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
摘要:依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从教材整合、学生学习地位、教师作用、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导向;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性功能,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性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在旅游专业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旅游高峰期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遇到大塞车,你们的车被堵1个多小时不能开动,有几个游客要投诉你和你的公司,你怎么劝说游客?”而在幼师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课间,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两个小朋友扭打起来了,原因是他们要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但谁都想扮演孙悟空不肯演妖怪,你怎么劝说这两个小
朋友?”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再有,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态度。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教学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等应用性强的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学习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口语教学,笔者一改过去常用的先提供方法再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多次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探索出如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运用职场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模拟情境一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担当角色获得体验一将体验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知识和方法一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和方法一应用知识和方法形成经验和能力一反思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无定法,有利于提高实用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只行动导向教学法一种。只要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行业对从业者沟通协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顺应社会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应用文写作,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许多学习任务都交由协作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维撞击,集中优势,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如写作演讲稿并进行演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难独
立完成的任务。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有的负责执笔,有的负责演讲,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查找资料的任务,而草拟写作提纲、修改演讲稿、指导演讲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一起讨论,互相启发。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各小组的写稿质量和演讲效果都明显提高。在学习演讲的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学会了与人合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要凸显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要向学生所学专业拓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能力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有主动关注教改的积极心态和探索中职语文新教法的研究能力;动态的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要求语文教师要站在时代前沿关注社会发展,把握职业动态,随时了解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探索适应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策略。中职语文教师既要立足语文学科,又要主动结合学生专业,同时还要放眼发展着的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及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及教学
【摘要】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课程方面开设得比较好的学校,计算机课程一般都以专业来划分,例如有划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专业的等等,但是比较多的中职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都只是为开设而开设,比较少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将来毕业后就业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适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就业 计算机课程 改革 教学
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定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大课程的观念,跳出学科进行学科定位。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计算机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与普通高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同类别的教育,普通高中的计算机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职业中学的计算机课程却是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开设,学生学完这些计算机课程后,他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最有可能在哪一行业或是具体到哪一岗位工作?例如,一个学生是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那么他毕业后找工作的岗位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那么这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与现在社会上有关行业的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应该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的,它的课程的定位必须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
二、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
在探讨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小问题上,我引一个目前在IT职场上存在的一个矛盾:一些公司需求的人往往找不够,比如说前几年提得特别多的计算机蓝领,这不要求很高学历,但必须拥有特定方面的技能;而我们职业类学校所提供的某些优秀毕业生本身具备较好的素质,文化课程基础也较好,但是往往不能够达到对方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内外脱节的矛盾现象呢?其实问题很简单。作为公司,首先讲的是经济效益,公司里面的分工是比较明细的,某个职员只要能够胜任自己岗位上相关方面的工作,它就会得到继续留任的机会;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三年里面的学习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技能课,内容多、范围广,但往往却忽视了市场的需求,没有将市场需求量较大方面的课程拿出来重点开展,而只是注重了课程的层次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的罗列。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与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时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主动去改。如何改法?这是个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在这里,我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计算机各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结构作一次调整。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学完三年的课程之后能够胜任相关企业同等学历人才的用人要求,而不能过于保守的只是用传统教育的观点来铺排课程,有的课程看起来很广泛,但实际上与社会联系不大,我们可以大胆的删掉。这些课程不是说没有用,但我觉得它与职业中学培养学生的初衷不大相符。因为我们要的是培养一批有一定技能的能够对于某类企业的操作类人才学生,并不是要培养知识全面、学术水平很高的开发类人才,学生能够找到工作,适应某类企业要求,我们就已经很成功了。
(二)把中职的三年学制灵活化,可以试开一些计算机文秘类的专业,具体设想如下:
1、据调查,现时较多一些外资的物流、电信等公司会招聘一些资料录入或者客户服务等岗位的人员,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但比较重视本身的素质。要求大概是懂得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邮件发送/接受、简单的网上办公等;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水平。
2、根据此情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招收这样的一类学生:①初中毕业,具有较好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最好女性;②由于某种原因考不上高中,或是由于家庭困难读不上书的。
3、灵活设计学时:首先进行一年的短期。在这一年中,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养:①英语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培养一定程度的中英文打字熟练性);③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对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一年得短期培训后,可以取得结业证书及相应的职业技能认证。
