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城镇化率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关键
提高城镇化率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关键
2014年底,通辽市常住人口312.40万,其中乡村总人口239.96万人,劳动力137.40万人。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率为59.51%,通辽市城镇化率仅为45.36%。按照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少城乡差距”、“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增加居民收入”等要求,解决好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完善落实好“六个机制”建设,开辟好“三大就业渠道”,落实好“两个保障”,让农牧民融入城镇生活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一、完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机制
目前,通辽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发展缓慢,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79.43%,比例过高,就业结构不合理。除受到农业人口总量过大和总体经济实力较弱等因素的制约外,在转移过程中缺乏政策和利益激励,也是导致农村牧区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实现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转移机制。
(一)舆论导向机制
需要通过舆论和政策的导向作用,逐步改变农牧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牧民树立新的劳务输出转移观。一方面让城镇居民理解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发展的作用,接纳农村牧区务工人员;另一方面强化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效应,改善劳务输出的社会氛围。
(二)组织服务机制
一是开展以劳务输出为主题的行动计划,为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培训与就业提供积极的服务。二是将劳务输出工作形成一定的市场氛围,成立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建立人才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县、乡三级市场服务体系,保证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信息导引机制
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实现的。目前,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自寻出路,缺乏相应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因此,应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农村牧区网络信息化建设,构建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为农村牧区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
(四)技能培训机制
农村牧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所需的劳动技能己经成为制约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的技术水平,为有效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奠定基础。二是根据用工单位所需工种类型按需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将农牧民价值观融入与生活技能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中,提高综合素质,保护他们安全和满意就业的权利,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城镇群体中。
(五)利益驱动机制
追求利益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参与转移的最根本动力。一方面,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村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迫使农牧民只有走出来,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城镇相对于农村牧区在就业、收入、文化、社会地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优越性对农村牧区的剩余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劳动力。因此,应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让他们分享城镇经济发展的成果,感受和享受到优越性,增大城镇的吸引力和拉动力。
(六)政策保障机制
在政策制定上,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把农村牧区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工作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来考虑,消除各项政策性障碍,调整完善并创新户籍、用工、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支持和保护农工正当转移就业。
二、切实增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
归根结底,决定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所在是在一产、二产和三产新生企业、个体户、产业活动单位“三大就业途径”的发展能力。如果没有各类实体经济的支撑,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化率的有效提高。
(一)第一产业――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增加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机会。一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农业生产企业化发展步伐,让农牧民从家庭经营方式中转移出来。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集聚,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走品牌发展之路,带动发展储藏、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增加就业空间。
(二)第二产业――促进工业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按照通辽市建设“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继续加快建设北部铝新材料、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镍铬合金不锈钢、装备制造、玉米发酵、蒙药和生物制药产业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建设发展步伐,努力形成工业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和洼地效应。一是依托通辽市十大支柱产业目前的市场空间和园区已经形成的经济优势,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产业链延伸,力争使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并投资兴建有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的企业。增强企业的吸纳能力,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突出加快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和配套生产,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激励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维护企业正常运行,保证稳定的就业岗位。
(三)第三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
依托中部地区地域、交通、商贸优势,加大科研自主创新力度,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高端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壮大电子商务与家庭服务业产业的重点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一是通辽市是新兴城市,按照打造百万人居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城市集约发展,进一步集聚人气商气,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新的生存空间。二是立足通辽市产业集群优势、文化底蕴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现代物流和会展业步伐,扩大商贸企业;依托资源区位优势,逐步做大做强草原民族旅游产业,完善旅游文化和景点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十个全覆盖”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流通网;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人文精神,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先导,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增加就业岗位开拓渠道。
促进“三大就业渠道”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带动作用,整合政府部门各类项目投资,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规模数量,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加大城镇化发展步伐。
三、为劳动力转移解决后顾之忧
农业是农牧民传统生存方式之本,赖以生存之源。但随着国家实施反哺农业政策的落实和农牧民家庭收入方式、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受现代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牧民对新生活的追求从思想意识上却发生了质的转变。走出家乡、进驻城镇是农牧民祖祖辈辈向往已久的生活,但是随着农村牧区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善,国家优惠富农政策的落实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牧民在城镇没有具备生存能力之前,普遍存在“离乡不弃土”现象。因此,要想让农牧民在劳动力转移后没有思想包袱、解除后顾之忧,还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的保障性问题:
(一)提高农村牧区机械化水平,保障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是加大机械化发展步伐,进一步解放劳动力。需要继续高度重视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充分解放劳动力,让农牧民腾出手来安心走出农村牧区。二是解放农村牧区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必经途径。只有提高农业机械程度,才能使劳动力从传统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进行转移,满足各类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对劳动力的发展需要。根据生产实践推算,使用全程农业机械化可解放劳动力60%以上,这将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发挥先决的保障作用。通辽市农业机械户均0.42台,主要是小型农业机械,距离实现农业生产全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牧民提供更加广阔的增收途径。农业机械化将拓宽农牧民从事多种经营的渠道,让农牧民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辟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证明:在推进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想让劳动力安心地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移出去,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
(二)规范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牧民享受到国家各项补贴和土地流转带来的成果
土地流转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传统小农经济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型。一是加快土地确权。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依法确认农牧民土地权利,强化农牧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维护农牧民和土地流转者权益,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制定和出台土地流转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完善合同管理,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护好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搭建土地交易平台。规范建立农村牧区土地产权交易所,为土地入市搭建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搭建县乡村三级宽带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公开土地流转信息,加强对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及时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土地流转政策咨询、土地登记、信息发布、合同制定、纠纷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务。四是建设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在夯实土地权能的同时改革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建立科学的、多元的征地补偿制度,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五是确保农牧民安心进城务工。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土地承包中,推动土地合理流动和相对集中,刺激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村牧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对外出务工农牧民的土地,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代为组织流转,确保流转收益归原土地承包户所有,将有效解除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通辽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张莉莉
