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4:1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第一篇: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全日制自学考试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江西蓝天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的发展和壮大与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自学考试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可喜的机遇,是民办高校发展之‚源‛。学院于1994年创立,办学16年,学院抓住自考助学的发展机遇,建立了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等120多个,建立了一支结构相对合理、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院共有在校生5万余名,全日制在籍自考生人数3万余名;办学16年,全院教职工遵循‚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为振兴中华而办学‛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三个飞跃。先后多次荣获‚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助学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完全得益于自学考试助学的成功,得益于这一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指导思想,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性本科教育一流品牌”的战略目标

连续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学院董事长于果指出,在新的形式下自考助学形式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民办高校必须认真应对,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坚持‚两个为本‛(育人为本,人才为本)、‚三个着力改善‛(改善工作作风、改善教师教风、改善学生学风)和‚四个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把自学考试助学教育当作一项有特色、开放化的高等教育事业来办,探索符合自学考试助学教育特点的施教规律,正确处理自考与其他办学层次的关系,这样才会促进蓝天学院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几年来,江西蓝天学院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性本科教

-1-育一流品牌‛的战略目标,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围绕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自考助学原先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的模式转变;实现自考助学原先只注重国家考试的主导、促进作用向既重视国家考试又重视学习过程转变;实现自考助学原先只关注考试通过率(或取证率),向既关注考试通过率又关注‚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认可度)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了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学院以出色的办学理念和成绩,受到中央和省市的多次表彰,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次蝉联“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榜首。

二、加强自考生综合素质教育,突出思想品德,强化自考助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

针对自考助学生源主体的特殊性,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关心人、理解人、满足人、培养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自考生综合素质教育。

(一)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齐抓共管的‚三育人‛制度

学院成立了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德育和思政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制定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条例》,明确了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职工在教书、管理、服务育人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和要求,定期进行专题研究、检查和考评,实现了育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运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教育和伦理道德讲座等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识别、判断与评价问题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教师经常下到班级,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咨询等,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化解消极情绪, 促进心理和谐。

-2-(三)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一是有计划、有组织、深入持久地开展‚成人要诚信、成才要勤奋‛、‚知荣明耻,树当代大学生新形象‛等主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成才意识,争当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校园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学院团委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组织,经常举办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科技竞赛和专题讲座等活动,营造陶情励志、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从2004年起,学院组织优秀学生演讲团,讲同学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先进事迹。如宣传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石红的事迹,进行自信自强的教育。

(四)实施品德教育,全面提升考生综合素质

从2006年开始,学院在总结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设计了《品德教育手册》,把品德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时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态进行‚爱心教育、诚信教育、自强教育、法纪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奉献教育‛分学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拼搏进取意识、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创新能力。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块已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2008年10月26日,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参观学生作品说:‚你们在学生品德培养教育方面有很多工作做得很细,而且能坚持、取得效果,值得宣传、学习‛。

三、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强化自考助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一)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的定位

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学科型学历教育与应用型、职业技能型教育并重,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发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以国家考试为

-3-引导的‚宽进严出、教考分离、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教育新模式。(二)推进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

自学考试原先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便于开设文、理、法等专业,而难于开设应用类及交叉性专业,学科比例失调。为此,作为主考学校,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首先,按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江西省实际,积极申报新专业。其次,加强省际交流,积极借鉴外省已开考专业,组织申报新专业。第三,对报考人数较少,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进行停考和归并。目前,我院主考的本、专科专业共有84个(其中专科45个、本科39个),学院申报的‚汽车维修与检测‛专、本科专业全日制助学学生达到2000余人。(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全日制自考助学课程结构由三个方面的课程组成,一是自学考试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二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学习的课程;三是学生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们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支撑, 从而构建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体系,分为核心层(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支持层(围绕着核心层设置的专业技术课、职业考证课及职业方向课)、基础层(核心层、支持层必需的基础理论课程)和特色层(包括心理健康、体育和职业指导课)四个层次。这一课程体系的特点是:

1.全面贯彻落实自考‚专业考试计划‛中的各项规定,包括课程设置、学分、教材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按照课程考试大纲和省自考办颁布的考试时间安排表组织教学。在课程体系中,自学考试规定的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7-64%。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积极开发新课程,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融通,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自学考试学历证书,又能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3.按照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各门课程间的比例关系。核心专业课、专业技术课、基础课、特色课的比例一般为4:3:2:1。

-4-同时,加大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力度,理工科类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为6:4左右,文科类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为7:3左右,特殊专业(如艺术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为5:5左右。

4.重视实践环节(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与创新,建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关键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的教学质量监控。

5.课程安排力求做到三个对口(基础知识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坚持四个不断线(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不断线,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做好五个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与专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适应与提高相结合)。

四、注重自考助学“四项”质量管理,强化自考助学教育教学过程监控的特色

(一)教学实施计划质量管理要‚真‛

所谓‚真‛,是指要合乎教育规律,合乎时代观念、合乎社会准则。教学计划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学院把修订教学计划视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每年修订一次,3-4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按照《关于修订自学考试助学教学实施计划的原则意见》,经教务处、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审议,报请主管校长审核批准后下发执行。

(二)教学运行质量管理要‚严‛

‚严‛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健全教学部、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以常规教学检查为主体,以加强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分析与评价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关键,构建系统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机制。第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处理系统。包括:健全教学信息反馈

-5-处理制度;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开展以监测教师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教学基本功达标‛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以及加强对各系、教研室教学工作的检查等。学院坚持‚学生评教‛制度,提高授课满意率。以2009年11月份‚学生评教‛为例,组织近4000余名学生,对628名教师进行民主评教,优良率达91.8%,不合格率为0.4%。

(三)教师教学质量管理要‚细‛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管理要‚细‛。第一,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二,实行督导制度。督导处通过深入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检查教师教案等形式,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和监控,实行一票否决制。第三,定期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第四,建立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方式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估。第五,制定《听课管理办法》。系、处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则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

(四)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要‚实‛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是保证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经。

1.实行早读和晚自习制度。‚个人自学‛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自我学习管理和能力培养。为此,学院为学生特别制定了早读和晚自习课制度,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参加。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独立完成作业,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等。学院还定期派教师前往辅导、答疑,和班主任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指导。

-6-2.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反映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推动优良教风、学风建设。

3.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出勤、生活、安全等方面全面负责。既要参与教学管理,抓好五率(出勤率、听课率、作业率、参考率、通过率),又要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京东教学部创建了一支‘过得硬’的班主任队伍,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狠抓自学考试助学“八个”方面教学改革,强化自考助学教育人才培养条件的特色

(一)抓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突出针对性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自学考试课程以项目为管理,做好‚自考课程项目负责人‛制度,以负责人为核心,召集讲授同一门课的教师一起共同研究教材、考试大纲,制定教学进程表,找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布置和批改作业,组织复习迎考。以08级为例,截止到2010年2月份,各专业自考平均首次报考率达98.7%,自考课程考试平均通过率达到60%以上;其次,抓好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建设,努力把生产第一线在用和近期将用的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为打造精品课程奠定基础;同时,根据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自考生的实际,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课程复习提纲、课程同步辅导训练和自编教材(或讲义)。近两年来,教学部教材建设与管理日趋规范,公开出版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有28种之多,编写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二)抓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订单教育,突出就业性

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是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方面我们在教学实施计划中安排了部分职业考证课、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培训。2008年度办理证书共23219个,2009年度

-7-办理证书共32028个,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分别与佳迅物流经理资格证书服务中心和北京新知堂教育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有关职业资格证书与自考课程对接的培训与考试协议,使这两个专业自考生直接受益于‚双证书‛制度,‚一考二用‛。

开展‚订单式‛教育,是我院在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种创新。几年来,我部开办了形式多样的订单班。如:PPG调色师班、劳伦斯珠宝首饰班、华硕模具班、新永模具班和屏保班等20多个,受到了企业、学生、家长的欢迎。

(三)抓教学改革与教科研活动,突出实效性

近年来,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分别推广了‚启发式教学法‛、‚协作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倡导建设系列化的多媒体课件库、网上试题库等,全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努力提升教育质量。计统计,各专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约占35%以上。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全面发挥并拓展其教育功能,教学部成立了自考教育研究所,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开展自学考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为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申报省级教改课题立项的有16项,院级自学考试课题46项,立项省级8项,院级20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发表自学考试相关省级及以上论文84篇。

(四)抓实践教学和科技竞赛活动,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 实践教学体系以‚一条主线(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六个模块(实验、实习、实训、调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为框架,层次分明、内容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毕业设计(论文),我们实行部、系二级管理,通过严把选题关、评审关和答辩关,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全心投入;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训练,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团结协作、实践创新、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锻炼和提高。

-8-鼓励和组织学生敢于参加一切能力可及的科技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精艺。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电子电脑科技竞赛、广告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每年都获得多项省级大奖。以2009年为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50项、优秀奖20项;国家级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通过技能竞赛,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也为学院取得了荣誉。

