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19-05-15 00:5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第一篇: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文章阐述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并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 [作者简介]王瀛涛(1964-),男,陕西彬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学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地理、旅游教育。(陕西咸阳712000)[课题项目]本文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A05)[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62-02实践教学

2011年1月中我们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是完成自然人到职业人转变的过程。实践教学建立在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基础上,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www.xiexiebang.com/中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毕业生应该具备四种职业能力:一般能力,即指完成旅游类专业学习及未来旅游行业任务所必需的一般认知与操作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专业能力,即指完成旅游类专业学习及未来旅游行业任务所必需的特殊能力,包括服务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社会能力,即指与社会各方面正常交往的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主求职与择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创造能力,即指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包括改革与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业能力等。旅游管理http://www.xiexiebang.com/cehuigc/专业实践教学是基于旅游类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而构建,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实验、单项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以及导游模拟训练、酒店模拟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活动。

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够用和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右表)。“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微格教学理论构建的,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训练。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知识http://www.xiexiebang.com/falvlunwen/由浅到深,能力由低到高,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加强。“三段”即针对学生能力培养层次而划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四域”即不同阶段的实训场所不断变化,包括多媒体教室、旅游景区、实验实训室、实习企业(校企合作单位、意向就业单位)。

(一)初级阶段:认识感知见习这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和一般能力。初级阶段的实践教学,通过在多媒体教室观看视频了解实训步骤和过程;在旅游景区实地参观,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锻炼、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学院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到学院周边的景区、景点参观见习,秦俑博物馆、骊山、华清池、大唐芙蓉园、汉阳陵等景点都是学生见习常去的地方。

(二)中级阶段:仿真实训、第二课堂这个阶段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第二、三、四学期进行,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模拟仿真实训和第二课堂活动。首先,模拟仿真实训,一般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完成,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院已经为旅游管理专业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1个,其中茶艺实训室可供学生进行茶艺学习和表演;调酒实训室有英式和花式两种,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或学生兴趣,选择英式或花式调酒进行实训;客房实训室可以满足学生中西式铺床实训的需要;学生在中西餐实训室可以进行相应的中西餐摆台实训,锻炼http://www.xiexiebang.com/xiangmuguanli/餐饮服务技能;礼仪实训室,可以训练学生的仪态和姿势,如进行站姿、坐姿、走姿训练以及基本礼仪规范的迎、请、送训练等。此外,我们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成两个模拟实验室,安装有专门的教学软件,供学生进行电脑模拟演练。一是模拟导游实训机房,如导游课程,安装了360学习软件,通过实景图片再现景区情境,全真模拟景点三级阶梯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力培养主要活动场域高级阶段择业顶岗实习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实习企业集中顶岗实习中级阶段模拟仿真实训第二课堂活动单项技能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实验实训室旅游景区初级阶段认识感知见习观察感知、一般能力多媒体教室“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基本内涵一览表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第二篇:高职院校“终身就业服务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终身就业服务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就业工作职能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职业指导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已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及时转变思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关键词】职业指导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

一、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的趋势已经结束,生源总数开始下滑,高校自主招生已在多个院校开始试行。学生素质与院校服务质量将成为各个院校今后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很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受国内民办院校 “就业市场化”思想影响严重,长期透支院校社会效益资产,而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教育机构从根本上来讲是“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产物,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并不是高等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正常发展的结果。

同时,传统高校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匮乏对自身及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生缺乏服务观念,毕业生与母校无亲近感,就业稳定率低、流动率高,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自身职业发展和高校的社会声誉。

