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考核[本站推荐]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考核
摘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微机室、走出校园,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改革
一、现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微机室考试;考试形式单一,常用“笔试”、“机试”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在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都就业难的时代,为什么却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觅一个“数控技师”?打字速度相当快、排版水平很专业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诸多的就业“哑铃现象”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机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路在何方
我们知道“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而用人单位欢迎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员工!针对现行计算机专业考核机制中的种种不足,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在何方?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考试的“不可替代”性和考试独特的“教育资源”性,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为龙头,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让学生做考试的主人,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一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蓝领”,也要注重开发这些未来“蓝领”的内在潜力。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试行概况
(一)考核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即对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基础统一”这块,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提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选修放开”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活模块”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结合自主选择。
”活模块”是关键,笔者认为在选择“活模块”课程时,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现行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恰当设置活模块课程,或增添或删减,并且每个模块还应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渗透。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速录师”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课程;搞网站建设的还要学习微机常用外部设备、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岗位课程。
(二)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及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及教学
【摘要】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课程方面开设得比较好的学校,计算机课程一般都以专业来划分,例如有划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专业的等等,但是比较多的中职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都只是为开设而开设,比较少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将来毕业后就业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适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就业 计算机课程 改革 教学
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定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大课程的观念,跳出学科进行学科定位。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计算机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与普通高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同类别的教育,普通高中的计算机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职业中学的计算机课程却是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开设,学生学完这些计算机课程后,他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最有可能在哪一行业或是具体到哪一岗位工作?例如,一个学生是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那么他毕业后找工作的岗位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那么这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与现在社会上有关行业的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应该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的,它的课程的定位必须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
二、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
在探讨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小问题上,我引一个目前在IT职场上存在的一个矛盾:一些公司需求的人往往找不够,比如说前几年提得特别多的计算机蓝领,这不要求很高学历,但必须拥有特定方面的技能;而我们职业类学校所提供的某些优秀毕业生本身具备较好的素质,文化课程基础也较好,但是往往不能够达到对方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内外脱节的矛盾现象呢?其实问题很简单。作为公司,首先讲的是经济效益,公司里面的分工是比较明细的,某个职员只要能够胜任自己岗位上相关方面的工作,它就会得到继续留任的机会;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三年里面的学习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技能课,内容多、范围广,但往往却忽视了市场的需求,没有将市场需求量较大方面的课程拿出来重点开展,而只是注重了课程的层次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的罗列。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与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时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主动去改。如何改法?这是个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在这里,我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计算机各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结构作一次调整。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学完三年的课程之后能够胜任相关企业同等学历人才的用人要求,而不能过于保守的只是用传统教育的观点来铺排课程,有的课程看起来很广泛,但实际上与社会联系不大,我们可以大胆的删掉。这些课程不是说没有用,但我觉得它与职业中学培养学生的初衷不大相符。因为我们要的是培养一批有一定技能的能够对于某类企业的操作类人才学生,并不是要培养知识全面、学术水平很高的开发类人才,学生能够找到工作,适应某类企业要求,我们就已经很成功了。
(二)把中职的三年学制灵活化,可以试开一些计算机文秘类的专业,具体设想如下:
1、据调查,现时较多一些外资的物流、电信等公司会招聘一些资料录入或者客户服务等岗位的人员,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但比较重视本身的素质。要求大概是懂得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邮件发送/接受、简单的网上办公等;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水平。
2、根据此情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招收这样的一类学生:①初中毕业,具有较好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最好女性;②由于某种原因考不上高中,或是由于家庭困难读不上书的。
3、灵活设计学时:首先进行一年的短期。在这一年中,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养:①英语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培养一定程度的中英文打字熟练性);③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对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一年得短期培训后,可以取得结业证书及相应的职业技能认证。
4、与一些需要此类学生的公司签好合同,作定向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5、在学生参加工作一定时间后,特别是工作稳定有了收入之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回学校补修余下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后,获得中职毕业证书。
(三)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
1、社会培训机构提供机器及相关教学设施,并提供师资力量;
2、校方提供场地,供培训机构放置机器及进行教学用;
3、为对方的培训计划提供正式上课的课时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加以实施;
4、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时间计入正常上课的课时,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及格者可以根据课时的多少获得相应的学分;
