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要】大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环节,实践教学也已经越来越被各个高校所重视。本文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其优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使得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单纯增加课时的做法并不理想,要想让实践教学有机地把学校教学和促进就业联系起来,就要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
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用人单位方面看:
1.“人荒”严重,无人可用。在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中,发现很多单位实际是处在“人荒”之中。员工身兼数职,疲劳工作,但是用人单位却很少用应届毕业生,他们常参加各种招聘会,但是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能马上顶岗的新员工。
2.新员工培训费用高昂。由于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应届毕业生上岗前就必须要进行岗前培训,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既是一笔将被计人生产成本的支出,又是一笔风险投资,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敢或不愿做这种风险投入。
从学生方面看:
1.与实践对接慢,找工作困难。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甚至不符合整个行业的“型号和规格”。我们的实践教学往往是根据书本安排的实践,而不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所以与实际脱节严重;
2.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学生在初次工作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盲目自信,或盲目自卑,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二对自己的擅长与缺陷不能正确认识,进入角色缓慢。
目前各高校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都有各自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我们实践训练的内容往往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并常常使用人单位和学生自己对学校所学到的理论产生疑,其主要原因就是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实际需求脱节。以职业训练为背景。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以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探讨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搭建行之有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训练平台,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掌握本专业上岗的实际技能和处理一般事件的基本能力,最终努力摸索一套完整的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择的实践教学模式。
1.与用人单位结合,找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点。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能力的具体要求,尤其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改变目前以“课本和课堂教学为纲”的实践教学训练方式,与本行业内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结合,鼓励一线教师走进用人单位,通过与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深入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能力的具体要求,必要时一线教师甚至可以采用短期顶岗的方式亲自体验,以此为依据制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2.建立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能力需求点和具体能力要求,制作可以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进行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请用人单位和专家组成的专家团为岗位能力进行等级划分,并确定每个能力指标的实践教学学时。如针对用人单位对办公室不同岗位员工打字速度的要求,可参考以下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测评:(表内考核数字仅供参考)
3.以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首先对学生的训练前水平进行考核记录,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第二在实践环节集中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分别进行训练。此步骤最好选择有用人单位培训经验的教师进行,可使训练内容更贴近用人单位需求,可考虑聘请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做兼职教师。第三学生的训练后水平进行考核记录。第四两者对比,即可看出训练效果,并且可以给出学生的考核等级。
最后把学生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训练测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学生可从综合测评结果中清楚了解到自己具体擅长哪个职位(比如哪些考核结果在一级的岗位应该为其就业首选)。在经过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能力点的训练后,测试都达到三级以上者实践教学环节方为合格。
4.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由用人单位最终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在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首先让学生按照最终训练测评结果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其次密切关注学生上岗速度和独立顶岗能力;最后由学生实习的单位针对学生的顶岗能力,从用人单位角度给学生赋分,并把用人单位赋分和训练考核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和不足,在以后的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改进。
以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
1.实践教学目标化和可考核化。本模式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划分工作中对能力点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岗位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此体系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训练,可在实践环节中实现目标化教学。由用人单位和权威行业专家确定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能客观反映学生训练水平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训练考核点主要以用人单位岗前培训内容为依据,既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训和招聘成本,又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风险。
3.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化。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综合测评结果也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降低求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德育课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德育课应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现实,实践来增强育人功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或感受到德育课对于自己今后的成才、就业和前途的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
论文关键词:教学困境;学生状态;就业导向
毋庸讳言,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普遍比较混杂、道德意识薄弱和是非辨别力较差,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德育课被淡化、弱化或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来解决学生的德育贫饥问题。不少学生对德育课不太感兴趣。不少学生为了就业盲目搜寻充填头脑的“养分”,将一些西方庸俗的自由主义、金钱主义或享乐主义当成新潮时髦来吸吮.不知道哪些是对自己今后有用的“养分”。这是对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的无知造成的。众所周知,任何国家机构、企业公司或社会团体都有自己的用人规则。社会固然需要会做事的人,但其前提是他必须学会做人。许多中外企业都认为,一个无政治头脑,不能明辨大是大非的人,也不可能会明辨企业事务的是非;一个连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不想知道。国家的基本的方针政策都不想了解.对社会事务毫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会关心所在的单位的事业,他能否对本单位尽职尽责值得怀疑。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一个政策盲、政治盲、道德盲、社会盲,只会考虑自己利益得失者,充其量只能在监管下利用其技能所长,而不能重用。过去。我们在德育课教学手段、途径、方式的改革过程中虽然注重推陈出新.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社会就业市场真实信息的传输。由于学生对德育课的偏见或误识,他们一般是抱着学技能的目的入校的.希望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因此.我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请有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讲述对员工的品德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实习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等.使学生意识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懂得了如何做人。才能成为社会或单位所欢迎的人。所以德育课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道德理念教育,增强他们学习德育理论的兴趣、热情和自觉性。
