019-05-14 06: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市级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实施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改革总体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多年来由于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一直不重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近年来交通事故、打架斗殴事件以及经常出现的各种自杀事件不断暴露着现代人对生命的漠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带来许多反思。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显得非常紧迫。学生意识的淡薄与缺乏已成为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不安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命教育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校是创办14年的新校,地处城区,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照顾,行为习惯不规范,心理素质较差。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学会生存的教育,但在操作中我们感到活动的形式总体上还是比较零星、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之际,结合新理念,以德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将生命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可能会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德育课题研讨新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②、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发挥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③、协同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④、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⑤、课题成员要带头学习理论与经验,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并使之辐射到各学科中去。全体教师通过生命教育研究和有关知识培训,提升自身品德,养成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怀。

研究内容

生命教育是生命常识及体验活动的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生命教育蕴涵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前提,是各种教育形式的最终指向,课题以认识生命、关注心理健康、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理解生命的价值,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提升自我生命价值为主要内容。

四、课题界定:

“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学会自我保护。

“安全意识”,就是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身边危险性的认识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形成安全行为习惯是各级主管部门的共同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要求。

《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2009年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2、2009年6月,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二)实施阶段 1、2009年6—8月,制定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2009年9—12月,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安全知识进课堂落到实处。3、2010年1—5月从各科教学中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情况,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三)结题阶段 1、2010年6—9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2、2010年10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理论,研究背景,思考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

3、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状况,以便调整研究的措施。

4、经验总结法:

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规范了学校的安全管理

完善了学校的各项安全制度,界定安全监管范围,锁定安全教育对象,签订各类“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建立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明确了班主任在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安全检查档案,及时总结和改进安全工作;建立了安全工作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明确了校内安全防范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采取切实的安全防范措施,促进了安全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减低了校园内的安全隐患。

2、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加强了教师自身的法制观念,要求教师多看法律刊物,吸取法律知识,加强法律观念。为了坚决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在思想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看到“安全无小事”,在工作上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教师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挂在嘴上,处处讲安全。

3、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常规性教育。要杜绝事安全故发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时时刻刻牢记安全要素,随时发现自己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一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能随时发现自己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提醒自己身边的人注意安全。如我们学校教学楼的两个楼道口都较狭窄,七百多个学生从这通过,每当吃早餐或集合的时候,各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从楼道口冲向食堂或操场,安全问题让人担忧。无论老师怎么叮嘱,只要背了老师的眼睛,就是山河依旧,原形毕露。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宣传,观看安全教育动漫片,让学生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危险性后,他们便能快速而有序地来到食堂,在楼梯间再也很少人拥挤了。若发现有人拥挤,便有同学主动提醒:“这样做很不安全,请不要拥挤,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呀”。这样使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得到了根本好转,解除了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4、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过去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教育,安全活动,都是留于口头说服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手段。可是只注重理论的教育,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生没有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一年多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活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正在打扫教室卫生,刘铭政负责擦玻璃,当擦到教室里的电灯开关边缘时,张雄剑同学你们连忙叫道:“不让湿抹布碰到电灯开关,避免触电”。当学生在学校感到身体不适时,能主动给老师讲。如当代满园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时,突然流鼻血了,他自己连忙跑去寻找蒿叶,搓乱后塞住鼻孔,并用冷水拍拍额头,然后将血迹洗干净。这就是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5、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我们能为学生考虑到的是很有限的,隐藏在孩子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不可能预料到底什么时候会发生。为了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只有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学会处理突发事故,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安全。通过一年多的安全教育,学生掌握了一些必备的安全技能,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逐渐增强。记得有一次正在上晚自习时,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们教室里的电路出现了故障,发出了点点火花。坐在电灯开关旁边的李兴皇同学连忙站起来,关上了电灯开关。从这件小事上,我们便能发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6、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

我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加以学习应用,在研究中根据实际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教育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在2010年春季学期全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主讲地方安全教育课《安全行为意识的养成》获优质课一等奖;在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上发表文章五篇;撰写的论文《班主任应如何进行安全教育》被恩施州德育研究会评为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教育小学生学会珍惜生命,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之中。

