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红岩寺镇劳务输出情况调查
红岩寺镇地处柞水县东北部,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13元。去年以来,我镇依据山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在大力发展药材、烤烟等重点产业的同时,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镇域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抓,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1、总体规模。红岩寺镇总人口17309人,劳动力总数7937人。2004年全镇输出劳务6488人次,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达3512人,占总数的54%;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2976人,占总数的46%。
2、职业分布。全镇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餐饮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工业为主。务工人员当中,男性主要从事中等或重体力劳动,女性大多从事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和餐饮服务等工作。
3、工作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流动都是通过亲朋好友牵线搭桥而实现的;二是务工地区相对集中。全镇劳务人员虽遍及全国各地,但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西安、广州、山西等地。
4、收入情况。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务工收入整体偏低,月收入400—750元的占绝大部分。
二、实现效果
1、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全镇现有耕地9927亩,人均占有量仅为0.6亩,远低于全县人均占有面积,加上地方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全镇的就业压力,还使广大群众“换了脑子,鼓了钱包”,且较好地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据统计,2004年我镇劳务创收1037万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48.6%,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60元。
2、提高素质,增长见识。红岩寺镇外出务工者因受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为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3、加强沟通,增进交流。红岩寺镇外出务工者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量的信息返流,改变了务工群众的就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具体作法
1、强化组织领导,夯实目标责任。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年初,镇上成立了以镇长、党政办主任为正、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劳务工作领导小组,配齐了村级专职劳务输出信息员,层层签订了劳务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了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劳务、干群齐抓劳务的良好工作局面。
2、深入村组农户,摸清资源现状。年初,镇上抽调65名脱产干部分赴全镇17个村,对境内劳动力资源进行认真摸排,全面掌握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专长及就业意向,建立了劳动力资源现状、劳务输出登记台帐、失业人员登记台帐等相关数据库,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一是通过板报、标语等有效途径,狠抓《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利用逢集时间,多次举办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活动;三是在人口密集地制作了“劳务输出信息发布牌”,及时向广大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四是采取召开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现实意义及广阔前景,大力宣扬依靠劳务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帮助广大干群消除观念障碍,走出思想误区。
4、加强政府引导,实施能人帮带。一是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多方努力,镇上在山西、河北、新疆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大户联系点,先后与河北电厂、浙江仙居茶厂、新疆新湖农场等10余家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协议,对民工实行“订单”输出,全年仅向这些用工单位输出民工就达1500多人次,创经济收入220万元。与此同时,去年3月份,我镇组织200余名妇女到浙江仙居县采茶叶,7月份组织100余名民工到韩城市摘花椒,8月底组织600余名民工赴新疆拾棉花,初步形成了“春季采茶,夏季摘椒,秋季拾棉”的良性输出格局;二是强化技能培训。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聘请下梁职专教师对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法规及择业、从业等技能培训,同时,镇上委托下梁职专培训的41名家政女子已全部实现就业;三是实施能人帮带。去年2月,我们组织召开了全镇劳务输出大户座谈会,张贻坤等输出大户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并为我镇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004年,仅镇内的输出大户就组织劳务输出2500余人,其中组织赴疆拾棉637人,占县下达任务300人的217%,位居全县第一。
5、搞好跟踪服务,维护民工权益。镇上抓住输前、输中、输后三个环节,对外出务工者实行全程服务,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输出前,对用工单位进行认真考察,避免了盲目输入;输出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办理有关证件,签订用工合同,保证安全输出;输出后,深入用工单位跟踪回访,协调解决纠纷,做好输出人员的维权工作。2004年,先后4次为镇内闫坪、本地湾等村群众讨回工资、工伤补助金8.1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存在问题
1、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急需加强。因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技术型”人才比较缺乏,导致大批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的职业,既降低了经济效益,也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劳务输出盲目性比重大。目前,我镇的“订单”劳务还处在初始阶段,务工人员的流动主要还是通过自发性和裙带性的方式来实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一些急于实现就业的人员,不从自身条件出发,盲目外出打工,常因各种原因“无工”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
五、措施与建议
1、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积极与县职业中专、商洛新潮专修学院、陕西前卫职业学校等有培训资格的机构签订培训协议,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定期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着实提高务工者的就业竞争能力。
2、建立劳务档案,夯实输出基础。劳动力档案是组织劳务输出的基础性工作,要在年初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建档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力资源档案,大力实施“订单”输出,促使劳务输出工作走上协调、可控的良性发展轨道。
3、强化劳务宣传,倡导返乡创业。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宣传手段,积极动员农村群众外出务工,并广泛宣传依靠务工而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从而带动劳务输出工作深入开展,同时,引导、鼓励广大劳务能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返乡创办企业,切实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篇: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如何多角度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多角度增加农民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特别对于我们村干部来说,村级经济是否越来越好,农民收入是否逐年提高,更是衡量一个村干部好差的一杆重要杠杆。总结我村近几年来的发展经验,我认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从本地出发,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经济要根据本地实际,比如我们董村拥有优质的花岗岩资源,于是我们就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花岗岩企业,到2011年董村已有花岗岩企业三家,年产值300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80余人,大幅度提高了董村老百姓的收入。同时,董村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针对董村村民素有采摘加工杨桐柃木习惯,村两委除了积极对六家收购加工点提供场所、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以扩大收购点规模外,还积极引导村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杨桐柃木人工种植,到2011年已发展人工种植基地1500亩。2011年全村仅此一项收入就达到450万元,人均增收2650元。
二、从自身出发,提高创业增收能力。要真正提高收入,关键要靠自身。现代社会对各类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农民却因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无法分享到高科技产品带来的成果,要提高收入,就必须努力学习各项技能,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业增收能力。
三、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提供良好的服务。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分不开的,董村这几年的发展,正是因为董村有着一个团结而富有干劲两委班子。为提高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加杨桐产业的竞争力,村两委积极组建杨桐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各类免费服务。同时村干部还通过邀请专家到村讲课,举办各种各样的短训班的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增收致富能力。
第三篇:增加农民收入 文档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
内容摘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途径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阻碍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步伐。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因乱摊派
增加农民负担,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当前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农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二、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
1、拓展农村就业领域
一是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门路。
2、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政府一要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二要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后,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不适应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三要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四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