二、终身就业服务的提出

“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将高等院校划为二类公益事业单位,其改革的方向是保证其公益目标的实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举办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追求社会效益将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大方向。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步伐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面对全新的社会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深化体制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对当前的工作方式进行更新和完善,以达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目的,“终生就业服务体系”将必然会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终生就业服务体系”就是在把握职业教育内涵之下,使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多元化、高效率、长效性的校园内外就业大环境,建立快速、准确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健全全程化信息发布教育平台,并以此平台开展实践的学生良性循环就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要求高校就业部门不仅要将精力投入到密切合作企业、精心设计学生就业服务,就业洽谈会、企业文化展示会、就业信息发布、企业用人招聘代理、学生知识结构岗位设计,为学校提供课程设计依据等工作,还要把学生就业服务作为一种终生服务来提供,用终生服务、服务终生的观念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和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仅把学生在校到上岗看成一个服务对

1象,而且把学生在校,离校上岗,再进修看成一个服务链条。通过课程设计、信息服务,形成学校和社会全方位服务就业,最终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实行终身就业服务的作用与意义

当前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人力资源市场的重新定位必将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职能的转变。传统高校的就业工作部门是职能部门,每年按时编报就业计划,按时办理派遣工作,协助系部办理招聘工作,适时地进行市场开拓和开展就业教育。但严重匮乏的是对自身及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和职业意识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生缺乏服务观念,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流动率高,从而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自身职业发展和高校的社会声誉。为此,我们必须适时转变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观念,认清形势,学校教育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由过去单纯为学生找工作,转变为教学生学会自己找工作,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指导教育由过去单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转变为针对所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能力培养、职业发展指导和职业选择指导,由单纯的讲座式教育向“活动式教育”与“实践性教育”倾斜;由应急式就业教育向学生终身职业心理调试与干预发展;学院由过去单纯地只关注就业率,转变为既要关注就业率,还要关注就业质量,更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就业部门由过去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服务部门的工作方式,突出就业服务理念,强化职业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质量。挖掘内部潜力,深化体制建设,全面建立以“就业工作服务化;双选工作日常化;信息服务适时化;职业指导全程化;学生受益终身化;”为指导思想的“育人”理念;

四、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广义的就业工作理念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保证

1、全员抓就业。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形成全院教职工人人关注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建立一支集就业服务管理、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心理辅导师等多层次专兼并重的就业工作队伍。

2、全过程抓就业。将就业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就业工作与教学、学生管理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融合。

3、全面抓就业。将就业工作与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相结合,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四方面纳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促进就业工作全面开展。

4、以人为本、市场为准。学院的就业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市场为准,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越的人力资源支持;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双促进。

5、以服务学生和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学院的就业管理部门要以服务学生和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执行国家有关就业政策,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推荐原则,营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

向选择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

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不能就就业谈就业,把就业工作看作狭小的离校上岗,最多谈到岗位技能、提升空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逐步深入,简单的 “就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培养要求。“就业教育”正在向“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选择教育与职业发展维护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指导教育”转变发展,这一课程体系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学生素质教育与二课堂活动为重点,以依托测评工具的一对一诊断式就业辅导与社会实践为辅助,以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为补充的多层次的职业指导教育。它是以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让其关注就业、关注职业发展为阶段目标,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则是做好职业指导教育的保证。

职业指导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虽一字之差,其实质意义却相差甚远。职业指导教育是全程式,全方位式的,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校风建设工作相互依托,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应把多元化职业指导教育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其是大学生职业教育基地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就业市场调研、就业市场开拓和就业教研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为学生发展和成才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其良性循环性发展的目标。

深化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相关联,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高职学生实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纳入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系列,推行全程职业指导教育,促进就业教育工作纵深开展,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必行之路。

(三)、“两个市场”平台的完善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方式

“终身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就是围绕有形、无形就业市场的运行开发而实践探索的毕业生良性“循环就业模式”。通过各种工作形式的链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长效性的以校园为中心的就业大环境。而其中的快速、准确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健全的全程化信息教育平台,完善学生再次就业体制就成为这一模式运行的重要一环。

