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时间:2019-05-15 11:0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第一篇: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对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指出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以往那种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大都以复合型应用型培养人才模式为主。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杜瑞清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将其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能完全借鉴,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根据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除了语言类的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院校大约有260多所,无形之中加剧了日语专业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那些起步较晚、日语专业处于弱势地位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求得发展,是眼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虽然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并不算少,培养出来的学生日语总体水平也不低,但却存在专业技能与日语水平两级分化现象。日语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欠缺金融、机械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日语水平却很低。能同时把专业技能与日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日语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形成了目前应用型专业技术日语人才紧缺的局面。另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频繁,大量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家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不能不提到高校外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上。

目前,我国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为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模式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技能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各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主要以日语+专业这种方式培养日语专业+人文学科(如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或日语专业+工学、理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日语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日语专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二,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其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三、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

过时、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迂腐守旧的人才,从而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速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应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日语培养人才模式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要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讲授,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多种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水平。比如定期派遣现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学校讲学,或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

2.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灵活合理地选用教材

教材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教材的选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好的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从国内各院校当前日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低、新信息摄入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地补充新信息、新知识,扩充教学内容,编写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按照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灵活合理地运用,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的好与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单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多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语角、演讲比赛、日文歌曲大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专业技能、基础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日语学科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为培养高素质日语应用型人才而努力。这样才能确保日语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主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企业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育人的‘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背景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国内网上零售的用户规模达1.58亿人,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50万家,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由此将会引发超过20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专业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不能按要求招聘到足够的“熟练工”。为应付需要,有超过半数的是从其他专业或行业改行的,素质和能力明显偏弱,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熟练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且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的不超过50%,高的也不到85%,不少毕业生学非所用,甚至毕业即等于失业,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招生规模下滑,专业生存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以及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不一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和统一。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推动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得实惠,专业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为项目改革创新提高了政策环境和支持。

二、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原有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之一,与学校一道形成办学的双主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而且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通用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解决学生以后就业的广泛性和职业的可发展性,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和岗位拓展综合能力,解决就业的零距离,分阶段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优化原来的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变一元办学主体为二元办学主体,双方各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按照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个性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对应分阶段来培养,同时调整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逐渐丰富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几年来,我们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践中,按照校企合作教学总体安排,学生先在学校完成三学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本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接受一学期的订单培养。此次订单培养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实施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师均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担任,每天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训,进行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他们制作教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布置和批改项目化作业,制订考核标准,组织考试考核并给出考核结果,出色的完成了全部教学活动。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以网站建设、网络广告制作、客户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真实的任务驱动,做真的、真的做,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一学期的订单培养,学生完成了企业学习任务,顺利通过了企业的全部考核,领到了校企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随后将在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全部实现预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适岗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该模式下,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整个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三个阶段培养的学生能力由职业通用能力到职业个性能力再到岗位拓展综合能力,学生的身份也由学员到学徒再到员工,能力阶梯递进,前后连贯,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对学生非常满意,希望与学校长期合作。

2、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好。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能力突出,成长空间大,收入不菲。如2011年初将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55名学生送到了校企合作公司,有的学生上岗的当月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9000多元的报酬。经过8个月的实践锻炼,已经有多名学生被提升为基层主管,学生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往届的毕业生中有些已经成为公司中层主管。纵观最近的几届毕业生,尽管他们最终有少数没有继续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发展,但他们有些是被其他公司以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挖走了,有些主动应聘到其他公司跟好的职位,而且发展都很好,因为我们选择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标杆企业,对整个行业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所以来校企合作企业培养的学生深受同行企业的欢迎。学生一致感谢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快速成长,获得这样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3、整合了社会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该模式把企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把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整合为我们的师资队伍,把企业的生产性场地整合为我们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强了我们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推广价值

本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运行切实科学,成果的探索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合作运行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运行机制,把双主体办学变成了现实,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专业群乃至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刘晓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徐斌华,男。1974年9月出生,湖北孝昌人,硕士研究生,院副教授,高级物流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改革、高职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

