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21:2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陈征 王玉凤 蔡天芳 赵红娥 赵雁 薛菊梅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 北京 100044)

摘要:本文立足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年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结合与国内许多兄弟院校交流所了解到的情况,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概念、国内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实验中心;创新实践;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被全社会所认识。

高等院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如何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的重中之重。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无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家级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中轰轰烈烈的展开。

本文根据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年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结合与国内许多兄弟院校交流所了解到的情况,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概念、国内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创新实践活动的含义

2.1 创新实践活动的含义

我们常常提起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究竟什么是创新,什么又是实践呢?这是一个首先需要被明确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创新和实践的概念,才能界定什么样的活动是创新实践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1.1 创新

“创新”概念从技术、知识、制度、管理、文化等不同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界定。而

创新实践活动中所述的“创新”,从活动论角度看,应当指创造、发现和更新活动[参考文献]。所谓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把不存在的东西创造出来,如一个新的概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等;所谓发现,是对已经存在但暂时没有人们认识的事物的揭示,如科学上的发现等(创造和发现往往又被成为原创性的创新);所谓更新,则是将现有的东西进行改良、重新组合,从而发挥更好的效能或产生新的功能,如技术革新等。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创新并不仅仅包括发现和创造,更新也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原创性的创新产生难度越来越大,不但需要深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有时甚至需要一定的机遇。而这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要求无疑过高,如果片面强调原创,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建造空中楼阁。而使学生在了解生产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或组合创新活动,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固然鼓励发现和创造,但更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加改良式的更新型创新活动。

2.1.2 实践

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过程,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就是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是大学生学习科学工作方法、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手段。

针对教学培养中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两种:

①基础性实践活动

主要指学习基础知识、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锻炼动手能力等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基础性实践活动了解研究方法,掌握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从事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②创新性实践活动

指在具备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并将其实现的实践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实践活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2.1.3 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创新”和“实践”两层含义,它既可以理解为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创新活动与实践活动。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创新实践活动是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创新”必须通过“实践”实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创新”。3 国内高校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

3.1 组织形式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从组织形式上看,一般分为两大类:①由学校或院系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本校或本院系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②另一类是以教师带领创新小组,以项目为单位开展活动。

多数学校采取的是以上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2.2 选题来源

目前国内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师指定题目

选题由教师决定,给同学提出问题,指出目标,由学生实现。这种形式的选题通常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提出,水平一般较高,方向比较明确,项目成功率高。对于参与的本专业同学提前参加科研活动,接触本专业前沿领域等有很大好处。

②学生自主选题

由学生自主选题,一般由学生从观察和思考身边生活出发,选择题目,这些题目一般比较贴近生活。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格和创新精神,在我校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这些年中,涌现了一些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尖子。

③各类竞赛命题

主要来源于如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学科实验竞赛等竞赛命题,由竞赛组委会专家组出题。这些命题题目质量较高,可实现性好,但这些竞赛往往集中在电子设计、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少数专业领域,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科竞赛,但涉及专业领域仍然有限。

3.3存在的问题

3.3.1 学生自主选题范围较窄,水平偏低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的知识面被严重禁锢与课本,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比较匮乏,接触面窄,造成选题范围大量集中在少数领域。并且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对所提问题的调研不充分,使得大部分提出的问题水平、可实现性、成功率等偏低。如在我校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十年中,学生自主选题时如“自动黑板擦”、“防盗报警器”等题目反复被同学们注意,但由于调研不足,对技术进展、市场现状等缺乏了解,始终未能形成较高水平的项目。

3.3.2 部分教师指定题目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选定题目的局限在与,同学没有接触选题这一重要过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立。

而部分教师更是简单地将自己研究的方向或科研课题作为创新题目,指定方案由学生实施。学生对题目的背景、意义、发展动态、应用前景等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学生对所做的实验内容、原理、所用的技术方案都不清楚,仅仅是按照教师指定的方案按图索骥。这样的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学生的见识,但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3.3 经费困难

