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19-05-14 06:2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第一篇: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何康民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当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努力探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所肩负的重任,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途径。突破传统人才培养定势,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培养结构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内容。建国后我国高校普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一模式暴露了一系列弊端。在这一形势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其先天性的优势,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2008 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储备,对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高校新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现状

自中国加入WTO 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期占据一席之地。他们不仅看中中国丰富的物产资源,更觊觎国内雄厚的人才资源。与此同时,外资加速涌入中国,在中国市场尝到甜头的跨国企业,意识到人才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充满创造力的大学校园,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和协作。外资公司通过在中国高校设立巨额奖学金、设立校企合作研究所、建立人才储备方案、资助高校实践教学项目、提供寒暑假实习岗位等方式加强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如摩托罗拉、三星、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公司都与内地高校有形式各样的人才合作计划,宝洁中国更是优先招聘拥有其公司实习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跨国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这一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三赢的结果。对高校来说,有助于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有助于压缩员工培训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因此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学生、高校、外资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

二、高校与跨国企业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依据当前跨国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和规格,高校应着眼于未来,立足学校实际,积极与跨国公司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有的放矢地开发跨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选派优秀毕业生充实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敲响了警钟,跨国企业以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和较高的待遇一直是高

校毕业生关注的热点,随着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和企业人员本土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吸收大量的中国员工,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600 万以上,面对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跨国企业却发出“招人难”的感叹。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跨国企业“招人难”,这些说明,高校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质疑和大胆改革。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教育大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就业是自己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匹配的过程,对选择进入跨国企业的大学生来说,在工作中,不是时刻挑战什么,而首先是适应它,尽量成为一名“企业公民”,而不是“职场过客”。高校应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走访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认识和了解跨国企业的人才标准,正确认识高校人才培养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探索教育与企业联手的新型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为:(1)专业技术知识:目前外企对华投资集中在高新科技端咨询、深层次服务等领域。如高新科技领域知识结构更新快,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有快速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精神。(2)外语能力:凡是在外企工作过的人都会对英语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试用期结束会收到人力资源部发来有关转正的英文信,升职后会收到祝贺信,工作突出有老板亲笔签名的感谢信等,这些都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的。公司内部很多培训也是直接请外国专家主持的,如果英语交流能力不强就会直接影响到工作。(3)实践经验:这是外企较为重视的一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目的是让大学生能接触社会,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品德修养:“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以及对公司价值观的遵守和执行。企业奉行人才攫取战略的时候,看重的是人的能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初期重能力轻人品的择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能力越强起反作用时破坏性能量也越大。这时,企业开始意识到人品的重要性。(5)其它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自我改进等方面。

三、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高校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与跨国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强联合。

(一)加强校企合作

近年来兴起的工业产业与教育合作培养新型人才是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探索。现在有不少跨国公司已经将目光转向培养中国学生和从业的教师身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30所国家重点高校设立外资参与的奖学金。2002 年7 月,微软中国公司宣布与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联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及上海交通软件教育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除资金外,微软还支持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及师资培训和到该公司实习的机会。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与跨国企业联手,使大学生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结构,在视野和能力等方面都具备国际化水准的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1.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ve been cooperating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which is an exploration in education model.In China, there are a lot of multinationals have turned to cultivating Chinese students and teachers.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nearly 30 national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et up scholarships with foreign participation.July 2002, Microsoft China announced jointly wi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other institutions to set up Software Schoo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上海交通软件教育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In addition to funds, Microsoft also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a and textbooks, and offers teacher training and internship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actively join forces with multinational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world-class advanced knowledge, global standard vision and ability, and provide them with more internships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which means a better platform for their future careers.(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胆魄和才识的统一。首先,开拓创新精神是一种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和好奇心,是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如果迷信传统、书本和权威,缺少自信,缺乏好奇心,懒散怕苦,不能持之以恒,便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又是一种“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此外,开拓创新精神还是一种才识,即一种才能和见识,它要求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从经验、事实、材料中凝炼出自己思想的能力。-刘

