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21:4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立项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多样化,它的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理念、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和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教育,这受到 50 年代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面临三个转变,即:“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也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的角色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由专科医生到需要大量全科医生。本科生由大城市大医院需求转向城市基层和农村社区需要。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动摇了我国五十年来的传统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统治百年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反思与改革,以便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完善学校的功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针对地方本科医学院校,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1

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目的:

通过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落实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和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围绕应用二字做文章,构建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定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以便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内容:

通过对现有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强化“应用”二字,增强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与重组;对现有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进一步完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中国医科大学 2005 年完成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在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上做文章。我们拟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进行探索与实践。目前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到各型、各类医院当医生,但是从事有些特殊的专业需要较长适应时间才能达到要求。针对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短线专科医生,如运动医学、临床病理诊断、心理与精神卫生、急诊医学、眼科与视光学、麻醉学、中西医结合等专科,拟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出专业方向,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大平台与专业方向小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通科护士,而一些短线专科护士非常缺乏,针对 ICU、老年医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康复等专科,拟在护理学专业基础上,建立护理学专业大平台与强化相关专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也有必要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反思,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

样培养的问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计划,首先完成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然后匹配各专业课程体系。分四步实施,第一步继续进行社会需求调查,以便修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后,要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例如:专业或专业方向涉及的必要普通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内容;第三步完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关教材及实验教材的建设;第四步完成匹配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构建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在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基础和专业教学阶段适当减少一些主干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或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在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前8个月进行大临床轮转实习,后 4 个月进行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的实习,既基本保证了原实习要求不降低,又保证了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基本能力的训练;在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按照新确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全面素质教育

为实现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专业素质的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把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坚定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拓宽基础知识的结构:大学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充实新科技、新进展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

3.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原则的渗透,实施 PBL 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投入专项经费,强化创新精神培养。

4.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是为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改革理论课“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本着三基三严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实习中,重点抓好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范毕业实习出科考试方式,继续完善毕业生专业能力考试方法,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构建中遵循强调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和多文化的评价方法,提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实现评价的目标。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逐步建立课程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课程考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重视质性评价的作用,不以一次考试的结果下结论。在基础和专业阶段进行三次综合考试,第一次在完成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后进行,测试以专业基础各主干学科为主;第二次在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后进行,测试以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主;第三次在完成专业实习后进行,测试以实践能力为主。通过实施综合考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注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五、营造氛围,健全机制

为更好的实施项目,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有利改革实施的环境和氛围。

1.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力度。教学基本建设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

2.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建立具有活力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毅力和劲头,重视心理调节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角度使校园文化向体系化、学术化、规范化发展。将活跃学术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术文化活动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的学术修养、文化品味、人格完善、能力锻炼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究阶段:

本研究拟采用实验性研究进行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设计阶段(2005.12-2006.8)

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国内、国外相关方面的资料,了解此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包括社会、用人单位、教师、管理人员等,以便获得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各方对目前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看法和各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

制定培养计划: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调查结果,明确培养目标,修订相应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化,同时,完成教材建设和匹配的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9-2007.8)

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各年级各专业,按照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机选择部分学生参与实施,其余学生按原教学计划做对照。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7.9-2007.12):

全面总结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修订,并继续实施。

预期成果与实践设想:

预期成果:

1、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2、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与内容

4、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计划

5、专业教材

6、著作与研究论文

实践设想:

经过三年的实施和完善,形成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第二篇:学术论文-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理论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从高等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教育观念等方面揭示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得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而又促进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实现途径、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人才培养“双证制”与教师素质“双师型”模式、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2+2”学分互认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解剖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研究,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论文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篇: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 目 总 结 报 告

沈阳医学院于2000年至2002年完成“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经过两年实践于2004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03年申请并获得学校重点项目“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项目从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进行了五年,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3000余名学生,30余个教研室,2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研究与实施。按照立项预期计划和目标,很好地完成了项目要求,并取得丰硕成果,现进行项目总结。

一、项目背景

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由专科医生到需求大量全科医生,医学本科生由大城市大医院需求转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需要。地方医学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型医学人才。

国外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美国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专业技术性教育,目的是为医学毕业生进一步接受毕业后培训作准备。因此,美国的医学院校非常重视教学方式和教材的选择,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评机制,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英国的医学教育强调重视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技能,着重医学人才的思想品质、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三大核心任务的完成。法国的医学教育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强化人文教育,调整课程内容和严格的实施优胜劣汰等做法培养医学人才。