经费问题是制约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得重要原因。目前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各级乃至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对立项项目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广种薄收,只有大量学生参与,大量规模、水平有限的小项目开展作为基础,才能涌现出部分具有已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学和少量的高水平大规模的项目。没有扎实的基础,仅支持少量项目,由于项目选拔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获得支持的项目没能开花结果,而未获支持的项目也无法开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我们认为对高水平项目的大力资助是必要的,但更应设立创新实践基础性专项经费,对大量规模、水平有限的小项目进行广泛支持,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培养基本技能。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受益面,大面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创新性人才和高质量项目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此基础上涌现出的高质量项目再经过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计划的进一步支持,发现优秀人才和产生高水平成果的机会将大大提高。

3.3.4 指导力量薄弱

指导力量薄弱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得又一瓶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热情和耐心,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近年来高校对教师考核标准日益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繁忙,由于不被列入工作量考核范围,一些教师对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尤其是小项目的指导提不起兴趣,仅关注能够获得认可的列入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实践计划的项目,这大大限制了大面积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应该把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并制定激励政策,尤其需要鼓励教师指导一般项目、小项目,只有大量小项目健康开展,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也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涌现出更多真正高质量项目和高水平人才。

3.3.5 管理模式不适应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一定意义上讲属于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需要学生的持之以恒,教师的耐心指导以及相关软硬件多方面的支持。但很多学校将其纳入一般学生工作的管理范畴,把创新实践活动简单理解为办讲座,办展览,搞比赛。诚然这些活动有利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实践绝不仅是几个讲座、几次展览或是几次比赛,他是一个长期的育人的过程,应是教学培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单靠一个项目、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只面向少数人的。它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应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而其内容应涵盖基础知识的培养到创新精神的孕育、开花、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重中之重是广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拥有了雄厚的基础后,才能涌现拔尖的人才。对此,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天地”在多年的探索中深深感受到,创新人才培养成功与否,不能简单依据出了几个大项目,拿了多少奖项来判断,普遍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需要作的事情还很多。

第二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主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企业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育人的‘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背景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国内网上零售的用户规模达1.58亿人,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50万家,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由此将会引发超过20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专业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不能按要求招聘到足够的“熟练工”。为应付需要,有超过半数的是从其他专业或行业改行的,素质和能力明显偏弱,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熟练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且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的不超过50%,高的也不到85%,不少毕业生学非所用,甚至毕业即等于失业,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招生规模下滑,专业生存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以及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不一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和统一。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推动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得实惠,专业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为项目改革创新提高了政策环境和支持。

二、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原有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之一,与学校一道形成办学的双主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而且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通用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解决学生以后就业的广泛性和职业的可发展性,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和岗位拓展综合能力,解决就业的零距离,分阶段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优化原来的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变一元办学主体为二元办学主体,双方各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按照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个性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对应分阶段来培养,同时调整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逐渐丰富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几年来,我们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践中,按照校企合作教学总体安排,学生先在学校完成三学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本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接受一学期的订单培养。此次订单培养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实施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师均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担任,每天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训,进行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他们制作教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布置和批改项目化作业,制订考核标准,组织考试考核并给出考核结果,出色的完成了全部教学活动。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以网站建设、网络广告制作、客户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真实的任务驱动,做真的、真的做,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一学期的订单培养,学生完成了企业学习任务,顺利通过了企业的全部考核,领到了校企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随后将在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全部实现预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适岗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该模式下,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整个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三个阶段培养的学生能力由职业通用能力到职业个性能力再到岗位拓展综合能力,学生的身份也由学员到学徒再到员工,能力阶梯递进,前后连贯,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对学生非常满意,希望与学校长期合作。

