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口市综治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调研工作情况的报告
海口市综治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调研工作情况的报告
跟据省综治办《关于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按照要求,认真组织,抽调专人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地开展了调研活动,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综治和平安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基础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与全市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综治工作上亲历亲为,倾注了大量精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辞,市委副书记、市长冀文林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综治和维稳工作,多次到政法综治部门及基层一线调研,现场办公解决突出问题。市长亲自担任市综治委主任,主抓全市综治工作;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军亲自主持研究如何创新机制,发挥综合治理的合力优势,增强社会治安的驾驭能力。
(二)全面部署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加强海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市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10年8月印发了《海口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推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制定了《海口市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积极推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积极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创新、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创新、积极推进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创新、积极推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积极推进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管理创新、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等项目的试点工作。
(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断深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综治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紧密结合海口工作实际,突出重点,认真探索,大胆创新,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海口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海口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在坚持以往的重点矛盾纠纷挂牌督办制、“五个一”责任制、领导干部“大接访”等制度的基础上,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综治部门,针对维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研究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方法。先后创立了镇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排查、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调处)的联调工作机制、社情民意的收集与研判机制、定期排查和滚动排查工作机制、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民事案件诉前诉中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和“五个到位”工作法(即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要解决到位,对群众的不合理诉求要解释对话到位,对无理取闹的骨干分子要打击处理到位,对切实生活困难的群众要帮扶到位,对不明真象参与上访的群众要教育到位)。
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近年来,我市群体性上访和聚集事件逐年减少。2009年和2010年全市群体性上访和聚集起数与2008年同比分别下降21.2%和21.7%,人次分别下降32.8%和61.9%;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进一步提高。2009年和2010年排查矛盾纠纷与2008年同比上升44%和28.6%,调处成功与2008年同比上升44%和30%。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民事转刑事案件逐年下降。2009年2011年分别为204宗和194宗,与2008年同比分别下降11.7%和17%。
二是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工作创新成效明显。创建了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我市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数同比下降15.6%,2010年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被批捕数同比下降13.7%。在秀英法院建立少年法庭,专门审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探索失足青少年教育挽救工作机制。
三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镇(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构建镇(街)、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工作平台,为流动人口提供居住、计生、劳动就业、法律援助、子女入学、卫生防疫等方面的贴身服务;吸收流动人口参加公益社会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居住地社会服务管理,逐步实现服务管理社会化;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由单纯的“以证管人”向“以房管人”和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转变;创建了海口市流动人口及出租屋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网上服务、网上管理、网上分析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四是社会治安防范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巩固“五级联防”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五个防控网”建设,即:以专业警种巡逻控制为主的社会面巡逻防控网,以社区警务建设为依托的社区安全防控网,以市场化为手段的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以推动社会化管理为重点的特种行业防控网,以集市为中心的农村地区治安防控网;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着力增强治安防范效能。健立了由专业保安公司委派的校园保安队伍,完成了一批学校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以基层治安联防互助活动为载体,依靠基层组织,组织村(居)民和街面商铺职员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开展以防盗、防火、防破坏、防事故、防矛盾纠纷激化等“五防”为重点的基层治安联防互助活动,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新路子;大力推广“村企联防”、“居企联防”、“边界联防”等防控模式,不断扩展社会治安防控面形式和手段。
五是基层综治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创建了基层镇街、村(社区)综治工作中心(站),并以综治工作中心(站)建设为重点,按照城西镇和滨濂社区、头铺村的标准完成一批社区和农村的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区、镇(街)、村(社区)统一的综治工作制度,规范基层综治工作台帐,在基层建立起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社会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惠民实事联办的基层综治工作机制。
二、当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确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突出。当前,社会矛盾仍处在集中爆发期,涉及行业领域日益宽泛,对抗性强,处置难度加大。在各类矛盾纠纷中,涉及农村土地权属、违章建筑拆迁、旧城改造、企业改制、交通营运、社保、选举、居民小区管理、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矛盾纠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以当前集中强制拆除违章建筑引发的群体性问题较为突出,利益冲突尖锐,调处难度大。还有一些信访问题长期累积,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导致矛盾更加复杂;个别农村地区因土地权属纠纷解决不及时,影响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目前,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的问题,社会管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治安案件和刑事犯罪仍在高位徘徊,犯罪的智能化、暴力化、组织化、低龄化特征日趋明显,暴力犯罪、“两抢一盗”多发性侵财犯罪在一些地方较为突出,黑恶势力仍然存在,特别是因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等“民转刑”案件、涉众型经济犯罪、个人极端事件较为突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复杂。
(三)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一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职机构不够健全,难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目前我市各区建立的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都设在区、镇(街)综治办及村(居)委会,人员都为兼职人员,兼任多项工作,属非常设机构,无专门编制和专职工作人员,流动人口协管员为临时聘用人员,无法发挥专职实体机构、专职人员的职能作用,难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二是出租屋管理难度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真空。目前由于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房屋租赁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出租屋呈现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复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并且由于房管、公安部门对房屋的行政许可已经取消,房屋出租由许可转为备案,弱化了管理措施的落实。三是法规政策滞后,管理理念不适应。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仍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等现象。对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方面还不到位,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仍未能与本地居民享受平等权益。
(四)特殊人群的监管仍有待加强。一是失业、无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尚未有效缓解,成为社会治安潜在的不利因素。由于企业改制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加之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等原因,造成社会失业、无业人员增多,这些人员无人管理,一部分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很容易铤而走险,违法犯罪。二是服刑在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包括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和一些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这些人员不能充分得到社会的信任和关爱,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的机会较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其反社会倾向不断加大,有可能成为更具社会危害性的重新犯罪者。