(二)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is the spirit of pioneering and daring to innovate,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character,but also the unity of courage and intelligence.First,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spirit is a spirit of skeptical and truth-seeking,a kind of confidence and curiosity,and a kind of character of diligence and perseverance.If we have blind faith in tradition,books,and authority,or if we lack confidence,curiosity and are lazy and afraid of suffering,or if we can’t persevere,we will not have a 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spirit.Then,it is also a kind of boldness and courage of “daring to try,daring to innovate and practice”.In addition,it is also a kind of intelligence,namely a kind of ability and insight,which requires creative thinking and strong ability of refining their thoughts from experience,facts and materials.现代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评价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凭借单一标准衡量。哈佛和牛津这两所世界上最知名的大学,对“一流学生”的评价是创造性、广泛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生不能仅凭分数来评估,对于学生来说,类似全国的考试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代表所有的方面,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考察。一流的学生必须具备创造性、广泛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三点必不可少。”这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只是学习成绩优秀,更要看他是否具有创造性。对社会所需人才而言,仅有专业技术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除了关心自身专业的领域,还有广泛的兴趣。

(三)重视德育教育的新内涵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 均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德育又增添了新的内涵。首先是责任教育。责任教育的起点是对自己负责,领悟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和世界人的真正内涵,逐步认识到对他人、社会及人类负有的道义上的责任,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内在含义。其次,做人教育。做人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客体的关系。再次,合作精神教育。知识经济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相容与合作,外企更注重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几乎都需要不同部门的员工通力合作来完成,单枪匹马、孤军奋战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篇: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输出产生巨大差距,表露出高校当前的电子商务实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本文就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我国电子商务近几年高速成长,电子商务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其交易模式正逐渐步入主流模式,具备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电子商务成为了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根据《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逾4.5万亿,同比增长22%。今年,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制定的《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初稿)已经草拟完成,根据《规划》,电子商务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将步入大规模发展、应用和运营的阶段。

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

在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电子商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人。目前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200万人。未来5年,在中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将在经营中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以上。

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1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挂靠在其他专业下的方向向独立的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发展,到横跨经济、管理、信息、法律等多学科,覆盖博士、硕士和本科三个层次的交叉型一体化培养模式,截止到2010年6月已有375所院校经过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开设本科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人。每年毕业生约有10万余人。尽管如此,高校电子商务培养的人才仍然远远满足不了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未来十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缺口达200 万。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类:

1、商务型人才,具备对电子商务活动全局性了解,熟悉各阶段活动实施流程及

相关技术平台实现;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业务、决策支持等工作。

2、技术型人才,要求能够把握技术实现框架,精通各种电子商务技术,熟练操

作。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站维护等相关工作。

3、综合型人才,具有丰富的应用经验,前瞻性和创造性思维,顺应市场,把握

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和趋势。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

五、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仅为30%到40%之间,大量的毕业生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可见,高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低就业率和企业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渴求度产生了巨大矛盾,电子商务人才供应落差十分显著。这些无不反映出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定位模糊,就业去向不清晰

大部分的院校在没有对企业需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就笼统的确定了专业培养方案,造成培养的方向和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技术多而不精,将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的揉合在一起,缺乏系统的有机组合。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大学几年几乎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学的太多,一无所长。最终造成就业信心不够。就业方向模糊的问题。

2、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教师多数为半路出家,多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等专业转移而来的,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将电子技术和商务知识的简单和随意组合的现象,多数教师通过自学,研讨会和培训来获取知识,没有相关从业经历和团队项目实践经验,其知识面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授课自然就不能结合企业实际应用,产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3、实践环境不理想,与社会联系不够

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以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实训为主,通过引进一些模拟教学软件,开展实践教学。但因为模拟软件的更新换代不够及时,企业真实操作之于学校模拟软件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学校软硬件与企业相关设备的巨大

差距,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实践的效果,造成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较大的差距。