第二篇: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县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今年来,县委、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五原县转移就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的五年,我们将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对外输出和就地转移的原则,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农牧民转移和培训规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好范文版权所有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市场就业机构,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我县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为农牧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50以上;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0以上。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围、产业集中和要素聚集,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实现就业,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到2010年,全县城镇率达到53以上,为有效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好第一步。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摸清情况、统筹安排,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列入当地发展计划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的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
(二)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发展经济是解决城乡劳动者的根本出路。要把经济发展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县新兴的重化工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市场以及工业园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的建设,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牧区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三)逐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所有求职的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农牧民工的职业素质,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规范企业招工行为,消除一切制约农民工就业的障碍,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方位地为农牧民开放,实行免费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全县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使全县的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保障平台真正达到符合“六到位”的标准。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力量和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的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怎样找工作、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维护权益和城市生活常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使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对职业培训结业的农牧区劳动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行“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带动鉴定,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五)加快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农牧民工的特点,实行相关的社会保险措施,用人单位和农牧民工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城镇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失业保险条例》为其招用的农牧民合同制工人办理参加失业保险手续,由单位履行缴费义务,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好范文版权所有
全县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牧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逐步要为不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探索和建立适合不稳
定就业农牧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进城就业农牧民权益保障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职业病防治、使用童工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支付工资和兑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七)取消限制农牧民进城务工的一切不合理规定
各有关部门应对现行有关政策进行清理,对不利于农牧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应坚决取消。要进一步疏通农牧民进城务工的渠道,改善农牧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单位用工、子女入学、管理监督都要一视同仁。
(八)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
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对农牧民进城就业的认识。定期开展以“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牧民工权益”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和农牧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以便做好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使我县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2007-12-17 14:15:5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2)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县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今年来,县委、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五原县转移就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的五年,我们将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对外输出和就地转移的原则,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
就业,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农牧民转移和培训规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第1文秘版权所有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市场就业机构,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我县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为农牧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50以上;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0以上。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围、产业集中和要素聚集,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职业技术培
训实现就业,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到2010年,全县城镇率达到53以上,为有效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好第一步。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摸清情况、统筹安排,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列入当地发展计划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的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
(二)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发展经济是解决城乡劳动者的根本出路。要把经济发展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的同时,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县新兴的重化工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市场以及工业园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的建设,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牧区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三)逐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所有求职的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农牧民工的职业素质,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规范企业招工行为,消除一切制约农民工就业的障碍,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方位地为农牧民开放,实行免费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等一系列
就业服务。全县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使全县的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保障平台真正达到符合“六到位”的标准。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力量和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的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怎样找工作、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维护权益和城市生活常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还
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使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对职业培训结业的农牧区劳动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行“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带动鉴定,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五)加快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农牧民工的特点,实行相关的社会保险措施,用人单位和农牧民工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城镇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失业保险条例》为其招用的农牧民合同制工人办理参加失业保险手续,由单位履行缴费义务,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第1文秘版权所有
全县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牧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逐步要为不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探索和建立适合不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第四篇: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目前,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增速放缓,许多行业产能过剩,投资受限,出口与投资的潜力挖掘到位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就要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制约消费需求不足的瓶颈是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不足,即农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深层次原因是农民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健全,根源是农民数量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未来一个时期,城镇化是发展的持久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动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改革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是推进城镇化,培养后备消费群体,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庆阳市总人口260万,其中农业人口240万,城镇化率仅为25.76%,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一、创造就业机会