1、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村扩散。
3、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其次,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第三,强化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在农村举办各种各样农民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坚定不移的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的增收不会因其他隐性负担的增加,从而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健全民
主、科教文化进步、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真正增收,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抓农业,要有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维,最终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增收。
第四篇: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汇报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印台区农业局(2010年7月2日)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6元,增长22%。(其中:工资性收入1526.97元,占40.12%,同比增幅18.85%;家庭经营收入1943.34元,占51.06%,同比增幅24.49%;财产性收入47.19元,占1.24%,同比增幅24.18%;转移性收入288.5元,占7.58%,同比增幅22.19%)。今年,我局承担的县域经济指标是实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达到4605元,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1.1%,达到4.5亿元。我局通过对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情况进行监测,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3.73元,增长40.04%。其中:工资性收入1405.33元,同比增幅14.19%;家庭经营收入1349.51元,同比增幅90.1%;财产性收入16.39元,同比增幅46.47%;转移性收入172.5元,同比增幅14.87%。
我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主要呈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渐占据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量16.5万吨,苹果亩均
纯收入2638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4688元。随着果业的不断发展,果业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果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矸土加工、运输等区域性高效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也已成为区域性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二)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据调查报表统计,2009年我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9600元,近两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为区获得近两亿元的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可为全区农民每人增收1500余元。
(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自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全区农民负担实现“零税赋”。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苹果栽植补贴等,使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同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惠农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我区城镇化程度低,农村市场还处在初期萌芽阶段,农民投资意识及能力都还很低,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我区增长缓慢。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增收工
作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惠农政策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依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群众对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有80%都能回答出3条以上,但仍有20%是农村的老人、妇女对“三农”问题不管不问,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区委、区政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宣传,使得政策深入群众,但仍有极少部分弱势群体,对“三农”政策的知晓率较低。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区农民耕地面积少、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抗御自认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全区烤烟生产主要为二、三类地,大部分较为偏僻,田间道路较差,其中个别地块仅能满足人行,往往是生产地烤烟不能及时进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烟农和新发展烟农的烤炉建设缓慢,成熟的烟叶不能及时烘烤,腐烂在烟田,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损失。目前还存在部分烟农没有烤炉的现象,自己建存在资金困难,靠烟草公司建,还有时间等待和农户生产规模不够(烟草公司规定种植15亩烤烟才建一个烤炉)的问题。金锁关姚湾村、袁家山个别农户因没有烤炉,出现
烟叶贱卖的现象。畜禽饲养环境差。农户散养选址大多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易,管理设施不配套,交叉污染严重,增加了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三)生产经营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整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和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另外农村现在务农农民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妇女较多,他们文化程度低。根据调查冯家塬村,苹果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亩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而较广阳、高楼河等苹果主产区亩收入却在4500——5000元之间,果农收入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技术跟不上,果农缺乏配套的、现代的务果技能,致使果园收入较低。村民杨源财告诉我们,他家种有4亩果园,平均每亩收入1000——2000元,可就化肥、农药来说每亩的投入就在500元以上,再加上靠天吃饭,遇上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能保本就不错了,何谈什么收入。
(四)技术培训跟不上,农民生产技能差。近年来,全区的各涉农部门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区级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0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另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特别是乡镇、村级农业技术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小,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导致农民培训跟不上,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在果业方面全区区级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人,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0万亩,平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3万亩的果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任务量大,很难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畜牧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农村急需的牲畜配种员、兽医严重缺乏。奶牛、母猪空怀现象严重,畜禽因病死亡现象仍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养殖效益。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总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匮乏,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外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
模,形成基地。
(六)生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的实惠,但对以种粮、务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民来说,种子、化肥、农药、种畜禽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扬,致使广大群众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还告诉我们,农业关键性的时节正是用钱之时,也正是缺钱之时,而这时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贷款,可贷款程序复杂且人情味太重,致使普通群众被拦在了贷款门外。从烤烟种植情况看,不管是大户还是农户,每年进行烤烟生产是都会因为资金难题。08年生产一亩烟需要水费60元、煤电120元、如果加上雇工(一亩地需要300元)费用,其他费用200元,种植1亩烤烟需资金680元。60%的烟农都没有生产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建议及对策
(一)、持续推进“果业立区”战略,巩固扩大农民收入主阵地
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坚持每年新建苹果园3亩以上,消灭国道、省道、乡村主干道及果区的空地,使苹果由国省道向骨干道延伸,向乡村到覆盖,构建果业长廊。坚持平地苹果和山地苹果共同发展,鲜食国与加工果齐头推进,进一步扩大苹果产业规模。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标准
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普及欧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生态、、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和果业强乡镇,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果品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乡镇、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村、户四级苹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果农培训教育和农民专业经营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果品交易活动,依托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与国内外果品营销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印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四是果区生产环境。实施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加快果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果区生产条件。加强果园防雹站、防雹网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果园沼气,推动“果-畜-沼-窖-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果园。五是延伸苹果产业链。在继续扶持和壮大现有果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发展一批苹果采后处理、果箱、果袋、果肥等果业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和完善“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和果农双赢,推动全区果业产业计进程。
