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戴溥之,李蔚(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作者简介:戴溥之(1974-)女,河北定州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李蔚(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
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课题来源:河北经贸大学2008年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高等院校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指出确立以就业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提
出了在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鼓励学生
参加相关资格考核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中图分类号:F4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207-021
引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养老、医疗、失业、贫困等社
会问题。建立“社会安全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今后改革的重要任务。九
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
出“要逐步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和服务社会
化的社会保障体系”。[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人事制度
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社会急需大量熟悉
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对
于相关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视,开始根据自身优势设立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但是除少数综合性的名牌大学外,许多学校这一专业的毕
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面狭窄,专
业特色不明显。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为市场所接受、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如何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定位,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所有开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急需考虑和明确的问题。2劳动和社
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
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与特点,在人才
培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学校办学特色、学
科特色、专业特色等在培养人这一中心问题上的集中体现。[2]劳动和社会保障
专业的开设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实践教
学不足等问题。2.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界定专业的知识架
构和所培养人才的服务领域,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建设特色和课程设置。因此,专业
培养目标是专业开设的总体纲领。大多数高校在招生宣传、制定教学计划时,都
强调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是能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教
学与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知识。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非常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和所设专业毫无特色且使得学生忽略或不明确本专业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以把握未来就业方向,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毕业时对职业的选择也很茫然,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此外,有些课程还存在内容的重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时间。2.2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由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开办的时间较短,许多地方性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以知名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作为参考。较少考虑自身优势和特点,较少考虑社会需求,有的甚至直接搬抄和拼凑,成为名校这一专业的翻版,专业特色不明显。也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存在着“因老师设课”等现象,随意性强、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尽管在2002年9月,教育部发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性文件,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但要想建立起真正属于本专业、本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因为没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向,就形不成专业优势,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这一专业不同人才的需求。使得毕业生缺乏相对竞争优势,出现就业困难。2.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由于近几年的扩招政策,实验设备相对减少,实际上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有限,教学的实践环节又有削弱的趋势,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各个单位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重视的因素,是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以及获得好的就业机会的关键。同其他专业一样,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更强调本专业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目前各高校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较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大都面临着如下的问题:一是实践教材匮乏,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短缺;三是由于教学基地部门能同时接受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数量有限,很难使每个学生都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即使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了安置,也大都只是让学生从事一些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无法安排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四是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估缺乏规范和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创新型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必须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3]在目前大学毕业生供
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高校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策略,建立有特色的课程设置;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1依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在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了解目标市场的具体需要,即相关的用人单位到底急需哪类人才。据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次内部调查表明,目前,社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需求主要分为207两类:一是社保经办机构的从业人员,要求掌握社保基金管理及投资风险预测、计算机管理、统计精算和实用法律知识;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三险一金”具体工作的从业人员,要求具备计算机管理、财务会计、社会保险基础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培养目标的设定,其次要了解学校相关专业的支撑,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从而确立专业特色。当前,有些高校在这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如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综合性院校,利用自己学科基础雄厚、理论研究突出的特点,重点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一些保险学专业比较成熟的学校,将培养社会保险的专门人才作为市场定位;一些西部地区的高校结合当地情况,重点培养社会救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权益保护等相关人才。3.2依据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宜粗不宜细,既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就业面,保证学生顺利就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的设置既要保证授课顺序的逻辑性,实现各门课程的有机衔接,又要避免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专业选修课要能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发挥学生个性潜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要继承和发扬原有专科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优势。根据专业方向,突出社会实践,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二要充分利用本高校的学科优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三要适当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从教师专业背景、专业研究方向等方面确保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发挥;四要及时了解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状况,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例如,财经院校类学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学科确定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向或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管理方向等特色专业方向。3.3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手段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急需实践性的专业人才。因此,其教育培养模式应改变以往过多采取课堂教学的做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实训室和基地建设;订立统一、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估标准。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前沿信息,利用音像手段搞好多媒体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强化教学
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近几年,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抓住国家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机会,让学生就近就便到本市的乡镇学校、企业挂职锻炼,当参谋,提建议,办实事。并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科教服务,参加公益劳动,收到较好效果[4]。总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加上目前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专业就业面较窄,专业如何定位,如何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成为每个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资格证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以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良性发展,使得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真正做到立足于市场需求,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参考文献:[1]国务院文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EB /OL].2000(07).[2]易玉梅,彭志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前沿探索, 2006
