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打造本科教学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二)以审核评估为抓手,推动全面内涵建设
1、切实做好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明年,学校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状况进行评价,它重点关注“四个度”,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虽然评的是本科教学,但看的是全校整体工作。审核评估既是对学校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人才培养等整体状况的一次有针对性的检验,也是对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整体发展的一次全面考察。因此,审核评估对于我校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深入促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一次重要机遇。我们必须以这次审核评估为契机,严格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不仅要在“评”字上多努力,更要在“建”、“改”、“管”字上见成效。要着力在打基础上下功夫,与常规性工作有机结合,把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做细做实。要着力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注重挖掘教学亮点,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打造本科教学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要着力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找在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加以整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四个度”。
第二篇: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论文
一、社会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学要求。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了社会企业的“用人”诉求,这些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会计行业,岗位人员对相关业务的专业、熟练掌握可以为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在知识应用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事业成就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是“应用型人才”始终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认可,特别是高端的应用型人才,更是受到企业的争夺,成为企业储备人才的重点选择对象。这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也是机遇,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改革创新。
二、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可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难以充分发挥。例如,实践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主见和对知识应用的认知,大多数学生都等着老师“指导”,即使一些学生有想法也不愿意表达出来,怕说错、怕被人笑,这样即使老师再努力,也不能将学生推向教学的核心位置,很多时候老师只能被动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讲、细讲,希望学生能多学些东西。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较弱,且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在教学中“忙别的”,比如玩手机、听歌、看小说等等,总之,老师的辛勤“教学”收不到该有的成效,学生的职业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对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成为应用型人才,当面临就业时也是困难重重。
(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学生动手能力差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普遍现象。第一,受初中、高中学习思想影响,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方式、方法改变不过来,重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致使概念、事例等记得很熟,但在实践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第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的影响下,各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实训教学,但是实训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差,不能积极地参与,遇到知识应用时表现得非常被动,很多时候都是老师手把手教着做,否则就不会做。第三,学生不注重社会实践,对于社会有一种陌生感和畏惧感,他们不会主动地寻找社会实践机会,不会自觉地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在毕业后缺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际能力弱,不懂得与人合作,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提高较慢,完成工作较为吃力。
(三)“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
“校企合作”是当前最流行的实训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校企合作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一,学生对于实训教学不重视,认为实训教学只是走走形式,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不能积极表现,不能认真地对待岗位工作,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方面。第二,会计是企业的核心岗位之一,一般校企合作教学中企业很少会让学生真正地接触到岗位的工作,再加之学生对于职业认知的一些欠缺,因此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第三,校企合作教学机会难得,时间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成熟,收获少。总之,校企合作教学中学生没有准备好,对于实训教学认识不全面、参与太被动,失去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收益较小。老师在校企合作教学中引导作用难以发挥,如果不能提前做好动员工作和演练工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实训表现,还会使企业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产生排斥,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喊喊口号,起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三、会计教学改革思路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第一,教学中老师“动口”、学生“动脑”,老师要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研究,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例如,应用语言、事例启发学生探究知识,通过对一些事件的分析掌握知识的应用。第二,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案例教学法、情境设计教学法等,让学生体会职业岗位上知识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发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讨论主体,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改革,要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实训教学中的培养,应将知识的应用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当中。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积累到较为丰富的职业经验。例如,应用多媒体分析、讨论案例,将所学习的知识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对教学参与的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职业岗位的气氛和工作要求,使其在参与学习中能够主动地探索职业知识,积累职业经验。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训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实训的目的、意义等,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使其认真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研究、应用。此外,学校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每一次与社会的“亲密接触”都是锻炼学生的一个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体验人际关系、合作协助工作、团结互助等等职业精神,使其职业素质得到迅速的提升。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多元化实践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降低一些不可控制因素对学生实训教学参与的影响,使学生更充分、熟练地掌握知识的应用。第一,拓展课堂教学,结合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应用。例如,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开展网络讨论,利用网络平台集合学生、老师等多方面的不同观点、不同认知,在讨论、交流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第二,重视多媒体信息工具的应用,一方面,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场景,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关注会计行业的发展,对新闻中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第一时间的研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实践。第三,重视“校企合作”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实训教学,例如角色扮演、校园实训、技能知识大赛等等,通过不同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四,提高“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实训效果,一方面,重视校园实训设施的建设,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最方便的实训机会。另一方面,注重校企合作新模式的研究,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的共赢,促使企业能够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实训教学,为学生提供更能锻炼其职业能力的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申艳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会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86-88.
[2]刘瑾,姜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142-143.
[3]龙丽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07):150-151.
