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6:0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辛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辛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终版)》。

第一篇:大辛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终版)

大辛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经验。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并逐步呈现特色。

三、实施范围

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感恩、红色教育、爱国、传统文化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四、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组长:蔡红锋

副组长: 李大鹏

组员:方亚萍、张丽以及所有综合实践教师

五、课程开发要求

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设置要求,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充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六、具体的课程实施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1.课程安排

按照学校的要求,三年内学生须完成3个课题的研究。2.组织形式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每组5—10人组成,每班组成5—6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2)根据实情小组确定课题,班主任老师进行指导。(3)每位指导老师一般指导1—2个研究性学习小组。(4)小组推荐小组长一名,组长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安排具体分工,明确任务。

3.实施步骤(1)理论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刚开始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研究,而给他们提供一些当前学科知识的背景和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研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初始阶段先上理论课(研究性学习基础):研究性学习意义和如何选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开题报告、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课题的结题与展示。

(2)发动全校教师为“研究性学习”出课题,以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根据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教师提出的课题,也可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及时指出研究方案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展板,实物投影,多媒体展示软件,录像,实物,照片)来阐述自己研究设想和方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思维方向引导,鼓励学生多突破,多创新。

(4)学生实施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对于研究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从事研究,教师角色必须转变,不再是学生研究的指挥者,而是学生研究的督促者、服务者,指引者。学生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每次活动都必须认真填写《记录表》,并定期与指导老师见面,指导老师通过学生介绍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并相应提出针对性指导。对于学生外出调查,指导教师还要做好道德品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

(5)成果展示,综合评价

学生完成研究成果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对过程性的材料要及时存档,将学生的成果在班内或校内进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荣誉成就感,也以此鼓励其他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前提,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突破口,以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原则,积极探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认知自我。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该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七、教师备课要求

1、首先具备终身备课的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做到这样还不够,还必须时时备课,处处备课,甚至是终身备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三无”课程,即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参,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而老师又不是全能教师,什么都能教得很明白。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时时处处向任何人学习和研究的心态,有向任何学科的教师,甚至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学习的心态,这样才能广泛涉略知识,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得知识。这些,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备的基础条件。

2、重点抓好课前备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备课比较起来,比较麻烦。我们没有固定的教材,需要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能力水平,需要引导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课题和制定活动计划和完善活动计划。教师要了解每个小组选择了什么样的课题,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查找大量的资料。这样,有利于教师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汇报的时候,教师能灵活、机动地参与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之中。

3、课上跟踪备课,渗透德育思想。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感恩、红色教育、爱国、传统文化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记录学生活动精彩的瞬间。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用正确的引导性的提问,组织管理并引导学生走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八、课堂活动教学要求

1、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基本特点,转变以书本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理念,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

2、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应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通过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创设一种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3、教师应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大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课程资源的重组,体现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个体差异。

4、教师要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技术实践等。教师要为进行的实践活动做好必须的准备。

九、课程活动评价

1、档案袋评价

我们给每个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袋”(学校统一配给),档案袋的内容包括: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调查日记、原始数据、调查报告、活动照片以及评价等资料,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装入材料,除上述材料外,学生还可以把参加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认为该装的都装进档案袋,这些都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既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感觉,又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2、表格式评价

评价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为主,并根据渗透的德育教育进行评价,通过描述性评价反映学生和教师的进步情况。

十、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成立综合实践教研组,避免重视其他科的教学而忽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薄弱课程领域的教学和管理,保证开足课时、有效管理和提高了质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其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推。

2、课程资源开发坚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十一、活动配档

三年级:《开心折纸》、《行为养成教育》、《快乐厨房》 四年级:《折纸》、《告别近视》、《种植技术》

五年级:《手工编织》、《文明礼仪》、《美丽的家乡

成长的摇篮》

大辛店小学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09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设置3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实践活动2课时。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根据有关政策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2、分阶段目标

三年级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小课题调查,写调查日记.能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生活自理。

四年级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思考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家长组织下参加小组活动或个人社会实践。完成一些手工制作及生活自理项目,并在周末回家时能帮助父母完成家务。

五年级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科普文章。能独立组建活动小组,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注意人身安全。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的目的。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二、活动方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并存,具体视活动内容而定。个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鼓励优秀生拔尖,并将过程或成果交流、展示,与他人共同分享。小组活动,倡导学生优势互补,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培养相互合作精神,是活动成功必备条件集体活动,收获的面较广。通过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体会集体同心协力产生巨大力量的道理。当然这三者不是孤立地进行,可以审时度势,兼而有之,以达到最佳的组合。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实施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其核心内容就是使课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备课、有评价、有小结。学校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指导教师教研制度、校外活动管理制度等,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2、开展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实施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培训,提高任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将定期开展教师交流研讨、外出学习的培训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知识的更新,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养,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加强学科合作,发挥教师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科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因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在充分发挥班主任核心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积极发挥学科教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作用。

