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第一篇: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J胜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内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培养策略。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概述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戈J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术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术称为应用型人术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术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术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在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二、人才培养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1.入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

(1)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高校在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虽然都作了重新定位以迎合市场需求,但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此需要强调,并不是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所有问题才会出现,只不过在之前的大环境下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了,但是有一点一直没有得到改变,那就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中学生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心中理想的大学,而一旦经过高考的独木桥走进大学殿堂之后,很多学生再也看不到未来和方向。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次考试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而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却是一片空白。进人大学之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人生的最大目标已完成,学与不学完全是一回事,只要考试都能通过拿到学历就可。因此,有人把大学比作文凭的加工厂并不为过。

(2)高校对教育市场运行的规律没有合理把握。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开始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驱动的,而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因此,各高校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目前的主动去适应的过程中,在把握教育市场的契机上,力不从心显露无遗。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第一,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让高校失去竞争的动力。按正常的市场运行的规律,对参与主体实行优胜劣态原则,适者生存。高校在政府的保障体制下,虽然已经参与市场化运作,但基本不存在优胜劣态,更谈不上实质上的竞争。第二,高校本身没有去积极把握市场,偶尔做的只是满足市场的短暂需要。如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旦看到某个专业成为热门时,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去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又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从就业这个层面来说,高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就业,而结果往往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在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上,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观念的变化跟不上现实变化的节奏。人生活其中的环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阶段性的价值观。高校目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人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对事的态度以及付之行动的成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仅仅从技能等层面来应对显示的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针对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定位时,不能只把他们当作“精英”来看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其实就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已。在目前经济形势衰退的大环境下,高校在给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时,应当及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等观念,并将其纳人应用型人才的体系之中。

2.操作上的误区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操作。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相对来说市场需要的是财富直接创造者,而目前的现状就是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诸多业内人士高呼人才危机也不足为怪孔

(1)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分阶段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等方面投人力度不够。在前面谈认识误区时,说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但是最起码高校针对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的培养方式是无动于衷的。既然应试教育已经给高校带来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难题,那么高校在针对如何对应试教育的产品再进行加工方面该投入更大的力度,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并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等。可结果并不乐观,往往我们的大学生等到临毕业了才能真正体验到在大学应当做些什么。

(2)不顾规律,盲目攀比和扩张。由于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虽说高等教育已市场化,但是并没有参与真正的竞争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对规律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诚然,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的扩招在所难免。但是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高校鱼目混珠,表现最突出的是攀比而忽视特色,专业上盲目求全、规模上盲目求大。尽管各高校有自己所标注的特色性的校训等,可很多时候只不过是给人看的一个空壳而已。另外,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怪现象就是盲目地投人硬件设施,过分地专注于自己的外表,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预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想改变之前精英阶段长期存在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先进的互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术可盲目攀比的结果,不仅让一些高校债台高筑,同时也让国家的初步预想变成梦幻。(3)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当一切都流于形式的时候,曾经所有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谈到人才培养模式时,有一位学者说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如此,当得到普遍的认同并真正对学生的身心发挥作用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实至名归。事与愿违,很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只停留于制度这一层面,在执行时总是会拖泥带水。不论举行何种活动参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极少数一部分同学能够参加,活动是举行工甚至报告也出来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很不尽如人意,并没有达到举办活动的初衷。难怪不论是知名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还是普通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只要提到自己的学校总会有诸多抱怨,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将这一部分学生的心声进行整理和搜集以采取弥补措施。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人才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人术必须转变本科教育就是培养精英人才的观念,改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从宏规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微观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贯彻以下教育指导思想:第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转变“精英”教育质量观,强化应用能力的发展;第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色;第四,统合基础理论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存在较大程度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这样既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导致实践不能验证和反馈理论的情况。这样,教学体系严重地阻碍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破除传统“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能是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运用知识的智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训练。而受到现实国情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限制,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实习普遍带有强化认识的特征。因此,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综合的实验操作到课外开放的自助式实践训练以及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变革课程体系,更街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日标的落实关键在课程。以英、德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职业证书教育纳人本科教育实现了人才的应用型与大众化的同步适应。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实践需求,倾向对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突出大学科平台的特点,构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专业理论教学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倾向,凸显应用型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中强调摹本技能和专业技术的i}l}练,保证训练的基本规格,同时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简言之,教学内容在强调本科基础性之上,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配置,以及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涯规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自主选择。

