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以专题研究为导向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时间:2019-05-13 00:0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探以专题研究为导向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探以专题研究为导向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第一篇:初探以专题研究为导向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在开始介绍工作室教学模式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基本情况,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是93年中央美院恢复成立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到03年我们通过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合作办学,成立了全国高等美术教育系统当中第一所建筑学院,建筑学院下面有三个专业方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我们学院强调的是三个专业之间的相互交融互补和学术的渗透,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建筑艺术教育体系,学制是5年,文理生兼收,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自愿和成绩的排名分专业,毕业以后授予建筑学工学学位。

下面讲一下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背后的考虑,传统的建筑师和建筑工匠的教学、训练都是以一对一师徒传承方式开展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在19世纪近代建筑教育离开师徒式训练模式之后,进入学院教育以来存在于建筑教育和实践当中的一种现象和传统,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为解决各类设计问题提供了

众多知识的核实平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科不断拓展,为了兼顾到学科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国外建筑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授课体系和设计课教学两者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的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也都是采用这样的体系。当然在国外现在有走的比较远的,比如培养库哈斯、哈吉德和罗迪斯这些大师的英国建筑联盟学院,他们现在采用的是工作室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在一年基础之后完全进入工作室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的设计课题都是以功能类型来罗列,先简单后复杂,面积规模不断扩大,设计程序也是先根据某种既定的功能关系图凑起一个平面,等到功能关系合并以后,再把建筑的面立起来,同学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建筑或者室内杂志上抄来的细节样式,来把这些建筑套上内衣和外衣,最后选一个比较好的角度出效果图。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由来以久了,基本上带来的问题就是功能主义的教条性,注重外观形象的形式主义以及表现至上的后果,这种学校教育会造成目前国内设计实践比较多的从业人员自我意识的薄弱和缺少批判精神,以及对生活的了解滞后于生活本身。

当下建筑实践的多样性,已经远远领先建筑教育的多样性,在这儿可以看到两个建筑大师的观点和立场,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在不同的设计立场和设计价值标准底下会导致不同的设计结果,所以我们目前应该尊重这样一种多样性的现象,从而去尊重它背后的设计立场和价值标准现实的存在。

在不同的价值标准和立场底下的设计成果,比如建国初的设计原则,以实用、坚固、安全和经济为原则,注重美观,建筑设计就是以提供舒适的建筑环境为目的的平常建筑,我比较喜欢国际饭店。另外还有去工具化和去专业化的民生建筑,也就是图片上面中间的那张(PPT),也就是梁梅讲到要推荐谢英俊来讲座的那张。此外象征权力、象征国力、象征财富和象征欲望的地标建筑,这两年在中国看到了很多,也有一些建筑师的作品能反映出建筑师对于生态、技术的关注。再就是一种潮流,今天很多老师讲座中谈到了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主义的影响也是一个现实,在消费主义潮流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热衷于消费明星建筑师的品牌设计,这些品牌设计不负重望,向人们提供了大家期待的建筑形象,但他们特别强烈的个人建筑风格使得世界各地在城市化进程当中造成全球化浪潮底下的景观,实际上对全球化浪潮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从另外一方面看看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特征,人们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和形成结论的方式显现出民主、平等、共享和互动的性质,与过去学生通过老师传导授业解惑以及通过书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所不同,网络世界里信息之间呈现的是跳跃式的随意链接,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信息内容随着个人组织逻辑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信息的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频繁网状的立体结构,打破了传统树状逻辑,这种逻辑导致每个人的文本形成和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完成,而且因为个体的不同,形成不同意义的超文本,而且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又以海量的参与者为对象,参与的人可以随时对信息作出反映,也可以发布这样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话语权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挑战,这种特征带来了我们对设计教

育的思考。

这是1967年普林斯顿一份名为环境设计教育研究的公开报告中提出的建筑教育的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要求面对飞速变化的世界,学生应该需要有更加灵活的技能和准确的判断力,而且最好是个人独立的判断力,而不是要给学生禁止的价值观和传统的思维模式,唯一的一张课表可能不能代表所有老师的专长和所有学生的需要,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的天分不同,能力不同,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也不尽相同,为此我