(五)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面监新的问题。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商务、办公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网络黄赌毒对青少年的毒害、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境内外敌对势力与邪教组织利用网络进行通信联络等问题,这些都给网络监管与防范提出了新的问题。
(六)社会组织管理探索不够。目前,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发育不够、政社不分、能力不强的问题,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发育不够,主要体现在注册登记率低。政社不分,主要体现在,行政化倾向重,职责不清,政府与业务主管部门对同一社会组织管理职能重叠,相互推诿,都管都不管,出现管理空洞漏洞,又业务主管单位的责任和任务大于登记机关,存在真空服务和与政府互动意识不强。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一些社会组织缺场所、缺设备、缺资金、缺人才。这些社会组织,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也可能由积极因素转化成为消极因素、社会不和谐因素。
(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一是基层综治机构建设与当前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任务不相称,经费保障困难,办公条件简陋。目前我市各镇、街综治办没有单列机构、单列编制,综治办一部分与党政办合署办公,一部分与司法所联合办公,办公条件可以说就是一张桌子。在人员配备上,专职少,兼职多,部分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各镇(街)对综治工作经费投入少,由于镇(街)总体财力有限,对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经费保障不充足,装备设施落后,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基层平安创建的覆盖面有待扩大、创建质量有待提高。这问题的产生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上,一些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政法综治工作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政法综治工作重视不够,支持指导不力。三是基层群防群治普遍遭遇“经费瓶颈”制约。如我市开展的联防互助活动,由于始终没有经费保障,其作用的发挥也远没有理论上探讨的那样完备,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处境尴尬。四是治安专职职责有待明确。治安专职本身是公安系统人员,但职务在镇(街),镇(街)要求治安专职的工作重心放在镇(街),而派出所认为治安专职同时兼任派出所副所长,其次才是副镇长(副主任)。这样造成治安专职工作左右为难。五是基层综治维稳工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处理和解决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
三、在新形势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建议与思路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运用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抓住着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有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协调会议、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三是健全完善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镇(街)调解中心和村(居)调处工作站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四是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仅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特别要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不仅要算经济帐,而且要算稳定帐,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防止在决策、审批等前端环节,防止因工作不当产生新的矛盾。五是建立积极预防稳妥处置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机制。加强预防、稳妥处置。特别要善于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和矛盾,做好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防止单纯的物质满足、物质诱导。六是健全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实现社会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排查整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一是加强建设管理。坚持整治先行、服务到位、管理落实的原则和思路,采取定期排查、集中整治、联动联治和滚动治理等办法,在抓好社会治安整体工作的同时,把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作为重点区,纳入城乡统一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加强治安防控,努力使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安全和谐的地方,实现整体水平提升。把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房、网吧等重点部位作为整治的重点,把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厅、洗浴、按摩和发廊等重点场所作为重点,把民爆危险物品作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重大因素和隐患,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理严格、管理到位、管理有效。二是坚持整治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整治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结合,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在整治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坚持严打整治不动摇。始终坚持严打整治方针,加大严查、严控、严堵、严打力度,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依法从快从严从重予以查处,绝不固息养奸、心慈手软。
(三)要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热潮,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新的户籍管理规定出台,就需要我们探索管理办法。一是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以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为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享有平等权益。二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根本要求,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上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议程,着力巩固各级管理体系;完善各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立定级定编的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三是以出租屋为重点,强化暂住登记,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抓手。要切实加强以登记为基础,以出租屋为重点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制度,健全并实行出租屋登记备案、安全验收检查制度和租赁人员暂住登记制度,进一步扩大登记面,全面、准确地采集、登记流动人员相关信息。要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暂住登记制度,将流动人口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儿女就学、医疗卫生、房屋租赁、购房购车等权利义务与暂住登记相关联,增强暂住登记的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吸引流动人口自觉、主动登记,提高登记率。四是完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时查询功能。积极建议有关部门进快完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为集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税收征管等功能为一体的,通过政府网或其他方式,实现资源在各行政执法部门共享一个服务平台,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面,增进管理效率。五是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强保障,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加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力度,稳定增加就业岗位,依法查处拖欠、查扣流动人口工资行为强化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加强企业安全监管,保障工人的劳动安全。进而形成部门之间配合密切、分工明确、管理互助、服务互动、信息共享、体制完善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局面。六是制订地方性法规,确保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有法可依。当前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具备相当规模,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务管理已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从立法层面上进行深入的调研,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流动人口在本地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义务,明确各级各部门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职责。通过立法建立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形成服务管理的整体合力,消除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增长给城市管理带来的消极问题。
(四)要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全面增加社会和谐因素。要关心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救助以及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拆迁居民、失地农民和城乡其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医和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对服刑在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包括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和一些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帮助特殊人群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对于服刑在教人员,要加强教育改造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和职业技术素质。对于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建立严格衔接机制,严防不报到、不落户、脱管、漏管。对社会闲散青少年,应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和社区的作用,共同做好管教工作,千方百计解决其就学、就业和生活问题。特别是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关爱,鼓励他们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正确对待家庭的缺失,保障其合法权益,促其健康成长。对有危害社会倾向和行为的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要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治疗、教育、管理,绝不能漏管失控。