5、每次上课都组织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进行听课,从中吸收社会上优秀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及先进技术,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专业知识;
6、利润按原先协商好的比例在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进行分配。
(四)派老师外出实习:
1、学校可与企业签订相关定向实习协议,由校方派出老师到企业进行项目跟进。这样,企业既可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力和资源,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劳动成本;而学校又可以从而提高相关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让其掌握社会最新科技动态及资讯,促进教学。
2、企业可定期和定量对老师的实习进行测评和考核,向学校反馈 意见,以作对老师薪酬核算的参考。老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所有权在学校,老师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及调配,工资及补贴仍然由学校付给教师,教师与企业只是外派实习关系。
三、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上,可以采用前期学校本校教师与后期聘请相关行业的人员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现在情况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行业的岗位是有一些相脱节的,举个例子,比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一般来说学校教学讲的是理论教学内容多于实际开发的内容,而且实际讲课过程中,往往是开发的流程并不是严格的遵循软件开发流程来开发,只要能够实现软件的一些功能就行了,没有严格的需求确认分析,更不要说市场需求分析,也没有非常详细的软件说明文档,其实在公司或企业软件开发里面,软件说明文档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或都是一带而过,当然了,鉴于教学环境不是真正的面向客户的开发,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概的过程而已,但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他毕业后的第一选择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就业,可以说,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第一使命,所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社会相关行业的人员聘请进学校来,让学生们在学校里也能有机会真正地了解掌握社会相关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这是整合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很好体现,同时也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以上所表述的是我个人根据近年来中职学生毕业求职的社会形势以及近几年来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职业类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做出的大胆设想,主要是通过改变现时职业类学校计算机专业(重点是针对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办学模式,从而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书目及文章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
2、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黄尧 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3、张振忠《中等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课程设置改革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需要为核心设置专业并开发课程。对医药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专业、课程及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使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7%以上,再就业率达100%,各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专业与课程设置研究;实践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定位的科学之处,并已经得到职教战线同仁的公认。中等职业教育重在职业能力的提高,而职业能力是指职业活动效果、质量、速度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等。将这些职业能力分解开来,就置换为中职教育教学中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与开发,它们始终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社会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永远是中职教育的活力所在。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和职业教育实践者经过探索,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格在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上。据此,作为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本校来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各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需求为第一
本校从1990年代开始,成立专业委员会作参谋,请医药行业的专家和往届毕业生参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请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对本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征询用人单位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人才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期望与要求,对岗位群知识与技能的需要等,将医药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放在首位,了解市场需求人才的特点。自2000年开始,学校连续5年,对于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省内外医药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先后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到企事业“现场调研”等方式,收集到大量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及最新岗位需求信息。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综合与分析,为学校的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靠且最新的依据。
二、紧密结合就业岗位需求。科学调整专业并合理设置课程
在充分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用人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中,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认为学校的传统专业,如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药商品经营等3个专业适合社会需求,并已向社会输送了数千名毕业生。但这3个专业包括的职业领域较广,如果在每个专业中根据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门化,则毕业生会更受欢迎。因此,学校近几年相继开设了药物制剂专业、药物分析检验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制药专业作为化学制药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开设了中药专业、中医药专业,作为中药制药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几年来,上述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均保持较好的势头。
根据近几年的问卷调查情况,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拟开设的两个新专业中,医药物流需求量较大,前景看好;而中药栽培虽然也有需要,但据目前的状况和实际,用人量不大,就业面窄,且省内已有相关学校开设有此专业,所以新开专业意义不大,学校综合这些意见后,决定开设医药物流专业,暂不开设中药栽培专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的航向。
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建议,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中专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校先后在几个专业中增删了十几门课程。如删去了物理化学、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市场经济分析、拉丁语等理论性太强、实际岗位中用得少的课程,增加了药事法规与管理、抗生素生产技术、商务礼仪等必备课程。并且增加了综合化课程,如片剂的制备、注射剂的制备、医药经营知识必备等,在学生学习的第五学期还开展了实训周,集中一周时间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进行综合化训练,将各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串起来,例如片剂制作技能,让学生在学校的全真实训场——片剂车间,从配料开始,经过混合、制粒、烘干、压片、包衣到包装,包括半成品和成品检验等做完全过程,使学生体验“真枪实弹”的操作。另外通过增加实验、认识实习等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与此同时,对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每一届-4,改,每3—5年都有一些大的修订,做到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指向岗位需要。由于这些做法,使毕业生连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