4、与一些需要此类学生的公司签好合同,作定向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5、在学生参加工作一定时间后,特别是工作稳定有了收入之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回学校补修余下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后,获得中职毕业证书。
(三)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
1、社会培训机构提供机器及相关教学设施,并提供师资力量;
2、校方提供场地,供培训机构放置机器及进行教学用;
3、为对方的培训计划提供正式上课的课时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加以实施;
4、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时间计入正常上课的课时,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及格者可以根据课时的多少获得相应的学分;
5、每次上课都组织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进行听课,从中吸收社会上优秀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及先进技术,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专业知识;
6、利润按原先协商好的比例在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进行分配。
(四)派老师外出实习:
1、学校可与企业签订相关定向实习协议,由校方派出老师到企业进行项目跟进。这样,企业既可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力和资源,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劳动成本;而学校又可以从而提高相关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让其掌握社会最新科技动态及资讯,促进教学。
2、企业可定期和定量对老师的实习进行测评和考核,向学校反馈 意见,以作对老师薪酬核算的参考。老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所有权在学校,老师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及调配,工资及补贴仍然由学校付给教师,教师与企业只是外派实习关系。
三、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上,可以采用前期学校本校教师与后期聘请相关行业的人员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现在情况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行业的岗位是有一些相脱节的,举个例子,比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一般来说学校教学讲的是理论教学内容多于实际开发的内容,而且实际讲课过程中,往往是开发的流程并不是严格的遵循软件开发流程来开发,只要能够实现软件的一些功能就行了,没有严格的需求确认分析,更不要说市场需求分析,也没有非常详细的软件说明文档,其实在公司或企业软件开发里面,软件说明文档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或都是一带而过,当然了,鉴于教学环境不是真正的面向客户的开发,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概的过程而已,但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他毕业后的第一选择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就业,可以说,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第一使命,所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社会相关行业的人员聘请进学校来,让学生们在学校里也能有机会真正地了解掌握社会相关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这是整合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很好体现,同时也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以上所表述的是我个人根据近年来中职学生毕业求职的社会形势以及近几年来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职业类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做出的大胆设想,主要是通过改变现时职业类学校计算机专业(重点是针对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办学模式,从而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书目及文章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
2、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黄尧 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3、张振忠《中等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应用技术学院的主要职能。专科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统计学教学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岗位竞争能力为目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统计学;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专科学院的主要职能。统计学教学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当前社会应用技术类人才短缺和就业形式严峻的特点,在统计学教学中,在此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适当调整统计学教学培养方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 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由于案例所描述的大都是来源于复杂的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在于本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而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离不开统计,无论是传统的统计方法,还是现代统计方法都是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特别强调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运用理论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通过论文导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性很强,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单纯的理论和计算将有悖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宗旨,如何把它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学术论文阅读。因为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数量分析的学术论文都综合了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等方面,阅读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过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大有裨益。
(四)课堂仿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让统计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的感触,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广泛适应性,课题组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分析软件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在电脑网络教室模拟出统计分析实战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由于统计常常是在高维空间讨论问题,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离不开复杂的计算,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一味追求高级统计软件,选择了软件EXCEL, SPSS、SAS。第一个阶段,利用软件EXCEL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一步一步计算,最终得到结果。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加深理论认识的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在实践的第二个阶段选择了国际最著名的统计软件SAS,学生利用软件SAS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了SAS技术。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数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工作大有帮助,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适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首先使学生意识到只要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是好岗位,其次引导学生就业时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和现实待遇之间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比较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专科学生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人格魅力)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 1 ] 雷敏。应用多种初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J ].统计教育,2007,(5)。
[ 2 ] 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J ].山东科学,2005,(7)。
[ 3 ] 严建文。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建构和变业指导研究[ Z].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海,2005.
第四篇:以就业为导向规划大学生活
白琳娜2011021012411计应
