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能力的角度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语用能力的角度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语用能力的角度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论文》。

第一篇:从语用能力的角度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论文

一、引言

关于语用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阐述。Bachman将语用能力分为施为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何自然则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而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可见,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就日语专业学生而言,除了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外,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日语教师,更要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列入教学目标,并积极探索日语课堂中语用教学的新思路。

二、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学理念。目前,很多高校在制定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时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语言能力观,即认知语言能力是由相互独立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组成。这种理念表现在教学大纲上就是对学习者语言能力按语言知识和技能分项定量描述。同时,教学大纲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是以词汇量、语法项目数等量化原则来描述。显然,这种教学理念忽略了作为语言交际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语用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词汇和语法势必会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会成为考试测评的重要标准。其弊端就是,培养出的日语人才只懂语法,不懂得语言的灵活运用。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树立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对于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这一点,由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制订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或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提出了“以行动为导向”教学理念,对能力的表述采用了“Can Do”的方式,改变了过去以词汇量和语法项目数等量化方式界定语言能力的模式,把外语学习者看作是社会个体,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完成的任务,使得对外语学习者语言运用水平的描述更为客观和外显,便于理解和操作,为评估和认证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指导性框架,对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理念对欧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语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值得我国日语专业,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借鉴。应用型人才就是要适合社会的需要。因此,以相对具体的语言活动来作为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更具有实际意义。

2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一些院校的日语教学仍然是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基于高校日语专业授课对象多是日语零起点的学生这一特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把语音、词汇、语法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语法的讲解和训练也主要集中在形式和语义上,对于语用功能讲解较少。例如,日语中被动语的一个重要的语用功能就是避开动作执行者,避免自己承担某些责任或把矛头指向别人。但很多教师在讲解被动句时,只把被动句的类型、形式作为讲解和练习的重点,很少强调被动句的语用功能。所以除了翻译练习中汉语原文部分出现被动句的情况外,学生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很少有意识去使用被动句。此外,关于目的语的语用原则等语用知识,很少有教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种言语行为时,往往先介绍日语中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常用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教材中会话材料进一步加深对相关表达方式的印象,再通过练习牢记相关的句型表达等。至于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表达,教师很少做解释。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往往会不分语境把言语行为与相关句型对号入座,产出的句子生硬、不自然,有时甚至还会让对方产生误解。

语言是在具体的环境中使用的,根据环境的不同即便是同一种言语行为也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语言使用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这种应变能力就是语用能力。日语中的表达大多委婉、含蓄,隐藏着弦外之音,让人难以琢磨。这也是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的一个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语用能力就是使用和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因此,作为日语教育者,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把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引入课堂,积极开展有效的语用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元语用知识、语用规则,明确要求学习者注意某一形式,并对元语用规则进行讨论和总结。

3教材。以基础日语教材为例,国内很多教材大都把重点放在句子的基本结构上,即以句型为主,把语境、语篇放在其次,或根本没有从这一角度加以考虑。练习的形式以替换、选择、填空、翻译类居多。教材中出现的会话多是为了呈现语法规则编写的,有些情景的表达难免不自然。此外,很多教材中对于语法知识的讲解缺乏语用方面的说明。周新平、陈俊森在《RA用榆视点力、白中国因日本教材人因一考察方含中心泛》一文中从语用学的角度考察了旧语教材语料库中收录的《新编日语》《新编基础日语》《基础日语教程》《新大学日本语》的指导情况。结果表明,这四套教材在语用功能方面指导不足。纵观国内日语专业课教材,整体存在语用学方面指导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词汇、语法或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时,应该注意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补充说明,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4考试测评。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评价多是以学期末考试为主。考试的形式以笔试类居多,而且无论哪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中几乎都有单词读音、语法单选题、句子翻译类题目。试卷内容大部分是对语言知识的考查,能够考查学生语用能力的题目很少。判断一名学生作为日语应用型人才是否合格应该从语言交际能力的综合角度去考核,而不仅仅考虑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了使考试成为更客观、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有必要对传统的考试内容及形式进行改革。以高级日语课程的考试为例。高级日语是一门综合类课程,一般在日语专业三年级开设。在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进行多种语言活动。因此,高级日语课程的考试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笔试试题中一般只有阅读理解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推理能力,对于实际语言交际中的应变能力很难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考试形式上可以考虑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进行。在口试环节,可以给学生布置交际任务,让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语言活动。当然,任务完成的好坏不能单纯地用词汇、语法的正确性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是否得体,是否符合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规约等。

