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强化就业导向促进实用软件人才培养论文(模版)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实用软件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是软件蓝领的主要培养基地,但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加强市场调研。明确高职软件人才定位;发展优势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创新办学体制,走产学合作道路;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办学理念和要求。
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是本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软件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还面临着网络化、全球化、服务化、开放化的转型。发展和扶持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全球化竞争所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
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也是非常稀少,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应该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阶层却极大膨胀。
国家为加快培养计算机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又发文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在全国一千多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但结果却是:一边是软件产业缺乏大量蓝领人才;另一边却是计算机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虽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相关.但究其根本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定问题
1高职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用性要求,例如一些学生计算机编程的理论掌握较好。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程序设计经验的训练。虽然拿到了计算机毕业的文凭.可是在实际的应聘中仍然难得市场的青睐。这就向计算机语言课提出了应由简单的高级语言编程过渡到可视环境下的编程,以及依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和设置具体项目课程,培养和促进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2)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定位不准。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定位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维护、项目管理、软件编程、文档写作等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操作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沿用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教育,致使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才造成了高智商、低能儿的严重倾向。
(3)课程体系过于学科化,缺少实用化。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大部分高职的教学计划与本科院校雷同,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其教学大纲设置参考了本科教学计划,而本科教学计划很大程度是为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高水平人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完全适合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出相应地调整。目前,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具体教学选择时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采用边讲边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现在国际人才培养中盛行的“基于案例学习的设计”、“项目开发”等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还没有广泛推行。
(4)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相对滞后。软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办学上基本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因此,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技术、新的软件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举措,尚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同时,目前软件技术平均l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高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2~3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软件业最新发展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程度低,与软件行业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5)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同时,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行为规范及养成素质,导致课程形同虚设。另外,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引进了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扭曲了认证考试的真实目的,出现了许多学生手头有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而在实际工作中连简单的代码都不会书写的怪现象
2强化就业导向,促进计算机实用软件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学校不仅承担着把招收进来的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还承担着把他们输送出去,成为各个行业有用人才的重大职责。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选择.以形成一系列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从知识和能力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结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市场调研,分析需求特点,明确人才定位。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软件蓝领”。而其作为产业发展大量需求的基础人才,需要面对具体的生产或服务对象,根据现实条件,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由于人才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领域限制,专业定向与职业方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同时,软件业又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因此,培养市场意识,加强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是保证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必要条件。在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充分关注技术发展对岗位与行业带来的变化;二是要分析、研究、预测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特点,寻找专业生长点;三是要将这种调研活动制度化、定期化,从而保证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关注和适应行业动态。如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紧跟无锡经济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开设“创意与软件设计”专业,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以动漫、游戏、软件为主干专业,培养“外语十软件+专业”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
(2)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中,应密切联系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一是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加大应用学科和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起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新的高职教育学科结构。二是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上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通过这些调整。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树立大学科、跨学科观念,按照“宽基础,活模块、高素质、强技能”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尽可能避免重蹈以往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覆辙。三是在课程的建设与调整中,一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应用性的技能性课程的结构比例,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把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包括择业、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技能技巧训练。
(3)创新办学机制,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走产学结合道路。发展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产学合作,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订单式”培养、“前店后厂”、连锁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争取得到教育培训企业、软件园、IT企业的支持,共建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增强办学活力。软件专业可以依托一个或多个大行业,实行产学研结合。使其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或开发公司。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有利于他们尽快成为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寻找和确立合作的厂商,建立软件厂商应用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要求每个专业明确IT认证资格证书。同时根据技能和认证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4)引进先进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分析美国、日本、印度等软件业发达围家的软件人才教育,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是在教学上采取以项目案例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他们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并通过案例和项目贯穿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更着重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丁作能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掌握软件工业标准流程、具有承担国际软件开发业务的复合性人才。其次,课程是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他们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在与如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课程开发紧随软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这些专职人员负责不断升级课程及课件.课程设置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走上国际竞争的平台。另外.在教材的建设和更新上由于与国际领先地位的软件公司结成了联盟,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公司的最新技术资料,然后集中富有实战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编写最新教材.紧跟IT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创造和改进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保证了教材最新、最实用。最后,多样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和标准,以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了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考核等多样化的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在我国高职计算机软件教育中.应该引进上述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打造软件教育品牌。
