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

第一篇: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1.独立学院的性质与特征。

独立学院的显着性质与特征在于其独立性。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规定,独立学院要求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等。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因此经费相对有限。独立学院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源特征。各省市独立学院学生大都是在本科第三批录取。因此,独立学院应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独立学院它区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它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其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就业岗位。这种定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既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客观条件,也避免了与传统高校的专业竞争,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的。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

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及其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

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

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

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应该建立能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的,符合自身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定位的师资队伍。

第一,独立学院师资以聘请母体高校师资为主,应积极支持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到外校进行培训学习、研讨和交流,在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调动教师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青年教师和独立学院自己培养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态度和教学经验上有所不足,建议独立学院经常邀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或是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学,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或是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应该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培养一批具有“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

第二篇: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巢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教务处 陈兆龙 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快发展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也逐渐清新,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应用性高校面临的困境,本人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大讨论,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个人思考。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来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一线的工程应用性和管理人才。这就是说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具有教学实践双重性,为此,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过程中,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有区别于研究性和技能型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基础理论知识实用和够用,注重实践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为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我们要认识到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校企合作是关键。要解决好这个关键,学校和相关部门以及教学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是关键中关键。

二、师资队伍建设几种途径

1.人才引进。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能够支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新应用特色专业的优势学科,要围绕这类学科花大气力引进这方面人才,在学科建设中起带头作用。不过这类人才引进不容易,稳定更不容易,因此在政策和后续保障工作中我们应有一定的措施,否则会“人才”两空。目前就我校实际,这方面人才我们引进要少而精,不应该是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2.继续学习。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激励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继续学习,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校能够适应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数量上还严重不足,年轻教师工作量较大,为此在选择教师继续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根据专业发展急需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对学科专业建设没有后劲的方向教师要限制继续学习,应引导他们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目标适当修正自己继续学习方向。3.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短期到在该专业建设在国内一流的学校学习深造,可以继续深造学习一门或几门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二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注重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要善于把教学实际问题和社会生产一线工作实际结合,从而提高教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时间一般选择在假期较好。

4.聘请社会相关优秀人才参与教学活动。有两种途径,在我校新办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其他高校相关教师兼职我校课程建设和教学。二是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参与我校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较多的课程教学,改变我校双能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现状。不论是哪种形式聘请的兼职教师,都要安排其他教师辅助教学并随堂听课,提升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变相培训和学习。

三、校企合作是提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地方性应用性本科院校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思想。这里说的校企合作是具有广义的概念,即包涵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相关单位合作。

1.应用性本科学校担负着为地方经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应用性本科学校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特别是重点建设和发展与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只有校企合作,我们才能了解企业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共同研究确立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能够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管理,在教学方式上能够有效实施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再次就是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终通过合作促进学生就业,通过企业对人才实际应用的评价来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校企合作。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双能型教师培养,为此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学习锻炼,才能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吸引企业优 秀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实践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办学活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锻炼环境。

四、实施校企合作对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1.一要调查研究。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到地方政府、企事业调研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地方大型企业或具有广泛代表的企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好我们的专业结构、规划好我们的专业建设目标,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校企合作,体现资源优势。校企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加深理解,了解彼此双方需要什么,有什么需要对方支持和我们服务的地方。校企合作有明显的优势是:我们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有一定的服务意识;企业有良好的实践平台,能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凸显我们服务能力,体现企业生产活力。

3.加强制度建设,体现政策引导,是加快人才培养重要举措。学校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工作开展需要哪些方面做保障,以及如何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等;同时,学校要从管理机制上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建立对实践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科研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希望学校要成立实践建设工作领导组,相应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实践教学工作小组,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确保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4.提高认识,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处于空前发展阶段,我们要意识到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一线人才才是我们主要任务和目标,我想,只有我们先迈出一步,先主动一些,我们才可能主动适应社会,我们就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只是工作中所想,还不够成熟,不妥地方请指正。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