4、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资源。

学校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校内资源包括教师人力资源,图书室、电脑室、校园等硬件设施,以及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校外资源包括社区的沿革历史、地域万华、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等。学校要充分开发并尽量利用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够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竞赛等,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评价理念:

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坚持发展性、客观性、参与性、激励性等原则,反对简单用量化手段划分等级。

过程性。在设计评定作业时,应强调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应局限在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的评价,同时应鼓励创新,允许失误。

2、评价的内容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

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方式与方法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

侯家庄学区明德小学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杜家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1——2012学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身上的“玻璃罩”,使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跳得更高,走得也更远。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新型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深化、发展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也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我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试行这一课程,四年多的实践,建立了四个稳固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前后进行了三轮相关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学校以树立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为理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教师的引领策略,充分发挥海盐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示范作用,以探究“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以塑造“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为主线,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次:教导处 教科室 德育处

教导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和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并开展实施考核评价。

教科室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科研方面的支持。选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资料,负责学生、教师课题的申报、评奖工作。

德育处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规划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观摩、展示、交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计等。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科学组 学校图书室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组织本教研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我校网站上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网页这一平台,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生体验上传,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信息技术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与交流,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平台。科学组、学校图书室等部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上的支持。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 班主任 各学科教师 基地校外辅导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题分组、协助聘请指导老师、成果的展示等。班主任、各科教师针对所任班级指导一个活动小组,对学生研究的每一环节――选题可行性、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课题报告撰写、结题展示、总结答辩等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做好团队协作、安全防范和有关部门联系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设

1、课程总目标

结合我校“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

3、课时安排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将在这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个年级每周星期五的下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4、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校园生活,挖掘实践资源

多年来,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运动会、科技节活动、读书周活动、艺术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根植于学校,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内容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颢。

也可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如春(秋)季运动会,3月的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等。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办“环保知识小报”,“数学知识报”,“语文学习报”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如开展《亲近校园植物》、《文化上墙我出力》、《我为环保校园献一计》等。

(2)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如从儿童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可以产生“对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动画片知多少”“小学生喜欢什么漫画?”“你玩滑板车吗?”之类的主题。从班级出现的某些现象中,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

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高年级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可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语文课中的《蝙蝠与雷达》一文,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语文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它是不可能给大部分时间你去进一步研究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时空,让他们研究一下“动物的特异功能”呢?

(3)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镇内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蚕怎么会中毒?水葫芦怎么越来越多了?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认为活动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水稻和种葡萄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去发现

让学生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如:“为什么我家桃树只开花不结果?”“我家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怎么不甜?”“养好沼虾要注意什么?”“温室养鳖是怎么一回事?”等。这都可以成为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从农具改革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已沿习了几千年的历史,只要在这方面多观察,多动脑,也不难能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提高挖沟效率?(对铁锹的改进)怎样使除草剂喷洒不损害植物?(对喷雾药机喷头的改进)怎样提高采叶的效率?(设计方便采叶器)怎样改进兔子饮水器?(设计兔禽自动饮水器)。

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在自家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

5、资源板块的设置

以农科技为重点的资源板块,以学生的自主兴趣为前提,选择研究的小课题,通过指导教师的引领开展不同形式的综合性研究,形成生成性的子课题。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及犁倭镇中心校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学习与实践活动”不是 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

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常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常识自己、常识别人、常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常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尝试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

开来的以尊老爱幼、继承遗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五、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6年级每周1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

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

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

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

六、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奖励措施:

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组 长:李平(学校校长)副组长:夏群梅(教务主任)

成 员:罗昌福、曹树、李震、黄书琴、杨国龙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小屯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2017.9.19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 2014.8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刘举人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开展多种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组建机构

学校建立以戴广东校长为组长,李新颖、李井贺、任巨兴、贾艳学、冯桂荣、梁冬仙霍淑芝、冯津燕、王福俊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戴广东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李新颖、李井贺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三、队伍建设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各任课教师要积极利用学校、社会资源。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

四、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低年级目标(1-2年级)⑴、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⑵、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⑶、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⑷、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中高年级目标(3-5年级)

⑴、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A、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B、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C、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D、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⑵、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A、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B、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C、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D、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⑶、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五、活动内容

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学科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 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村庄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活动形式

1、在校内开展。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2、在校外开展。一是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七、经费投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象其它学科,它强调超越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向学生的生活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拍照、摄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等,都需要经费开支,我们学校将保证资金投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下载大辛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辛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八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010.9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各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各中小学:现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彭教发[2012]44号关于印发《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各中学、乡镇中心校、城区小学: 现将《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各中小学: 现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

    润州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中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职能,形成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

    小学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昌黎县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3月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其内容及教学方法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