(13).[3]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6(12).[4]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J].师范教育, 1996(09).(上接第205页)具备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等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e-HR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管理工具,里面融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但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企业的某一发展阶段,所以企业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e-HR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并在实施e-HR的过程中对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以改进,使其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2)企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素质。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次,企业拥有必要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也就是IT人员。企业实施e-HR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数据维护与更新,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有时还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上工作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需要专业人员完成。此外,企业的员工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会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e-HR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员工自助,员工可以登陆系统进行个人相关信息查询。e-HR在企业内全面推广,需要企业员工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3)企业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环境。首先, e-HR通常安装在企业的公共网或内部网上,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自己的网站(Internet)或局域网(Intranet)。其次,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会配置其他诸如考勤系统、财务系统和e-HR集成,进行信息共享。此外, e-HR最主要的特征是全员参与,具有员工自助和流程审批功能,这需要企业为员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网络环境,便于员工上网查询使用。参考文献:[1]朱勇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2]熊军.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03).[3]杨丽华,杨觉英.中小型企业e-HR的实施应用[ J].华东经济管理, 2005(11).[4]王琦,杨晓龙.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e-HR)的规划与实施[J].包钢科技, 2005(06).[5]韩振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探讨[ J].现代管理科学, 2005(11).[6]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曾庆祥.人员素质对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09).[8]余晓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 J].决策参考, 2003(06).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应用技术学院的主要职能。专科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统计学教学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岗位竞争能力为目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统计学;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专科学院的主要职能。统计学教学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当前社会应用技术类人才短缺和就业形式严峻的特点,在统计学教学中,在此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适当调整统计学教学培养方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 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由于案例所描述的大都是来源于复杂的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在于本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而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离不开统计,无论是传统的统计方法,还是现代统计方法都是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特别强调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运用理论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通过论文导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性很强,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单纯的理论和计算将有悖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宗旨,如何把它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学术论文阅读。因为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数量分析的学术论文都综合了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等方面,阅读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过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大有裨益。
(四)课堂仿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让统计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的感触,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广泛适应性,课题组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分析软件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在电脑网络教室模拟出统计分析实战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由于统计常常是在高维空间讨论问题,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离不开复杂的计算,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一味追求高级统计软件,选择了软件EXCEL, SPSS、SAS。第一个阶段,利用软件EXCEL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一步一步计算,最终得到结果。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加深理论认识的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在实践的第二个阶段选择了国际最著名的统计软件SAS,学生利用软件SAS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了SAS技术。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数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工作大有帮助,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适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首先使学生意识到只要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是好岗位,其次引导学生就业时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和现实待遇之间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比较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专科学生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人格魅力)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 1 ] 雷敏。应用多种初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J ].统计教育,2007,(5)。
[ 2 ] 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J ].山东科学,2005,(7)。
[ 3 ] 严建文。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建构和变业指导研究[ Z].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海,2005.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补充:
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情况
饭店行业的发展情况
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重庆市旅游业及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一方面,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陷入“饥渴”状态,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没有大量进入这个行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趋专业化、大众化,国内许多高校都设置了旅游类的专业教学课程,旅游本科教育的重要地位也逐渐被凸现出来。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35%的份额,每年都有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如浙江作为旅游大省,省内有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10所高校均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每年毕业的季节,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旅游人才究竟能否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职业,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据调查,2010年,重庆各大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看好,但行业内就业情况不足学生总量的30%。在浙江工商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中,从事旅游业的只占30%-40%左右,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会展、规划等领域,而大部分学生则分别进入了其他行业。
在当前国际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教育特别是高等旅游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较高要求。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中国旅游人才教育与培训领域正呈现巨大商机。但是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能根据学科的特点,培养出真正具备专业素质的旅游从业人才,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摆在中国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向旅游行业输送从事旅游管理的专门人才,但学生实际的就业情况显然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相符。高校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旅游行业的就业率,同时也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旅游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是旅游院校亟需认识和解决的两个命题。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将成为高等旅游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高校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旅游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1、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丰富了高校旅游管理教学的理论成果,对重庆市乃至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旅游业人才供需状况的调查,对比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探索适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改革方案,丰富和深化了旅游管理教学理论。