1、加强法律、卫生常识的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护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什么事情都希望能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快乐。因此,在他们身边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这是他们在玩耍时没有预料到的。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既要注意保护好孩子,又要教会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技能。如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饮食卫生常识,交通安全知识,了解常用药品以及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安全,认识安全。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

3、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若能编排系统的安全教育读本,安排专门的安全任课教师,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

第二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初稿)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草案)

-------------2016年5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要求现代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洗涤已经不和谐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而主题班队会是中学阶段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因为它有着长期性、系统性的优点。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以活动为平台,以体验为目标,以评价为激励,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谐的德育新境界。

我们本着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思想,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体验教育为统领,打算对班会课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从而增强班会课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增强班会课的育人功效。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队会活动。

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是指工作中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所做的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施的方法必须具有显著的效果。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是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观察、调查,在班队主题活动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归纳,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班队主题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作为德育活动重要的形式----主题班会课,如何与时俱进,与新课改一同成长,不但重要而且迫切。主题班会课是围绕一定主题举行的班级集体成员的全体会议,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学生的精神面貌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的,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集体活动;也是班主任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很受师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系列化指主题班会有整体构思,学生接受到的是全面的思想教育,不是零散的教育;有长远规划,学生的思维能延续;具有阶段性,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导行时间长;有系统设计,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效果显著。

这种系列化,不是简单的串接、机械的流程,而是遵循德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有机的联系,是有效的手段。

实践研究:选择适当的班会主题和合适的类型,确定目的,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主题班会,运用大量生动的课例,让班主任了解和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系列化主题班会的组织和策划,发挥主题班会的积极作用。

班队主题活动是一个传统的课型,发展至今,存在着一些问题,使班队活动这一德育载体的有效性得到了抑制。国内外的学校也都曾对这一活动展开的研究,有生命主题的研究,有人与自然的主题研究,也有一些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题班会内容的研究,班队主题队会实效性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班会课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的状况。如,主题班会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随意性大;形式单调,与班会课、活动课等区分不清;内容随意,说教强、导行性弱等,失去了班会课应有的活动特征和教育功能。最明显的的一个特征是班会课的开设缺少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必须与时俱进,对我们的班会课进行变革更新。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1.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就是形成对目标的某种认识与期待。外在的奖励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强化物出现时,这种学习即通过外在操作表现出来。托尔曼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认为学习是形成某种认知,期待。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个基本观点①知识观,在具体问题中,知识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因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②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③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小学德育纲要》明确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升班主任的教育思想

主题班会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思想提升,通过恰当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于包括人生、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利用这种集体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2.主题班会分层化、系列化的设计,实现主题班会校本化

对于班级而言,班主任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主题班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于学校而言,主题班会活动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班级,而应该将这样一种德育活动放在学校德育的整体背景下考虑。

3.好的做法不断提升,得以推广,促进学区或者学校的德育管理。

我本人在小学担任过五年的大队辅导员工作,自己也担任过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目前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多年在德育活动中有一些做法和感悟,逐渐形成了学校和班级的德育特色,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性。我深感主题班会课的育人功能,尤其是主题班会课如果能做到系列化,那么比起单纯的说教更是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育效果显著,如果能在大学区学校班级中加以提升、推广,相信对各方面工作都是一个促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实践,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2、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班队主题活动的常见形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展有效的班队主题活动,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班队活动的载体,是开展班队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本课题中,我们努力探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小学班队主题活动内容体系的建构。

本课题中的班队主题活动通过与学校、家庭、社会活动相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我们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系列化的主题教育,使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实现自我。

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如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红领巾读书节、红领巾科技节、红领巾艺术月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与时令、时事相结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以学生的成长为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3)班队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研究。

研究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对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的活动组织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的的程度,系列化的好处。

1)班队主题活动的常见形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开展有效的班队主题活动,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作为班队活动的载体,是开展班队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本课题中,我们努力探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班队主题活动实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研究在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中,对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的活动组织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的的程度,即主题班队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3.研究方法:

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理论研究法:学习相关的论著,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2.访谈调查

在全校教师和家长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对班队会形式和内容的建议,在研究起始阶段向重点研究班学生发放问卷,并整理出调查报告。亲自访谈不仅会使调查工作亲切、深入、全面、准确,而且会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研究能力。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做一次以主题教育课的实施状况为主题的班主任的访谈,做好访谈录,反思项目研究的意义。

3.文献分析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4、.观察法: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课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做好观察随笔,每周上交一次。吸收有兴趣有精力的家长参与课题研究做好家庭观察随笔,家庭观察随笔每两周上交一次。对研究班与个案进行横向比较,所有的文字资料录入微机。

5.个案研究法:每个重点研究班确定2~3个学生作为个案,并吸收其家长进入课题研究小组,教师做好个案跟踪记录,写好随笔,每周上交一次,家长随笔每周上交一次。

6.行动研究法:从我校班队会开展现状出发,按年级高低提出每学年应侧重的主题,制定具体计划,课题组成员要按计划所制定的措施行动,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效果和新问题的解决,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科学处理及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7、.经验总结法:针对班队会形式和内容广泛收集,掌握有关参考资料,搜集具体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和验证,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并突出重要的,有特色的和创新的内容提炼标题字句,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研究成果,写出论文或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实践,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准备发动准备(2011年5月——8月)

1.准备阶段(2013.5——2013.6)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继续完善课题的论证。阅读相关的书籍,打好课题实施的理论基础,做好课题实施的准备工作。.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设计课题方案。选择实验班级。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申报。

2.实施阶段(2013.9---2015.6)

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课例的计划制定,实施,做好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等相关工作。在系列主题班会的实施中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课题阶段性小结,分析课例。形成论文、随笔、案例、教学设计、反思等实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和实验(2011年9月~2012年1月)1)分年段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好调查报告。各实验班落实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教师随笔、家长意见和建议;召开有教师、个案家长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组织班队会观摩等。课题组成员每人交一篇论文或班队会创新体会。2)进行文献研究,作好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形成书面材料。3)写好开题报告,开题。

4)收集教师随笔每月上交一次;个案家长每两周交观察随笔。

5)组织班队会观摩,分年段一月一次。十月份,低年段一二年级;十一月份,中年段三四年级;十二月份高年段五六年级。

6)课题组成员每人交研究论文一篇。3.总结阶段(2015.6)

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并将研究成果汇编、整理。

4.总结研究成果(2013年1月~2013年10月)

将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写结题报告,编辑《教师随笔集》 《家长随笔集》 《教师论文集》《主题队会集锦》等并向全校和全镇推广。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课题研究的成果

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队主题活动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德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没有实效性强的班队主题活动就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因而我校十分注重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活动育人的效果。一)在调查研究方面: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班队活动是一门“三无”课程(即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班队主题活动设计有难度且费时,造成活动粗糙,效果还不是很好。

2、班队主题活动还没有采用完全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动态教育,还是沿用静态教育的一套,机械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违背了教育规律。尤其是低年级的班队活动,辅导员包办代替多,学生基本充当听众角色;高年级则放得太多,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

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同时也影响着德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当前的班队主题活动应更加注重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力求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我校德育式体验为基础,以班队主题活动为抓手,从点到面,以更宽泛的自我体验与自我教育,切实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每周一次的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队主题活动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德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没有的高效的班队主题活动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二)在内容建构上:

我们认为班队主题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科普教育、感恩教育、纪律安全教育等传统教育内容,又要紧扣时代发展、班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更多的全新的适合于自己班级的活动主题,可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自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我们能紧跟时代脉搏,开展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采用体验式少先队活动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具有以真实化人格品质为特征的基本道德素养,升华学生道德情操,丰富了德育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活动育人的实效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结合时令、时事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而优秀的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建军节、妇女节、儿童节、建党日、教师节、老人节、建队日等)也是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良机,结合这些节日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常怀感恩„„

结合“2014南京青奥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结合“马航失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等。

