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2:3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一篇: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就在不断的扩大,外贸企业本土化的需求,内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英语沟通能力,商务外贸知识的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熟练应用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前言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就在不断的扩大,外贸企业本土化的需求,内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英语沟通能力,商务外贸知识的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熟练应用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观,高等教育的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生经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和界限,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入学和选拔,学术管理形式,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紧张和教育公平等问题。其中,反映在外语专业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经济的变革,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为我国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我国培养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

1、专业设置:以英语基础知识为根本,辅助学习经贸、法律、教育、外交、翻译等专业技能学习,以此来弥补当今社会急需的专业性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主修英语专业技能的课程,包括、说、读、写;主修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如经贸、法律、时事等选修课程。不断优化课程安排和比例结构。

3、实践环节:英语交流,评价和定位口语强化训练的标准和方式;专业实习内容与时间,实习结果评定等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切实加强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

4、教学环节:围绕学生中心,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从专业性和实用性出发教学;教学方式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

5、教学管理:师支队伍以考试方式进行录入,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融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步伐,请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学。相关专业知识,我们采用联合办学方式,这样可能有效利用相关学附高专业的资源,来伪装我们对专业知识的需要。加强院、系两级督导,狠抓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我国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教育课程

(一)强化复合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一个教学模式的好坏评定标准,从课程体系就可以得到证实和体现。课程体系是指学校为学生和教师所设计的知识结果和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想培养出应用型的英语人才重要的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因此,在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以课程体系现代化的标准为根基,为于现有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

专业课程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把专业口径扩大化,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优势。把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做到完全的协调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融合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课程体系的合理化,教学内容的优势化,实践研究成果的有效化,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迎合市场发展的谭程体系建设。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摒弃以往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对于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进行丢弃,增设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的新元素,新内容。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是基础的教学内容,哪些课程可分划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他们之间的课时比例等。在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职业能力为教学的本位,以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核心,以实用、实际和实效为教学课程的基本原则,构建我们教学的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适应性,把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社会认可度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复合型英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这一点在课程体系中要有全方位的体现。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把持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基础课程是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一定在按照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把我们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进行衔接,处理好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联,实现课程与课程间的在逻辑和结构方面的综合与联系,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交叉性知识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学习和理解知识的真正意义。

加强学习应用的实用性,因为语言最主要的是用于交流和沟通,所以学习的实践性十分重要。处理好知识理论与语言训练的关系,处理好综合素质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的关系,来实现学习整合综合技能的提高。通过为学习提供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语言交流之外,也会锻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都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二)教育手段与方法。

高校要培养出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就以充分利用人才培养系统,有条理的去构建和应用。需要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手段作为指导,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与社会的进步接轨通融。以往传统的老师,黑板,粉笔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也不符合现阶段快速培养人,培养优秀人才,培养与时代接轨的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杰出的管理,有章法才会出效率。但是,管理并不是刻板坚硬必须执行的制度,它需要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开放的政策,需要以人为中心的根本,促进个体快速发展,并适合整体学生的需要。从现有教学管理机制看,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

1、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学校依旧采用学年制进行修学。学年制有其弊端,学生总是被困在狭窄的角落里,很难走出这种传统的框框,学生学习似乎没有灵活性,学生没有自己的目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完成学业。有能力有精力的学生,也不能缩短学时,更不能学到课程之外的东西。这样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完成课程时内学习积极性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奋进精神,也不利于快出人才。因此,我们更应该提倡学分制,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精力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也能保证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有着合理的差异化。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程。目前,有些高校采用选修课程学习,但是这种选修 范围还是有了限制,只能在几个科目中进行选修。这样的选修还是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全部课程进行划分和分类,并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为其学生的疑问进行指导和咨询,学生们可以先试听其准备选学的课程,试听后可进行选择,并咨询老师课程搭配是否合理,对以后职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兴趣是否贴切。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3、完善管理评估体系。有了好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也离不开全程质量的管理,对教材的筛选,教师人员的配备,课堂多媒体的应用,课程评估与考核等。并且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对教师评估的反馈,也包括教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的分析反馈。

四、小结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时步对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毋庸置疑。尤其是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在中国英语已成为除汉语之外最为普及的语言。随之改变的就是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改革,因为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与世界顺利接轨。同时,这一系列新的变化和发展,也为我国外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已成为支撑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培养一名优秀杰出的英语型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之外,更需要的是能够将英语运用到外事、教育、经贸等诸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后的专业人才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后的专业发展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发展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道路,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创造出学校、专业特色。

总之,分类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优化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出路。本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将大大促进二十一世纪我国高校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大学英语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大学英语“三位一体”实践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循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但同时也不能削弱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应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即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实践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目标明确了大学英语需要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来,也体现了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三、“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

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结合怀化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包涵了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测评体系的优化、课外拓展性教学延伸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