(五)要加强互联网监控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媒体,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和平台,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一是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认真研究互联网这种独特的虚拟社会形态,了解掌握互联网及其形成的虚拟社会内在规律和规则,增强运用互联网、规范发展虚拟社会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强化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等各方的责任,维护公众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加强监控。对互联网设立、经营和责任,严格规范、严格监督,将互联网上巡视、监控的触角进一步拓宽,逐步向QQ群、微博客等管理薄弱的空间和环节延伸,大力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和处置能力,依法打击网络犯罪,防止网上非法活动向网下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网络消极影响。四是强化舆论引导。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政法网络评论员作用,积极妥善回应社会的反映和关切的问题,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六)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征日益凸显,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解决好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境内社会组织。对境内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明确有关部门管理、监督职能,明确社会组织开业条件、审批程序、职责任务、活动宗旨,规范其行为。完善扶持政策措施,特别要落实公益类、科技创新类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引导和发展各类健康的社会组织。完善分类管理制度,对各类社会组织分类、分层、分责管理,探索加强日常管理的有效办法,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自主发展,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工商经济类协会、商会和公益慈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主管单位前置审批,实行现行行业协会、商会全部与政府部门分开,达到社会组织民间化、社会化。优化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独立自主、规范有序机制。建立完善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分类评定、动态管理、客观公正的监督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有效管理境外社会组织。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对宗教类和基金类等背景复杂、政治意图明显的非政府组织,要坚持利用、防范两手并举,完善法律法规,严格准入制度,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做到依法、有序、有效管理,坚决抵制、防范任何渗透破坏活动。
(七)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大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将平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综治各项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市区、镇街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市区综治办和镇、街道综治办有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建设和村(居)委会、治保会、调解会,以及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设,确保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运行正常。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把综治组织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涣散、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和综治工作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综治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综治网络互通和信息共享。三是加强基层综治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从政治思想、法律法规、综治业务知识等方面加强对政法综治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政法综治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能力。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作激励机制,加大工作考核和奖惩力度。
(八)发挥综治委成员作用,积极推进齐抓共管。要落实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工作目标管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建立和完善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以及综治委“五个专门工作小组”综治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平安创建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促进综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调研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务虚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本人分管工作就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一简短发言。
社会事业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政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今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市发展现状看,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求进入了倍数增长期。去年,我市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必须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放到优先发展地位,坚持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互为基础、互为保障,相互协调、快速推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一、深刻认识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建设等有效措施,全市社会事业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社会事业发展仍相对滞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1、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经过近几年的大投入、大建设,我市中心城区及各乡(镇、街道)陆续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学校、卫生院、文化场馆和体育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标准不高。如农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尚未全部完成,文体设施档次偏低、规模偏小;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入好园难”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分布不均。社会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强大的财政投入作为支撑,由于我市各乡(镇、街道)经济发展不均,造成各地社会事业发展落差较大。三是利用不多。近年来,我市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饶守坤公园、聚远楼等设施,但由于宣传包装、配套服务和开发运作等方面的不足,使用效率较低。
2、社会事业体制机制创新还存在不足。近年来,我市在社会事业体制机制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建立了“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民资、外资投资教育,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给和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培育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但从整体上看,社会事业整体运行和发展机制在我市还没有完善成型。一是引入市场机制不够、思路不宽。大部分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依然靠政府财政推动。二是职能转变不够、突破不大。“政事不分”、“管办不离”、“职责不明”还普遍存在,既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又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升。三是人事制度改革不够、力度不大。没有真正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3、社会事业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近年来,我市通过招考、引进、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队伍建设力度,但从社会的需求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层次人才紧缺。如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教师、名医生和领军型人才还很少;二是流动机制不活。特别是退出通道不畅,只进不出现象严重,造成竞争机制缺失。三是区域发展不均。在基层和农村地区,专业性、骨干性人才缺乏。如农村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偏低;农村优秀教师时有流失。
二、着力明确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较为发达的教育体系。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学前教育抓发展、义务教育促均衡、高中教育提质量、职业教育扩规模、民办教育抓规范”的发展思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学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类教育快速、优质、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资源配臵上,要从城市取向、重点学校导向转向重农村、重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提升。在布局规划上,在中心城区,要按照城市发展现状和态势,进一步完善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教育园区建设,使城区教育资源实现优质配臵,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在农村地区,结合“校安工程”,重点对村完小和教学点的校舍进行改扩建,全面消除D类危房,基本消除砖木结构校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要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高中学校的管理,加大对高中学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努力使我市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每年稳中有升。三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市职业学校为龙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合作,不断提高服务力和贡献力。四是要加快发展学期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逐步建立开放型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优质教育。
2、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卫生体系。要通过整合卫生资源,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市人民医院南迁、市妇幼保健院和银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搬迁工程、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标准化等“三级”医疗服务网点建设,让群众“有地方看病” 二是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重点抓好“医疗保障均等化”工作,实行“六统一”,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另一方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使群众“看得起病”。三是强化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保障群众身体健康,让群众“少生病”。