2)结合学校学校特色活动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我校特色活动月,也是队员非常期盼又乐于参与的,红领巾读书节,红领巾艺术月,红领巾科技节等,更是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他们增长了知识,享受了快乐。如今,一批批热爱读书,热爱科技,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孩子脱颖而出,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结合社会实践基地展开活动。

以中山烈士陵园、大金山国防园、牡丹园、天生桥、富家边、三叶园林等作为活动基地,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即:亲近历史、亲近自然,亲近家乡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缅怀先烈,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的同时,使学生各方面能力也得到培养。

4)以学生的成长为需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现代人的健康标志:应是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的统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适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也是班队主题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此目的,我们开展了诸如“小学生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成长不烦恼”、“20年后的我”、“相处之道”等大中队主题活动,收到良好成效。

5)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班队主题活动也就不能仅仅限于班队活动课,只有和学校中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我校大多数中队辅导员都是语文老师,他们能很好地将班队主题活动与语文实践课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极有利于孩子的实践与成长需要。如:“第一次做„„”、“给父母洗脚”、“我养殖的„„”等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主题活动的内容,让孩子们在自我的实践中,增强了认知能力,锻炼了自我,培养了孩子们的孝心、爱心,这无疑是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之中的。在整个学生与班级的发展过程中,一次班会不足以指导学生与班级的长期发展。因而,要结合学校和班级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断地适时提出新的活动主题,争取班队活动系统化,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德育方案,才能让学生一直沐浴在理性的光芒之中。

三)在形式策略上

德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班队主题活动必须必须适合学生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无论是主题的确立、素材的收集,还是活动的主持、个人的发言都要让学生参与到班会活动的全过程中去,一方面从参与中锻炼了能力、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参与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诱导或激励,并促其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悟,并主动作出行为与思想上的转变,从而提高活动的实际效果。

1.加强阵地建设 增强活动效果

进一步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形成了队室、鼓乐队、管乐队、红领巾广播站、心理咨询室等比较完善的少先队阵地,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少先队阵地中,他们能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少先队活动,参与校园管理。

2.以体验式德育活动为载体创特色办学之路

2012年2月,我校另一课题《岗位角色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成功申报为南京市教研室第九期教学研究课题,通过了开题并立项。自两课题申报以来,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了相应的主题班队活动研究工作,试图在班队活动中,不改变原有时间、班级、教师设置的情况下,实施主题活动学习,创设各种有效的实践,体验机会,形成多边互动的教育机制,激发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体验、感知提高道德认识,努力提高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走向特色办学之路。

目前,我校的“市容小卫士”和“小交警”两支特色中队都能按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和辐射功能,在校园以及社区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校的孩子们都以能当“小卫士”和“小交警”为荣,并积极参与争当“小卫士”和“小交警”活动,遵守交规,爱护环境的思想逐步形成。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德育不单纯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家庭的参与。为此,我们每学期也会召开家长代表会,呼吁那些热心于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当孩子们的咨询师,引导员„„发挥家长的不同职业优势,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导与帮助,并以书面的形式告之家长,我们的主题活动队会内容,并请家长观察孩子的变化,即时反馈并给我们的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适时召开有教师、个案家长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等。

四)在评价管理上

评价管理,是班队主题活动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集体或个体的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评价管理的机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为确保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依据《中小学德育纲要》特拟定以下评价标准:

1、教育目标明确、清晰,教育目标明确、清晰,既遵循品德养成的普遍规律,又适应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引导儿童在活动中丰富道德情感,提升生活经验,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促进学生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

2、坚持“贴进实际、贴近生活、贴进未成人”的原则,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内容,形成反映并满足学生道德发展需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具体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整个过程贯穿活动,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设置情景,师生在情景中参与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生成德性。

4、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 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4、遵循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采用开放的活动控制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引发和鼓励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使他们在 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活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 验,以真情感染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适时、恰当的评价,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提升精神境界。