应以就业为导向来解决学生的技能残缺问题。德育的关键是要围绕学生的技能学习展开。国际劳工组织的技能开发专家将职业技术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情感技能(Affective),认知技能(Cognitive),动作技能(Psy—chomotor)。其中.情感技能主要是指职业技能工作者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感与态度.包括思想意识、职业道德、安全观念等内容。实际上这三种技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情感技能在职业技术能力中起着思想牵引性、意志力或协同力等作用。以往不少学生以为只要能够掌握动手操作技能就行了.而对情感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经常把德育课与动作技能对立起来,认为德育内容虚而无用,操作技能才是现实而有用的,致使原本对学生非常有用的德育失去了感染力。为使学生认识情感技能的重要性,我们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一是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思考有的人为何动作技能比他人更好,但工作效绩却不如他人;有的技能高手为何会被解聘淘汰:还有的人为何会成为社会的罪人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情感技能的重要作用;二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就业市场去见习.学生被许多单位提出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兢兢业业、品德高尚等用人条件所触动;三是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光有动作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思考或辨别优劣、美丑、是非的能力,懂得做人的道理。社会实践使学生明白情感技能必须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逐渐养成。因此.根据学生希望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情感技能的要求.我们将课堂教学内容顺势延伸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或活动之中:渗透于专业实习实践之中。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条件,不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技能.运用、反映或体现于日常的学习、生活或活动之中。事实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认学习和掌握德育理论,有利于培养自己与就业关系密切的情感技能,并推动他们认真地去领会、运用和践行这些理论。
以就业为导向来解决学生创业意识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就是自强、自主、自立观念不强.创新思想欠缺.创业意识淡薄。改革开拓创新和艰苦创业是德育课必须反复强调的观点.但以往教师主要是从理论上讲如何重要,举例也大多是介绍名人、企业、国家的创新或创业,学生听后感觉“离我太远”。要使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让学生明白社会上各个部门、行业或领域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们一是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清楚国家所提倡的建立创新型国家或建立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二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明白企业最欢迎的人就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并了解个体创业的方法、途径或步骤等;三是以就业为引线。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联系才有意义。我们要求在实习前,德育课教师与各专业教师一起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依据专业或依托家庭等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在实践中培养自力更生和创新创业精神。让学生在就业的压力下磨炼创业意志。体验创业的艰辛和提高创业的能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学生最敏感、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就业问题来吸引学生。不断与时俱进地改进德育课教学,使德育教学从经院殿堂中解脱出来,从单纯灌输方式中摆脱出来。将理论与社会用人的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德育课从“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就会充满朝气、生机和活力,在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中充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应用技术学院的主要职能。专科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统计学教学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岗位竞争能力为目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统计学;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专科学院的主要职能。统计学教学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当前社会应用技术类人才短缺和就业形式严峻的特点,在统计学教学中,在此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适当调整统计学教学培养方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 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由于案例所描述的大都是来源于复杂的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在于本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而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离不开统计,无论是传统的统计方法,还是现代统计方法都是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特别强调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运用理论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通过论文导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性很强,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单纯的理论和计算将有悖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宗旨,如何把它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学术论文阅读。因为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数量分析的学术论文都综合了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等方面,阅读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过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大有裨益。
(四)课堂仿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让统计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的感触,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广泛适应性,课题组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分析软件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在电脑网络教室模拟出统计分析实战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由于统计常常是在高维空间讨论问题,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离不开复杂的计算,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一味追求高级统计软件,选择了软件EXCEL, SPSS、SAS。第一个阶段,利用软件EXCEL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一步一步计算,最终得到结果。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加深理论认识的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在实践的第二个阶段选择了国际最著名的统计软件SAS,学生利用软件SAS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了SAS技术。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数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工作大有帮助,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适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首先使学生意识到只要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是好岗位,其次引导学生就业时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和现实待遇之间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比较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专科学生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人格魅力)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 1 ] 雷敏。应用多种初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J ].统计教育,2007,(5)。
[ 2 ] 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J ].山东科学,2005,(7)。
[ 3 ] 严建文。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建构和变业指导研究[ Z].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海,2005.