1、全天化、广覆盖的信息服务建设

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高校声誉、现代信息技术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实现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在网上的直接面对面,学校通过信息平台教育、指导、帮扶毕业生实现职业理想,通过信息平台使教育信息发布实时化、单位招聘日常化、实现网上就业指导与服务全天候、广覆盖,从而做到既降低毕业生教育与招聘成本,又能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既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手机信息平台建设,还应包括校友会信息平台建设、校园学生社团平台建设、再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模块,多个模块的相互补充最终达到为学生提供终身就业服务与跟踪职业指导的目的。

2、开放式校园就业服务建设

开放式就业服务方式是校园就业服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院校形象展示的窗口,是院校招生宣传的“黄金名片”,是院校“终身就业服务” 模式的常态工作。

开放式就业服务方式的核心就是建立专门化的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工作方式由职能型向服务型转变,以服务学生、服务院系、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确立工作人员服务思想、贯穿服务意识,使学生就业、离校、派遣管理、企业招聘等工作“一站式”完成,协助院系开拓就业市场及完善以专业为主体的院系双选会,为院系、学生创造最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越的人力资源支持;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双促进。同时,完善以学院就业部门为主体、学院形象宣传为目的的校园综合双选体系。

3、“敞开大门办会场”。

院校每年组织校园招聘会应公开向社会发布校园招聘会信息,通过媒体宣传效应,展示院校的办学胸襟,宣传院校办学理念,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院校,尤其让社会底层人员感受院校的人文情怀,感受院校办学文化。在校生与社会上的应聘人员在同一招聘会上竞争,能让其更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就业的压力,从而更加珍惜工作机会,相对于单纯的校园招聘会,此类双选会对企业也更具吸引力。

4、探索“工学交替”教学方式,招聘会适应对象可适当下移。

招聘会面向低年级学生开放,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前移,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旦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增强并前移,就会把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变为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动力。也是实验性拓展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方式的一条路径。

5、打造区域校际就业联盟,搭建更为宽广的就业平台,资源共享让彼此受益。

院校发展应有更加宽广的心胸,适当联合区域同类院校,从促进全社会就业的高度出发,从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校际就业联盟,公开就业信息,以“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实现多赢”为原则,为单位选才和个人求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服务。实现用人单位资源共享、用人单位联盟内巡回招聘。从社会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就业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帮助更多毕业生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企业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使其优化配置。高校结盟打造的毕业生就业平台,一方面让学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另一方面,这种结盟本身使得用人单位更容易对各学校毕业生素质进行比较,更能看出本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便于各院校今后改进和完善,提升办学竞争力。

(四)、建设完善的校友平台,发挥校友群体优势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要团结和动用一切社会力量,包括专家、企业、校友共同来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不仅要加强政府、用人单位的联系,而且要建立我们的校友会,把校友会帮助校友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当作常务事情来抓,要有专人来抓。再次,要从办学指导思想、日常教育、校园活动各方面体现职业生涯设计,特别是要发挥学生自己的积极性,现在国内也许多大学成立学生俱乐部来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校学生会的补充,专门从事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同时作为学校校友会的常设联系机构,以帮助就业部门更好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搞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的趋势已经结束,教育质量与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将成为各

个院校今后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已成为建设高水平高校的内在需求。而职业指导化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已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及时转变思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速高效全方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彭希哲

[2]罗润东

作者简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变革中的劳动就业》《也论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

第三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改革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此,本文通过阐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而为探索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和在学人群也迅速扩张壮大。然而,面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扩张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人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应该也需要有一个大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高职教育。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部门在致力于体育教学内容的改变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高职学校的老师们也在关注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在更新理念,发展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等方面努力做得更全面或更出色,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存在获得更大的意义。

然而,如何才能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参加体育课或改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方面等情况,各个学校有各个不同的做法,现在就根据本人的体会,谈一下不很成第 1 页 熟的想法,抛砖引玉,希专家学者和同行斧正。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1.1 体育教学硬件符合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各地的高职学校为了满足扩大招生的需要,基本上都将原先的老旧校区换成又大气又漂亮的新校区,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设施也随之出现高大上趋势,除拥有常规场地与设备外,还建有高尔夫、保龄球、壁球等适应现代气息的运动娱乐健身场地。

