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教学团队建设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标准和必要性,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探讨了大学英语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以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理论基础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者的老中青结合。[1]伴随着该文件的出台,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
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概念,被定义为“为了共同目标,由技能互补且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中的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被运用到教师工作领域,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系统地进行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业务组合。[1]根据教学团队的定义,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可理解为: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立足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为重点,采用团队协作、“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队伍建设等模式,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的队伍。
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标准
2.1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目标。
任何教学团队都应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并为完成阶段任务采取相应的措施。[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等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2.2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该是以教学水平高、有一定学术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为骨干,以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为主体的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将教师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优秀教师为核心,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建设;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交流;积极开展观摩课、示范课、讲课竞赛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2.3有优良的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成果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2]教科研成果可体现为获得院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纵向科研项目、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等标志性成果。团队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建立教学、研究、改革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使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地转化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强化。
3.建设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3.1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的要求。
(1)课程特殊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课程学时大约为250学时,总学分16分,课程教学大约需要4个学期。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八个方面都有明确要求。要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翻译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要求每位大学英语教师都能达到全科型英语教师的标准是不现实的。
(3)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与书面信息的交流[4]。然而,很多学生经过8~12年的英语学习,英语应用能力却不高,仍然不会听、不会讲、不会写。“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费时、低效”是社会对中国外语教学的评价。
从大学英语课程的上述三大特点不难看出,凭借单个英语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只有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协作模式,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受益。
3.2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工作压力大,主要表现为日常教学工作时间和专业科研发展时间的矛盾。有研究者指出:“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容易致使其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进而造成缺乏自我发展动力、科研成果少、职称层次低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组建教学团队,采用“老、中、青”的帮扶模式,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课题的申报、教改项目、教材编写、个人专著工作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4.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4.1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协作精神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探索适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新路子。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英语素质的基本要求。
4.3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4.3.1根据课程模块组建多个教学团队,进一步细化团队建设目标。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按照课程模块划分为多个教学团队,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具体是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团队、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团队和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团队。针对教师专长进行分工协作,使教师能够发挥专长,专门研究教材教法,有效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4.3.2加强课程建设。
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下工夫,在进行团队建设的同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力争将大学英语课建设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4.3.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不仅关系教学内容,还关系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结合本专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和特色,选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和反映教学改革要求的高质量教材、新教材充实到教学中,组织编写大学英语教辅材料,积极争取承担省级规划教材的编写任务。
4.3.4积极开展科研及教改工作。
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研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加大科研教改力度,不断促进科研转化教学工作。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建设,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争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争获批省市级教学改革项目。
4.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和完善更加合理的梯队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建立优势互补、团队协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邀请更多的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交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观摩课、示范课、讲课竞赛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青年教师比例占到80%以上,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现有的培养成果上,进一步规划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1)教学培养。由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将实行导师制,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的导师,经过一定时期的指导培养,逐步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锻炼和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科研培养。承担科研项目是锻炼和检验青年教师科研攻关能力的重要形式。为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承担科研重担,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度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包括科研课题的申报、教改项目、教材编写、个人专著等方面。尤其在论文方面,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
4.3.6资源建设规划。
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好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发挥网络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建设、健全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大学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评价体系、课程电子教案、主要主讲教师授课录像、学生训练题库、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库等的建设。
4.3.7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研究和教学课件研发,利用和完善网络教学的效能,促进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内部或其他相关专业之间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共同研究,进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
4.3.8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的英语统一考试,其过关率被公认为是检验各类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理工科院校的四级过关率一直不尽如人意,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差距较大。因此,在大学英语团队建设中,应以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关率为目标,认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正面反拨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稳步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
5.大学英语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并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学科发展与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学英语团队需要以下建设及运行的保障。
5.1制度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精品工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为团队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名师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团队应根据学院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的需要,制定明确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建设以骨干教师为主力、青年教师为后备的教学团队。
5.2政策保障。
学院创造条件,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进修。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以使更多的团队成员尽快成长为学术带头人、教学和科研骨干,促进团队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5.3资金保障。
学校专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建设资金,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将严格执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学校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法,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5.4机制保障。
在教学团队内部,强调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行民主协商机制,形成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5技术保障。
研发教学团队网站,建立团队的文档库、教学资源库、语料库等;团队成员应有微信和QQ,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畅通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2]海霞.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5):104-104.[3]唐镭.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30):42-44.[4]秦秀白.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外语电化教学,2008(3):3-7.
