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第一篇:“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2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年、2017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75个三级指南方向。

2018年将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继续部署34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36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5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1.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1.1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 1.1.1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等继发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遗传危险因素(新的致病和易感基因)、环境危险因素(感染、压力等)和生物危险因素(炎症标记物、凝血功能指标等)对脑出血的交互作用;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预警模型(影像及生物标记物预警);研究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的脑出血血肿扩大干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1500人;建立国人脑出血继发血肿扩大的遗传易感基因谱及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等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谱;建立包括影像学及生物标记物等多种预警指标在内的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及不良预后的临床评价工具;完成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对脑出血不同特定人群的治疗效果评价。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2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队列研究,探索认知障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结局的影响;研究血管认知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阐明卒中后 — 2 —

认知障碍的机制,建立脑血管病后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利用最新微量组学等技术研究轻型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灌注障碍对AD(阿尔茨海默症)病理学分子影像和外周标志物的影响,探索并比较血管病和AD之间的关联;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上探索神经保护类药物对于血管认知障碍的干预效果和机制。

考核指标: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微量组学技术建立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明确通过干预血管危险因素对AD的防治可能性,发现通过早期神经保护防治血管认知障碍的手段。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重大心脑血管病急救体系、临床诊疗技术、策略及评价研究 1.2.1国产降压调脂药大规模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关键的降压调脂治疗药物,开展以临床结局事件为评价指标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国产药物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改善心脑血管病的预防。

考核指标:建成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获得2~3种国产降压调脂等药物对于预防国人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完成对降压

调脂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安全有效经济治疗提供依据。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2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房颤动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现状,开展队列研究及比较效果研究,针对血栓栓塞事件、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进一步筛选适于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预告指标,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心房颤动风险精准预测模型;评估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及使用方法、监测方法对于房颤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结合卫生经济学研究数据,建立宜于推广的规范化抗凝策略;开展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以降低导管消融技术操作难度,降低围手术期相关风险,提出针对我国现有条件下操作性较强的适于在地市级医院推广的房颤治疗策略;针对房颤消融建立规范化手术流程,严格消融终点的评估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成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的可操作性强的精准预测模型;开发出不少于2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新技术和不少于2个心房颤动治疗新靶标;形成1套心房颤动预防、早期干预与规范化抗凝治疗策略,在全国不少于100家医院(地市级及以下医院不少于50家)试点推广普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3脑出血急性期外科微创干预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炎、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药物相关、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脑动脉狭窄等)早期血肿特点(包括CT、MR特殊序列等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分析)与再出血风险预测;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适应症;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对于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开展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800例;覆盖自发性脑出血类型不少于3种;建立不少于2套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系统;建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术前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手术时机;建立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和技术组合;完成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重大心脑血管病康复和长期管理研究 1.3.1高血压肾病的干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样本人群队列,开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明确肾性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

因素和干预策略,筛选早期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提出降低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优化治疗方案和适宜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和综合管理方案;研究高血压肾病肾损伤发生机制与病理生理过程;利用生命科学新技术手段,研究因慢性肾病内环境紊乱以及老年器官功能减退、防御机制下降等系统性变化对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影响;明确免疫、炎症、氧化应激与器官重塑交互作用的内在联系;解析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失代偿至终末期器官衰竭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明确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调控内环境、生物治疗、不同肾脏替代治疗模式等对降低老年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高血压肾损伤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建立稳定随访的全国多中心大样本肾性高血压队列;明确不少于2种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提出肾性高血压优化治疗方案并推广应用;制定指南规范2项。高血压肾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确切致病作用的复合危险因素,明确不少于2种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建成高血压肾损伤及慢性肾损伤进展的风险预测体系,形成不少于3种早期防控的可行措施;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2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评价现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管理 — 6 —

