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09:0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本站推荐]》。

第一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本站推荐]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

点击数:497 文章录入:zhangxin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5期

摘 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现状入手进行剖析,紧扣纲要,精神,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相应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对策;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急剧增长,学科专业数量的快速增加,其师资队伍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1.总体数量不能较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近10余年来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623万发展到2009年的2826万,而在岗的教师数量却没有按这样的速度同步增长。教师的总体数量明显不足。过去几十人的课堂,现在变成了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使得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难以操作,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课外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也变成了粗放式。在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上,普遍出现一个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地方本科院校更加明显与突出。

2.师资队伍结构制约队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了缓解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从而使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总体结构不尽合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40岁以下教师平均占59.7%,35岁以下教师占47.7%,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些青年教师都是在急需教学人手的情况下被引进的,所以一般都没有经过助教的环节而直接走上讲台授课,所以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难免会影响教学质量。

3.新增专业的师资队伍制约着专业建设

1998年国家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又经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数量都已实现了倍增,在专业建设的硬件建设上各高校都能按国家新增专业建设的标准来建设,但是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却难以一下子解决,由此带来了师资队伍制约专业建设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限制了这类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4.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亟待加强 目前,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部分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不仅有个人原因、还有学校原因、更有社会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部分青年教师思想境界不高,集体荣誉感不强,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对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业心、自豪感;缺乏艰苦奋斗及敬业爱岗精神,职业情感淡漠;在学术上则表现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存在着学风不正,学术道德缺失等问题。

5.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在2007年接受《教育与职业》采访时指出:“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至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企业及工程实践的有效沟通与共同语言”。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丰富优质的工科生源是中国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但是,根据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n~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这说明我国的工科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工程能力亟待加强,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这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而目前中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尽管学历水平在提高,但是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社会经验,从而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6.队伍稳定性不蚀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明显差别,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教师队伍在流动中入不敷出,“孔雀东南飞”,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给这些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增加了更多的困难。

7.教师考核与激励的有效性不足

近年来,各校普遍开展岗位聘任制,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对科研和学术成果的考核计量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考核难以定量,造成评职晋级考核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1.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聘用制度。地方本科院校要针对现行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不断完善聘用制,建立符合本校办学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改变教师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的模式,有利于改变过去那种身份管理的封闭式教师管理模式,并且可以将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变为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现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和潜能。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师资队伍管理要从分析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不足入手,找出影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改善队伍结构,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站在优化的队伍结构基础上正确分析并把握教师的心理状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有效激励,实施“以岗定薪、按劳分配”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资队伍的聪明才智,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激发师资队伍活力要实现有效激励,一要完善分配机制,改革奖励办法;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要阶段性地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二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名师及骨干教师的评选、奖励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专业素养,整体优化教师队伍。

三是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提升培训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的培训。教师培训要以在职为主,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促进教师的工程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侧重于对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增加教师的实践经历、延长教师在企业实训的时间、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提高教师科研转换为教学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培训时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加强师德教育,更新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是建立高校师资队伍人才流动机制。突破封闭式静态管理模式,形成有利于教师良性合理的流动、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的动态调节管理机制,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高校需要新增教师或补缺时,应改变过去从应届毕业生中选留的传统作法,而要通过媒介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向社会公开招聘,广泛吸收社会各届的优秀人才走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岗位,从而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历和“近亲繁殖”学缘结构不优的问题。同时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互聘、联聘教师,鼓励学生互相选课,互相承认学历,共享优质教师资源;面向科研机构和企业招聘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的人才资源,对学有专长、身体健康、事业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老教师,采取各种形式返聘,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通过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积极聘任国外大学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兼职任教、讲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此外还可采用定期聘任和终身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制。打破教师职务聘任的大锅饭,实行竞争上岗,做到能者有其位、庸者无其岗。为此,应采用定期聘任和终身聘任相结合的用人机制。终身聘用者的数量不宜过多,只对那些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教授实行终身聘任,其余的皆为定期聘任。

2.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要加快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队伍建设。一支队伍能力强弱、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带头人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强对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做好学科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选拔聘用机制。一是坚持公开、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通过严格的选拔办法和程序,保证把学科专业内最优秀的教师选为带头人;二是明确待遇和责任,既要从待遇上明确给带头人的津贴,又要从职责上明确对带头人的要求;三是实行考核滚动制,明确考核指和要求,定期考核,动态选聘,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保持带头人队伍的活力和水平。其次要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提供优质的工作条件。一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科专业带头人顺利成长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宽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科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扩大他们的知名度。三是优先考虑和安排学科专业带头人出国考察、留学进修,使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跟踪其学科专业发展动态。