点击数:497 文章录入:zhangxin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5期

摘 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现状入手进行剖析,紧扣纲要,精神,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相应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对策;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急剧增长,学科专业数量的快速增加,其师资队伍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1.总体数量不能较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近10余年来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623万发展到2009年的2826万,而在岗的教师数量却没有按这样的速度同步增长。教师的总体数量明显不足。过去几十人的课堂,现在变成了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使得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难以操作,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课外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也变成了粗放式。在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上,普遍出现一个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地方本科院校更加明显与突出。

2.师资队伍结构制约队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了缓解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从而使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总体结构不尽合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40岁以下教师平均占59.7%,35岁以下教师占47.7%,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些青年教师都是在急需教学人手的情况下被引进的,所以一般都没有经过助教的环节而直接走上讲台授课,所以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难免会影响教学质量。

3.新增专业的师资队伍制约着专业建设

1998年国家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又经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数量都已实现了倍增,在专业建设的硬件建设上各高校都能按国家新增专业建设的标准来建设,但是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却难以一下子解决,由此带来了师资队伍制约专业建设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限制了这类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4.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亟待加强 目前,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部分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不仅有个人原因、还有学校原因、更有社会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部分青年教师思想境界不高,集体荣誉感不强,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对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业心、自豪感;缺乏艰苦奋斗及敬业爱岗精神,职业情感淡漠;在学术上则表现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存在着学风不正,学术道德缺失等问题。

5.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在2007年接受《教育与职业》采访时指出:“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至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企业及工程实践的有效沟通与共同语言”。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丰富优质的工科生源是中国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但是,根据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n~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这说明我国的工科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工程能力亟待加强,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这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而目前中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尽管学历水平在提高,但是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社会经验,从而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6.队伍稳定性不蚀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明显差别,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教师队伍在流动中入不敷出,“孔雀东南飞”,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给这些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增加了更多的困难。

7.教师考核与激励的有效性不足

近年来,各校普遍开展岗位聘任制,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对科研和学术成果的考核计量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考核难以定量,造成评职晋级考核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1.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聘用制度。地方本科院校要针对现行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不断完善聘用制,建立符合本校办学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改变教师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的模式,有利于改变过去那种身份管理的封闭式教师管理模式,并且可以将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变为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现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和潜能。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师资队伍管理要从分析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不足入手,找出影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改善队伍结构,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站在优化的队伍结构基础上正确分析并把握教师的心理状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有效激励,实施“以岗定薪、按劳分配”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资队伍的聪明才智,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激发师资队伍活力要实现有效激励,一要完善分配机制,改革奖励办法;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要阶段性地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二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名师及骨干教师的评选、奖励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专业素养,整体优化教师队伍。

三是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提升培训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的培训。教师培训要以在职为主,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促进教师的工程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侧重于对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增加教师的实践经历、延长教师在企业实训的时间、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提高教师科研转换为教学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培训时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加强师德教育,更新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是建立高校师资队伍人才流动机制。突破封闭式静态管理模式,形成有利于教师良性合理的流动、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的动态调节管理机制,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高校需要新增教师或补缺时,应改变过去从应届毕业生中选留的传统作法,而要通过媒介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向社会公开招聘,广泛吸收社会各届的优秀人才走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岗位,从而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历和“近亲繁殖”学缘结构不优的问题。同时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互聘、联聘教师,鼓励学生互相选课,互相承认学历,共享优质教师资源;面向科研机构和企业招聘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的人才资源,对学有专长、身体健康、事业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老教师,采取各种形式返聘,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通过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积极聘任国外大学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兼职任教、讲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此外还可采用定期聘任和终身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制。打破教师职务聘任的大锅饭,实行竞争上岗,做到能者有其位、庸者无其岗。为此,应采用定期聘任和终身聘任相结合的用人机制。终身聘用者的数量不宜过多,只对那些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教授实行终身聘任,其余的皆为定期聘任。

2.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要加快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队伍建设。一支队伍能力强弱、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带头人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强对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做好学科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选拔聘用机制。一是坚持公开、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通过严格的选拔办法和程序,保证把学科专业内最优秀的教师选为带头人;二是明确待遇和责任,既要从待遇上明确给带头人的津贴,又要从职责上明确对带头人的要求;三是实行考核滚动制,明确考核指和要求,定期考核,动态选聘,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保持带头人队伍的活力和水平。其次要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提供优质的工作条件。一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科专业带头人顺利成长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宽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科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扩大他们的知名度。三是优先考虑和安排学科专业带头人出国考察、留学进修,使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跟踪其学科专业发展动态。