2、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好。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能力突出,成长空间大,收入不菲。如2011年初将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55名学生送到了校企合作公司,有的学生上岗的当月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9000多元的报酬。经过8个月的实践锻炼,已经有多名学生被提升为基层主管,学生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往届的毕业生中有些已经成为公司中层主管。纵观最近的几届毕业生,尽管他们最终有少数没有继续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发展,但他们有些是被其他公司以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挖走了,有些主动应聘到其他公司跟好的职位,而且发展都很好,因为我们选择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标杆企业,对整个行业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所以来校企合作企业培养的学生深受同行企业的欢迎。学生一致感谢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快速成长,获得这样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3、整合了社会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该模式把企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把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整合为我们的师资队伍,把企业的生产性场地整合为我们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强了我们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推广价值

本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运行切实科学,成果的探索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合作运行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运行机制,把双主体办学变成了现实,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专业群乃至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刘晓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徐斌华,男。1974年9月出生,湖北孝昌人,硕士研究生,院副教授,高级物流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改革、高职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

第三篇: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李勇 贺庆棠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和加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研究型大学由于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科研条件和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面,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和德国几个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点与优势,旨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起到借鉴作用。

一、在教学模式上,注重讨论式、研究性学习

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各国研究型大学都在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他们探索的是只有研究型大学才具有的一种全新的本科教学模式:本科生要得益于研究生教育体系独一无二的资源;研究型大学要给予学生其它教育机构所不能提供的广泛经验和能力,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经历,使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报告特别提出应使“研究为本的学习”成为标准,大学里的教师、研究者、学生每个人都应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调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其具体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如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都强调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听课。其中,重视研讨法和研究性学习(本科生参加科研)是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中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第一,重视研讨课程。大学研讨课(Seminar)最早是柏林大学为了引导和训练学术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讨论课仍然是当今德国大学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现在研讨课在其它各国研究型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盛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研讨课,近年来为低年级开设了更多的研讨课。例如,2008—2009普林斯顿大学就为新生开设了74门研讨课,每门研讨课向所有的新生开放,而且学生,可以跨院系选学。2008年秋季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了135门研讨课。这些针对新生的研讨课有的带有“导论”性质,但并不是我们许多教师理解的那种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的“概论课”,而是强调“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此外,美国大学为新生还开设了各种跨学科综合性的专题学术研讨课程,由有经验的教师主持。学生们依照自己的兴趣报名选学,学生在规模很小(一般限定为10余人)的研讨班中,和教师一起从不同学科视角探究令人兴奋的热门问题,围绕主题查阅相关的富有见识的文献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充满活力的讨论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这种研讨课程难度更大,但是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研讨课也是英国研究型大学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导师制教学是英国著名大学教学模式的特色。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是导师教学的基本形式。导师教学最初都是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的。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现在导师教学更多的是两个学生一起上课,甚至是3--4人。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并不在意教授学生多少知识或是给他多少信息,而在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成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例如,牛津大学为导师

制教学投入大量的资源。在全部24周的一个学年中,文科导师每周教学 12个小时.理科教学每周6个小时,这种教学负担远大于其他大学中的教师。此外,牛津大学中担任导师的学者必须在比其它大学要求更为广泛的领域中进行教学。为了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学院严格按照导师指导学生的比例决定招生人数。20世纪80年代,导师一般负责6—12名学生,而到90年代中期,一名导师负责约20名本科生。

第二,重视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信息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许多研究型大学均设立了本科生科研计划,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国是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最广泛、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为了保证本科生科研的开展,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的领导与组织管理工作,一般都在学校一级成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例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分别于1994、1997年专门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以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多种多样,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科研项目,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工作以及公众服务性项目,学生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资助来源看,既有院系或者学校提供资助的研究项目,也有校外各种组织提供资助的研究项目。例如斯坦福大学在2006-2007就为1200名本科生提供了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学生需要参与标准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阶段,包括撰写研究申请和计划、实施研究、分析数据和以口头及书面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研究项目可以在一个学期完成,但是多数要进行一个学年以上。美国大学一般都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成为总学分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本科生科研计划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给本科生也配备导师,而且为了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大学在经费、工作评定上予以倾斜。例如,伯克利规定,在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中,教师指导一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美元项目资助经费。有的学校还设立最杰出的教学成就奖,指导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教师增强竞争力。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师聘任和提升过程中,把指导大学生研究计划等项目看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为了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本科生学者研究项目除了提供科研本身的成本外,还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食宿资助或差旅费。