二要注重教学名师队伍建设。

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选聘标准要求教学、科研都比较强,可能还比较多地注重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这将不利于那些教学上很优秀但科研不够突出的教师的选拔与培养。为了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带头作用,可以设立教学名师的岗位,以求在教学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地方本科院校要借国家的政策之势,做好学校内部名师的遴选工作。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遴选指标体系,并在操作时遴选出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有代表性名师,在学校内树立名师标杆、发挥名师效应,明确名师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作用与地位。为保障各级各类教学名师评选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学校要制订遴选、推荐的指标体系和评选办法,组建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委员会,开展具体评选工作。学校制定相关规定,对评选出来的校级教学名师给予奖励或津贴补助,同时也要像学科专业带头人那样,严格考核、动态选拔、滚动管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组织名师开展示范性教学,发挥名师的传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带动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水平。

无论是建立在课程组(群)还是专业教研室,无论是面向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教学团队,其核心任务都是本科教学,要真正实现教学团队的示范功能,在实践中就必须注意到一些重要的原则:团队的构建体现教学的基础地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教学团队的构建平台无论是课程(群)还是专业,都是本科教学最基本的元素,这是遵循教学规律的选择,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在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基础上,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沟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实践,真正达到整合教师力量,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基础地位。团队的组织要有恰当的模式。当前,大部分高校以课程组(群)或专业为平台构建教学团队,由于原有基础相对扎实,均取得较好成效。考虑到辐射范围,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以专业、交叉课程为核心或平台构建的教学团队。同时还应注意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实验及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建。这样,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就会达到多层次、多结构的发展局面,从而全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团队的遴选和考核要有必要的条件或严格的标准。以必要的评审和严格的中期评估、结构评估为引导,促进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多出改革与研究成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教学团队建设的真正受益者。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要注重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组建团队,就是要充分实现个体力量的整合和互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负责人起着关键作用,以平等竞争、能者为先的原则来选拔和培养团队负责人,通过公开条件、公开选拔程序、公开任务及考核标准、公开应聘人的业绩成果等,真正实现能者上、劣者汰,努力营造一种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团队负责人要完善考核制度,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对于具有业务潜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骨干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培养力度,以便形成合理的梯队。团队负责人应具有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是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最好是“双师型”教师中的优秀者。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要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建设要有利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内容体系相结合,形成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师与学生、内容与方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校学科专业资源优势,形成优秀教学队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教师队伍也快速增加,致使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建立督导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举办师德报告会、开展教风评议活动等各种方式方法来增强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树立青年教师的师表形象,增强他们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自豪感、紧迫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设立师资队伍建设基金,强化基础培训,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应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基金,用于教师的进修、学习、学术活动、人才引进以及教研、科研基金等开支。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资源,采取更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搭建教师培训平台,提供必要教师的经费和条件保障,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通过组织青年教师下实验室,去企业带队实习或参加科技研发,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经历。制订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措施,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内教学研究、科研基金申报和校外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大培养和考核力度,对工作量、教学成果、论文著作、获奖情况和实际贡献等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价,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重视解决青年教师在图书资料、科研用房、实验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举办各种教学技能竞赛,专题讲座、研讨,鼓励青年教师研究课题,开展学术争鸣,激发青年教师钻研学术的积极性,提高青年教师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同时实行教学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

3.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力度

目前,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一般教师的引进和补充已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而紧缺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这样的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突出的学术成果,能在本学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能把握本学科的前沿与发展方向,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引进后,这些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很快就可以成为学校本学科的“帅才”或“将才”。引进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全新观念吸引人,以求贤若渴、锲而不舍的赤诚精神打动人,以开拓进取、高效便捷的超常服务感动人。引进人才工作应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逐个学科专业进行分析论证,制订每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时间表,从而制订全校引进人才具体计划,使人才引进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多渠道、多信息、多选择,既确保计划的落实到位,又保证人才引进的质量。