四、实施方案、措施和途径 1

1.建立大学英语课程新体系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校应参照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以发展空间;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英语语言水平的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外语习得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大学英语课程新体系由两大块构成:①课堂内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视听说教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教学;②课堂外体验式实践教学。

综合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诸方面的基本技能,是积累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程,重视开发学习者的自我潜能。协同《视听说教程》、《快速阅读教程》和《写作教程》全面实现《课程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的教学目标。作为积累知识的平台,综合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以便为所学专业的专业英语学习扫清语言障碍,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视听说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视听说课程的学习为巩固综合课程所学到的基本技能提供了一个实践运用的平台。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能力较弱,哑巴英语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相当迫切,因而进一步加强听、说能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认真贯彻、落实了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即“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是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并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在大学阶段增设不同类别、内容充实、各具特色的大学

英语选修课程,不仅能使目前较为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为他们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真正做到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专业需求、心理特质、人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出发,在满足限定的基础水平的前提下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挖掘自身的潜能,将培养语言技能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语言水平获得提高,而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获得一些语言应用技能和比较宽泛的知识。选修课课程分为三类:①语言知识、技能及应用类课程:语言知识、技能课程,一方面指进一步夯实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主要指听说读写译各有侧重的单项语言技能提高课程。应用类课程旨在满足社会需求,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如应用文、商务函电、合同、广告等。②语言文化类课程: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和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高素质的英语原文化、艺术环境熏陶,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使他们在思辩中,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丰富文化知识,使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需要。③专业英语类课程: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专业特点,开设适合学生本专业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ESP)选修课,实行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外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进程和研究动态。如中文专业学生可开设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英美影视鉴赏等课程,计算机专业学生可开设计算机英语,旅游专业学生可开设旅游英语及旅游管理等课程。

大学英语体验式实践教学,突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重“体验”、重“实践“和“输出”,通过努力发掘、拓展课外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来延伸、补充、加强大学英语教与学,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以灵活的教学方式、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比课内学习丰富得多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让

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实践英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语境化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达到理想的教与学的效果,逐步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大学英语课外体验式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层次化、自主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可见,两大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知识平台和实践平台,保证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实现。

2.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历来都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焦点。从国外英语教学法流派的形成与演变到中国当代英语教学法流派都足以证明任何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但也说明了无论哪种方法都折射出历史的继承与现实需求的影响。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的创新包括:

1)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智能教学

通过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的立体式教学,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新组合。

2)任务型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以个人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在探索知识的同时,探究适合于自身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与合作等方式,完成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多样化任务,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和快乐,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

3)分层教学

强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本教学策略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融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理念,不同层次的班级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长善”那些英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另一方面,“救助”那些因英语基础差、失去

兴趣、信心的同学。计划在2010级经济学系和体育系实施分层次化教学改革实验,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4)语境化教学

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困难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汉语认知结构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二是英语语境缺失的影响。在学生英语语言认知模式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学生被迫用汉语的认知模式来代偿英语的认知模式,势必造成两个认知系统不兼容的心理障碍。语境化教学贯穿于精读和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它强调语言运用突出语境化、运用语境化策略如语境化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语境化思维模式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技术创设外语教学语境等。通过营造语境化的教学氛围来实施教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5)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就是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课堂内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效果评价,并且力求能随机进入学习并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即:课前、课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应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提供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观察、破译、内省、质疑、寻求替代和调研。开展课程活动研究并改进课程活动实践,培养和提高教学意识和教学执行能力。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文本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建立大学英语课程测评体系

1)充分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作用和导向作用,把握好测试题型和试题的设计,使课程的测试导向以检测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尤其是听说能力,兼顾读、写、译能力。测试方式主要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测试形式力求多样化,如:考试与考察;独立完成与团队合作完成;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

2)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进步,减少考试的压力,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较为公证、客观、准确的评价,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情况、平时小测试、学习过程档案、问卷调查等。

4、重视教学管理及教师培养

1)规范管理 为适应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先后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部岗位职责管理办法》、《大学英语教学部科研及其他各项奖励制度》、《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行为规范》、《大学英语教学部督导工作条例》、《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学检查制度》等20余项制度。

2)重视教师培养 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用力度和大力支持在岗教师的升造和访学,使我部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3)重视团队建设 整合现有的师资,重点打造应用语言学为首的教学团队,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利的保证。

大学英语教学部

2010.5.30

第三篇:浅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特征,提出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利用亲产业优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英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947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类。课堂教学除了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外,还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讲座、公司考察、自由讨论、个别辅导等。课外活动则主要包括:(1)创业计划竞赛,指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投资的商业计划书。(2)“合作计划”项目,指高校与公司、非盈利机构、政府机关等合作,定期参加一定阶段的工作实践。(3)大学里的“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办公场地,设备和创业辅导等。(4)创业论坛,成功的创业家与学生座谈交流,使学生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经验、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创业意识类、知识类、能力素质类、实务操作类,课程实施逐步深入,从入门到意识,再到技能,最后到热情。