1.2 教学管理软件基本配套到位。高职院校除了配备现代化的运动场馆外,大多数的学校在体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也是不惜花费成本,将全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课外活动锻炼情况,体质测试成绩,考勤记录等在放网络系统中供学生和老师随时随地查询,方便老师和学生了解体育方面有关情况。

1.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胆创新。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飞速发展,各个院校也在关注体育课程的建设,试图将体育教育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通过几年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诸多问题上,已形成区别于高校和中职的模式,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身

第 2 页 方法的掌握上面,增加了与专业相适应的专项体育锻炼等内容,有的学校还能结合社会和家庭的发展需要,将安全、紧急救护、防身技能等内容加入的教学内容。

1.4 教学过程与评价方式贯穿全过程。高职体育教学除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外,将兴趣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用于体育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学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自身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再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作为单一的评价内容,而是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和过程综合评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

2.1 调动老师积极性,发展学生主动性。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体育工作者即体育老师的态度和理念,充分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特长显然是重要的,因此,各个学校都充分认识到要加强对老师的业务培训和进修,提高老师的新颖的教学手段,每个学校都设立了老师发展培训的专门机构,送老师出去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能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同时,随着老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模式改变,会让学生感觉到高职体育活动的新颖性、参与性、竞争性,学生会非常乐意参与到学校的体育活动中去。

第 3 页

2.2 教学内容的选取。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不能违背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根据教育部对高职体育教育的要求,学生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至少掌握两种以上的健身手段和方法,最少掌握一项是可以熟练运用并为将来继续学习或锻炼提供帮助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的选取,可以进行以下的实践和尝试。

以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安排为四个学期为例。可以在第一学期安排以身体素质训练、简化太极拳和结合专业特点的拓展项目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将来进行兴趣选项课的教学打好基础,同时,太极拳的学习可以为将来作为健身手段提供便利,拓展项目内容根据高职学校的专业,安排不同的项目和内容。在后三个学期,全校进行体育选项班、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打破原先的班级模式,全院放在一个网络平台进行选课,让学生能选择自己喜爱并能合适的项目。

2.3 评价方法综合化。现代化的高职体育教育改变了以往那种唯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力争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纳入了体育成绩的评定,改变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唯体育技能成绩论,将学生的最后成绩评定内容进行多样化,变为将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性进行评分,极大地激发了体育技能稍差,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同时体育技能出众,第 4 页 不想多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最后成绩仍可能会不及格。

具体操作的方法可以这样设定学生的体育成绩构成由体育课堂教学成绩、早锻炼与课外活动的次数折合的成绩,体质测试成绩,体育理论考试成绩,身体素质考核成绩和传统体育项目成绩共同组成。而体育课堂教学成绩由体育技能,加上平时(学练小组)成绩,出勤率等方面的比例综合而成。学生参加的早锻炼与课外活动的次数,体质测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传统体育项目等成绩,按合理的比例与课堂教学成绩共同构成学生的体育成绩。高职院校体育监控和督导指导体育教学改革

3.1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教学质量管理团队,根据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以及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来调整和修正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3.2 二级学院或系部与体育部门合作共管,让学生走到运动场。全校性的体育活动由体育部门实行,学生所在部门共同管理与考核,促进学生有组织进行体育活动。比例体质测试,校运动会,早锻炼等活动,由系部进行宣传,体育部门进行实际操作,反馈学生的相关信息到系部,共同对学生

第 5 页 进行管理。

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索,我们回顾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和教学的现状,思考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进方向,目的是让学校的体育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育教学质量和层次能够有质的飞跃,学生能自觉回到运动场挥洒汗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有了真正的提高。

第 6 页

第四篇:VBSE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

VBSE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

卢德湖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系 福建龙岩 364021)