(5)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良好的科技和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①举办各种专业知识讲座,开展各类专业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②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教育。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只有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打造软件教育的品牌。同时,应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从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第二篇: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J胜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内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培养策略。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概述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戈J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术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术称为应用型人术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术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术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在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二、人才培养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1.入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
(1)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高校在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虽然都作了重新定位以迎合市场需求,但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此需要强调,并不是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所有问题才会出现,只不过在之前的大环境下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了,但是有一点一直没有得到改变,那就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中学生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心中理想的大学,而一旦经过高考的独木桥走进大学殿堂之后,很多学生再也看不到未来和方向。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次考试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而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却是一片空白。进人大学之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人生的最大目标已完成,学与不学完全是一回事,只要考试都能通过拿到学历就可。因此,有人把大学比作文凭的加工厂并不为过。
(2)高校对教育市场运行的规律没有合理把握。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开始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驱动的,而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因此,各高校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目前的主动去适应的过程中,在把握教育市场的契机上,力不从心显露无遗。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第一,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让高校失去竞争的动力。按正常的市场运行的规律,对参与主体实行优胜劣态原则,适者生存。高校在政府的保障体制下,虽然已经参与市场化运作,但基本不存在优胜劣态,更谈不上实质上的竞争。第二,高校本身没有去积极把握市场,偶尔做的只是满足市场的短暂需要。如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旦看到某个专业成为热门时,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去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又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从就业这个层面来说,高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就业,而结果往往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在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上,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观念的变化跟不上现实变化的节奏。人生活其中的环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阶段性的价值观。高校目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人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对事的态度以及付之行动的成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仅仅从技能等层面来应对显示的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针对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定位时,不能只把他们当作“精英”来看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其实就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已。在目前经济形势衰退的大环境下,高校在给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时,应当及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等观念,并将其纳人应用型人才的体系之中。
2.操作上的误区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操作。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相对来说市场需要的是财富直接创造者,而目前的现状就是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诸多业内人士高呼人才危机也不足为怪孔
(1)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分阶段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等方面投人力度不够。在前面谈认识误区时,说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但是最起码高校针对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的培养方式是无动于衷的。既然应试教育已经给高校带来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难题,那么高校在针对如何对应试教育的产品再进行加工方面该投入更大的力度,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并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等。可结果并不乐观,往往我们的大学生等到临毕业了才能真正体验到在大学应当做些什么。
(2)不顾规律,盲目攀比和扩张。由于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虽说高等教育已市场化,但是并没有参与真正的竞争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对规律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诚然,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的扩招在所难免。但是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高校鱼目混珠,表现最突出的是攀比而忽视特色,专业上盲目求全、规模上盲目求大。尽管各高校有自己所标注的特色性的校训等,可很多时候只不过是给人看的一个空壳而已。另外,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怪现象就是盲目地投人硬件设施,过分地专注于自己的外表,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预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想改变之前精英阶段长期存在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先进的互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术可盲目攀比的结果,不仅让一些高校债台高筑,同时也让国家的初步预想变成梦幻。(3)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当一切都流于形式的时候,曾经所有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谈到人才培养模式时,有一位学者说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如此,当得到普遍的认同并真正对学生的身心发挥作用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实至名归。事与愿违,很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只停留于制度这一层面,在执行时总是会拖泥带水。不论举行何种活动参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极少数一部分同学能够参加,活动是举行工甚至报告也出来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很不尽如人意,并没有达到举办活动的初衷。难怪不论是知名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还是普通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只要提到自己的学校总会有诸多抱怨,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将这一部分学生的心声进行整理和搜集以采取弥补措施。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人才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人术必须转变本科教育就是培养精英人才的观念,改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从宏规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微观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贯彻以下教育指导思想:第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转变“精英”教育质量观,强化应用能力的发展;第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色;第四,统合基础理论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存在较大程度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这样既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导致实践不能验证和反馈理论的情况。这样,教学体系严重地阻碍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破除传统“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能是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运用知识的智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训练。而受到现实国情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限制,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实习普遍带有强化认识的特征。因此,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综合的实验操作到课外开放的自助式实践训练以及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变革课程体系,更街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日标的落实关键在课程。以英、德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职业证书教育纳人本科教育实现了人才的应用型与大众化的同步适应。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实践需求,倾向对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突出大学科平台的特点,构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专业理论教学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倾向,凸显应用型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中强调摹本技能和专业技术的i}l}练,保证训练的基本规格,同时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简言之,教学内容在强调本科基础性之上,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配置,以及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涯规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自主选择。
4.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没是提高教学质蚤的根本保证,是实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健落脚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调整师资结构,使得整体师资结构具有拓展性、基础性与合理性的特征。具体措施包括整合学校教师资源,鼓励在职进修等。第二、硬化教学队伍,一方面要求优化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追求每个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结合,尤其要硬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措施有: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请进来”方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人员来校授课;鼓励并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实践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兼职,锻炼其实践能力。