英国政府明确提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为即将要创建企业的学生实施教育和培训。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此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政府资助在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方面表现优异的高校。(2)为扶持青年创业,政府提出了多种计划和基金,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3)校外力量包括政府都十分关注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为学校提供项目、经费和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英国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创业职业”三个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业意识”旨在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形成尊重创业的社会文化。“创业通识”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学会以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创业职业”侧重于开办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成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助其成为未来的创业者或企业家[1]。

国外的创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开发系列完备的创业课程。到2005年,在美国2000多所高校中,大约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企业融资、企业设立、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2)依靠坚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国外高校十分专注于创业研究和教学,甚至将该类教育作为学校的竞争优势来培养,不少学校将商科学生必修的“管理学”直接改为“创业管理学”。许多大学还开设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和研究会等。同时还拥有大量的创业学术期刊,巩固了在创业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3)重视学生的模拟体验教育。国外创业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案例分析、演讲、与有实务经验的创业家座谈、计算机模拟等,十分注重学生感性体验的获得[2]。

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看,有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厦门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立了创新创业园区,2010年获批教育部、科技部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厦门市创业孵化基地称号。对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开展“就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研究”项目。获得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起的“首相倡议计划”资助。与日本佐世保高专合作的“通过日中交流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技术者”项目获得日本文部省资助等。(2)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由企业家导师授课、以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已纳入教学计划。2009级以后的本科生都必须取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2个学分方能获得学位。联合厦门明翰电气、东林电子、建霖工业等企业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联合设计培养方案、选派师资、实施招生计划、参与培养过程、推动就业与创业等,实验班深受学生欢迎。成立福建省内高校首个“创新创业教研室”,跨系的教研室共有教师42名,师资涵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3)打造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平台。园区现有29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体验。园区为其提供场地和3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金,并配备一对一的企业家导师定期进行指导。选择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2009、2010年分别提供了20万元和35万元的种子基金。

(4)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以学生为主导开展“梦想工场”、项目展会及淘宝市集等主题活动。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大学的学生互动交流创业经验,联合申报创业项目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

总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发生可喜的转变:从名牌大学试点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再到普通高职院校,从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到全体学生,从创业知识的传授到创新素养的培养,从特定环境下的指导到日常教育各个环节。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应用型本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与产业关系亲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学校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政府应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弥补高校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政府在工商注册、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办公用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发挥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作用。

(2)利用亲产业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创造性意识、精神、人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合理安排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实地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了解行业的赢利模式,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建立企业导师制,让有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参与创业项目指导和培训。与企业合作,实际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创新、市场拓展等。

(3)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升学生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企业导师参与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使得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实际运行。选择优秀项目给予资金资助,让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进行实际运作,获得创业体验。对于可以商业化的项目,联合企业、政府给予支持,形成学生创业的品牌。

(4)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与国际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老师与国外高校多交流沟通,感受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文化,取长补短;与跨国公司合作,就企业关心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和品牌拓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虎.英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58-59.[2]周波,程艳.中外创业教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发展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6):56-58.

第四篇: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很长时期里是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普通高等教育。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等专科教育也都遵循着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的专业或学科教育的路子,以低于本科的一个层次而存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校原本想走一条独立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道路,但是由于政策不明,再加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社会上祟尚学科教育,贬低职业教育的习惯势力,自觉不自觉地步了普通高校的后尘。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以及与认识问题相关的政策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认识不统一,高等职业教育就难以顺利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实施学术教育、工程教育为主的类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类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因此,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必须使政策更配套,体系更成熟,模式更规范,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人才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显然,技术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应高于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因此,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体现出对理论知识及素养的要求,都注重加强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但高职到底传递什么类型的理论知识,传递多少理论知识,什么时机传授为宜,还需要探讨。笔者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需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19世纪前,技术仅指技能与工艺,主要依据经验积累而成,至19世纪,技术的科学化、理论化是现代技术的最大特征,到20世纪,技术的性质和功能愈显明确。过去的技术多指生产工艺,现在扩展到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多种领域的“手段和活动”。由此可见现代技术除物质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这里重新审视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以往构成技能型人才劳动的主要成分是动作技能,因此,技能型人才一般由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组成中的主要部分不再是动作技能,其智力成分不断增加,因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日趋接近。所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亦可称“银领”。无论是技能还是技术都是为了应用,而且也只有得以应用才有意义。

二、培养模式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模式改革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我们只就第二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