们应该尊重建筑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特色,强调专业教育的标准而不是标准化的专业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应该有更加多的弹性、更加宽松、更加综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发挥个性和特长,更能够很好的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这是我们做导师工作室背后的思考以及现在的现实。

工作室教学是美院本科教学的传统,学生完成基础教学以后进入工作室,在我们建筑学院成立之前就已经有张绮曼老师等等五、六个导师工作室,但当时的导师工作室主要负责研究生教学,并没有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介入本科教学,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当时扩招学生人数比较多,另外一方面学院正在积极拓展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就造成了师资的不足,从而教学空间也不够,教学资源不够支持这种工作模式的开展。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学院已经完成了本科前四年教学计划的调整,而且近五年以来建筑学院的师资队伍扩充非常大,我们招了一批拥有国内外名牌专业理工科和艺术院校教育背景的优秀老师、中青年师资,形成了学员背景多元,同时术业有专攻的个体单纯而群体成分比较复杂的教学团队,06年我们的设计大楼启用以后,教学空间得到了扩大,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些都使我们有了条件来尝试导师工作室的教学。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目前导师工作室的各种教学主张,2007年我们在本科阶段就开始了导师工作室教学的试验性探索,基本上学院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都可以作为责任导师申请工作室,学院根据学科结构和发展、学生的人数和空间资源情况,总体把握导师工作室的数量和构成,导师参照教学大纲,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整体负责本科毕业生学生全年教学组织和学术活动,学院不再插手,每个老师都会提前把他的主张向学生公示,在名额限制的条件下,师生之间双向选择,责任导师根据一定的师生比的要求,组织个人或者一个教学团队来负责自己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室的经费都是独立运作,同时学院也鼓励导师争取

校外经费和资源的支持。

以专题研究为导向的导师工作室的模式,可以补充传统类型教学模式的不足,防止知识的片断化,也能够使专业之间的界限打破,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有可能完成在教学当中以教为主导向以学为主导的教学改变。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各工作室师生之间的个性和差异,同时强调同一个领域不同教学理念的并存,强调学科、老师、学生之间教学的互动,特别是可以比较大程度的发挥工作室导师的个人影响力和学术专长,推动导师的专门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推进个性化精英教育。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一年毕业班工作室教学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是工作室课程,在工程室课程中学院插手做的事情就是安排每周一次的室内讲座,面向全体毕业生,室内讲座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各工作室导师组织的,主要是反映工作室的学术主张,有时是老师自己讲,有时请外面人来讲,所有导师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之后,我们就能利用到更多的外部资源,右边是导师开出来的讲座,左边是我们学院安排的涉及到经济、法规、安全、职业知识、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是规定要开的。后一段是毕业设计阶段,学院通过建构和规范课程检查以及毕业设计的评审程序和制度,以及课程交流和作业展览的方式来控制整体教学质量,并且监督和评估工作室教学的成果和运营状况。在毕业设计阶段我们一共有三个阶段的检查,开题审查、中期评审和毕业公开答辩、公开展览环节,检查是要组织各工作室的导师和校外专业人士组成若干个评审小组给出意见,保证各工作室之间教学水准的相对平衡。另外,也可以对各个阶段学生的一些有争议的选题、方向和设计思路进行判别,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毕业设计最后的成绩也是由这样的评审小组给出,并进行推优评奖,最后的成绩导师自己是没有权力给的,最终由专业学科组审定。

毕业设计展览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教学检查手段,是各个工作室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的最好机会,也是学生展示自身能量的舞台,工作室教学很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激情,同时也可以吸引下一届学生对各个工作室有所了解。根据我们对毕业展览检查考虑的依据,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只有信息被受众接受和理解,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才能产生共同的认识,传播过程才算完成,所以不同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度是不同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媒介也是有差异的,评审小组是通过学生的毕业答辩和作业展览来判别学生的设计,但除此之外看学生展览更多的是公众,这些受众是要通过作品展示来感知学生设计的能量,所以毕业设计展览不应该是展示工作量的堆砌,展示是手段也是目的,这是我们要强调的,展品本身也应该是有个性的视觉结果的呈现,展览的效果是要提前设计和可控制的,为此学院都会在学生进入设计成果

