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定稿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
张名艳,张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够合理,根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从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评价机制、形成崭新的管理模式、引进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等方面入手,实现对辅导员的有效激励,创新辅导员工作团队管理的机制,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 —0
2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够合理,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比较年轻,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有所欠缺,专业化、专家化、受学生欢迎的人员匮乏。把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现状和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深入破解制约队伍建设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源头上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推动现有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进程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变,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辅导员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逐步打造一只“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一、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件,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也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一些学者也在关注展开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但是,总的来看,这些政策还大多停留在指导性意见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还局限在自己学校之内,没有形成社会共认的标准和模式,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停留在对学生事务性工作的指导上,以及对辅导员队伍工作团队建设应该怎么做进行简单的评述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理论意义。在高教改革中,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化而忽略对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多数的教师专业化研究理论都是偏向于专业任课教师的,而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研究很少,从现有的资料看,也只是个别领导的讲话中提倡辅导员专(职)业化,以及个别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辅导员专(职)业化进行的比较初步的探讨。
2.实践意义。当前的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对原有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原有的辅导员工作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无论是工作理念,还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都存在矛盾。比如,大学生变化新特点与辅导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方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辅导员原有的工作职能之间的矛盾;辅导员周期性轮岗与辅导员工作能力可持续提升之间的矛盾等等。就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而言,很多问题不是依靠专业教师能解决得好的。比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自杀;比如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远离素质教育,越来越缺乏人文精神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学生工作一线的专职辅导员,而承担着育人功能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也成为我们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辅导员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从2007年后有了明显的增长。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小学辅导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笔者从“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显示,自2001年到 2009年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有325篇,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有关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的论文就比较少,有116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但关于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论文却没有。从期刊论文内容来看,学生管理、思想政治类文章占绝大多数,真正专业性的研究很少。据笔者上网搜索,迄今为止,有关研究高校辅导员的理论书籍,大多为某些大学的学生工作论文集、学生工作手册、辞典和相关学生工作的论著等。这些研究很难说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辅导员是一项职业,其专业化和发展应该赋予更多的社会学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仅从辅导员的来源看,现在各个大学的辅导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从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中招收。其人员来源渠道单一,没有向全社会开放。辅导员还只是一种职业,没有使自己成为一种专业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辅导员职业没有专业化,也不具备社会性。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辅导员职业的长久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长久、深入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
1.明确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目标,避免发展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中,建立“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能力培养方式。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科学规律,正视辅导员自身成才的需求和自我劳动价值实现的愿望,搭建职业发展平台。
2.优化辅导员团队结构,提高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各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规划,优化现有辅导员队伍结构,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了学校师资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辅导员管理体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学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逐步解决他们的职级和待遇问题,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
3.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评价机制。一支队伍要保持长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管理是基础,而严格的管理要建立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为此,对辅导员工作要有条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行纵向考核与横向考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查和学生评议相结合。辅导员工作纵向考核应主要考核所分管学生是否要求进步、上课出勤率、院系及班组织活动参与情况、宿舍卫生评比、减少事故突发事件及违纪控制等方面,横向主要指学生辅导员间的工作评比上,做到各有所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妥善运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团队的行动力。绩效考核是团队建设中的一种激励和检验手段。严格考核辅导员工作的业绩,是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热情,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主要从辅导员工作的数量、工作过程、工作效果等方面综台、量化考核辅导员工作业绩。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核辅导员的能力、细节、工作措施、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生中的综合评价和整体形象影响等,每学年总评一次,评出优秀辅导员予以表彰奖励,促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通过与优秀的对照比较,达到团结进步的目的。
4.引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辅导员生涯发展管理制度。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帮助其进行职业锚的准确定位。通过高校和辅导员共同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规划和执行,把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既保证了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使学校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客观上学校也就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5.完善辅导员团队的激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探索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对辅导员的有效激励转变为着力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上来,逐渐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难度,适当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倾斜,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稳定辅导员队伍。
