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大全
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自然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受极端天气、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的病虫害情况越来越严重,防治的难度在进一步加大,每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水稻都在受着病虫害的严重威胁。同时,稻田中的滥用农药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居高不下,导致稻田病虫害的治理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绿色防控体系应运而生,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将对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进行积极的探讨,旨在有效解决稻田的病虫害问题。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及稻田过度用药带来的危害
1.1 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
在各种农作物当中,水稻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受病虫害威胁最严重的一种农作物。在农业部记载的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当中,光是水稻一项就有高达100多种病虫害,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以当涂县塘南镇为例,该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全镇耕地面积5万亩,是典型的皖江南水乡,耕作模式为油一稻或麦一稻,稻是单季粳稻,亩产650公斤在右,油菜亩产180么斤以上,小麦380公斤以上,水稻是其主要的农作物,因此水稻的病虫害防治问题也成为本镇一直以来都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本地区主要的水稻病虫害有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稻瘟病以及衍生的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当前主要的防治手段还是农药防治,防治效果低下,尽管一直在探索绿色防控体系,但是还是没有摸索出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1.2 稻田过度用药带来的危害
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追求水稻的高产高质,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加大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在水稻种植当中的使用。药物防治在短期内的确具有突出的防治效果,但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却给稻田以及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也给粮食安全问题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部分农户一提起稻田病虫害就选择喷洒农药,这种对于药物治疗过度依赖的行为导致病虫害对这些药物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在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药物就会失效,病虫害问题只会更加的严重,治理难度只会更大。此外,从当前所倡导的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药物防治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符合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过分的农药使用不仅会给稻田留下过高的农药残留,还会造成水污染、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危害人们的健康与生存,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
2.1 确立明确的防控目??
在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明确的防控目标。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仅依靠农药进行病虫害控制的方法,把稻田的生态发展和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作为防控体系的中心,树立控制病虫害、减少农户损失、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针对本地区的病虫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在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先进行积极的自然防控。
2.2 树立预防重于防治的观念
对于本地区的大部分农户来说,他们对于病虫害防治都缺乏一定的重视,并且前期防治意识较差,有些农户甚至错误的认为病虫害不需要进行特别的防治就可以解决从而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还有些农户只要遇到病虫害就选择用喷洒农药,并没有想过其他的选择。因此,在绿色防控体系下,必须扭转农户的防治观念,在前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多样化的措施进行防治,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3非化学防治关键技术的应用
过于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会导致病虫害的抗性,因此,应当积极拓展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多元途径。在绿色防治体系当中,一般使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有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和自然防治技术等。
