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6:0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采取“一二三”培养模式,即确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一条教学主线,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教学体系,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可以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职通信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构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网合一的脚步加快,技术方面正在向软交换、下一代互联网NGI、3G和后3G、智能光网络和宽带接入共同构成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发展,通信企业的经营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和研究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及一些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增值电信服务商与支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通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既掌握通信技术知识,又懂市场营销,能进行通信设备维护管理、设备营销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三加强一紧跟”(即加强英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为邮电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构建了“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一”是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两个教学体系。即“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通过课程的模块化与综合化、课程的整合与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三个结合。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与学相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与企业)、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与生产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制定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深入通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针对的岗位群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配、测试、维护以及线路和杆塔工程的施工、安装、建设等一线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确定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将知识分解为思想政治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1,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2。“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基本做法是:在前两个学期,通信类专业所有学生学同样的课程(基础平台),完成基础共同课和专业共同课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完成专业方向(专业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1.搭好“基础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礼仪》等必修课程和《书法艺术》、《文学欣赏》等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举办《健美操》、《诗歌欣赏》等讲座以及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搭建“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类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方法,注重素质培养。在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的理念与具体构想,并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重视“专业模块”,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和电信企业转型需要,开发新课程,如根据ADSL的安装与维护的需要,开发新课程《ADSL技术》。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如分别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增加软交换的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增加IPV6的有关内容,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增加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有关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更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如已将《光纤通信原理》、《通信电缆线路》和《通信英语》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此外不断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课程,在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锻炼。如在《现代通信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着重强调知识性、模拟性和参与性。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组设项目经理1名,技术总监1名,工程师若干名。项目经理以自荐形式产生,任职条件是能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技术总监由项目经理任命,负责方案的架构设计、进度监测等;组员由技术总监根据能力和特长分工,分别承担子系统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文本打印等工作。同时成立一个10人评审小组模拟实际评标,负责答辩工作并评出各组的成绩和名次。实践活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环节,达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实训目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力。

“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三个训练(课程单项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素质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

1.实习实训的内容逐年递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训安排上“年年有实习,期期有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机结合。第一学期安排入学教育、军训与认识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职业意识。以后每学期集中安排为期2~3周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训操作,了解和掌握今后就业的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树立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

动,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训方案的设计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平台及实训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训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一是实施单项实训,如在物理课单项实训中开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根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全过程。在《电工与电子》课程实训周,按照规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测试等工作,最后进行课题鉴定。二是开展校内综合实训。按照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熟悉通信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通信网中交换、接入、传输等各个岗位的操作训练。三是完成阶段性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通信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加深对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认识。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通信企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训教师或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一二三”通信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显现成效。一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毕业生成为深受通信行业与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我院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统计表明,8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增值电信运营企业实现了就业。我院2005届毕业生被选聘到四川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在参加华为设备认证工程师考核时,成绩列前8名的均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

第二篇: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是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学生技能提升;四是运用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论文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 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我国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高职高专院校每年给社会提供约二百多万名毕业生,但是“技工荒”的问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方面是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有事无人干”;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困难,“有人无事干”,这一对矛盾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一个警告,是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供给结构的质疑。引起这对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行革新。在充分了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需状况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载体、能力核心——项目化课程改革

高职的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高职教学课程,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前后作了大量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这种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

在批判继承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学院启动了项目化课程改革。如何转变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学院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五结合”的途径,即“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个体探索相结合,观念转变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课改实践与课改测评相结合。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理念,对自己任教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包括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先后有173人通过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其中167人合格通过,64人获得优秀,通过率达97%,优秀率达37%。在教师职教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学院及时启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目的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首先是依据职业和岗位的工作要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并依据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能力培养与发展阶段,以学习内容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进行课程序化,形成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其次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情景(章节),学习情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排列,各情景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知识体系重复性逐步递减、层次逐步上升原则穿插其中。经过开发的课程体系完全打破了学科课程的束缚,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高等性。

