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时间:2019-05-14 21:4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院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院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第一篇:职业院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良好的考评机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否延续的一个关键体系。需建立一套对企业对学校、对师傅对学徒的一个评价标准,促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该文初步探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沙环保学院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中的应用,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和考评体系是关键因素。

关键词: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 现代学徒制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 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43-02 现代学徒制概述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下,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技能传授方式的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其本质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精神培养,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途径,在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是还没有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现代学徒制倡导学校、企业之间深化合作,同时教师、师傅之间通过联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递进,企业招工难等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终极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近年来,在欧洲等老牌制造业国家,现代学徒制受到普遍的关注,为此,英国制定实施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对现代学徒制体系也进行了强化和完善。

国务院、教育部在2014年召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并出台了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件。但是相关的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政策还没有建立,政府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试点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上,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各方的职责、任务、考核评价、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进行具体说明[2]。

尽管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还不成熟,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但是在我国职院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长沙环保学院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形测量、水准测量或gps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量与登记、地理国情调查;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影像解译、空间数据处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些技能都是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目前学生技能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课堂,学生得不到真实项目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东西与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此外,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经验,很难把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与、前沿技术、生产活动与教学融合起来。因此,在该专业迫切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真正对接。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学徒制和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糅合起来。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与企业是不一样的,要将现代学徒制培养应用起来,合作育人的机制将有待更进一步探索[3]。学校和企业需共同探讨,共同参与,形成“双主体”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责,学生必须明确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明确的制度,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提供有效的保障[4]。企业和学校必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社会中有更大竞争力。

3.2 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师资队伍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把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共同付出。同时,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监管才会使得这种模式正常实施。

在我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除了在高考分数线上进行区分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尤其是职业院校在对教师的引入中没有设置教师的职业教师引入标准,引进人才的模式依然是重学历轻经历,对于教师的企业经历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职业院校目前是引进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直接来自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虽然他们有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不用说把项目带入课堂。而企业的师傅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师培训,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企业师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支完善的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培养适应该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学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的将学校的专业老师派入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企业师傅定期进入学校课堂,提高师傅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能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由教师和师傅共同商讨制定。在进行教师的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时,教师的企业一线经历要纳入到考核中,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也应纳入到企业的考核中。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不能只看学历,更不能将学历资本定为进入职业院校的门槛。

3.3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企业锻炼的“职业性”的有机结合[5]。目前国土测绘与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只能满足传统的教学需要,与社会的真正需求有所脱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进入企业,了解目前企业中与该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分析这些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最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课程的设置方式灵活多样,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3.4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考评体系

良好的考评机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否延续的一个关键体系。需建立一套对企业对学校、对师傅对学徒的一个评价标准,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核心提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模式。

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造成了致命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个阶段的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把培养目标划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重建学习载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工”与“学”的交替——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由于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集聚教学团队的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专任专业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对于专兼教学团队的管理,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专兼教师互相帮扶、取长补短,使专兼教师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共同提高,促进专兼教师协同工作,整体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实现团队目标的集聚效应,使团队效能最大化。

5.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优势。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三个原因: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创设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通过开展优秀学徒、优秀技能手、优秀设计师等的评比,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展示学生学习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激励对学生成长的促动。三是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第三篇: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短期内现代学徒制还无法在高职教育大范围推行。基于这一实际,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时宜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策略,同时营造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整体环境,引导高职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项目导师制

一、现代学徒制发展概况

国外,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辅之以课程讲授,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这一模式在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尤为完善。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企业广泛参与其中,大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以及产品的高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学徒制教育体系:有效地将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人才培养投资,政府的公共资金辅助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大化的发挥个人,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

国内,大力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如在江西新余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新余市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通过学徒对接岗位、学校对接企业、教育对

接产业,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企业先招工后培训再上岗。企业新招收的工人,上岗前,安排进职业学校培训。企业在与其签约之际,同时签订培训合同。学校先招生后学习再就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通过自身推荐,或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在校学习并进入企业带薪学徒。在2012年9月至今,重庆27所高校、中职学校相继启动旅游专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还有许多高职院校,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潮流,结合本校实际,推行符合自身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面临的困境