对于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措施,对螟虫的蛹、成虫、卵以及幼虫进行全程的控制,从而在整体上压低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不需要用农药就可以防治害虫的目的。比如,在春季二化螟和三化螟的蛹期,可以对稻田进行翻耕沤田,从而消灭70%左右的越冬虫,有效降低螟虫的种群基数,从而减少害虫数量。此外,近年来对于性诱剂的使用对于诱杀成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性诱剂组分配比的不断优化和干式飞蛾诱捕器的开发,以及田间释放技术的研究,实现了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并且防治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对于农田和作物没有任何伤害。此外,稻田生态工程技术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当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防治效果。所谓的生态工程技术就是利用害虫和天敌来对害虫的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一来满足了生物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了水稻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例:我镇开展的稻鸭共生种养模式)。关于稻瘟病的防治就是通过杂、糯水稻间栽来达到对稻瘟病的控制,该技术通过这种混合种植模式达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关于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来说,应用最为广泛、用量最大的生物杀菌剂为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作为一种微生物杀菌剂,它比一般的农药对农作物的刺激性小,符合绿色防治的观点。
水稻的病虫害问题仍然是农户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最恐惧的问题。为了有效提升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必须减少稻田的化学用药,从当前绿色防治体系的目标入手,转变传统的防治观念,积极运用各种非化学防治技术,从而实现绿色防控的目的。
(作者单位:243172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塘南镇农业服务中心)
第二篇: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蔬菜目标产量效益范围内,通过优化集成生物、生态、物理等技术并限量使用有毒农药,达到安全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过程,是综合防治的新体现。在蔬菜生产中把杀虫灯、性诱剂、色板、防虫网和药剂的使用有机结合,既可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还能提升蔬菜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1杀虫灯使用技术
杀虫灯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等特性配以高压电网触杀害虫的一项物理防治技术。对杀灭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海菜区目前使用杀虫灯1 528台(太阳能杀虫灯555台),控害面积约3 000 hm2。几年来的应用结果证明,杀虫灯诱杀的害虫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蔬菜害虫20余种。主要诱杀的有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金龟子等9种害虫。每年4-11月挂灯,在害虫发生的高峰期,有的地方一个晚上单灯诱杀小菜蛾5 000多头、金龟子1 000 g左右,杀虫效果明显。
①杀虫灯应用和开灯时间,上海菜区杀虫灯的应用以每年的4-11月为宜。每天的开灯时间以晚上7:00到第二天早晨6:00为好。5-7月以诱杀小菜蛾和小地老虎为主,8-10月以诱杀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为主。特殊情况下,开灯时间可作适当调整。
②不同地区的挂灯密度和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挂灯高度。a.杀虫灯使用应集中连片。在近市区光源足的情况下挂灯密度即单灯控害面积为1 hm2左右,远离市区光源少的基地单灯控害面积为2.3-2.7 hm2。
b.露地贴地矮秆作物,如十字花科及葱类等蔬菜挂灯高度一般在65-75 cm,不要超过80 cm。
c.设施栽培棚架作物,如黄瓜、豇豆、番茄等挂灯高度一般为100 cm左右,不宜超过120 cm。
d.水生蔬菜,如茭白的挂灯高度应随茭白生长不断调节,茭白主要虫害为二化螟,它个体较小,飞翔能力相对较弱,挂灯高度不宜过高,在茭白长势旺盛时,杀虫灯悬挂高度不得超过1.5 m。
③杀虫灯的高压触杀网每天清刷1次,刷网时用网刷顺着高压网线轻轻刷,把网上的虫子残体及其他杂物清除干净。清刷高压触杀网时须切断电源。
④杀虫灯接虫袋必须3天清洗1次,如果在夏季高温季节,最好是每天清洗1次,有利于诱杀害虫。接虫袋可以为底部开口,有利于每天清除害虫。
⑤杀虫灯与防虫网、性诱剂配合使用,在防虫网内挂杀虫灯可以减少因进出防虫网而引起的虫害,有条件的连栋大棚内,每棚挂1个,杀虫效果更为明显。杀虫灯与性诱剂配合诱虫,效果更好。试验证明,杀虫灯与甜菜夜蛾性诱剂配合使用,诱杀甜菜夜蛾数量比单用杀虫灯诱杀数量增加8倍。杀虫灯与斜纹夜蛾性诱剂配合使用,诱杀斜纹夜蛾数量比单用杀虫灯增加8-9倍。
⑥在台风或大风来临之际,绑牢杀虫灯,在每年使用结柬后,及时把杀虫灯收起来,擦干后装入纸盒,放在通风、干燥的仓库。第2年挂灯前进行检查,发现灯管、高压触杀网等有损坏的及时调换,以保证挂出的灯能正常工作。
2性诱剂使用技术
昆虫性诱剂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2.1选择正确的性诱剂
性诱剂防治对靶标的专一性和选择性高,每一种性诱剂只针对一种害虫,目前蔬菜生产中应用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3种性诱剂,应根据作物和害虫发生种类正确选择使用。
2.2选好诱芯、及时更换
诱芯是性诱剂的载体,必须选择好的诱芯才能使性信息素分布均匀,释放稳定且时间长。使用时要根据诱芯产品性能及天气状况适时更换,以保证诱杀的效果,每根诱芯一般可使用30~40天。
2.3诱捕器设置高度、位置和密度