模式,开发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患病阶段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管理模式;评估不同疾病管理模式的效果、成本—效益及适用条件;研究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监测、新型干预技术的健康管理模式,基于医疗联合体的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产出不少于3套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阶段的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管理人群脑卒中、冠心病的规范管理率相对提高至少20%,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降低至少1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3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及决策平台建立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脑血管病神经功能损伤智能诊断评价技术,建立脑血管病交互式智能辅助诊断、治疗及疾病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基于脑电生理监测的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智能评估技术及干预策略;研究基于芯片的脑血管病超早期检测技术;开发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决策平台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考核指标:建立1套多维度交互式智能评估脑血管病神经功能障碍的计算机软件;建立临床医学与信息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平台,研发计算机辅助决策工具不少于2项,智能辅助诊断卒中人群5万例;完成辅助决策系统可行性及医疗均等化效果评价。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

2.1恶性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

2.1.1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恶性实体肿瘤(如儿童特有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成人儿童共患肿瘤:甲状腺癌和横纹肌肉瘤),以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含RNA可变剪接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大数据)为基础,采用基础—临床多种方法研究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复发、转移不同阶段关键分子改变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因组DNA突变及转录异常(含表达和可变剪接变化)、蛋白修饰异常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及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考核指标: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过程中重要驱动因子(基因畸变、关键非编码RNA、RNA可变剪接变化、蛋白表达及修饰变化等)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发现不少于5个,为儿童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转移或复发的预后诊疗提供新线索和理论依据,为研发可用于儿童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转移或复发诊断和预后分子标记物以及干预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提供重要基础;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

2.2.1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开发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高发的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和贲门癌),开展基于影像学、内镜和分子标志物等的筛查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有全国代表性和较好工作基础的地区(至少5个以上,应包括农村、城市、高发区和非高发区,及环境暴露高危地区),覆盖一定规模(10万人以上)的人群队列,以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和干预技术为标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更有效率的筛查新技术和新方法。

考核指标:开发出3~5项基于分子标志物(谱)/模型等技术的、可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建立2~3项适合于中国人群、符合卫生经济学效益原则的可推广的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干预技术和方案,完成覆盖地区人群队列筛查;筛查灵敏度和特异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项目覆盖地区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提高50%,早诊率达到85%,为降低不同地区人群上消化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提供技术方案。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 2.3.1恶性肿瘤放疗新技术及新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工作基础较好、危害性较大的主要恶性肿瘤(如肺癌、鼻咽癌等),利用四维多功能成像、动态图像引导、智能调强优化、实时剂量追踪、决策支持系统、四维剂量质控等放

射治疗新技术,开展提高肿瘤靶区勾画和治疗实施准确性、优化放疗计划的前瞻性研究;开展放疗新分割模式(如大分割照射等)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Ⅱ、Ⅲ期临床研究;研发基于临床、物理、遗传学、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特征的放疗疗效早期预测新方法,包括有预测价值的遗传标记物、血液和/或尿液标记物、功能磁共振多模态诊断体系等,并开展指导个体化自适应放疗的前瞻性研究。

考核指标:验证并评价不少于3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放疗技术或手段,完成不少于3项新技术的早期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评价不少于 2项新分割模式或综合治疗新策略;基于遗传标记物、血液和/或尿液标记物等,建立不少于3种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放疗的分层方法和早期放疗疗效预测方法,建立不少于3项放疗新技术和2~3种肿瘤大分割放疗的治疗规范,建立放疗综合治疗新策略。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恶性肿瘤诊疗技术和方案优选及比较效益学研究 2.4.1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制品研发及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我国高发恶性实体肿瘤,开展新型治疗性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主动免疫治疗及免疫调节剂(不包括细胞治疗制品)的研发;通过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优化免疫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安 — 10 —

全性。

考核指标:完成1~2项免疫治疗产品临床前研究,并进入临床研究;不少于1项免疫治疗产品通过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完成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2.4.2恶性肿瘤规范化细胞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我国高发恶性实体肿瘤,开展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临床研究方案和技术平台研究;在细胞治疗制品和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方面开展规范化研究,通过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优化细胞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考核指标:完成1~2项细胞治疗产品临床前研究,并进入临床研究;完成不少于1项规范化的Ⅱ期或Ⅲ期临床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3.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