二、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方面德国大学开辟了先河,教育家洪堡提出并在柏林大学中首次实施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将科学研究视为培养“有修养的人”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只有这种教学才真正够称大学水平。德国大学形成的这种创造性研究模式不仅被公认为19世纪“生产”职业科学家的最成功的范式,而且对美国等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世界的研究型大学中,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职能。教师都要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这样他们可以把科研的最新成果带入到教学之中,带给学生。这是其它非研究型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引入了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术领域中最新成果或最新问题,不仅向学生传授了最新知识,而且还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普林斯顿大学在注重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融合方面也是一个典范。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独立辅导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名师执教又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扭转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

学”的现象,美国的许多研究型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知名教授上讲台,为低年级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与西方其它、大学相比,英国大学对教学重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精英教育传统,因此科学研究进入英国大学起步较晚,但成绩却很骄人。至今英国获诺贝尔奖共有100多人,按人口计居世界首位,总数仅次于美国。当今的英国著名大学特别重视科研工作,并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剑桥大学的科学研究实力是最强的,获得的科研经费也最多,但剑桥大学始终重视教学工作,强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平衡,强调要培养拔尖人才。剑桥大学要求每一位教师既要搞科学研究,也要保证一定课时量的高水平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性知识教授给学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在保证研究水平的前沿地位的情况下,学校有一整套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做到了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是研究型大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与趋势。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研究型大学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基础学科,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注重和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减少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化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其教学理念就是不指望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终身自我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把“更少才是更多”(Less is more)这一具有哲理的基本原则纳入到本科课程设置当中。英国大学自由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由于这一原因,英国著名研究型大学课程和专业的设置思想始终为: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反对教育外在的功利目的,重视学术性。英国高校的课程,普遍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反对实行时间过早、范围狭窄的专门化训练。例如,剑桥大学本科生课程设置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可在第一或第二学年中,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选课,使学生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而在第二学年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或选择专业学科进行学习。德国大学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从柏林大学哲学系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知识,还包括了自然科学科目。这些课程几乎囊括了除法、医、神等专业课程之外所有的高级学问,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很强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广泛性。

三、在评价体系上,注重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和学生的能力评价

在教师评价制度上,注重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研究型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研究型大学教师考核体系就强调教师在教学、学术与创造性研究和服务性工作三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学校希望教师在这三个相互支撑的领域保持连续性和高水平,将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教师评估体系看作是学校管理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职能,因此,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权重要大于其它非研究型大学。但是,在评价体系中,教学方面的权重仍然是最大的。通常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评价的权重分别为50%、30%和20%。由此也可以说明,教学工作在研究型大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工作。这样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对强化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克服和避免只重科研的倾向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专门制定政策,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例如,康奈尔大学等还设立了“优秀教学奖”来鼓励更多的知名教授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更多地登上本科教学的讲台。

传统上,德国大学把科学研究当作学者的最高职责。到现在,科学资本对于德国大学教师在职业上的发展仍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资本价值要远高于教学资本。因此,德国大学教师相对而言倾向于对科学资本的获取和积累,而把教学资本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是,对教师教学评估的结果也是影响教师职位、晋升、薪水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系统地、全方位的学生评价教师在德国的大学已形成一种制度。对大学教师应聘和提升职称所进行的教学考核评定工作必须征集学生的意见,每门课程或每学期结束前都要求学生对课程和授课