二、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

传统教学推崇权威型知识观,注重知识体系的呈现,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教学成为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职业教育最初也没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学”“课堂学理论,实训学技能”成为职业教育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抹杀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不断遭到人们的批判。在对传统教学进行批判反思的过程中,行动导向教学应运而生。行动导向教学推崇批判型知识观,主张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尊重体验,重视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被视为主动追求成长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学院在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策略。以《网站前台设计》为例,为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反复训练,知识能够反复应用,项目经验等职业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积累,课程团队将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按网页设计师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以企业宣传类、IT技术支持类、资讯类等网站建设项目构成学习情景。以这三个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项目需求分析→网站框架界面设计→网站素材设计与处理→标准化网站页面制作→网站测试与发布”等工作任务的完成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能力、知识和素质三方面的考核融于项目完成过程中。每个教学主题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不仅建构了职业知识,提高了职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人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展技能、亮风采、促教改——学生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通过技能大赛,不仅能够促进办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也能够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作为行业技能大赛较早的发起单位之一,积极地为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搭建平台。2005年11月,“鸣远杯”全国首届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技能大赛在学院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举办的化工操作技能大赛。大赛制定的化工操作工技能评价标准得到了参赛院校的认同,石油与化工高等职业院校以此作为教学使用的学生技能考核参考样本。建材、机械、电子等行业的技能大赛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远。学院专门建立了技能大赛的相关制度,激励和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在学院的重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在近四年举办的国家、省、市级各类大学生比赛中,共有两百多人次获奖,特别是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9个,二等奖4个。

四、自主创新、方法先行——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传统的创新理论及方法非常多,近300种,如常用的有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属性列举法等。但这些创新方法都过多依赖于人的心理因素,其过程具有很大的无序性、随机性和偶然性,难以寻找其规律,大多数人很难学习和掌握。相对于传统的创新方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它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提供了突破思维惯性的方法、技术预测的工具、解决问题的系统化方法等,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创新效率。因此,在高职创新教育中引入TRIZ理论,进行创新理论教育,将是当前高职创新教育改革中一条非常值得探索的途径。

学院在引进与推广TRIZ理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1.教学实践。面向全院开展TRIZ理论与创新技术公共选修课,让每一位对创新感兴趣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TRIZ的基础知识和典型案例,为应用该理论来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打下理论基础。本课程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将TRIZ理论与实践进行一体化教学,把理论知识贯穿到教学案例或工程实践问题中,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上学生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以及跟随教师解决一些工程实际的发明或创新问题,真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学术讲座。TRIZ理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分批开设学术讲座,将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应用案例以学习模块的形式讲授给学生;院长带头开设讲座,分别向教师与学生推介TRIZ理论,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学习与研究TRIZ理论,努力培养高职创新型人才;邀请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与专家来校作TRIZ理论学术报告,介绍国内外TRIZ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3.创新与发明科技活动。学校为有志于发明创新的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发挥他们创新潜力的空间,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和大学生创新社团,由教师带领小组或社团开展创新活动,利用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对生活中的工程技术系统或产品进行改进。对符合实际产品质量和用户需求的改进方案,支持学生申请专利,并设立专门基金予以资助。

五、自主开发、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具备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职业环境;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基本建设;是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重要途径。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智力与知识优势和企业技术与职业特长,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体,对基地实训装置实行自主设计、自主安装和自主调试;对整个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和校企合作共建。根据行业生产特点,学校组建了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开发建设团队,自主研制具有行业特点的、适合于学生操作训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实训装置,自主开发专业技能实训装置,自主设计安装综合能力实训的生产装置等。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通过开发与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校企共建。其共建方式有:首先,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从建设方案的制订、实训项目的论证、实训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与验收都容纳了企业专家的智慧和职业优势。此外,企业向学院无偿提供项目建设所需设备、仪器与仪表,学院在实训场所为企业作产品展示和企业宣传。

第三篇: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朱春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1期

[摘要]文章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从专业建设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高职 形象设计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春辉(1975-),女,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形象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重庆 40005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051-01