4.做好稳定优秀人才的工作

当前,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是不可阻挡的一个趋势。因此,在高度重视师资引进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留住人才是保持应用性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稳定的重要任务。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稳定人才的有利条件,才能吸引人才、引进人才。要做好人才的稳定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流动”的关系问题,要保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创造一个优越的“硬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就要营造学校各级干部适才、爱才、惜才、大胆用才的良好氛围和政策保证。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能否使得已有的优秀人才不流失,除了教师个人本身的主观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是否具备优秀人才集中精力工作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政策条件,是否具备良好的事业平台、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海龙,长春工业大学质量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王占礼,长春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质量工程办公室主任,教授。

第二篇: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论文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1.独立学院的性质与特征。

独立学院的显着性质与特征在于其独立性。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规定,独立学院要求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等。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因此经费相对有限。独立学院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源特征。各省市独立学院学生大都是在本科第三批录取。因此,独立学院应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独立学院它区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它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其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就业岗位。这种定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既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客观条件,也避免了与传统高校的专业竞争,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的。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

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及其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

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

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

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应该建立能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的,符合自身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定位的师资队伍。

第一,独立学院师资以聘请母体高校师资为主,应积极支持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到外校进行培训学习、研讨和交流,在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调动教师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青年教师和独立学院自己培养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态度和教学经验上有所不足,建议独立学院经常邀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或是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学,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或是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应该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培养一批具有“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

第三篇:学术论文-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理论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从高等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教育观念等方面揭示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得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而又促进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实现途径、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人才培养“双证制”与教师素质“双师型”模式、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2+2”学分互认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解剖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研究,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论文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第四篇: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立项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多样化,它的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理念、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和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教育,这受到 50 年代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面临三个转变,即:“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也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的角色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由专科医生到需要大量全科医生。本科生由大城市大医院需求转向城市基层和农村社区需要。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动摇了我国五十年来的传统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统治百年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反思与改革,以便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完善学校的功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针对地方本科医学院校,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1

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目的:

通过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落实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和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围绕应用二字做文章,构建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定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以便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内容:

通过对现有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强化“应用”二字,增强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与重组;对现有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进一步完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中国医科大学 2005 年完成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在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上做文章。我们拟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进行探索与实践。目前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到各型、各类医院当医生,但是从事有些特殊的专业需要较长适应时间才能达到要求。针对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短线专科医生,如运动医学、临床病理诊断、心理与精神卫生、急诊医学、眼科与视光学、麻醉学、中西医结合等专科,拟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出专业方向,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大平台与专业方向小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通科护士,而一些短线专科护士非常缺乏,针对 ICU、老年医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康复等专科,拟在护理学专业基础上,建立护理学专业大平台与强化相关专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也有必要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反思,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

样培养的问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计划,首先完成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然后匹配各专业课程体系。分四步实施,第一步继续进行社会需求调查,以便修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后,要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例如:专业或专业方向涉及的必要普通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内容;第三步完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关教材及实验教材的建设;第四步完成匹配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构建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在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基础和专业教学阶段适当减少一些主干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或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在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前8个月进行大临床轮转实习,后 4 个月进行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的实习,既基本保证了原实习要求不降低,又保证了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基本能力的训练;在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按照新确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全面素质教育

为实现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专业素质的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把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坚定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拓宽基础知识的结构:大学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充实新科技、新进展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

3.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原则的渗透,实施 PBL 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投入专项经费,强化创新精神培养。

4.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是为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改革理论课“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本着三基三严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实习中,重点抓好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范毕业实习出科考试方式,继续完善毕业生专业能力考试方法,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构建中遵循强调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和多文化的评价方法,提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实现评价的目标。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逐步建立课程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课程考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重视质性评价的作用,不以一次考试的结果下结论。在基础和专业阶段进行三次综合考试,第一次在完成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后进行,测试以专业基础各主干学科为主;第二次在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后进行,测试以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主;第三次在完成专业实习后进行,测试以实践能力为主。通过实施综合考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注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五、营造氛围,健全机制

为更好的实施项目,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有利改革实施的环境和氛围。

1.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力度。教学基本建设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

2.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建立具有活力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毅力和劲头,重视心理调节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角度使校园文化向体系化、学术化、规范化发展。将活跃学术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术文化活动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的学术修养、文化品味、人格完善、能力锻炼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究阶段:

本研究拟采用实验性研究进行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设计阶段(2005.12-2006.8)

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国内、国外相关方面的资料,了解此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包括社会、用人单位、教师、管理人员等,以便获得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各方对目前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看法和各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

制定培养计划: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调查结果,明确培养目标,修订相应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化,同时,完成教材建设和匹配的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9-2007.8)

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各年级各专业,按照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机选择部分学生参与实施,其余学生按原教学计划做对照。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7.9-2007.12):