3.1慢阻肺人群预防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

3.1.1慢阻肺早期筛查和诊断适宜技术的评价及应用 研究内容: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良好卫生经济学效益的慢阻肺早期诊断方法和工具;探索简易肺功能(肺量计检查)技术、运动肺功能技术、峰流量仪检查技术、脉冲振荡技术、光学干成像技术、功能影像等技术在慢阻肺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

诊断效能和成本—效益比。制定中国人诊断慢阻肺的肺量计参考值。研究分析慢阻肺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呼吸生理及肺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大数据应用评价和推广。

考核指标:提出不少于4种符合中国国情有应用价值的慢阻肺早期诊断指标和技术,建立慢阻肺发生、发展和转归在呼吸生理方面的大数据应用分析与评价推广体系。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慢阻肺康复技术和长期疾病管理研究 3.2.1慢阻肺康复体系、策略和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慢阻肺多学科协作综合防治管理体系,以国际功能障碍分类系统(ICF)为基本框架建立对慢阻肺功能障碍的全面评估和管理系统,通过一套评估工具完整评估慢阻肺患者生理、心理、功能与社会参与状态,了解其长期照护需求,并作为未来慢性呼吸疾病长期照护政策的参考。开展慢阻肺全程康复干预策略研究,进行从轻度到极重度,从稳定期到急性加重期,从医院到居家的康复模式、方法和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3套慢阻肺全程康复的策略、临床路径和技术方案,研发不少于4种慢阻肺不同时期康复的关键技术,制定不少于3个慢阻肺不同时期、不同场所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和指南。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2慢阻肺防治与呼吸健康管理的物联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物联网医学技术的慢阻肺早期筛查、防治技术研究;建立慢阻肺患者从科学识别、早期干预、动态追踪管理到呼吸健康自主康复管理技术的全程研究模型;建立基于物联网医学技术的慢阻肺预防、分级诊疗、康复管理的技术标准及质控体系,在有物联网医学基础的医疗机构进行多中心研究与验证,并跨地域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进行慢阻肺识别、早期干预、随访管理及康复治疗研究和区域示范,在100家以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进行慢阻肺防治管理的物联网医学模式推广;研发不少于3项的慢阻肺自主康复管理、长期监测以及早期筛查智能设备;申请不少于3项的慢阻肺管理技术专利;制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规范化慢阻肺呼吸康复管理技术指南和诊治共识;建立至少一套基于物联网医学技术的慢阻肺分级诊疗与呼吸健康管理模型。

拟支持项目数:1~2项。4.糖尿病及代谢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4.1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

4.1.1肠道与下丘脑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干预新方案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型糖尿病随访队列,突破常规危险因素研究模式,阐明饮食、食欲调控相关因子与肠道菌群、肠道激素及

代谢组的交互作用,探索“肠—脑轴”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全新致病菌群、益生菌群与关键肠道激素,探索益生元与益生菌干预可能,全面客观地建立肠道、下丘脑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更新糖尿病临床监测与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全面揭示“肠—脑轴”与糖尿病发生的关联,制定全新糖尿病监测方案;基于新发现致病菌群或益生菌群,制定全新益生元或益生菌糖尿病干预方案并证实疗效;新监测与新干预方案在示范区域内推广应用,使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转化率降低20%及2型糖尿病控制率提高20%;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其中PCT(专利合作条约)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糖尿病早期危险因素预防与管理策略研究

4.2.1 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及疗效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已建立自然人群随访队列,明确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的危险因素,开展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多种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研究,评价干预疗效,并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切实降低我国2型糖尿病与妊娠糖尿病的新发病率及糖尿病高风险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率。

考核指标:建立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多 — 14 —

种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创建覆盖全国不少于100家医院的示范区域,多种因素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在示范区域内推广应用;多种因素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实施后,示范区域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行为干预率提高30%,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新发病率降低20%,糖尿病高风险向2型糖尿病转化率降低20%;制定临床路径与指南规范5项,申请专利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关键技术及长期预后研究 4.3.1糖尿病肾病优化监测与治疗方案研究及关键新技术推广

研究内容:开展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优化监测技术研究,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诊断率与早期治疗率;开展糖尿病合并肾病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终末期肾病的治疗处臵适宜技术研究,评价疗效并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诊断率、治疗率与控制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终末期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