3、建立健全繁荣健康的文化体系。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形成文化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完善、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活跃、文化艺术创作精品迭出、历史文化保护卓有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文化队伍建设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一是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加快建设铜都大剧院和各具特色的广场、公园、绿地,进一步加强铜都矿山艺术博物馆和铜都精品文物陈列馆等设施的功能完善;乡镇一级要全面完成综合性文化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并逐步完善和延伸农村文化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村级文化室。二是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继续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管理,使“村村通”实现“长期通”、“户户通”。三是要加强文化精品生产。完成《张潜》等剧本创作,并搬上舞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演出,努力开创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四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度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力度,着力做好银山古银矿遗址申报第七批文物国保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海口镇、新营村创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工作。
三、不断强化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要加大思想解放力度。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已经具备实现社会事业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事业工作正面临着又一次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而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深入解放思想,大力破除封闭保守的观念、小富即满的心态、既有经验的束缚和消极畏难的情绪,充分利用好有利因素,创造性的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提升我们的事业竞争力。
2、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要确保法定政策的落实。近年来,围绕社会事业建设,国家及省市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定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我市都能结合实际,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加以执行。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部分政策尚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因此,在未来工作中,一方面要对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法定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监管力度,确保政策得到完整、准确执行。其次,要制定各项倾斜政策。社会事业是一项以倡导公益性为主要价值的工作,绝大部分领域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应,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倾斜政策加以扶持。
3、要加大机制改革力度。一是推进社会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按照承担任务的公益性程度以及营利和非营利性质,对社会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像公共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站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博物馆、文化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的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对于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社会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适当的方式交给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二是继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要以“社会竞聘”为主导,通过深化完善社会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公开招聘、上岗竞聘等制度,广泛吸纳人才,提高社会事业队伍素质;要畅通退出渠道,引入竞争激励制度,真正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要建立健全法人任期责任制、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岗位考核,加强对社会事业单位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管。
4、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政府投入要到位。市、乡镇两级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社会事业正常运作和必要建设,特别是对于政策性投入,要按照有关规定不折不扣予以落实,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到用于社会事业的经费逐年递增,增长速度高于财政增收的幅度。二是融资渠道要拓宽。要进一步依法放开社会事业投资领域,通过制定积极、优惠的配套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包括外资投资社会事业。三是争取资金要主动。要加强项目的论证、包装工作,争取中央、省、市的项目资金扶持,弥补当前资金缺口,确保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四是自身发展要加强。有条件的单位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要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创造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上述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自身投入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资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是改善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和同志们一起紧紧抓住当前大好的发展时机,坚定信心,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我市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市坚持惟德乃兴、推进科学发展,争当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排头兵、夯实建设全国百强基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社会管理创新调研
突出重点 构建平台 努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市委范燕青书记的指示精神和市政协工作计划安排,在市政协赵敖祥副主席的带领下,我委会同市综治办,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并邀请部分民主党派的负责同志和市民政局、市司法局有关处室负责人,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和谐常州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听取情况通报、组织座谈研讨、深入基层调查、赴创新社会管理先行先试城市学习考察,在了解我市社会管理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社会管理工作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 1 — 社会管理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事业的改革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管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等方面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完善社会管理七项任务和要求,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各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力度不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完善,公共交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加强,民生问题明显改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区建设全面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步伐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常州建设整体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深化,我市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社会公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社会组织不断发展,门类相对比较齐全,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社会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逐步拓展,社会志愿服务在推进和谐常州建设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实践中,我市还创造了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
— 2 — 响的成功经验,如:发展慈善事业的“常州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体制机制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省首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在全省第一家制定并实施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期规划等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社会管理不断得到加强,为维护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中我们看到,当前的改革发展已进入了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且呈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再加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社会矛盾相对凸显。虽然我市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不断得到加强并有所创新,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实际需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较多。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政府职能转变尚未真正到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还缺乏总体规划;社会管理力量相对薄弱,财政投入不足,公共财政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多且缺乏有效载体,公共
— 3 — 服务平台建设相对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尽合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有待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社区建设和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尚未理顺,绝大部分社区实行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议行不分,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影响了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社区民主自治的机制尚不健全,有些制度流于形式、运行不畅,尚未达到预期效果。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之间关系尚未理顺,还缺乏有效的衔接协调机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自治的热情不高,尤其是社区居民中的在职人员参与率更低;社区服务网络不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社区服务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较少且服务项目单一;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缓慢,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良好机制。因缺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影响了社会力量对社区服务投入的积极性。从总体上看,社区建设和管理,还缺乏花钱买服务的机制,基本停留于行政化、等级化的管理结构,还没有完全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