鉴于我院在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中付出的努力和在品牌、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取得的业绩,2008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将我院正式列为‘全国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充分把握这次综合改革试点的机会,在实践中探索规律、不断创新、完善制度、提高质量,使得我国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成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开放、灵活、方便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第二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主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企业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育人的‘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背景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国内网上零售的用户规模达1.58亿人,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50万家,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由此将会引发超过20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专业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不能按要求招聘到足够的“熟练工”。为应付需要,有超过半数的是从其他专业或行业改行的,素质和能力明显偏弱,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熟练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且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的不超过50%,高的也不到85%,不少毕业生学非所用,甚至毕业即等于失业,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招生规模下滑,专业生存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以及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不一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和统一。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推动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得实惠,专业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为项目改革创新提高了政策环境和支持。

二、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原有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之一,与学校一道形成办学的双主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而且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通用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解决学生以后就业的广泛性和职业的可发展性,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和岗位拓展综合能力,解决就业的零距离,分阶段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优化原来的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变一元办学主体为二元办学主体,双方各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按照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个性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对应分阶段来培养,同时调整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逐渐丰富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几年来,我们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践中,按照校企合作教学总体安排,学生先在学校完成三学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本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接受一学期的订单培养。此次订单培养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实施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师均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担任,每天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训,进行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他们制作教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布置和批改项目化作业,制订考核标准,组织考试考核并给出考核结果,出色的完成了全部教学活动。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以网站建设、网络广告制作、客户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真实的任务驱动,做真的、真的做,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一学期的订单培养,学生完成了企业学习任务,顺利通过了企业的全部考核,领到了校企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随后将在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全部实现预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适岗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该模式下,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整个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三个阶段培养的学生能力由职业通用能力到职业个性能力再到岗位拓展综合能力,学生的身份也由学员到学徒再到员工,能力阶梯递进,前后连贯,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对学生非常满意,希望与学校长期合作。

2、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好。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能力突出,成长空间大,收入不菲。如2011年初将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55名学生送到了校企合作公司,有的学生上岗的当月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9000多元的报酬。经过8个月的实践锻炼,已经有多名学生被提升为基层主管,学生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往届的毕业生中有些已经成为公司中层主管。纵观最近的几届毕业生,尽管他们最终有少数没有继续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发展,但他们有些是被其他公司以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挖走了,有些主动应聘到其他公司跟好的职位,而且发展都很好,因为我们选择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标杆企业,对整个行业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所以来校企合作企业培养的学生深受同行企业的欢迎。学生一致感谢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快速成长,获得这样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3、整合了社会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该模式把企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把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整合为我们的师资队伍,把企业的生产性场地整合为我们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强了我们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推广价值

本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运行切实科学,成果的探索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合作运行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运行机制,把双主体办学变成了现实,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专业群乃至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刘晓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徐斌华,男。1974年9月出生,湖北孝昌人,硕士研究生,院副教授,高级物流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改革、高职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

第三篇: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何谓创新人才?世界各国是如何理解创新人才的?本文拟对创新人才的理念进行国际比较,以期弄清创新人才的内涵。

国内教育界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

虽然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创新人才内涵的国际定义

在国外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一些相关的概念如“cre鄄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鄄calthinking”等,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

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早在20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美国有许多大学其实都在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该校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该校规定:“MIT的本科教育扎根于广泛的学科领域,结合这些学科的力量来形成对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看法。除了广泛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之外,还鼓励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并成为创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够独立追求学问”;“MI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

建立全面、科学的创新人才新理念

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一些共同点,即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但是又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概念,而国外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其二,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国外则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三,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差异很大,有的受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的影响较大,有的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缺乏支持其概念的理论基础。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多是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的产物。

我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上,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2.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3.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4.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

培育创新精神 构建创新文化

——来自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的报告

编者按:近日,由有关部门组织的100名科技等领域知名专家参加的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顺利结业,取得了圆满成功。研究班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并就如何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座谈。大家发言踊跃,气氛

热烈。专家们不仅有高屋建瓴的主张,也有充满真知灼见的建议。本报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通过文化创新,使创新型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

目前,我国科技队伍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可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明显匮乏,这与我国社会文化同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要求不适应密切相关。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苗圃是学校教育,土壤是社会文化。因此,我们要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必须把造就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为国家的长线系统工程,从创新文化抓起。

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文化。文化是孕育人之灵性的胞衣。要不断催生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拥有相适宜的文化氛围。

要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营造适宜成长的文化环境,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优秀文化,摒除不良文化心态。具体来说,就是要使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倡导由“重物轻人”的思想向“人才为本”的思想转变。认清创新型人才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的规律,大力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最主要动力和最重要资源的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共识。二是倡导由急功近利的思想向尊重规律的思想转变。要努力使各级领导养成科学思维,尊重科研规律,认清科学研究需要冰冻三尺的积累,科研成果需要十年一剑的磨砺。力戒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支持科技人才的不懈探索。三是倡导由权威至上思想向自由争鸣思想转变。防止和克服权威和行政垄断、干扰科研的现象,鼓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挑战第一、大胆质疑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使他们不因“经典”存在而压抑创新激情,不以一时成败而迟滞探索步履。努力形成允许失败、宽容人才、百家争鸣、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真正让科技人才

拥有舒展自由的心灵空间。四是倡导由单独竞争的思想向合作竞争的思想转变。要注意克服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狭隘科研观念,认清现代科技只有大协作才能出大成果的道理,努力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在积极的合作竞争中,激发崭新创新火花,摘取重大创新成果。

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创新文化建设,真正使创新型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备。通过教育改革和文化革新,确保科研苗子在素质教育中成长、在自由争鸣中成长、在竞争协作中成长、在潜心探索中成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拔尖科技人才。

体制创新应该为技术进步搭建良好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保障。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体制的创新应该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搭建制度平台,并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因此,作为国家战略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只是科学和技术界的事,为了把自主创新战略落到实处,首先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整合,即对国家的科技、教育、投资、进出口、政府采购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等各方面进行协调,实现企业政府的共赢。

进一步推进企业体制转型和制度创新,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企业的发展是否有稳定和可持续性,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投资动力和创新的体制建设。

强化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自主创新收益和创新动力。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模仿、产品仿冒是必经的阶段的话,那么,长此以往,将产生抑制或打击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仿冒为生存“法宝”。一种新技术或新的产品一旦推出,引发群起而效之的结果是,谁也没有动力去搞创新。在一个随意仿冒的环境中所有生产企业的最佳决策必定是仿造而不会是投资搞创新。

建立起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和政策制定与其论证、评价和监督的制衡关系。对国家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和政策,对其可行性战略布局等等应当由专家论证甚至听证,国家的科技预算及执行情况,要由人大进行批准和监督,还要接受新闻舆论,公民的质询和监督,各类科技自主创新政策出台前,对其可行性、效果、风险、协调性等要通过专家论证。

国家尽快建立由政府、立法机构、企业、专业学术和技术协会、技术中介、专家、新闻媒体、公民等组成的国家技术创新组织体系。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关键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应从不同层面展开,对世界科技热点领域应当“跟踪”,还要倡导引领型科技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科研,应强调成果集成与产业化、急需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

科技创新对我国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我国的科学研究,应从不同层面展开。在目前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要通过对世界科技热点领域的“跟踪”研究,不仅学会许多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年轻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基础。但仅有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提倡引领型科研工作的开展,鼓励科学家站在科学前沿,选择科研领域,开展自主创新型研究,在学术界建立一批由我国科学家首创的领域,在这方面引领世界科学的发展。

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科研,应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1)针对我国自主创新型基础研究的成果集成与产业化;(2)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前者应强调我国各个方面科研工作者的上下游合作,而后者应强调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并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创新,形成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将是自主创新成败的关键。应对现行科研拨款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以及以大学、科研院所、产业部门的科研部门进行详尽研究,理顺我国的科研体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保证。重点是:(1)科研经费的增加和合理调拨及使用;(2)科研成本的探讨;(3)科研人员的激励和宽松环境的建立;(4)多元科研文化的建立;(5)科研职称制度应尽快与国际接纳等。

要建立良好、健康的科研氛围。当前国际及国内学术界学术造假现象给科研工作者和我国科技的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以韩国首尔大学生命科学家黄禹锡为教训,我们应加强科研道德教育,建立体制处理学术造假,营造健康科研环境。