第四篇: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市场—体化和市场竞争向高层次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民办高校起步晚,综合实力弱,管理经验缺乏的现状,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新时期教师探讨的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一、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高校为例,据教育部网站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现有民办本科高校9所,经笔者的调查了解,目前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有3所,其余6所高校也开设有工商管理下属的二级学科,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笔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先后收集了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3份,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120份和毕业生所在单位部门以上领导调查问卷80份,并对多位企业领导、管理咨询专家、专业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取得了较为充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时无“对口”岗位

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大都定位比较模糊,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如:“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定位是努力将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打造成为综合管理者卸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而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企业中某一职能部门的基层管理工作,需要大学生精通某一职能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必然会造成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宽”而不“专”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口”岗位的尴尬局面。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

随着我国工商管理本科和MBA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在当前就业压力下,如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走向企事单位的基层工作岗位,从民办本科高校的生源情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显然是偏高的。

3.专业缺乏特色,导致毕业生就业缺乏比较竞争优势

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正是由于缺乏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难以形成专业特色,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人才市场中同质化的、平庸的“产品”,显示不出比较优势。长此下去,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课程设置老化,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

从此次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回答“你认为你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应用到多少”时,有80%的毕业生选择了“30%以下”。可见,民办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基本沿袭了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过分追求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二、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有利于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之一的民办高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办学观念的陈旧,自身综合实力的局限性,民办高校在激烈教育市场竞争中还存在着方向性的困惑,影响着其健康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也有所不同,民办高校只有找准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创新有特色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曰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2.满足社会发展对“金字塔”型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批量需求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改革先锋。随着高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曰益密切,高校的办学实践将越来越直接服务于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立足于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可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金字塔”型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批量需求,为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3.提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就业难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残酷现实,其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随着企业竞争向高层次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具有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一线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这就需要高校创新与之配套的、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1.确定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社会整体教育资源与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2.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民办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性质、特点及生源情况,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成立时间较晚,综合实力和生源素质均不如普通本科院校,要想使其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取胜,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唯一的法宝。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运用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在对本地区市场佣人单位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面向某一朝阳产业或某种类型的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衡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显著标志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需求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重新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的设计思想是:1重新整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素质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2优化专业课设置。将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可结合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设置如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向,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修,以增强学生个体在某项专业职能管理上的优势。3新增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前沿理论课或管理实战课。可设置企业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或企业界的人士到学校讲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及职业素质。4创建“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社会认知实习、企业岗位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策略创新

在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共性趋同、缺乏个性的条件下,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未来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人文艺术与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其中,职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一直以来是一个被我国大学教育忽视的领域。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策略的核心就是要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素质教育课程、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紧密配合,从思想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多方面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做法是:分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明确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所应培养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制订自己大学阶段的培养计划书,使大学生建立起自我提高职业素质的目标动力系统;二年级,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自己未来具体从事的职业类别,引导学生确定自己应选修的专业方向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三年级,对学生进行求职环节和就业技能指导,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能够直接与具体求职岗位要求对接。

第五篇: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以大理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为案例,对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探索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一、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信息安全对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信息安全产业也开始快速成长,智研咨询集团研究报告[1]指出,2016~2020年中国信息安全产品市场规模将保持18.00%以上的增长率,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61.95亿元。就业市场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缺口继续增大。根据《第十一届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得出的结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年培养规模在3万人左右,已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总量不足10万人,离当前70万的市场需求差距巨大[2]。与之对应,2014年以来,国内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长。2013年至2017年全国开设和新增信息安全专业的院校数据如图1所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之前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院校多为985、211重点院校或者警察军事院校;2014年开始,普通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985、211重点院校及警察军事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建立了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然而,985、211重点院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生源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学习自主性高等特点,多数以培养信息安全领域高端人才为目标,重视基础,强化理论,更侧重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警察军事院校以特殊的行业需求为目标,其定向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明确,其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倾向性,侧重于培养专门人才。因此,这些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直接应用于师资力量和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本科院校。普通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就业定位面广,就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相对较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生源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也具有多样性。大理大学是位于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属二本招生。本文结合我校多年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经验,对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

