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5件民生大事
山东】2012年承诺办好35件民生实事
2012-02-20
2011年初,姜大明省长在山东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为改善群众生活开出了26项“民生大单”,到去年底都已全部兑现,其中有4项超额完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惠民生重在办好实事,明确提出巩固完善已出台的民生政策,继续兴办一批惠民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更有尊严。报告对涉及民生的各项工作都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年度工作目标,承诺要办好35件民生实事。
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1)今年全省小麦直接补贴和综合补贴提高到每亩100元,种植小麦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再给予10元奖励。
(2)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全省农村人均扶贫标准提高到2500元。
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实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推进,为20万户边远山区群众和沿海、湖区渔民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
三、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1)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继续重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实施创业引领、岗位拓展计划,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2)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在继续开展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工作的同时,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困难群体和退役人员就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8万个。
(3)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实施各类就业培训项目,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培训城乡劳动者110万人。
(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新增100个工科专业、1000个实训基地。
(5)继续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三个档次分别提高到每月1240元、1100元和
950元,平均增长15.8%。全省企业工资指导基准线提高15%。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监察执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五七工”、“家属工”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增长10%以上。
(3)提高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扩大工伤康复试点范围。
(4)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巩固完善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
(5)推进省级就医结算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省范围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6)大幅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全省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300元、2000元和1800元,城市低保标准也要相应提高。
(7)落实好城乡退役士兵经济补助、农村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贴、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政策。
(8)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
五、支持教育优先发展。
(1)保障教育支出依法增长,确保全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
(2)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增加学前教育奖补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率达到60%。
(3)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孤儿、家庭困难和残疾儿童入园资助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年1200元。
(4)加快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整体提高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
(5)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将农村初中和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250元,分别达到1250元和1000元,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
(6)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3至5所高水平大学,支持山东大学建设世界
一流大学。省属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从9500元提高到1.2万元。落实高校债务化解方案,年内完成公办普通高校债务化解120亿元。
(7)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分类分级制度。鼓励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将省属高职、技校生均定额标准提高600元。
(8)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为主,建立知识加技能的春季高考制度。
(9)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10)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切实加强校车安全。
六、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
(1)继续抓好潍坊、东营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开展3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积极开展便民惠民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2)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省统一规划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绩效管理等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3)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积极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
(4)落实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5)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健康山东”行动,降低普通群众就医用药成本。
(6)支持市县级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省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七、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1)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省级安排财政资金8亿元,重点对各级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奖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0.51万套,各地要确保按时开工,确保工程质量。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确保分配公平、管理规范、群众满意。
(2)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满足群众合理的自住性需求。
(3)继续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住房建设进入常态化,力争到“十二
五”末,全省近半数农户住进新房。
第二篇:办好民生8件大事
办好民生8件大事
清远信息港讯: 今年以来,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和民生事业建设,让群众更充分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扎实推进八件大事。年初承诺为民办好的八件实事进展顺利,至目前,已动工建设的有6项,正在筹办的有两项。其中,石龙产业大道(石角段)已完成水泥路面铺设;石角一中扩建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工作,校园新运动场已基本完成建设。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入500多万元,大力推进了新基三加、民安新
一、新二等生态文明村建设,让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工作成效良好,云铜成功创建了全市首个国家级实验分室。认真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募集扶贫济困款260多万元,营造了全民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计生集中服务月活动,人口和计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安全工作不断加强。投入约20万元,全面完善了全镇消防宣传设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检查,全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本文转载于:连州论坛 清远信息港 http:///
第三篇:食品药品安全是民生大事
食品药品安全是民生大事
如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是两会焦点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突出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隋凤富代表——从源头紧抓食品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认为,食品药品安全对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作为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应当从国计民生所想、所需出发,努力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更好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隋凤富代表建议,把黑龙江建设成为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日趋迫切,对生态安全环境保护更加关注,建议把黑龙江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安全食品原料基地、加工体系、物流营销体系、生产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为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二是建议国家保护民族大豆产业,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三是大力支持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两大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建议国家加大大型灌区渠首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并考虑免除水利工程及与粮食增产密切相关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同时,尽早恢复三江平原涝区治理项目投资,启动松嫩平原旱区治理项目,在两大平原区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大农业相适应的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蔡东晨代表——创新助推零缺陷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说,食品药品安全是民生大事,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一民生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符合当前工作实际。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关乎民族未来,食品药品都应当是“零缺陷”生产。尽管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薄弱,但我们不能因此放松标准。这也是石药集团所坚守的企业责任和发展的重要原则。