第二篇: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摘 要: 文章明确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现阶段教学实施的必要性,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面临教师年轻化的问题上提出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的措施,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保证了教学质量,解决了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文章阐述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成长建设及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等方面的内容,为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操作指导。
关键词: 专业课程 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团队这个词早先是企业管理的词汇,后来应用到教学中。教学团队一般定义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工作为主线,重点放在专业、课程、教学基地等建设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哉菇萄Ыㄉ韬涂蒲а芯康慕淌θ禾濉!?
一、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目标及主要任务
人们评价教学团队通常与取得的成绩相挂钩,现实中,团队目标和成员目标有时不一定是同质的目标,终究要依靠团队成员实现。统一和协调团队成员的行动就成为专业教学团队控制的重点。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应重视对团队中每个个体的充分尊重,使团队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与能力,在一个教学团队中,以团队配合的方式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
专业教学团队目标定位不应只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还应有课程目标、学院的培养目标等。目标的定位应与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
概括为三个主要任务:
1.提高教学改革的动力及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教学方案的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或教学改革方向)等进行完善。
2.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教师团队队伍锻炼和培养,特别是责任心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个人能力与才华的平台,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师合作。
3.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合教学资源,团队开发课程,课程内容有系统性、全面性,课程监控及质量有保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学、做、研”的思想,发挥不同教师的教学特长,参与教学过程的不同领域方面。
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访谈次数共5次,问卷调查填写共29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91份。其中,男教工105人,占36.08%;女教工186人,占63.92%,女教工所占比重较大。
1.年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31岁―40岁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占比达到48.45%。
表1 年龄分布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来31岁―40岁年龄段的人数占到48.45%,30岁以下的占到了32.65%,在岗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
2.工作年限情况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2。各年龄段人数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表2 工作年限统计表
从年轻教师的工作年限上看,工作6年―10年及10年以上的教师占到了47.77%,年轻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认同学院文化,能够长期在教学岗位上辛勤付出的。
3.最高学历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3。可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是最高的。
表3 最高学历统计表
4.岗位情况统计分析。
统计表见表4。本次调查普通教师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干事,再次是专业负责人和干部,调查人员比例相对合理。
表4 岗位情况统计表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有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层次,硕士学历的教师考核合格可以教授本科生,从事多年教学的本科学历教师教授专科学历的学生。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数相差不多。
5.我院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统计表见表4。
表5 我院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统计表
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调查结果上看,教师在师生配比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学术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依托学院大的福利待遇及其机制,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者的团队建设在社会知识高密集、短实效的要求下面临一些严峻问题。
(1)教师结构年轻化导致教师职称、质量参差不齐。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比例及数量、质量等方面都不尽合理,特别缺乏高职称、高技能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教师团队绩效评价不科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应不断完善,增强操作性,提高区分度,不要过于简单和笼统,如教师的绩效考核,仅单纯分为三个等级,且教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较低。
(3)教学团队活动组织不力,每门课程都是教师在单打独斗,身兼数职,除了教学工作以外的工作事情繁杂,无暇顾及教学团队活动。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存在,在其他地方民办高校及三本本科院校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网络科技时代,知识获取途径多元化、快速化,现在教师岗位“单打独斗”的教学效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由“一对多”改为“多对多”。
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成长建设
1.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生活状态。
从现有调查上看,工作时间、陪孩子、做家务这三项工作时间占到了较高的比例,学习与阅读时间少于这三项活动时间,要想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时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教师人员数量不足,教师担任了很多教辅工作,担任班主任及教学管理工作,平时的教学档案建设等和教学本身无关的工作,要减少教师的不必要时间,让教师调整好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保证。教师有时间可以调整学术研究时间,可以研究课程内容。
2.基于课程质量提高的教学团队建?O。
(1)学术研讨与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培养教师团队的学术研讨意识,教师团队的学术研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构架相对完善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繁,总结规律,将知识的脉络及系统梳理给学生。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师普遍年轻化,多位教师联合治学,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实施。
(2)课程团队教学任务分工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项目任务为主的教学方式较多,设置项目任务课程的任务分工,课程分为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有利于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保证教学环节的质量,教学团队成员都能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有所了解,在团队研讨过程中教师可以集体讨论学生作品,给予学生较全面的指导,每个项目反映学生的立体知识结构,每位教师给予不同的视角或知识内容,不见得每位老师的建议对其都发挥触动作用,但有一位老师的建议与学生的想法有共鸣,对于学生打开思维或者提高课业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像“木桶理论”,每位学生都有参差不齐的木板,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从多维度的不同知识内容将学生木板达到一样的高度。
(3)课程项目汇报教学团队全员参与
每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项目任务数量一到两个,学生最终要拿出经过多次修改的案例,案例的可行性与实施性由课程教学团队研讨统一教学主旨。
3.以课程输出为契机建制课程团队建设。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积极鼓励教学课程团队的课程输出,课程输出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对外培训及委托培养。以课程输出为要求标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研讨中分析比较了传统教学方法知识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建设是金字塔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基础部与项目实践部。基础部是金字塔的低端,基础应用打牢固,项目实践应用才能得心应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之间形成网状的构架,基础部(基础应用课程)与项目实践部(项目应用综合能力培养),基?A部主要课题组成员是项目实践部的成员,这样一可以解决人员不足的矛盾,二可以保证课程知识内容的网状架构。
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
良好的专业课程团队要协调好资金、制度、考评的内部运行管理策略,良好的组织运作能够保证日常工作的有序进行。学习型课程教学团队的外部构建、院系管理、考评制度等都是重要因素,尤其重要的是专业课程团队带头人的团结协作意识及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