六、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建议

1、针对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凸显培养特色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比较适合在应用本科层次培养条件的是技术型和商务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培养目标应侧重定位在这两个层次之上。同时,为了确保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专业定位还应该体现差异化和特色化。针对区域优势,将电子商务与某一个具体的特色行业或领域结合,比如,旅游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等。这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更容易突出毕业生就业针对性和优势。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实践经历的从业人员纳入教学队伍,聘请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运作和开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推广来自企业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技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保持教学科研始终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形成良性循环。

3、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产学结合的实践模式

学校可以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实现主题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知识、技能。通过项目驱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健,熊红红 浅谈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2] 王哓红.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9).[3]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2011.1

作者:唐岫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助教

第三篇: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推进。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继计算机学科之后第二大规模的重要学科,相关院校多达1300余所,全年在校生高达120万余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过去实行的师徒承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中国整体设计水平与全民审美能力。

开展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影响着培养模式的执行,良好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完善。结合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先进思想与中国特色国情,笔者将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注重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和顺应社会需求的专才,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设计师,为各省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模式必将紧紧围绕该定位展开改革与探索。

一、实行两段式教学改革,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重大突破

适应高等美术院校扩招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全新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宽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从年级制向两段式教学机制转变,从传统的导师制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转变,建立宽而厚的基础教学,与特而专的工作室训练相结合。

所谓两段式教学,即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实施基础课教学,在二年级以后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或专业方向教学。两段式教学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产物,是中国美术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符合国际艺术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中国美术学院自2002年成立设计基础部(由于系部调整,现更名为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以来,集中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资源,模糊了一年级学生的专业界限,淡化了各门专业的界限和技能,在全面梳理艺术设计各专业现有课程和共有知识点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多元、多维、多向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设计基础理论教学、造型基础教学、设计基础教学三大教学模块,为实现一年级学生从“自然人”到“设计人”的过渡做积极准备。

在集中教学资源、一年级学生生源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主讲教师大课制、任课教师小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既保证了授课质量和标准的统一,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既统一又多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一年级学习时间内,不仅学会设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设计思维去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注重知识的接受和积累,更注重知识的合理运用和创造性发挥。

二、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倡导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提前接轨

“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在中国,受中国学生人数多、“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具备教师资格与实验师资格)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单一等条件限制,我们的工作室承担了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任务,关于学生技术方面的学习主要在实验室由实验师指导完成。

工作室主要以现有师资队伍为依托(学科带头人负责整体工作,老、中、青教师传帮带),以新时期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为引领,通过对研究方向的整合、梳理,成立若干平行并举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一定的研究方向的定位,不同工作室根据不同定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并承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课题。学生通过一年的基础教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实现工作室与学生有机的双向选择。在工作室教学中,课题制教学特点显著,导师根据承接的课题开展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专业教学,导师将与该课题相关的知识核块、知识点与能力培养设计成统一的训练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主动掌握与应用各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按照重思维、重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相长。不同工作室在编制上虽然互相独立、互不影响,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面对庞大的社会课题,不同工作室应团结协作,共同应对解决。

工作室制的建立与执行,有利于各工作室教师团队对本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的探索、剖析,以带动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缩小艺术设计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工作室制有利于提升学生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摆脱了以往不同研究方向同一教学体系的局面,教学内容、体系不再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罗列,而是更有针对性、启发性、研究性。同时,工作室往往承接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课题与项目,学生可以在艺术设计的实战历练中提升实践能力,摆脱以往只会“纸上谈兵”的被动、落伍局面,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以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高标准的需求,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行实验教学改革,倡导“艺术与技术并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艺术设计从本源上来说,旨在解决“造物”问题,在培养学生全新设计观念的同时,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来实现“造物”的根本目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拥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设计理念与作品的实现主要通过传统的手工艺和校企结盟来实现,实验教学条件有限,实验教学所占份额有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原有格局被打破,全新格局在逐渐形成,艺术设计的实验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实验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和使用率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与高科技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满足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和高端科研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重点在于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结合,实验教学大纲体现教学指导思想,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体系上,可分为三个层次:(1)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实验教学。艺术设计从来不是纯理论性质的学科,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亮点。(2)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该些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是相对纯实验的课程培训,当然,其中也不乏创新设计以及理论知识讲授的成分。(3)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也为学生参加专业展览、专业比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的空间。