诱捕器可挂在竹竿或木棍上,固定牢,高度应根据防治对象和栽培作物进行适当调整,太高、太低都会影响诱杀的效果,一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体型较大的害虫专用诱捕器底部距离作物(露地甘蓝、花菜等)顶部20-30 cm,小菜蛾诱捕器底部应距离作物顶部10 cm左右。同时,挂置地点以上风口处为宜。诱捕器的设置密度要根据害虫种类、虫口基数、使用成本和使用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针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每1 333.3-2 000 m2设置1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1个诱芯;针对小菜蛾每667-1 333.3 m2设置1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1个诱芯。
2.4使用管理
管理是性诱剂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性诱剂防治的效果,管理主要是及时清理诱捕器中的死虫,并进行深埋;适时更换诱芯,既能确保诱杀效果又能保证诱芯发挥最大效能;使用完毕后,要对诱捕器进行清洗,晾干后妥善保管。性诱剂使用应集中连片,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性诱剂的作用。
2.5性诱剂防治的应用时间
根据诱杀害虫在当地发生的时间确定和调整性诱剂应用时间,总的原则是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较低时开始使用效果好,可以真正起到控前压后 的作用,而且应该连续使用。
2.6性诱剂的使用效果
上海菜区目前使用的主要是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3种性诱剂,防治效果都比较好。根据2007年在上海松江蔬菜生产基地的试验可知(表1),防效分别为小菜蛾38.5%一59.5%,斜纹夜蛾56.5%~81.5%,甜菜夜蛾55.6%-71.5%,采用性诱剂防治一般可减少使用农药1-3次。
将性诱剂和病毒制剂相互结合,将夜蛾成虫诱集到高浓度的病毒制剂盘内,粘染病毒;利用补充营养习性,诱其吸食含病毒糖液,使其体内、体外均污染有高浓度病毒,与雌蛾交配,使产下的卵,卵壳及卵块绒毛都带有高浓度的病毒,初孵幼虫咬食受到病毒污染的卵壳而死亡,这种方法杀虫效果更好,在松江区叶榭园艺场甘蓝田中使用性诱剂复合病毒制剂1个月后,调查发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田间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59.1%和61.3%,对卵块防治效果达到55%和45%。上海菜区2008年应用性诱剂防治虫害面积达到1 560.1 hm2。
3有色粘板防虫技术
设施内小型昆虫如蚜虫、烟粉虱等为害日益严重,利用这些小型昆虫对一些色谱的趋性进行诱杀,从而减少害虫的发生与为害。黄色粘板主要诱杀有翅蚜、烟粉虱等害虫,蓝色粘板主要诱杀蓟马等害虫,在设施中与防虫网结合使用效果更好。但一定要在虫害发生早期,虫量发生少时使用,一般每667 m2平均放置20-30片(每片面积25 cmx40 cm)。因此,黄板和蓝板防治小型昆虫已经成为设施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如崇本堂园艺场在2-4月就开始悬挂黄板,连续使用3个月,与叶榭园艺场设施内相比,烟粉虱、斑潜蝇为害发生期推迟,并且减少了1代的害虫发生,蚜虫的虫口密度降低了10%~20%。2008年上海菜区累计推广使用色板防治面积达15 hm2。
4防虫网使用技术
防虫网是以人工构建的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防虫网覆盖首先要选择合适目数的防虫网,上海菜区一般选用的是20-25目(孔径0.589-0.833 mm)的白色网,夏秋季节覆盖防虫网栽培蔬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目前上海菜区防虫网主要是推广网膜结合覆盖法,即大棚薄膜不揭除,四周通风口及门口装上防虫网。在夏季,可与遮阳网配套,叶菜栽培还可配备微喷设施,这种覆盖方式既节约了防虫网使用成本,避免了防虫网全网覆盖时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保护了土壤结构、实现了避雨防虫的目的,又能与遮阳网、微喷设施配套使用,是一项实用而有效的防治技术。
防虫网覆盖可防止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的为害。防虫网覆盖之前,必须清洁田园,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枝残叶,清除田间杂草及土中的蜗牛等。然后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可用辛硫磷等药剂喷施,消除残留在土壤中的虫、卵。防虫网覆盖时网的四周应盖严、盖牢,防止害虫潜入网内或被风吹开或刮掉。上海菜区2008年共推广防虫网覆盖面积1 500 hm2,较大程度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5科学用药技术
在积极应用各种农业和物理方法防治蔬菜病虫害的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点,科学应用化学防治。在使用农药时首先根据市、区蔬菜植保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做到适时防治,对症下药;其次要注意农药使用的浓度和方法;第三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第四要掌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为了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1996年开始,上海市财政局对推广的杀虫素、锐劲特等农药进行了补贴,引导菜农使用新农药。2008年,补贴农药资金达到1 800万元,全市菜区应用安打、海正三令、绿卡等14种新农药206.6 t,在设施蔬菜示范基地新农药覆盖率达到100%,极大地推进了新农药的使用和高毒农药替代工作。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这项技术正不断得以实施和完善,其效果受到了绝大部分菜农的欢迎。可以预计,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进一步宣传,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其巨大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第三篇: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近年来,农业生物灾害发生呈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构成严峻威胁。单纯依靠灾害发生后的化学防治,一方面会因防治不够及时而发生一些损失,同时也会额外多投入人力和物力。如果能够在灾害发生前实施准确预测,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则能够获得以较小的成本投入达到有效控制灾害发生的目的,这就是“绿色防控”技术的基本原则。