考核指标:建立糖尿病合并肾病早期优化监测与治疗处臵适宜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应用后早期诊断率与治疗率提高30%,控制率提高20%,糖尿病并发症终末期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分别降低20%;建立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

少于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糖尿病防控质量评价与防控效益研究

4.4.1 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与持续改进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2型糖尿病诊断、监测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评价,开展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策略;推动规范化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率与控制率。

考核指标:完成2型糖尿病诊断、监测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评价报告;完成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报告;实现规范化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综合管理策略推广应用后2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率提高30%,控制率提高20%;建立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少于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5.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5.1神经精神疾病的人群筛查、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5.1.1 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评估系统的建立 研究内容: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医疗等新科技信息手 — 16 —

段,结合国际上通用的认知筛查和评估工具,按照中国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等特点重新设计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评估体系,并采用多中心研究的方法、按照文化和地域等因素进行分层建立中国人群的常模,最终开发出一套适用于中国认知障碍患者早期诊断的认知筛查和评估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具有中国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域人口常模的认知筛查和评估系统。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1.2常见精神障碍个体化诊疗生物标记物体系

研究内容:基于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及药物疗效个体化问题,筛选评估有代表性的单病种病例1000例并随访1年以上,开展分子遗传、神经生化、脑影像学、电生理等生物标记研究,筛选并验证5~10个有效的生物学标记物,采用多维度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生物标记指标体系,并建立指标体系的诊疗预测标准曲线,给予临床个体化诊疗指导。

考核指标:建立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障碍);发现并验证不少于10种对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障碍)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的生物标记,构建有较好预测价值的1套生物标记体系。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神经精神疾病临床诊疗技术及诊疗体系研究 5.2.1物质依赖关键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物质依赖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结合已有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数据库,开发和筛选可用于客观诊断和复发预测的分子、遗传、电生理、影像学指标以及临床表型特征,包括分子标记物、遗传标记物、电生理和影像学标记物以及潜伏心理渴求、认知冲动等变化规律的多模态体系,建立多维度指标评估与体外检测新技术结合的诊断技术、神经调控与认知心理干预新技术范式、复发远程实时监测干预系统,在推广应用网络单位开展技术培训与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涵盖多种成瘾物质、标准规范、较大规模的物质依赖数据库(约1500例),开发和验证可用于临床的物质依赖诊疗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建立覆盖至少30家区县级以上相关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网络。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神经精神疾病康复技术和长期疾病管理研究 5.3.1神经变性疾病的认知康复和神经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神经变性疾病患者认知康复技术的研究,研发计算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及基于人机接口等智能康复技术;通过临床研究,建立认知康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适用中国特色的认知康复治疗神经 — 18 —

变性疾病指南,并在国内进行示范性推广。采用神经影像和神经电生理等手段,研究以神经变性疾病的神经环路及突触可塑性变化为靶向的多靶点、多模式神经调控(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等)技术及方法;制定神经调控治疗规范和指南,建立神经调控治疗体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认知康复和神经调控技术及方法。

考核指标:研发计算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及基于人机接口等智能康复技术不少于2项,研发神经调控技术不少于2项;建立认知康复治疗AD等神经变性疾病的技术规范、临床路径和指南1项,制定神经调控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规范、临床路径和指南1项;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2重性精神障碍复发的预测及临床治疗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复发风险预测及临床有效治疗策略开展系统研究,基于较大规模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及试点协作网络,筛选综合评估复发及远期治疗指标;建立基于评估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复发预警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构建长期精神科药物治疗结合健康教育、个案管理、综合干预、社区康复训练技术等整合的综合康复技术体系;结合互联网或自媒体开展患者复发与康复指标报告系统。以期提高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远期预后,降低复发率与再住院