现今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已非单纯的技能培训或实践操作,更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国际性。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要求与挑战,而现今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才却相对缺乏。“双师型”一词最早提出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虽各有不同,但从标准上来看,“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本专业的相应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艺术设计教育由规模扩展到内涵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必将推动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以上是笔者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观察,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度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编.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2]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史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李钢.现代设计工作室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2).[4]蒋剑平.试论艺术设计专业从传统教育模式向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转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F12期.[5]严长远.浅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孙百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7]王晓芬.两段式教学改革与一年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8年12月.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第四篇: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浅谈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浅谈 摘要:针对高校应用型软件培养动手能力弱和职业素养差的问题,重庆文理学院大胆改革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Aptech课程体系,将目前软件企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开发技术植入课程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市场需求,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根据软件产业的发展和面向企业需求走校企合作之路,探索出一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办学两年来,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效果凸显。

改革背景目前我国软件人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缺乏软件开发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人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工作。毕业学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适应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其根本原因是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软件市场发展所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追随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指挥棒,因此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研究型大学的指挥棒下,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且泛化,重视学科理论知识而淡化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不吻合,无法真正培养“实战型人才”,技术步伐也无法跟上高速发展的软件业,因此固有的人才培育模式难以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软件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应照搬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模式,而是应该切合自身发展定位形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遵循统一指导性方案的同时应突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特色以及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

教育内容与软件企业需求脱节国内高校的教育内容与软件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存在着差距,毕业生操作水平低,不熟悉软件行业国际标准,外语能力不够,职业素养差,导致每年软件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20%的人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而大部分学生进入软件企业前必须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或必须经过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适应软件开发岗位工作。

职业素养低现有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只涉及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硬”能力培养,而缺乏培养学生的非技能层面的“软” 能力,“软”能力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职业化能力。学

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无法适应软件开发工作岗位,具体表现在主人翁意识和责任 感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善于沟通与协作、心不足等。

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强化学校与软件企业间的合作,提升课程体系的企业需求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我们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操作技能强,而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具备软件开发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化能力。

模式改革我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专业植入Aptech课程体系,以软件工程师培养为目标,以软件工程师职业岗位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科专业基础扎实、软件工程技术能力强、技能熟练、职业素养高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发展定位的实用性、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植入Aptech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重庆文理学院为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从2007年开始与软件企业合作,引入Aptech课程体系植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的课程体系,探索并践行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此增强学生的软件工程师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为了使毕业学生具备软件企业招聘的一年项目工作经验需求,课程体系中设置了26个项目,其中包括2个中型项目和一个毕业设计实践,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完成近30000行代码,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动手实践,学生具备熟练、规范的编码和调试能力,真正成为有项目开发经验的人。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可以概括为硬能力、软能力和发展潜力。其中发展潜力是指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能够在职业岗位上保持较强的学习后劲;硬能力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能胜任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软能力是指学生必须具有敬业精神、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职业素养课程(敬业精神、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图1 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根据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将课程体系分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等三部分,注重学生发展潜力、硬能力和软能力的培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学科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后续学习的发展潜力;专业技术课程包括植入的Aptech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等“硬”能力;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等“软”能力。

课程体系的实施

(1)改革教学模式。专业技术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将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群),加强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将项目实践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践整合课程,坚持理论与实验融为一体,即理论融入实验、实验融入理论。

(2)改革项目技能训练模式。项目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项目实战能力和非技能能力。项目实战能力是通过项目开发实训,参加软件项目开发,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提升软件开发经验。课程小项目由学生1人完成1项;阶段性项目由5~7人组成的项目组完成,项目组成员分工实行阶段性的动态调整,保证项目组成员能在不同的岗位上体验自身的工作职责。项目实训过程中的非技能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合作、协调、沟通、编写文档、岗位责任等强化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培养,即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协作意识、文档规范意识以及学习意识。