“绿色防控”技术是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大病虫实施防治新技术措施。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蔬菜目标产量效益范围内,针对蔬菜生产条件与栽培特点,以保护生态环境,节本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紧紧围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个主线,以“绿色减灾、和谐植保”为核心,优化集成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新技术,开发安全型防控措施,通过加大应用展示新技术、推进蔬菜病虫害物理防治,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它是综合防治的新体现。在蔬菜生产中把杀虫灯、性诱剂、色板、防虫网和药剂的使用有机结合,既可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还能提升蔬菜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国正由理论走向实践,逐步推广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绿色防控后,年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3—4次,每亩可以节约成本30元左右。
一、生态防治技术
人们栽培蔬菜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达到减轻病虫危害的目的。(1)温湿度的调控。在温室大棚等保护设施条件下栽培蔬菜,如果室内通风不良,湿度大、棚顶滴水、叶面结露,加上适宜的温度,病害就会发生蔓延。根据不同蔬菜对温湿度的要求及病害发生规律,合理调节温湿度可以达到减少病虫害的目的。如大棚的变温管理,即在早上出太阳后通风一小时排出湿气,然后密闭棚室,使温度升高至28℃~32℃,但不超过35℃。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番茄、辣椒、黄瓜等喜温蔬菜的要求,同时增加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抗性,能抑制晚疫病、白粉病等的发生。中午时放风使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到65%~70%,使棚顶无水滴、叶面无露珠,此时温度虽然有利于病害发生,但低湿度又抑制了病菌的孢子萌发。晚上,关闭大棚后湿度上升到80%以上,但夜温降到11℃~12℃,此时湿度虽然有利于病菌生长,但低温又抑制了病菌的萌发。一般植物的生长在变温的条件下比在恒温或高温条件下更健壮,并有利于减少呼吸消耗、积累养分。同时也要科学合理地供水控制好湿度,如选择晴天上午浇水、浇后密闭棚室,使温度升至35℃时适当闷棚,然后再放风排湿,使叶面无水滴。总之在低温时少灌水,控制湿度不宜过高,反之高温时又不能缺水要保持一定湿度,有利于蔬菜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又如番茄晚疫病的发病条件主要是温湿度,尤其在秋雨连绵,温度忽高忽低时易发生流行。在栽培上夏秋搭防雨棚作避雨栽培,地面用深沟高畦降低地下水位,实行小高畦栽培,辅以其他措施即可控制晚疫病的危害发生。(2)茬口布局、播期调整等农技措施控制病虫害。如对食性单一,只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的小菜蛾,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不种或少种十字花科的白菜、甘兰、萝卜等蔬菜,以断绝其“口粮”,减少下一代的虫源;或在一定范围内找一小块地只种十字花科蔬菜以诱集更多小菜蛾,然后集中歼灭。以下介绍常见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
(一)茄果类、瓜类灰霉病、疫病的生态控制
1、温度条件的调控。棚室温度低是茄果类、瓜类灰霉病等发生的主要原因。实践中,采用高畦双膜覆盖,棚室每3米留一通风窗,晴天早揭草帘,下午及时盖帘。温度超过30℃及时放风。冬春季平均气温低于15℃时,关闭通风口以达到较好的保温效果。
2、光照条件的调控。光照不足温度难以保证,棚膜老化、透光性差、有水滴灰尘都影响光照。试验测定,采用无滴膜可增加光照20%左右。建棚时,要求棚室向西偏10°左右,以提高棚室温度。
3、水分条件的调控。棚内湿度过大也是引发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为此,早上棚内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应及时放风20-30分钟。实践证明,采用双膜覆盖、膜下浇水、及时放风的,下午3时棚内相对湿度为62%;双膜覆盖,膜下滴灌的为58%,单膜覆盖的对照棚相对湿度为87%。
4、气体条件的调控。温室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影响蔬菜光合作用,生长势弱,降低抗病力。对部分管理水平较高的棚室,要求增施有机肥,增加二氧化碳,或在见瓜见果后,从揭草帘到中午12时,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明显增强瓜果长势,增强抗病性。
(二)西瓜、黄瓜枯萎病的生态控制
1、土壤高温消毒。每亩用麦秸500-1000公斤切成4-6厘米长撒于地面,再均匀撒施石灰氮100公斤或生石灰500公斤、翻地、铺膜、灌水,然后密闭棚室15-20天,夏季地表土温可达60℃以上,可有效地 1
控制枯萎病、线虫及其他土传病害,对重茬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2、嫁接换根。可选择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作砧木,对黄瓜苗和西瓜苗进行嫁接换根,可有效控制瓜类枯萎病的发生。
3、丝瓜病毒病的防治。播种前丝瓜种子用0.5%肥皂水或0.1%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4小时,可防止种子带毒传病。也可用草木灰30-40公斤于露水未干前叶面喷施,可使病毒失活。另外不与黄瓜、甜瓜混种或连作,以免互相传毒或由线虫传毒。
(三)温室白粉虱的生态控制
1、培育“无虫苗”。育苗前苗房彻底消毒,用敌敌畏熏杀灭除残余虫口,并控制外来虫源。
2、合理布局。温室大棚内和附近地块避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混种。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秋冬温室第一茬种植芹菜、蒜黄等白粉虱不喜食、较耐低温的蔬菜,再种其他蔬菜,可明显减轻危害。
3、据害虫的生理特性进行调控。白粉虱对黄色有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厘米×0.2厘米长条,用油漆涂为橙黄色,再涂一层黏油(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每亩设15-20块,置于行间,与植株同高。