最后完成阶段之前就向学生提供他的展现位置,这样学生就会在展示效果上有充分表达自我的余地,老师

也会对此非常重视。

2008年这一届毕业学生的作品,就是实行导师工作室的初步成果,基本上我们的选题可以归成五大类,一类是基于专业本体的设计方案,把设计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第二类是带有跨度的设计,比如说从城市设计到建筑单体,从景观到建筑,从建筑到室内,从室内到家具这样的一体化设计,呈现了跨界和系统设计的特征;第三类是基于城市开发策略的对原有传统保护建筑的改建和插件设计;第四类是以实物制作作为设计表达的最终手段,专注于材料、技术、构造等方面的设计创新;第五类是研究计算机深层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于一些建筑形态研究方面的探索,可能它不是解决建筑的实际问题。

下面快速的看一下我们的毕业设计作品,这是以本体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设计,这是室内的,这是景观的,这是城市设计带建筑单体的,这是对原有建筑在改建插件方面的尝试,这是在构造结构家具方面作

出的探索。

导师工作室要坚持的学术标准就是因材施教,多元杂糅,兼容并蓄,独立开放、鼓励创新的学术标准,学院在最终学生作品评奖时也是采取分类推优的原则,鼓励学生在最后一轮比试中开拓自己专门的研究兴趣,尤其鼓励那些在专业上有天赋、有能力、有热情、有耐力的学生,把毕业设计视为表达自身价值的机会,学生要在严谨和创新的研究中思考设计,有时成果可能会超出专业本体的综合设计,而延伸到其他领

域。

目前我们的导师工作室还在尝试阶段,我们只是对设计教育的思考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针对这些问题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目前因为在尝试阶段,我们也希望不会使内容的空洞化,下一步要更加细化,使教学模式能够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且这也有赖于全体老师非常投入的教学,来丰富和扩充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成果,而且我们会接着努力,有可能的话,探索教学模式向更低年级拓展的可能性。谢谢各位!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应用技术学院的主要职能。专科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统计学教学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岗位竞争能力为目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统计学;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专科学院的主要职能。统计学教学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当前社会应用技术类人才短缺和就业形式严峻的特点,在统计学教学中,在此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适当调整统计学教学培养方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 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由于案例所描述的大都是来源于复杂的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在于本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而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离不开统计,无论是传统的统计方法,还是现代统计方法都是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特别强调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运用理论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通过论文导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性很强,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单纯的理论和计算将有悖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宗旨,如何把它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学术论文阅读。因为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数量分析的学术论文都综合了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等方面,阅读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过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大有裨益。

(四)课堂仿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让统计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的感触,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广泛适应性,课题组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分析软件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在电脑网络教室模拟出统计分析实战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由于统计常常是在高维空间讨论问题,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离不开复杂的计算,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一味追求高级统计软件,选择了软件EXCEL, SPSS、SAS。第一个阶段,利用软件EXCEL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一步一步计算,最终得到结果。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加深理论认识的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在实践的第二个阶段选择了国际最著名的统计软件SAS,学生利用软件SAS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了SAS技术。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数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工作大有帮助,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适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首先使学生意识到只要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是好岗位,其次引导学生就业时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和现实待遇之间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比较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专科学生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人格魅力)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 1 ] 雷敏。应用多种初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J ].统计教育,2007,(5)。

[ 2 ] 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J ].山东科学,2005,(7)。

[ 3 ] 严建文。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建构和变业指导研究[ Z].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海,2005.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戴溥之,李蔚(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作者简介:戴溥之(1974-)女,河北定州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李蔚(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

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课题来源:河北经贸大学2008校级教学研究立项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高等院校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指出确立以就业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提

出了在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鼓励学生

参加相关资格考核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中图分类号:F4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207-021