内容摘要:创新高效的云时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要有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课程综合性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课程设计没有细化到职业岗位等误区,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验、虚拟工艺、虚拟车间、虚拟工厂,把企业搬进校园,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多专业综合实训”通过角色体验,具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对抗性,能实现多层级目标和跨专业应用,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全方位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VBSE;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非层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院校要依托政府,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强化实际操作水平,提升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验、虚拟工艺、虚拟车间、虚拟工厂,把企业搬进校园,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要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1-2]

近年来,随着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培养高素质“三创”人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实验室建设是以自身专业为依托,独立建设,分散实施,目的是解决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开设课程的实验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院系的独立教学。但是从深层剖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及误区

(一)课程设计没有细化到职业岗位

每个专业培养方向都对应着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特定的工作岗位,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出纳、会计、如财务管理对应金融、证券及理财等序列;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实验课基本都是统一的标准化内容,没有针对岗位的系统化训练,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的认知及能力。[3]

(二)课程综合性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按照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人才的全新定义,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协同工作,除了要了解自身的工作内容,还要理解和社会供应链中其他组织、个人的协同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凸显个人价值。高职学生应成为具有知识+技术+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宽专多能”式人才,才能更受企业青睐。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主要是单一的专业实训,并不涉及跨专业的岗位和职业群,缺乏系统性、仿真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层次性、系统性,缺乏整体性设计,实训室资源相互孤立,未能有效整合,使用效率低下,实训形式单一,缺乏跨专业综合实训环境,导致学生实训过程中与整个职业环境脱节,对企业内部关系及其与企业外围相关经济活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缺乏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4-5]

未来企业是“创新、高效、绿色”且全面信息化的云端企业,漫步云端是企业信息化的新境界。云时代人才培养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是解决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训瓶颈的根本出路,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上走出一条“新道”。

二、VBSE人才培养理念

VBSE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简称,是一个仿真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运行环境的模拟经营与管理综合实习的平台,它以制造企业为核心,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企业管理流程、关键岗位和典型任务和外部关系,结合事先设置的业务规则,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可进行宏观微观管理、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6] VBSE是通过把仿真企业搬进校园,建立起与实践教学相适应、仿真社会真实经济环境、教学资源分级共享、教学成果可分析整理、理论学习与实践一体化的多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其立意之根本是“为企业提供高潜质、有全局观的实务型岗位人才,为院校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新型、合格学生,为学生缩短成为社会精英的学习、成长路径,” 实现了“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商业发展”的协调同步,从而确立了院校实训教学的新高度(见图1 VBSE人才培养理念)。[6]

图1 VBSE人才培养理念

三、VBSE实训课程特点

VBSE实现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有一个全面触摸社会供应链的核心链条环节和功能的机会,理解在社会供应链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体验基于流程的运作方式;体验每个岗位在社会供应链中的位置、所负责的工作及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找到“职业角色”的感觉,为走向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见图2 VBSE实训课程特点)。[6]

图2 VBSE实训课程特点

(一)对抗性:将参与体验的学生分为几个大组,每个大组模拟一个社会供应链;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通过营造竞争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家的“斗志”,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加课程的对抗性。细节设计体现在:

1、效率:现代社会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记录了每个岗位任务的完成时间和整个企业的运营时间作为描述效率的指标之一。

2、效益:每个员工的绩效考核是和企业的整体绩效、部门的绩效分不开的,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以绩效目标为引领,将岗位工作与绩效融合在一起。

(二)仿真性:从现实社会不同的企业原型中抽取核心企业组织的典型业务及与外部服务机构的关联业务形成若干业务场景。全程仿真国际商务及企业运营,获得真实业务体验。

1、机构仿真: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包含了制造业及相关外部环境(包括政府管理机构、服务行业、客户及供应商)等不同形态的组织仿真,构建了完整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2、环境仿真:现代企业组织无外乎两种管理环境,传统手工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涵盖了企业组织从手工管理到信息化实施到信息化管理的完整设计,使受训者深刻体验到两种管理环境下业务流程及工作要求的不同。