率,提升生活质量,补充临床治疗指南。

考核指标:完善1套基于临床多维度指标评估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复发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构建1套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临床治疗的综合康复技术,构建1套长期疾病管理策略,使示范区内疾病复发率或再住院率降低5%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3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等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制定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进行神经变性疾病的医院、社区、家庭全程化的管理体系研究,采用以居家医疗和康复模式为主、以专业技术进行支持的管理模式,对神经变性病患者进行全程化管理,包括早期高危人群的预防、早期干预、全程治疗、患者康复训练等,最终建立神经变性疾病的全程化管理模式;并在示范区内进行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等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制定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各1套;建立神经变性疾病以居家医疗和康复模式为主、以专业技术进行支持的全程化管理模式,并在不少于100家医院开展和实施。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 6.1重大慢病防控研究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6.1.1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传播体系的创建

研究内容:通过研制规范化信息整合技术、结构化信息分析技术、标准化信息脱敏与加密安全技术、系统化信息追溯与多权限管理技术,创建具有国家代表性、广泛兼容并可推广的糖尿病防诊治综合信息化管理与协作研究平台;进一步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具有广泛深入影响力的、旨在提升糖尿病早期防诊治策略推广与疗效提升的信息化传播体系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深入科普与广泛传播,最终提高糖尿病的知识普及率与早期防控率。

考核指标:创建具国家代表性的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约50万人份信息量,具有广泛兼容性和扩展性;建立规范化信息整合技术、结构化信息分析技术、标准化信息脱敏与加密安全技术、系统化信息追溯与多权限管理技术,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少于5项;提出基于信息化管理的糖尿病防诊治改进策略与建议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创建糖尿病信息化传播体系网络,参与成员单位不少于100个,完成科普与传播不少于20项,糖尿病知识普及率提高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7.国际合作研究

7.1恶性肿瘤国际合作研究

7.1.1恶性肿瘤多中心筛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之间合作基础较好的、常见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等),开展国际多中心的癌症筛查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评估双方优势高发肿瘤筛查技术(影像学技术、生物标志物等)在我国人群中的效果、可行性和卫生经济学效益。

考核指标:建立1个符合国际多中心研究实施标准的肿瘤筛查合作研究平台,通过国际性的评估与验证,获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2~3种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肿瘤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支持。

拟支持项目数:1项。

有关说明:要求合作者提供研究经费支持,优先支持已与美国NCI(国家癌症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项目。

7.2慢阻肺国际合作研究

7.2.1慢阻肺临床生物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样本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队列,建设规范化、信息化、适合国情的慢阻肺的大型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和对照资源库;在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开展慢阻肺发病 — 22 —

与急性加重的生物标志物和个体化诊治研究;开展吸烟、室内外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肺功能长期影响的国际合作研究。

考核指标:合作建立规范化、信息化、适合国情、国际认可的慢阻肺的大型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和对照资源库,建立慢阻肺各类临床生物样本的采集及管理标准化流程,鉴定及验证3~5个慢阻肺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制定适合国情的慢阻肺发病与急性加重的个体化诊治策略。

拟支持项目数:1项。7.3神经精神疾病国际合作研究

7.3.1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针对病因治疗和预防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神经变性疾病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基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及我国国情的神经变性疾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平台;参照国际神经变性疾病最新临床研究实践,针对全球共同面对的神经变性疾病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这一难点问题,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病例资源和近年来所取得的神经变性疾病诊治技术进步,选择合适研究人群,开展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发现对神经变性疾病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

考核指标:建立神经变性疾病国际临床研究合作平台;发现并验证不少于2种对神经变性疾病具有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

因治疗药物。

拟支持项目数:1项。

7.3.2中美精神疾病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合作体系的建立 研究内容:与美国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客观标记及远期管理等研究,双方互通有无,搭建符合国际规范及我国国情的创新性精神医学研究尤其是针对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平台,构建合作研究的必要规范与标准体系。明确适用于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关症状群的统一评价指标;开展药物治疗后随访,建立基于临床、遗传学、脑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等多模态数据的精神科药物治疗效应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探索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疗效及不良反应个体化差异的种族特异性及不同种族间共享的生物标记,并在独立样本中予以验证;以期发现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的潜在机制,为开发新药靶点提供依据。

考核指标:搭建1个长期稳定的精神疾病中美合作平台;在欧美人群中筛选出5~8个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共享或特异性客观生物标记;创建1套符合国际规范的个体化药物治疗评估指标体系;制定1套值得国际推广应用的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推荐方案。