(三)社会治安管理面临问题突出
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刑事犯罪案件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在高位运行,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依然存在,对社会治安产生潜在威胁;在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中,外来人员、青少年违法犯罪尤为突出。据公安部门统计,去年我市外来人员和青少年作案人数分别占抓获刑事作案成员总数的72.8%和15.3%。与此同时,社会治安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合力,市及各辖市、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没有形成实体化的工作机构;协管员缺口较大,报酬仍然偏低,协管力量薄弱且队伍不稳定;服务流动人口的政策措施还不健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工作尚待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配备尚未完全到位,教育矫正基地建设推进缓慢,社区矫正司法奖励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对社区服刑人员尤其对严管对象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衔接管理尚未完全到位,解决“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实际困难的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重点帮教对象缺少有效的措施。对不在学、无职业、流浪乞讨青少年和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和协调机制;对重性精神病人、艾滋病违法犯罪人员和吸毒人员的管控还缺乏救治管理的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针对“三类人员”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预案有待进一步
— 5 — 完善。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地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群防群治还不够充分。
(四)社会组织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 各级对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尚未形成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登记“门槛”过高,大量社会需要的组织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社会组织数量不足、规模过小,发挥作用的空间及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自律诚信机制未很好建立,党的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多头管理,监管职责难落实;监督措施不够有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社会组织登记监管机关的工作力量薄弱,无专业执法队伍;我市尚未设立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资金,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评估等工作难以开展,社会组织登记公告费、专项审计费等资金至今未列入财政预算,经费短缺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互联网发展对社会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无疑为加强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互联网突破了管理边界,且成份复杂,宣传传播行为无限扩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量个人观点在网上汇集,加大了舆情管理难度,同时也潜藏着“群体效应”危机,对社会治安管理造成很大压力;网络
— 6 — 不恰当、不健康的言论信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我市虽然十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了网络管理,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少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安全建设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网上行为管理失控;网络运营单位、接入单位网络信息安全把关不严,违规接入网站现象仍然存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舆情管理力量明显不足,还有不少部门和单位对网络舆情引导认识不足,接到舆情通知后反应迟钝,处理不及时,给网上炒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在突发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因信息不畅而处理不及时或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有待完善;我市新闻网站发展在体制机制、人员、技术以及运营方面难以与商业网站竞争,影响了网络主流媒体作用的更好发挥,重点新闻网站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应针对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7 — 转变政府职能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改进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将一些事务性、辅助性工作向社会组织转移,实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加快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步伐,进一步加强我市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和质量。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形式。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广泛推行电子政务公开,加快推进我市“三合一”网络平台建设,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网络平台运行水平,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公开政务信息、在线办理服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综合作用。
2、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行城乡保障制度的并轨,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进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模式,凡是国家没
— 8 — 有明文禁止或限制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都应向社会开放,逐步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界限,进一步形成社会公益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3、创新政府服务方式,不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实践表明,政府通过向非营利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能够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议进一步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推出一批社会服务项目,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通过政府招标,向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要研究制定我市政府购买服务规划、实施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项目,统筹资金的安排和管理。建立购买政府服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监察评估。项目实施主管部门要制定服务质量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明确购买服务的准入条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建立完善以项目实施主管部门为主,形成主管部门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达不到服务质量标准和要求的社会组织予以退出,保障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 9 —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要坚持扶持与规范、管理与监督相结合,从政策支持、项目扶持、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入手,促进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小政府、大社会”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1、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加强对社会组织地位、作用的宣传,优化发展环境;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型或公共服务的不同性质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民间组织、农村专业性经济组织,并从资金、职能、人才、场所等方面予以支持,建议市政府制定出台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和承接政府有关职能的实施意见、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常州社会组织服务网”建设,积极创建我市社会组织发展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推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交流等服务,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以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为目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各
— 10 — 项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用人、财务管理、廉洁从业等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实行行业协会以及相类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机构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的彻底脱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建立信息工作制度,有序反映社会组织成员的诉求,进一步疏通党委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渠道,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三是强化监督,建立完善社会组织退出机制。规范社会组织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由政府指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登记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落实责任。建议由登记管理部门牵头,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登记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要加强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力量,配备专职执法人员,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执法监察。
2、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一是完善招募动员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志愿文化,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认同;制订具体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社会志愿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大力支持并切实加强对义工联等社会化志愿服务组织的指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二是进一步拓展志愿服