采用以上生态控制技术,棚室内化学农药用量一般可减少60%-80%,每亩可降低成本300-500元,提高产量20%-30%,有利于温室大棚周围有益生物群体增大,如蚜茧蜂、瓢虫存储量达1.5头/平方米以上,较大田多60%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
二、杀虫灯使用技术
杀虫灯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等特性配以高压电网触杀害虫的一项物理防治技术。对杀灭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杀虫灯诱杀的害虫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蔬菜害虫 20余种。主要诱杀的有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小地老虎等害虫。每年 4~11 月挂灯,杀虫效果明显。
①杀虫灯应用和开灯时间,丰县杀虫灯的应用以每年的 3~11 月为宜。每天的开灯时间以晚上7:00 到第二天早晨 6:00 为好。5~7 月以诱杀小菜蛾和小地老虎为主,8~10 月以诱杀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棉铃虫等为主。特殊情况下,开灯时间可作适当调整。②不同地区的挂灯密度和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挂灯高度。a.杀虫灯使用应集中连片。在光源足的地方挂灯密度即单灯控害面积为1 hm2左右,光源少的基地单灯控害面积为 2.3~2.7 hm2。b.露地贴地矮秆作物,如十字花科及葱类等蔬菜挂灯高度一般在 65~75 cm,不要超过 80 cm。设施栽培棚架作物,如黄瓜、豇豆、番茄等挂灯高度一般为 100 cm 左右,不宜超过 120 cm。③杀虫灯的高压触杀网每天清刷 1 次,刷网时用网刷顺着高压网线轻轻刷,把网上的虫子残体及其他杂物清除干净。清刷高压触杀网时须切断电源。④杀虫灯接虫袋必须3天清洗1次,如果在夏季高温季节,最好是每天清洗1次,以利于诱杀害虫。接虫袋可以为底部开口,有利于每天清除害虫。⑤杀虫灯与防虫网、性诱剂配合使用,在防虫网内挂杀虫灯可以减少因进出防虫网而引起的虫害,有条件的连栋大棚内,每棚挂1个,杀虫效果更为明显。杀虫灯与性诱剂配合诱虫,效果更好。试验证明,杀虫灯与甜菜夜蛾性诱剂配合使用,诱杀甜菜夜蛾数量比单用杀虫灯诱杀数量增加 8 倍。杀虫灯与斜纹夜蛾性诱剂配合使用,诱杀斜纹夜蛾数量比单用杀虫灯增加8~9倍。⑥在大风来临之际,绑牢杀虫灯,在每年使用结束后,及时把杀虫灯收起来,擦干后装入纸盒,放在通风、干燥的仓库。第2年挂灯前进行检查,发现灯管、高压触杀网等有损坏的及时调换,以保证挂出的灯能正常工作。
三、性诱剂使用技术
昆虫性诱剂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1、选择正确的性诱剂
性诱剂防治对靶标的专一性和选择性高,每一种性诱剂只针对一种害虫,目前蔬菜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3种性诱剂,应根据作物和害虫发生种类、时期正确选择使用。
2、选好诱芯、及时更换。诱芯是性诱剂的载体,必须选择好的诱芯才能使性信息素分布均匀,释放稳定且时间长。使用时要根据诱芯产品性能及天气状况及时更换,以保证诱杀的效果,每根诱芯一般可使用30~40天。
3、诱捕器设置高度、位置和密度
诱捕器可挂在竹竿或木棍上,固定牢,高度应根据防治对象和栽培作物进行适当调整,太高、太低都会影响诱杀的效果,一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体型较大的害虫专用诱捕器底部距离作物(露地甘蓝、花
菜等)顶部 20~30 cm,小菜蛾诱捕器底部应距离作物顶部 10 cm 左右。同时,挂置地点以上风口处为宜。诱捕器的设置密度要根据害虫种类、虫口基数、使用成本和使用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针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每 2—3亩设置1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1个诱芯;针对小菜蛾每1—2亩设置1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1个诱芯。
4、使用管理
管理是性诱剂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性诱剂防治的效果,管理主要是及时清理诱捕器中的死虫,并进行深埋;适时更换诱芯,既能确保诱杀效果又能保证诱芯发挥最大效能;使用完毕后,要对诱捕器进行清洗,晾干后妥善保管。性诱剂使用应集中连片,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性诱剂的作用。
5、性诱剂防治的应用时间
根据诱杀害虫在发生的时间确定和调整性诱剂应用时间,总的原则是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较低时开始使用效果好,可以真正起到控前压后的作用,而且应该连续使用。
6、性诱剂的使用效果
目前使用的主要是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3种性诱剂,防治效果都比较好。小菜蛾防效38.5%~59.5%,斜纹夜蛾防效56.5%~81.5%,甜菜夜蛾防效 55.6%~71.5%,采用性诱剂防治一般可减少使用农药 1~3 次。将性诱剂和病毒制剂相互结合,将夜蛾成虫诱集到高浓度的病毒制剂盘内,粘染病毒;利用补充营养习性,诱其吸食含病毒糖液,使其体内、体外均污染有高浓度病毒,与雌蛾交配,产下的卵,卵壳及卵块绒毛都带有高浓度的病毒,初孵幼虫咬食受到病毒污染的卵壳而死亡,这种方法杀虫效果更好,有试验表明在甘蓝田中使用性诱剂复合病毒制剂 1个月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田间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59.1%和 61.3%,对卵块防治效果达到55%和45%。
四、有色粘板防虫技术
设施内小型昆虫如蚜虫、烟粉虱等为害日益严重,利用这些小型昆虫对一些色谱的趋性进行诱杀,从而减少害虫的发生与为害。黄色粘板主要诱杀有翅蚜、烟粉虱等害虫,蓝色粘板主要诱杀蓟马等害虫,在设施中与防虫网结合使用效果更好。但一定要在虫害发生早期,虫量发生少时使用,一般每亩平均放置 20~30 片(每片面积 25 cm×40 cm)。因此,黄板和蓝板防治小型昆虫已经成为设施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
五、防虫网使用技术