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学徒制教育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许多地方、院校也大力鼓励和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但是,在研究和实践的同时,出现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主要问题: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与学校很难协调统一;学生管理工作难;质量与考核体系难维持;经费支持难以保障。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三、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改革实践

尽管当前我省高职教育并不具备大规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但这并不妨碍高职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学校)就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学校软件技术专业自2013年开始调整为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聘请技术能手指导特长生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等,实施“项目导师制”的现代学徒制。

1、“项目导师制”的具体做法

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学生。每位“师傅”最多收6-10名“徒弟”,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并负责实施。以真实项目(任务)、竞赛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师傅”更多是通过企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等来培养“徒弟”。

2、“项目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提升了“徒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014―2016年,“徒弟”先后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促进了“徒弟”就业、就好业。2015年毕业的6名“徒弟”在离校前全部签约,薪水比同专业学生平均高出50%左右。2016年毕业的10名“徒弟”在离校顶岗实习前全部签约,薪水比同专业学生平均高出80%左右。

3、对“项目导师制”的反思

总体来看,学校“项目导师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以及企业的认可,“徒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一方面,充分借鉴、吸收了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一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为目标,体现了就业导向;二是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紧密合作;三是加强考核,培养期结束后,学校按培养协议规定对“师傅”和“徒弟”进行考核,并基于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要求“师傅”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四、我国高职试行现代学徒

1、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策略。既可以自上而下,如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再通过经验总结与交流来逐步推广。也可以自下而上,即由单个的高职院校进行各种形式的试点和试验,如实施带徒工程,逐步积累经验,将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通过某种形式上升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度或文件,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

2、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通过出台诸如《校企合作促进法》《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学徒制培训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学徒制培训的法律地位,明确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的权、责、利,为试行和逐步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法律依据与保障。二是要建立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政府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利益与诉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和加入学徒培训,如对接受学徒的企业给予奖励或经费补贴,将学徒培训的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起来。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逐步形成企业公民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于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引导高职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就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而言,由于政府在引导策略与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未能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具体来看,一是政府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对其促进就业功能的期望值过高;二是政府对高职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政府对高职院校采取的“生均拨款+专项经费”投入方式弊端明显;四是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干预过多;五是政府对高职院校采取了准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从干部任免到收入分配,再到职称评定等,无不套用行政管理的模式,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的供给引导不当,不但削弱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供给引导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反应动力。

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完善高职办学的制度环境,大幅提高生均经费投入,大幅减少对高职院校办学的直接干预,使高职院校能真正面向市场独立办学,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院校自主办学、行业评价、政府保障的高职内涵发展模式。

4、重视制度创新和方案设计

从实施项目导师制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在学习和借鉴现代学徒制时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微观的制度创新,如学校为顺利实施“项目导师制”,专门出台了制度,学生在学期内可以整天或整周地进行实践,在学期外可以整月地进入企业学习和实践;制定了企业学习与课程学分的互换制度,学生在企业获得的学分可以代替其课程学习;二是科学、系统的方案设计,如“项目导师制”在实施之前,主要围绕着“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企业环境培养”等关键词进行了系统的方案设计,使得“项目导师制”具备了很好的操作性。这为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斐.构建软性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j].软件工程师,2015(01).[2]高由东,朱?h璇.缩短输送链“适销”育人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新模式[j],职业.2015(02).[3]时武略.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01).[4]张勇,江萍.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制:英国与德国之比较[j].江苏高教,2015(01).[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作者简介:李红日(1980.10―)男,籍贯:湖南邵东,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移动互联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高职教育研究。

第四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是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文章从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区别入手,提出实施现代学制的必要性,并基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方案、招生与招工方式、教学方案制订、教学队伍组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提出了基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新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总结

引言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但对于长期实施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只有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构建和创新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1.现代学徒制内涵和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提出来的,由于大工业化和现代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及教育的规范性方面受到很大挑战。因此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就占据了主要地位,但学校职业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因此“现代学徒制”就应运而生了。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充分继承了传统学徒制师傅带徒弟的优点,又突出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特点,是一种深度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主要以实践和学生态度培养为主。学校和企业既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部门又是质量的监管和评价部门。学校和企业以课程为纽带而相互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大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现代学徒制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探索