— 11 — 务领域。继续开展服务大型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重点向社区管理、社区服务领域延伸,建立一批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加快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联动机制,形成“社区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拓宽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者加强社区管理、改善社区服务”的发展模式;三是加大扶持保障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政府购买志愿服务制度。通过财政投入、争取社会支持等方式设立我市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参照相关基金会的捐助、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渠道。建立志愿服务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相关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志愿者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研究开发志愿服务保险产品。要大力表彰志愿服务先进组织和个人,探索实施志愿服务荣誉制度,不断健全激励机制。
(三)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
创新社区管理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应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协同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建立社区多元治理机制。加快推进社区居委会与社
— 12 — 区工作站分开,实行议行分设。加快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对具有公益性质、服务社区居民的政务类、服务类组织简化登记手续,指导社会组织按照各自章程,自主开展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注重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扩大参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业主委员会工作纳入社区居委会工作范畴,强化社区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指导、监督。明确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定,强化落实措施。切实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党总支)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理顺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
2、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社区工作准入制,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确保社区居委会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健全社区居民自治规章,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民主决策水平。积极推广钟楼区“社区事务协商会、社区民主听证会”等社区自治经验,进一步探索创新社区自治的有效方式。建议对小区物业管理实行以行业主管部门管
— 13 — 理为主,行业主管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双重管理的体制,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物管企业、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制度,必要时邀请物业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协调处理物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要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完善社区自治工作制度,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3、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评价机制。大力推广民情信箱、民情热线、民情联络员、居民接待日、民情恳谈会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建立民意反馈制度,引导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个人意愿,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进一步深化社区事务公开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快推进社区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网站在畅通社情民意、推行社区事务公开、接受社区居民监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进行评议,研究制订评议标准,创新评议方法,逐步建立完善评议监督体系。
4、创新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机制。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社区管理的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以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拓宽选人视野,优化人员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新招录人员要持有社会工作者执业资格,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应鼓励他们通过岗位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途径取得执
— 14 — 业资格证书,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利用我市教育资源,组织社区工作者进行轮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研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社区工作者岗位。
(四)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与管理、预防与控制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和预警应急、安全生产、网络安全、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1、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一是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改进流动人口服务工作,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进一步降低外来务工人员落户门槛,依托社区和村民自治组织,建立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共同参与的社会组织,落实为流动人口服务的各项政策规定,切实维护流动人口权益,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本地居民的认同感;二是强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的各项措施,强化用人单位服务管理责任和出租房业主的治安责任,严格规范房屋出租行为,全面推行出租屋分类管理。对流动人口
— 15 —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对高危人员采取措施实行严控,进行重点管理。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管理,对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对具备条件的地方,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进行封闭式集中管理,巩固整治成果。加强资源整合,完善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我市流动人口与综合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动态化管理;三是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理顺服务管理体制,整合职能,归口管理,市及各辖市(区)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实体化运行机构建设,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功能。进一步加强协管力量的配备,提高协管员待遇,把协管员纳入社区工作者序列管理,稳定协管员队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难点,要勇于探索,善于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实有人口管理,进一步推动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创新,破解流动人口二元管理的难题。
2、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社区矫正是一项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各级要更加重视并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推进矫正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创新,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安置帮教工作效果。要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的衔接工作,针对安置帮教对象的
— 16 — 不同情况,落实相应措施,分类实施帮教,重点加强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人员的管控。进一步搞好社区矫正对象的风险评估,提高分级管理的针对性。加强对重点矫正对象的监管,强化监管措施,创新监管手段,防止脱管失控,建议我市在武进区试点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移动定位管理系统,对重点矫正对象实施手机定位监管,杜绝和避免矫正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加大帮困扶助力度,把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范围,参照就业困难群体的相关政策,帮助解决生活、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重点关注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中的“三无”人员,通过多种途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我们建议,根据“三无”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分散安置的方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三无”人员的矫正和安置帮教基地,为他们提供居住、就业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过渡性场所。充分发挥司法奖励在矫正工作中的作用,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高社区矫正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协调监督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适当放宽减刑条件,简化减刑程序,赋予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减刑建议权,建立减刑建议与法院减刑制度便捷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司法奖励手段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加快推进矫正基地建设,各辖市、区应按要求
— 17 — 建设规范的矫正基地,各乡镇、街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建好矫正基地。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按规定配足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严格招录条件,规范培训制度,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帮助解决矫正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是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强对吸毒、艾滋病、重性精神病“三类人员”的救助和管理,从舆论宣传、卫生医疗保障、救治帮困、安全防范、法律援助等方面,构建完善对“三类人员”的救治管理体系,落实相应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三类人员”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建议我市制定出台加强对“三类人员”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完善协调机制,规范责任追究。加强对不在学、无职业和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以及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关怀,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明确综治、公安、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以及团市委、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落实帮扶责任,建立完善关怀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注重培育、发展专业性社会组织或志愿服务组织参与教育管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平台、社会