4.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没是提高教学质蚤的根本保证,是实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健落脚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调整师资结构,使得整体师资结构具有拓展性、基础性与合理性的特征。具体措施包括整合学校教师资源,鼓励在职进修等。第二、硬化教学队伍,一方面要求优化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追求每个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结合,尤其要硬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措施有: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请进来”方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人员来校授课;鼓励并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实践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兼职,锻炼其实践能力。

第二篇:浅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特征,提出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利用亲产业优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英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947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类。课堂教学除了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外,还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讲座、公司考察、自由讨论、个别辅导等。课外活动则主要包括:(1)创业计划竞赛,指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投资的商业计划书。(2)“合作计划”项目,指高校与公司、非盈利机构、政府机关等合作,定期参加一定阶段的工作实践。(3)大学里的“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办公场地,设备和创业辅导等。(4)创业论坛,成功的创业家与学生座谈交流,使学生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经验、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创业意识类、知识类、能力素质类、实务操作类,课程实施逐步深入,从入门到意识,再到技能,最后到热情。

英国政府明确提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为即将要创建企业的学生实施教育和培训。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此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政府资助在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方面表现优异的高校。(2)为扶持青年创业,政府提出了多种计划和基金,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3)校外力量包括政府都十分关注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为学校提供项目、经费和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英国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创业职业”三个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业意识”旨在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形成尊重创业的社会文化。“创业通识”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学会以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创业职业”侧重于开办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成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助其成为未来的创业者或企业家[1]。

国外的创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开发系列完备的创业课程。到2005年,在美国2000多所高校中,大约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企业融资、企业设立、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2)依靠坚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国外高校十分专注于创业研究和教学,甚至将该类教育作为学校的竞争优势来培养,不少学校将商科学生必修的“管理学”直接改为“创业管理学”。许多大学还开设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和研究会等。同时还拥有大量的创业学术期刊,巩固了在创业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3)重视学生的模拟体验教育。国外创业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案例分析、演讲、与有实务经验的创业家座谈、计算机模拟等,十分注重学生感性体验的获得[2]。

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看,有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厦门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立了创新创业园区,2010年获批教育部、科技部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厦门市创业孵化基地称号。对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开展“就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研究”项目。获得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起的“首相倡议计划”资助。与日本佐世保高专合作的“通过日中交流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技术者”项目获得日本文部省资助等。(2)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由企业家导师授课、以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已纳入教学计划。2009级以后的本科生都必须取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2个学分方能获得学位。联合厦门明翰电气、东林电子、建霖工业等企业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联合设计培养方案、选派师资、实施招生计划、参与培养过程、推动就业与创业等,实验班深受学生欢迎。成立福建省内高校首个“创新创业教研室”,跨系的教研室共有教师42名,师资涵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3)打造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平台。园区现有29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体验。园区为其提供场地和3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金,并配备一对一的企业家导师定期进行指导。选择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2009、2010年分别提供了20万元和35万元的种子基金。

(4)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以学生为主导开展“梦想工场”、项目展会及淘宝市集等主题活动。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大学的学生互动交流创业经验,联合申报创业项目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

总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发生可喜的转变:从名牌大学试点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再到普通高职院校,从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到全体学生,从创业知识的传授到创新素养的培养,从特定环境下的指导到日常教育各个环节。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应用型本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与产业关系亲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学校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政府应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弥补高校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政府在工商注册、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办公用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发挥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作用。

(2)利用亲产业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创造性意识、精神、人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合理安排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实地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了解行业的赢利模式,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建立企业导师制,让有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参与创业项目指导和培训。与企业合作,实际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创新、市场拓展等。

(3)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升学生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企业导师参与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使得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实际运行。选择优秀项目给予资金资助,让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进行实际运作,获得创业体验。对于可以商业化的项目,联合企业、政府给予支持,形成学生创业的品牌。

(4)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与国际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老师与国外高校多交流沟通,感受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文化,取长补短;与跨国公司合作,就企业关心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和品牌拓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虎.英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58-59.[2]周波,程艳.中外创业教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发展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6):56-58.