1.建立学习型课程教学团队。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同样赋予学生天职的教师岗位更应该不断学习,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用交流学习、自我学习、学术讲座等形式激发教师的学习能动性,提供场地、资金,购买书籍和提供学习进修机会。从引进、培养、稳定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学院精力要集中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降低教师流失率,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2.院系分离,独立创收。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创收围绕课程展开,通过课程输出创收,通过项目方案创收等形式,创收的收入归课程教学团队支配,减少学院的集中管理,齐齐哈尔学院提倡“多收多得”的奖励机制,创收多,学院配给的经费会相对较多。真正将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各系、各专业教学团队上,使一级教学管理部门真正拥有管理、约束和发展实权,调动团队的活动力,提高整体学校的办学活力。
3.专业课程团队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及其执行力。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教师结构相对年轻化,但要由具有协调能力、团队精神、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而不能只看职称和年龄,课程团队年轻化有很多优势,例如工作效率、工作热情、工作心态上的积极优势,年轻教师教学改革适应性强,改革落实力度较大。专业课程团队学科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在人员选择培养方面要多面考核。
4.转变考评对象。
教师岗位考评制度是个人申报材料、单位认同的过程,团队建设的考评往往被忽视,阻碍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制定灵活的考评办法,下放考评权利到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学生课堂绩效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绩效相挂钩。突出考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团队成员的学术论文发表及教育科研的申报都要围绕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展开。只有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都建立在团体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能的课程输出团队。
制度的内涵建设是建立在团队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制度不是强加的压力,而是考核的边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抓大放小,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同样要搞活课程建设,重点抓课程建设,教师的在岗职务作品就是课程,学校教学的核心单元也是课程,过硬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好的制度和体制都有漏洞,只有调动参与者的能动性才能很好地落实和完成任务、制度。良好的、灵活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学术研究与科研研究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翟春光.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E教学团队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2]于丽英.基于团队效能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3]吴朋,秦家慧.教师合作视域下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J].高教探索,2014(6).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备案课题。
课题编号:GJD1214082。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16Q243。
第三篇:学术论文-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理论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从高等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教育观念等方面揭示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得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而又促进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实现途径、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人才培养“双证制”与教师素质“双师型”模式、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2+2”学分互认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解剖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研究,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论文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第四篇: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立项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多样化,它的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理念、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和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教育,这受到 50 年代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面临三个转变,即:“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也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的角色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由专科医生到需要大量全科医生。本科生由大城市大医院需求转向城市基层和农村社区需要。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动摇了我国五十年来的传统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统治百年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反思与改革,以便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完善学校的功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针对地方本科医学院校,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1
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目的:
通过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落实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和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围绕应用二字做文章,构建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定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以便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内容:
通过对现有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强化“应用”二字,增强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与重组;对现有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进一步完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中国医科大学 2005 年完成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在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上做文章。我们拟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进行探索与实践。目前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到各型、各类医院当医生,但是从事有些特殊的专业需要较长适应时间才能达到要求。针对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短线专科医生,如运动医学、临床病理诊断、心理与精神卫生、急诊医学、眼科与视光学、麻醉学、中西医结合等专科,拟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出专业方向,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大平台与专业方向小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通科护士,而一些短线专科护士非常缺乏,针对 ICU、老年医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康复等专科,拟在护理学专业基础上,建立护理学专业大平台与强化相关专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也有必要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反思,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
样培养的问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计划,首先完成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然后匹配各专业课程体系。分四步实施,第一步继续进行社会需求调查,以便修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后,要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例如:专业或专业方向涉及的必要普通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内容;第三步完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关教材及实验教材的建设;第四步完成匹配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构建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在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基础和专业教学阶段适当减少一些主干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或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在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前8个月进行大临床轮转实习,后 4 个月进行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的实习,既基本保证了原实习要求不降低,又保证了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基本能力的训练;在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按照新确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全面素质教育
为实现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专业素质的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把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坚定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拓宽基础知识的结构:大学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充实新科技、新进展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