6.完善培训体系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日常培训、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分层次、多形式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坚持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或半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想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在多种培训中开阔辅导员的视野、拓宽辅导员的思路、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攻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学位,选拔优秀辅导员到本科高校进行挂职锻炼,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各方面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提升理论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7.推动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变。一是高校应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辅导员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二是从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建立辅导员资格认证和执业准入制度。执业准入制度从进口上设立平台,限制不当人员进入辅导员队伍,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资格认证可以从专业的层面设定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以及业务水准,按照教师、教育管理职称评定的程序规定,建立辅导员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制度。
8.打造学习型的辅导员团队。根据辅导员的专业和特长,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等专业性团队,不断提升辅导员索质和能力,打造学习型的辅导员团队。建立工作交流制度,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Q群、工作论坛等,让大家相互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度,做到互通有无;定时不定时地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召开团队内部的交流会、经验介绍会,研究学生教育管理的难点和热点,不断探索工作规律,不断提高辅导员乃至整个团队的理论素养、政治水平、组织管理水平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玉国.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彭移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困境与出路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罩东兰.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8).邮寄地址:
邮编:214153
江苏省无锡市钱胡公路809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院学生工作处
张阳收***
第二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职责
辅导员工作职责
一、根据学工部(处)要求和院系工作实际,制定各学期学生工作计划、学习计划。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法守纪,开展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出操率、归寝率。
五、严格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和日常管理的考核。
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七、加强与学生、任课教师、家长的联系,有针对性的做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工作。
八、深入教室、宿舍、餐厅等学生学习生活第一线了解、调研学生的动态、积极反映学生在教学、生活上的意见和要求。
九、及时处理并向有关部门汇报学生中的突发事件。
十、积极指导并参加班、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十一、协助党支部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
十二、做好学生入学、军训、安全、学习、毕业等管理工作,做好多项评优评先工作,做好特殊学生的各项教育工作。
十三、向院系、学生处提供学生工作第一手资料。
十四、完成院系、学生处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第三篇: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壮大,高职院校也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层次逐渐拉开,生源多样化,这就给日常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迫于压力很多学生管理者,基本忙于日常事务,对学生干部更是注重拿来主义,马上就好用最好,但是忽略了学生干部自身的教育与成长,这就出现了部分干部有拔苗助长的现象,学生干部队伍也会出现不同的梯次,无法实现上下联动的良性管理局面,同时也无法形成很好的团队文化,缺少文化引领的团队是无法形成更大战斗力的。因此,加强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对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团队文化建设是紧迫和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广义的团队文化是指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是团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和物质形态;狭义的团队文化则指被团队成员所共同认可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学生干部团队文化,是指一个团队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由团队领导者倡导,团队成员积极响应,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团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是团队成员通过共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凝聚而来的一种合力,是团队的灵魂。团队文化代表一个团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能够强化团队成员的精神力量和集体意识,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效能,推动团队不断向前发展。
二、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较大,影响团队建设的目标确立
受学制及培养方式的限制,限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在校读书的时间是分阶段的,在校一般为两年或两年半,一届干部一年干事,一年部长流动性较大,人员变更周期较短,直接影响团队建设的目标确立。由于换届频繁,也增加了考察干部的难度,加之本身高职学生学习的自我约束能力略差,有部分学生干部疲于日常事务,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受到了限制,在学习上成绩就不理想,有的学生干部没有坚强的意志,只是短时间内表现良好,对自己长远成长要求不高,有的干部表现的非常好但心理素质较差,一旦工作过程中出现困难和挫折,就会方寸大乱,缺少组织领导能力。
2.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本身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团队文化建设与积淀的意识不强,互助协作的原动力不足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集中在“2000”年前后,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备受家庭成员的呵护与溺爱。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经济基础很好,对学生的日常物质诉求尽量满足,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要荣耀一下,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浓厚,分享与互助的意识不足,团队协作的原动力不足,不愿意主动去加入,更多的是被动的参与,这就导致积极建言的主动性较弱,组织引导的领袖气质不突出,形成不了合力。有时个别学生出于自身的嫉妒心理,还会做一些破坏团结的事情,影响整体文化氛围的构建。
3.高职院校学生干部主动创新意识淡薄,落实工作执行力不够
高职院校的现阶段招生层次与数量均参差不齐,学生个体之间差距很大,这就导致学生干部之间的差距也很大,毕竟优秀的个体相对较少,有些学生干部主动创新意识淡薄,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不够主动,被动的接受和督促下的完成往往较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与创造力,缺乏创新意识,导致落实工作时执行力不够,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老师的传话筒,简单死板的传达,没有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没有起到学生干部应具备的解读、组织、学习的作用。在日常检查中仍有徇私舞弊的现象,督导不力,检查不严、不实时有发生。
4.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在角色定位中不够明确,自我提高的精神不强
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学生干部队伍本身差异也较大,绝大多数的学生干部,本着自我提高的态度,进入到学生干部的队伍中来,这一部分学生干部中很多人会积极主动的工作,但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疲于应付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影响了自身的学习。还有一少部分学生,本身在学生干部队伍中,就抱有极其强烈的目的性,想在各个方面用干部的身份换取,评优、入党奖助学金评定方面的优势,甚至在学生面前卖弄手段,利用职务之便,搞小团体利益,在学生中缺少影响力,没有足够的威信来开展工作,这一部分学生的存在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干部团队文化的建设。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健全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体系
在对干部队伍进行使用之前,要有系统的团队文化内容,要在文化内涵、建设制度、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做好积极的准备。学生干部选拔结束后,不能急于使用,急于出成绩,急于放出去单干,而是要先系统的学习团队文化各个方面,是每一个环节的内涵深入学生心中,要进行思想大讨论,把团队文化的丰富意蕴送到学生干部心中,引导学生干部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做事、待人、创新,文化深入人心,学生干部才能主动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修身自律,才能开拓创新
;用文化引领培养学生干部的大局观,学生干部才能主动与老师看齐,与院系学工书记看齐,才能与国家思政政策看齐,所以,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
2.确立团队建设目标,带动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