以就业为导向规划大学生活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苦读,瞬间选择。”说的是高考前后的选择对人生的走向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目前正是挑大学、填志愿、选专业的关键时节,三位上海交大的同学就如何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兴趣爱好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谈了各自看法。
就业情况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我填报志愿是以学校为目标的。我一心向往滨海学校,这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好,我希望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填报专业时我很想选报关的专业。经过咨询后我发现,这方面的专业对一个女生来说太辛苦,但因为成绩不够理想,我被调剂到电子信息专业。总的来说就是,想学一门技术活,将来工作无忧。
虽然是被调剂,但进来之后学到现在,我一点也不懊悔。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我越来越觉得被调剂是“歪打正着”。电院的专业如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都是很有前景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很好。
对于四年大学生活,进校之前我就有过一些设想。我觉得首先是要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最好能精通一门技艺,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其次,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广交朋友、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的同学无论哪个专业都有很多佼佼者,值得我去学习。扩充人脉对自己的未来也很重要。另外,尤其要学好英文,加强口语水平,这对以后的就业会很有帮助。
选学校选工作,目标都要早瞄准
填报志愿我最先考虑的是学校的牌子,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学校的认可度。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们常提起的几所名校为考虑对象,专业是第二位的。
那时很多条路摆在我面前,到了该好好打算一番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可作参考,但最终还是要自己慎重考虑: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第一志愿越早确定越好。如果在高三紧张复习的同时还要想该填报什么志愿,这对学习的负面影响还是蛮大的。另一方面,确定第一志愿后能对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目标摆在前方,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向前,争取达到我的目标。
报考专业时我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首要是兴趣。应试教育下学了十几年,如果到了大学还不能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其次是“避热”。跟风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高考时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时,也要预见就业时的一番“拼杀”。去年财经类专业在上海非常热门,我对此兴趣不大,正好避开了热门。第三个因素是所报专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就是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在就业市场的饱和度如何。
每位同学对大学四年都会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想法,我也仔细想过自己的规划。大一以扩大各方面的阅读量为主,弥补知识欠缺,同时认真完成课程学习,争取每门成绩在85分以上;留出一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大二将重点放在确定具体专业发展方向上,阅读更多书籍,保证一个月三本的阅读量。暑假去传播公司实习。在本专业传播学之外,需要突出一个特长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所以我想选择学习英语二专。大三时确定一家自己想进的公司,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密切关注公司发展方向,知晓其人才需求情况。大四时争取进好公司实习。
选适合自己的专业
当初填报志愿我是这么想的:要进一个名牌大学,要进有发展潜力的学院,要读适合自己的专业。高中很少想过自己会往哪个方面发展,但在我的头脑里,以理工科见长的交大是我的首选。在交大可以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享受一流的学习环境,认识一流的学习牛人。
我选择的联合学院是全英语授课的。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只看得懂英语还不够的,更要听得懂、说得出。这个学习环境对我这样的英语不太好的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这个学院有机会出国,我还是很想出去多看看,长长见识。出国了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帮助。
虽然老师家长一直提醒说要为以后做些打算,我还是想得比较简单:好好学习,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增加实力和经验,为以后出国做好充分准备。
第五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特色,做好中职德育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特色,做好中职德育工作
来源: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在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开展的德育工作,由于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办学导向,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所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中职生,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衡量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成效大小与否的标准不仅仅依赖上级部门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对于学校所培养的中职生的认可程度。换而言之,中职德育工作的重心是在摸清中职生特点、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这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乃至中职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为此,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加深沟通,根据企业的需求营造全校性的德育氛围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习惯,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成果,全校动员、上下一心,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与企业联系,把握企业的需求动态,使之成为学校课改工作、德育工作的指导依据。
近年来,学校日益重视与企业的联系,连续三年每年都派专人到企业进行调研,学校领导也多次到企业走访,其目的除了力图深化合作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就业市场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的需求动向,掌握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知识,以此作为学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基础。为了了解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对中职学校的需求,我校以发调查问卷、与企业开座谈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对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沟通,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了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例如针对某些企业所反映的我校部分学生存在着眼高手低、动手能力水平不够高、适应力较差、有部分毕业生实习时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的实际,我校不仅是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而且在上课时间上进行调整,改一天9节课为12节课,实行轮班制,学生分两班进行实践性教学,如此一来在上课时间设置上与企业生产作息时间接轨,有利于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由“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争取早日适应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同时,我校对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学校副校长张贇同志牵头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我校多年德育工作经验探索、创新职业指导教育模式,所研究的课题《中等职校创业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分别在自治区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2005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中获一级立项项目,目前正在正常实施中,所研究的成果已部分运用于实际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二、通过营造全校性的德育氛围推动中职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将职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努力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接轨。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并非一人一时之力、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厚积薄发的结果,所以学校平时着重营造“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以诚实劳动为荣、以技艺精湛为荣、以忠诚岗位为荣、以认真工作为荣”的育人氛围,在染整、服装、纺织等主干专业中开展技能竞赛,对在学校乃至自治区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教师大张旗鼓地进行物质、精神方面奖励;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学校对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学校一直实行中层干部、班主任值日制,2005年9月变中层干部、班主任值日制为校领导带班的全员值周制,由4至5名教职工组成一个值周小组,每周一组,对在校生进行24小时值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要求全体班主任在开学前两周内留校跟班,对学生的着装、通宵上网、无故外宿、吸烟开展专项整治运动,对学生进行安全避险教育,其中在全校范围内所开展禁烟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校园内不许抽烟,教职工在校园公开场合内不许抽烟,对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其在实习之际能够尽早适应企业“无烟区”的需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修改了《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安全预案》等制度,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净化了校园风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全校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得以增强„„通过开展这些具体可感的活动,使正确的价值导向渗透到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诚实劳动、认真工作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的目的。