引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养老、医疗、失业、贫困等社

会问题。建立“社会安全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今后改革的重要任务。九

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

出“要逐步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和服务社会

化的社会保障体系”。[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人事制度

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社会急需大量熟悉

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对

于相关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视,开始根据自身优势设立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但是除少数综合性的名牌大学外,许多学校这一专业的毕

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面狭窄,专

业特色不明显。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为市场所接受、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如何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定位,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所有开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急需考虑和明确的问题。2劳动和社

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

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与特点,在人才

培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学校办学特色、学

科特色、专业特色等在培养人这一中心问题上的集中体现。[2]劳动和社会保障

专业的开设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实践教

学不足等问题。2.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界定专业的知识架

构和所培养人才的服务领域,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建设特色和课程设置。因此,专业

培养目标是专业开设的总体纲领。大多数高校在招生宣传、制定教学计划时,都

强调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是能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教

学与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知识。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非常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和所设专业毫无特色且使得学生忽略或不明确本专业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以把握未来就业方向,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毕业时对职业的选择也很茫然,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此外,有些课程还存在内容的重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时间。2.2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由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开办的时间较短,许多地方性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以知名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作为参考。较少考虑自身优势和特点,较少考虑社会需求,有的甚至直接搬抄和拼凑,成为名校这一专业的翻版,专业特色不明显。也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存在着“因老师设课”等现象,随意性强、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尽管在2002年9月,教育部发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性文件,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但要想建立起真正属于本专业、本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因为没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向,就形不成专业优势,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这一专业不同人才的需求。使得毕业生缺乏相对竞争优势,出现就业困难。2.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由于近几年的扩招政策,实验设备相对减少,实际上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有限,教学的实践环节又有削弱的趋势,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各个单位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重视的因素,是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以及获得好的就业机会的关键。同其他专业一样,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更强调本专业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目前各高校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较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大都面临着如下的问题:一是实践教材匮乏,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短缺;三是由于教学基地部门能同时接受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数量有限,很难使每个学生都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即使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了安置,也大都只是让学生从事一些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无法安排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四是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估缺乏规范和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创新型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必须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3]在目前大学毕业生供

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高校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策略,建立有特色的课程设置;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1依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在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了解目标市场的具体需要,即相关的用人单位到底急需哪类人才。据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次内部调查表明,目前,社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需求主要分为207两类:一是社保经办机构的从业人员,要求掌握社保基金管理及投资风险预测、计算机管理、统计精算和实用法律知识;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三险一金”具体工作的从业人员,要求具备计算机管理、财务会计、社会保险基础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培养目标的设定,其次要了解学校相关专业的支撑,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从而确立专业特色。当前,有些高校在这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如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综合性院校,利用自己学科基础雄厚、理论研究突出的特点,重点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一些保险学专业比较成熟的学校,将培养社会保险的专门人才作为市场定位;一些西部地区的高校结合当地情况,重点培养社会救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权益保护等相关人才。3.2依据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宜粗不宜细,既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就业面,保证学生顺利就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的设置既要保证授课顺序的逻辑性,实现各门课程的有机衔接,又要避免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专业选修课要能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发挥学生个性潜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要继承和发扬原有专科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优势。根据专业方向,突出社会实践,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二要充分利用本高校的学科优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三要适当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从教师专业背景、专业研究方向等方面确保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发挥;四要及时了解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状况,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例如,财经院校类学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学科确定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向或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管理方向等特色专业方向。3.3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手段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急需实践性的专业人才。因此,其教育培养模式应改变以往过多采取课堂教学的做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实训室和基地建设;订立统一、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估标准。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前沿信息,利用音像手段搞好多媒体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强化教学

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近几年,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抓住国家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机会,让学生就近就便到本市的乡镇学校、企业挂职锻炼,当参谋,提建议,办实事。并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科教服务,参加公益劳动,收到较好效果[4]。总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加上目前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专业就业面较窄,专业如何定位,如何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成为每个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资格证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以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良性发展,使得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真正做到立足于市场需求,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参考文献:[1]国务院文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EB /OL].2000(07).[2]易玉梅,彭志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前沿探索, 2006