二要注重教学名师队伍建设。

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选聘标准要求教学、科研都比较强,可能还比较多地注重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这将不利于那些教学上很优秀但科研不够突出的教师的选拔与培养。为了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带头作用,可以设立教学名师的岗位,以求在教学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地方本科院校要借国家的政策之势,做好学校内部名师的遴选工作。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遴选指标体系,并在操作时遴选出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有代表性名师,在学校内树立名师标杆、发挥名师效应,明确名师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作用与地位。为保障各级各类教学名师评选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学校要制订遴选、推荐的指标体系和评选办法,组建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委员会,开展具体评选工作。学校制定相关规定,对评选出来的校级教学名师给予奖励或津贴补助,同时也要像学科专业带头人那样,严格考核、动态选拔、滚动管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组织名师开展示范性教学,发挥名师的传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带动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水平。

无论是建立在课程组(群)还是专业教研室,无论是面向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教学团队,其核心任务都是本科教学,要真正实现教学团队的示范功能,在实践中就必须注意到一些重要的原则:团队的构建体现教学的基础地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教学团队的构建平台无论是课程(群)还是专业,都是本科教学最基本的元素,这是遵循教学规律的选择,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在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基础上,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沟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实践,真正达到整合教师力量,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基础地位。团队的组织要有恰当的模式。当前,大部分高校以课程组(群)或专业为平台构建教学团队,由于原有基础相对扎实,均取得较好成效。考虑到辐射范围,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以专业、交叉课程为核心或平台构建的教学团队。同时还应注意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实验及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建。这样,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就会达到多层次、多结构的发展局面,从而全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团队的遴选和考核要有必要的条件或严格的标准。以必要的评审和严格的中期评估、结构评估为引导,促进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多出改革与研究成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教学团队建设的真正受益者。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要注重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组建团队,就是要充分实现个体力量的整合和互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负责人起着关键作用,以平等竞争、能者为先的原则来选拔和培养团队负责人,通过公开条件、公开选拔程序、公开任务及考核标准、公开应聘人的业绩成果等,真正实现能者上、劣者汰,努力营造一种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团队负责人要完善考核制度,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对于具有业务潜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骨干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培养力度,以便形成合理的梯队。团队负责人应具有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是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最好是“双师型”教师中的优秀者。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要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建设要有利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内容体系相结合,形成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师与学生、内容与方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校学科专业资源优势,形成优秀教学队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教师队伍也快速增加,致使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建立督导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举办师德报告会、开展教风评议活动等各种方式方法来增强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树立青年教师的师表形象,增强他们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自豪感、紧迫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设立师资队伍建设基金,强化基础培训,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应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基金,用于教师的进修、学习、学术活动、人才引进以及教研、科研基金等开支。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资源,采取更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搭建教师培训平台,提供必要教师的经费和条件保障,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通过组织青年教师下实验室,去企业带队实习或参加科技研发,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经历。制订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措施,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内教学研究、科研基金申报和校外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大培养和考核力度,对工作量、教学成果、论文著作、获奖情况和实际贡献等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价,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重视解决青年教师在图书资料、科研用房、实验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举办各种教学技能竞赛,专题讲座、研讨,鼓励青年教师研究课题,开展学术争鸣,激发青年教师钻研学术的积极性,提高青年教师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同时实行教学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

3.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力度

目前,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一般教师的引进和补充已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而紧缺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这样的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突出的学术成果,能在本学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能把握本学科的前沿与发展方向,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引进后,这些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很快就可以成为学校本学科的“帅才”或“将才”。引进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全新观念吸引人,以求贤若渴、锲而不舍的赤诚精神打动人,以开拓进取、高效便捷的超常服务感动人。引进人才工作应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逐个学科专业进行分析论证,制订每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时间表,从而制订全校引进人才具体计划,使人才引进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多渠道、多信息、多选择,既确保计划的落实到位,又保证人才引进的质量。