三、结语

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要。语用能力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广大日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深入到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考试测评的各个环节。

第二篇: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

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

预设也称“前提”、“先设”。这是最早由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在1892 年发表的“On Sense and Reference”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被斯特劳森(Strawson),一位英国语言学家,发展这一概念。并且将其的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斯特劳森将预设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预设通常被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一、语用预设的定义

语用预设,也被称为语用前提,这一的概念最早是由Robert Stalnake提出。他认为,语用前提是话语表达和理解的内在隐含共识,也是说话人在组织语言信息时所设定的前提关系。Stalnaker(1974)认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通常来说,语用预设被解释为是交流双方都已知的信息,或者是至少能通过交流上下文可以得出的信息。在交流中,有些信息通常被认为是已知的不需要单独陈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语用预设。这种方式可以使交流更简洁而且高效。

何自然教授(1997)曾定义语用预设是指“有关的前提关系”。“前提”暗示预设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在言语结构上,根据逻辑,场景,交际目的,社会关系等推断出话语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特征

合适性和共知性是Levinson和何自然(1998)为语用预设总结的两个基本概念和特征。语用预设必须依赖于语境,其合适性就是指预设要与语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合适性是与语境紧密结合,前提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如:老师对学生说:

(1)课代表收一下作业。

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有一些了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的。比如,班上确实有一位课代表,老师之前确实布置了作业,等等。

共知性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的知识系统的,说者先设定的某些特定信息若是想要被理解,接受者必须具备先设信息的相关知识。共知性其实交流双方能互相理解,达到共鸣的先决条件。广告语的预设达到效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观众能理解广告的含义。任何一个语用预设,都应该,且必须,能让交流双方相互理解且产生共识。如:

(2)A:“美剧冬歇要结束啦”

B:“太好啦我又可以继续看破产姐妹了”

这里的共知性是,美剧冬歇导致美剧破产姐妹不能播放。这是双方理解彼此的基础。

此外,语用预设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

单向性这里是指语用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来说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语用预设只对与说话人而言存在。语用预设并不是共享的,也不是设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对语用预设进行建立,修改和订正。如:

(3)A:“你知道李荣浩这周要踢馆么?”

B:“踢馆?什么意思?李荣浩是谁?”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说话者A假想的预设,即说话者B知道他所指的节目,这个前提并不存在,所以导致对话不能继续下去。这正是说明了语用预设的单向性。

其次,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是带有想象和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一定的真实性或者正确性。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关,也同说话人有关。Leech把语用预设解释为“在说X的事说话人理所应当的认为Y是真的”。

最后,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预设的部分是隐藏的而非暴露的。

很明显,利用语用预设这些特点,可以衍生出交际所需要的策略性。而广告用语的设计对语用预设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策略性。

三、广告用语预设

广告语言是功利而且商业化的语言,特点是精悍,煽动力强,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人们去购买其所传播的产品和服务。语用预设就可以尽量完善广告相对简短的,它能够帮助广告好的达到其交际目的。

(一)事实预设

Tanaka曾指出观众对于广告的内容普遍持有一种不信任感,其焦点主要在于广告是否含有夸大的成分。考虑到存在这样的心理,广告商应该尽量避免在广告中过度吹嘘他们的产品,以免引起观众的反感。广告的可信度与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决定息息相关。但是,倘若消费者接受的讯息包含着难以反驳的事实,那么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就会受到微妙的影响甚至改变。就如同俗话所说,“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能够让广告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力。如:

(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De Bierres)

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所以这句广告词通过对钻石的事实描写,加入钻石本身附带的情感价值,能更大的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5)全心全速全球。(EMS)

EMS是邮政特快专递服务。它是中国邮政提供的一种快递服务。该业务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际、国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资料和物品。由以上的产品介绍可知,广告词中的“全心“对应的是”“ 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资料和物品”;“全速”对应的是”优先处理权”;而“全球”则是对应“国际快递邮件服务”。这样与事实联系紧密的广告,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

(二)信念预设

广告对消费者施加影响目的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往往受到世界观、人生信念、对具体事物的看法等的支配。因此,广告用语经常采取的一个较为深层次的做法就是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信念或看法。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就体现了广告制作者的这种策略。