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便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或作为人事决策的依据。英国大学教师有三个层次,即讲师、高级讲师和教授。从讲师到高级讲师比较容易,从高级讲师到教授则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研究方面,要看有多少出版物,有多少学生,研究资金如何,是否是一些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例如,按照剑桥的规定,连续聘任的教师需要良好的教学成绩作为条件。其次,所有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和助理讲师对大学的基础教育都有着法定的责任。在牛津和剑桥即使最著名的皇家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被要求给本科生上课。

在学生考核制度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美国大学的考核往往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教学绝不围着考试转。在整个学期中,一般课程都要进行2—3次考核。考试中很少搞死记硬背,考试时可提供必要的公式和计算常数。题量虽不多,但特点鲜明,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考核中一般都会涉及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例如让学生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和研究专题撰写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其中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十分突出的。例如,耶鲁太学主张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很多考卷的题目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英国高校根据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多样,采用比较多的考核方法是“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一般由3—5人分工完成。每个小组的题目不同,小组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在小组研究过后,可能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或撰写小论文(有的是案例分析),字数一般为3000字左右。之后,由小组成员分工把主要内容采用适当的形式(多采用PowerPoint)讲解出来,其他小组的成员和教师会就作业内容提出问题。小组作业一般占个人总成绩的40%。至于个人作业或考试,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是做设计,文科学生则多为案例分析或写论文。个人作业或考试一般占个人总成绩的60%。除此之外,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还要写出毕业论文。论文一般是由本校导师和一名由该导师选定的校外导师共同评定分数。任课教师出试卷,由校外同行专家审阅,以保证试卷的难度适中;同时保证各大学的考试水平大体一致。德国大学的考试很严格,难度也很大,但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大学里讨论课很多,一般不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学期结束时教师根据发言提纲和发言情况评定成绩。这样的考核形式突出的是学生在大量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考核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四篇: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结报告

陈小明 童叶翔 毛宗万 陈六平张仁俊

中 山 大 学

2004年12月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主要任务和功能,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我院党政工领导和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化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在近五年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若干化学教育教学新理念,教学研究与改革特色鲜明,并取得了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优质本科教育不仅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也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院提出了化学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加强基础,提高素质,突出创新,持续发展”。

2000年初,我院开展了本科化学教育教学大研讨,对国内外化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建设“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改革思路。在学院党政工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我院对化学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整体的综合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我校教学评优迎评工作“一院两系一区”的先进典型。

二、理论研究

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教学研究课题,有: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3项(两届)、全国高教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新世纪广东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项目1项和校级教改项目16项,其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等刊物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1篇,出版15部教材和专著。

我们认为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化学教育思想必须创新,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和知识性教育观,改革单向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性教育观,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模式,制定了“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是:以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力,全面带动本科教学整体改革。

提出了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大学本科教育要为创新型人才打好三个基础,即扎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应得到训练与培养。教师教学思想观念须实现三个转变:(1)由教学向教育转变;(2)由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知识方法并重转变;(3)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全方位服务学生转变。

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基础,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必由之路,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是根本保证,减少教学总学时是关键,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核心。提出了“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五个结合是: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境内与境外结合。

三、改革措施

1、建设“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

该体系包括:“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依教学阶段分层次设立了基础板块、提高板块和拓宽板块等三组系列理论课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依教学阶段分层次设立了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和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等三门实验课程。化学实验课施行开放式教学,并面向本科生设立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

以上三组系列理论课程、系列实验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和“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本科化学人才培养体系。

2、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将科研优势转换为教学优势

为了使科研全面渗入创新教育,提出并实施了“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开放实验室基金”和“中山大学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各教学实验室已做到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人员的开放和实验教学管理的开放。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立了“开放式、研究性”实验。与一般的基础性实验不同,“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是一类内容较复杂的实验项目,其中一些是同学们自己从工业生产中了解到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验项目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强的综合性,同时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色;“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讲义,实验方法靠学生自己去摸索,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靠学生自己设计、确定,实验规律靠学生自己去总结。因此,这类实验属于科研性质,具有探索的特征,持续的时间较长,学生需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完成。正是由于“开放式、研究性”实验的新颖性和探索性的魅力,吸引了那些有想法、肯钻研的学生提早进入科研,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2)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