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经验,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进行反思与改革。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适应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统一体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培养能与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人才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总体目标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施“一个目标、两个适应、三个转变、四个着力、五个掌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 才”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三、运行方式

(1)构建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去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加强医学技术与人文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融合。

(3)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整合。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整合的医学综合课程体系;早期接触临床,在基础阶段开设相应的临床知识讲座和综合病例讨论;培养学生预防医学思维能力。

(4)自主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多媒体技术进课堂,深化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建立PBL教室,推行PBL教学模式。

(5)改革考试评价体系,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

(6)加强临床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开设《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课程,进行临床综合技能强化训练,开展临床选修,应用标准化病人,改革毕业考核工作,完善了毕业论文的监控体系。

(7)营造育人环境,建立三维立体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导师制,带领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富有实效。

四、项目实施

(一)适应社会需求 调整专业结构

学校坚持“调整、稳定、巩固、提高”的原则,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的机制。在坚持办好传统专业和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依据办学能力,积极稳妥地开办医学相关专业。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干、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优势、以护理专业为品牌、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紧密围绕“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办学定位,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中,按学科门类和专业类型构建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着重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使医学类各专业前期课程群基本保持一致;在后期教学计划中,按专业方向和专业特点构建专业课程平台,使各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群设置相匹配,满足培养对象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加强通识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必修课程以及《人际沟通学》等人文类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跨校选修课程,为学生开设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 会科学课程。

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就业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科技节”、“英语文化节”等丰富多彩课外科技文化活动100余项,先后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与学生对话交流,做人文素质报告、学术讲座近200场,参与学生累计达5万余人次。

(三)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整合 1.更新教学内容

早期接触临床,在基础阶段开设相应的临床知识讲座和综合病例讨论,增加临床医学专业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间实习。在临床医学专业增加了急救、新型传染病等知识,毕业实习中增加1周社区实习。在预防医学专业增加了应急和卫生监督的相关知识。

2.加强课程整合

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整合的医学综合课程体系,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部分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实验学。同时将病理和组胚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实验,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学校还将基础实验教学整合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已入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加大教材建设和管理力度。

教材选用、教材征订严格管理。选用的专业教材中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统编优秀教材及2006年-2008年出版的新教材比例达95%以上。制定了《沈阳医学院教材质量评估办法》,保证教材选用质量。2006年-2008年主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113部。2008年9月份承办了“全国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

4.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推行PBL教学模式。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教学观摩和授课比赛。我校现共承担了43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20项。学校全部教室都装备成多媒体教室,建立数码互动、网络化语音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应用多媒体授课时数比例达42.57%。

5.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各学科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自主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增加平时考试的频度和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扩大建立试题库范围,进一步推广教考分离。

(四)重视实践教学 强化过程管理 1.开展模拟教学,促进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建立临床教学实验中心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万元,设有ICU病房,配有临床模拟教学仿真系统,心肺听触诊训练模型、腹部触诊模型等仪器设备,充分保 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开辟了临床、护理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和实习基地100余家,满足了学生实习的需要。

2.加强学生实习岗前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定期为学生组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为学生开设《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课程。学校制定了《沈阳医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形态学科最早实现实验室开放。目前,学校共有33个开放实验室和344个开放实验项目。2005年-2007年累计开放34,461学时,100%地覆盖了本科所有专业。

3.重视教学活动管理。

加强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组织临床专家对学生临床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多种途径监控临床教学效果:一是实习生理论及技能考试;二是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掌握反馈信息;三是经常深入科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督促解决,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4.改革毕业考核工作

将原来的毕业考试由单纯理论考试改为出科考试,毕业技能考试和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2006年-2008年医学专业毕业技能考核通过率分别是96.3%,97.4%和97.9%。加强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工作,扩大标准化病人的使用范围。同时对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定重新修订,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五)建设育人环境 保证人才质量 1.营造校园文化,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采用挂毯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医学简史和护理学简史。2005年-2008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投资610余万元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投资5000多万建成了第二教学楼;改造了校园网、人体解剖展览馆;教务管理、图书馆实现了网络化。此外还完成了人工湖、体育场塑胶跑道和院内道路工程建设。