防虫网是以人工构建的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防虫网覆盖首先要选择合适目数的防虫网,例如防治烟粉虱应选择60目的防虫网。夏秋季节覆盖防虫网栽培蔬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防虫网覆盖可防止烟粉虱、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的为害。防虫网覆盖之前,必须清洁田园,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枝残叶,清除田间杂草等。然后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可用辛硫磷等药剂喷施,消除残留在土壤中的虫、卵。防虫网覆盖时网的四周应盖严、盖牢,防止害虫潜入网内或被风吹开或刮掉。
六、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蔬菜病虫害,可以直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生物防治不污染蔬菜和环境,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绿色食品业的发展。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以虫治虫
(1)利用广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烟青虫、菜青虫。赤眼蜂寄生害虫卵,在害虫产卵盛期放蜂,每667m 每次放蜂1万头,每隔5-7天放一次,连续放蜂3-4次。寄生率80%左右。
(2)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此虫寄生在白粉虱的若虫和蛹体内,寄生后,害虫体发黑、死亡。当番茄每株有白粉虱0.5-l头时释放丽蚜小蜂“黑蛹”5头/株,每隔10天放1次,连续放蜂3次,若虫寄生率达75%以上。
(3)用烟蚜茧蜂防治桃蚜、棉蚜。每平方米棚室甜椒或黄瓜,放烟蚜茧蜂寄生的僵蚜12头,初见蚜虫时开始放僵蚜,每4天一次,共放7次,放蜂一个半月内甜椒有蚜率控制在3-15%之间,有效控制期52天,黄瓜有蚜率在0-4%之间,有效控制期42天。
2.以菌治虫
(1)用细菌农药BT防治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幼虫。防治菜青虫可在卵孵盛期开始喷药,每667m 用BT可湿性粉剂25-30g或RT乳剂100-150ml;7天后再喷一次,防治效果95%以上;防治棉
铃虫可在2、3代卵孵盛期开始喷药,隔3-4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每次每667m 用BT可湿性粉剂50g或BT乳剂200-250ml,防效80%以上;防治小菜蛾可在幼虫3龄前,每667m 用可湿性粉剂40-50g,或乳剂200-250ml;每5-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防治效果90%以上;防治甜菜夜蛾可在卵期及低龄幼虫期,早晚喷药防治,每667m 用可湿性粉剂50-60g,或乳剂250-300ml,防治效果80%以上。
(2)用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威敌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用量每50g667权m,防治效果80%以上。十字花科蔬菜苗期防治一次,定植后每隔3-4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3次。以后每隔7天喷一次,蔬菜全生长期需防治8次。
(3)用座壳孢菌剂防治温室白粉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的用玉米粉为主要培养基培养繁殖座壳孢菌的菌剂,对白粉虱若虫的寄生率可达80%以上。
3.以抗生素治虫
(1)10%浏阳霉素乳油对螨触杀作用较强,残效期7天,对天敌安全。用1OO0倍液在叶螨发生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天咬一次.连续防治2-3次,防效可达85-90%。
(2)8%虫螨克乳油对叶螨类、鳞翅目、双翅目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8%虫螨克乳油,每667m 5-10ml稀释6OO0倍。每15-2O天喷一次,防治茄果类叶螨效果在95%以上;每667m 用15-20ml,防治美洲斑蝇初孵幼虫,防治效果 90%以上,持效期10天以上。同样用量稀释3000-4000倍,防治一二龄小菜蛾及二龄菜青虫幼虫,防治在90%以上。
4.以抗生素治病
(1)武夷菌素。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防治瓜类白粉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黑星病、韭菜灰霉病,病害初发时喷药,间隔5-7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农抗120。2%农抗120的150倍液灌根防治黄瓜、西瓜枯萎病,每株灌药250ml,初发病期开始灌药,间隔7天,连灌二次,防治效果70%以上;150倍液喷雾防治瓜类白粉病、炭疽病、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叶菜类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用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黄瓜、甜椒、辣椒、番茄、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病害,效果很好。
5.以病毒制剂防治茄果类蔬菜病毒病
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弱毒疫苗N14可以防治由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番茄、甜椒病毒病,同时有刺激生长、促进果实早熟增产作用。具体方法是在番茄、甜椒l-2片真叶分苗时洗去幼苗根部的土,浸在弱毒疫苗100倍液中,30分钟后分苗移植;也可在每100ml稀释好的弱毒疫苗N14液中,加入0.5g400-600筛目的金钢砂,用手指蘸取加了金钢砂的稀释液,二指和大拇指夹住叶片轻抹一遍,金钢砂可使幼苗叶表面造成细微的伤口,利于接种疫苗。还可用9根9号缝衣针绑在竹筷头上,蘸稀释液后轻刺叶面接种。
6.其它生物制剂防治病毒病
(1)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83增抗剂)是由菜籽油中提炼出的制剂,用100倍液,在番茄、甜(辣)椒定植前、缓苗后喷雾,可防治病毒病。
(2)抗毒剂1号是由菇类下脚料中提炼制出的,用150倍液可防治茄果类蔬菜病毒病。施药时间同83增抗剂。
七、化学农药使用技术