(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是抓好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四荒地”、“四旁地”、低产农田等宜栽地资源,稳步扩大干杂果经济林面
积;加强干杂果管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干杂果经济林五项丰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杂果经济林的综合效益。二是稳步发展烤烟种植。积极推进烤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烤烟种植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烟炉建设、烘烤及销售等服务力度,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镇区、厂矿周边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同时以明瑞、“绿万家”牌蔬菜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蔬菜深加工,延长蔬菜产业链,增加菜农收入。四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全面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引导广大果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推进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五是不断壮大三产服务业。进一布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发挥北关地区商贸集中的优势,并与陈炉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经济圈。积极发展面向区内厂矿的服务业,活跃农村市场。在柳湾、周陵等城市周边大力发展“农家乐”,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劳务输出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有效形式。针对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较为富余的基本情况,应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增加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是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坚持以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11个乡镇(办)劳动力保障事务所、3个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辐射,不断巩固全区农村劳务输出阵地。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对外联系作用,广泛捕捉用工信息,为全区的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以区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为基地,大力开展面向不同阶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心理素质、政策法规教育,严把质量关,逐步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打造印台劳务品牌。三是加强劳务信息管理。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库,做到劳务人员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四清”。加强职介机构建设,实现区、乡、村三级联网,劳务信息资源共享,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在外打工者的联系,掌握更多更广的用工信息,形成“隐形劳务输出点”。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一是解放思想,鼓励全民创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坚持把借助外力(招商引资)与激活内力(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敢闯敢拼的思想,积极把积蓄转为投资、把资金转为资本、把资本变为股本,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二是落实政策,激发全
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农民和合作组织进行多种经济领域。农民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费用,免征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回印台创办企业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能人积极投身创业热潮,变能人为老板。充分发挥区创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创业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化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九洲果业、大匠农科、九九红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苹果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劳动力密集企业,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进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五)认真落实惠民富民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降低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印台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力度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认
真落实好借个补贴政策。重点做好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对象的副食品补贴和肉食品补贴等价格补贴工作,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臵。二是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政策。重点做好农村医疗合作保障、社会福利救助等工作,彰显社会保障功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养殖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六)、推进创业要素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租赁和资金、技术合作等形式,把农民的土地优势变成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增加股本收入。积极规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增加红利收入。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如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量化到人,变成农民的资本,增加股权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中后、初中后的“两后生”培训,努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加农民技能性收入。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民转移力度 根据印台区“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确立小城镇功能定位、发
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多方资金、集中利用有限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想法设法吸引社会、个人、集体、区外客商带资进镇,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小城镇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一批优惠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由农民向居民转化,促进小城镇繁荣发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寻适合我区土地流转制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防雹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防雹、用水等方面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烤烟种植区域,加大对烤烟种植户烤炉建设力度,争取使没有烤炉和新增的烟农解决无烤炉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适合我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农民饮水困难、苹果园灌溉等问题,切实达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狠抓科技投入,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果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专业队伍科技水平。要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配备区、乡、村级农业、果树、畜牧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对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
整体素质。二是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抓住印台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全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认真实施好“人人技能”工程。充分发挥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教功能,通过“零学费入学”、“工读结合、扶贫助学”等形式,广泛开辟生源,吸引城乡青年入学就读,教会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脱贫项目,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家禽饲养、大樱桃、烤烟栽植等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本领,促进农村家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落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双份工资待遇和政府科技津贴的政策,坚持每年招录引进各类优秀本科生10名以上,鼓励选派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活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保障。
(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第五篇:在矛盾分析法视阈下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种有效途径
在矛盾分析法视阈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分析
摘要:2012年2月1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法,从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分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三种途径。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农民收入、途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13亿多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9亿多,占了全国人口的70%,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同时,农民的收入问题又是农民的核心问题。所以,在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增加农民收入仍然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进步;仍然是是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农业技术创新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科学内涵