(6)情系中国结 联通四海心(联通)

第三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区急需高级产业型应用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呈现出供求不均衡现象。尽管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中,但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也是影响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针对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改善意见,谈谈如何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能力;转型发展

2003年,教育专家将我国高校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及职业技术型三种基本类型[1]。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为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科研型高校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级产业型人才不仅在我国发达地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样体现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上。但观之市场人才需求,却能发现其缺口量大,但人才却无法对应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专业。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最终选择改行,致使人才供求环节不平衡,从而制约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在这其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常使得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屡屡受挫。于是大量的学生在遍寻不着适合的工作时便会怀疑自身从而放弃四年所学,常常最终加入更具有企业针对性的培训机构学习,改行发展。而这样的发展路径对于地区经济而言是不利的,这与教育中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倾向定位不严谨、不准确脱不开关系,再则,学生于高校学习中所受实践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其就业中的表现,也是行业人才数量不均衡的一个诱因。调查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模式可以发现现行教育的弊端[2]。一是专业实践课程占比较低,而学校的通识教育往往占到50%,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会占到20%—30%,真正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一般为10%左右,甚至有继续压缩课时的趋势。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大量的基础课程在教授理论之后却无法与实践应用结合。三是校企联合往往成为学生最后一学年中的实习经历,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比最少,远不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四是以传统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桎梏了实践教学所能发挥出的真正影响。上述教育现状与教育工作者整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僵化是分不开的。观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衡量应用型教师的能力标准通常为以下三种情况[3]:一是具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同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着行业先进技术,能够实现理论与应用双重教学目的;三是具有教师与职业双重资格认证。在相对重视教学能力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于聘用教师各方面尤其在教学能力上把关严格,会有试讲试教考察。但在大学阶段,囿于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教师的学历、资质、理论知识的要求严重盖过了对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在学术型院校中或许有益处,而在应用型院校中只会适得其反。

一、完善校内体制,促进基本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基本职业要求,高校内部必须加以重视。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不仅要具有完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能够制定教学目标、沟通师生、协调教学内容,合理地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完善校内教育体制、改革用人标准、精准考核目的能够保障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其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要建设和谐统一的机制体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的校内各部门,如人事处、行政教学等辅助部门统一协调好教学工作,保障教师有能力提升的环境与途径。二是要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由辅助部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以及行业要求制订细节完备的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并考虑用人标准的改革,加大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人才招聘,提高社会实践技能强的兼职教师等,创建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三即根据具体实行的教学效果构建科学的教学标准、聘用标准、考核标准。促进教师间良好的竞争氛围,以提升教学质量。四是要在具体提升教学能力方案中分层次制订详细计划,根据教师以及专业特点系统性地整体提升教师能力。五要在考核标准中细化其单位考核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考察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单个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仅要考察单一教师的能力如何,同时将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入大的目标中,以团队协作的力量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其人才培养重点在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塑造,由此带来的显著影响便是对于应用型教师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合理看待现行市场标准,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有益。高校必须彻底改变原始的教师聘用标准,以更切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教师为首选目标,并为教师制定具有保障作用的用人体制。其人才引进标准需要学历、科研成果与教学能力并重,建设多元评价体系,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详细实施策略如下:一是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引进。高校多与企业联合,并在合作过程中广泛寻找具有高学历、高技术能力的人才,理论上可将在行业、企业中工作多年,具备学历高、职称高、技术能力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丰富的人才扩充进应用型师资队伍中来。二是将行业中的专家、经理人等具有高层次应用技术能力的人才请入高校,开展实践知识、经验教学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三是为在校内任职教师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师能力培养中心,深谙教育学理论,能够结合实际完善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方案。同时能够体察社会动向,积极改革制订教师能力培养计划。根据教师自身特点,相应补全其所欠缺之处。如理论知识不够完备的,通过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其专业性;对于基础教学能力不足的,以团队互助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基本教学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技巧比赛等;对于未出国教师,要提供其与国外教学经验接触的机会,构建国际交流平台,促使在职教师不断进步。