在实验教学中,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化学工作者从事化学研究的氛围,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展示他们的潜质、个性和创造力,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院在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等三门课程的教学中设立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该基金与国内外一般科学基金相似,但申请程序和管理更为简单。申请对象为高年级同学和低年级优秀学生,每生的资助额为1000~1500元人民币。该基金的宗旨是,使要求上进的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能在科研方面得到一次真正的锻炼。

“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设立在本科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巨大挑战,他们由此懂得了学习与研究、能力与创新、劳动与收获的个中滋味,经历了立题、申请、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独立实验、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撰写科研总结和论文、答辩等一系列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开放式实验教学”重在学生参与、重在更大范围内锻炼和培养学生,而“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则重在优秀学生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在培养高素质化学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

3、建立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的教育理念,使研究生培养成为知识创新的源泉,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看作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供应链。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我们以“高质量、高水平”为目标,通过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实行了导师与学科小组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让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知识与经验,开启学生的思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及方法论教育,对学生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以导师自己切身的科研体会向学生传授研究工作的方法,强化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掌握科学的从事研究工作的方法,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不断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跃,我院开展了多级(学校、学院、课题组)的学术报告会,如开展院士讲座、模拟国际化学会议,研究开题报告、中期进展汇报等科学活动,活跃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熏陶,得到全面发展。我院还设立了面向研究生的“丰盛奖学金”、“单篇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激励研究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4、建立了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院于2000年设立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这为实施“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建立了良好的运作机制,也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建立了保障体系。在教学管理中,我院已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全部竞争上岗,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四、改革成果

1、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师资、经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高度共享,显著提高了办学效益。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化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开展的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在国内高校中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大面积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实施、“优生优培”和“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特色鲜明、教学管理科学、教学组织严密,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20多所高校组队来我院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交流,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2003年11月,“全国化学基地实验教学观摩与研讨会”在我院举行,与会代表对我院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改革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2、课程建设成绩斐然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获得“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计划”资助;“物理化学”于2003年获得“国家理科基地创建优秀名牌课程项目”资助。目前,我院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4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有机化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3、实现了“电教化、网络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我院已有8门校级以上重点课程和“化工仿真实验室”等16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上网(http://202.116.65.193/jinpinkc/index_sheng.htm和http://ce.sysu.edu.cn/),开办了化学资源库,建立了保证异地办学质量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我院已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化学多媒体课件的交流中心之一。2000年以来,我院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多媒体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等奖项共4项。

4、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队伍

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私为大”的师德师风,完成了教学队伍的新老交替,一支年富力强、热爱教育、素质高、责任心强、精力投入、勇于改革创新、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并成为本科教学的中坚力量。

目前,各系(所)教学主管、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主任都是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其中一半以

上为博士生导师。一批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中青年教师已在国内化学教育领域脱颖而出。

5、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建立了“名师指导、基金引导、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秀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迄今,组织高年级本科生完成了4届共计150项创新项目,编印了4部《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项目论文集和1部《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项目墙报集。每届均举行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成果汇报会,评选了优秀论文并予以奖励。根据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的惯例,2003年6月,我院还就“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成果举行了墙报(POSTER)展览,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制作成精美的墙报,在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的实施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其资助完成的工作有66篇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

组织一至三年级本科生共计698人参加了133个“开放式、研究性”实验项目,编印了4部《开放式实验教学成果荟萃》,他们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初步的科研训练,提高了素质和实验研究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高年级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继1998年我院95级本科生代表队夺得“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赛”团体冠军后,在2000年7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随机抽出的我院97级3位同学全部获得二等奖;2002年7月,经随机抽取的我院三名99级学生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两位同学分别荣获一等奖(共设9个一等奖),1名同学获得三等奖。