3、流程仿真:VBSE通过对丰富的资源库的提炼,实现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与现实工作一致。

4、业务仿真: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以岗位胜任为第一目标,针对实习岗位提炼了近百个关键任务和日常工作任务,懂业务才能会管理,针对每项任务,均有任务流程及执行的指导。

(三)角色体验:每个社会供应链组织中由若干学生组成,分别担任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相互配合完成完整流程。一个阶段的体验完成后,可以进行角色互换,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职能。

(四)自主式学习: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教师转换角色,成为VBSE实训内容的设计师和引导人。VBSE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以任务为引领,极大程度激发了个人潜能,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实训,以“ 训” 促学,边“ 训” 边学,学“ 训” 结合。[5]

(五)跨专业应用: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方向的专门人才,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可以支撑工商管理、财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金融、贸易、工业工程等多专业综合实习。每个专业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和企业中其他部门同仁一起协同工作,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多层级目标: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的教学活动不针对特定专业,而是关注企业、企业外部环境、关键岗位、典型任务的工作流程的训练。既要求对仿真环境的体验,又要求完成企业管理决策,还要求完成相应管理流程的任务,达到决策、执行、体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

四、VBSE实训课程设计理念

企业在劳动专业化分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三大类社会组织: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盈利性组织包括了两类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企业是运行、管理最复杂的组织,目前,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课程基本上是以制造企业为蓝本设计的,为此,VBSE在对跨专业综合实训进行设计时,以制造企业为核心来进行设计。

跨专业综合实训的目的是旨在模拟一个真实的小社会,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在这个工作场景中学生可以“真实”地工作,接触并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业务和问题。仿真组织包括制造商,客户、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周边服务机构,如工商、税务、海关、银行、保险、法庭等。在这些组织中,制造商是核心,其他组织和机构都是为制造商服务的。所以,在实训教学设计时,根据制造企业涉及到的外部单位和机构来构建模拟社会供应链中的机构、部门和岗位,模拟了制造商的主要经济业务和内部管理,设置了若干职能管理部门,比如采购部、市场部、销售部、生产部、财务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等(见图3 VBSE仿真组织架构)。[6]

图3 VBSE仿真组织架构

多专业综合实训中心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供应链管理全景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全景仿真”三阶段,分别完成不同的实训目标(见图4 VBSE实训环节)。

图4 VBSE实训环节

(一)企业管理全景仿真:是“VBSE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与核心。它以“制造业企业”作为设计蓝本,将“模拟现实经营环境”作为教学实景,通过“决策管理”、“业务运作”、“过程管控”以及体验“岗位级执行、部门级运作、企业级管理”等内容,实现对制造企业管理的全景实训。

(二)供应链管理全景实训:在企业管理全景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客户企业、供应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多组织、多形态、多流程的供应链级协同与管控,实现供应链管理全景模拟实训。

(三)商业社会环境全景实训:在供应链管理全景实训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工商、税务、海关、社保等政务服务机构和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公司、IT服务公司、咨询公司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多组织架构、多行业模拟及多商业形态对抗,最终实现商业社会环境下的全景模拟实训。[7]

五、VBSE创新高职实训模式

1、VBSE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搬进校园”,让学生在实习的平台体验企业运作原理和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全方位、多纬度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

2、VBSE将企业经营现场环境、实物教具、训练软件、实训平台、教学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多种教学工具和团队训练、场景教学、自主学习、网上开放教学等多种模式整合起来,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崭新的校内综合实习模式。

3、VBSE实现了教学组织的创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市场规律、企业经营规律为行为导向,既是学习者又是经营者、组织者。老师起到策划内容、设立场景、过程监控、点拨答疑、配置资源、能力评估的作用,两条教学主线相互配合推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建设培养复合性实用型人才新课程体系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4、VBSE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重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现代企业经营为核心,建立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开展多专业、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内仿真综合实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5、VBSE实现了教学评估内容和方法创新,学生考核重点放在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同、过程管理上,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自动、实时、数据挖掘、知识积累的能力。同时,建立和培养一支懂理论、懂技术、会应用的实验教师队伍。

