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21:4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二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坚持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并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就业与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42-01

“鲜明的行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正逐步成长为中国建材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一、设立“基础+个性化”课程体系,推动优势学科升位发展

1.课程设置

按照培养人文素养和学科素质深厚,同时具备基础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据学年分布渐次展开。第一学年主要设置通识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第二、三学年为学生进入所选专业方向学习,基本完成专业主干必修理论课程;第四学年进入个性延展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与“出口通道”,以模块化任选课程为主。

2.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素质为目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主线,对比分析“材料组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材料性能―工程应用”基本规律,针对本科学生实验教学多层次递进的需求,逐步构建起“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验”的四模块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如下:基础实验:面向3年级本科生开设,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性实验:面向3-4年级本科生,以材料成分设计―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与分析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性实验:通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实验:通过粉体工程实验、热工工程实验与毕业设计等训练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推动骨干学科错位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指学院教师深入企业增长才干,成为兼备专业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双师”;二指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院寻求专业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充电,并指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校企联合培养转化发展

1.产学研合作成果颇丰

阶段性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高校学科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助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本专业依托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合作资源。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熟

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教师为学生授课或专题技术讲座;相关课程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环节,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合指导毕业生设计(论文)的模式;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自主进行开放性实验及科技创新计划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或研究院完成相关毕业环节;聘请专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并探索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合作共建拓展了人才培养空间,丰富了办学资源,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3.科研促教学互动良好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别重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工作,并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专业老师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将优质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升级为学科优势,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学术前沿知识和科研课题进入课堂,也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扶持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推动创业项目占位发展

1.设计创业扶植模式

深化创业服务意识,为创业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创业平台,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引导学生结合专业领域和职业兴趣,从产业断裂带介入进行创业;有计划地组织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将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挑战杯”优秀成果。

2.设立就业培训体系

结合专业培养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职业资格、了解工作环境、晋升前景、现行各项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促进措施,由年级辅导员推动,帮助不同年级学生对自我发展做出初步规划。此外,从两个层次对大学生就业技能进行培训,一类是应重点开展的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另一类是普遍开展求职目标、敬业精神、职业规划、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调研走访获取信息支持

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最终就业落实单位和岗位做了追踪调查,近三年毕业生就业选择了材料行业相关工作。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了很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也已成为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管理者,专业水平、能力素质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责任编辑:杨国栋

第三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科 学 总 结 材 料

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2008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第一,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建立起完整、科学的课程数据库。该课程数据库贮藏着我院3000多门课程的详细档案资料,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历次开课记录、学生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测评,以及主讲教师对该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为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加大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建设力度,积极搭设院内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我们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了通信原理实验室、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电子工程开放性实验室、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电机与传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国际商学院模拟教学实验室、土木工程与建筑设计机房、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应用实验室、测试实验室、机械学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等诸多实验室。还建设了一个工业实训基地。基地内设有机电一体化FMS实训室、汽车电子实训室、工业网络实训室、电气技能实训室、现代电力系统实训室、电加工室、激光加工与快速成型室、机器人实训室、电子设计和创新实训室、通信综合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金属工艺实训区、钳工实训室、机械学实验室、汽车与发动机拆装室、机械部件拆装室、焊接实训室、互换性与液压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汽车结构实训室、先进制造室等一系列实验室、实训室。

二、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力、思辩力、创新力和外语、计算机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几年来,我们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遵循“有效教学”的理念,立足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革新,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我们的主要举措如下:

首先,为了务实高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完善我院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积极推进与知名企事业单位达成校企合作,先后建设了涵盖各学科的72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并有不少学生因实习表现优异在实习基地实现就业。

第二,尝试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如新闻传播系带领学生“走出去”,先后与香港浸会大学、凤凰卫视、TVB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在暑假期间举办“教学工作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战经验;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等积极推进“以赛代练”的教学实践,通过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土木工程与建筑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则积极带动学生参与由教师领衔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第三,改革课程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率先在法律系试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在全院推广。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深受 学生欢迎。

第四,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如在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根据中国学生特点进行改造的“哈佛式“和”德鲁克式”案例教学法,广受学生欢迎。根据此教学法撰写的论文《经管类本科生案例教学的实施研究——兼论本科阶段的创新教育》因其较强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在2007-2008年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和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得最高奖“一等奖”。

