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德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方式论文:例谈“糖”式教育

时间:2019-05-14 06:2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主任德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方式论文:例谈“糖”式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主任德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方式论文:例谈“糖”式教育》。

第一篇:班主任德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方式论文:例谈“糖”式教育

例谈“糖”式教育

很喜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孩子的故事。他用第一块糖果奖励孩子守时,第二块糖果奖励孩子尊师,第三块糖果奖励孩子正义,第四块糖果奖励孩子自省。原本一场雷电交加的批评,变成了一场甜蜜的邂逅。这样的教育多好!让孩子在温馨的谈话氛围中觉醒。我努力践行陶先生的思想,在使用“糖”式教育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碍,也收获了一些经验。

一、“糖”慎用

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对班级中所发生的事情或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认真地调查了解,避免误伤学生或盲目地表扬批评。切忌粗暴武断或简单地根据事情的表现判断正误。不加选择地滥发“糖果”,会影响“糖”式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学生钱某向我举报严某上音乐课不去音乐室,而是躲在教室里抄同桌的英语作业。当时我觉得钱某很正直,这样的同学越多,对净化班级风气越有利,就乐滋滋地把此事告诉了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却比较沉着,她说等调查清楚了再说。而调查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钱某也没有上音乐课,而且在发现严某抄袭别人英语作业时,要挟严某出20元保密费,否则将这件事捅出去。但严某身上没有足额现金,谈判失败后钱某才告发此事。见义勇为的举报壮举,原来只是敲诈勒索的外衣。不调查还真不能发现端倪,差点发错了“糖果”,滋长了不良行为。

学校组织各班参加中学生礼仪规范知识竞赛,作为主力队员的学习委员魏某在比赛当天居然请病假。她的缺席势必会影响班级的总分,我心里有些懊恼。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在这关节眼出问题。正准备在班上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话题展开集体主义教育时,政教处主任来告诉我事情真相。他说,昨天晚上下大雨,你们班魏某同学冒着大雨在包干区捡垃圾,浑身湿透了。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天气寒冷,如果今天不把垃圾捡掉明天早晨结冰后值日生无法打扫,班级卫生会被扣分,也影响学校形象。多好的孩子!她用自己的行为给心系集体、爱校如家做了最生动的诠释!这样的孩子应该得到最甜美的“糖果”。

二、“糖”多味

班主任工作最成功的体现应当是学生与老师产生情感的共鸣,由他律转换为自律。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同的孩子喜欢不同口味的糖果,“糖”式教育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给予不同品种的糖果,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

对于平时默默无闻的女生,在课余时间我会走到她身边询问最近有哪些学习困难,对其不理解的题目进行指导。这样的关心会给学生一种感动的力量。这种“薄荷糖”成本最低,效果显著。

对那些调皮并有些懒惰的男生,可以跟他聊聊体育,扳扳手腕,承诺如果英语默写达到A,就借《篮球》杂志给他看,如果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背诵古诗,就陪他打乒乓球。他们会很积极地完成任务,把老师跟他一起玩耍当成很荣耀的一件事。这种“大大卷”花哨、有些夸张,但对酷爱体育、学习不够自觉的男生有效。

每个班级里总存在着一些特别的孩子,比如爱说脏话的学生,可以让他做“文明语言督察”,让其先自律再律人;自理能力差,喜欢乱丢垃圾的学生,可以让他当“卫生委员”,纠正教室内少数学生物品摆放杂乱问题。这种“棉花糖”蓬松柔软,为特殊口味的学生度身定做。

三、“糖”适时

每颗糖果都是有保质期的,在保质期内使用甘美香醇,但如果过了保质期再使用就味同嚼蜡,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教育的“糖果”同样如此。班主任能否调动班级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就在于能否及时把每颗新鲜的“糖”发到学生的手里。

例如,校运会之后,班主任要及时总结,发出四种“糖”:

1.团结“糖”

哪些学生在运动会上热情为运动员服务,积极写通讯稿,为运动员加油。

2.坚强“糖”

哪些学生在绿荫场中表现得英勇顽强,带着伤痛坚持跑到了最后,相信他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3.勤劳“糖”

哪些同学在服务区默默劳动,清理跑道,为美化校园环境、维护班级形象不辞劳苦。

4.勇士“糖”

哪些学生平时积极参加训练,为班级获得理想的名次增加了积分。

这四颗糖果是有序的,对于班级而言第一颗糖果是最重要的。而后3颗糖果是属于对学生个体努力的肯定,它们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糖”发迟了或者不发,学生没有及时地受到鼓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老师没有看到,这种努力没有价值,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热情,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每次活动班主任必须亲临现场全程参与,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收集信息,为第一时间发“糖”、准确发“糖”而储备必要的材料。

四、“糖”适度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容易陷入一种“糖”果分配误区,出现两种“阵营”:一方面是分配过剩的“多糖一族”;另一方面是得不到糖果的“低糖一族”。这种分配不均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班主任需要采用多种策略,创造班级“糖”果分配的相对平衡。

多糖一族,往往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每天得到各科老师奖励的各种“糖”,理所当然地享受着。长期享用的后果是出现了“糖瘾”症状。“糖瘾”症状的学生很少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容易无所适从。

例如,班长小马同学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各科老师常常举荐他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他也不负众望,在一次次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化学老师在选化学竞赛选手时没有选择他,原因是模拟比赛中他获得了95分,而本班另有两位同学获得满分成功晋级。小马顿时情绪失控,撕掉了化学试卷,上课精神恍惚。典型的“糖瘾”症状!我及时开导他:要正视现实,宽以待人。面对挫折情绪低落,就是向别人示弱。要用行动证明自己能跟他们一样优秀。这样才使小马逐渐走出了阴影。这件事带给我的启发是:“糖”果分配要注意面向全体,不能集中在若干名学生身上。对已经产生“糖瘾”的学生,要适时进行心理辅导。

低糖一族,是班级中一群成绩不好不差、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平时和老师的交往比较少。曾经看到一个孩子的周记这样写道:“老师,我不想当隐形人。每当您在班上生气的时候,我很沮丧,因为不是为我;每当看到您在班上微笑的时候,我更沮丧,因为也不是为我。我每天都在认真写作业,认真打扫讲台,只希望您能看到。如果您发现我进步了,请送我一个微笑。”

我很内疚,因为她从未得到老师的“糖果”。

如何发现“低糖一族”的优点,让他们及时地得到“糖果”呢?我想到了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要求每个孩子在写周记的时候,开篇第一段话就是总结自己在这一周里学习生活有哪些进步,为班级做了哪些贡献,有哪些收获。在阅读周记的时候,通过写评语的方式,给予肯定和表扬,书面发“糖”,快捷高效。

五、“糖”包装

让中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逆反意识比较强。忠告谏言若良药,入口腥苦不易被接受,“糖外衣”有效地解决了服药难问题。拖拉作业是班级管理中难以遏制的一种现象。“糖”式教育让我“降服”了一个拖拉作业多年的学生。

第一次跟他面谈,赞扬他字不错,要是能认真写看起来一定很舒服。但不做语文作业岂不是浪费了?让他产生英雄用武之勇。

第二次面谈时,赞扬他语文老师说你作业能基本做完了,而且正确率还比较高,英语老师很嫉妒。你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应该是怎样的?他自己反省到偏科的危害。

第三次交流,赞扬他各科书面作业都能按时交。但口头背诵的任务算作业吗?这么多书面作业你都能坚持完成了,还怕背诵吗?肯定其努力的成果,同时指出他不爱背诵的缺点。

一次一枚“糖衣炮弹”,若抽丝剥茧,戾气渐消;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

清朝学者颜元先生有一句名言颇有哲理: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可见,“糖”式教育是育人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班主任应该用真心与学生交流,用细心去记录学生点滴的进步,用爱心去传递“糖果”。让学生以勤奋为舟、自信为帆,迎风远航!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论文