拟支持项目数:1项。

7.4重大慢病的国际合作研究 7.4.1慢性病疾病负担及防控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疾病负担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系统数据及重大慢病临床研究的数据资源,通过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团队合作,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开展数据驱动的慢病防控策略研究,促进健康资源的优化配臵,为重大慢病的卫生决策提供支持。

考核指标:建立重大慢病各专病疾病负担研究的国际协同合作平台;建立分省疾病负担、影响因素和卫生资源分布数据库;产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神经精神疾病各病种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开发疾病负担研究平台,为各地开展相关研究和卫生决策提供支持;在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不少于2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4.2中美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研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展国家层面的合作,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和各专病数据标准。

考核指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

和公共数据元。建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及神经精神疾病专病公共数据元和数据字典。为开展国际间重大慢病临床协同研究数据交换和共享建立1套可对话标准。

拟支持项目数:1项。

7.4.3“一带一路”慢病防控成熟适宜技术的推广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展针对重大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的防控成熟适宜技术的推广及评价研究,提高合作国家重大慢病防控能力,比较我国与合作国家的人群疾病谱、危险因素分布等;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格局。

考核指标:与不少于3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国家建立大型前瞻队列,进行长期随访,推广及评价不少于3个病种不少于3项重大慢病防控成熟适宜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3项。

有关说明:优先考虑申报时已与“一带一路”国家签订政府认可合作协议的单位,鼓励重大慢病多个领域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联合申报。

有关说明

1.本专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除有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

2.本专项要求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重大慢病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重大慢病专项各个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如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4.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第二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富政办发„2011‟ 号

关于印发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县被省卫生厅列为全州首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创建县。为做好此项工作,为全州扩展示范提供经验,我县制定了《xx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按期达到省级示范县标准。

二O一一年

主题词:慢性病

综合防控

方案

通知

Xx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

日印发

校对:

(共印

份)

Xx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为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医改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行动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全面推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富宁县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卫生局,由局长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慢性病防控科人员组成,办公室下设技术指导组、宣传教育组、综合协调组。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负责组织领导、推动全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审议我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督促落实相关部门 2 的职责,协调解决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中的困难和重大问题。

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工作规划与计划制定,协调管理、督察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研究提出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措施建议,做好考核评估。

三、工作目标

到2013年底,达到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标准。主要指标如下:

1.知识知晓率: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四、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示范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示范区基础信息数据

库。分析当地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示范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示范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1.当地主要媒体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2.区县慢性病防控专业机构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3.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4.学校为学生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宣传日活动。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基本要求如下: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

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 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1.各类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在有条件的场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服务。

3.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现在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

4.在有条件地区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

(六)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

五、各部门工作职责

乡镇政府:将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台慢性病预防控制方案和慢性病防控及病人治疗相关公共措施,并组织实施。

县财政局:将慢性病综合防控经费纳入当地政府预算,按地方和中央配套比例为1:1配套,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按不低于县疾控中心业务总经费的10%配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

县卫生局:成立技术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控专业科室,进一步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建立

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现在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提供慢性病管理的其他技术指导,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督促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完成培训任务、开展社区诊断、监测等工作任务指标。

县教育局: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类中小学校要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具体指标:中小学校开设学生健康教育课达100%,慢性病防控知识授课时间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不少于2学时;幼儿园100%开设健康讲座,每年至少举办2次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知识讲座。

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核定县慢性病防控专业科室人员编制3人,并于2012年招录工作人员充实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局、团县委、县总工会、县妇联、县残联: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局牵头,团县委、县总工会、县妇联、县残联配合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宣传和活动。具体要求:制定媒体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传播计划,在主流大众媒体上设置有慢性病宣传专栏,每半年在电视台宣传至少1次,每年在公共场所设置不