要培养操作型人才,必须有操作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学校在教学工作任务连年增加的情况下,坚持教师参加实践制度,并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个指标。每年的寒假、暑假及两个黄金周都是教师参加实践的好机会。教师们赴竹林众生有限公司、辅仁药业、开封制药厂、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天方医药集团公司、杨森药业集团公司、羚锐制药集团公司、麦迪森制药公司、河南省医药公司、周口同和堂连锁公司、禹州药材市场、毫州药材市场等医药企业参观学习,多次到百泉药材交易会和大型制药设备交易会、周口制药设备厂、武汉制药设备厂等工商企业参加实践。另外,每学期都进行教师基本功竞赛,包括普通话、板书、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实验技能、实训技能等。在有限的财力支持下,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如执业药师、会计师、经济师,还包括各类对口的高级工等级证书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目前学校已有双师型教师40人,已结业在职研究生42人。
根据培养操作型人才的需要,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我培养的对象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等讨论,通过讨论,端正了认识,摒弃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树立中职学生学习应以“够用为度”的思想,后续课程和实际中直接需要的知识必须讲,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间接用到的知识略讲,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就不讲。根据这个原则,学校编写了一批校本教材,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医药职业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在学生中运用,切合学生实际需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和企业反映良好。
四、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从1998年开始,在学生中实行部分学分制,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摆在突出的地位。近年来,学校依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中,医药类各工种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相衔接,按岗位群分为不同的模块,按各模块的需求设置实训项目,并加大实训人力物力的投入,抽出23周时间让学生参加实训,使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均参加不同工种的中级工技能鉴定。几年来,学校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有99%的学生均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都利用第二课堂和选修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有一部分学生在拿到“双证书”的同时,还拿到“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高级营销员证”等证书,这就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通行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并提高了他们再就业的能力。
为给学生更好地提供自主创业、取得“双证书”的条件,学校克服困难,积极联系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进行鉴定。2004年,学校成功申办了自己的技能鉴定站——河南省医药类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国家营销专业、物流、信用专业证书工作站”,不仅为本校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的鉴定条件,还为社会其他人员进行了技能鉴定和证书的考试。
2001年以来,学校共毕业学生2700人,取得双证书的2685人,占99.44%。由于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再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几年来,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两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每次见面会都有五、六十个单位来招聘,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大于毕业生数量,用人岗位和毕业生比例达到3:1。因此,学生在实习前就已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用人反映,本校毕业生好用,到岗位上进入角色快,能吃苦耐劳,马上就能顶岗,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后劲。出口顺,入口就会通畅,在本校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的同时,也推动了招生连年火爆的大好局面。
第四篇:以就业为导向规划大学生活
白琳娜2011021012411计应
以就业为导向规划大学生活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苦读,瞬间选择。”说的是高考前后的选择对人生的走向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目前正是挑大学、填志愿、选专业的关键时节,三位上海交大的同学就如何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兴趣爱好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谈了各自看法。
就业情况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我填报志愿是以学校为目标的。我一心向往滨海学校,这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好,我希望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填报专业时我很想选报关的专业。经过咨询后我发现,这方面的专业对一个女生来说太辛苦,但因为成绩不够理想,我被调剂到电子信息专业。总的来说就是,想学一门技术活,将来工作无忧。
虽然是被调剂,但进来之后学到现在,我一点也不懊悔。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我越来越觉得被调剂是“歪打正着”。电院的专业如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都是很有前景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很好。
对于四年大学生活,进校之前我就有过一些设想。我觉得首先是要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最好能精通一门技艺,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其次,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广交朋友、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的同学无论哪个专业都有很多佼佼者,值得我去学习。扩充人脉对自己的未来也很重要。另外,尤其要学好英文,加强口语水平,这对以后的就业会很有帮助。
选学校选工作,目标都要早瞄准
填报志愿我最先考虑的是学校的牌子,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学校的认可度。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们常提起的几所名校为考虑对象,专业是第二位的。
那时很多条路摆在我面前,到了该好好打算一番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可作参考,但最终还是要自己慎重考虑: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第一志愿越早确定越好。如果在高三紧张复习的同时还要想该填报什么志愿,这对学习的负面影响还是蛮大的。另一方面,确定第一志愿后能对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目标摆在前方,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向前,争取达到我的目标。
报考专业时我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首要是兴趣。应试教育下学了十几年,如果到了大学还不能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其次是“避热”。跟风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高考时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时,也要预见就业时的一番“拼杀”。去年财经类专业在上海非常热门,我对此兴趣不大,正好避开了热门。第三个因素是所报专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就是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在就业市场的饱和度如何。
每位同学对大学四年都会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想法,我也仔细想过自己的规划。大一以扩大各方面的阅读量为主,弥补知识欠缺,同时认真完成课程学习,争取每门成绩在85分以上;留出一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大二将重点放在确定具体专业发展方向上,阅读更多书籍,保证一个月三本的阅读量。暑假去传播公司实习。在本专业传播学之外,需要突出一个特长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所以我想选择学习英语二专。大三时确定一家自己想进的公司,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密切关注公司发展方向,知晓其人才需求情况。大四时争取进好公司实习。
选适合自己的专业
当初填报志愿我是这么想的:要进一个名牌大学,要进有发展潜力的学院,要读适合自己的专业。高中很少想过自己会往哪个方面发展,但在我的头脑里,以理工科见长的交大是我的首选。在交大可以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享受一流的学习环境,认识一流的学习牛人。
我选择的联合学院是全英语授课的。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只看得懂英语还不够的,更要听得懂、说得出。这个学习环境对我这样的英语不太好的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这个学院有机会出国,我还是很想出去多看看,长长见识。出国了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帮助。
虽然老师家长一直提醒说要为以后做些打算,我还是想得比较简单:好好学习,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增加实力和经验,为以后出国做好充分准备。