第五,积极进行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编写的教材《现代信息决策方法》获评“北京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并被特别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决策课程重点教材”。财政金融系编写的教材《银行会计学》,管理系组织编写的教材《企业资源计划(ERP)教程》,电子工程系组织编写的教材《课程设计讲义》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也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旨,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好评。

第六,专门建设了一批特殊教室,以适应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革新的需要。如半圆形的案例互动教室、提供情景教学的日本文化教室和模拟法庭、方便小型研讨班活动的小型研讨室,等等。

三、开拓多元的师资引进渠道,大力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林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我们积极大胆探索,采取种种有力措施。

首先,努力拓宽师资招聘渠道,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师资招聘渠道,以扩大选择空间。我院聘用的教师,既有来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各种优秀专业人才,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教师,又有从厦门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严格挑选的,能适应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兼职教师,还有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积极引导教师朝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我们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注重引进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上,鼓励专兼职教师充分介入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承担实验实训课程,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计划或参加相关竞赛等,使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另一方面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鼓励教师与企事单位进行横向课题的合作。几年来,我院教师已先后承担了近20个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如与台湾盛群半岛体有限公司联办“和泰单片机实验室”、与厦门海沧利用港口清淤生态整治规划方案研究项目、海峡西岸旅游接待中心规划等,获得合作单位的好评。

第三,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色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于精英人才培养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因而,我们除努力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外,还积极邀请社会各届专业人士前来讲学,开设各种讲座,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四,建立各种有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与学生联系。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提出更高要求。为密切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实行了颇富特色的教师服务责任制,实施教师课外答疑制度等。学院规定每位专任教师每周安排3个时间段至少6个小时的答疑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要求每位专任教师完成每学年的额定服务性工作,包括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从事科研课题等。为更好地实施以上措施,学院分期分批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独立办公室。

第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为了调动教师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我院设立教学创新奖、教学方法奖等各种奖项。对做出成绩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并通过公开教学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学院的互联网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测评体系,及时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正是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有效举措,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历次学生评教的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支教师队伍普遍表示满意。

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初显成效,广受关注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一定 成效。

2007年,我院在省内独立学院中率先组织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8个项目入选校级项目,其中7个获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08年,我院的申报工作再获丰收,共立项校极项目23项,其中10项入选省级项目,入选项目数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排名首位。

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中,我院学生先后获奖236项,如在2008年的“ One Show青年创意大赛”获视频类金奖(国际级),在首届(2008)“中日高校景观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国际级),在2007年“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中获一等奖(国家级),在“福建省第二届盛群杯单片机大赛”中获特等奖(省级)等。

在嘉庚学子频频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的同时,不少学生的实习成果也因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被实习单位采用,如“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无障碍游览路线图”、“漳州广播电视报电视宣传片”、“江西丰城芭提雅四星级酒店”等;连续两年,我院中文系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文集《文化强市求索──石狮文化强市调研文集》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秘》获得出版发行。

我院07、08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因此深得用人单位青睐。据统计,我院07届(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7%、08届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97.83%。

我院自2005年起,多次在全国独立学院峰会、独立学院教 学研讨会、独立学院科教创新研讨会上进行大会主题发言,介绍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相关论文《制度创新: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获得2005年中国独立学院改革发展论文竞赛优秀论文一等奖、《规范与创新:我国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双翼》获得独立学院科教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年7月,由于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成果显著,我院王瑞芳院长当选全国独立学院教学专门委员会执行主任。副院长戴一峰当选委员。

我院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办学经验,得到国内各所独立学院的广泛关注。我院先后接待来自省内外的数十所独立学院领导层的来访,介绍、推广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获得好评。

第四篇: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千故里——内江,内江是著名的甜城,山好、水好、人更好。这阵子我们在修沱江河沿江湿地公园,大家没有看到最美的一面,相信过段时间大家再来时,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加美丽的内江。

同时,我们也由衷地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让我们不仅可以交流学习,还可以畅叙友情。