改革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课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课程性考核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业考试,过程评价是课程性考核的重点,包括课堂测试成绩、项目案例完成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成绩、职业素养表现和阶段项目完成成绩;结业考试即某课程群学完以后进行的阶段性考试,考试范围融课程群的所有知识点,分为操作技能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

改革成效,形成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Aptech课程体系,将目前软件企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开发技术植入课程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新模式,根据软件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动态调整植入的技术课程,解决课程滞后问题,使培养的应用型软件人才紧随当前技术主流平台。

形成双师型队伍训练和培养的有效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瓶颈和关键。学校通过送培教师到软件企业顶岗实践的长效机制,保证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补充,我校建立了SOVO实训中心,要求双师型教师进入SOVO实训中心承接商用项目,并指导学生参加实际项目,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指标,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可持续地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双师型教师后续培养的可持续问题。

提升了学生能力和质量经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孵化,培养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软件工程师岗位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责任感、职场沟通、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2)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较强的后续发展潜力。

3)夯实的专业技术。熟练掌握软件市场上流行的主流技术,接受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的训练,丰富的项目实训经验,熟悉行业规范,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IT行业技术需求。

我校构建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培养的学生专业 劲、职业素养以及软件企业的适应性能力,使其能较兴趣更浓,普遍认为收获大,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能 快地融入软件企业。构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才实施两力和项目实践经验培养,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后 年,培养效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第五篇:论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旅游业发展极其迅速,人才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和就业率,需超越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走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之路。培养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以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体制的革新为重点,以全面塑造旅游管理职业能力体系为特色,突出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考评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为手段的系统革新。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大力开发旅游人才资源,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对于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Extremel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talent market more competi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of the quality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need to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ake the multi-channel, omni-directional path of training model.Developing and enhancing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based on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focusing on innovation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vocational ability tourism management features, highlighting the modular curriculum, evaluation approach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s a means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Travel talent strategy, vigorously develop tourism human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ourism, to promote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he World Tourism power is very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关键词: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分析

对策

Tourism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mode、Analysis、Countermeasures

随着两会的召开,面对党的十七大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我国旅游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加快改革,加强创新,深化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是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起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

直走的是外延扩张式的发展之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造成了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的局面,很多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型、复合型的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适应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第三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旅游服务业以其就业容量大、可持续发展、经济带动性强等特征而备受推崇。在这种形势下,欧、美国家早已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旅游管理专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与研发,同时,我国一些高校也就这一问题做了研究和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但就总体而言仍存在着诸多空白领域。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不仅制约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严重地束缚了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的提升。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方面

绝大多数高校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和通识课等六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从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相差十分悬殊,课程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学生操作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新世纪,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严重滞后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教师教学方面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但不少高校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采取的是灌输的方式,并未采取其他灵活的方式,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环节单一,使学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有些教师普通话差,板书不规范,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三)学生学习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知识面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部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说话、睡觉、玩手机、吃东西、看闲书的比比皆是,上晚自习的也不多,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只是一味地学习课本知识,对其他课外知识了解甚少。这样的学生是不能胜任未来的旅游业工作的。

二、高校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从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来看,已经不符合未来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了。只有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坚持与时俱进,使旅游管理教育与旅游业发展同步进行,才能使我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得到不断壮大,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就业率。(一)课程改革

课程是高校实施教育的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重要工作。教学结果显示,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宽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只有掌握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本专业的科研、教学和工作。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使单个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之间表现出先后顺序的关系,课程内容应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体现出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规律。

现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形成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只是采用了本专科通用教学计划和理论教材,而且本该尊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也按照常规理论教学的逻辑