5、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活动的设计、组织、参与者。乐于参与,自主体验、有所感悟、从中受益。体现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共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活动圆满完成,目标达成度高,学生通过活动得到 真切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评价标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班队主题活动方案”评比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开展“班队主题活动方案”评比活动,如“廉洁文化进校园”、“我是文明小天使”、“做七好、两讲三小人”等。为使评比更有实效性,我们要求各中队辅导员要把功夫放在课前,通过参观、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用事实说话,强化个体的体验,要让每一次体验都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激发内心的真挚纯真的情感。树立学生是活动主人的观念,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小组合作、研讨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中队主题会观摩研讨活动

以往,我们的班队活动大多被挤占,班队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堂组的成员都是由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每位成员都能带头积极开展班队主题活动,每学期,我们都会分高、中、低年段开展中队会观摩活动,要求每位中队辅导员参加,并写好主题会反思、听评反馈各研讨活动,切实提高班队主题会的有效性。

3、中队主题会评比、展示活动

在班队主题会观摩的基础上,我们还评选出优秀的班队主题活动参加镇、区级的班队课赛课活动,并对全镇辅导员进行展示。使优秀和骨干教师在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班队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班队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认识到以下两方面也是非常有力的保障:

1、加强课程管理,保证班队课的有效利用。

班队课是开展班队主题活动的主要阵地,加强课程管理,保证班队课不被占用,这是班队主题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少先队联合教导处,严格规定:单周班课,双周队课。任何教师不得用任何理由挤占班队课!并随时检查,保证班队课的正常使用。

2、且行且思,不断总结。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由于班队活动是一门“三无”课程(即无教材、无大纲、无体系),班队主题活动设计有难度且费时,造成活动粗糙,效果还不是很好。

2、班队主题活动还没有采用完全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动态教育,还是沿用静态教育的一套,机械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违背了教育规律。尤其是低年级的班队活动,辅导员包办代替多,学生基本充当听众角色;高年级则放得太多,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

在教育内容上,丰富一些,不过分强调学校的规划,给学生一些感兴趣的班会主题。在教育形式上多一些指导性、吸引性强的活动,把握学生的心理契机。加强自我教育的日常性,从小事中形成持久的教育意识。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第三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包括新疆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这充分证明: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有预谋、有组织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目的就在于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所有期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人们所不允许的。

正因如此,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思想,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包括新疆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

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小学生中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外防渗透的长远大计。

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要从小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结、民族知识抓起。同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其次、从我校的校情来说也有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现有教学班级15个,教职工42人,学生75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有8人,主要涉及维族、哈族、回族,占教职工总数的百分19%,少数民族学生有151人,主要涉及回、维、哈、蒙等民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的情况看,我校都属于多个民族杂居的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再则,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研究,我校从2006年就已开始。几年来,学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参与,使我校各项教育活动都渗透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达到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有研究此项课题的基础和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个历程。

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在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1993年国家教委《小学德育刚要》中,要求小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1994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实施刚要》,明确指出,“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 2 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999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了我国民族团结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对中小学继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要求。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使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要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内容:

1、新疆除汉族外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

2、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措施。目标:

1、学习知识层面:让学生切切实实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对信息的分析挖掘中,深刻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习俗。

2、改变社会环境层面:在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后,懂得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并能把这些好的做法传递给家长,进而影响周围的居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3、构建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成为学校的特色。通过“研、学、说、画、展、赛”等方式,让学生“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蕴,将民族团结教育根植于学生的血脉中。

4、制定出民族团结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规范的培训、管理、激励及活动保障机制等。

方法

1、文献法

运用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

2、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法来了解学校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并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为研究提供第一线可靠的事实依据。

3、个案法

运用个案法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由“点”到“面”在学校推出一部分成功的实例,由此以发挥学校团队建设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4、行动研究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1月—7月

1、撰写课题申报表、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研究的课题小组。

3、组织主研班主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

4、实验教师撰写个人课题实验计划。

5、培训学生了解新疆民族情况,培训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阶段:2010年8月—2012年7月

1、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资料

2、编著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3、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4、加大宣传、学科渗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5、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一家亲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8月—12月

1、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形成班级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学校课题组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3、向总课题组申请课题鉴定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做法

民族文化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我校自开始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题研究以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通过“学、唱、画、展、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 5 育。主要途径与做法如下:

途径一:建立制度,保证民族团结教育扎实、长期开展。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成立领导机构,制定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从思想建构、行为落实、评价引领三个方面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开展。先后制定了“民族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制度”、“教师民族常识培训制度”,开展了“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师德师风活动,形成了“连建、连动、连新”的长效机制。几年来,教师在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并在目标认同的过程中激发了为民族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

途径

二、学科渗透,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我校注意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学校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对学生“五观”教育的工作计划,把“五观”教育,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贯彻于每个学科之中,教学中要求老师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溶入课堂中,时时渗透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三:开设校本课程,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民族文化学习之中 为让民族团结教育的精髓深入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各个方面,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各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的研究,之后,又转化为校本课程,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暨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礼仪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确定了除汉族外新疆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即为教学内容。制定了课程纲要。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在每周四小课时间,由班主任传授讲解。并从“民族礼仪、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风格、民族歌舞”等方面编辑了校本教材《我眼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口语交际;新疆 6 少数民族文化介绍》,让小学生以讲解员、导游员的身份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此来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另外,根据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编辑了集新疆各民族音乐于一体的民族舞大课间。在跳民族舞的直观教育中,在校本课程的系统传授中,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各民族缔造的。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自然而然的没有了民族的隔阂与界限,自然而然的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种子根治于学生的血脉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对各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摸不透抓不着。

途径四:创设氛围,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不仅在校园内张贴固定民族知识专版,还在每班门前张贴了民族研究标识牌。在此基础上,各班还以自己研究的民族为基础,召开主题队会、办手抄小报、绘民族画、征文比赛、书写民族团结教育体会,使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途径五:风采展示,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主题活动之中 我校借助新疆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这个载体,通过开展“民族研究汇报课”、“民族研究知识竞赛”、“民族研究展板评比”“民族团结教育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教育歌舞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这个概念是“知行统一”。

途径六:真情互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细节之处

我校借助各种节日来临之际,师生之间相互祝福,开展节日拜访、送温暖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你去我家吃月饼,我去你家吃馓子”活动,通过拜访,学生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我校叶尔多斯、杰恩斯两名少数民族职工因病先后多次得到全校师生的捐款。回族学生麦天宇因患肾病综合症,需要高额的医药费,师生先行动,还向社会 7 发出倡议,使困难家庭度过了难关。其次,还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民族团结小标兵”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校在执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中,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几年来,学校无论是民族学生还是民族老师还是职工,不管谁有困难学校全体师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互帮救助,一次次捐款的动人的场面,一个个献爱心救助的实例使广大师生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当中分享“民族情、兄弟情、骨肉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和成果

1、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及少数民族的分布、语言、饮食、工艺等多方面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2、通过开展展板评比、汇报课、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强了,有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良,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校不仅成为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和谐家园,而且还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乐园。

3、学生通过民族舞蹈学习,小学六年后,至少会跳9个民族的舞蹈。

4、通过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大家庭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激发,形成了和谐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几年来,校园内从来没有因为不相互尊重发生民族纠纷,而师生们总是用真情实感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 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结,以委婉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尽情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

5、编著了校本教材《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校本课程,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德育课题成果一等奖,制作了专题片,宣传手册,为学生定制了9个民族的服装。

6、以点带面,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让家长观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而且先后接受了市级、州级、自治区级各级各类人员的观摩,2011年我校在全市率先成为昌吉市创模工作的示范点,2011年5月27日,昌吉州教育工会在我校召开了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区、州、市、教育局及州、市各学校领导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11年9月9日接受了全州的创模工作观摩现场会。2012年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学校。2012年10月在二六工举办的昌吉市民族运动会上,我校二百多名学生展示了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宣传力。7、2012年自治区民宗委刘书记在我校调研,因为工作有特色,给予20万元资金的资助。

8、在自治区“十一五”教育规划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成效显著,被自治区教科所评为先进集体。

事实证明:我校开展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深知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一次活动、一次学习就可以替代的,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暗香永存”,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中去。