今天我的发言,主要是想抛砖引玉,把我们的问题、困惑抛出来,把我们的工作向大家做个汇报,希望在与大家的交流探讨得到更多的启发、学到更多的经验。本次院长联席会的主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话题,对我们经管类学科来说,其实一点都不新奇,几年前大家就在按这个方向在做、在改革。但是,在2014年的今天,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在酝酿战略性调整的今天,这个话题似乎又是一个非常热点的话题,可以说是我们这类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当前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时表示:我们要让600多所地方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这600多所地方高校,就是99年以后升本的。600多所高校整体转型,从未有过的工程,就在我们还在疑惑、还在困惑的时候,2014年4月25日至26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举行,178所高等学校聚集驻马店,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的战略部署。在会议闭幕式上,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并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将地方高校转型的事推上了议事日程。

因此,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加具有时代的大背景以及现实的紧迫性。

当初在确定这个主题的时候,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舆论声势还没有这么大,当初蒋院长说让我们做一个交流发言,我也只想着把这两年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大家做一个汇报。没想到形势变化这么快,就在这一个月里,什么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什么驻马店共识都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仅仅只谈我们基于传统办学定位下所作的一些事情,好像有些滞后了。我想,我们更多的是想听听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这类院校、我们经管类学科该怎么应对。

因此,临时把题目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由于时间太仓促,思考、探索都谈不上,只想抛砖引玉,跟大家交流交流,同时把我们这两年做的一些事情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背景

(一)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标志性事件

在1999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这期间,我们都知道,我国高等教育启动了2件重大的标志性工程(远的我们就不多说哈,我们就77年以后的事)。一件是“211”工程,一件是“985”工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1995年开始启动)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 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此后,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的高校有34所。2004年,国家又正式启动了“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增补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所高校,使进入这一重点建设工程的高校总数达到了38个。这是国家在重点大学建设领域,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

至此,我国高校的六个梯队已经开始初步形成,即“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普通一类高校、普通二类高校、普通专科和高职专科高校等。这就基本决定了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格局。

但是2014年伊始,从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讲话以后,我国即将开始启动新一轮高校改革,1999年以后新建的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将整体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格局即将重新排序,就像排队检票进站,大家都按顺序站成了一列,突然,新打开了一道门,容许大家重新排队,这个时候,谁转身快、可能谁就排在前面了,而且越是排在后面的越乐意转身。像我们这样处于前不前、后不后的学校,就比较纠结,也就面临更大大的挑战。

(二)高校就业的主要问题:结构性失衡 见ppt

(三)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职业教育的讲话解读(2014.02.26)

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河南-驻马店)2014.1 教育部领导同志强调:„„

其实教育部内部关于转型争论应该还是比较激烈的。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并没有任何表态。

二、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挑战

(一)普通地方院校与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差别

(二)普通地方院校转型的主要挑战

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之应对

1. 地方普通高校应当在全面、准确理解“转型”政策背景基础上,科学把握“转型”政策的宗旨与要义,突出注意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避免陷入新一轮“千校一面”的误区。

2.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学科专业结构和拥有不同教育教学资源的学校,“转型”的目标与要求、策略与路径应各不相同,要在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寻求与市场对接点的同时,还要基于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等实际,充分利用优势学科专业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科渗透和专业复合,共同支持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3. 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积极应对“转型”导向过程中,尤其注意在发展目标定位等方面不要混同高职院校,特别要合理设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将其融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引导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 基于“转型”的宗旨和要义,地方普通高校应从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等方面,有效服务和充分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同时也要针对性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还要在突出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支持与促进作用,科学协调高校“四大职能”之间关系。

5. “转型”路径的选择和展开,要重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准确定位,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有效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系统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等环节。

6. 成功“转型”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是“人”的问题,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既要注意引入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以及实验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也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由此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7. 为有效推进“转型”,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自身努力进行政策调整和职能转换,也需要学校内部系统推进观念更新、制度调整和机制改革,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一起有效建构人才需求导向与考核评价机制。

为成功实现“转型”,需要特别注意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解决的主要问题: 1.型”?

2.3.基础性学科专业如何面对“转型”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现行有关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没有得到全面、彻底改革和调整之前,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的师范院校等是否存在“转型”以及如何“转学校如何科学处理“四大职能”之间关系?尤其是其中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

4.现行办学体制下,高校积极应对“转型”的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改革和调整财政经费拨款、招生考试、评估考核等体制机制?如何切实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5.在政府职能转换尚未到位情况下,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和把握自身与“政府”及“社会”之间关系?