4.做好稳定优秀人才的工作

当前,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是不可阻挡的一个趋势。因此,在高度重视师资引进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留住人才是保持应用性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稳定的重要任务。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稳定人才的有利条件,才能吸引人才、引进人才。要做好人才的稳定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流动”的关系问题,要保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创造一个优越的“硬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就要营造学校各级干部适才、爱才、惜才、大胆用才的良好氛围和政策保证。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能否使得已有的优秀人才不流失,除了教师个人本身的主观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是否具备优秀人才集中精力工作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政策条件,是否具备良好的事业平台、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海龙,长春工业大学质量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王占礼,长春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质量工程办公室主任,教授。

第四篇: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内容摘要]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模式,既能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应用能力。

[关键词]平面设计;校企合作;学以致用

一个合格的平面设计师的职业能力需要具备两点: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平面设计职业技能。为此,专业教育务必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习计划、真题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既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避免培养出理论不全面、实际操作能力低的学生。

一、平面设计理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平面设计专业教育的理论课程设置要使学生获知平面设计的一般规律,系统掌握视觉传达基础理论。无论是设计的整体构想、构图布局、色彩协调还是文字配置都能深刻植入脑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掌控,才能指导和胜任平面设计工作的专业需要。目前的教学现状显示,由于沿用原有教学模式,教学创新不够,学生对平面设计意义认识不足,使教、学、实践脱节。专业教师必须首先做到理论与实践牢牢结合,才能编制出高水平的平面设计理论课程教案,才能让学生学而顿悟,形成平面设计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一生受用。

二、平面设计技能教育务必学以致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企业、客户需求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精良、素质过硬的专业设计人员远远不够,经常有设计人员对企业所需不知从何处入手,专业技能脱离实际,不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大批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知识的人才。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要循序渐进,教师应结合大量真实、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学以致用,特别是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培养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积极输送更多的出类拔萃的平面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情商与沟通能力,使其具有正能量的艺术设计鉴赏力,从而才能使其成为大胆又含蓄、智慧又谦和、热情又耐心、善解人意又坚持原则的高情商设计人才,才能更好地了解国际、国内市场潮流,了解企业、客商的实际需求,更好与制作者、生产者沟通,设计出理想的作品,获得客商的满意,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成功案例是“教、学、实践”创新的最好借鉴

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目前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积极尝试的创新教学方法,成功案例很多。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学生李春萍的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三宅瓷舍》(指导教师黄宗池),由于其设计理念的新颖、设计形式的古朴而入选“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再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学生叶宁的设计作品《自然的味道》(指导教师黄宗池),从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各种碟、碗、盅、匙,乃至包装使用的芦秆、草绳,无不充满乡土气息,足见其在设计过程中深入生活,高于生活,该作品最终荣获“2014年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优秀奖”。近几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积极探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先后担任中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奖证书设计、广东省第十二届农民体育运动会吉祥物设计;在广东设计之星大赛获得金奖、铜奖,在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得银奖,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得银奖,在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获得优秀作品奖,在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第二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中获得银奖,等等。

四、校企合作搭建“教、学、实践”基地平台

如何让“教、学、实践”综合教学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位平面设计教师都务必深思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校方和企业双方的教育培养合作,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为实践性教学创作提供稳定的良好环境,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

2.校企双方在培训合作上搭建广泛的合作空间,校方可以为企业提供设计人员培训,辅导专业理论知识。

3.企业可以为教师现场实习和参观考察提供便利,教师在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结合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灵活的授课手段,力求用活教材,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课程,能使学生充分深入到平面设计的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真题设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承担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又解决企业的市场需求。

5.积极与企业、会展业等外界沟通联系,学生的作业可以直接参加投标和展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荣誉感,学生能认识到不是为做作业而学习,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利用寒暑假期,安排专业老师和学生,到对口企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了解企业与商业的关系,理解和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精髓作品,为日后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总之,“综合性”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可行