— 18 — 力量参与的关怀教育管理格局,把特殊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安全生产是“易碎品”,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措施,有序组织企业广大职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动员和组织社会专业人士参与社会安全监督,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水平,形成安全生产社会治理新格局。要进一步加强我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推进以乡镇、街道为重点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落实预案演练制度,强化预案动态管理;加强对突发事件隐患排查,完善预警监测机制,实现应急管理由事后被动型向事前主导型的转变;进一步加大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动员组织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应急管理互动机制。
5、创新基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行基层公共安全管理组织领导一体化,本着“重在加强领导、重在整合资源、重在健全机制、重在增强素质、重在解决问题”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政法综治中心和村(居)综治
— 19 — 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工作力量,配强配足综治社区工作者。完善中心(站)功能,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联合调处、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突出问题联合治理、重点工作联勤联动、重点人口联合管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六联”运行机制,构筑维稳实战平台。加快建立各类社区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并设立社区治安信息员,推行社区平安建设网格化管理,广泛开展看楼守院、邻里守望、联户联防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平安建设,提高群防群治水平。
6、强化互联网和文化市场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强化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落实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工作责任制,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明确信息安全主管领导、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落实相应责任。与此同时,全面落实网上行为管控技术措施。进一步明确宣传舆论、信息技术、公共安全等管理部门的职责,强化对接入服务商的管理,对违规提供接入服务的服务商应追究相应责任。加大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研究制订扶持新闻网站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我市强势网络新闻阵地。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网络发言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成员单位经常性会商制度,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加强网络管理机构建
— 20 — 设,尽快建立我市互联网管理协调的常设机构,配强专职人员,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建设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文化综合执法力度,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不断推进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创新。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强化组织领导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加强社会管理作为推进和谐常州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整体水平。一是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软件建设投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台我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快制定、修订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展志愿服务、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涉及加强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加强社会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建议选择确定一个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的辖市或区作为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的综合试点,加大指导、推进力度,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切实加强社会工作领域党的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党
— 21 — 的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组织系统的全覆盖。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逐步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管理体系。从思想、作风、组织、制度上不断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动员社会、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等社会基础保障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管理领域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建议市委、市政府明确社会管理工作扎口部门,并在我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相关部门,建立社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统筹全市社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第四篇:中心医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报告
中心医院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
一、组织体系
职工中心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是xxx医疗技术指导中心,是xxx大学教学医院、xxx大学非隶属附属医院、国家爱婴医院、xxx市绿色医院、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定点医院,x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xxx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职工中心医院下设xxxxxxxxx小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医院”带“六站”格局。
二、建立医院领办社区医疗的卫生服务体系
2006年,xxx公司从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公司医疗卫生系统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公司各医疗卫生单位,除xxx地区外,将各基地医院划归职工中心医院统一管理,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整体规划。建立起以职工中心医院为医疗救治中心,各基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管办分明、层次清晰、优势互补,全方位、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职工中心医院进一步明确了院本部与各基地社区卫生 1 服务站的管理界面,明晰工作职责,落实各基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职能,发挥好职工中心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业务统一集中和专业化管理的优势。
职工中心医院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注重通过强化便民服务提升医院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各社区的医疗服务保障,全面构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平台,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首先,职工中心医院利用自身技术和设备优势,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在努力提升各卫生站自主医护质量和服务技能的同时,重点改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备、环境。其次,加强专家下社区巡诊工作,院本部专家骨干下社区巡诊、深入家庭服务、健康教育讲座、卫生人员培训、宣传医院技术等工作,为各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第三,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制定了大病救治实施方案,建立了绿色救治通道,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合理的院前急救和及时的安全转诊。通过以上措施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优质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完善“小病、常见病在社区,中、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
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对职工中心医院和各社区卫生站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院属各临床科室与患者及家属召开工休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社区是社 会和谐稳定的根基,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带来了矿区医疗服务质量的显著提高。
三、中心医院在管理创新中求发展
1、创新管理机制。首先,采取“抓目标、树形象、激活力、抓质量,抓服务”等措施,加压奋进。其次施行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制定“绩效考核考核方案”,将医疗设备折旧、卫生材料及水电费用、办公支出计入成本。将医护质量、院感控制和“药占比”等指标均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每月一次考核,奖惩当月兑现,奖金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年总诊疗人次大幅度增长,职工干事创业热情高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业务收入比2011年增600多万元,患者对医院满意度大幅提升。
2、创新服务能力。一是确立“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服务理念,提高全员服务意识,增强了医患间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促进了医患和谐。二是,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通过招标形式,将洗涤、卫生保洁、院区美化绿化等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管理,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公司代管,大大提高了后勤服务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3、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医院坚持人才兴院的发展战略,医院先后与北京、天津等大医院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鼓励各专业选派到北京等地知名医院进修深造,参加各类短期培训,不定期请上级医院专家来我院会诊、开展 新手术,对我院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探索多元化使用人才方式,与xxx市医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和技术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实现地方医院和企业医院的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新的契机。