来讲授,最终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发生错位,从而造成了旅游管理学生高分低能、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最终必将影响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1、突出“四性”,做到“三个融合”。课程改革要整体设计,环环相扣。要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的特点。力求做到“三个融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实践为一体。努力达到“学时少”、“内容新”、“水平高”、“效果好”的目的。

2、优化整合课程门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原则,整合课程门类,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要压缩和精简理论教学课时,改变课程的内容过旧和简单拼凑的情况,避免课程布局脱节和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无师不设课”的情况,应该开设与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相关的旅游会计学、旅游统计学、旅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努力形成结构全面、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3、注重专业课设置的灵活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专业选修课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配套课程。酒店管理方向应以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厅服务与管理、饭店营销、饭店公关、酒店英语口语等课程为重点。旅行社管理方向应以旅行社业务、旅游市场营销、导游实务、导游英语、旅游口才、旅游公共关系、旅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重点。旅游管理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实际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一定课时的实践课(比如参观、考察、实习等)。至少每学期进行一周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掌握工作的本领,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旅游管理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突出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几个环节。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在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抓好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采用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网上论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另一方面要探索其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专业论文和旅游产品营销策划,进行实地考察等。

2、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现代化教学要求较高。它需要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CAI课件。将课程理论、景区状况和企业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互动式教学。大力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师生联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应该经常组织教学座谈会,倾听学生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参加旅游市场调研和各种专业讲座与报告。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掌握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这些最新情况告诉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三)加强学风建设,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学习精神的综合反映,也是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优良的学风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在开放式的大学教学体系中,我们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以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l、加强学风建设。学院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各班成立学风督察小组:学院对学风建设统一组织、统一领导,制定学风建设实施意见。各班辅导员为督察小组组长,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和纪检委员为组员,负责检查本班的学风建设和学习情况。严格上课纪律,保证正

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必须按时上课,保证出勤;学生会纪检部要经常对全院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抽查考勤,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每周定期)(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个要求理论素质较好,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这就要求我们需进一步落实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科研工作,活跃学术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可增设“旅游管理专业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课程,由学院科研成就突出的教师开设此课程,并将自己的科研经验、治学。方法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和撰写论文。要鼓励学生组织学术兴趣小组和科研课题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可创办院刊,(如《旅游论坛》),给学生发表论文创造有利条件。凡在重要刊物上发表优秀论文和文章的,应给以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五)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就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建立传授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四位一体的教育框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服务社会。使学生形成敬业爱岗、不断进取、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的品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行情,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素质和能力的自觉性,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率。

总之,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旅游专业仍然困于统培养模式,进行的是以学历教育为本位的理论化教育模式。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造成了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的不良局面。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著距,这迫使我们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教育将会改变目前这一局面。

学生应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保持课堂安静。不能在上课时说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各种班会、简报等形式讨论学风建设问题,宣传学风建设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把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推动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加强自主学习。调整学习策略,转变学习观念: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转变学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坚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知识,完善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要在学习之前制定一份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每一个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要从事学生管理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论

培养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以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体制的革新为重点,以全面塑造旅游管理职业能力体系为特色,突出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考 评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为手段的系统革新。它突破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经营活动、学生个性特质三个因素进行有机结合,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缺乏关联的弊端。这一培养模式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真正发挥其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型、复合型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l】李自维: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黑龙江史志.2008 【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研究.2005,(7). 【3】蒋莱.当前大学课程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2005,(5)【4】龚怡祖,陈万明.大学课程体系构造与大学课程资源配置.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乐伶俐,吴希林.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05,(4). 【6】戴跃侬.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大擘教育2005,(8). 【7】谷再秋,乔志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初探.现代教育科学.2005,(5).

【8】粱涛:浅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Ⅱ.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9】王守仁,朱刚,王文字.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下载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与跨国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

    人才培养模式(本站推荐)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 经概括、归纳、......

    人才培养模式

    8、十七大对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如何阐述的?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人才的培......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

    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则范文

    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就在不断的扩大,外贸企业本土化的需求,内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英语沟通能力,商务外贸知识的掌......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该文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的角度,探讨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在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