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当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切入点,在分析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当今世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开始在国内许多职业院校试点。根据欧盟发布的题为《就业及社会状况年度评论2012》报告,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阶段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我国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学校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化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入了实质推进的阶段。
1.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并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一直处于不断地增长与创新之中,在不同的国家体制与背景下,其实现形式也不同,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展了新的学徒制改革,相关的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根据培养形式和学徒学习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模式、瑞士的“三元制”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也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国家战略层面具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形成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形成了校企联合为主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具有合法的双重身份,教育培训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形成了广泛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教育性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共同发展趋势:学徒的对象不断扩大,并从传统行业向广泛的职业领域扩张;学徒制项目层次呈现的阶梯化和模块化;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理论与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走向融合;出现相对成熟的第三方培训与中介机构。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经历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实现形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过程没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现在实行的“现代学徒制”多是对西方“学徒制”的引鉴,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停留在学校本位的教育模式上,尽管高职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展顶岗实习、实施订单式培养等,但所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学校组织,企业参与。这种培 养的人才是否学以致用,是否满足企业需要,是否真正具有岗位职业能力,还值得探讨。
2.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依托职教集团,搭建“政校企行”协作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平台。发挥职教集团优势,选择部分知名企业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面对面”、“点对点”,在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搭建紧密合作的校企共建、衔接培养平台。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构建由政府引导、行业引领、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2)分段培养、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实行分段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于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期每学期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专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同时到签约企业见习或实习1-2周进行专业文化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四学期每学期到企业进行2-4周的专项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在签约企业进行主要岗位轮岗实训;第六学期到签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徒总的学习时间(含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实施企业班组管理模式的班级,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1个师傅可以带2-5个徒弟,分组学习,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3)校企共建,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岗融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学校德育与企业管理为切入点,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制图与电气CAD、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职业基础课程,以电力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课程为职业能力课程,以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市场营销、电力法规为职业拓展课程,以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选修课为职业方向,融合维修电工(高级)、进网作业电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借助国际化平台,引进国际专业认证,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构建了“课岗融通”为特征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专业认知、电工实训、电子实训、电机与拖动实训等基础能力培养;变电运行仿真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进网作业电工实训、顶岗实习等全面能力提升的“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专业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培养不断线,始终贯穿。
(4)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图书阅览室、自习室、微机房等场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校企共同参与考评,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访谈了解教师课堂组织的真实情况,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评价与学生评教意见进行比较分析,尽量做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企业跟踪调查、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持续评价。
(5)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针对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等四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校企共建共享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实现辅教辅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融入慕课建设思路,开发在线课程,制作微课资源包、实验实训项目包等,同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难度,校企共同研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达到提升技能训练效率,实现真实项目的虚拟化,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6)实施“双元育人”、“交互训教”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带头人”、“双导师”、“双向挂职”等“双元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双方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导师的岗前培养制度和达标上岗制度,学校和企业导师通过“交互训教”授课的方式培养学徒,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的企业导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企业技术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的“明师德、会教学、能科研、懂行业、精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
(7)健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促进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管理工作,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搭建校办企业和学校组成的联合、一体化育人。制订学徒管理办法,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法权益。完善“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共管。建立“责任共担”的运行约束制度,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共同负责。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制订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和中介机构评价结合,定期检查、反馈,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媒体等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参考文献:
[1]鲁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Z].2014.[2]曾照香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阶段、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3).[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职业教育,2014(7).[4]赵有升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5]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5).[6]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
[7]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82.刘哲,女,1988.12-,研究生,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电话:***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世纪路30号 邮编:255000