三、积极推动在职教师转型,提升自我创新与学习能力

目前地方高校在职教师具备一定水准的应用教学能力的实为少数,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必须推动教师积极转型。相应的实施策略如下:一要根据教师各自特点分层次、分批次进行转型培养。重点转型培养对象为毫无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型教师,应与企业联合,进入行业内部培养3—5年,增长其行业应用经验。其次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但年限不长的教师,与第一批转型培养的教师一起实施长期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利用3—5个月时间进入企业实践培训。二要统筹规划具体的转型策略。根据行业特点、专业发展方向、教师自身限制等规划详细的转型方案,并由相应的学校部门审核教师意见,做到分类、分层次、落实具体的培养目的。三在落实转型培训工作中,校方应鼓励教师积极性,并建设相应可见平台以供教师转型培训。如通过建立校内职业培训、与企业联合挂靠培养、科研合作、创建校办企业、构建海外平台等多种方式。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清楚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厘清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大势,不能过度保守亦不能冒进,合理体察社会动向才能安全度过经济转型期,这是为学生负责,也是为地区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1]姚吉祥.国外院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5):59-62.[2]陈飞.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1,(4):76-79.[3]陈立万.论地方转型高校应用型教师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22):81-83.作者:甘甜 于丹 郭姣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第四篇: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内容摘要]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模式,既能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应用能力。

[关键词]平面设计;校企合作;学以致用

一个合格的平面设计师的职业能力需要具备两点: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平面设计职业技能。为此,专业教育务必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习计划、真题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既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避免培养出理论不全面、实际操作能力低的学生。

一、平面设计理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平面设计专业教育的理论课程设置要使学生获知平面设计的一般规律,系统掌握视觉传达基础理论。无论是设计的整体构想、构图布局、色彩协调还是文字配置都能深刻植入脑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掌控,才能指导和胜任平面设计工作的专业需要。目前的教学现状显示,由于沿用原有教学模式,教学创新不够,学生对平面设计意义认识不足,使教、学、实践脱节。专业教师必须首先做到理论与实践牢牢结合,才能编制出高水平的平面设计理论课程教案,才能让学生学而顿悟,形成平面设计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一生受用。

二、平面设计技能教育务必学以致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企业、客户需求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精良、素质过硬的专业设计人员远远不够,经常有设计人员对企业所需不知从何处入手,专业技能脱离实际,不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大批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知识的人才。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要循序渐进,教师应结合大量真实、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学以致用,特别是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培养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积极输送更多的出类拔萃的平面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情商与沟通能力,使其具有正能量的艺术设计鉴赏力,从而才能使其成为大胆又含蓄、智慧又谦和、热情又耐心、善解人意又坚持原则的高情商设计人才,才能更好地了解国际、国内市场潮流,了解企业、客商的实际需求,更好与制作者、生产者沟通,设计出理想的作品,获得客商的满意,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成功案例是“教、学、实践”创新的最好借鉴

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目前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积极尝试的创新教学方法,成功案例很多。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学生李春萍的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三宅瓷舍》(指导教师黄宗池),由于其设计理念的新颖、设计形式的古朴而入选“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再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学生叶宁的设计作品《自然的味道》(指导教师黄宗池),从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各种碟、碗、盅、匙,乃至包装使用的芦秆、草绳,无不充满乡土气息,足见其在设计过程中深入生活,高于生活,该作品最终荣获“2014年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优秀奖”。近几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积极探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先后担任中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奖证书设计、广东省第十二届农民体育运动会吉祥物设计;在广东设计之星大赛获得金奖、铜奖,在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得银奖,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获得银奖,在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获得优秀作品奖,在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第二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中获得银奖,等等。

四、校企合作搭建“教、学、实践”基地平台

如何让“教、学、实践”综合教学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位平面设计教师都务必深思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校方和企业双方的教育培养合作,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为实践性教学创作提供稳定的良好环境,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

2.校企双方在培训合作上搭建广泛的合作空间,校方可以为企业提供设计人员培训,辅导专业理论知识。

3.企业可以为教师现场实习和参观考察提供便利,教师在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结合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灵活的授课手段,力求用活教材,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课程,能使学生充分深入到平面设计的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真题设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承担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又解决企业的市场需求。

5.积极与企业、会展业等外界沟通联系,学生的作业可以直接参加投标和展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荣誉感,学生能认识到不是为做作业而学习,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利用寒暑假期,安排专业老师和学生,到对口企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了解企业与商业的关系,理解和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精髓作品,为日后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总之,“综合性”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可行