六、课题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创新模式。积极探讨把德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2、以科研为先导,研究探讨学科教学中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方法,以期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3、进一步完善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体系,校本课程《新疆少数民族研究》开设更为规范,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更为系统,扎实。

4、使主题活动常规化,素质教育呈现新生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巩固成果,开辟新的途径。

昌吉市第九小学

2012年12月22日

第四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华土木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第五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

正阳小学课题组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子课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2006DY125课题类别:德育课题

课题负责人:姜玉侠副校长绿园区正阳小学

主要成员:王淑荣孙桂荣孔祥云杨国忠栾晓薇

孙丽娟王淑娟冯丽娟赵洪霞高智慧

刘玉涛曹丽娟王慧梅张娇崔影辉

张舒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校是对未年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我校特别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培养,强调运用文化视野道德理念和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营造校园和谐的道德氛围,在浓厚、多彩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使学生们能个性完美、人格健全。

一、营造科学的道德教育氛围

我校一直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素质少年儿童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一是领导重视,全体行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自从申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后,学校相继成立了以德育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少先队大队部为实施平台,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实施者,通过先培训教师,让教师在思想上得到重视,行动上有所依据。让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领导、教师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各年级组还出了宣传栏,每位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人人争当贯彻实行《意见》的模范,学校党总支行政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及相关法纪法规,老师的思想得到净化,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们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气氛健康成长,全面自由的发展,她们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真可谓:“毓英桑梓,劳苦功高”。二是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良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情感道德的熏陶。走进教学区,一阵浓郁的环境文化的气氛迎面而现,大厅高悬着校训,在每一个楼层都设计了不同的橱窗,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学生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墙壁上悬挂着既有学生又有教师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栏》则记录着全校24个班级一周来的在纪律、卫生等,争优创先进步足迹,这里留下了他们为集体挥洒汗水,这也是集体荣誉感培养的舞台。它时刻激励着每一位学生比学赶帮,积极向上,为集体争光。学校橱窗的宣传窗

常常更新,它传递着校园新的亮点,折射出师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学校精心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科学育人情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摇篮,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增进了教师加强对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识,使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发挥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

德育行为制度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行为系统的规范。其目的是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成为内在的人格品质,我校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制定了具体制度,从而制约学生,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分级分块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并在以下制度上进行完善和创新。

1、坚持升旗制度。每周一定为固定的升旗日,由行为规范优秀的班级体担任升旗班,青年教师进行有主题的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更是由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最好契机。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形成教育目标层次性,学校制定了《各年级学生养成教育质量目标实施方案》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分阶段的进行运行和落实。

3、健全逐层逐级的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机制,政教处逐期进行学风、行为、习惯活动、班级文化特色进行评比。通过班级的达标情况监测,督促学生在各方面逐渐改变并日趋达到完美,让学生们逐渐的自我约束自己,日臻完善自己。

4、营造班级文化特色。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班班有特色,班班创特色。体现一种文化关怀和一种人文情怀,让学生在悄然无声的教育中沉淀自己,最终达到教育目的。每个班级的布置都凝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彰显了学生的风貌。

三、抓课堂教学,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德育的学科渗透,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德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抓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全面落实小学德育教学大纲,开齐开全小学思想品德课,配备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开设好法制课,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针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实际,让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深受教育,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各种主题系列活动,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同时广泛进行实践,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1、在未成年人中积极开展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的活动,学校举行了千人签字仪式,让学生从小就爱科学、讲科学,不让迷信思想侵入未成年人的大脑,并开展故事大赛,科学进步的思想根植于孩子的心田,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2、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上法制课,对未成年人进行交通法规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并通过电视教学片、录像等让学生直觉感受懂法、知法的重要性,使他们从小遵纪守法,自觉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3、学校还和“星星泉教育基地”共建,组织学生到基地体验,了解消防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火对人民和财产的危害,火灾对生产、生活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学校还组织家长、学生与基地共同宣传安全防火与自救的知识,达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赢。