6、VBSE实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有一个全面接触现代企业核心业务、工作流程和方法的机会,并通过企业业务流程模拟竞争,通过知识的建构与反馈,使所学各专业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从而获得对企业管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为走向社会作好知识与心理准备。

综上所述,VBSE全面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如下核心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建立崭新教学模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塑造未来商业之星。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北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7]用友新道.把企业搬进校园

3S

在线体验基地[EB/OL].[20111119].http://seentao.com/yuanxiao.shtml.The Role of VBSE in Innov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u De-hu(Department of Economics,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inical College,Longyan, Fujian,364021,China)

Abstract:As we enter the “cloud” era of innova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society sets higher the bar for our ability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ed not only to solidly master basic theories, but also to be proficient in practical operation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Currently, there exist some error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curricula fail to meet society’s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their designs fail to be detailed enough for professional positions, resulting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rd to be enhanced.As a resul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virtual experiments, virtual techniques, virtual shops, and virtual factories, so that businesses and campuses are integrated.Through role experience, “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training”(VBSE)provides strong simulations and confrontations, and make possible multi level target and interdisciplenary applications.VBSE fundamental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actice, enhances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expands and enhances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innovate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ross the board.Keywords: VBS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作者简介:卢德湖(1969--),男,福建省龙岩市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第五篇: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陈 航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650211)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信息化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本文就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合理设置和相关职能,作了一些探索研究,提出了建设建议和实践措施,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机构设置;建议和措施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Hang(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Judicial Police, Kunming, Yunnan 650211)Abstract: These year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is relatively backward.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bout the reasonable setting and relativ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at vocational colleges.According to these, this thesis has putted forward some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and practices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nstitution setting;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同时,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 确保教学、管理和科研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 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各个高职院校重视及实施。然而,由于信息化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也给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一、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是学习模仿我国本科院校传统的信息化机构体系建立的,一般来说,负责院校整体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部门是诸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类的学校下设业务部门,就工作职责来说,业务部门主要负责院校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校园信息应用支持和维护,即依据院校信息化规划和工作安排进行技术实施。就更高层次的立足院校实际,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安排实施计划等这些具有学校战略性的工作,业务部门做起来则力不从心,即使勉强为之也很难达到要求,分析原因,一是业务部门的工作职权和统筹能力决定其无法达到总揽院校信息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二是业务部门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日常的校园信息环境维护和管理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高难度的技术要求也使得业务部门没有过多精力来全盘思考及研究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兼任组长提高权威性,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这当然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但由于职责不明确、人员构成不科学、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造成领导小组仅仅起到信息化建设中辅助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关系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把握信息化战略方向、指导和决策信息化建设的职能却没有发挥,院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战备规划和建设方案往往还是交由相关业务部门来完成,依据这种缺乏科学论证及评审的规划方案建设校园信息化存在着极大风险,甚至造成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损失。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信息化机构及职能定位,其职责主要是根据院校办学的需求提供具体的信息技术及教育技术辅助,完成校园信息环境的常规管理和应用支持。还无法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现行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也严重的制约着校园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信息资源和技术的潜能无法真正发挥,校园信息化难以成为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科学设置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我国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笔者又实地考察了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昆明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职及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及相关职责,结合高职院校的普遍性特点,认为:高职院校要设置适合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机构,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建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理念基础。信息化机构不仅仅是对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软硬件的管理和应用支持,更在于科学规划并指导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新的信息化观念以及管理的新思路,科学组合信息技术并充分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同时对信息资源及其有效利用进行充分发掘,探索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重新优化管理流程,全面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提高信息管理决策水平,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科学定位高职院校信息机构及其职能。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得以普遍的应用,从而巨大的促进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建立起以网络为构架,以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共享和即时学习为理念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地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和教育时空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必须适应变化,在掌握着巨大信息资源和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定位于全面建立校园信息化工作理念,充分统筹应用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流程,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信息化。因此,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机构在院校运作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在设置权限方面要有更加科学的定位,要把校园信息化纳入院校办学理念,使信息化全面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