第三篇: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以大理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为案例,对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探索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一、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信息安全对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信息安全产业也开始快速成长,智研咨询集团研究报告[1]指出,2016~2020年中国信息安全产品市场规模将保持18.00%以上的增长率,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61.95亿元。就业市场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缺口继续增大。根据《第十一届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得出的结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年培养规模在3万人左右,已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总量不足10万人,离当前70万的市场需求差距巨大[2]。与之对应,2014年以来,国内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长。2013年至2017年全国开设和新增信息安全专业的院校数据如图1所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之前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院校多为985、211重点院校或者警察军事院校;2014年开始,普通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985、211重点院校及警察军事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建立了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然而,985、211重点院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生源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学习自主性高等特点,多数以培养信息安全领域高端人才为目标,重视基础,强化理论,更侧重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警察军事院校以特殊的行业需求为目标,其定向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明确,其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倾向性,侧重于培养专门人才。因此,这些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直接应用于师资力量和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本科院校。普通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定位面广,就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相对较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生源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也具有多样性。大理大学是位于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属二本招生。本文结合我校多年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经验,对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

二、信息安全专业内涵

信息安全专业需要为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与法律意识,具备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及原理,具有较强的系统集成、开发及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能力;能提供电子对抗、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加固,入侵检测、防御与保护,系统恢复、电子追踪及数字取证等服务。信息安全涉及知识面大、就业范围广,学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3,4]。因此,不同院校在建设该专业时都有不同的倾向性,有些院校侧重于通信、有些院校侧重于密码学、有些院校侧重于软件与网络。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专业定位及办学条件,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首先明确专业定位。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通信等多门学科交叉而成综合性学科。不同院校的信息安全专业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5,6]。根据信息安全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可以将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分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能够综合地运用信息安全理论基础知识,创造性、设计性地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其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所使用的工具往往是原创性的,其应用能力取决于学生对信息安全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程度、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效果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情况。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则更注重的是灵活、熟练地利用现有技术或既有工具解决问题,其应用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从目前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看,985、211等重点院校多数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主,地方院校及高职院校则侧重于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结合实际情况,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定位是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结合就业定位、办学条件、生源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来设计。我校信息安全专业主要为西南地区提供信息安全领域应用型人才。我校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同时开设了华为网络学院,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方面具有较好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生源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呈现多样化。因此,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较强的网络系统集成与防护能力、软件开发与漏洞检测能力、信息系统安全测评与系统安全加固能力,能从事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系统安全测评、软件开发、漏洞检测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题体系设计