目前艺术院校在学科改革建设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设施,平面设计师资队伍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教学改革、教学应用及提高,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保障。多年来,各艺术院校也与多家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如果教师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设计人员能通过“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基地平台更紧密地配合,就能使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上成长得更加快速,让他们在走入社会之前就具有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定能力。这是体现高校的“开放性”“实践性”“协同性”与“创新性”,适应设计行业新环境、新需求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第五篇: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制造是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本文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研究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的新实施方案。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已提升为国家主攻战略方向,伴随着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应加大智能制造需要的智力投入和人才培养[1]。而培养大量适应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应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本文系统分析了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素质要求,研究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思路。

1、智能制造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分为五大领域,即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工业网络、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管理,是集成了制造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数字化制造、精益生产、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绿色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1];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将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一个“智慧工厂”[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现代传感技术、装备制造技术、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数控编程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现实与拟人化智能技术等。是装备制造技术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因此,智能制造对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如下新技术技能要求[3]:

(1)具有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知识技能如CAD、CAM、CAE等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

(2)需要掌握更多的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

(3)需要更多地关注工艺布局、工艺实施、工艺优化,掌握CAPP、PDM、加工过程动态仿真这些新技能。(4)需要具备智能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如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具的运用。

2、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无法适应智能制造业的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首先,危机意识不足,推进力度参差不齐,各校普遍认为智能制造还远未开始。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工业2.0水平,部分接近或达到工业3.0水平,因此,我国制造业普及工业2.0的路还没有完成、补齐工业3.0的基础还没有夯实,在如此低水平的基础上推行工业4.0,瞻前顾后并止步不前。因此,对接智能制造、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其次,一些新设立的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放下身段,无视其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将学科体系片面倾向于学术型和研究性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由于双师型师资缺乏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另一些学校虽然开办了针对智能制造的专业方向,或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若干智能制造的相关课程,但由于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不明确,无法充分对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最后,智能制造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系统管理等新知识与新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广、跨度大,而各校工科各专业普遍以教学学院为单位分设,尽管一些学校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大平台,但教学学院的传统建制造成了师资、技术和资源的割裂,不利于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教师参与地方企业的科研活动少,实践经验不足,对地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缺少了解,造成很多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建议

3.1 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年的办学过程中,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的定位逐渐清晰,但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的有效措施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应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开设应用导向的课程[1]、注重实践的教学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应调整与转变校企合作思路,打破校企合作壁垒,拓展多边协作,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课程、实训以及师资中,从机制、理念、课程体系、培养路径、质量评价标准、企业参与程度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升级和深度变革。同时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双创成果带给产业,满足其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

3.2 统筹通与专的关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夯实机械类学科的专业基础,拓展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知识。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成长必备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整合教学内容,在传统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构建适合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机械类专业学科、专业大平台。其次,以智能制造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细分专业方向。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面广、跨度大,面面俱到、全面学习与掌握智能制造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应着力于面向区域和地方智能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抓住核心技术,明确能力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通与专”教学内容,既要保证所有学生对智能制造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又要细分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岗位群,针对关键技术应用开设不同专业方向。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PBL、项目教学法等。让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向“知识引领者、技能培训者、人才开发者、职业教练和心灵导师”转变,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4];其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网络在线课程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为专业基础课程和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搭建平台,如MOOC、SPOC、微格教学等;最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通过辅导、引导最后考核,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4围绕关键技术,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应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育人模式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的培养过程,强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重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持续全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5]。通过产教融合计划,与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如SIEMENS、ABB、GE和FANUC等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逻辑控制系统(PLC)、离散控制系统(DC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等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的实训[6],实现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信息与通信的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开发编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提升[7]。

4、结语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教育应准确把握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新变化、满足智能制造人才知识能力的新需求。为此,本文针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筹通与专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产教融合,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等改革思路,以培养出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下载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合集)

    摘要:当下,人们普遍认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又面临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

    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论文[范文大全]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一)综合性强税法是一门集会计、法律、财政和税收管理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想学好税法课程,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必须具备法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知识背景。......

    集控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论文

    一、用整合的观念设计新型课程体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结合集控运行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标准,规范”为基础,以能力......

    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应用型经济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一、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1.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经济数据据显示,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38 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中国外......

    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一、建设基础 (一)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将精力主要投入本科教学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鼓励高......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