第四篇: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活动、社会职业实践体验、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导向职业道德教育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被“炒鱿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忽视了成长和企业对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在大学生中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教师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备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而职业道德课教师也应了解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之设计成职业道德课教学的价值情境,让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这样,使得职业道德课和专业课相呼应: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设计让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严格照章办事。这正是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真实检验,从而提高大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二、常规教育活动
常规教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为此,大学生的常规教育活动应成为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先导工程,以抓常规教育为重点,以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运行机制为保障,形成重参与、重过程、求实效的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色。
1.在生活管理中育人。生活管理主要有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对大学生公寓、食堂、活动场所的管理等等。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2.党团、学生会教育活动。通过党团活动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品德,从而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团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优秀职业人才,而且还能壮大一线党、团员的力量,为企业单位培养核心和骨干力量。
3.班级常规教育活动。辅导员结合班级具体情况(专业特点、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实际)将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目标列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通过创设职业情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班级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人职业角色。
4.家庭教育活动。教师要积极争取和依靠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经常与大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大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要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等,并通过家访、书面与通讯联系、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以便家长配合学校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就业质量。
三、社会职业实践体验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职业实践,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乐业、守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按职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履行角色义务,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
1.社会职业实践调查体验。社会职业实践调查是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的行业特点,以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地位、行业发展的前景、所取得的成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等情况为主要内容,本着“客观分析”的原则,在大学生做、听、看、思、谈、写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对职业技术工作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行业的认同感。
2,职业技能实习实践体验。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实习阶段是大学生第一次择业上岗的大练兵。职业技能实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大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大学生在职业技能实习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重点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等职业品质。
3.暑期岗位职业实践体验。大学生通过岗位职业实践体验,可以亲身经历、体验岗位生产的各项规范和要求,加快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大学生的岗位职业实践体验根据大学生职业特点,以专业技能实践体验为主要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将自身的职业品质外化为职业行为,帮助大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激励大学生在新兴工业化进程中进行知识更新,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
4.社区职业实践。精心设计和组织大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活动,组织各专业大学生走上街头、深入里弄,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开展社区性的便民服务。大学生在便民服务的职业实践中,即可以看到市场及人民群众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需求,又可以看到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一经发挥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从而锤炼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更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乐业、勤业和敬业。
社会职业实践的基本作用在于:第一,能使大学生磨炼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二,对大学生是否接纳一定的外在要求具有检验作用;第三,能增强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
四、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并落实职业生涯阶段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阶段规划与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先实习、再就业、后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实施,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生涯实施活动要在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同时展开:一要与新生人学教育相结合,向新生介绍专业知识、发展方向、专业前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职业情感。二要与课堂主渠道结合。结合职业指导课或者有学分、纳人教学计划的选修课,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的系统讲授。三要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加强技能训练,找到自己的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四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就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咨询会等。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职业意识,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阶段目标及其相应措施,不断培养兴趣、调适性格、提高能力,主动适应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相符、差异之处,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心态;懂得珍惜在校生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深人社会、了解职业、分析市场、自主定位。通过职业生涯阶段性规划实施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某种具体职业的实际情况,或者了解某种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这种直观形式较之知识灌输形式更能增进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同时不定期参观与访问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技能标兵和专家能手担任校外职业指导辅导员,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
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
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注重信息、知识、人才、环境等软件要素的主导作用,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溶人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人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要优化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首先,重视大学生的校园创业锻炼。高校根据校情,开辟一些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场所。例如在学校帮助和教师指导下,让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我实践,独立核算。每期结束,每位参与者都要写感悟心得,向其他同学谈体会。
其次,可以试行“公司制”班级管理。例如,在宾馆、旅游、电子、计算机专业等班级试行“公司制”的管理方式,设置“经理—主管—员工”的管理框架,所有经理、主管均实行竞聘上岗,大学生穿套服挂胸卡进出班级、实习基地;班级内部管理实行德育学分量化管理制度。
第三,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例如,高校、教室、实习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可以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图片、灯箱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注重开展企业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活动等,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积极创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可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情感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升华,为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搭建一个平台。
第五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立足点和核心,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真正地走向社会岗位,发挥个人的作用。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高职教育,同时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核心和基础,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以及实践,将个人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习实践中,以此来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化成长。该文以高职英语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实现我国高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
1引言
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及情况。在落实相关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目标忽略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向,实际的教学策略与学生个人的就业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这一现象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对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体制进行分析,那么可以看出现有的教育体制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发展的实质需求,高职生的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一点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高职英语教育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存在一定的实践教育意义,符合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
2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高职英语教育的内容以及环节相对较为复杂,在落实相关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英文老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立足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障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以及小组内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