一种文化的行成,一定是一届一届优秀学生干部积累下来的,在一届学生会干部酝酿出来后,要及时确定这一届学生干部团队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传达各个方面的优秀文化内涵,并让每一个层面的干部团队,都要确定自身的文化内容,院、系、班都要有明确的文化导向,班级干部团队要有班级口号,班级标志,班级旗帜,院系层面也要有,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名学生干部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这样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团队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干部自身的文化层次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3.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建立无距离的交流平台
利用好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干部QQ群,不再按传统的开会形式宣传文化内容,而把一些文化意蕴丰富的内容发到群中,让每一个学生干部,无论在哪都能学习、讨论、交流文化建设的方案,学生在网络中也可以畅所欲言,会大大的增加参与感。利用好微信公众号的力量,建设符合各个学生干部团队的文化平台,积极推送文化导向的文章与制度等各方面建设的文章,及时反映出各个团队文化的特色,增强团队文化的透明度,增加了学生干部接受团队文化的渠道,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信。至上而下,至下而上的互动才能更好的体现团队文化建设的导引性。
4.在学生干部团队意识培养上,要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学徒模式,促进新学生干部的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好高年级学生干部带低年级学生干部的优势,老的学生干部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洗礼后,经验和方法都会大大的得到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对团队文化的理解,更会得到大大的进步,这个时候采用“学徒制”的途径,各个部门的干部定各个部门的干事,一对一的帮助提高,会缩短新学生干部成长的周期,并能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和疑惑。
5.要建立良好可行的保障机制
学生干部团队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一名干部,保持住长久的工作积极性与高昂的工作热情,在这一点上良好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建立是关键。如何激励,前提是要明确每一个学生干部岗位的工作职责,让每一个学生理解熟知自己的岗位准则,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都要先让个体知晓。这样才能是每一个干部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针对各个岗位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指标,才能使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干部脱颖而出,才能把责任心更强,执行力更坚决的干部用好。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为学生干部与工作部门考核起到激励推进作用。如何监督,要落实学生干部日常工作准则的学习,注重日常规范的教育,明确好处罚的的条文和尺度,有了明确的标准学生干部才会自主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使每一个学生干部才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培养集体意识是每一个都会注意到自己会都影响着他人,也会影响团队的声誉。
第四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辅导员的职称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他们的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
关键词:辅导员;人文素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36-02
人文素质是构成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修养,是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广义的文化状况、特征、趋势和利于社会进步的潜能。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工作
大学三年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也最直接。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情绪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甚至今后的职业态度、人际交往。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少数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辅导员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的问题。同时,一些地方和院校对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切实把提高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素质上主动引导、职业素质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矢志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造创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的人文素质
(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大学生的教育事业;要能够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影响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面对着国家、社会、学校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挑战无疑是严峻的。因此,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辅导员工作机制,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辅导员培训计划,作为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励辅导员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师德、健康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学识风范去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
(二)全面的知识素质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善于思考、思维活跃、自主性强,这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才能够海纳百川,包容学生,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想法、志向和梦想,并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全面的知识素质能够使辅导员客观地理解世界的美好和丑恶,理解世界的各种发展、各种现象,并善于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美好的德行发扬光大。新时期,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要搭建有效的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知识素质。一方面,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提升他们发现并培育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等繁重的工作,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心理挑战。同时,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方面,辅导员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完善辅导员心理疏导机制,给予他们积极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灵活运用,提高他们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减缓职业倦怠,增强身心和谐,养成健康人格。辅导员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同时,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
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促进自身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辅导员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凝聚人心,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学院建立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渗透,增添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为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如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讲座、培训班,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邀请道德模范、消防战士讲述他们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人文素质。而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能够以先进分子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感染和感召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人文精神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以应用为主的创新能力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同时,《意见》还提出:“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这对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要更加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一方面,加大对辅导员的职称政策支持,将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中,作为职称评聘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改革辅导员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辅导员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升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的素质与能力,提高他们为学生创业服务的水平。把这一工作或学习经历作为辅导员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辅导员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并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