3.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原则的渗透,实施 PBL 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投入专项经费,强化创新精神培养。
4.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是为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改革理论课“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本着三基三严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实习中,重点抓好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范毕业实习出科考试方式,继续完善毕业生专业能力考试方法,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构建中遵循强调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和多文化的评价方法,提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实现评价的目标。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逐步建立课程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课程考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重视质性评价的作用,不以一次考试的结果下结论。在基础和专业阶段进行三次综合考试,第一次在完成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后进行,测试以专业基础各主干学科为主;第二次在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后进行,测试以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主;第三次在完成专业实习后进行,测试以实践能力为主。通过实施综合考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注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五、营造氛围,健全机制
为更好的实施项目,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有利改革实施的环境和氛围。
1.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力度。教学基本建设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
2.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建立具有活力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毅力和劲头,重视心理调节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角度使校园文化向体系化、学术化、规范化发展。将活跃学术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术文化活动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的学术修养、文化品味、人格完善、能力锻炼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究阶段:
本研究拟采用实验性研究进行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设计阶段(2005.12-2006.8)
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国内、国外相关方面的资料,了解此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包括社会、用人单位、教师、管理人员等,以便获得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各方对目前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看法和各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
制定培养计划: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调查结果,明确培养目标,修订相应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化,同时,完成教材建设和匹配的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9-2007.8)
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各年级各专业,按照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机选择部分学生参与实施,其余学生按原教学计划做对照。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7.9-2007.12):
全面总结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修订,并继续实施。
预期成果与实践设想:
预期成果:
1、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2、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与内容
4、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计划
5、专业教材
6、著作与研究论文
实践设想:
经过三年的实施和完善,形成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第五篇: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人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会计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进行改革,为此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不清晰,培养定位不准确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为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吻合,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这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必须和社会的需要一致,但是很多学校没有注重这一点。举个例子,一些学校甚至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定位为层次非常低的会计电算化目标,教师花费很多时间来讲解如何应用这个软件,教学过程中,软件操作的时间过长。
1.2教学内容选择随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实际上,教师应该按照课程目标的定位来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因为认知方面的偏差,很多教师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这样就使得教学过于随意,甚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举个例子,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系统分析、设计以及编程的方式来讲解应用子系统,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但枯燥,而且难度大。一部分学校则选择某种财务软件来进行讲解,教师根据财务软件的说明书来授课,这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不利的。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自己组织内容进行讲解。因此,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这方面,都显得比较随意。
1.3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因为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求学生也要具备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处理能力。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教学工具仅仅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要求学生上课时根据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抄下来,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不但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且没有鼓励学生自行进行思考。另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制约了学生潜力的开发。
2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2.1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
要改革教学,必须要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建立并且传授和会计信息系统职务角色相关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技术能力和会计能力,从而达到企业的需要。
2.2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内容非常多,而且涉及的面很广。如果教师不进行选择就全部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所吸收到的将会很少。所以应该遵循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从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财务软件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来选择教学内容,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介绍ERP系统、XBRL以及网络审计等方面的内容。讲述的时候,要注重基本原理的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
2.3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的目的则是为了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会计人才。首先,教师要充分采用现代化工具,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可以让学生在仿真企业中担任职务,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训,真正了解操作详情。最后还要构建分布式实验教学模式,过去的教学中,没有能够将实验教学里的软件、网络环境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要发挥出网络化实验场地的作用,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和部门来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专业能力。
2.4建立多元化的考评系统
最后,教师要将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考评系统。也就是说,考核的时候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知识。教师除了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还要采取其他考核方法,比如撰写课堂论文、心得体会,以及小组实验任务完成程度、团队测验等等。不仅如此,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进步程度、综合能力来进行考评和打分,这样才能得出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
3总结与体会
如今,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将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学术型高校、高职院校等进行区别,从而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专业能力达标的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