四、我校“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模式的基本要素与内涵

我校“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由观念系统、操作模式、评价体系、管理方式、校园文化五大要素组成。

一是观念系统。包括一个核心理念,三个顶层观念。核心理念是,人才培养必须“以发展为中心”,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才能诠释教育的本质属性。三个顶层观念:“三原则”的教育观(人才培养贯彻发展中心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爱与尊重原则)、“五统一”的人才观(人才发展实现潜能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自我与环境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品德与才的统一)、“五强化”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知识的实践性、学习与生活的相关性)。

二是操作模式。包括一条主线,两个延伸和三个平台。一条主线是指“教学做统一”。两个延伸是教学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向第二课堂延伸,以校内为基础向校外延伸。三个平台是构建以课堂为基础的“教学做”互动的教学育人平台、以校内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活动育人平台、以校内为基础向校外延伸的校地联动育人平台,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人才培养空间,形成人才培养合力。目的是以“一个核心理念,三个顶层观念”更新落后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知识观,创新育人模式,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做的关系问题;以“一条主红,两个延伸,三个平台”的操作模式,解决传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人的综合素质和谐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评价体系:构建以能力为中心,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实现“五个结合”: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一个阶段的最后评价和这个阶段教学过程的评价),知识性评价和能力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考试评价与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专业知识评价和选修课、基础课评价相结合(承认选修课),课内教学评价与课外活动评价相结合,客观性评价与主体性评价相结合。

四是管理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重视人的需要,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教学过程管理、班级管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

五是校园文化:构建有教育性的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就是要铸造大学精神,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发扬民主、力求创新。倡导真才实学,力戒浮躁浅薄,鄙视弄虚作假,驱除滥竽充数。让大学成为历史文化的源泉、精英人才的摇篮、自由精神的家园、文明儒雅的典范。

(二)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试点情况

2013年我院工商管理列入全校五个改革试点专业之一,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创新课堂教学改革

——广泛采用案例项目教学法,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深化教学理念改革

让“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每位老师心中,贯穿落实在行动上,在教学中始终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案例教学等有效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发展的实践性、学习与生活的相关性;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2)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方法,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讲授为主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法、问题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对话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方法,尤其广泛推广案例项目教学法。围绕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教、学、做”统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为了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除了创新教学手段方法,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如教学中,应首先明确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确定每一章节的知识任务和能力任务,并根据相应的目标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辅以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和组织相应的课堂教学。

(4)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将反思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通过反思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谋划解决问题的预案;课中通过反思自我监控教学过程,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课后通过反思对自身课堂教学中好的经验进行固化和对不足进行改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水平。

2、围绕专业学习分年级开展不同的专业教育活动。

大一以专业认知教育为主题,将开展新生融入校园系列活动,如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专业兴趣小组活动,艺体、素质社团活动,暑期社会认知实践活动等。

大二以专业知识拓展为主题,举办企业家讲座,商业学子论坛,从业资格考试培训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参与高年级举办的一系列专业技能和学科竞赛等活动。

大三以专业能力提升为主题,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ERP企业经营模拟大赛,企业家谈经营管理讲座等活动。

大四以创业实践、就业服务为主题,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项目孵化,就业服务等。

3、校企(地)联动育人

(1)聘请企业老总、高管、行业资深专家等来校讲学、授课。以《专业导论》为突破口,实现由校内教师与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联合教学模式(含实践教学)。

(2)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问题。(3)试行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提高学生职业规划与社会适应能力。

(4)充分利用学校与川威集团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加强与川威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为校内外联动育人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我的交流发言结束,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短期内现代学徒制还无法在高职教育大范围推行。基于这一实际,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时宜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策略,同时营造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整体环境,引导高职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项目导师制

一、现代学徒制发展概况

国外,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辅之以课程讲授,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这一模式在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尤为完善。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企业广泛参与其中,大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以及产品的高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学徒制教育体系:有效地将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人才培养投资,政府的公共资金辅助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大化的发挥个人,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

国内,大力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如在江西新余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新余市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通过学徒对接岗位、学校对接企业、教育对

接产业,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企业先招工后培训再上岗。企业新招收的工人,上岗前,安排进职业学校培训。企业在与其签约之际,同时签订培训合同。学校先招生后学习再就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通过自身推荐,或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在校学习并进入企业带薪学徒。在2012年9月至今,重庆27所高校、中职学校相继启动旅游专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还有许多高职院校,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潮流,结合本校实际,推行符合自身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面临的困境