实践意义:以就业为导向,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为完善本科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四川外语学院,提出进一步改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宽口径、厚基础及理论+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研究目的本课题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借鉴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和成果,立足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完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预期成果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结合目前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外旅游教育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以及与国内旅游院校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以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为目标,结合四川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在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探讨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并结合三个方向的核心课程提出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案。
大纲:
第一部分 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与供给状况
一、中国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1、旅行社业人才需求调研
(1)旅行社从业人员现状
(2)旅行社人才需求状况
(3)旅行社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2、酒店业人才需求调研
(1)酒店人才现状
(2)酒店人才需求状况
(3)酒店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3、会展业人才需求调研
(1)会展从业人员现状
(2)会展人才需求状况
(3)会展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4、已毕业学生对人才需求认识情况的调查
二、中国旅游市场人才供给状况
1、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情况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态度
第二部分 国外高校旅游教育的特点
一、国外院校旅游教育的情况与特点
(一)普利茅斯
(二)堪萨斯
(三)英国女王
二、国外旅游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总结
第三部分 中国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
一、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庞大,缺乏特色
(二)专业同质
(三)学不致用
(四)课程体系不合理
(五)师资培养不畅
(六)教材建设落后
(七)教学方法呆板
二、部分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立足本地,突出特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师范、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西南大学
三、我国外语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现状
第四部分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旅行社管理方向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定位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
二、饭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定位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
三、会展管理方向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标定位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
第五部分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
一、旅行社管理方向核心课程的改革操作方案
二、饭店管理方向核心课程的改革操作方案
三、会展管理方向核心课程的改革操作方案
第四篇:以就业为导向规划大学生活
白琳娜2011021012411计应
以就业为导向规划大学生活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苦读,瞬间选择。”说的是高考前后的选择对人生的走向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目前正是挑大学、填志愿、选专业的关键时节,三位上海交大的同学就如何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兴趣爱好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谈了各自看法。
就业情况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我填报志愿是以学校为目标的。我一心向往滨海学校,这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好,我希望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填报专业时我很想选报关的专业。经过咨询后我发现,这方面的专业对一个女生来说太辛苦,但因为成绩不够理想,我被调剂到电子信息专业。总的来说就是,想学一门技术活,将来工作无忧。
虽然是被调剂,但进来之后学到现在,我一点也不懊悔。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我越来越觉得被调剂是“歪打正着”。电院的专业如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都是很有前景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很好。
对于四年大学生活,进校之前我就有过一些设想。我觉得首先是要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最好能精通一门技艺,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其次,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广交朋友、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的同学无论哪个专业都有很多佼佼者,值得我去学习。扩充人脉对自己的未来也很重要。另外,尤其要学好英文,加强口语水平,这对以后的就业会很有帮助。
选学校选工作,目标都要早瞄准
填报志愿我最先考虑的是学校的牌子,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学校的认可度。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们常提起的几所名校为考虑对象,专业是第二位的。
那时很多条路摆在我面前,到了该好好打算一番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可作参考,但最终还是要自己慎重考虑: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第一志愿越早确定越好。如果在高三紧张复习的同时还要想该填报什么志愿,这对学习的负面影响还是蛮大的。另一方面,确定第一志愿后能对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目标摆在前方,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向前,争取达到我的目标。
报考专业时我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首要是兴趣。应试教育下学了十几年,如果到了大学还不能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其次是“避热”。跟风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高考时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时,也要预见就业时的一番“拼杀”。去年财经类专业在上海非常热门,我对此兴趣不大,正好避开了热门。第三个因素是所报专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就是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在就业市场的饱和度如何。
每位同学对大学四年都会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想法,我也仔细想过自己的规划。大一以扩大各方面的阅读量为主,弥补知识欠缺,同时认真完成课程学习,争取每门成绩在85分以上;留出一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大二将重点放在确定具体专业发展方向上,阅读更多书籍,保证一个月三本的阅读量。暑假去传播公司实习。在本专业传播学之外,需要突出一个特长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所以我想选择学习英语二专。大三时确定一家自己想进的公司,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密切关注公司发展方向,知晓其人才需求情况。大四时争取进好公司实习。
选适合自己的专业
当初填报志愿我是这么想的:要进一个名牌大学,要进有发展潜力的学院,要读适合自己的专业。高中很少想过自己会往哪个方面发展,但在我的头脑里,以理工科见长的交大是我的首选。在交大可以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享受一流的学习环境,认识一流的学习牛人。
我选择的联合学院是全英语授课的。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只看得懂英语还不够的,更要听得懂、说得出。这个学习环境对我这样的英语不太好的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这个学院有机会出国,我还是很想出去多看看,长长见识。出国了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帮助。
虽然老师家长一直提醒说要为以后做些打算,我还是想得比较简单:好好学习,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增加实力和经验,为以后出国做好充分准备。
第五篇: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2014年6月3日,学校召开了交流会议,会上教师秦承山、李可、黄荣和田田分别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会议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董事长张亚林、董事李可、常务副校长张子刈,以及多位教师在会议上发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移动开发基于的系统主要有IOS、Android、WM。系统的多样性给软件开发造成了难度,通常一个APP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重新开发。由此,秦承山介绍了跨平台开发技术XAMARIN。在这一开发环境下,技术人员可以一次性编译生成适合于不同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省去了多次开发的麻烦。由于该技术基于C#和.NET,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可衔接性较好,他建议专业教学向移动软件开发领域拓展。
通识教育一直是我校关注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接受通识课程教育。目前我校对此设置了22门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形成体系。李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设想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切磋。
影视制作专业课程在学校历来颇受学生欢迎,也是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专业。黄荣对07级至09级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专业对口度均为100%,多数学生对目前的职位十分满意。黄荣指出学生的就业去向以网络视频制作公司居多。相比之下,具有较强策划能力的人才,在行业中的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因此,他建议以综艺谈话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专业培养,使学生具备编导所需的从业能力。
田田在报告中以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企业需求来说明目前物流管理行业的现状,指出了物流人才毕业后将何去何从的问题。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物流行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田田将本专业的人才的基点定位在“管理人才”,同时要求他们掌握仓储、物流、分拣等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