二、信息安全专业内涵

信息安全专业需要为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与法律意识,具备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及原理,具有较强的系统集成、开发及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能力;能提供电子对抗、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加固,入侵检测、防御与保护,系统恢复、电子追踪及数字取证等服务。信息安全涉及知识面大、就业范围广,学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3,4]。因此,不同院校在建设该专业时都有不同的倾向性,有些院校侧重于通信、有些院校侧重于密码学、有些院校侧重于软件与网络。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专业定位及办学条件,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首先明确专业定位。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通信等多门学科交叉而成综合性学科。不同院校的信息安全专业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5,6]。根据信息安全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可以将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分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能够综合地运用信息安全理论基础知识,创造性、设计性地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其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所使用的工具往往是原创性的,其应用能力取决于学生对信息安全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程度、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效果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情况。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则更注重的是灵活、熟练地利用现有技术或既有工具解决问题,其应用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从目前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看,985、211等重点院校多数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主,地方院校及高职院校则侧重于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结合实际情况,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定位是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结合就业定位、办学条件、生源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来设计。我校信息安全专业主要为西南地区提供信息安全领域应用型人才。我校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同时开设了华为网络学院,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方面具有较好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生源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呈现多样化。因此,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较强的网络系统集成与防护能力、软件开发与漏洞检测能力、信息系统安全测评与系统安全加固能力,能从事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系统安全测评、软件开发、漏洞检测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题体系设计

国内的信息安全专业起源于密码学,是基于密码学发展起来的,因此,侧重密码学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但密码学仅仅只是信息安全的一个分支。作为信息安全重要分支的计算机系统安全及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7]。侧重于密码学的信息安全专业更侧重于培养学术性人才,而侧重于通信、软件及网络的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各具特色。但多数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缺乏先进性[8]。表面上看,很多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均开设了很多安全相关的专业课程,几乎每个领域都所有涉及,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而学习效果不佳[9]。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坚持“实用、瘦身”的原则,重视课题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片面地追求课程门数,而应尽量将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是复合性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以软件和网络为基础,结合信息安全相关理论和技术,培养软件安全测评、安全软件设计与开发、软件漏洞发现与修补、网络及信息系统加固与防护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我们紧密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坚持“实用、瘦身”原则。我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由四大课程基础支撑着两个专业方向,如图2所示。密码学基础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应用密码学两门课程。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知识是密码学算法设计的基础,对理解和设计密码算法具有重要意义。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起源,也是信息安全学科的重要基础。信息安全技术诸多安全机制的实现都依赖于密码学相关技术,如机密性、完整性、可认证性和防抵赖等。对于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来说,密码学课程应侧重于密码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具体应用。密码算法的设计对二本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困难的。结合密码学课程的特点及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密码学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密码学基础知识及主流密码体制的设计原理,但更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密码系统的具体应用,而不要求学生设计密码算法。网络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两门课程。网络基础模块是通信网络安全的基础,是网络服务可用性、可靠性、网络攻击追踪和溯源等技术的知识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通信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网络基础模块中计算机网络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系统工作原理与基础知识;路由与交换技术以华为网络学院HCNA和HCNP内容为基础,对当前TCP/IP网络体系下主流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实现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培养毕业生网络系统的设计、配置、维护与管理相关的应用能力。网络基础模块为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与加固、计算机取证和攻击溯源提供知识基础。操作系统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配置维护、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服务器配置三门课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管理者,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对加强计算机科学的理解具有基础意义。操作系统安全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诸多信息安全问题的引发均是因为操作系统漏洞造成的,如勒索病毒的爆发等。*客入侵往往也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或后门。因此,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对信息安全学科具有基础性意义。操作系统基础模块覆盖面从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到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再到主流网络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部署。操作系统模块为软件安全技术和网络系统防护与加固提供知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包括汇编语言、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和数据库原理五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是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从事漏洞挖掘、后门检测、设计和开发网络安全测评、系统防护、追踪溯源、电子取证等相关工具的基础,也是软件安全的重要基础。网络安全方向包括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集成与安全加固、计算机取证、网络攻防、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和安全协议分析六门课程。网络安全技术主要讲授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对网络安全涉及的技术进行全面介绍。网络系统集成与加固重点讲授通信网络设计、集成与管理以及网络系统防护相关技术。计算机取证主要介绍电子取证相关知识,为网络犯罪行为的追踪、溯源和取证提供相关技术。网络攻防课程主要包括当前主流的网络攻击方法和手段,为网络系统防御提供知识基础。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是传统的网络安全内容,为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管控与监测。安全协议分析主要以TCP/IP网络体系为基础,讲授各层所提供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是网络系统防护的知识基础。该方向主要培养毕业生从事网络系统集成与安全加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与测评、网络攻防等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能力。软件安全方向包括编译原理、Android程序设计、网络程序设计、软件安全与漏洞、Web安全技术、软件安全管理与测评六门课程。编译原理是软件逆向工程的基础,是软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Android程序设计主要讲授基于Android的移动app设计、开发及app安全检测相关技术,是移动客户端软件安全的基础。网络程序设计主要讲授基于TCP/IP的网络编程技术,是软件安全与漏洞的基础。软件安全与漏洞主要讲授软件安全的基本知识及软件漏洞挖掘技术。Web安全技术主要讲授Web环境应用安全防护技术,防止网页篡改、SQL注入等攻击,保证网站内容的完整性和数据安全。软件安全测评与管理主要介绍软件安全测评标准和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安全评估与管理能力。该方向主要培养软件安全测试、软件开发、漏洞检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测评、系统安全加固等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表明,各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强,但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的问题[10]。另一方面,数据统计显示[11],当前各院校信息安全教师队伍中本科从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人数很少,占比最多的是计算机专业,其次是数学专业。这既是信息安全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但也是其不足。多数信息安全专业教师在本科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而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往往重理论科研而轻实践。因此,信息安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其实践经验,定期安排教师到信息安全相关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技术性岗位工作,将其所掌握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将工作实践中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反馈回课堂教学。“双师型”教师培养主要以校企合作为主。传统的高等院校办学模式是以专业教师为授课主体,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推进,越来越多高等院校专业开始引入企业力量培养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更新快、知识面广、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多样化,全靠专业教师来跟踪、掌握、传授这些新技术、新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不可能的。专业教师具有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势,但其工程实践经验不足。企业具有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对信息安全新技术、新问题反应快等优势,但其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较弱。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对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开展的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