2003年12月10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提出要倡导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2004年以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动和实践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单位)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企业的完全参与,它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深层定位问题的迫切要求,是学校、企业和求学者三者利益实现的内在需求,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二、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讲话中指出:“它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互信互惠的一种新的合作关系,整合了学校与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它有利于企业

解决人才难的问题,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紧紧围绕专业教学需要,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打造专业特色,塑造专业的品牌形象;立足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主动建立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形成校企按需组合,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2.校企合作,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为了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校成为企业定向人才提供及低成本项目研发的场所,充分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与中国金夫人集团积极推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产、学结合的道路,学院承接企业的人才培养订单,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签订合作协议,使校企双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互惠互利。

中国金夫人集团是重庆首家外商独资企业,1989 年登陆重庆,历经19年成熟发展,已是亚太地区商业界的首席代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金夫人集团决定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引进企业急需人才,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订单,设立了金夫人形象设计冠名订单班,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接轨的无缝性,有效地推动了职业能力培养的深化,真正做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提前铺就就业的绿色通道。

3.设置校企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领导组织机构。为有效保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真正贯彻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的各项内容,校企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成立了针对订单班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及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具体明确了各机构的工作职责,给予订单培养工作必要的组织保障。

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

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是:组织实施2007级金夫人形象设计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配合企业进行实习实训阶段的学生管理;开展外联工作,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络沟通,做到双向交流沟通;组织、实施校企合作事宜的具体工作。

4.推行专业导师制。为了保障金夫人形象设计班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确立班级辅导员的基础上增设一名专业班导师,导师由学校形象设计专业带头人或者金夫人资深专业设计师担任。其主要工作职责为:负责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负责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过程的学习、生活管理;负责学生课余专业辅导;负责组织与专业相关的集体活动;协调学生与合作单位的关系;完成院、系(部)交办的其他学生工作。

5.成立校企双方认可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推进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了校企双方认可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章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交换人才培养意见,提供相关行业信息;履行双方签订的实训基地合同,并提出建设意见;执行学生实习实训计划;研讨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实训、培训质量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委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6.订单班的教学组织工作。(1)每年3~5月,校企双方召开一年一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并在教学中认真严格地执行;(2)在一个学中,企业要派资深设计师到学院举行4次讲座,介绍行业最新信息,宣传企业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3)学院根据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严明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序地组织各项教学工作;(4)常年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企业必须按学院教学需要,提供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及较高实作能力的优秀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5)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组织金夫人形象设计班的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了解企业,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6)为了提高金夫人形象设计班使用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学院组织专业教研室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符合专业需要的系列教材、教参;(7)学院形象设计教研室教师集体讨论确定金夫人形象设计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严把教学质量观,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8)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每位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及时跟踪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企业需求;(9)学院确立各专业课程的考试考核要求和标准,大胆尝试新的考试形式,做到考试内容和工作实际需要的高度融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10)紧密依托企业建设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投入专项资金和企业的扶持资金,建成较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践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7.订单班的学生德育工作。(1)聘请有经验的学院教师担任金夫人形象设计班的专职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2)组织金夫人形象设计班的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艺术节,加强素质培养;(3)由企业设立金夫人形象设计班奖学金,对金夫人形象设计班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奖励;(4)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与学生进行联欢,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情感沟通。

通过实践探索,目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作良好,学生学习动力强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得到家长、学校和企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EB/OL].http:///20050926/article/2006-05/731.htm,2006-05-23.[3]李志宏.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1).[4]李定仁,马正学.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2(9).[5]李世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第四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五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下载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总结作者:课题组来源:课题组点击:246时间:2009-4-19 10:57:00 一、背景及概述 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精选合集)

    摘 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短期内现代学徒制还无法在高职教育大范围推行。基于这一实际,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时宜采取......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李选芒1 赵居礼2【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营造职业技术训......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精选五篇]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当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在湖南的永州、湖北的武汉和江苏的无锡先后三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