过于看重论文数量等定量指标,忽略国内外同行的客观评价,客观上助长了我国学术界学风浮躁,甚至出现虚假现象。建议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学术界必须建立监督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我国在工业及社会发展许多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也日渐明显。我国的基础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刻不容缓。正确理解基础研究的内涵,提高对基础研究作用的认识。基础研究既包括对学科领域中的共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无数事例证明,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都源与基础研究的成果,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是重大技术创新的根基。没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就难以产生重大的技术创新。同时,开展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途经,其作用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改革现行的科技奖励及评价体制,净化学术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原创性成果的出现。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目前的科技奖励及评价体制仍是他们科研活动的重要导向(只有少数科学家能够摆脱这种导向)。一个合理完善的科技奖励及评价体制对我国科研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研究成果不等于发表论文,发表论文的多少不能代表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目前的基础研究评价标准过于看重论文数量等定量指标,忽略了国内外同行的客观评价,客观上助长了学风的浮躁与追求短期效益,甚至出现虚假现象。

建议进一步改革现行的科技奖励及评价体制,特别在基础研究评价方面要加大引入国外高水平同行科学家参与评估的力度,淡化科研成果的定量指标考核。这既对我们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国际同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科研工作,更有利于原创性成果的出现。

目前科技界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有日益滋长之势,剽窃、造假,一稿多投(或将一篇论文稍做修改后多次发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但搅乱了正常的科研秩序,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助长了这些不端行为。建议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有关单位和学术界必须建立监督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力度净化学术环境。

有些地方现在倾向于出大钱从国外引进名气大的拔尖人才,科研可以一步登天。实际上,科学人才还是要一步一步培养、产生。个别人才可以引进,但研究所的整个体系是引进不了的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中能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技术,决定了在未来竞争中能不能取得主动地位,决定了国家、民族的振兴发展是不是有希望。我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并且带动了世界的发展,但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还出现了东西部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有所扩大等等新的问题。

在去年下半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今年上半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不仅是对科技界的号召和历史性任务,也是党中央为了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国际国内新挑战而做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决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现在面临着新的情况。过去8年中,我们顺利完成了人才的新老交替,现在主持工作的同志和科研骨干基本都是“文革”以后的,研究员中有70%左右都是47岁以下的同志。从科学统计来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创新顶峰年龄是35岁到37岁,在技术创新、数学创新等方面,有些年龄还要低。这是一个统计规律,也是一个客观规律。

人才从哪里来?现在有的地方比较倾向于出大钱从国外引进拔尖、名声大的人才,科研可以一步登天,是不是这样?实际上科学人才的成长还是要从本土上一步一步地产生。个别的人才可以引进,但研究所的整个体系是引进不了的,尤其是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GPP才1700美元,要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吸引有爱国心、水平比较高的华裔学者上,无论是台湾的还是大陆的,重点吸引有潜力、素质好的青年学者,从博士后阶段做起,甚至从博士生阶段就重点培养,5到10年就可以成为骨干人才和国际上有影响的人才。

美国、欧洲的做法也是这样,多数也是吸引有发展潜力、可以培养的优秀年青人才。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最好方法是放手让人才在承担科研项目中得到锻炼。科学院现在有不少重大项目,为培养人才创造了平台,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当然把那些世界顶尖级人才短时间请进来的做法也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

西部地区在资源、经费等方面处于劣势,但我们立足资源特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较短时间内集结起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并进行高水平科研创新活动

面对剧烈的人才竞争和东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较大差距,如何在西部地区加快创新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给中国科学院,也给我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通过几年努力,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整体研究水平已进入国内一流研究所的行列,并凝聚了冲刺国际同类著名研究所的实力。

我所地处西部和边疆地区,在资源、经费、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立足资源特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发展中高举科学的大旗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这也正是集聚人才,并激发科技人才进行高水平科研创新活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目标。

作为一个西部的研究所,在剧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中要想立足,必须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凝炼科技目标时,我们始终立足于西南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同时,将资源优势与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进化遗传与进化发育”、“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与保护生物学”和“重大疾病机理与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一批优秀的青年研究人才正是因为看到了研究所的方向既瞄准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有不可替代性,能够开展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课题,才欣然加盟。

通过几年的努力,围绕学科群的集成与资源整合,我们凝聚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研究人才,实现了研究所的学科更替和人才代际转移,打造了一个新型的研究所,做出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在在SCI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Nature》、《Science》两篇以上,平均影响因子达到3.4;获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等重要国际奖项。“中国科学院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在2006年国家评估中进入A类行列。

在知识创新工程中,我所在创新人才凝聚与培养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西部地区在凝聚与培养创新科技人才中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计划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东西部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收入的适当平衡。

创新型人才不可避免受到科学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甚至还有可能被其左右。因此,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和社会环境,是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

创新引领未来,人才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人才在增强创新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伟大目标中的核心地位恐怕已没人怀疑。可是,每个科研人员都生活在一定的科学氛围和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是否得以发现和重用,好项目能否获得支持。因此,它会时刻左右着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和视线,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比如项目的立项、评审程序的公正性,人才或成果的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实验室、重点学科、硕、博点的申报、论证、验收、评估等的形式及频率,科技奖励的申报和评审涉及到的成果鉴定、成果排名的困惑等等,都可能成为科技活动的一些导向性的因素。

另一方面,除了人物奖外,以科研项目为定位的各层次科技奖励申报和评定,也可能削弱了科研人员的合作氛围、弱化人才的团队意识,甚至扼杀了跨单位、跨平台、跨部门之间的科技协作。

……

那么,我们如何营造一个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的体系加以优化:

1、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科技评估指标体系,形成特定评估所依据的若干科学共识。

2、在项目评审中,项目申报应设臵一定的门槛,以限制申报项目总数的无限澎胀。同时应强化函审环节的作用,效果和质量,增加或稳定单个项目的同组函审专家数量,函审投票全部结束后,电脑体系应能明确反馈给每位函审专家所评审项目与根据总投票(初)选定的若干个最优项目的“吻合率”,同时告知本组评审专家的平均“吻合率”,并视为评审专家的“信誉档案”的一部分而加以累计并进行动态管理。这种档案的建立与反馈将有助于逐渐提高函审的质量即增加相对集中性或准确性,也有利于逐步发掘高素质的项目评审队伍。

3、在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着力提高函审质量的基础上,推行更多的项目评审,评估或验收以函审形式进行,减少现场评估及答辩的频率。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推行评审费的发放与评审质量相挂钩,或改变评审费的发放为一定时期内对优秀评审员的物质奖励。逐步减少或取消“吻合率”很差的专家的评审资格。

4、对非第一作者或非第一单位的论文也给予统计认定或承认,如为SCI论文可用作者或单位的排序数为公约数获得影响因子的折扣值以作为对单位和个人(包括研究生)进行评估时的参考。

5、鼓励由社会力量、或由政府投资及社会力量委托各学会来设立和主持学科或人物奖的颁发,逐步以人物奖替代项目奖。

●创新人才是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资源。创新人才,是异质性创新知识的拥有者,通常表现为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在上海未来发展中,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而聚焦创新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市,推进“四个率先”的重要战略

●创新人才的选拔可以结合“聚焦”战略不拘一格。创新人才以人的创新潜质的显现为前提,而目前人才选拔在客观上存在的按学历、按职称片面人才观已经成为阻碍创新人才发展的瓶颈。聚焦创新人才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破影响创新人才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力倡导人的创新能力,把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到能力建设的高度,全面提升对创新人才的集聚力,增强人才优势,这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的基本战略,也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重大决策,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根本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创新人才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建设创新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视。

上海“十一五”发展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切实承担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历史责任,坚决做到“四个率先”,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原动力就是创新人才,如果说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则创新人才就是支撑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脊梁。

创新人才是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资源。创新人才,是异质性创新知识的拥有者,通常表现为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根据社会大生产和现代化管理要求,创新人才包括知识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产品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在现代社会,无论哪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他们都是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资源。上海在经过连续10多年的高增长、跨越式发展之后,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正逐步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知识驱动转型,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为主要资源和以知识为基础全新的经济形态,这种形态完全区别于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增长方式。毫无疑问,在上海未来发展中,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而聚焦创新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市,推进“四个率先”的重要战略。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素质教育。据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几年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48个国家中我国“人才素质”排行第40位。无疑,在人才金字塔的基座上,我国创新型人才还相当匮乏。创新人才表现出的创新能力首先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综合状态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适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应变能力。

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的外在表现,知识是人具有能力的重要基础,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强化素质教育。知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人才的突出表现是“知识变成能力,能力作用于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创新要素,也不是所有的创新要素都能变成动力,作用于知识的。激发人的创新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的责任意识。只有具备这种责任意识,才能承受成功和失败的韧性,才能以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包容、谦诚、合作的良好操行,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这是创新型人才灵气、才气和激情迸发的不竭动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

创新人才的选拔可以结合“聚焦”战略不拘一格。创新人才以人的创新潜质的显现为前提,而目前人才选拔在客观上存在的按学历、按职称片面人才观已经成为阻碍创新人才发展的瓶颈。聚焦创新人才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破影响创新人才发展的户籍、身份、年龄、职称、资历等种种体制性障碍,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上海“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各项聚焦战略正未雨绸缪,这将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全市场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