近三年,我院约有30名同学被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有机所等著名科研院所录取为免试攻读研究生学位。2004年我院做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生均受到所在学校及导师的好评,满意率为100%。

6、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01年和2004年我院2位博士生完成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有2篇博士论文进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前178名提名。这充分表明我院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从2000年到2003年底,我院研究生共发表论文2180篇,其中SCI论文703篇。

第五篇: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科研创新活动,虽然经验不足,但在 指导老师的帮助及各位成员的努力下还是做出了不错的结果,为此我 们感到非常的高兴。首先,感谢刘永老师及生物化学教研室的各位老 师在活动中对我们的帮助。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 没有的知识。我们将自己的收集归纳以下几点:

一、思维的慎密性。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面临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和问卷调查的问题。在这此程中,我们不仅要明确活动的的目的,更 要思考以什么方法来实施实验来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比如,实验动 物的分组,我们需要考虑正常对照组(不手术不给药)、假手术组、假手术给药组、缺血组、缺血给药组(不同药物浓度)以使整个实验 更加严谨,更富科学性,通过这个过程很好地训练了我们的科研能 力。其次,在设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调查问卷过程中,我 们要考虑如何设计问卷,从哪些方面设计问卷,如何设计问题等使整 个问卷做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二、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实验室规章制度,熟悉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操作使用、相关实验技术;学习了动物模型制 作、培养大鼠神经元缺血模型和Glu 兴奋毒模型、脑缺血损伤检测方 法、Glu 离子通道活性检测方法等,这些都是以后学习的宝贵财富。再者,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调查问卷设计出来后,如何设计 问卷调查的版面、问卷的数量、发放、回收、无效问卷的筛查等一系 列问题都锻炼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查阅文献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需要参阅相关文献,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

何检索相关文献,同时,由于许多文 献都是英文版的,我们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些都 为我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交际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实验室管 理的老师、指导老师、实验成员讨论如何实施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过程中,我们要与 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让他们配合调查,这对我 们的交际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此外在整个课题进行的过程中,一个 人是无法单独完成的,只有所有参与者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圆满的完 成,这要求我们有很好的团队意识,通过这次活动极大的加强了我们 的团队意识。

五、统计和分析能力。试验结束后,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 果并得出结论。这使得我们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另 外,我们参与了项目总结报告及论文的撰写,对科研论文的书写有了 初步的锻炼。

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此次科研活动,实验组成员对生物化 学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解了生物化学一些前沿热点研究方 向,培养了成员的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为以后在教学中继续开展相 关活动积累了经验。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化学教学中的 重点与难点,学生在生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学习的兴趣。实验 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对实验课的要求及实验课改革的一些意见。通过以上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动手能力,更为学校在 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依据。但在整个科研活动中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不足之外:

1、实验过程中对动物模型制作、培养大鼠

神经元缺血模型和Glu 兴 奋毒模型、脑缺血损伤检测方法、Glu 离子通道活性检测方法等由于 没有系统的学习,在实验开始阶段不太熟悉。

2、我们统计调查问卷结果时,由于经验不足,使得整个统计、分析 过程繁琐、耗时长,工作量大。

3、分析报告书写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报告书写不够规范,结果分析不够到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多次修改才得以完成。在这次科研创新活动中,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发现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些在我们成长过 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这次活动将给我 们带来无限的受益。04 级临床1 班 周国平,周登明 2009 年6 月30 日

下载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模版)

    造一片海凭鱼腾跃,撑一方天任鸟高飞 ——“张景中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班主任工作汇报 孙艳霞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午好! 为成就学生个人更高的发展,为给国家建设培养更......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造一片海凭鱼腾跃,撑一方天任鸟高飞 ——“张景中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班主任工作汇报 孙艳霞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午好! 为成就学生个人更高的发展,为给国家建设培养更......

    中国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日前在辽宁大连召开。此次高校咨询会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咨......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思考 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 王世君 一、 把握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1、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最终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