第三篇:强化职业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强化职业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些年来,企业的用工、劳动者的就业更是与职业培训的发展息息相关。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培训作为促使人力资本增值的有力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曲阜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根据我市实际和发展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技持职业培训、发展职业培训、推动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劳动者技能素质明显提高,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技工学校发展到2所,在校生800人,年招收技校生300人;就业训练中心1所,年培训2720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6个,年培训各类社会急需人才2000余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受到用人单位、学校和劳动者的普遍认可。今年以来,全市有1610人次通过各类培训和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发展21人。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市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技工教育仍然比较薄弱,一些长期制约职业培训发展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一是技术工人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共存。一方面,不少企业还存在《重文凭、轻技能,重科技人才,轻技能工人“的现象,企业宁愿花高价招收博士、硕士和学士,也不愿给技术工人适当的薪酬,致使人才使用与岗位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职工个人片面追求高学历,对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热情不高。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中技能人才供需情况看,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甚至出现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断层现象。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新机制还没有其正建立。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发展、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上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但由于市场信息与学校办学之间灵敏性的差异、成熟专业建立的周期长、投入大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专业调整跟不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了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较差,出现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难的现象。三是职业培训的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扩招步伐加快,录取比例逐步提高,高中毕业生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增加,将使得技工院校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四是社会上还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将技术工人当成体力劳动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工人“和 ”干部“的身份差别依然存在,对技术工人缺乏认可,技术人员享受不到 ”人才“应有的待遇。
三、几项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的投入,努力改善培训条件。要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培训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方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部分用于职业培训。要研究制定职业类院校融资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鼓励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企业要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要全部用于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培训的能力。一耍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转移培训实际,加大就业资金用于实训补助的力度,重点技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提高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二要对现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已有培训机构通过评审认证等途径引导其参与企业用工的培训,并要突出与我市产业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市区,由政府统筹,依托企业、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在农村,把职业培训平台向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一级延伸,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能就近参加培训,减少农民因参加培训而增加的一些不必要的生活方面的开支,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加强对本企业职工培训的同时,承担起接收在校学生实习的工作,并为学校建立定点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三)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力量。一是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财政经费组织的师资培训,通过参加集中培训和组织教师到企业跟班顶岗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深化技工院校用人和分配制度改草,加强骨干教师的引进力度,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相关待遇,确保职教师资 ”引得进、留得住"。要通过认证和资质评定的办法,积极鼓励引导培训机构聘请优秀师资到由社会兴办的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师资,提升这些由社会力量兴办的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
(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者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推动企业面向生产服务岗位需要,结合工作过程和生产现场对劳动者的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同时,要结合开发就业岗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需要,开展好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
第四篇:财经院校就业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定稿)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就业问题需要足够重视,财经类高校遇到很大压力。本文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出发,指出财经类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如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等。
关键词:就业导向;财经院校;复合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给社会、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经济也是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事业发展输送人才的财经院校学生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职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人才争夺战不断上演,因此对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二、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一)以社会发展为总领,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未来就业者的知识结构、胜任多种职业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许多社会、经济、科技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除了精通本学科的专业以外,还要对其他的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比较通晓,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具备较强的综合及创新能力,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之一。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最终报告》(1986)早已指出:为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趋势,各国要大力改革本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科学教育少一些以这一门或那一门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着力加强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教育。响应这一号召,西方各国纷纷通过制订法律法规,改革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顺应时代发展,加强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国家领先地位。当今社会各岗位界限的日益模糊,新的就业岗位的不断涌现,使得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障碍重重,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是我国高等学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不可否认,这种办学模式曾为我们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使得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以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以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被认为是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人到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中,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和层次,而在金融业的人才需求中,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三)以“以人为本”为指引,深化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相伴随的,是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高等财经学校要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
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高校的授课内容与社会相脱节,而大多数学生也感觉学校的开课内容枯燥晦涩,总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需求,也没有顾及社会需求。学校因此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向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
首先,实行主辅修制。主辅修制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专业,同时将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专业。主辅修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且所需时间较短,推行方便,能与学分制管理相配套,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法学、工学、理学、文学多学科配套支撑,相互依托的财经类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专业,比如说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会计专业,修满规定学分,可以取得该专业的辅修结业证书,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专修制下知识面限制得太窄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职能潜力和主观能动作用,扩展专业范围和知识结构,为将来就业创造优势。
其次,推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第二学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科学基础,又有兼容不同学科的综合、交叉渗透能力。例如南京财经大学有法学专业、财经专业和新闻专业。政法领域和经济领域都需要一批既懂法学又懂经济的人才,新闻领域需要一批既懂新闻又兼通另一专业的新闻人才,等纯。双学位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能力机构,在就业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大为抢手,使得更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受益。
第三,尝试采用联合学位制方式。南京财经大学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内,周边有很多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利用他校优势,采取联合学位的方式,资源共享。另外,南京财经大学也可以利用自己国外高校的资源,和国外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二)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的育人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方向正确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积累后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