第二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形式;是将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从院校拓展到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与社会,实现了学生能力素养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此许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招工形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渠道、教师与师傅双向交流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与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等中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利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对促进职业教育更务实、更健康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一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并给予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或者专项资金补助,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2013 年河南省批准了学校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方案,2015 年河南省批准学校开展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方案,省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是校企双方要加强岗位安全意识教育,要求企业应支付学生合理劳动报酬,并为实习生购买“责任保险”,切实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三是在政府引导和监管下,开展PPP 合作机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办学体制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按照产权制度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探索多元体制办学形式,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体制改革;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依行业办专业,建专业馈行业学校以“立足地方,依靠企业,服务行业”为原则,和中铁电化局设计院、中铁电化局三公司、北京通号工程有限公司、洛阳电务段等多家企业就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配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积极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建设集铁道信号、铁道通信技术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等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演练场;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中国铁路通号总公司等单位加强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校专业实训的需要,充实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地区,为企业、其他院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
二、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根据教育部2014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学校积极开始试点,推行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招生方式、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和探索。目前,河南省入选全国165 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正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稳步推进实施,逐步完善“基础素能+核心素能+拓展素能”的素质培养体系、“过程考核+德育学分+职业认证”的人才评价体系、“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多元评价”的创新机制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项目试点领导小组,分设秘书处、理论研究团队、实践探索团队(通信、信号、供电三个专业团队);合作企业相应成立项目办公室,分设技术小组、协调小组、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五个育人环节。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同研讨实训方法与实训项目,三是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四是共同做好“双元”(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五是共同做好学生招生与就业,使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学校联合企业在2015 级学生中共同组建3 个铁道信号专业、2 个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2 个铁道通信专业学徒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同步实施“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团队教学,并为学徒制班级配备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德育教师;另外引入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通信、信号、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评价和反馈。“立德树人,技能为本”的立体培养1.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校组织专家编写校编教材《岗前教育教程》,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歌手赛、才艺赛、体育赛,“法律讲堂”“道德讲堂”“模拟应聘”与“企业文化周”,举办爱心社。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引导学生平稳进入社会,解除困惑,树立信心,快速实现角色转换,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全方位融入企业团队;三是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特点,介绍薪酬、劳动保险、劳动合同等方面内容,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2.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课程开发标准,建立“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采用“师带徒”模式增强专业实践教学,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引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实训项目,改革实训方式,促进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融合,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寓学于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1.针对在校学生工学结合 如第一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开展校内实训,获得基本实践技能;第二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假期还可进行专项技能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学校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中铁建“十四局通信班”,中铁建“十四局供电班”,校企双方本着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惠互利的原则,采用该模式校内教学与顶岗实习。2.针对企业职工的工学结合 学校根据用工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专业技能需求,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包括学历教育班、专技人员培训班、特殊行业或工种培训班等。如,学校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一公司合作的“一公司信号班”、中国中铁的的“三公司信号班”就是针对企业职工再学习、再教育而开办的职工班等。“校企共育,权责共担”的订单培养学校按企业“订单”要求招生,由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按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培养,职业院校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企业“私人定制”专业人才,做到招生招工一体化。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的“济南通号班”“天津通号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模式培养学生。在“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实现两个“双向对接”:一是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做到“产销对路”;二是学生与员工角色的对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岗前培训,创设企业环境、企业管理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服从企业决策的员工意识。“订单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为学校赢得声誉,更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平台对接大赛是竞技场,也是风向标。学校在铁道信号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全国铁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得各专业一、二等奖。竞赛深化了与行业更紧密的合作,多项竞赛都有知名企业参与,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便于研讨、开展专业建设;比赛内容与产业发展、行业标准融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的改革创新[4],引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观,塑造“技能改变命运,大赛点亮人生”的价值观。
第三篇: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核心提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模式。
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造成了致命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个阶段的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把培养目标划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重建学习载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工”与“学”的交替——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由于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集聚教学团队的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专任专业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对于专兼教学团队的管理,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专兼教师互相帮扶、取长补短,使专兼教师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共同提高,促进专兼教师协同工作,整体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实现团队目标的集聚效应,使团队效能最大化。