国内的信息安全专业起源于密码学,是基于密码学发展起来的,因此,侧重密码学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但密码学仅仅只是信息安全的一个分支。作为信息安全重要分支的计算机系统安全及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7]。侧重于密码学的信息安全专业更侧重于培养学术性人才,而侧重于通信、软件及网络的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各具特色。但多数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缺乏先进性[8]。表面上看,很多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均开设了很多安全相关的专业课程,几乎每个领域都所有涉及,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而学习效果不佳[9]。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坚持“实用、瘦身”的原则,重视课题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片面地追求课程门数,而应尽量将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是复合性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以软件和网络为基础,结合信息安全相关理论和技术,培养软件安全测评、安全软件设计与开发、软件漏洞发现与修补、网络及信息系统加固与防护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我们紧密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坚持“实用、瘦身”原则。我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由四大课程基础支撑着两个专业方向,如图2所示。密码学基础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应用密码学两门课程。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知识是密码学算法设计的基础,对理解和设计密码算法具有重要意义。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起源,也是信息安全学科的重要基础。信息安全技术诸多安全机制的实现都依赖于密码学相关技术,如机密性、完整性、可认证性和防抵赖等。对于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来说,密码学课程应侧重于密码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具体应用。密码算法的设计对二本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困难的。结合密码学课程的特点及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密码学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密码学基础知识及主流密码体制的设计原理,但更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密码系统的具体应用,而不要求学生设计密码算法。网络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两门课程。网络基础模块是通信网络安全的基础,是网络服务可用性、可靠性、网络攻击追踪和溯源等技术的知识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通信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网络基础模块中计算机网络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系统工作原理与基础知识;路由与交换技术以华为网络学院HCNA和HCNP内容为基础,对当前TCP/IP网络体系下主流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实现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培养毕业生网络系统的设计、配置、维护与管理相关的应用能力。网络基础模块为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与加固、计算机取证和攻击溯源提供知识基础。操作系统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配置维护、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服务器配置三门课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管理者,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对加强计算机科学的理解具有基础意义。操作系统安全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诸多信息安全问题的引发均是因为操作系统漏洞造成的,如勒索病毒的爆发等。*客入侵往往也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或后门。因此,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对信息安全学科具有基础性意义。操作系统基础模块覆盖面从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到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再到主流网络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部署。操作系统模块为软件安全技术和网络系统防护与加固提供知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包括汇编语言、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和数据库原理五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是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从事漏洞挖掘、后门检测、设计和开发网络安全测评、系统防护、追踪溯源、电子取证等相关工具的基础,也是软件安全的重要基础。网络安全方向包括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集成与安全加固、计算机取证、网络攻防、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和安全协议分析六门课程。网络安全技术主要讲授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对网络安全涉及的技术进行全面介绍。网络系统集成与加固重点讲授通信网络设计、集成与管理以及网络系统防护相关技术。计算机取证主要介绍电子取证相关知识,为网络犯罪行为的追踪、溯源和取证提供相关技术。网络攻防课程主要包括当前主流的网络攻击方法和手段,为网络系统防御提供知识基础。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是传统的网络安全内容,为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管控与监测。安全协议分析主要以TCP/IP网络体系为基础,讲授各层所提供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是网络系统防护的知识基础。该方向主要培养毕业生从事网络系统集成与安全加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与测评、网络攻防等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能力。软件安全方向包括编译原理、Android程序设计、网络程序设计、软件安全与漏洞、Web安全技术、软件安全管理与测评六门课程。编译原理是软件逆向工程的基础,是软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Android程序设计主要讲授基于Android的移动app设计、开发及app安全检测相关技术,是移动客户端软件安全的基础。网络程序设计主要讲授基于TCP/IP的网络编程技术,是软件安全与漏洞的基础。软件安全与漏洞主要讲授软件安全的基本知识及软件漏洞挖掘技术。Web安全技术主要讲授Web环境应用安全防护技术,防止网页篡改、SQL注入等攻击,保证网站内容的完整性和数据安全。软件安全测评与管理主要介绍软件安全测评标准和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安全评估与管理能力。该方向主要培养软件安全测试、软件开发、漏洞检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测评、系统安全加固等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表明,各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强,但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的问题[10]。另一方面,数据统计显示[11],当前各院校信息安全教师队伍中本科从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人数很少,占比最多的是计算机专业,其次是数学专业。这既是信息安全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但也是其不足。多数信息安全专业教师在本科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而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往往重理论科研而轻实践。因此,信息安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其实践经验,定期安排教师到信息安全相关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技术性岗位工作,将其所掌握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将工作实践中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反馈回课堂教学。“双师型”教师培养主要以校企合作为主。传统的高等院校办学模式是以专业教师为授课主体,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推进,越来越多高等院校专业开始引入企业力量培养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更新快、知识面广、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多样化,全靠专业教师来跟踪、掌握、传授这些新技术、新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不可能的。专业教师具有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势,但其工程实践经验不足。企业具有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对信息安全新技术、新问题反应快等优势,但其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较弱。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对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开展的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