2.1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之中的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国际教育的分类标准,在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析时,明确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面向实际,面向具体职业为切入点,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学习之后获得从事某一个职业或行业的实际技能以及知识,另外完成一级学业的学生,往往能够直接具备进入劳务市场的相关能力以及条件。其次,与中职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存在高等英语教育的特点,大部分的课堂内容以及教育结构尽管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上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符合社会各界以及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标准。除此之外,在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上,高职英语教育能够突破中职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各类不足,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老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只关注简单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之中只能够掌握一定的数量的词汇以及语法,但是与他人在生活实践以及交流的过程之中,无法用英语来进行主动的沟通以及表达。另外许多学生往往连一份英语报纸都看不懂,在写英文函件的过程之中感到无从下手,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我国现有的英语教学过于传统和落后,大部分的英语老师只注重哑巴式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死记硬背为切入点和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词汇量的大量积累,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但是对于任何一门语言学习来说,掌握语言的具体表达技巧并进行主动的应用以及实践才是核心以及前提,只有保证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语言学习的作用及价值。高职英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和前提,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以及探究,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课堂主要以模拟实训的形式为基础和前提,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地开展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就业实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另外即使学生无法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个人实践应用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也会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从目前来看,高级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采取情景模拟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具体感知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书面交际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落实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学校加大投入改善现有的实际条件以及实习环境,另一方面,在开放式办学条件的引导之下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保证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依托现有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充分地实现外企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配置,以此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不同行业及领域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英语人才。
2.3主要强调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深入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发展。结合我国语言学界的相关要求以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学术英语以及专门用途英语两大体系。其中,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学术英语主要以培养专门的外国语言工作者为核心和基础,专门用途英语则主要培养在特定行业领域之中能够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实践的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后者主要是职业英语。高职英语教育老师必须要立足于英语教学的现实条件以及相关要求,明确英语的具体属性以及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有效落实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
3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3.1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高职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过于落后以及传统,严重偏离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方向,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难以保证学生在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和前提,在落实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之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忽略了人才培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本质特点,难以保障自身的人才教育目标符合岗位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学生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落后,导致英语教学忽略了学生需求的真实分析,没有直接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出发点以及前提,难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从教学模式上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以黑板以及课本加粉笔的教学形式为主,大部分老师只能够进行英语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老师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之中记笔记,其中老师是课堂中的主角以及主体,学生是听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以及沟通,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另外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所获得的学习以及提升的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个人学习的灵活性以及自觉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课堂学习,学习较为被动以及机械。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难以将个人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之中,个人的就业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3.2高职特点不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
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之中往往千篇一律,整齐划一,没有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及划分。另外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整个课堂非常安静,老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较少,往往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另一种则是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热闹,人声鼎沸,老师往往无法更好地表达个人的意见以及看法,学生在整个课堂之中互相闲聊以及逗乐打趣。任何一种极端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成绩的有效提升,同时许多教师也对现有的英语课缺乏信心,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不容乐观。
3.3方式落后,不符合就业需要
其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明确强调,英语属于考试课,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以笔试为主,通过一张标准化的试卷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水平。其次,在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时也会以此为依据和重要的参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往往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是否取得毕业证的参考依据,这一点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在这种较为落后及单一的考核方式影响之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以及笔试成绩,将过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过分看重最终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综合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表达技巧的提升,难以实现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将个人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之中。
4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为了真正保障高职英语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老师需要以学生就业的总体目标为前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英语老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国家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妥善处理好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以及素质提升之间的相关性,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通过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来保障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
4.1努力更新高职英语教育观念,适应就业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同的领域以及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各界对人才以及智力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其中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要积极地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各类不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以及基础,保障学生在完成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实现个人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的整体提升。
4.2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要想保障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以及精髓,英语老师首先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积极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后期的学习以及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老师个人的教育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只有一个综合经验较为丰富同时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师才能够保障学生更好地完成个人的学业,在不同的岗位中发挥出个人的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以及专业理论,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实现技术与专业理论实现了紧密的联合。高职英语老师除了需要精通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引导。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以及要求,专业课老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对老师在不同领域中的科技推广能力以及生产经营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践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4.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就业的关键
老师需要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之下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其中分层次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打好前期英语学习基础的前提之上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另外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之中,分层次的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确个人的职业就业方向,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性地学习以及提升。另外老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的突破传统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以英语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为前提,明确趣味性以及文化性的具体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平台来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和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参与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
5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职英语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英语教学手段的有效突破以及革新。
参考文献:
[1]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01).[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03).[3]川子.中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冲击——浅析跨入WTO门坎的我国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Z1).[4]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01).[5]仲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3(05)
[6]魏涛.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7]顾琦.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以湖北理工学院专科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