5.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优势。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三个原因: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创设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通过开展优秀学徒、优秀技能手、优秀设计师等的评比,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展示学生学习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激励对学生成长的促动。三是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第四篇: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短期内现代学徒制还无法在高职教育大范围推行。基于这一实际,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时宜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策略,同时营造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整体环境,引导高职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项目导师制
一、现代学徒制发展概况
国外,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辅之以课程讲授,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这一模式在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尤为完善。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企业广泛参与其中,大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以及产品的高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学徒制教育体系:有效地将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人才培养投资,政府的公共资金辅助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大化的发挥个人,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
国内,大力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如在江西新余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新余市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通过学徒对接岗位、学校对接企业、教育对
接产业,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企业先招工后培训再上岗。企业新招收的工人,上岗前,安排进职业学校培训。企业在与其签约之际,同时签订培训合同。学校先招生后学习再就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通过自身推荐,或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在校学习并进入企业带薪学徒。在2012年9月至今,重庆27所高校、中职学校相继启动旅游专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还有许多高职院校,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潮流,结合本校实际,推行符合自身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面临的困境
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学徒制教育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许多地方、院校也大力鼓励和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但是,在研究和实践的同时,出现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主要问题: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与学校很难协调统一;学生管理工作难;质量与考核体系难维持;经费支持难以保障。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三、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改革实践
尽管当前我省高职教育并不具备大规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但这并不妨碍高职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学校)就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学校软件技术专业自2013年开始调整为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聘请技术能手指导特长生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等,实施“项目导师制”的现代学徒制。
1、“项目导师制”的具体做法
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学生。每位“师傅”最多收6-10名“徒弟”,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并负责实施。以真实项目(任务)、竞赛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师傅”更多是通过企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等来培养“徒弟”。
2、“项目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提升了“徒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014―2016年,“徒弟”先后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促进了“徒弟”就业、就好业。2015年毕业的6名“徒弟”在离校前全部签约,薪水比同专业学生平均高出50%左右。2016年毕业的10名“徒弟”在离校顶岗实习前全部签约,薪水比同专业学生平均高出80%左右。
3、对“项目导师制”的反思
总体来看,学校“项目导师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以及企业的认可,“徒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一方面,充分借鉴、吸收了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一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为目标,体现了就业导向;二是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紧密合作;三是加强考核,培养期结束后,学校按培养协议规定对“师傅”和“徒弟”进行考核,并基于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要求“师傅”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四、我国高职试行现代学徒
1、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策略。既可以自上而下,如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再通过经验总结与交流来逐步推广。也可以自下而上,即由单个的高职院校进行各种形式的试点和试验,如实施带徒工程,逐步积累经验,将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通过某种形式上升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度或文件,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
2、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通过出台诸如《校企合作促进法》《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学徒制培训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学徒制培训的法律地位,明确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的权、责、利,为试行和逐步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法律依据与保障。二是要建立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政府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利益与诉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和加入学徒培训,如对接受学徒的企业给予奖励或经费补贴,将学徒培训的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起来。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逐步形成企业公民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于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引导高职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就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而言,由于政府在引导策略与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未能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具体来看,一是政府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对其促进就业功能的期望值过高;二是政府对高职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政府对高职院校采取的“生均拨款+专项经费”投入方式弊端明显;四是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干预过多;五是政府对高职院校采取了准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从干部任免到收入分配,再到职称评定等,无不套用行政管理的模式,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的供给引导不当,不但削弱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供给引导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反应动力。
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完善高职办学的制度环境,大幅提高生均经费投入,大幅减少对高职院校办学的直接干预,使高职院校能真正面向市场独立办学,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院校自主办学、行业评价、政府保障的高职内涵发展模式。
4、重视制度创新和方案设计
从实施项目导师制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在学习和借鉴现代学徒制时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微观的制度创新,如学校为顺利实施“项目导师制”,专门出台了制度,学生在学期内可以整天或整周地进行实践,在学期外可以整月地进入企业学习和实践;制定了企业学习与课程学分的互换制度,学生在企业获得的学分可以代替其课程学习;二是科学、系统的方案设计,如“项目导师制”在实施之前,主要围绕着“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企业环境培养”等关键词进行了系统的方案设计,使得“项目导师制”具备了很好的操作性。这为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斐.构建软性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j].软件工程师,2015(01).[2]高由东,朱?h璇.缩短输送链“适销”育人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新模式[j],职业.2015(02).[3]时武略.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01).[4]张勇,江萍.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制:英国与德国之比较[j].江苏高教,2015(01).[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作者简介:李红日(1980.10―)男,籍贯:湖南邵东,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移动互联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高职教育研究。