在积极应用各种农业、物理、生态技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点,科学应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使用农药时根据病虫预报,做到适时防治,对症下药;其次要注意农药使用的浓度和方法;第三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第四要掌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为了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第四篇: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当前,我国蔬菜种植业高度重视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随着人们对于蔬菜的无公害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蔬菜在栽培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对于病虫害的全面控制,使得其处于最小的范围内,且能控制成本的投入,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蔬菜的品质,实现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三诱一生”绿色防控技术
1.1 黄板诱杀技术 采用此种绿色防控技术是利用蔬菜中的蚜虫以及粉虱等对黄色趋向性的特点,在蚜虫发生时便防止诱虫黄板,并将其以棋盘式的布局状况插置在田间。需要注意的是,要将黄板的底部比植株的顶端高出20 cm左右,在黄板上沾满了蔬菜虫害后及时地进行更换。
1.2 灯光诱杀 害虫多数情况下存在驱光、波、色和性的特点。简单来讲,其在接受光波色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度,可以利用这样的特点,实现对于害虫的捕杀。具体来讲,主要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近距离的使用光;远距离的使用波;或者引诱害虫去扑灯。通过上述的方式方法,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于害虫的扑杀,还可以在降低害虫数量,保证健康的蔬菜成长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3 利用性外激素诱杀 采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或者将活雌虫作为诱饵,实现对于雌活体的捕杀。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简单易操作,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成本,可以在蔬菜害虫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使用,往往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讲,其操作步骤如下:首先,使用防虫网制造一个圆形的笼子;其次,在每个笼子里面放置1~2头没有交配的雌虫;接着笼子掉在水盆上,水盆中最好加入适量的煤油,在每天黄昏的时候放到菜地中去,可以有效地诱杀众多雄蛾。1.4 生物农药 预防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在施加有机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不同素材养分多样化的特点,坚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实现蔬菜抵抗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增加蔬菜的数量和质量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更能减少对蔬菜施药次数和剂量,实现无公害蔬菜的目标。2 生物防治技术
2.1 利用虫害天敌 在预防蔬菜虫害上,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去保护瓢虫的成长环境,借助瓢虫捕杀害虫的自然规律,实现对于蔬菜病虫害的控制和管理。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效,经济。从理论上来讲,会对于害虫进行扑杀的主要有瓢虫,蜘蛛,扑食螨等,他们的扑杀对象都是捕食性害虫;而对于寄生性天敌主要会对于菜青虫、棉铃虫以及小菜蛾幼虫等展开捕杀,由此实现良好蔬菜生长环境的营造。2.2 利用细菌、病毒以及抗生素
2.2.1 死虫治活虫 在菜地中找到感染白僵菌死亡的菜青虫,拾取110 g,将其进行捣碎,加入260 mg的水,60 g的洗衣粉,在此基础上再次加入50 kg的水液中去,形成菜青虫体液。以喷雾的方式,将其喷洒到菜地中去,这可以规避菜青虫的再生,效果明显。可放置虫害在90%以上。
2.2.2 以菌治虫 培养繁殖的座壳孢菌剂可以有效地防治温室的白粉虱,效果明显,可有效地防治白粉虱的寄生。还可以利用苏云菌杆菌剂的方式,去实现对于食心虫的预防;而阿维菌素主要关注的是对于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的预防和控制。
2.2.3 抗生素治虫 一般情况下,对于螨类害虫,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浏阳霉素乳油去进行处理,一般其有效时间为7 d,并且对于蔬菜是没有伤害的;除此之外,在叶螨发生的初级阶段,积极使用液体实现喷药,并且坚持7 d/次,2~3次后,控制虫害的有效率在85%~90%。2.2.4 以肥治虫 尿素能破坏昆虫几丁质。因此,将尿素、洗衣粉以及水按照4:l:400的比例进行混合,由此形成从洗尿合剂,其能够对于蚜虫、菜青虫以及红蜘蛛等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当然,也可以在菜青虫产卵的时候,加入适当的石灰水或者过磷酸钙的方式,实现对于蔬菜病虫害的预防,使用1w也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3 运用物理措施
3.1 高温堆肥杀灭 一般情况下,蔬菜都会使用基肥和有机肥。需要注意的是,农家肥中往往附着大量的植物病菌和虫卵,最好在施加农家肥的时候,进行合理的处理:在施加之前覆盖塑料膜的方式,使得其处于发酵熟腐的状态,这样可以借助高温实现对于其中病菌的杀死。3.2 晒种、温汤浸种 蔬菜种子在播种前期,应该以晾晒的方式来处理,以保证种子表面附着的病菌被杀死,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3.3 挡避害虫 在有翅蚜等害虫迁飞扩散之前,以设置防虫网的方式,或者以诱杀害虫的方式,使得部分可诱杀蚜虫以及斑潜蝇等小型害虫无处遁形。4 结语
“三诱一生”技术对环境造成污染小,没有残留,且不会产生抗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体积小的害虫触杀的效果较差,容易受天气的影响等。因此,要实现对于蔬菜虫害的控制,就需要树立科学预防的意识,积极将化学预防运用其中,以保证有害防治体系的构建,实现对于病虫害的控制,以营造良好的蔬菜成长环境。因此,为了实现无公害蔬菜虫害,应该采用“三诱一生”绿色防控技术并结合环保性农药,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
第五篇:鹤峰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总结范文