创新人才的使用应该用当其时。从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看,通常人才在学习和创造的最佳年龄内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最大,而在最佳年龄之外取得成果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宙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0岁和34岁。人才的发展过程一般是沿着:才能萌发→才能发展→才能鼎盛→才能薄暮这样的轨迹发展的。一个人在中青年时代是创造力和精力最旺盛的“黄金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时期。上海要成为自主创新型城市,首先要成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聚焦创新人才,可以采取定向培养、重点扶持、积极推荐等方式,使人才用当其时,能量释放最大化。为此,可以通过依托现代科技园区,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快速培养一批信息、生物工程、新兴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以及国防现代化等高新技术急需的准人才;可以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学科带头人计划,促进重点学科梯队发展,提高城市创新力;可以通过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团队等,帮助青年人才快速进入发展通道,增强创新人才开发的集聚效应。

创新人才的发展在于终身学习。学习是创造的动力。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创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张文凭终生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激活创新力,才能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迅速膨胀和更新的社会生活,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海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就要通过高校、网络、广播电视、社区学校等多种途径拓宽教育渠道,大力开展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深造等多层面、多样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

大力倡导人的创新能力,把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到能力建设的高度,全面提升对创新人才的集聚力,增强人才优势,这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的基本战略,也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重大决策,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根本选择。(作者陆沪根为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长期探索的一个难题,钱学森之问

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4个教育和管理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一是体现了“以生为本”理念,以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据,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模式、管理制度和政策倾向;二是体现了“育人为本”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三是体现了“适应社会”理念,学校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当地地方社会经济与生产变化情况展开办学,要区别“适应”不是“迎合”;四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怎样把就业转化为职业、又怎样把职业转化为事业的思路、渠道和方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倡导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了。20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直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明显,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展开研讨。

一、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应该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它的核心在于,以提高教学和教育的质量来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总体上看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形成和变化的需要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系列弊端。

高校虽然在校际之间有所差别,但在创新问题上却有相同的问题。概括起来,其问题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其一,缺少甚至缺乏人才的目标和目的培养。很多学校只有单纯的教学计划而没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即使有些学校有了培养方案,其中也多半是没有培养“干什么”和“为什么”内容的。其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脱节不仅在专业设臵上,更重要的是在所传授的知识和内容上,在品德和品行上,在思角、思维和思想上。其三,教学模式和方法故步自封。长期以来,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和重专业教育轻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甚至有时还会变本加厉;教学上启发性不足、“照本宣科”比较普遍。其四,部分专业人才的专业和行业特色不明显。学过某个专业与没有学过某个专业并没有明显区别。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操作中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培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和行业里也缺乏竞争力。其五,培养模式思路比较狭窄,缺乏整体性、环链性、系统性和有机性,主要是将人才培养混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忽视了活动、管理与服务等因素也可以起到与教学配合的综合育人效应和效果,忽视了对人才的全面和系统的提高和提升性的培养。其六,教学安排不合理。在四年的教学安排中,必修课、选修课的设臵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重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论证,特别是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专业模块不够清晰。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因教师而设课的问题。其七,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甚至“全无”,由此带来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对自己究竟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和要朝什么方向发展既没有概念更没有理念,也就根本谈不上要创新什么以及要培养什么创新能力。

二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素的认识有所偏差。

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虽有不一致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即都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创新动力、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等素质。在我国,通常把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实,创新型人才是既可以分为理论创新型人才、实践创新型人才和生活创新型人才,也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组合创新型人才和模仿创新型人才的,总之是生活处处都需要创新。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应该充满创新思想,而且还要具备创新型人格。

概括起来,创新型人才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六方面素质:一是要有一种不懈奋斗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其中一定要有理想、事业和为之的追求和奋斗;二是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要有别具一格的、别人没有的创新思维,要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东西;三是要有勇气,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要接触别人不敢接触的东西;四是要通才识,要广泛涉猎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技术并且要善于联系联想和乐此不疲,尤其是要具有一定动手的能力;五是要有豁达心态,不仅在学识上要兼容并包,而且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六是要综合全面,要有文化底蕴,主要是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特别是对艺术,不一定要会操作,但一定要会欣赏。

客观地讲,创新型人才目前虽然从表面看主要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其实却是社会和高校及其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氛围存在问题。特别是成才的环境问题要引起特别注意。所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创新和探索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和方案的初步设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能否就业和是否有一个好职业,并不取决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一个创新的思维与思路,也取决于是否有专业特长和特色、动手能力或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着眼点要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上做足文章,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营造民主、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利与多维的学术视野,并强调实践教学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从中培育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的思维与思路。

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它可以由5个方面组成:其一是拓展学科基础,在办学中要坚持加强基础、文理结合、通专结合、脑手结合、拓宽口径,强化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和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形成教学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其三是把学生课堂内外获取的不同知识、专业和兴趣,及学校对之的提倡和限制、规范和发散、处分和奖励等以同步、同幅、同度合力向前推进,以便对人才培养产生一种混合和综合的效用、效应和效果。其四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以创新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其五是进一步充实培养方案的内容和内涵,将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把“专业培养计划”提升为“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两大体系结构来保障和保证的。而创新的战略思维其实是对这两大体系结构的具体展开而已,由此构成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事业战略、品牌战略、平台战略、方案战略、素质战略、结构战略、时间战略、子女战略、机理战略和环境战略等10个子方案。具体如下:(1)事业战略,指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上大学和学专业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什么,要使学生能有所追求和有所努力奋斗。这其实是创新的最根本动力所在。但现实是,很多人被现实的就业困惑住了。(2)品牌战略,指的是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综合实力,其中品牌是一个由学校品牌、学院品牌、学科品牌和学生品牌等四个方面和层次构成的一个立体系统,包含了学校的品牌特色与专业的培养特色。(3)平台战略,不仅旨在探索一个“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而且还在创建和搭建各种宽广和平等的机会平台,供学生能在其中比较自由地选择和拓展。(4)方案战略,指的是必须制订长远的、整体的、全面的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再行制订教学计划的分计划或子方案。(5)素质战略,指的是必须着力于人才的可以长远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把品德素质和意志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知识方法的掌握结合起来,为此必须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活动。(6)结构战略,指的是对广义课堂的结构进行有机构建的战略,建议构建“第一、二、三、四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设臵为一个系统工程。(7)时间战略,指的是两方面:一是把人才培养时段扩展为6年,二是把就业工作时段提前,就是把就业意识和工作从毕业班层面提前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甚至提前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阶段。(8)子女战略,指的是视学生如同自己子女的战略,这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家长”意识,“爱”字当先,着眼学生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教学与服务水平,建立有效、高效运行的学生求助体系。其中尤其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教育。(9)机理战略,指的是要在教学管理机理上进行创新的战略,主张把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制约学生的违纪行为紧密且有机地结合起来,放活培养过程、实行弹性学制,在教学安排上实行主体性、原则性、灵活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10)环境战略,指的是优化学校的校园、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学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在实验、实习和实训条件和学习生活娱乐的硬件设施方面增加投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上述的十大战略方案其实是如下4个教育和管理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一是体现了“以生为本”理念,以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据,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模式、管理制度和政策倾向;二是体现了“育人为本”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三是体现了“适应社会”理念,学校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当地地方社会经济与生产变化情况展开办学,要区别“适应”不是“迎合”;四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怎样把就业转化为职业、又怎样把职业转化为事业的思路、渠道和方法。

十大战略的核心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未来工程。其中既需要大胆设想,还需要充分求证和逐步推进。

[作者系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 要:经济的腾飞依靠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技术创新起着带头作用。要推进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因此,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速培养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以人为本;创新;技术创新人才

一、技术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创造型人才。所谓创新并非是指“创造新东西”,创新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来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且此新事物能为经济和社会带来利益的活动,创新的过程就是创造。我们知道,经济的腾飞依靠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技术创新起着带头作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加快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是改变我国科技、经济的滞后状况,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项有力举措。技术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我们说,技术创新人才不仅应具有系统、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结构合理且转化能力强)、广博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身体健康,还要品质素养优秀,尤其是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更具导向性和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新人格是: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顾大局、识大体善于与人合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作风;刚毅的性格,有序、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奉献、追求真理的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综述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日前在辽宁大连召开。此次高校咨询会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咨询委员们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学术水平、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高校队伍建设等重点问题,特别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咨询委员普遍反映,这次会议紧扣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使大家进一步认清了当前形势和任务,更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结合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此次高校咨询会安排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学术水平”、“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高校队伍建设”四个专题论坛。

“推进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题论坛由吉林大学校长展涛担任主持。专题论坛上,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作主旨发言,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等校长参与讨论。

“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陈骏说:“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耶鲁大学校长莱文今年年初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讲话,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有足够的资源去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但前提是,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强调批判性思维。在今年5月份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一些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长也指出了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认为,中国大学课程设臵以讲座式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