2、全校动员、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做好职业指导和实习、就业工作。
由于2005年是以“2+1”(即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离校实习)为主流的中职教育模式试行的第一年,在学生外出实习的一年里,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良性就业竞争力、做好实习生的实习管理和思想稳定工作,这是摆在每一所中职学校面前不容忽视的德育新课题。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由党委书记总负责,由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专业组等部门相互配合: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统筹调配,教务科、专业组下达给学生实习任务,学生科组织班主任定期监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程管理:
(1)以开拓的精神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在联系信誉好、资金雄厚的企业到校选用毕业生的基础上,通过发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开设就业形势讲座、举办用人单位和学生见面座谈会、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就业动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岗位分析和心理建设的目的,2005年共组织25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共推荐570多人就业,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95%。
(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细致耐心地做好实习生的跟踪管理工作。由于我校学生95%前往广东、江浙等地实习,远距离、跨地域的地域特征更是给中职生实习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学生的人身安全、思想安定、工作稳定性成为了实习管理的重中之重。学校通过定期派教师到实习点走访,班主任利用电话、信件、QQ、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一旦接到学生反映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招生就业办公室立刻组织人员到实习点进行调查,努力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我校新上任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半年内亲自走访实习单位6次,为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有针对性地拟定德育工作计划创造了条件。
(3)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工作做在前面。由于我校远距离、跨地域实习的学生高达80%,企业生产纪律严格,学生难得请假回校,因此在即将结束实习时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在班主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正确掌握学生流向的基础上,学校争取做到对毕业生提出的合理请求有求必应,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毕业生开绿灯,如对留科补考的学生采取随到随考的措施、需要下发给毕业生的资料派专人下发至学生较集中的实习点等等,努力优化工作程序、使工作环节衔接紧密,努力做到毕业生信息输入无误,为毕业生解除后顾之忧。
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学校近三年实习生思想安定、工作稳定率高,外出实习的学生中没有发生恶性案件。
3、创造条件,严格要求,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生所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就业的顺利与否。因此,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巩固德育工作成果的重要方式。学校除了在教学方法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根据企业的需求决定教学侧重点外,还购置了大批实训设备,充实了学校的实验实训力量,为学生进行高密集的实操训练创造必要条件,从软、硬件方面为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创造必要条件。2005年我校学生双证率为96%,占应考证人数的95%,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
4、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健全德育工作机构。
在学校所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同时也对学校全体教职工即德育工作者进行教育,例如学校特地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播放合作企业的宣传光盘,邀请企业负责人来给全校师生做报告,使广大教职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生产、企业需求,从而更深入地投入到课改工作和职业指导工作当中;举办了中层干部培训班,对中层干部工作方法进行指导;组织了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为班主任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调整了党办、团委人员,充实了学校德育的力量;重新调整了学校的支部构成、增设了学生党支部,成功开办了第一期党校,第一期党校招收学员110人,全校报名者多达1500人,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党课相结合,通过学生榜样的力量影响人,在学生当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三、在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校的德育成果
中职德育工作是一项“抓一促十”、“抓一带十”的重要工作,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上升了,相应的也会促进其道德水平、个人素质的提高。我校在努力构建德育工作体系、畅通德育工作渠道、营造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氛围的同时,注重发挥学校优势回报社会,2005年学校与灵川、东兰、靖西等地签订了扶贫培训协议,对当地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此举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农民工到校培训期间,学校发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农民工学员的求学精神深深感染了学校在校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相应提高。在其带动下,2005年学校公益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特点:学校捐款次数、额度为近三年之最,全年响应上级号召为印度洋海啸受难地区、东兰遭受冰雹灾害地区、广西冬季受灾地区捐款三次,由学生自发组织为困难同学、大化助学点捐款两次,学生捐款额度达上万元;我校服装专业班的学生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走上街头,利用专业特长,为社区居民缝补衣物、为养老院老人熨烫被褥;服设04(1)班2005年3月将卖废旧所得设立了“爱心基金”,该款项主要用于捐助该班自发组织帮助的助学对象——广西梧州市蝶山区太和小学六年级学生黄秋珊,助学活动持续至今;学校04级学生自行组织、自行集资制作演出服装、自行排练、演出的以感谢师恩为主题的“感恩的心”文艺晚会在展示了我校学生在尊师重教方面的可喜成果的同时,也显示了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的良好的实践精神及创新精神。
四、德育先行,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学校近三年来,德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校园安定,学生思想稳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无重大事故,社会效益良好,德育工作成果显著:
(1)学校2003年和2005年分别顺利通过了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于2006年1月升级为国家级重点中等学校,学校办学上了一个新台阶。
(2)2005年1月学校染整、纺织、针织等三个专业经自治区教育厅认证被确认为省级示范专业,6月学校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获准建立国家级的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3)2005年我校共有12人次获厅级以上先进个人奖励,其中校长邓明珍同志获全区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学校被自治区评为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4)学校获自治区教育厅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创业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正常实施中,另一课题《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获自治区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在自治区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的德育论文6篇。
(5)在由广西教育厅组织的“CEAC认证杯” 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生计算机技能比赛中,我校共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的好成绩,荣获团体奖的第一名和第三名;在组织学生参加全区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3人次获二等奖,2人次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