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表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农业技术创新已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最终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构思发明新的农产品、新的农艺和新的农具设备,进行农业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或实验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把原有生产要素转变成新的农艺和新的农产品,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二)一分为二的看待农业技术创新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20 世纪80年代就曾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依靠尖端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也逐渐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局面,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改善,其中农业技术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依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在农村中的普遍应用,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就是不断的提高农作物产量,保证农民创收,促进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技术创新和其他技术一样,其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首先,受制于农业的生物学特性。从时间上看, 农业的生物性延伸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季节性。从空间上看,农业的生物性延伸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地域性,受地域性的制约,农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必须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先进适用技术。受此制约,农业技术创新不能得到广泛性的推广。其次,受制于自然条件变化程度和动植物生命体自身生物规律。在自然条件变化程度较高,动植物自身生物规律变化较大的地方,将大大增加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最后,受制于农民的自身的认识程度。农民自身的传统生产观念、对农业技术的了解程度和农业技术创新宣传力度等都大大影响着农业技术的创新。
受此诸多因素的制约,加之在农业技术运用的过程中,由于某些运用方式的不当和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导致了不少的问题:(1)盲目的注重农业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恶化。(2)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使土地质量下降,同时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3)使用新的农具设备,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生产观念,造成植被的破坏,资源的浪费。
(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则来看待农业技术创新
矛盾分析方法就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住事物发展的主流。两者是相统一的,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在看待农业技术创新的问题时,就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则。农业技术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稳定进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但在看到农业技术创新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农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虽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其主流是促进了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所以,我们还应该在不断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着力解决好所面临的问题,更好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和国家的投入相结合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转变农民观念,增加农民素质就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内部因素,决定着农民收入的增减。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自然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观念一直禁锢了农民的思想,这导致我国的农村发展长期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逐渐的发生着变化。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国家非常注重的重大问题,国家也在不断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的颁布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新农村建设而努力。然而,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低下的自身素质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大阻碍。然而,文化知识水平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也是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的关键。所以,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因此,注重对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培养,使农民转变观念,培养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所在。
(二)加大国家投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保障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事物发展强大的动力。加大国家投入是增加农民收入外部条件,是其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国家不断的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同时,在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表态:还要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和国家的投入相结合
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面对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时,也必须利用内因分析法。集中主要力量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农民素质,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也必须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本固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多元投资体制,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农业银行、信用等金融机构的帮扶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便利。
三、理论联系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这就要求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理论联系到实际问题上,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所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多元文化,复员辽阔和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虽然国家在发展农业的问题上有很多优惠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的加大投入力度,但这都是从整体上把握的。根据各地区的差异,就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发展方式,某一种产业。所以必须把国家的理论政策同各地区的具体实际相联系,走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道路。
所谓特色,就是一个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特色产业就是要以“特”制胜的产业,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一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产业的本质是“我”最擅长的经济,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是由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所决定。特
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强是特色,人强我新是特色。从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必须谋求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持久的特色竞争优势。
所以,不管是地区的农业生产如在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还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如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旅游业等,都必须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一条具有该地区优势的发展道路,才能不断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农民的收入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健康发展,农村稳定进步的根本,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不断的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还需不断地转变农民的观念,增加农民的自身素质,走一条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道路。同时,发展农村的途径很多,哪种方式能更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这就需要利用矛盾分析法对此进行分析。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使我国对农民的增收途径能更有针对性,采取正确对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北京.2012 [2]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北京.2012 [3] 邵建成.论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特征、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 2002,18(2):103-106 [4] 陈会英.中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8 [5] 傅新红.试论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 22(4):332-335 [6] 陈杰.浅析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辽宁经济技术学院学报,2006,4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