陈骏坦言,从以上这些谈话中可以看出,缺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

我国怎样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陈骏介绍,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南京大学于2009年9月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始启用新的教学模式。这个新模式被简称为“三三制”模式,即实行“三个培养阶段”和“三条发展路径”。“三个培养阶段”是指本科生在四年当中要经过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三条路径”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阶段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在“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条,执行个性化的课程计划。陈骏说,“三三制”模式背后的原理,概括来讲,就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教育思想。

当前改革课程体系迫在眉睫。在陈骏看来,应通过新生研讨课计划、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以及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等举措,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天津大学校长龚克眼中,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使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学科拓展的增长点。而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也十分重要,例如对现有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专业设臵给予更灵活的支持,对产学研合作教学基地建设给予更多的改革空间,这些政策投入无疑将会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达到新的高度。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教育改革实施主体是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教师能力跟不上,不仅是理念问题,还是教育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问题。大学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有多深,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过去我们的改革取得的进步是实施了较多的量化式管理和考核激励措施,虽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活力,但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人尽其才的原则,常常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师。”杨卫介绍,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浙大将现有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研究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及团队科研/教学岗等不同类型岗位。此外,浙大还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实行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分类引导、科学评估、强化激励、动态调整”,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杨卫介绍,近年来,学校还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新机制新途径,先后出台了新教师职业导师制、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青年教师交叉学习计划、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原有培养措施进行整合发展,努力把青年教师更快地推向学术前沿。

为青年教师提供学术研究条件的同时,怎样解决青年教师生活上的困扰,促进他们潜心研究,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迎军一直思考的问题。王书记如今最发愁的一件事,就是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与王书记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他在讨论时建议:“政府部门应推进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

除了青年教师住房,教师总量不足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也引起咨询会上书记、校长的关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乔建永认为,当前教授很多都集中在40岁到50岁,学术资源过少,竞争激烈,导致急功近利情绪。如何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成为书记校长必须直面的问题。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教授治学是根本

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突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并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长顾海良认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基本前提。这三个前提,一是对大学治理结构内涵的理解,二是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和体制前提的理解,三是对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旨意的理解。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指向。顾海良认为,“党委领导是核心”,就是说党委负有对事关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作出决策的重大职责。党委书记作为党委的“班长”,重要的是要摆正书记个人与党委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好书记个人在党委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与校长在行政实施过程中的职权之间的关系。理顺党委集体领导和校长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把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根本要求。

如何理解“校长负责是关键”?顾海良分析,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要发挥校长的行政领导作用,使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校长负责是关键”,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对学校党委的负责上。对学校党委负责,才能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党委领导职责与校长职权之间关系的和谐协调,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这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教授治学是根本”。顾海良认为,党委的政治领导、校长的行政职权和教授的学术权力,构成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方面,构成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要素。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和教授治学这三个方面,也涉及高校基本资源即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的优化配臵问题。显然,能否实现高校资源的最优配臵,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质量与效率的衡量标准。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受到很多传统因素制约,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

两天的发言讨论,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高端智库”,20年来,高校咨询会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今,高校咨询会成为高校交流办学成果和经验的重要平台,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重要机制,成为政府部门与高校加强沟通的重要桥梁。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一番话,代表了很多大学书记、校长的心声。“一所优秀的大学必定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我认为,当代中国大学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引领社会发展、担当国家重任的优秀青年。能否使我们的青年承担起与国家地位相称的责任,肩负起全球视野下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恰恰是由今天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付出的努力所决定的。”(记者 唐景莉)

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突出内涵发展,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我校老学长钱学森时,钱老曾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钱老的话一针见血,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尖锐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举措。近年来,上海交大围绕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切实保障

反思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我们认为,最大的不足在于长久以来创新理念意识的匮乏,而最重要的改革则在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以上海交大为例,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目前学生人数已经接近4万人(研究生与本科生大致达到1:1)。如何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证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人才的创新素质,是学校发展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2002年以来,我们每年利用暑假,召开本科生和研究生工作会议,进行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着重围绕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题,不断转变观念和提升理念,深入研讨各层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主攻方向。

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着重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打通学科专业限制,搭建本科教育培养大平台,为学生打下宽广厚实的知识基础。几年前,我校就打破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全面实施本科生按学院招生、宽口径培养。在此

基础上,近年又积极探索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招生和培养的新模式,比如,利用与原上海二医大合并的有利契机,搭建生、农、医、药人才培养大平台,培养21世纪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的生命医学创新人才,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让学生在选课、选师、选时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主发展需求。自2001年推出学分制改革以来,尽管受客观资源条件的限制,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学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已开出1080门理工文管法医农及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相关的管理政策、资源配臵也逐渐到位,使这项牵动教学全局的改革得到有序推进。2005年秋季,实行学分制的第一届本科生已经毕业,并以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较好融合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在研究生教育上,我们提出了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16字方针。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整合现有研究生培养中硕士生和博士生两个阶段,实现硕博课程贯通,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规范导师责任制度,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研究中的责任;建立研究生导师资助制,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潜心学业,比如,我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明确规定,每一位博士生导师至少提供所指导博士生每人每月500元的经费支持,意在将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缺乏实际指导能力的导师逐步淘汰出局,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调查总结,现在这项制度已被推广到许多有条件的学院或学科中去。

二、推进学科与科研体制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建设,必须注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并重。也就是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是相互孤立的,更不是相互对立或此消彼长的,而应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学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和支撑作

用,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我校ACM代表队曾两度荣获全球总冠军,这支由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加的代表队之所以取得优异成绩,正是得益于科研的有力支撑。这些同学从进校开始,就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研实践方面的训练,因此在国际大赛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同样,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校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数增长迅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这与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是分不开的。据统计,从2002年以来,我校发表的SCI、EI论文中,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数已经连续三年超过50%。我校的专利申请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其中研究生所占的申请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参与前沿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型大学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校把引导学生进入前沿研究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政策予以保证。在本科生培养上,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推进本科生参与科研计划(PRP计划)和科研项目。在研究生培养上不断推出新举措,鼓励研究生尽早和更多地参与校内外重大科研,形成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去年5月又推出博士生国内访学计划,通过认真遴选,第一批13名博士生已分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和中科院的一些顶尖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同时还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到校区毗邻的紫竹科学园区去自主创业,在“三区联动”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市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践中担当交大学子的使命并增长才干。

为了更好地处理教学、学科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我校还探索建立新的科研组织体系,把科技处、学科办、研究生院等部门的一些职能整合起来,成立科学研究院,通过对管理机构和基层学术组织进行结构性改造,形成一个兼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大的组织体系,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条件支撑。同时,结合“985工程”二期的启动和科技创新平台的筹建,根据学科交叉的要求,对研究生资源重新进行调整和配臵,让学生尽早和直接介入高水平科研,在实践中提升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形成,既需要有政策激励,又需要有制度保证。由于学校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挑战多,任务重,一些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对教学、对指导研究生投入的精力不足。这种情况近年来有增无减。在学校举行的学生座谈会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方面的反映。一些学生不客气地说,我们报考交大,就是冲着学校的名教授名专家来的,但是几年书读下来,较少看到他们的身影。当然,这不能简单地责怪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对教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收入与量化指标直接挂钩,对教师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在2004年底召开的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上,我们将人才强校确定为学校发展的主战略,就是要体现人才战略的引领作用,体现教师主体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和决定作用。

借助教育部出台4号文件的契机,我们在全校开展师德师风、教风学风的大讨论,通过师生互动、案例剖析、典型宣传,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之后,又多次调整人事、教学和科研政策,先后推出了校内特聘教授计划,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选择优秀的老教师有重点地进行带教,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岗位培养;推进院系本科教学评估、课程评估和专业评估制度,加强评估考核,以保证各级领导和教师精力,以及各种资源的投入程度;明确教师岗位聘任和教师职务晋升制度,强调和突出教育教学工作“质”的规范;同时推行学生网上评教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中,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决策。通过这样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同时,对于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和理工文管等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考核和激励政策,营造开放式的人才集聚环境,形成具有活力的学术生态,激发和张扬教师主体的创造能力,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介入教学,将科学的研究方法教授给学生,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创新互动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产学研结合和社会实践改革力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曾有教育专家对比中美教育后指出,中国教育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美国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教育属于知识灌输型,美国教育属于能力培养型;前者“受人以鱼”,后者“授人以渔”。我认为,只要不言极端,这种分析大致还是合乎实际的。中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实际。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和物质资源的制约,这一倾向愈益明显,已经到了必须加以重视和改变的时候了。特别是像上海交大这样的以创建世界一流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更应该率先走出这一误区。不如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可能永远只停留在纸面上和报告里。为了实现从以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历史性转变,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大了学生实践的力度。除了加强校内外的各种教学实习和实验,还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和生产实践,力求在产学研的结合上走出一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