第三篇:浅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浅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
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第四篇: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阐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举措与成效,探索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专业建设背景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分类指导。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3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2009年12月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11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专业结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明确“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基于机电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在专业建设上形成了自身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2.1 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借助2011年我校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契机,专业在建设中以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全面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广东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众多外向型中小制造企业发展对机电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立足广东制造业大省优势和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优势,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融合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继续保持专业传统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以“大工程观”和“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注意将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整合到培养计划中,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逐步形成了“工程认知、工程基础技能实训、工程综合创新训练”为主线的培养链,构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共44周。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我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修订,以工程应用为主线,将传统 “3.5+0.5”的培养模式改为“3+1”的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三大平台课程体系,进一步改变过去专业教学内容划分过细,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模块(机械设计制造方向、数控技术方向、模具设计方向、机械电子方向等),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实训的比重,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深入企业调研,搜集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及相关建议,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制订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拿来就用”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学校要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企业能够“零对接”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为此,我们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多元化教师。一是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企业等地参加工程实践。这是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保障。二是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建立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企业工程师的工程背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项目研究增强教师自身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丰富教学的工程实践经验。
本专业现有教师13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2010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中有3人被评为副教授,2人被评为讲师,3人攻取博士学位,引进博士1人;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人,1人被其他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 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得到不间断的系统实践训练。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发展为契机,投入130万元完善实验室建设;借助已立项的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投入100万元建设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集实验、实训、学生科技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与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东莞市润华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茂名重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4 大胆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已从重教向重学转变,我专业教师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积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包括信号的获取、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等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较强,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产生困惑,不知道所学知识在何处用得上,如何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用工程案例法,将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工程现场发生的事件作为素材,经过概括、整理、描述,最终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材料。如在裂解气压缩机振动故障诊断分析教学中,我们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旋转机械故障的各种形式,而对这些常见故障形式的判别可以通过所测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学生此时会考虑振动信号如何获取,包括选择什么类型的传感器,如何对测得的信号进行调理和处理等,思考的问题不断深入。如何对测得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其中包括什么是频谱图,如何获取频谱图,如何通过频谱图进行故障判断等一系列知识点。这样,通过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拉近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距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以特色专业网站为基础,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网上交流、答疑、互动环境和系统,逐步形成多专业、多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交叉互补的教育模式,逐步开展开放性网络学习与培训,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创造条件。
2.5 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拓展学分计划的实施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我专业认真做好素质拓展中科技与专业技能模块的规划工作,合理设置模块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内容设置上以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主要包括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与科技讲座,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种科技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对于创新实践活动,我们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实践团队,充分利用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学校同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学生学分的计算办法。近两年,本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省级5项,获得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2.6 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专业十分重视课程建设,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安排和专业建设情况,坚持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先建设条件较好的课程,从而带动其他课程的全面建设。目前,我专业已建设数字控制机床、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力争至少有一门课程具备冲击省级精品课程的实力。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材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特色教材。近几年,我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机械设计》《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结束语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我专业将特色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将专业建设成果很好地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中去,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待在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艳芬.CDIO模式下的信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9-41.[2] 施俊侠.基于“3+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的建设与成效[J].科技信息,2011(16):8-9.[3] 黄文勇.质量工程视野下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0(1):43-45.[4] 陈华.工科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与素质拓展[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36-40.[5] 李冰.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0(8):202-205.[6] 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65-67.
第五篇: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原则和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原则和特色(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有关文件及政策学习研究,及对建筑安装企业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行业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标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提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原则和特色。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也是组织教学活动、制定教学文件、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基本依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等文件精神,为确保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建筑安装企业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行业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已在2008级学生中开始实施。
通过调查和论证,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行动领域中相互关联的任务,在建筑安装企业主要有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管理等,在其他行业主要有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工程监理、市场营销、工程设计等。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的基本知识;工程项目的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工艺布置和有关设计计;工程项目施工的基本知识;常用热工测量仪表和常用自动调节阀(器)的原理构造、性能和选用安装知识;工程项目的运行调节和维护管理的基本知识;工程定额和编制本专业工程预算的基本知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编制的基本知识;工程合同、招投标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主要有专业相关工种的基本操作能力;专业工程项目施工图的识读能力;专业工程项目施工能力;专业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能力;专业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能力;专业工程施工与管理软件的使用能力;专业工程项目预算和成本控制能力;专业工程项目运行调试与维护管理能力;专业工程项目设计能力;专业资料查阅和搜集与整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及与他人交流和协商的能力;良好的社会与环境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获取信息与数据处理能力;学习与决策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着重突出对学生上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新时期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政策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1.2坚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标准制定相关教学文件。
1.3充分体现学院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努力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4对毕业生从事的专业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出了完成职业行动领域工作
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专业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来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1.5课程设置在保证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6要按实际的工程项目设置理论和实践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一致,并据此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1.7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的时间和内容。
1.8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原则。根据学分制管理制度,以满足学生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特长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拓展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2.1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2年,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能力;然后到建筑安装企业顶岗实习1年,强化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2教学模式特色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加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对过去的部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高度整合,把专业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设立若干个专业学习领域,每个专业学习领域的内容和形式相对独立,一般为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
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在多功能一体化实训室内进行,使学生处在真实情境之中,模拟各种工作角色,以典型工程项目为教学实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完成独立工程项目每一个环节,包括收集信息、设计方案、施工安装、施工预算及运行调试等工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初步形成基本职业能力。顶岗实习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结合现场实际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2.3课程结构特色
课程结构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其中必修课和任选课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种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目前只有专业课一种类别。
对必修课中的专业课内容进行充分整和,对不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删减,注重基础理论课的实用性,将专业必修课整理成按暖通空调设备安装工程中的七个工程项目划分的七个专业学习领域。某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沿着系统构造组成、系统工作原理、系统的设计计算、系统的施工安装、工程预结算、工程竣工验收、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一条主线组织教学,教学的完整性很强。
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和决策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另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具有专业特点的十二门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若干门公共任选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