2.加强学风建设,浓郁学习氛围

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作为学风建设月,安排多项主题活动。通过建立“学风考勤档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几年来,学生获奖率和考研率不断上升。2005年-2007年中,247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3401人次获学校“十佳大学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3.提高教师水平,保证教书育人质量

学校采用送出去、请进来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供参加各级学术研讨会的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本院讲学;加强基础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交流;聘请优秀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目前,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 比例的66.0%。

4.贯彻落实质量工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在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预防医学专业获省级示范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专业为沈阳市示范专业;生理学和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预防医学和神经病学两门课程被列为辽宁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现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院级精品课程。

5.建立三维立体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编制了《沈阳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功能,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挂钩,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实现了教务管理微机化、网络化。构建了由决策与指挥系统、信息收集与监控保障系统、分析与评价系统、反馈与调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维立体质量监控体系

(六)培养创新能力 重在实际应用

1.实行导师制,带领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科研实施方案》,实行科研小组导师制;举办教授论坛、学术 报告会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阔学生的眼界。2005年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学术讲座等活动,完成了83篇综述和论文,获辽宁省创业计划挑战杯银奖一项、铜奖三项、优秀奖八项。

2.社会实践活动富有实效

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5000多人参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各类社会实践报告4000余份。重点到锦州、阜新、朝阳等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组建了临床学院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生爱心义诊团先后赴康平、法库和抚顺市哈达镇等地区为当地村民义诊。在大学生当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五、项目成果与创新点

1.构建了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一个目标、两个适应、三个转变、四个着力、五个掌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通识教育,增设选修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实施导师制,带领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报告等。增设《就业指导》课程,调整学生就业心理,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早期接触临床,实施《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应用标准化病人,开设《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课程。

4.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

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施机能学科综合实验课教学。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开设《社会医学》《全科医学》和《循证医学》,增加社区卫生保健实习。增加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预防医学专业增加了应急和卫生监督的相关知识,在临床医学专业增加了急救、新型传染病等知识。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课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实验室设备,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6.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注重过程评价,增加平时考试的频度和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扩大建立试题库范围,进一步推广考教分离。

7.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实施三维立体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 才培养目标实现。开展毕业综合考试(临床技能考试+理论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保证毕业生质量。

六、本项目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发表论文28篇:

1.肖纯凌.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8,(2):117-119.

2.肖纯凌.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34-35,38.

3.肖纯凌.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光明日报,2007年7月4日,第11版.

4.肖纯凌.把“管理 质量 特色”理念融入办学实践中[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57-59.

5.肖纯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33-34.

6.李荣梅.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9):1432-1434.7.李荣梅.教学型医学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32-33.8.景汇泉,于惊涛,何佳,孟磊,孙宝志.医学实践技能考试合格标准设置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医学教育,2008,28(4):115-117.七、社会效益与推广

1.2006年受全国医学教育学会临床分会委托,承办“东北三省临床教学工作会议”。2.2008年9月辽宁省医学教育分会年会大会报告“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探索”。

3.2008年9月受卫生部教材办委托,承办“全国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

4.2008年10月全国省(市、区)属高等医学院校协作会年会大会交流“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八、社会评价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基层、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为基层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受到广泛赞誉。2005年-2007年就业率分别为98.38%、96.30%、92.33%。他们中,有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第41届得主聂淑娟,自愿扎根山区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刘绍祥,有“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宿鲁,有“辽 宁省首届老百姓可信赖的好医生”孙艺,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敬生,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手外科专家李崇杰,以及志愿工作在辽西凌源的2003、2004届21名本科毕业生群体等,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的动手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敬业奉献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我校55.79%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单位就业,大部分成为业务骨干,不少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卫生部副部长、原辽宁省卫生厅厅长马晓伟来校视察时指出:“沈阳医学院以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己任,为辽宁省培养了大批面向基层高素质医学人才,推动了辽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已成为省内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近五年学校对我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内容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追踪调查。根据我院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向用人单位发布的236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88%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满意,其中91.14%认为毕业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82%认为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而且超过8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思想作风朴实,有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和较强的合作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率超过了95%。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获得优秀的结论。

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同行的认可,先后有广西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和沈阳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领导与老师来参观学习。教育部、卫生部、省、市领导和专家都给予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篇: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三江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结构,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对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结合全国首批和江苏首所民办本科高校——三江学院的办学实践,就民办本科高校如何 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实现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科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总结。