少于2块户外广告牌,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数量能够满足要求的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每年提供印刷资料和宣传栏模板分别不少于8种,每年提供不少于6次公众健康咨 每年提供不少于3种音像资料模板,每年提供不少于8次健康知识讲座的核心信息及参考教案,鼓励群众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每年组织不少于1次多部门群众参与的集体性健身活动,每天运动量达到6000步以上成年人达到35%,各社区有3个以上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活动。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职责: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或者采用其他宣传方式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配有简便活动器材。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如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设备)。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和无烟单位。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宣传日活动。新华镇各社区还要以社区居委会、社会团体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六、实施时间和工作步骤

(一)组织宣传发动阶段,20011年7-8月。制定下发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各乡镇政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三)攻坚阶段,2013年2月底前,各乡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再次对照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内容作查缺补漏。

(四)自查评估阶段,2013年3-4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框架》对全县的慢性病防控工作进行自查评估。

(五)巩固和申报阶段,2013年5月以后。县政府按程序向相关部门申报省级示范区等级。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继续巩固工作成效,做好迎接省州的考评。

七、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各乡镇和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把慢性病综防控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常规工作的任务,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定活动方案,配备联络员,每月将工作开展情况活动(含图片)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经费保障。县财政要把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

(三)能力建设。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确保各医疗机构有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要定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规范化培训和技术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诊疗技术水平。

第三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

校园广播

颍西中心小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罪魁之一。为增强学校师生的健康意识,了解慢性病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倡导文明生活理念,我校为全体师生举行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在讲座上,办事处中心医院杨院长,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经验,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特点,从工作、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听课的老师、学生,就各自关心的医疗知识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咨询,杨院长均一一耐心地给予了讲解和指导。并呼吁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加强锻炼,不吸烟,不酗酒,定期检查身体,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四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管理办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 防控示范区管理办法

为落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卫办疾控发〔2010〕172号)的有关要求,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示范区的申报和审批

(一)示范区的申报原则。示范区创建采取自愿申报和逐级申报原则,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符合条件的地区均可申报作为示范区。

(二)示范区的审批程序。示范区分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两个等级,卫生部和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负责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的审批工作,具体程序为:

1.拟申报示范区的县(市、区),以当地县(市、区)政府的名义,将申报材料提交至所辖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上报至所属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

2.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省(区、市)示范区创建、申报和考核评估工作,考核合格者命名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推荐一定比例的省级示范区参评申报国家级示范区。申报材料由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上报至国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申报表可参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申报表》(附件1)。

3.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推荐的示范区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命名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予以公布,有效期三年。

二、示范区的管理及考评

(一)卫生部对全国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

(二)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对省级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业务培训。

(三)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方式由各省(区、市)自行制定。

(四)各示范区政府应当成立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五)国家级示范区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命名的示范区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期间还将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考核评估,考评具体参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试行)》(附件2)。考核不合格者,将限期改进,逾期仍未达到要求的取消其国家级示范区称号。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牵头每年对示范区进行督导和考核,并将示范区进展情况和考核结果上报国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

第五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管理办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管理办

为落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卫办疾控发〔2010〕172号)的有关要求,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示范区的申报和审批

(一)示范区的申报原则。示范区创建采取自愿申报和逐级申报原则,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符合条件的地区均可申报作为示范区。

(二)示范区的审批程序。示范区分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两个等级,卫生部和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负责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的审批工作,具体程序为:

1.拟申报示范区的县(市、区),以当地县(市、区)政府的名义,将申报材料提交至所辖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上报至所属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

2.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省(区、市)示范区创建、申报和考核评估工作,考核合格者命名为

“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推荐一定比例的省级示范区参评申报国家级示范区。申报材料由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上报至国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申报表可参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申报表》(附件1)。

3.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推荐的示范区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命名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予以公布,有效期三年。

二、示范区的管理及考评

(一)卫生部对全国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

(二)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对省级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业务培训。

(三)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方式由各省(区、市)自行制定。

(四)各示范区政府应当成立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五)国家级示范区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命名的示范区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期间还将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

考核评估,考评具体参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试行)》(附件2)。考核不合格者,将限期改进,逾期仍未达到要求的取消其国家级示范区称号。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牵头每年对示范区进行督导和考核,并将示范区进展情况和考核结果上报国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

附件:1.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申报表

2.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

评价方案(试行)

下载“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