鹤峰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总结
鹤峰县专家大院聘用专家---王章伟
鹤峰县现有茶叶面积25.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叶面积14.8万亩,2014年全县茶叶产量46万担,茶叶产业综合产值18亿元,茶叶现金收入7.8亿元。是湖北省主产茶叶大县之一。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是全国茶叶最适宜种植生态区之一。通过近几年大力很抓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推动了鹤峰农业的发展。
一、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提高认识。茶叶是我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近几年来,茶叶生产绿色防控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县茶叶无公害生产的指导意见》;《茶叶蔬菜禁施高毒高残农药》的通知;《茶园禁止使用除草剂》的通知。各级各部门强化宣传,县农业局将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工作作为我县植保工作的推广重点。制定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主要措施方案,在我县茶叶生产主产区建立了12个茶叶绿色防控示范核心区,涉及28个行政村,8万亩茶园。以示范核心区为重点样板点,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具体措施落实。再通过核心区辐射到全县茶区。促进我县茶叶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2、加强技术培训指导,提高绿色防控效果。绿色防控工作技术性强,程序繁杂,推广难度大。抓好培训指导是技术落实的关键。我们以核心示范区为重点,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广泛宣传发动,提高茶农的绿色防控意识,使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农那里得到良好的实施效果。2014年在我县12个重点茶叶示范核心区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活动5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8万份,召开技术指导现场会20场,农村新型职业(茶叶)系统培训班5个。
3、齐抓共管、部门配合、统一协调。我们县组织了农业执法、植保、工商、质检、农药经销商等多部门联合的绿色防控工作协调专班,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在农药使用上重点抓茶叶禁用限用农药和违规操作的监督管理,重点打击违规农药产品的使用,参杂使假行为。保证茶叶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全程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2014年我县确定了10种以茶武士(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为主的茶叶病虫防治专用农药推广目录。通过茶区农药市场检查,防止禁用限施农药使用销售,规范农民施药用药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4、加强绿色防控技术保障措施。多渠道全方位保障茶叶绿色防控措施落实,集中能源、环保、植保、农综项目资金使用,部门联动,多项多环节措施并举,茶叶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控为主,化学防控为辅,确保达到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达到良好的防控效果。2012年以来共安装频普诱杀灯8000盏,2014年推广使用色诱板20万片,推广生物农药2000件。通过茶叶科学配方施肥、合理修剪、多轮次采摘、清园管理等农业、物理、生物措施的运用。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茶叶病虫害爆发性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二、茶叶绿色防控取得的成效
1、形成了以示范核心区为主的茶叶绿色防控样板。从2010年以来,我县在茶叶主产区建立了12茶叶绿色防控示范核心区,面积8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推广频谱诱杀灯、色诱板、生物农药、有机肥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病虫防治措施应用面积达到8万亩。
2、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了茶叶产品的质量,到达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茶叶农业综合、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增强茶农对茶叶产品的安全意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降低了农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施用。现在茶农一年防治茶叶病虫的农药使用平均施用2-3次,以前是7-9次,近两年我县多次开展农药残留抽检、送检,没有出现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完全达到绿色无公害茶叶标准。我县茶叶商品品质得到较大提升。提高了茶叶商品的外销竞争力和信誉度。
3、降低了茶叶生产成本,提升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茶叶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推广,直接减少茶农的生产投入,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品质,核心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比较,亩增加收入800-1000元。
4、.为我县进一步实现有机茶生产转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2015年我县力争建立3万亩有机茶基地,要达到有机茶基地标准,必须先从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作为突破口,为转换成有机茶基地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