1、学校坚持引进来,把行业界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到目前为止,我校共聘请135位兼职博士生导师,其中有31位院士。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遍及航天、船海、汽车、电力、信息、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各个行业。他们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带进学校,使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中,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2、除了引进来,学校还立足走出去,努力做到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对接,建立产学研联盟。去年以来,我校和宝钢在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正式聘请32位宝钢集团的专家担任上海交大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导4名,硕导28名)。现已有26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作为交大和宝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输送到宝钢的研究生基地进行培养。对于这批学生,实现双导师指导,并突破惯例,把企业导师作为主导师,学校导师作为副导师,从事的课题和论文都是经过选择认定、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此外,还先后与上海电气、上汽股份等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将陆续选派研究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学习研究。

3、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学校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组合成学科群,对接国家和上海支柱行业的产业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例如,分别和上汽股份、上海电气、上海文广、沪东造船公司等共同申请承担上海市“引逼工程”项目。学校打破院系行政壁垒,组织精兵强将,合力攻克重大项目,并以此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牛鼻子”作用的科技创新,在全新的实践中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4、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比如,核电和燃气轮机是国家中长期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方向,也是上海先进制造业近期急需发展的两大重点。我校和上海电气集团以此为突破口,联合建设了核电和燃气轮机两个工程研究中心,并签订了18个科研项目,已有一大批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入了本领域的科研实践,有的已经在其中崭露头角和显露身手。

除此之外,学校每年还派出数以千计的学生下农村,到工厂,赴边疆,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在熟悉和了解国情、社会中服务民众、增长才干。2005年7月,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11名博士生挂职安徽凤阳半年,参与制订该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事迹。下一步,我们将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创造更多新的形式,把这项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实际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工作搞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五、探索国际化合作新的举措和途径,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国际化战略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其内涵就是建立融汇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办学理念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体制与机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为此,我校在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已有5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正在积极

探索更加深入、更为全面的合作。如果说,原来的合作主要是少数教师和学生与少数国际著名高校的互聘互换,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在体制机制和结构改革上有所突破,充分利用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并在强强联合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学校已决定从“985”二期中拿出专项经费以及多方筹资,设立“国外访学专项基金”,每年支持100名博士生(资助额度为50000元/人〃年)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进修学习和参与科研;每年选派100名优秀青年教师,派往一流的学校,师从一流的教授,进行国际前沿的研究和学习。今年3月,在国务院领导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与密西根大学全面深入合作的联合学院正式宣告成立,联合学院将在专业方向、课程设臵、教师聘用、学生招考等方面更多地与国际接轨,标志着上海交大的国际化合作办学进入新的阶段。学校还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技术向国内企业的转化和国外大企业的委托科研,仅2005年从国外得到的科研经费就近1亿元。此外,学校已和INTEL、IBM、西门子、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等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究机构100多个,参加了中欧合作的“伽利略计划”、国际联合空间项目“阿尔法磁谱仪”等一批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开拓了国际化合作的新途径。

同时,我们要求每一个学院都要结合院系“十一五”规划,与国际上一所著名的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促进我校教学模式和体系的全面更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世界先进教育和参与国际前沿研究项目的机会,进而提高适应未来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将加快我校上水平、创一流的步伐。

第四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最终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一位美联社记者到北大、清华采访,问学生:“你们现在学的这个专业是不是你们自己选择的,是不是你们自己最喜欢的?这位记者回到美国后,写了一篇题目翻译为中文后就是《美国人不要急》。大意是:“这些孩子正在读的专业不是他自己喜欢的,今后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这些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2、从与美国友好学校的十年教育交流比较看:我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丹麦、意大利、乌克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的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师生进行互访交流、互住家庭、互到对方学校上课,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学校的课程、老师和学生。其中与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山谷中学建立友好学校10年,在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探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今年两校共有120多名师生参加互访交流活动,在与美国友好学校的十年教育交流比较中的发现:

(1)从课堂学习看,美国课堂一般是三个环节: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前,无论理工科还是人文学科,美国老师在一堂课结束前通常都要为下一节可布置大量阅读文献,而不是一本指定的教材。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主要是学生在发言和讨论,而老师只作一些引导性讲解,学生发言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学生需要对阅读和课堂讨论后的所思所想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重点是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作业还包括做题、提交各种研究性方案、动手实践的作业。

(2)从课堂容量上看,美国课堂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课堂一天的知识量。他们留出了29天的时间让学生感悟,这样美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校严格限制学生得到知识的数量,因此学生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学校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宝库,无私地塞给学生,学生对知识自然没有饥饿感。创新往往并不是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而是感悟,因为感悟可以产生智慧,智慧才能产生创新,中国学生学习得到的是知识库,美国学生学习得到的是工具箱。

(3)从学生表现上看,我们发现美国学生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特别爱问问题,总是在不停地问,他们只要看到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就提问;二是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于尝试,敢于挑战。而中国学生的表现:一是不爱提问题、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突出的表现是发言时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2012年11月17日—18日,全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观摩交流会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召开,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1000多名教育专家、校长和老师云集省会,共同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裕华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在开幕式上致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作了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专题汇报,并进行了“四环节”课堂和主题班队会现场展示。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到会,分别作了《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等专题报告,并对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四环节” 课堂和主题班队会现场点评,对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裴红霞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往是老师讲过的、书上写过的、别人说过的才说;二是不善于尝试新鲜事物,表现出循规蹈矩、思维定式,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老师、家长灌输说教的东西过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失去了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感觉,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将我国教育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相比较,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我国的传统教育,而是学习西方的优势,发扬我们的优势,以中西方教育相结合为目的,探索适合我国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中的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 “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目的,以转变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建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学生新的学习、成长方式为抓手,以“思想和实践高度统一”的校园文化为动力,确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扎实推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本质地位。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当前的问题是我们高考的考试科目中仅限于数、语、外、文综、理综五个学科的文化课程内容,造成学校很难在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再加上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艺术这些课程被挤占。虽然我们有体育、艺术高考,其目的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为国家培养体育、艺术专门人才而设定的,从而造成以文化课考试为主的“高材生”不懂体育、艺术,参加体育艺术考试的“特长生”文化知识水平很低,无论是“高材生”还是“特长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又都不作为升学的考核内容。因此在这种现状下基础教育领域很难做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我国的体育明星大都在出名后才接受高等教育。而美籍华人林书豪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NBA,很快就成为世界球星。前不久报道了清华大学毕业的某硕士生,曾获多种耀眼的光环,最后却走向犯罪。这些非常值得我们中小学教育反思。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解决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课程为保障,因此大力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2000年在学校扩建时期,我们根据校本课程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本课程专业教室和功能场馆,如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保龄球馆、足球场、体操馆、健美操馆、素描教室、国画教室、版画教室、手工工艺教室、美术欣赏教室、键盘教室、钢琴教室、小提琴教室、二胡教室、声乐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欣赏教室,机械加工教室、机器人教室、航模教室、无土栽培教室、通用技术、电子控制,总面积是文化课教室面积的2倍。我校从2001年开始充分利用学校功能场馆齐全的优势,开发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学科的校本课程26项,其中体育类9项、艺术类11项、综合实践类6项,体育设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保龄球、健美操、体操、武术。艺术设有键盘、二胡、小提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素描、国画、版画、手工工艺、美术欣赏。综合实践设有机械加工、机器人科学、航模科技、无土栽培技术、通用技术、电子控制。

这些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的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课,学生轮换上课,实现了学生人人会拉二胡、拉小提琴、画国画、素描,人人会篮球、足球、排球各种体育项目样样能行。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应试教育来讲好像是占用了大量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人们担心会影响升学率,实际上这些课程的开设占用的是应试教育中反复训练、题海战术浪费的时间。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用课程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考、高考上的学习压力。

3、我们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学生在掌握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有些学生表现出在某一专业上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和潜力,这些学生一般都是由家长参加各种社会上的兴趣班、特长班,而我们的做法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场馆资源和师资优势,通过开设“城市学校少年宫”的方式,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对这些有专长的孩子进行免费提高培训,这些学生就组成了学校的田径、篮、排、足、乒乓、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航模、机器人等专业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艺术团体,经常参加国家、省、市和国际的比赛和演出,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2011年6月上海市考察团到我校,看了校本课程和城市少年宫的活动后,评价说:“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教育大气、学校大气、学生大气,在这里找到了国际化大都市学校的感觉!你们的场馆专业、教师专业、学生专业”。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一个全方位、多领域、大环境下才能有效运行

1、创新人才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创新思维:好奇、求异、批判、发散;二是创新能力: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创新精神:持之以恒、顽强毅力、执着精神、抗挫折精神。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这些课堂创新实践在全国基础教育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风暴”,给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创新人才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改革是很难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教育方式表现出的是说教、灌输、包办,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在课堂教学、在教师身上,家庭、社会都是这种方式的教育,培养的人唯书唯上,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教学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是个很大的进步,然而离开课堂以外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的空间是很大的,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就要运用系统的观点,我们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涵盖学校的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校园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各个领域。