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学徒制教育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许多地方、院校也大力鼓励和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但是,在研究和实践的同时,出现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主要问题: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与学校很难协调统一;学生管理工作难;质量与考核体系难维持;经费支持难以保障。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三、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改革实践

尽管当前我省高职教育并不具备大规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但这并不妨碍高职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学校)就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学校软件技术专业自2013年开始调整为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聘请技术能手指导特长生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等,实施“项目导师制”的现代学徒制。

1、“项目导师制”的具体做法

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学生。每位“师傅”最多收6-10名“徒弟”,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并负责实施。以真实项目(任务)、竞赛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师傅”更多是通过企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等来培养“徒弟”。

2、“项目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提升了“徒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014―2016年,“徒弟”先后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促进了“徒弟”就业、就好业。2015年毕业的6名“徒弟”在离校前全部签约,薪水比同专业学生平均高出50%左右。2016年毕业的10名“徒弟”在离校顶岗实习前全部签约,薪水比同专业学生平均高出80%左右。

3、对“项目导师制”的反思

总体来看,学校“项目导师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以及企业的认可,“徒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一方面,充分借鉴、吸收了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一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为目标,体现了就业导向;二是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紧密合作;三是加强考核,培养期结束后,学校按培养协议规定对“师傅”和“徒弟”进行考核,并基于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要求“师傅”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四、我国高职试行现代学徒

1、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策略。既可以自上而下,如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再通过经验总结与交流来逐步推广。也可以自下而上,即由单个的高职院校进行各种形式的试点和试验,如实施带徒工程,逐步积累经验,将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通过某种形式上升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度或文件,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

2、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通过出台诸如《校企合作促进法》《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学徒制培训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学徒制培训的法律地位,明确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的权、责、利,为试行和逐步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法律依据与保障。二是要建立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政府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利益与诉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和加入学徒培训,如对接受学徒的企业给予奖励或经费补贴,将学徒培训的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起来。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逐步形成企业公民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于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引导高职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就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而言,由于政府在引导策略与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未能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具体来看,一是政府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对其促进就业功能的期望值过高;二是政府对高职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政府对高职院校采取的“生均拨款+专项经费”投入方式弊端明显;四是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干预过多;五是政府对高职院校采取了准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从干部任免到收入分配,再到职称评定等,无不套用行政管理的模式,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的供给引导不当,不但削弱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供给引导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反应动力。

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完善高职办学的制度环境,大幅提高生均经费投入,大幅减少对高职院校办学的直接干预,使高职院校能真正面向市场独立办学,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院校自主办学、行业评价、政府保障的高职内涵发展模式。

4、重视制度创新和方案设计

从实施项目导师制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在学习和借鉴现代学徒制时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微观的制度创新,如学校为顺利实施“项目导师制”,专门出台了制度,学生在学期内可以整天或整周地进行实践,在学期外可以整月地进入企业学习和实践;制定了企业学习与课程学分的互换制度,学生在企业获得的学分可以代替其课程学习;二是科学、系统的方案设计,如“项目导师制”在实施之前,主要围绕着“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企业环境培养”等关键词进行了系统的方案设计,使得“项目导师制”具备了很好的操作性。这为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斐.构建软性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j].软件工程师,2015(01).[2]高由东,朱?h璇.缩短输送链“适销”育人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新模式[j],职业.2015(02).[3]时武略.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01).[4]张勇,江萍.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制:英国与德国之比较[j].江苏高教,2015(01).[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作者简介:李红日(1980.10―)男,籍贯:湖南邵东,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移动互联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高职教育研究。

下载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三江学院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高......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 目 总 结 报 告 沈阳医学院于2000年至2002年完成“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经过两年实践于2004年获得辽宁省教......

    广播电视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育与探索(五篇材料)

    广播电视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育与探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11-10 15:58:00 ]作者:李芹燕编辑:studa20摘要:在探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应用型人......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很长时期里是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普通高等教育。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等专科教育也都遵循着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的专业或学科教育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巢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教务处 陈兆龙 20 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

    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采取“一二三”培养模式,即确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一条教学主线,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教学体系,实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