第五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素质精良的中初级服务及管理人员.“ 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我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如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替换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对不同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从事经济,服务第一线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桎浩,重新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金融事务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过去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以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银行的这些传统业务制定和安排的,知识面比较窄,偏重概念理论,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突出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新理念;经营业务更新了;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操作技术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补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岗位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当前的教学核心工作,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计人才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中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知识的普及,将大力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办员,银行出纳,商业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将成为社会长期需求,为我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我校在金融事务,会计专业等省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新的专业,形成了主干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的专业体系.从81年开办,经过24年的探索,无论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还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践,校外实习都特别强调.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 “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观.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经验,从分析已有的相关成果入手,以国家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二)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要多作介绍,参与实践.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三)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事务性工作的中初级人才,使毕业生应具备高中阶段教育所必备文化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劳动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对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
(1)知识要求:
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个从业人员要求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一般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决定,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2)素质要求:
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3)能力要求:
① 各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见附表
②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储蓄,出纳,进行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网上银行理财业务,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③市场营销.能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金融产品,促使客户的资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要树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从事相关工作.2,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将有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结合而概括形成的.它包括课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教学要求与效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构架,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教学单元划分等.开发相关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相应的习题和模拟实训资料.3,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要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评价标准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与毕业分配挂钩;又要与教师考核相联系,与奖罚挂钩.4,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大赛的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制订出“艺术节”学生参赛的项目,选拔标准,程序,奖励办法等.四,研究机构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贲志宇 沈阳市金融学校,校长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
李丽华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课题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
钟 岩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学生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课题组成员:
张 杰 沈阳市金融学校教研室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工作及对各子课题的指导
卢炎煜 团委书记 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能力活动组织工作
李广存 教务处秘书 负责课题的收集,汇总
李德旭 教研组组长 负责子课题金融事务课程内容的研究
关 琪 教研组组长 承担承担会计专业子课题的研究
陈 磊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研究
王秀丽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曲春霞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孟晓东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于春江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
高 欣 指导处 承担子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03级01-08
班,04级10,11,12,14班学生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途径开展研究.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XX年1月开题,XX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XX年2月-7月为阶段性研究.第2阶段为综合性研究阶段.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一般每学期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活动由各子课题组自行确定活动时间及内容,要有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XX年2月20日,学校课题组主持人召开课题开题会,研究课题思路,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XX年2月-7月为各子课题研究阶段.XX年4月-5月,学校举行学生素质,技能大赛,在艺术节展示学生成果.研究内容设想如下:
1,语文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删繁就简,有目的有重点的改革教学内容.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财经进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性强的内容.2,数学课程的改革,增加相关专业科所运用的基本计算能力,如书写数字的规范,点钞,珠算,计算器的熟练运用等.3,英语课程,可增加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景用语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4,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形体训练,进行走姿,坐姿等常规训练;针对职业的需要(如保安,导促员及临柜人员等职业)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5,计算机课程,提高打字速度,增设网页设计,办公室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并结合高新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证书.6,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强化技能的培养.XX年8月末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召开2至3次小型研讨会.阶段研究成果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校本教材及系列论文.XX年7月末形成课题总报告, XX年8月结题.八,研究成果
1,系列论文
2,子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XX年8月)
3,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XX年2-3月)
4,各课程考核标准(XX年3月末)
5,确定各年级艺术节参赛项目及评价标准(XX年4月-5月)
6,校本教材(XX年8月)
九,参考文献
奈杰尔.洛普科特 面向职业课程[j] 外国教育资料
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