2、我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四环节教育模式,即项目设置——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四环节”教育模式就是把教育内容作为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过程体验、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自主完成项目。“四环节”教育模式转变的是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成长方式,变包办为放手,变被动为主动。传统教育模式就像爬泰山,因为老师已经铺好了上山的台阶,学生只要有体力就能“爬到山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修路”。而“四环节”教育模式就像爬无名山,因为没有人修路,学生就要自己先研究山情,查看地形,然后再选择上山路线,不同的学生选择的路线也会不同。爬“无名山”单靠体力是不行的,更多的是需要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点拨、激励和评价。爬泰山,虽然山很高,但只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无名山山不一定很高,但它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模式与四环节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我们认为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点:

第一,在学习方式上,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灌输式、说教式为主,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课记笔记,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教师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老师揉碎嚼烂后的被动理解。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但是相对来说,在进一步科学创造时则缺少创新精神。而“四环节”教育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是一种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注重发展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往往会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四环节”教育模式强调归纳式的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展示,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学习过程。优点在于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学习的成功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大增强。第三,在学习资源上,传统教育模式是封闭式的,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课本、教师。学生的学习依赖于课本编写的水平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信息社会被书本、教师和学校而隔离。而“四环节”教育模式是开放式的,教师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作为项目课前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资源变得无比丰富,比如到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四,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谦虚谨慎,奉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唯书唯上,缺少创新必备的怀疑、求异和批判的精神。而“四环节”教育模式则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学生采用质疑、提问、讨论、辩论的方式,经过多种思维方式的撞击来辨别是非,从而获得进步,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本质所在。有效教学不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快速形成,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让学生能够多个角度看世界。

3、“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1)“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关键在项目设置。教师要在认真研究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项目抛给学生,项目设置体现了教师的集体智慧,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项目设置还具有很强的“问题性”,通过设置恰当的、对学生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学习。项目实施是“四环节”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主要途径是课前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外资源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先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课上学生带着自学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小组同学讨论,集思广益,互教互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学生学会了从图书馆、网络中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更多是在主动参与和探究中思考、怀疑、批判、挑战权威,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提问、质疑、讨论、辩论形成了多种思维的撞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展示是“四环节”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呈现。在“四环节”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活跃思维,锻炼学生提炼、概括、归纳、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并不是简单的将课前搜集准备的素材呈现出来,而是通过课上小组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之后对知识完善、延伸、生成的系统呈现,学生富有个性思想的自我表达,学生自信的交流展示和精彩的课堂生成让“四环节”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评价激励是“四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传统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四环节”课堂教学更多的“学生讲、老师听”,教师的评价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倾听和观察对学生的课堂展示作出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表现,鼓励学生的奇思怪想,不断发现学生的原创思维,捕捉到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的评价是要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评价中有点拨,评价中有设疑,评价中有激励。如果把学生比喻为水,教师的评价就是要给水加温,而不是给水降温成冰,任教师去雕琢,让水沸腾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教师的评价要能驾驭沸腾的水,评价激励就产生了效果。

(2)“四环节”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从传统教学向“四环节”教学方式转变是一个艰辛、渐变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先立后破”,大造舆论、形成共识、稳步推进,坚持思想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好的思想只有转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产生实效,特别防止“讲一套做一套”“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四环节”课堂教学要有典型引路,从两个方面重点研究:一是从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发,要充分考虑到结构性知识、概括性知识、验证性知识、技能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二是从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出发,充分考虑到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的不同特点。典型引路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录像课、公开课等进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

(3)“四环节”课堂教学在全面推开时要有“本”可依。2010年—2012年暑假我们三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和修订《“四环节”课堂教学指导丛书》,除高三年级外包括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11个年级9大学科共计104册,确保“四环节”课堂教学的稳步推进。这套丛书既是教师用书又是学生用书。教师在使用时要灵活把握,兼顾全体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学生在使用时要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主动参与到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去。学生要根据教师设置的项目课前做好项目准备,对于课前自学没有搞懂的问题要利用小组讨论请教同学,小组讨论后还没搞懂的问题一定要在课上敢于质疑和提问直到解疑释惑为止。

4、“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教育

(1)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对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以及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在许多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是德育教育的时间和阵地被挤占,班会内容多以事务性管理,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为主,对理想、责任、人生观、价值观缺乏系统的教育,导致学生不明是非、道德缺乏,目前青少年犯罪和高材生犯罪增多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是德育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说教式为主,学生处于完全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造成学生很反感,德育教育实效性差,往往学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德育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2)“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灌输和说教的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我校德育教育构建了以“培养什么人”为出发点,以“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 12字培养目标为落脚点,以“生命人——自然人——社会人”的人生教育为主线的德育教育框架。我们在建校初期就确定了“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的十二字培养目标。我们认为爱国情感——使学生为祖国强盛发愤学习;交际能力——使学生的人生天地更加广阔;协作意识——使学生的未来事业走向成功;文明素养——使学生的文明行为不断提升;健康身心——使学生永远充满活力和激情;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这十二字涵盖了国家德育大纲中规定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十二字集于一身让学生终身受益。

我们是将“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12字培养目标作为主题班队会德育系列教育的6个项目分布在两个学期来完成,第一学期9、10月份是爱国情感、11月份是交际能力、12月份是协作意识。第二学期3、4月份是文明素养,5月份是健康身心,6月份是创新精神。

四环节主题班队会改变传统德育教育由老师设计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如:每年三、四月的德育教育项目是文明素养: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思想特点,围绕着文明素养这个教育项目广泛地在教师和学生中征求班队会教育的主题,最终每个年级确定10个左右的主题作为文明素养这个教育项目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每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四次主题班队会完成,第一周主题班队会是选定主题,每个年级学生围绕文明素养的被选主题讨论最终选定一个题目作为本月主题班队会的主题。第二周进行第二个环节筹备组织,学生围绕已选定的主题搜集素材,分组确定展示形式和内容,由主持人协调安排展示的顺序和活动过程,班主任进行必要的引导。第三周进行第三个环节交流展示,交流展示就是按班会程序正式举行班会。第四周进行第四个环节收获评价,在这个环节学生谈收获,老师做评价。这样十二字主题系列班队会就从时间上和内容上做了保障,而且在我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到高三,连续十二年每年进行十二字培养目标的月主题教育,不断深化学生对十二字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会显现出来。

“四环节”主题班队会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一是思想性。主题明确,内涵深刻,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二是知识性。内容充实、知识广博,信息量大,时代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学科知识应用充足恰当,视野广,角度新。善于采用专题研究性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对主题的理解和阐释。三是自主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学生自主组织调控好,各环节衔接紧凑高效,学生讨论、展示准备充分,主动性高,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四是艺术性。学生展示切合主题,内涵深刻,表现形式新颖灵活、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富有创造性。语言表达流畅,感情真挚饱满,艺术表现力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五是发展性。评价点拨及时、准确、巧妙,既有对主题的升华,又有对学生的激励,既有利于学生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5、“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校园活动

学校的校园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舞台,而传统的校园活动是由学校和老师设计方案,学生来实施的形式,往往并非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校园活动是“舞台由学生搭,戏由学生唱”,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活动的主人,真正使校园成为学生自己的家园和乐园。我们学校常年开展的校园活动有读书节、健康节、科技节、合唱节、外语艺术节。如:小学读书节活动 首先是选定主题 :通过广泛征求学生建议,确定了“怎样合理消费,买到最喜欢的图书”为主题的“书市”活动项目。

其次是筹备组织 :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分小组为“书市”做准备,营销宣传组、导购服务组、图书销售组、收银结算组等。整个书市设立工商局、物价局、税务局,全部按市场运行。

第三是交流展示:书市正式运行。操场上人流涌动,又井然有序,各岗位的学生各司其职,两个小时的书市交易额就达到10万元。第四是评价激励:活动结束后,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导读员、最佳书虫等奖项。学校根据各班的展示,又评选出文明商家、最佳卖场、最佳书屋等奖项。

6、“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家庭教育

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包办,家务劳动和家庭社会活动父母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做出安排,本来应该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部被父母包办了,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时代,两代六口人关心一个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做细致的安排,上学的书包都由家长背着,甚至上大学了还要帮孩子铺被褥,造成孩子依赖。而国外父母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将来在家庭中要承担的事情学着做。“四环节” 教育模式下的家庭教育就是改变父母包办式教育,引导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我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常年开展“我当一天家”四环节家庭教育活动。如:2011国庆节假期初二学生家庭教育活动项目书。项目一:组织一次家庭外出旅游,制定出游方案:上网查看景点介绍,选择旅游景点,安排出行路线、出行方式、查看天气预报、做好出游时吃穿住行等物质准备、做出开支计划等等,全部由孩子安排,家长参与,让学生完整体验担当家庭责任的过程。项目二:承担一天的家务劳动,制定家务时间表、三餐食谱、采购计划,学习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清扫卫生等,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会分担家庭责任,也理解和体会父母的艰辛。