2.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双元共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小组,结合合作企业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数控机床机械维修、数控机床电气装调、数控机床电气维修为典型代表类型的企业岗位标准,以提高数控机床维修企业所需的机械装调、电气装调、联机调试、维修维护能力为核心,解析其知识、技能、素养等全方位的要求,再结合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进行融通,依据职业认知和成长规律,以岗位和现代学徒制项目相结合的“校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实施小组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三级递进培养模式确出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在学校是项目课程形式,在企业以师带徒形式进行,在培训过程中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徒考核与企业录用对接、专兼师资与双导师制对接、学校管理和公司制度对接,使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在工作中学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把学校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2.2 现代学徒制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实施

在现代学徒制开始实施时,本专业在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并热衷职业教育的企业,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改革面试考核方式和录取办法。以对口专业岗位需求为基础,由学生自愿报名,通过走进校园专业宣传、企业面试等环节面试筛选学生,从而完成?F代学徒制班级的组建,并以企业进行冠名。

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班级后,与企业签订学徒就业三方合同,确定学生的“学徒”身份,职业学校注册学生的学籍。学生在企业即以“学徒”身份接受技能和岗位素养培训、参与生产、获得“准工资”。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委员会制定考核体系和标准,全程参与按对学徒的考核,对达到用工要求的学生即进入企业就业,达不到要求的员工由校企共同商定解决其就业工作。

2.3 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的制订

学校和企业交替培养方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显著特点,而学徒在企业中的培养是真实工作生产中进行的,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专业现代学徒制在企业实施的环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徒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采取“学生→学徒→准员工”交替进行,在学校由校内课程实施理论培训,在企业由师带徒的“岗位+技能”的培养模式开展专项技能培训。

在企业中选聘一批技能熟练、经验丰富专家担任师傅,实施1带1的师带徒工程,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参培的学徒经过定期培训后,再进行岗位轮换,保证每个学徒相关岗位得到全面的锻炼。由此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让学生真刀真枪感受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体验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及专用的设施设备;另一方面,企业经过长时间全面考察、精心培养,可以找到称心的员工,降低挑选员工不当带来的风险。

2.4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制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必要手段。以培养学徒技术技能为核心,以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师师傅双导师教学为突破口,校企双方已共同制定数维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配套与之相符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数控机床械和电气装调核心课程,编写配套的企业实训教材,实施“三段”式教学,共同制定和实施考核评价标准,筹备共同两项专业教学研究等,如此深化“校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5 现代学徒教学队伍的组建

“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包括培训师傅和教师)建设工作需遵循校企互认和共同指派教师两原则。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以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强化“双导师制”队伍建设。一是从企业请进在本专业工作多年,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企业负责人,辅以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二是学校遴选现有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由企业职业培训师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法培训。三是安排优秀高技能人才作为学徒在企业培养期间的师傅,承担学徒在企业中主要教学任务。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师傅,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2.6 现代学徒培训的考核

而“现代学徒制”的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根据学徒交替进行的特点,在学校培养部分由学校按课程进行考核,在企业部分由企业按公司管理和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对于学徒培训期满,由来自于行业、企业的代表和职业学校教师的专设“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委员会按学徒结业考核标准考核,除了完成数控机床机械装调工、电工特殊工程操作工等的鉴定外,并将合格的学徒评定为企业准员工并被安排到合适岗位实习,逐渐地过渡到企业正式员工。

2.7 现代学徒质量的管理监控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学院与合作企业将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共同制学徒管理办法,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深入企业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实习期工资实施标准》和《现代学徒制准员工工资实施标准》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学院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与之配套的弹性学分制,创新和完善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实习信息。完善实习巡视和跟踪管理制度,分人分片负责对专业带队教师的实习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规范学生实习档案管理,要求学徒实习期间能做好工作记录,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实习工作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按企业要求建立严格的实习前培训和准入制度。

3.结束语

总之,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探索过程中,学校应根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合作企业的利益核心点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内涵建设,?⒅耙到逃?植根于企业之中,有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为同类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3]姚燕芬.潘建华.关于校企合作新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1).[4]孙结红.新常态下中职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2015,(29).[5]徐超,王丽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1).基金项目:

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规划项目2015-2016课题,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研究(GZY15C44)。同时该项目被四川省教育厅审批“四川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

熊征伟(1974.08-),男,四川广元、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和教育教学。

第五篇: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施胜胜 张卫平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7期

作为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的中职烹饪专业,构建起“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它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的种种优势,又切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烹饪中职教育在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等进行了革新,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融合下,探索对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共担。

1.有助于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化解了人才供需矛盾,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2.有助于探索高技能烹饪人才培养体系

在烹饪中职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学、做”为一体,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根据双方制定的培养方案,试行工学交替学习,即对学徒制培养学生实行分时段交叉的理论和技能教学,实现教室与厨房、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试行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即学徒制培养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通过“教”可以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并运用一定的烹饪技艺。不仅如此,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传授专业理论和烹饪技能的同时,尤其需要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师傅”通过讲述自己和周边的一些真实案例来启发并告诫“徒弟”们,使参与学徒制

学习的学生“懂行规、有厨德”,徒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师傅的“认同作用”,感受着来自师傅德艺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提早接受企业文化,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重要特点。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师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培养任务的一种教学制度。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职烹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现代学徒制”旨在通过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厨德立人、厨艺立身、厨技立业”,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基本功扎实、烹调技艺娴熟的现代厨师。

2.培养内容

(1)培养思路。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烹饪技艺培养为基础;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其中实践实习课程应该占总课程的1/2以上,力求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从师傅的指导,在“做”中学到更多实践技能。

(3)工学交替。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目前可采用“1.5+0.5+1”的形式。即:前两年主要在中职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第一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三天在学校、两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的学习方式,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训的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最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培养方式

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亮点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以往师生关系中“一对多”的弊端以及实习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发挥传统“师徒关系”中“一对一”的充分培养优势,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有利于提高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现代学徒制实施有一套标准的教学工作流程:提出学徒制教学改革方案→成立学徒制工作小组→聘请烹饪师傅→师傅专业技能表演→确定学徒名单→与师傅签订培养协议→公开隆重的拜师大典→实施学徒制教学→学徒制教学期中检查及研讨→学徒制教学期末检查及研讨。“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专业教师和烹饪师傅双管齐下,学校与烹饪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烹饪厨师作为学生的“师傅”,学校赋予“师傅”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师傅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烹饪师傅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讲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带领学徒深入行业一线学习调研。同时配备专职班主任或指派若干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

4.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衡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尺。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要接受双重考核,既要接受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接受企业师傅的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核评价内容上,除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毕业宴席设计和制作,以及参加各类全国、全省烹饪技能大赛等项目的综合评定,考核合格者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其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1.选好企业是前提

中职招生之前,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由合作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工作,按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面试的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学徒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随着学徒制的不断推进,笔者所在的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就规定:今后就读中职学校的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或者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方可入学就读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举办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签好协议是保证

在实施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协议,在协议中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重点负责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和师傅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日常管理工作等;企业重点负责学徒招

生、师傅选聘、带徒传艺、学徒聘用等;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和企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实习期间要遵守安全制度。

3.聘好师傅是核心

要使学徒制真正发挥作用,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因此,企业和学校应通过相关制度,对师傅的选聘、指导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并对师傅的工作教学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一方面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给师傅颁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优秀师傅评选,增强师傅的社会责任感和带徒育人意识。

4.建好机制是关键

为使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顺利成功运行,校企合作双方应构建起组织机构、经费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机制。一是组织机构。建立由学校领导、企业主管、专业教师组成的学徒制工作小组,主要是负责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评价等等;同时,该小组还要负责选派优秀的厨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师傅),一般一个师傅不宜超过三个学生。二是经费保障。师傅既要承担企业工作任务,又要在技术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承担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要使学徒制取得良好效果,师傅必须全力参与,其培训和指导经费必不可少;另外,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经费也要有一定补贴。校企合作双方应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出发,分别承担其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有关费用。三是表彰奖励。企业应建立师傅带徒弟的补贴金和表彰优秀师徒的制度,奖励培育有方的师傅和成绩优异的学徒。

下载职业院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院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