1.专业教师外派培训由学校邀请企业工程师针对若干专业课程对专业教师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或派遣专业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或短期培训。专任教师掌握相关培训内容后,将其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2.企业工程师引入课堂由学校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短期实训,实训多以项目的方式开展,实训时间一般是1-2周。通过实训项目,企业工程师将当前主流的技术和工程实践项目经验传授给学生。

3.校内外教师合作校内外教师合作包括:实习基地共建和科研合作两种方式。实习基地共建,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在校内或校外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可以在基地内开展。科研合作,即由企业提出工作实践中的难题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将难题的解决方案提供给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已通过专业教师外派培训、企业工程师引入课堂和校内外教师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多位网络和软件开发方面“双师型”教师。下一步将继续派遣教师到国内信息安全知名企业(如360、启明星辰、蓝盾科技等)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培养网络安全与软件安全方面的“双师型”教师。

(五)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有效途径之一。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四年中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科研课题或信息安全领域相关主题竞赛至少一次,方能获得该课程学分。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信息安全专业长期以来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市场需求信息安全人才,但学校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又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是常态。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也往往更多地选择从事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等工作岗位,不能很好的将其所学安全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随着信息安全市场规模扩大,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培养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已经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

下载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特征,提出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坚持传统......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 目 总 结 报 告 沈阳医学院于2000年至2002年完成“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经过两年实践于2004年获得辽宁省教......

    学术论文-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理论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大众......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1+2+3”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实践经验,即以学生技能提升为抓手,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为主线,全面推进学生职业能......

    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引言交通工程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1],呈现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全国已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2]。但由于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交通工程又属于多学科交叉的......

    创新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题目 1. 浅议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 创新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创新企业文化为例(可以选其他) 3. 刍议我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4. 刍......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1.独立学院的性质与特征。独立学院的显着性质与特征在于其独立性。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规定,独立学院要求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