3、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引入CIO体制

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高层领导的介入,需要科学的管理机构。校级领导直接参与高校的领导决策, 全面负责高校信息化推进的规划和实施, 是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保证。美国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在信息化机构建设、管理职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高校建立信息管理CIO体制,这种体制在许多世界高水平大学中得以引入,成为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的成功模式。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国内一般称为首席信息官、信息主管等。美国《CIO》杂志对CIO 的定义是:CIO 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CIO 体制是基于CIO 职位的针对组织内信息技术和系统之间全面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这里有一个高校采用CIO体制的案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制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由学院教务长任主席,学院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负责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建议,“教育技术委员会”的权限高于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一模式使学院能够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全面进行优化组合,并有效应用于学院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校园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的改进了学院办学效果和活力。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职责除了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策略建议和建设方向的指导外,还包括总体规划指导学院的信息和教育技术全面建设发展,对信息和教育技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统筹,实验、评估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运用效果。在“教育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涵盖33个不同学科的900多门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向世界范围提供免费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今天,遍及全世界的许多高水平大学都借鉴或引入了CIO体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高校的CIO 体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中山大学等许多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中引入了CIO的建设思想,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借鉴CIO思想,搭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总体来说,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规模小,师资弱,资金紧。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借鉴CIO模式,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职责与权力应包括:

⑴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出发点,结合院校实际办学要求,规划校园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为院校的高层决策提供信息化方面的设想和依据。

⑵主导数字化校园建设, 决策院校的信息化规划、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及优化信息服务工作。

⑶探索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调整信息化发展策略,对院校不协调的业务管理流程及时进行适应性改进。

⑷对院校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全校性的信息制度、信息政策、信息标准,规范信息工作程序。

5、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的一个模式设想。⑴信息化领导机构

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机构设为校级机构,成员由人、财、物、教学、科研、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人由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院级领导担任,为院校首席信息主管(CIO)。

职责:全面领导和决策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制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审议信息化建设工程方案;预算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跟随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整合信息管理流程和运行(服务)流程;全面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信息资源等。

⑵信息化评审机构

建立信息化建设评审组,该机构隶属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成员不但要有信息技术专家,也要有管理方面专家,可聘请部分校外专家与本校专家共同组成,增加权威性与客观性。

职责: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类规划;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检查评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等。

⑶信息化管理机构

建立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处),该机构是信息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级别为处(部)级,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职责:为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协调和管理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⑷信息化实施机构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部门包括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学院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建设信息化具体项目,充分用好校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职责:在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下,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具体信息建设方案的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并最终成为用户。

结束语:

信息化机构,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体制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成效。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不可照搬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更不可想当然的随意应付,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先进的建设理念,建立科学的信息化机构,在其具体管理指导下,才能建设成符合自身管理及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 鑫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2005专刊

〔2〕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 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3〕郑真真、马文娜、张芳 试析CIO体制之于高校信息化的意义 电脑知识与技术 第5卷第33 期

〔4〕王婷婷、阳征 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第7 卷第4 期

下载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提出了建立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长远规划校园网络、实时收集信息提高信息......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探索

    张钦军 (1975-),男,汉,山东省寿光市,东营职业学院(邮编:257091地址:山东省东营市黄河路569号东营职业学院),高校讲师,硕士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探索摘要:高职教育逐渐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大......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摘要]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教......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健康人才。本文针对高职......

    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摘 要]留学生毕业论文工学结合(Work integrated Learning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提高学生技能和就业的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重庆城市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和探索 - 副本5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和探索 向媛秀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党委宣传部,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

    高职院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高职院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背景的分析,结合教育发展状况与趋势,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提......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韦荣(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本论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特征、价值、功能等内涵要素,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