1.专业教师外派培训由学校邀请企业工程师针对若干专业课程对专业教师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或派遣专业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或短期培训。专任教师掌握相关培训内容后,将其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2.企业工程师引入课堂由学校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短期实训,实训多以项目的方式开展,实训时间一般是1-2周。通过实训项目,企业工程师将当前主流的技术和工程实践项目经验传授给学生。

3.校内外教师合作校内外教师合作包括:实习基地共建和科研合作两种方式。实习基地共建,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在校内或校外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可以在基地内开展。科研合作,即由企业提出工作实践中的难题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将难题的解决方案提供给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已通过专业教师外派培训、企业工程师引入课堂和校内外教师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多位网络和软件开发方面“双师型”教师。下一步将继续派遣教师到国内信息安全知名企业(如360、启明星辰、蓝盾科技等)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培养网络安全与软件安全方面的“双师型”教师。

(五)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有效途径之一。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四年中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科研课题或信息安全领域相关主题竞赛至少一次,方能获得该课程学分。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信息安全专业长期以来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市场需求信息安全人才,但学校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又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是常态。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也往往更多地选择从事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等工作岗位,不能很好的将其所学安全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随着信息安全市场规模扩大,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培养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已经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

第四篇: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引言

交通工程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1],呈现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全国已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2]。但由于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交通工程又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国内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至今仍不成熟,特别是学生培养中未能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尤为重要和迫切。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规模不断增加,运输量持续增长,交通运输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各运输方式间低效衔接的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交通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凸现使得以研究交通运行规律、解决交通问题为主的交通工程专业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具有能以科学方法和工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学科特征和国内交通事业发展趋势,交通工程行业需求未来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系统规划和设计人才:主要进行道路交通项目和综合运输体系的系统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网络规划和经济分析等。

(2)交通管理人才:基于工程技术、法制、教育等手段,对交通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以使交通尽可能高效、通畅、公害小和能耗少。

(3)交通安全研究人才:探究交通运行机理与事故发生发展的深层次规律,为交通安全环境改善提供基础依据。

(4)高科技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型人才:将前沿科学技术融入到交通系统的建设、管理与改善中,以提升其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标。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重点

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里所指的“技

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4]。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紧扣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培养中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知识的掌握,将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贯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5]。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设计和经济分析基础,能将道路设计、交通设计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将工程意识和效益观念融入学生交通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其次,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统计和建模

基金项目: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201205)

能力,使学生善于总结交通问题的分布规律,为后续交通系统改善奠定基础;最后,将信息技术基础学科引入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开发培养体系,使学生具有信息技术与管理服务领域渗透和融合的初步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

优化课程体系,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层次化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向要求使课程设置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设置的作用,有很清晰的学习主线,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最终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具有完整性和专业化。

将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将能力培养融入日常学习

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让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在相对完整的一部分理论知识传授后提供课内时间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知识或布置必须自己查阅大量资料的综合型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习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与工作接轨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课堂学习和工作技能培养进行联系的中间纽带,在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合理设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完整内容和与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甚至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一些有学习余力,喜欢探索创新的学生,以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延伸,激发学生多途径、多方向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拓展,通过参加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和专利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知识扩散应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结束语

探索有效的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及多方面、多角度人才培养问题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向社会输送合格专业人才需要长期不断研究的课题,需要从专业设置、定位、人才流向等综合考虑,只有结合行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第五篇:财经院校就业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定稿)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就业问题需要足够重视,财经类高校遇到很大压力。本文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出发,指出财经类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如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等。