首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抗拒压力耐受挫折、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一定地自我表现能力、高度创造力与持续发展倾向以及人际关系调解能力等全方位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此外,大力发展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党团建设,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其次,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科学技术类、文化类、体育类等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锻炼独立意识,磨练意志,增强团结协作精神,鼓励个性发展,养成复合型人才必备的人格素质,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如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提高文化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的普及,使学生尽早使用先进学习方法,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各院系应当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科技节、文化节等,举办多种学术科研方面的报告会、座谈会、演示会,这将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学校内外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学术研究,激发能动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有学术科研潜力的学生,应采取特殊优惠措施,有意识地配备指导教师,制定完备的跟踪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科研。
(三)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
首先,请进来。一方面请相关企亚老总、人力资源部相关从业人员到高校进行宣讲和交流,通过就业单位和学校的沟通,了解就业单位需求,对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进行补充设定和修改;通过就业单位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充实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的校友,通过校友到学校传授当时的学习经历及以后的工作经历,让在校学生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此外,通过联系社会上的素质拓展机构,拓展学生就业素质,比如英语、简历制作、面试准备等。
其次,走出去。一方面,老师需要走出去。现在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老师讲课缺乏生动性,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师本身没有实践经验,对授课内容只有理论上的理解。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学校和学院就需要和社会上的企业主动联系,比如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通过每学期选派教学人员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以获得实践经验,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将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讲授中。另一方面,学生需要走出去。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沟通,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第五篇:浅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恂.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制度改革、“双师型”师资建设、“双证”式学生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应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切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以社会需求为结合点。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又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主要取决于它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一是要按照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企业的原则.主动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设置专业这种变化主要是指人才市场对各种职业素质的从业者的需求数量和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甚至取消就业形势不好的老专业.使新老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二是要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开发新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日新月异。敏锐地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的变化趋势.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同样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专业设置应采取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原则.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这样既体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也体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专业设置在体现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的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使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的辩证关系得以正确处理三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特色和行业优势对有行业优势,校企结合紧密的急需人才专业积极开设.对社会需要且学校有长期办学特色的专业应保持稳定专业设置切不可“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否则就难以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四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某一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合理设计课程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是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在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学校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主要形式有:一是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开发和设计课程,发挥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培养”.“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发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就能清晰体现就业方向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既可以缩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了条件。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突出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改革教学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应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尤其是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这种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核心表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
1.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很难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任务。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是高职教学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一环。“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年制教学管理的情况下,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为就业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实行学分制,或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引进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制、辅修制、双专业等.鼓励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辅修其他课程,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使学习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早成才、早就业。
2.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高职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其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条件。如提供各种学习参考资料,网络课件,应用软件,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等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索和思考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不能拘泥于单一试卷的评价方式.而更应注重在实际工作情景中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一线职业岗位人员以职业岗位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高职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改变教师只管教,学生只能听的注入式教学法积极推广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环境转入灵活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氛围,可采用与职业岗位要求贴近的“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入法”、“教学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四、以产学结合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师队伍相配套。必须以产学结合作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注意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走专兼结合之路.使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从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中;I进优秀师资和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实训通过具有生产管理实践的专家把企业、行业的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感受企业的文化,从中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要求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通过定期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学习培训,顶岗实践,科技服务等形式,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质的教师一工程师f技师1复合式的“双师型”教师。即使是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师,也应走向社会,了解企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行“双证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获得从事某个职业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成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谓“双证制”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毕业后既可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又可提高就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实行真正意义的双证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把握专业的核心技能,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认证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仿真式的实践教学氛围.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又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鼓励学生获得证书的多种类多层次。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职业和工种,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单一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在获得与本专业衔接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通用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能力。
六、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创业教育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独立在某种职业岗位上开展工作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在于让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转变“等机会”“靠推荐”的消极观念,树立“愿创‘敢创”“会创”的就业意识。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为学生创业与就业奠定基础高职学生从一进校起就应接受系统的创业、就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转变择业观念.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奠定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的核心应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学生毕业后创业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创业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