目前艺术院校在学科改革建设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设施,平面设计师资队伍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教学改革、教学应用及提高,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保障。多年来,各艺术院校也与多家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如果教师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设计人员能通过“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基地平台更紧密地配合,就能使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上成长得更加快速,让他们在走入社会之前就具有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定能力。这是体现高校的“开放性”“实践性”“协同性”与“创新性”,适应设计行业新环境、新需求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第五篇: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制造是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本文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研究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的新实施方案。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已提升为国家主攻战略方向,伴随着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应加大智能制造需要的智力投入和人才培养[1]。而培养大量适应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应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本文系统分析了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素质要求,研究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思路。

1、智能制造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分为五大领域,即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工业网络、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管理,是集成了制造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数字化制造、精益生产、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绿色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1];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将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一个“智慧工厂”[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现代传感技术、装备制造技术、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数控编程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现实与拟人化智能技术等。是装备制造技术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因此,智能制造对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如下新技术技能要求[3]:

(1)具有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知识技能如CAD、CAM、CAE等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

(2)需要掌握更多的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

(3)需要更多地关注工艺布局、工艺实施、工艺优化,掌握CAPP、PDM、加工过程动态仿真这些新技能。(4)需要具备智能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如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具的运用。

2、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无法适应智能制造业的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首先,危机意识不足,推进力度参差不齐,各校普遍认为智能制造还远未开始。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工业2.0水平,部分接近或达到工业3.0水平,因此,我国制造业普及工业2.0的路还没有完成、补齐工业3.0的基础还没有夯实,在如此低水平的基础上推行工业4.0,瞻前顾后并止步不前。因此,对接智能制造、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其次,一些新设立的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放下身段,无视其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将学科体系片面倾向于学术型和研究性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由于双师型师资缺乏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另一些学校虽然开办了针对智能制造的专业方向,或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若干智能制造的相关课程,但由于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不明确,无法充分对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最后,智能制造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系统管理等新知识与新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广、跨度大,而各校工科各专业普遍以教学学院为单位分设,尽管一些学校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大平台,但教学学院的传统建制造成了师资、技术和资源的割裂,不利于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教师参与地方企业的科研活动少,实践经验不足,对地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缺少了解,造成很多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建议

3.1 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年的办学过程中,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的定位逐渐清晰,但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的有效措施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应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开设应用导向的课程[1]、注重实践的教学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应调整与转变校企合作思路,打破校企合作壁垒,拓展多边协作,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课程、实训以及师资中,从机制、理念、课程体系、培养路径、质量评价标准、企业参与程度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升级和深度变革。同时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双创成果带给产业,满足其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

3.2 统筹通与专的关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夯实机械类学科的专业基础,拓展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知识。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成长必备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整合教学内容,在传统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构建适合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机械类专业学科、专业大平台。其次,以智能制造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细分专业方向。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面广、跨度大,面面俱到、全面学习与掌握智能制造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应着力于面向区域和地方智能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抓住核心技术,明确能力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通与专”教学内容,既要保证所有学生对智能制造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又要细分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岗位群,针对关键技术应用开设不同专业方向。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PBL、项目教学法等。让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向“知识引领者、技能培训者、人才开发者、职业教练和心灵导师”转变,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4];其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网络在线课程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为专业基础课程和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搭建平台,如MOOC、SPOC、微格教学等;最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通过辅导、引导最后考核,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4围绕关键技术,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应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育人模式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的培养过程,强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重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持续全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5]。通过产教融合计划,与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如SIEMENS、ABB、GE和FANUC等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逻辑控制系统(PLC)、离散控制系统(DC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等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的实训[6],实现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信息与通信的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开发编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提升[7]。

4、结语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教育应准确把握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新变化、满足智能制造人才知识能力的新需求。为此,本文针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筹通与专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产教融合,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等改革思路,以培养出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下载从语用能力的角度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语用能力的角度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对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指出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日......

    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合集)

    摘要:当下,人们普遍认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又面临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

    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论文[范文大全]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一)综合性强税法是一门集会计、法律、财政和税收管理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想学好税法课程,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必须具备法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知识背景。......

    集控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论文

    一、用整合的观念设计新型课程体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结合集控运行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标准,规范”为基础,以能力......

    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应用型经济管......

    从跨文化语用失误谈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论文关键词: 语用失误 大学英语教学 语用能力 文化教学论文摘要: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频繁地出现语用失误,语用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如何通过培养......

    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浅谈专业特色活动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摘 要】实践育人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实践育人有利于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