关键词:就业导向;财经院校;复合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给社会、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经济也是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事业发展输送人才的财经院校学生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职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人才争夺战不断上演,因此对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二、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一)以社会发展为总领,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未来就业者的知识结构、胜任多种职业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许多社会、经济、科技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除了精通本学科的专业以外,还要对其他的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比较通晓,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具备较强的综合及创新能力,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之一。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最终报告》(1986)早已指出:为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趋势,各国要大力改革本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科学教育少一些以这一门或那一门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着力加强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教育。响应这一号召,西方各国纷纷通过制订法律法规,改革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顺应时代发展,加强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国家领先地位。当今社会各岗位界限的日益模糊,新的就业岗位的不断涌现,使得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障碍重重,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是我国高等学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不可否认,这种办学模式曾为我们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使得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以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以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被认为是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人到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中,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和层次,而在金融业的人才需求中,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三)以“以人为本”为指引,深化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相伴随的,是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高等财经学校要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

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高校的授课内容与社会相脱节,而大多数学生也感觉学校的开课内容枯燥晦涩,总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需求,也没有顾及社会需求。学校因此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向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

首先,实行主辅修制。主辅修制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专业,同时将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专业。主辅修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且所需时间较短,推行方便,能与学分制管理相配套,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法学、工学、理学、文学多学科配套支撑,相互依托的财经类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专业,比如说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会计专业,修满规定学分,可以取得该专业的辅修结业证书,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专修制下知识面限制得太窄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职能潜力和主观能动作用,扩展专业范围和知识结构,为将来就业创造优势。

其次,推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第二学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科学基础,又有兼容不同学科的综合、交叉渗透能力。例如南京财经大学有法学专业、财经专业和新闻专业。政法领域和经济领域都需要一批既懂法学又懂经济的人才,新闻领域需要一批既懂新闻又兼通另一专业的新闻人才,等纯。双学位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能力机构,在就业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大为抢手,使得更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受益。

第三,尝试采用联合学位制方式。南京财经大学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内,周边有很多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利用他校优势,采取联合学位的方式,资源共享。另外,南京财经大学也可以利用自己国外高校的资源,和国外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二)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的育人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方向正确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积累后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

首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抗拒压力耐受挫折、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一定地自我表现能力、高度创造力与持续发展倾向以及人际关系调解能力等全方位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此外,大力发展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党团建设,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其次,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科学技术类、文化类、体育类等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锻炼独立意识,磨练意志,增强团结协作精神,鼓励个性发展,养成复合型人才必备的人格素质,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如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提高文化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的普及,使学生尽早使用先进学习方法,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各院系应当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科技节、文化节等,举办多种学术科研方面的报告会、座谈会、演示会,这将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学校内外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学术研究,激发能动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有学术科研潜力的学生,应采取特殊优惠措施,有意识地配备指导教师,制定完备的跟踪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科研。

(三)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

首先,请进来。一方面请相关企亚老总、人力资源部相关从业人员到高校进行宣讲和交流,通过就业单位和学校的沟通,了解就业单位需求,对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进行补充设定和修改;通过就业单位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充实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的校友,通过校友到学校传授当时的学习经历及以后的工作经历,让在校学生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此外,通过联系社会上的素质拓展机构,拓展学生就业素质,比如英语、简历制作、面试准备等。

其次,走出去。一方面,老师需要走出去。现在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老师讲课缺乏生动性,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师本身没有实践经验,对授课内容只有理论上的理解。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学校和学院就需要和社会上的企业主动联系,比如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通过每学期选派教学人员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以获得实践经验,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将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讲授中。另一方面,学生需要走出去。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沟通,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下载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巢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教务处 陈兆龙 20 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

    学术论文-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理论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大众......

    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内容摘要]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模式,既能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

    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制造是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本文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很长时期里是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普通高等教育。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等专科教育也都遵循着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的专业或学科教育的......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

    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旅游专业发展迅猛,旅游经济总量呈现出不断上升态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日益丰富。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第lO卷第2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期 J0uRNAL OF LIAONINC INSTITuTE OF Sc2008年5月 IENCE AND TECHNOLOcY 文章编号:l008—3723(2008)02—0055一02May.2008V01.10 No.2摘要:阐述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提出“4个模块+4级平台”的理论......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立项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