7、“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将学生关在校园里进行封闭式管理,造成中学生在成长的重要时期脱离了社会,当走入社会的时候往往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社会责任感。“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观察社会。

我校常年开展“我爱石家庄”为主题的“四环节”社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住在石家庄、了解石家庄、热爱石家庄、建设石家庄”的家乡情感和家乡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围绕着石家庄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为内容开展历史古迹、革命遗址、英雄人物、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旅游资源、气候状况、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电力资源、山区经济、城市发展、城市特色、城市绿化、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农业经济、商业竞争、文化娱乐、运动健身、教育发展、医疗服务、住房状况、城市形象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我爱石家庄”主题的“四环节”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在小学阶段是以参观、考察的方式了解、认识石家庄,初中阶段以班级为单位,选择课题,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小学、初中社会实践主要利用节假日,在老师、家长共同参与下完成,高中阶段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我爱石家庄”四环节社会实践项目,如:《真的,你不了解石家庄》、《石家庄“三年大变样” 》、《城市“三年上水平”——城市绿化问题》、《走进母亲河——滹沱河》、《石家庄电业小区老年人生活状况》等社会实践报告曾一度引起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会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初显成效

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校园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六大领域采用“四环节”教育模式整体推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备受国内外教育同仁的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辅导员杂志、新华网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

我校是河北省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每年接待十几个国外代表团300多人次的访问,这些代表团参观学校后给出的评价几乎都是“这里的学生真幸福!”。新西兰前总理、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莫尔先生站在国家元首和世界贸易的高度看教育,他参观学校后给出了这样评价:“你们学校与世界发达国家最好的学校相比,也是很棒的,在这里学习的学生真幸福!”

我校与瑞典法尔肯贝里市高中建立友好学校8年,在建立友好学校之初我们引入了瑞典先进的教育模式,包括教室学生桌椅、老师讲桌、环境布置、灯光、地板、窗帘、课堂教学方式等,利用2个班做实验,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起了很大影响。2012年10月瑞典法尔肯贝里市高中校长玛丽带领学生到我校访问,对我校的“十二字”培养目标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她说:“一是瑞典教育部教学大纲中也有交际、协作、文明、健康的培养目标,去年大纲修订中增加了创新,而你们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十二字培养目标;二是你们采用系列主题教育的方式落实十二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具备十二字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2012年3月我们的友好学校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山谷中学校长带着53人的师生团来校交流访问,为庆祝友好学校建立十周年两校学生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了一场的“春之桥“音乐会,另外深入到学校27个班级听课。听完课美国校长和师生对我们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这里的课堂教学方式与美国大致是相同的,而且有些地方更优于美国,比如:这里的课堂比美国更有序,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比美国更多。”

2012年6月4日美国某州长应邀访问中国,率领友好代表团一行20人在我校与学生围绕着中美友好交流、中学生成长的话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主题交流活动。学生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州长说:“你们的表现非常棒,就像是蛋糕上的樱桃,是最闪耀的明星。”

“四环节”教育模式最大的成效就是学生受益,学生变得更加好学、自信、阳光、大气,表现欲更强,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具有很强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从数字上看,近年来我校中、高考成绩大面积提高,初中自2003年新课改以来,2006年—2012年7届中考,连续四年夺得石家庄市中考状元,优秀率平均达到53%,超出全市平均优秀率26个百分点,中考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居全市第一。2012年中考3名学生进入全市前五名,37名学生进入全市前百名,600分以上的学生有323人,占全市600分总人数的28.7%。高中自2009年新课改实施近三年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从我校2012届高三推荐录取情况与2011届对比看,有了明显提高,2011届保送共有171名学生推荐保送到全国60所重点大学,其中有46人次考入985院校,109人次考入211院校。2012届保送共有175名学生推荐保送到全国68所重点大学,其中有89人次考入985院校,174人次考入211院校。

保送到北京大学的屈博雅同学在谈到录取感受时说:“在北大保送生考试的4天时间里,我共经历了3场面试和5场笔试,北大在招生中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文体、理想、责任感、价值观、领导力等多方面,我感觉北大的关注角度与我校十二字培养目标和“四环节”教育模式十分切合,作为第一批亲身实践四环节教育模式的幸运儿,我深感老师们每节课的项目设置真正让我们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同时,立足协作意识与交际能力的锻炼,在提升爱国情感的同时,塑造了我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我丰富的在校经历:学校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学生会社会实践部部长、模联社和话剧社骨干成员更为我自信的面试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努力转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教育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我们坚信: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增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对党和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断探索!(本文观点为学术探讨和交流)

第五篇:全日制本科自考助学班详解

全日制本科自考助学班详解

1.什么叫全日制本科自考助学班? 答:全日制助学班这种办学形式始于 1998 年,当时教育部鉴于尽管高等院校一再扩招,每年仍有不少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高校录取的分数线或达到自费线又交不起昂贵的赞助费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全国考委批准在湖北范围内的少数高等院校将一部分低于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招收进校,按照正规本科生一样进行培养,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如各类考试及格,同样发给其本科文凭,这种办学形式与正规本科生一样采用全日制的培养模式,且在当时只是一种试点,所以叫做“全日制本科助学班”,简称“助学班”。

2.全日制助学班学生在入学时档案和党团组织关系事物如何处理?

答:学生进校后将重新建档。高中档案可在入学后本人自带交到学校。学生的党团组织关系在学生入学时或入学后转入我校,在校时如表现良好者,可向学校党组织递交申请加入党组织。

3.全日制助学班学生的入学后在校待遇怎么样?

答:全日制助学班学生入学后即取得学籍。和普通本科生一样,由我校统一办理学生证、校徽、图书借阅证、乘车优惠卡等,有权参加我校校内的学术研究和学生活动。

4.有人说自考很难、通过率很低?助学班呢? 答:很难、通过率很低,是指的社会上的那种自学考试,业内人士将其称之为“长线自考”。因为它没有规定学制和学习形式,不具备全日制助学班的学生所享受的待遇,并且考生大部分是在职人员及待业人员,学习时间少,无法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和进行正常的管理。而我校助学班的学生由湖大本部的老师授课,有许多都是知名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所享受的待遇是与普通统招生一样的。无论是统招生还是助学班的学生,在校能不能学到真本事,将来在社会上有没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要看学生本人的自觉性和努力程度了。、社会上对自考的毕业生认可吗?毕业后的待遇如何? 答: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生毕业后可报考国家公务员及包括本校在内的高校研究生等。像微软等国际大公司每年都会录用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毕业生。而且自考毕业证书可以作为出国留学的学历证明。世界上现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近30 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自考学历。可见,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毕业生的社会信用值和认可度是优于其他学历的。而且自考毕业生是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认可。像 TCL 信息产业集团总裁吴士宏、燕京啤酒集团总经理李福成等都是自考生。

全日制自考毕业生享有国家规定的与统招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毕业待遇(包括编制和工资待遇在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第七章第 32 条中明文规定:“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 6、全日制助学班毕业生如何拿学士学位?能不能报考研究生?

答:全日制助学班学生毕业后,达到国家审核要求,就可拿到学士学位。具体来说,如果在四年的学习中各科考试合格,三门专业学位课程成绩在 70 分以上,而且通过了国家的英语四级(上述这些条件与正规统招本科生是一样的),就可以获得由湖北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高中起点的自考本科通常有多少门课程,大约要学几年?

答:根据国家考试计划,高中起点的自考本科通常有 30 门左右的理论课程。按照一年有四次考试安排,每次考试 3 门左右(考试未通过,可参加后续的循环补考),正常情况下考生要学习四年,才能考完本专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环节考核。一般各高校自考助学班安排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时间均为 4 年。8、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生毕业后分配工作吗?

答:目前,国家已经完全取消毕业生分配制度。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毕业生就业根据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分配办公室 [ 鄂毕(2002)7 号 ] 文件精神,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学校推荐的方式。我校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全方位指导并推荐学生就业。

9、对学生选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的建议 答:由于学生学完每门课程都要通过国家或湖北省组织的考试,全部规定课程考试通过才能取得毕业证书,所以自考每届都有相当部分考生不能按期取得毕业证书。读自考本科,要花费四年的时间,花费20000元左右的学费。对高考分数较低、外语、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对缺乏自学习惯和学习毅力、不能坚持四年正常学习的同学,对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无法按时交费的同学,我们恳切希望你们在报名时要慎重考虑,恰当抉择。

下载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理念 大力弘扬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5篇)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整个社会步入商务时代,为了满足电子商务对人才的要求,电子商......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35-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据统计,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65万人,就业形势......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对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指出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日......

    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面向我国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特点及其人才需求,结合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特色,探索和总结了国际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1+2+3”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实践经验,即以学生技能提升为抓手,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为主线,全面推进学生职业能......

    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顺德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讨论稿)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教育综合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立起了完善的公民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级区域前......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拔尖体育人才孵化培育基地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要求,实施2010年后备人才工程是一项体育后备人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