4、创新医保管理方式,规范医疗行为。职工中心医院成立医保组,由专人负责对公司、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的管理,医保组定期进行督导检查,查找漏洞,并及时发布医保使用情况信息,对违规人员进行通报、惩处。去年又发布《职工中心医院关于加强公司医保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严格控制药品在医疗业务收入中的比例,控制进口、贵重药品的使用,杜绝开大处方的行为,杜绝医保病人不合理费用,严控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为了保证医保政策的正确执行,医院分别于去年5月21日和6月4日两次召开院务会(扩大)会议,又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的加强医保管理的措施,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全院。
5、加强医院宣传,扩大社会化影响力
制定宣传计划,加大医院在公司内外的宣传,去年拍摄制作专题10个在xxx电视台播放。今年河北电视台播放了我院的10分钟专题节目。广泛宣传了医院的设备设施、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医院文化等。利用xxx公共汽车车体和电视游走字幕,及时宣传医院的惠民政策等。今年又分别在 商场的LED大屏幕和LED屏宣传车上播放医院专题,扩大社会化影响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中心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职能。
职工中心医院在努力为公司职工及家属提供医疗优质的同时,也积极为地方提供医疗救助,通过扩大宣传、下乡义诊等方式,扩大地方影响力,增加地方社会化收入。中心医院目前患者中有一半来自地方,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人数占全院住院总人数的47%,总收入中一半来自地方。中心医院以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赢得了当地广大群众的认可,踊跃前来就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后勤支持。
职工中心医院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医院是传染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阵地。加强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各类疾病的发生。中心医院与地方政府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中心医院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资源共享,中心医院在对大量地方反乡人员进行免费查体、发热病人免费筛查的同时,抽调精干医护人员支援到地方非典医院工作,为最终战胜非典疫情做出了贡献。08年的EV71病毒手足口病,09年的甲型H1N1型流感,2010年的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疫情,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中心医院积极配合公 司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维护了矿区的和谐稳定,支援了地方建设。
按时完成公司及地方计划免疫接种,五苗接种率达100%,单苗接种率达98%以上。及时完成公司、矿区卫生服务系统和地方疾控中心的预防保健网络上传工作,共计上传数据4000余人次,其中一类疫苗2000余人次。
圆满完成xxx公司内部及地方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医院将技术好、业务精的人员充实到体检科,优质的服务使地方各单位踊跃来我院体检,今年体检工作正在进行中。
五、存在问题
1、内部问题
虽然近年公司、事业部对我院软硬件很重视、投资规模也不断加强,但周边社会医院均负债经营快速发展,近10年来我院发展与社会医院相比相对滞后、硬件落伍。所以必须加大对设备、环境、技术的投入使医院持续发展。
技术人才不足,学科带头人匮乏是目前制约中心医院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
随着公司基地的调整,xxx公司内服务人口不会再有增加,进一步拓展社会市场的空间也受到限制,中心医院的总体医疗市场扩大受到限制,会制约医院业务的发展。
医院现所有建筑都属于旧建筑,内部虽进行装修,条件 尚差,布局不合理,院内活动空间少,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2、外部因素
地方上级行政部门对企业医院重视不够,迄今还没有一个顺畅、有效的管路进行上情下达和下情上送,与地方脱节。上级卫生部门下发的文件、各种通知、要求及组织的一些业务学习及培训没有及时通知到位,致使文件精神未能及时领悟和传达,经常处于被动接受地方相关部门的检查,影响医院工作的开展。
新医改政策取消了药品加成,执行药品零差价,但给企业医院带来的却是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以我院去年收入情况为例,我院全年药品(含社区)销售额为3043万元,按现有的15%的价差计算,药品纯利润约为400万元,而我院下设的6个社区门诊中的药品收入占据其总收入的96%,执行药品零差价后我院将直接损失400万元。目前地方医院零差价的这部分损失完全有地方政府承担,地方财政会每年拿出相应的资金予以地方医院政策上的补贴,对企业医院将是是很大冲击,对职工收入影响很大。
六、下步工作思路
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下步职工中心医院准备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1、创新思想观念。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最近几年中心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业务指标大幅度提升,患者及社会的认可度、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及社会各界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现有服务水平不再继续创新提高,将影响到医院的长远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服务意识,树立敬业、勤奋、争先、创新的思想。
2、推进管理创新。以病人满意、职工满意、科室发展、科室安全为管理目标,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质,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评价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创新绩效挂钩分配激励机制,有效加强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使科室行政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业务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绩效管理、医德医风建设、安全管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加强,使科室和医院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活力。
3、创新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从患者最关心的事抓起、找原因、想办法、进行医患换位思考。尽心工作,精心治疗,耐心解释,做到入院有人接,住院有人问,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回家有人访。通过多种服务举措体现人文关怀,提升医护服务水平,美化就医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4、创新服务措施。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增加服务内 容,改进服务方法,实现医院服务方式向方便患者方向转化。为了患者的满意,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服务特色、创建彰显特色和水平的服务模式。创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方便、快捷、优质、安全的服务流程,提高科室整体服务水平。开展一站式服务、创建“温馨病房”、实行“无缝隙护理”,向每一位出院病人发放“医患联系卡”等活动。
5、创新人才队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建立起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施展才干的教育培养管理机制,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创造良机,为医院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6、创新技术手段。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把握重点学科、提升优势学科、创造特色学科。不断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医院,进行技术创新和吸收转化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科研课题,撰写论文,浓厚学术氛围。加快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为实现医疗目标服务。
7、推进文化创新。重视“xxx医院”品牌建设,打造技术、服务品牌,打造名医名科名院。在文化建设、品牌建设方面进行积极创新探索,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医院整体形象进行宣传,对新业务新技术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
职工中心医院
第五篇:交通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报告
一、高度重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交通运输局作为执法单位,我把建设和谐交通,维护社会稳定列入目标岗位责任制,做到了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无论是召开业务工作会议还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我都花一定的时间、精力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反复强调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不仅改革、发展无法进行,而且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将付之东流,再三要求全局干群时刻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要做到“稳定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把维护稳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如农村公路建设、道路运输和渡口安全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向区领导报告,抓早、抓小、抓苗头,就地及时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调处纠纷不过夜,解决问题不留后遗症,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履行职责,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活动
作为交通运输局局长,我深知肩上担子的重量,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不仅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该怎样做,而且自己率先体现到具体工作中,用实际的行动为全区交通运输系统的稳定出力。具体做到:一是努力解决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对群众的每一封来信,我都认真阅读,对前来向我反映情况的群众,我热情接待,仔细听取情况反映。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凡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我都认真予以办理,对少数一时不能处理的或受条件限制的或政策不允许确实解决不了的,认真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如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只要是条件允许的,我都全力支持)。二是全力支持政法各部门工作。对政法各单位要求交通运输部门做的工作,我一贯高度重视,对他们开展的各项综治活动全力支持;对他们提出要交通系统协调的难题,我一般亲自参加,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三是尽力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活动。区委、区政府布置的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中心工作和各项活动,我积极参与,尤其是公路“三乱”治理、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拆迁协调纠纷处理等。
过去的一年中,我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虽然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一些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xx年,我将进一步抓好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更好地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为创建平安和谐的交通运输环境,继续努力解决群众的来信来访的问题,全力支持政法各部门工作,尽力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