全面总结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修订,并继续实施。

预期成果与实践设想:

预期成果:

1、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2、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与内容

4、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计划

5、专业教材

6、著作与研究论文

实践设想:

经过三年的实施和完善,形成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第五篇: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制造是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本文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研究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的新实施方案。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已提升为国家主攻战略方向,伴随着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应加大智能制造需要的智力投入和人才培养[1]。而培养大量适应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应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本文系统分析了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素质要求,研究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思路。

1、智能制造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分为五大领域,即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工业网络、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管理,是集成了制造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数字化制造、精益生产、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绿色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1];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将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一个“智慧工厂”[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现代传感技术、装备制造技术、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数控编程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现实与拟人化智能技术等。是装备制造技术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因此,智能制造对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如下新技术技能要求[3]:

(1)具有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知识技能如CAD、CAM、CAE等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

(2)需要掌握更多的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

(3)需要更多地关注工艺布局、工艺实施、工艺优化,掌握CAPP、PDM、加工过程动态仿真这些新技能。(4)需要具备智能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如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具的运用。

2、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无法适应智能制造业的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首先,危机意识不足,推进力度参差不齐,各校普遍认为智能制造还远未开始。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工业2.0水平,部分接近或达到工业3.0水平,因此,我国制造业普及工业2.0的路还没有完成、补齐工业3.0的基础还没有夯实,在如此低水平的基础上推行工业4.0,瞻前顾后并止步不前。因此,对接智能制造、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其次,一些新设立的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放下身段,无视其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将学科体系片面倾向于学术型和研究性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由于双师型师资缺乏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另一些学校虽然开办了针对智能制造的专业方向,或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若干智能制造的相关课程,但由于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不明确,无法充分对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最后,智能制造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系统管理等新知识与新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广、跨度大,而各校工科各专业普遍以教学学院为单位分设,尽管一些学校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大平台,但教学学院的传统建制造成了师资、技术和资源的割裂,不利于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教师参与地方企业的科研活动少,实践经验不足,对地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缺少了解,造成很多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建议

3.1 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年的办学过程中,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的定位逐渐清晰,但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的有效措施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应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开设应用导向的课程[1]、注重实践的教学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应调整与转变校企合作思路,打破校企合作壁垒,拓展多边协作,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课程、实训以及师资中,从机制、理念、课程体系、培养路径、质量评价标准、企业参与程度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升级和深度变革。同时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双创成果带给产业,满足其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

3.2 统筹通与专的关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夯实机械类学科的专业基础,拓展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知识。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成长必备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整合教学内容,在传统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构建适合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的机械类专业学科、专业大平台。其次,以智能制造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细分专业方向。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面广、跨度大,面面俱到、全面学习与掌握智能制造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应着力于面向区域和地方智能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抓住核心技术,明确能力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通与专”教学内容,既要保证所有学生对智能制造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又要细分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岗位群,针对关键技术应用开设不同专业方向。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探索PBL、项目教学法等。让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向“知识引领者、技能培训者、人才开发者、职业教练和心灵导师”转变,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4];其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网络在线课程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为专业基础课程和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搭建平台,如MOOC、SPOC、微格教学等;最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通过辅导、引导最后考核,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4围绕关键技术,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应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育人模式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的培养过程,强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重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持续全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5]。通过产教融合计划,与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如SIEMENS、ABB、GE和FANUC等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逻辑控制系统(PLC)、离散控制系统(DC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等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的实训[6],实现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信息与通信的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开发编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提升[7]。

4、结语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教育应准确把握应用型、地方型、技术技能型的特色定位,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新变化、满足智能制造人才知识能力的新需求。为此,本文针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统筹通与专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产教融合,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等改革思路,以培养出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下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三江学院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一、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1.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经济数据据显示,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38 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中国外......

    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以培养学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岗位的能力和社会需求......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 目 总 结 报 告 沈阳医学院于2000年至2002年完成“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经过两年实践于2004年获得辽宁省教......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总思路以及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并提出本专业......

    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

    军事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

    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一、建设基础 (一)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将精力主要投入本科教学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鼓励高......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第lO卷第2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期 J0uRNAL OF LIAONINC INSTITuTE OF Sc2008年5月 IENCE AND TECHNOLOcY 文章编号:l008—3723(2008)02—0055一02May.2008V01.10 No.2摘要:阐述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提出“4个模块+4级平台”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