蔡东晨代表认为,创新不仅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保障药品零缺陷的重要手段之
一。石药集团持续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在人才及项目引进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投入和全力支持,以销售收入10%的大占比经费投入科研创新。企业也收获颇丰,原有品种质量实现了飞跃性提高,其中维生素C、维生素C钠等药品“零缺陷”通过了全球药品质量管理最
严格的美国FDA认证现场检查;上百项科研项目成功,有些产品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成药制剂与原料药的销售比重提升。通过创新驱动,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2012年,全集团实现利润达到8.8亿元,增长14.2%,稳居国内制药企业前列,同时为保障药品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三个最严监管食品安全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钟凯
食品安全监管不同于警察抓坏人,不同于记者卧底接黑幕。监管人员既不能用刑侦手段,也不能像调查记者那样可以一口气卧底几个月,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对合法合规企业的监督与指导。如果指望食品监管队伍对抗违法犯罪行为,恐怕你会失望。
两会强调“舌尖上的安全”(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摘自李克强总理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食品安全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每一界政府都在食品安全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问题频发、久拖不决,它已经成为政府的心病。前不久习总光临包子铺、追问地沟油引起舆论热议,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对中央抓食品安全的决心和信心的宣示。
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以后,有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食品安全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只有一条微博的内容,你说政府真的重视食品安全吗?在我看来,以字数论英雄显然是不靠谱的。这条“微博”的信息量已经包含中国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把这条“微博”解读明白,可能就是一本食品安全治理的教科书了。
举个例子吧,如果查阅中央领导的讲话,你会发现习总之前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总要求是四个“最严”,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而政府工作报告中保留了后三个“最严”,第一个变为“严守法规和标准”。我觉得从这个小修改或许就能看出政府未来几年食品安全治理的指导方针。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食品安全监管不同于警察抓坏人,不同于记者卧底接黑幕。监管人员既不能用刑侦手段,也不能像调查记者那样可以一口气卧底几个月,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对合法合规企业的监督与指导。如果指望食品监管队伍对抗违法犯罪行为,恐怕你会失望。
习总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曾经说过,“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生产者、监管者都要履行各自的责任,现在还提出社会共治理念,让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然而原先四个“最严”的描述看起来更多的是对“管”提出的要求,并没有体现“企业(生产经营者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基本理念。
现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第一个“最严”替换为“严守法规和标准”,体现的正是对生产者提出的要求。另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变化是,原先的顿号变为逗号,这个细微变化凸显了生产者守法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先决条件。
我国的法规标准并不差,差在执行和监督
一直以来,公众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批评最多的一个是监管失职,另一个就是法规标准落后、缺失。尽管我国的法规标准体系确实存在一些交叉、重复和不合理之处,但这不能成为违法分子无视法规,胡作非为的理由。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那些挑战公众心理底线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没有任何一起是合法合规行为导致的。
替换掉“最严谨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对法规标准不管不顾,目前正在进行的标准整合工作就是要逐步解决存在的交叉重复问题。随着旧标准的清理整合,新标准的不断出台,我们的法规标准体系只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
其实我国的法规标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甚至有些方面是全球最严,比如2013年各部门如围绕婴幼儿奶粉,一口气出台了十余个监管措施,力度空前。但法规标准制定得再好,不好好执行也是白费。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仅凭企业“道德的血液”是靠不住的。
所以现在这四句话的逻辑就是分别对生产者和监管者提出要求,同时警示了执行不
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三个“最严”,说到底就是要确保对生产者提出的“严守标准和法规”得到有力执行。
当然,我国还存在生产者素质较低,生产模式小散乱等当前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通过严格的监管和处罚,使一部分人知难而退;通过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使好企业脱颖而出,我相信中国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的明天还是值得期待的
第四篇:正名是件大事周记
相对于为了“高大上”和“旅游业”而改家乡地名的观点,我更认同“不少地名”“不应该随意改变”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平和中正,它没有说所有的地名都不能改,它强调的是有“不少地名”不能改,而且是“不应该随意改变”。
正名是件大事,不可轻举妄动。
地名不是不可以改,但改地名要经过深思熟虑,兼顾现代和历史内涵,顾及人民的情感和心理感受。比如说到海州,你最多知道它是个靠海的地方而已,但一改为连云港,就立马让人联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好情景。四川灌县改成都江堰市,就充分利用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年的造福于民的辉煌历史。它们不仅仅解决了地名“高大上”和“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更使城市名兼具现代意识和历史的厚重感。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就是正名的作用。
草率改名,小而言之,伤害当地百姓自尊;大而言之,破坏历史血脉传承。比如,大家都知道山东有个枣庄市,但有人不知道,1960年以前,它叫峄县;再早一些时候,它叫兰陵郡。
著名的“兰陵美酒郁金香”曾经引起多少代人美好的遐想啊,现而今,硬生生把个省直管城市名字弄成了个城乡结合部的样子,你念到这个城市名称的时候,最多只能高声唱起“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了。同样的地名改动,还有无数。
河南省的汝南,上世纪六十年代改叫驻马店,大概那时的领导,怎么也没想到,现而今,马是怎么也住不进驻马店市里去了吧?
即使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也不能随意改动地名。安徽有个徽州,古人有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的美丽,当然包括得天地灵气的黄山,但又不仅仅只有黄山,那里的徽派建筑,那里的书画艺术,无不令人景仰。你把它改成黄山市,就一定好么?你难道不知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语么?改成黄山市,你的旅游业拉得动仁者,拉不动智者嘛。几年前我和朋友自驾游安徽,到了黄山脚下,就是没上去,咱去的是西递和宏村。到了那里,我们就迈不动脚步了,近在咫尺的黄山就是没有去。
一个地名,关乎历史传承,关乎百姓感受,关乎乡愁寄托,岂能随意改动?
第五篇:坚持把民生作为第一大事2
坚持把民生作为第一大事 做到勤政为民 —学习贯彻县委全会精神系列评述之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可以说,切实改善民生,是新世纪新阶段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确保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切实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切实全面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古以来,民生问题与社会安定和谐紧密相连。因此,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各尽所 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新气象。
切实改善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忧民之忧,民忧其忧。我们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奉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我们只有把改善民生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筑牢我们的执政基础,巩固我们的执政地位。
切实改善民生,就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解决好农村民生。民生问题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是老百姓触摸得到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们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每年承诺办好十五件实事,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的民生问题是整个社会民生的重点。改善农村民生最核心、最首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从当前我县的农民收入结构看,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转移性收入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因此,我们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积极调 整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创业,挖掘农业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和空间;就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广辟农民增收的外部渠道;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让农民从强农惠农政策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重点惠民工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农村民生。
民生问题关系到全县人民的福祉。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