由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所想到的 ——浅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战争年代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实际需要相结合,有效性明显。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降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联系实际 个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非常重视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特殊时期、科学化时期等几个阶段。总体上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成功且有效的,但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渐渐处于尴尬境地,有效性降低,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从建党前后到1929年是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成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有许多领导同志深入到工农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毛泽东也很注重对工农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早在1925年初,就在韶山一带开办农民夜校,利用学习文化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指出“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讲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1927年,毛泽东在领导“三湾改编”中建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军队民主制度,从而在军队中开展了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系统的总结了我党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着重批判了单纯军事观点、军阀主义、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阐明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这是我军建设和政治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重要标志。”这段时期,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特点是实现组织化,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革命根据地建设逐步形成。

1929年到1944年是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制度化,在各级组织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目的、方法更加明确,实现规范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趋于成熟。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1931年2月正式成立了红军总政治部,从而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5页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作者简介:徐秀明,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历史进程,红旗中学政治教师

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和规范。这一时期,党内的主要领导人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1934年在红军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毛泽东也亲自抓全党全军的政治工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如

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报告是“八路军、新四军政治工作问题的全面总结„„不但特殊地解决了军队政治工作问题,而且也一般地解决了我党历史经验、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上的许多问题。”是党和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又一重要文献,标志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成熟。

1944到1957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时期。如果说党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逐步在党的各级组织中、军队中实现组织化,制度化,那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面向群众,在群众中大规模展开,群众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了群众路线的方向,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此后,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解放战争中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文献。文章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方法,说服教育方法来解决,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是对新形势下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发展时期的里程碑。”

1957到1980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化倾向明显,鼓动性很强,广大群众热情饱满,积极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群众化运动伴随着共产党的失误,也渐渐出现偏差,人民只知道贯彻党的政策,确没能完全了解并制止这些失误。即使文革结束后,思想政治工作仍很难改进。直到1980年,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开始逐步迈入正轨。

概括以上四个阶段,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和日常思想教育„„所谓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就是系统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所谓日常思想教育,就是结合具体形势和群体或个人需要而进行的形势政策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纪律教育以及个别思想转化工作等。”从中可以看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但因为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4]转引自张永明《〈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与〈古田会议决议〉》的历史关联,职教论坛,2009年6月。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6]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适应群众需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有效性仍然很明显。处于战争的紧急状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国家需要,也是人民乐意接受的。大家急切渴望翻身解放,广大人民所迫切需要的正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共产党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剥削阶级,实现公有制,为了使自己和无数受苦受难的工农群众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他们愿意投身革命,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只为了那个共同的梦想和信念。建国后,人民群众对于领导他们翻身解放的共产党更加信任,对于美好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向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愿望相结合,有效性也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后,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科化时期。在各级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许多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利益的多样化和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出现了重经济利益,轻思想领先;重智力发展,轻德育培养的情况,时常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两张皮’和‘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导致了不少挫折和教训。”渐渐的,学科化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党仍旧沿用老一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群众已经不能接受这些与自身实际要求不相符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降低。虽然社会各界也在努力寻求解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内容、方法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是直到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那么结合党以往的成功经验,当代社会又该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如同共产党以前一样,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相结合,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相契合。对于教育者所灌输的政治观点,受教育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需要、理解、期望与接受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的,符合其自身经济利益及发展需要的,就能得到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择取上,就不仅要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及风格,而且要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内心需要。”邓小平也说过“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而要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来讲,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社会价值的倾向,突出个性塑造和个人价值。一个个性化,重视自我的社会,与之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2003年,胡锦涛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004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8]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9]张梅娟《情感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视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7月。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145页。[11]转引自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过去很长时间我们习惯性的忽视个人价值,使受教育者失去自我,最终也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而如今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就有必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突出个性塑造。“要保证受教育者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新才能,养成受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从而在塑造个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完美统一。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讲,要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有深刻把握,对复杂的人性有深刻分析。人性都是在环境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环境相对单纯,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也容易诱发一些人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加上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多种取向,形成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的局面;由此出现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时刻注意对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反映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还继续沿用以前的陈词滥调,势必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效,不能及时解决人们思想的困惑。所以理论工作者要及时针对社会新情况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此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实践。不管是理念的转变还是理论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最终都需要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绝不能只停留在学术领域。