4、对学生广泛进行安全法律常识教育,使他们有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针对一些安全隐患经过实际演练,提醒学生重视并加强保护的能力。做到从小做到知法懂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5、学校还经常开展讲故事、演讲、征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及口语交际的培养。在绿园区迎奥运演讲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全国作文大赛上,获三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6、学校开展了体验教育。走进我们的教学楼,走廊里绿意盎然,这些绿色都出自于可爱的学生们,是他们捡拾的饮料瓶、废报纸一点一点来装点这个美丽的校园。母亲节、元旦同学们手里拿的自制贺卡,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而且让他们亲自去家长工作的摊位、工作的场所,感受一天的工作,并调查一天的收入,使他们真正懂得了做生意的辛苦,赚钱不容易,今后一定要厉行节约,决不浪费。

7、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学校通过调查了解特殊情况的同学,除学校对此给予帮助同时,也号召全全体同学伸出友爱之手,除日常的帮助,还在每年的“

六、一”与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活动,让爱在他们心中流淌。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后,为灾区孩子过“特殊的生日”活动、、、、、、都让孩子感受到奉献的快乐。

五、家庭、社会、学校联动式教育

1、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实施教育育人的共赢。除了必开的家长会,还不定期的与家长座谈,了解家长的愿望,每月的思想道德评价表,沟通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让他们时刻了解孩子的成长。另外,重大活动我们都邀请家长参与,了解学校每一点进步。让家长们参

与学校的管理之中。向家长推荐优秀家教方法,推荐值得孩子们看的电影、电视节目,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水平。

2、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实践体会。

正阳小学地处正阳街道办事处,学校紧邻街道办,周围都是居民小区,我们成立了“社区护绿小队”专门清楚绿化带里的杂草,花坛里的花的看护,小区里的白色垃圾清除。“楼道清扫小队”,定期到所承包的楼道清扫卫生,清除野广告。“爱老敬老小队”,由学区内的同学调查小区的孤寡老人,帮助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散步。通过社区小队的工作,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也改善了学校与居民的关系。

六、反思问题带今后进步

当然,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制约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有效地管理、培训以及指导,由于对区德育工作计划以及要点的掌握比较缺乏灵活性,造成对班主任的管理、培训以及指导力度不够,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欠缺或者说认识比较模糊,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异。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题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才能将我们的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工作中对课题的研究力度不够,德育教育的线索不明确,造成教育效果差别较大,德育教育方向不集中的现象,对学校课题的研究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人文教育、有效教育是我们多提倡的,学校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人文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活动的目的,应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活动目的性,教育性、人文性以及时效性都是很强的,但也存在活动效果比较差的情况,对学生而言,活动意义不大。

加强和改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以前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2007年:

1、获国家《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行实验》子课题先进实验校

2、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校》

3、获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4、获市依法治校先进校

5、获“迎奥运,爱祖国”知识答卷全国组织奖

6、获长春市第七届青少年艺术大赛最佳组织奖

2008年:

1、被评为“吉林省科技教育示范校”

2、获绿园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3、荣获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4、获绿园区学生篮球赛第五名

5、长春市课改示范校

6、长春市科技教育示范校

7、长春市航模比赛一等奖

8、吉林省第十六届科技艺术大赛获市级优秀组织单位

新闻报道:

1、环保主题活动“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在4月19日、4月24日的《吉林日报》、4月20日的《长春日报》上给予报道,在吉林电视台“新闻参考”栏目中播出。

2、我校师生为来自灾区的孩子过“特殊的生日”,《吉林日报》、《绿园之声》分别给予报道。

3、在“2008年长春市科技活动周”期间,长春市副市长钱龙生、市科协副主席邢文和绿园区领导参加了我校科普图书和科普教学仪器赠送仪式,长春电视台给予报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工作实效,进一步将关心教育未成年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下载德育课题结题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课题结题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课题军训结题报告

    《新生军训在职业学校德育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探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组 内容提要:为了适应中职教育的新要求,在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的大形势下,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精选5篇)

    作者:华土木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共5篇)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培养聋生自尊心、自信心实验与研究”个人结题报告 ——吉林省松原实验区 松原市特殊教育实验校 刘雪莲 联......

    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 兴仁县城关三小“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

    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

    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