第五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是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文章从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区别入手,提出实施现代学制的必要性,并基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方案、招生与招工方式、教学方案制订、教学队伍组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提出了基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新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总结
引言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但对于长期实施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只有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构建和创新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1.现代学徒制内涵和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提出来的,由于大工业化和现代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及教育的规范性方面受到很大挑战。因此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就占据了主要地位,但学校职业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因此“现代学徒制”就应运而生了。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充分继承了传统学徒制师傅带徒弟的优点,又突出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特点,是一种深度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主要以实践和学生态度培养为主。学校和企业既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部门又是质量的监管和评价部门。学校和企业以课程为纽带而相互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大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现代学徒制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探索
2.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双元共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小组,结合合作企业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数控机床机械维修、数控机床电气装调、数控机床电气维修为典型代表类型的企业岗位标准,以提高数控机床维修企业所需的机械装调、电气装调、联机调试、维修维护能力为核心,解析其知识、技能、素养等全方位的要求,再结合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进行融通,依据职业认知和成长规律,以岗位和现代学徒制项目相结合的“校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实施小组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三级递进培养模式确出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在学校是项目课程形式,在企业以师带徒形式进行,在培训过程中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徒考核与企业录用对接、专兼师资与双导师制对接、学校管理和公司制度对接,使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在工作中学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把学校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2.2 现代学徒制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实施
在现代学徒制开始实施时,本专业在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并热衷职业教育的企业,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改革面试考核方式和录取办法。以对口专业岗位需求为基础,由学生自愿报名,通过走进校园专业宣传、企业面试等环节面试筛选学生,从而完成?F代学徒制班级的组建,并以企业进行冠名。
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班级后,与企业签订学徒就业三方合同,确定学生的“学徒”身份,职业学校注册学生的学籍。学生在企业即以“学徒”身份接受技能和岗位素养培训、参与生产、获得“准工资”。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委员会制定考核体系和标准,全程参与按对学徒的考核,对达到用工要求的学生即进入企业就业,达不到要求的员工由校企共同商定解决其就业工作。
2.3 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的制订
学校和企业交替培养方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显著特点,而学徒在企业中的培养是真实工作生产中进行的,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专业现代学徒制在企业实施的环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徒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采取“学生→学徒→准员工”交替进行,在学校由校内课程实施理论培训,在企业由师带徒的“岗位+技能”的培养模式开展专项技能培训。
在企业中选聘一批技能熟练、经验丰富专家担任师傅,实施1带1的师带徒工程,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参培的学徒经过定期培训后,再进行岗位轮换,保证每个学徒相关岗位得到全面的锻炼。由此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让学生真刀真枪感受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体验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及专用的设施设备;另一方面,企业经过长时间全面考察、精心培养,可以找到称心的员工,降低挑选员工不当带来的风险。
2.4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制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必要手段。以培养学徒技术技能为核心,以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师师傅双导师教学为突破口,校企双方已共同制定数维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配套与之相符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数控机床械和电气装调核心课程,编写配套的企业实训教材,实施“三段”式教学,共同制定和实施考核评价标准,筹备共同两项专业教学研究等,如此深化“校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5 现代学徒教学队伍的组建
“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包括培训师傅和教师)建设工作需遵循校企互认和共同指派教师两原则。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以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强化“双导师制”队伍建设。一是从企业请进在本专业工作多年,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企业负责人,辅以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二是学校遴选现有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由企业职业培训师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法培训。三是安排优秀高技能人才作为学徒在企业培养期间的师傅,承担学徒在企业中主要教学任务。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师傅,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2.6 现代学徒培训的考核
而“现代学徒制”的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根据学徒交替进行的特点,在学校培养部分由学校按课程进行考核,在企业部分由企业按公司管理和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对于学徒培训期满,由来自于行业、企业的代表和职业学校教师的专设“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委员会按学徒结业考核标准考核,除了完成数控机床机械装调工、电工特殊工程操作工等的鉴定外,并将合格的学徒评定为企业准员工并被安排到合适岗位实习,逐渐地过渡到企业正式员工。
2.7 现代学徒质量的管理监控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学院与合作企业将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共同制学徒管理办法,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深入企业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实习期工资实施标准》和《现代学徒制准员工工资实施标准》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学院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与之配套的弹性学分制,创新和完善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实习信息。完善实习巡视和跟踪管理制度,分人分片负责对专业带队教师的实习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规范学生实习档案管理,要求学徒实习期间能做好工作记录,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实习工作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按企业要求建立严格的实习前培训和准入制度。
3.结束语
总之,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探索过程中,学校应根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合作企业的利益核心点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内涵建设,?⒅耙到逃?植根于企业之中,有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为同类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3]姚燕芬.潘建华.关于校企合作新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1).[4]孙结红.新常态下中职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2015,(29).[5]徐超,王丽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1).基金项目:
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规划项目2015-2016课题,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研究(GZY15C44)。同时该项目被四川省教育厅审批“四川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
熊征伟(1974.08-),男,四川广元、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