(一)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1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根据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我市要大力发展红、绿、黑、黄四大产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非公经济、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企业,既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水、电、路、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力度,充分实现投资和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由政府负担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安置残疾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
二、提升人力素质
从当前来讲,要提高存量劳动力技能素质,提高其就业与创业能力;从长远来讲,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要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要在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增加公民受教育年限,推迟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减少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与价值。
对现有劳动力要开展五项培训,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创业愿望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培训中要坚持七个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与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输出地培训与输入地培训相结合,长期定点培训与短期灵活培训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
合,传统培训手段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培训手段),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
要加大对培训的投入,特别是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大投入。要捆绑使用 “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科技星火”、“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项目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或给予培训补贴。
劳务经济要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在提升人力资源内在素质的基础上,注册劳务品牌,宣传推介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庆阳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
三、实现劳务对接
(一)要搞好公共就业服务。要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健全市、县、乡、社区(行政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向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服务,重点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以优质服务促人岗对接。
(二)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作用。要积极培育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以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促进职业介绍,实现人岗对接。
(三)建立驻外劳务机构,开展劳务协作。要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设立驻外劳务工作机构,提供岗位信息,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实现人岗对接。
(四)庆阳市应设立一家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开展境外劳务输转,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五)发展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劳动合同法》确定的合法就业形式,也是大量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采用的用工形式。要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劳务派遣组织,规范派遣行为,扩大派遣规模,实现人岗对接。
(六)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由社区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如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就业,实现人岗对接。
四、扶持返乡创业
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要激发全民创业,在创业中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机会。扶持创业要不拘一格,规模可大可小,行业可农可工可商,非禁即入。政府部门要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创业园区、优化创业环境,对经过务工积累了经验、资金,带回信息、项目、技术的返乡农民等各类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场地安排、创业指导、创业孵化、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走上创业之路。种下梧桐枝叶展,凤还巢后天地宽。
五、健全社会保障
目标是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方法是统筹兼顾,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
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享受产业工人的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险待遇,可完善现行制度,不宜出台专门针对对农民工的新制度,造成新的城乡劳动力分而治之。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完善制度,鼓励在城镇就业人员就地落入城镇户籍,变农民为居民,在城镇就学就业生活,实现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依法保障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土地集约经营。
(二)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实行城乡同工同酬,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一减(减轻税负)一增(增加工资)一落实(落实五项社会保险),提高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并将五项社会保险执行到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最紧迫的是工伤保险,最重要的是养老保险。首先要改进参保缴费方式,按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一定比例缴纳工伤保险费,将项目建设期内所有工人纳入工伤保险。二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已出台,并从2010年元月1日开始实施,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障碍完全消除,要执行到位。要大力宣传社会保险作用、意义、政策法规,加强执法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确保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宁县人事劳动保障局郭彦峰***
第五篇:推动城镇化_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未来一个时期,城镇化是发展的持久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动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改革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是推进城镇化,培养后备消费群体,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造就业机会
(一)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根据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非公经济、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企业,既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水、电、路、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力度,充分实现投资和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由政府负担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安置残疾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
二、提升人力素质
从当前来讲,要提高存量劳动力技能素质,提高其就业与创业能力;从长远来讲,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要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要在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增加公民受教育年限,推迟 1
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减少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与价值。
对现有劳动力要开展五项培训,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创业愿望人员开展创业培训。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
三、实现劳务对接
(一)要搞好公共就业服务。要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健全市、县、乡、社区(行政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向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服务,重点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以优质服务促人岗对接。
(二)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作用。要积极培育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以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促进职业介绍,实现人岗对接。
(三)发展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劳动合同法》确定的合法就业形式,也是大量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采用的用工形式。要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劳务派遣组织,规范派遣行为,扩大派遣规模,实现人岗对接。
(四)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由社区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如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就业,实现人岗对接。
四、扶持返乡创业
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要激发全民创业,在创业中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机会。扶持创业要不拘一格,规模可大可小,行业可农可工可商,非禁即入。政府部门要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创业园区、优化创业环境,对经过务工积累了经验、资金,带回信息、项目、技术的返乡农民等各类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场地安排、创业指导、创业孵化、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走上创业之路。
五、健全社会保障
目标是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方法是统筹兼顾,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享受产业工人的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险待遇,可完善现行制度,不宜出台专门针对对农民工的新制度,造成新的城乡劳动力分而治之。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完善制度,鼓励在城镇就业人员就地落入城镇户籍,变农民为居民,在城镇就学就业生活,实现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依法保障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土地集约经营。
(二)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实行城乡同工同酬,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一减(减轻税负)一增(增加工资)一落实(落实五项社会保险),提高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并将五项社会保险执行到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最紧迫的是工伤保险,最重要的是养老保险。要大力宣传社会保险作用、意义、政策法规,加强执法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确保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