关键词:民办本科、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五篇: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海建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地方院校的一个共识,因此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目标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梳理了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地方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2008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878个,分布在全国近400所高校,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地方院校。地方院校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亟需要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因此,对这一选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目标

应用,在辞海中的意义是使用、或直接应用于生活或生产的。因而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服务于地方、行业,为区域现代化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闻学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等理论、方法和技能,适合在各类新闻媒体和传媒公司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地方院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遵循新闻传播教育规律,以信息社会的需求和媒体单位的人才要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培养出面向传媒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绝大多数开始于新世纪以后,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存在办学经验不足、师资队伍不合理、设备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与应用型人才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对新闻学学科特点和新闻行业缺乏深入研究,加之地方院校在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不同程度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未能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论证和规划,不能很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存在通识类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不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宽。专业理论课程开设较多,而专业实践课程较少。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根据新闻媒体发展进行适时更新,一些反映业界最近发展成果的新技术、新观念的课程未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

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对新闻传播实践的理论总结,而新闻行业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因此理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及时更新教材、密切与业界联系、加强对外交流等方式来及时掌握业界发展最新动态。但是地方院校长期以来习惯闭门办学,与外界交流较少,教师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且陈旧,不能将最新的传播技术和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视野狭窄,对新知识缺乏敏感,毕业以后面对瞬息万变的传媒现实难以适应。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课堂理论讲述为主,不能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三)硬件设备投入不足

在新闻学专业学习中,专业训练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素养和技能。而先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但是,由于现代传播媒介设备属于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相应的实验设备造价昂贵,地方院校由于财力有限,一般很难有太大的投入,教学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短时间内很难胜任其本职工作,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新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媒体工作适应性十分必要。但是,地方院校大多处于非省会城市,媒体数量一般不多,规模较小,对实习学生容纳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实习机会很少,或者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专业实习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地方院校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导致相应的配套机制欠缺,无法对实践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水平进行科学评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科学培养,也不利于调动师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在构建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既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大新闻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切实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一)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而课程体系是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重要保证和手段。因此,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包含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部分。通识课程强调厚基础,要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则为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要在保证必要的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增大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强调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媒体发展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紧密联系现实,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传媒现实。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将新闻传播领域的新技术、新变化、新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用案例、讨论、互动交流、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硬件设备水平

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实验设备作为物质保障,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为新闻专业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一般来说,包括报纸排版编辑、摄影摄像、影视后期制作及其配套设备等,要在规格和数量上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深入的接触机器,领悟技术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备开展自编报纸、自办摄影展、制作视频短片等活动,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四)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

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理论与实践俱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宽厚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把握业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应用型师资队伍的打造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高校和媒体之间的藩篱,探索实行教师和编辑记者双向交流挂职,一方面让教师走进新闻媒体进行实践锻炼,在采编实践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教学和科研汲取更多新鲜信息;另一方面,媒体编辑记者走进课堂,将他们多年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向学生进行传授,大大缩小教学情境和具体生活情境的距离。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实习基地对于学生全方位、零距离体验媒体工作,适应媒体工作节奏,尽快进入职业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打造高质量、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地方院校可以将校内报纸、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等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在校内开展实习创造条件。还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依托社团自办刊物、网站等,并为学生自办媒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要加强和学校所在地媒体和传媒公司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调动媒体和企业参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实训课程、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自主实习等环节,要使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衔接,取得实效,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注释:

唐定.改革地方院校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J】.青年记者.2009(32)7—8。郑锋.关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5)77—79。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journalism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AO Hai jian GAO Ru ZHAO Min Jing(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journalism talents training has become a consensus 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focu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eaching reform.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type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s and objective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combing the existing application type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ournalism;Application type;Talent cultivation mode

基金项目:本文是咸阳师范学院2012校级教改立项:“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202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海建,男,1980年生,河北正定人,新闻学硕士,现为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发展传播学、新闻传播教育。

联系方式: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邮编:712000,电话:*** 邮箱:gaohai666@sina.com

下载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微生物学是生物类、食品、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在食品、农业、药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技......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1绪论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展“2+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农业、商贸业、生产制造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所属模块的专业知识,还要对......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新常态”研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新常态”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这一重要任务主要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承担,然而......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总思路以及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并提出本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范文大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教学团队建设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标准和必要性,阐述了大学英语教......

    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吕小莲等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人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