四、模式的构建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地方性,生源的多样性特点,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不同学生合理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择业为主”和“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的“模块+双重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对不同生源分别定位的应用型教育模式与强化基础理论型教育模式的结合。既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和工程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又培养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为核心,按照基础模块和活模块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以达到双重培养目标的目的。

五、模式的特点

1.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课程安排尽可能“通,精,稳”与专业设置的“新,短,快”相配合。通,指基础课部分要通用;精,指专业课部分要针对学生就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指的是在基础和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采取“滚动式”教学。新,指在相应时间内专业课程应该与企业的需要相匹配;短,依照专业更新的频率,在专业学习时间上,比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略短;快,指“滚动式”教学的灵活多变。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突

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以双重培养目标为目的,赋予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共同发展。

2.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相结 合,侧重科学技术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改革之一是注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同样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技能和技术。高职毕业生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成熟技术,特别是成熟的高层次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要强调技术性课程或课程的技术性要强。但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应答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是以技术为主的教育,但这并不否定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共同难题日益增多和棘手的时期,单纯的科技教育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离不开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伦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关心人、注重人的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考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着重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着想。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此外,“模块+双重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且相互独立,还可以尝试两个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适当置换,改革用实践来佐证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

4.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但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是相互渗透的。

5.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也不仅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因为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持,则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开发应强调课程的拓展性,强调正迁移性和发展性,为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它应该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正由“需求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及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可以说,高职教育必须向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回归,以便完成一切教育都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6.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适合以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辅修制的要求。

总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有一定的动态性,其动态形式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决定,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积极向世界学习,加强与世界合作。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第二,培养国际性人才。高职教育要为经济主战场服务,要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主动满足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时刻面向世界,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与合作而培养“知识工人”。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加强国际法教育,加强国际贸易能力培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等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从而使先进的知识、技能在国际范围内流通,实现国际范围内信息、资源、经验的共享。

徐琼

第五篇: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引言

交通工程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1],呈现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全国已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2]。但由于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交通工程又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国内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至今仍不成熟,特别是学生培养中未能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尤为重要和迫切。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规模不断增加,运输量持续增长,交通运输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各运输方式间低效衔接的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交通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凸现使得以研究交通运行规律、解决交通问题为主的交通工程专业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具有能以科学方法和工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科特征和国内交通事业发展趋势,交通工程行业需求未来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系统规划和设计人才:主要进行道路交通项目和综合运输体系的系统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网络规划和经济分析等。

(2)交通管理人才:基于工程技术、法制、教育等手段,对交通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以使交通尽可能高效、通畅、公害小和能耗少。

(3)交通安全研究人才:探究交通运行机理与事故发生发展的深层次规律,为交通安全环境改善提供基础依据。

(4)高科技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型人才:将前沿科学技术融入到交通系统的建设、管理与改善中,以提升其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标。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重点

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里所指的“技

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4]。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紧扣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培养中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知识的掌握,将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贯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5]。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设计和经济分析基础,能将道路设计、交通设计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将工程意识和效益观念融入学生交通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其次,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统计和建模

基金项目: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201205)

能力,使学生善于总结交通问题的分布规律,为后续交通系统改善奠定基础;最后,将信息技术基础学科引入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开发培养体系,使学生具有信息技术与管理服务领域渗透和融合的初步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

优化课程体系,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层次化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向要求使课程设置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作用,有很清晰的学习主线,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最终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具有完整性和专业化。

将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学习

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让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相对完整的一部分理论知识传授后提供课内时间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知识或布置必须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的综合型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习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与工作接轨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课堂学习和工作技能培养进行联系的中间纽带,在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合理设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完整内容和与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甚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一些有学习余力,喜欢探索创新的学生,以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激发学生多途径、多方向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拓展,通过参加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和专利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知识扩散应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结束语

探索有效的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及多方面、多角度人才培养问题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向社会输送合格专业人才需要长期不断研究的课题,需要从专业设置、定位、人才流向等综合考虑,只有结合行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下载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巢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教务处 陈兆龙 20 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

    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制造是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本文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

    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 英语教学论文在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应用型大学、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办学宗旨的过程中,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致力于建设一个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

    高校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

    摘要:专科生的成才目标和竞争实力应为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要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选用等诸多方面,摆脱本科和技校教育模式,构建出适合......

    关于高校应用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探讨和研究

    关于高校应用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探讨和研究 哈尔滨学院 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王宇摘要:目前土木工程的市场需求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不成正比,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匮......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

    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旅游专业发展迅猛,旅游经济总量呈现出不断上升态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日益丰富。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 目 总 结 报 告 沈阳医学院于2000年至2002年完成“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经过两年实践于2004年获得辽宁省教......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5篇材料)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万在红 向 瑛2013-1-8 17:03:02来源:2013-1-7 人民论坛(总第388期)【摘要】采用新模式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代大学教育实现教育与职业高度衔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