(13).[3]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6(12).[4]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J].师范教育, 1996(09).(上接第205页)具备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等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e-HR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管理工具,里面融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但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企业的某一发展阶段,所以企业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e-HR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并在实施e-HR的过程中对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以改进,使其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2)企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素质。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次,企业拥有必要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也就是IT人员。企业实施e-HR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数据维护与更新,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有时还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上工作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需要专业人员完成。此外,企业的员工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会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e-HR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员工自助,员工可以登陆系统进行个人相关信息查询。e-HR在企业内全面推广,需要企业员工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3)企业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环境。首先, e-HR通常安装在企业的公共网或内部网上,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自己的网站(Internet)或局域网(Intranet)。其次,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会配置其他诸如考勤系统、财务系统和e-HR集成,进行信息共享。此外, e-HR最主要的特征是全员参与,具有员工自助和流程审批功能,这需要企业为员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网络环境,便于员工上网查询使用。参考文献:[1]朱勇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2]熊军.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03).[3]杨丽华,杨觉英.中小型企业e-HR的实施应用[ J].华东经济管理, 2005(11).[4]王琦,杨晓龙.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e-HR)的规划与实施[J].包钢科技, 2005(06).[5]韩振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探讨[ J].现代管理科学, 2005(11).[6]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曾庆祥.人员素质对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09).[8]余晓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 J].决策参考, 2003(06).

第四篇: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招聘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招聘模式

作者:张燕娣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以企业文化与企业招聘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现代企业应当积极采用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招聘模式,并就实施这种新型招聘模式的策略重点进行了阐述。

第五篇:市场营销以什么为导向

市场营销以什么为导向?

—湖南商学院屈鑫对于市场营销到底是以什么为导向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现在的争议中,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市场营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另一种认为市场营销学是以竞争为导向的,那么在当今的市场中,市场营销到底是以什么为导向的呢?个人认为以竞争为导向应该更贴切………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在市场营销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就是错误的,在曾经的时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也是正确的,只能说,对于当今的市场状况,以竞争需求为导向更为贴切,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1,客户其实是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能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影响到潜在需求和市场预测的准确性,这个主要是因为科技是进步的,顾客他自己都不知道科技到底是有多发达,到底厂商能够提供什么商品给自己,当然这里面也可能是因为市场调查的不成熟。2,从管理学来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其实是一个目标管理的过程,而以竞争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是过程管理的过程。所谓的目标管理就是在管理中只关注结果,而过程管理则不是这样的,举个例子,餐馆厨师炒菜,第一步往锅里放酱油,第二步往锅里放大蒜,第三步往锅里放水…………,第十步炒三下,这样当客户需要一种口味时,就按照第一步,第二步到第十步,然而当客户需要另一种口味时,只要改一下顺序就行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也就是以顾客需求为目标,而以竞争为导向就是以竞争为目标从而来实现一些利益,然而由于市场的环境是变的,顾客的需求随时会变,这样决定了以竞争为导向的优势了…

下载初探以专题研究为导向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探以专题研究为导向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李晓歌(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和对数学产生热爱和持久动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刺激学生持久的兴奋和追......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定稿)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工作 中共丹水镇委员会 丹水镇人民政府 西峡县丹水镇位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域,被誉为中国恐龙之乡、猕......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是对人才的水平、能力、个性特征、职业能力倾向、发展潜力和工作业绩等全面情况进行的综合测评。要正确地发现和使用人......

    《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之一5篇范文

    教育者应该了解的神经与认知科学知识 教育领域中的神经迷思: 1、我们中有些人是左脑型人,有些是右脑型人。 起因:“裂脑人”大脑半球功能特异化的实验研究。 事实:尽管每个半......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本课题于2006年1月9日申报批准被列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20项(见辽教函 [2006]8号......

    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中国信息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就业为导向2014年6月3日,学校召开了交流会议,会上教师秦承山、李可、黄荣和田田分别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会议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董事长张亚林、董事......

    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研究

    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绩效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的......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工厂供配电》课程设计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工厂供配电》课程设计 摘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