[12]转引自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

[13]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14]郭国祥《文化越是多元化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学术论坛,2005年第4期。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内容提要: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更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语文之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联系,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 ”的道理。学生在这情景之中,激情满怀,尽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语文与生活就在学生的学习中融为一体了。这样与生活的“对话”,让语文教学有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也让孩子有了更多属于自己展翅翱翔的天空,不再局限于小小教室和三尺讲台。这就验证了这样一句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

关键词:语文与生活 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现代教育气息和时代的创新精神。它主张把教育放到生活这个大的书中,不要禁锢于小小的学校,要在生活中学习,把学习放到生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文的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对生活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都极其广泛的学科,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师说,他们在教学时,会收集些和课文类容联系很密切的图片,特写的啊,整体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相关的画面前。古代建设的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名族的会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这样的生动效果。我旁听过这样的教学列子,那位老师在讲解《三顾茅庐》时,就搜集了关于《三国》里诸葛亮和刘备等桃园三兄弟的照片,放着幻灯片,还有一段三国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下绘声绘色的讲解课文,让我们旁听的老师都感受到了当年刘备请诸葛亮的那份坚持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着那些生动的照片,闭上眼仿佛耳畔回响着三国那段经典的历史伟人的对话,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对历史故事的描述,谁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的氛围里呢。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这堂生动的语文课时之中。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学一年级孩子《春天来了》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春天的足迹,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躺在草地上,或者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草冒出小脑袋了。”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的说“躺在草地上的时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戏,他们悄悄地挠我痒痒。”„„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春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再现生活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总之,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随时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2年第4期 《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9期 《小学语文报》2010年第3期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论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读后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知识的形成离不开行动,创造也必须在实践中产生。所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理论,也必须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有自己的思考。

第五篇: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写文章的目的单纯而明确,即表达他的观点。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读了《陶行知谈教育》这本书后,发现他的文章多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深深体会到“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一文中,谈教育的机会与责任,本应该先谈责任再谈机会,责任是机会的前提,或许是陶行知所生活的时代教师多能尽责,所以陶行知在本文中只是少谈责任,多谈机会。他将机会分为四种:1.有可教之人;2.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3.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4.已受教而未能教好。我们教育者应尽责,使学生在物质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教他们学习一种技能去主宰环境。如教育者不负责,辜负了机会,不使学生求学,我们这时候,应当知道学生有“好”有“坏”,教育者也尽责与不尽责,不尽责的常为“坏”学生所欢迎,同时也被“好”学生唾弃。我们不能辜负教育中的机会与责任,自然要奋斗。

然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却非常重要,科学的教育方法可分五个步骤: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所在;第三步有什么方法解决困难;第四步选择最为正确的方法;最后一步是实验一番。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关心爱护学习,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让学生在东港中学快乐、健康成长。

下载班主任德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方式论文:例谈“糖”式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主任德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方式论文:例谈“糖”式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这学期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教育名著》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大全]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岩寺小学 叶秋华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对这句话,我感同身受。正如宋庆龄对陶行知的题词......

    陶行知教育理论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

    陶行知教育名著(范文模版)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读后感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

    陶行知教育名篇(合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

    陶行知教育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言 1、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2、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学合一①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