当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关键。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2000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2014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因此,“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主要力量。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更应该具备“双师型”素质。“双师型”辅导员要具有作为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还要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如工程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或其他高级专业。辅导员要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能够给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的修炼或提升,不断完善“双师型”辅导员遴选标准,建立健全“双师型”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培训制度。针对辅导员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与实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双师型”辅导员在学生职业人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职业人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辅导员人文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激发自身的心理能量,积极投身于培育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中。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应当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丰富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辅导员积极心理素质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存在思想政治观念薄弱,政治热情不高、自信心不足等特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凸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施行者,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任务更重更复杂。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积极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学生健康发展乃至校园和谐建设的关键。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因为生活压力、工作环境、事业瓶颈等诸多因素,导致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普遍产生了一些消极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利。消除高职院校辅导员消极情绪和观念,培养积极心理素质迫在眉睫。本文从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积极心理素质入手,分析造成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消极心理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积极心理 培养
高职院校是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口号的提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低,素质参差不齐,但思想和行为独具个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政治观念薄弱,政治热情不高、自信心不足等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要。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施行者,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需具备更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除了熟悉国家有关形势教育政策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其自身积极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学生健康发展乃至校园和谐建设的关键。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素质的定义
了解何为积极心理素质,首先要明确心理素质的概念。心理素质是我国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学术概念,简而言之,“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而积极心理素质,则指正面的、向上的个人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根据马斯洛积极心理学所述,具体表现为充分的适应力、适度的自我评价、切合实际的目标、人格的完整和和谐、旺盛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适度发挥个性等等。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积极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直接贯彻者,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幸福生活奠基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辅导员,不仅能科学地、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还能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作出正确地引导。一名称职的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积极心理素质:
(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感
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思想品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职责,“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这是考量一名优秀专职辅导员是否政治过硬、三观端正、意志坚定的基本条件,只有觉悟够高,才能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象都有明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职责充满敬畏与尊重,才能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真正发自肺腑地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与本职工作相通,与学生的来相连,才能更加准确和清晰地付诸于工作实践,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
(二)积极的情感状态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要做能够走进学生心灵进而完善学生灵魂的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是一个“发光体”,拥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情感世界,对工作、生活充满热爱,对学生充满感情与期待,这份由爱和期待所产生的思政工作才能够被学生所认同,逐渐照亮学生内心,潜移默化,使学生心怀感恩,努力向上,迅速成长,促进智力和人格全面健康发展。
(三)较强的适应与应变能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本就复杂且效果不能一蹴而就,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处理学生的繁杂琐事,需要做大量沟通、协调的工作,除了高度负责的态度,还要有较强的适应与应变能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特别是当面临政策或学校工作的调整损害到自身利益时,更要求辅导员能正确评估社会变革给自己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不退缩、不抱怨、不放弃,适应需要,及时调整。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强、自控能力差,要求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快速应变能力。当面对极个别“刺儿头”,辅导员要能够沉着、冷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学生,将学生引导至正确方向。对突发的意外事故,必须要果断判断、精准处理,防止矛盾激化或事态恶化。若惊慌失措犹豫不决,难免场面失控,造成不良后果。
(四)良好的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里工作千头万绪,任何教职工都不可能孤军奋战。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高职院校辅导员也不例外,因为工作性质的需要,必须具有更多的包容力,更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充当学生和同事之间的润滑剂,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同时,辅导员还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调动不同性格、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团结组织绝大多数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共同完成学校工作目标。
(五)较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思政工作生命力的源泉。辅导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在不同时期不同要求下用自己独特的思想、作风以及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面对新任务时,不盲目服从,不墨守成规,才能以学生为本,实事求是有创造力的完成任务。而只有辅导员具备创新的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脑洞大开,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与灵感,大胆进行求知、求异、求新。
三、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积极心理素质形成的原因 辅导员积极心理素质对个人、学生乃至学校整体工作的意义毋庸赘述,但辅导员是人不是神,压力下也会出现情绪波动,产生消极心理。特别是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目标的提出,社会要求日增增高,辅导员工作强度日益加大,需要持续投入资源以及心理能量,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出现无助感、挫败感、职业幸福感降低、职业倦怠等消极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为不利。一项针对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积极心理品质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状况不容乐观。说明高职院校辅导员积极心理素质已经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状况方面的冲击,亟需重视。具体原因有:
(一)工作繁杂压力大。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极其琐碎,除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大头,还要应对学生安全、卫生、竞赛活动、日常管理和各种例会、培训、迎检等等事务性工作,很容易产生疲劳、厌烦等心理。加上近年教育环境和学生特点的变化,增加了工作难度。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加剧了部分辅导员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忧虑…….体力和精神双重考验下,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大大降低。另外,院校整体队伍中,辅导员既不属于教学人员,没有主体地位,又不是行政人员,无政治前途,地位低、待遇低、出口窄,社会与学校要求与自身地位、认可度不匹配,导致产生角色模糊、角色困惑,自我价值感低,职业幸福感也无从谈起。
(二)理想现实强落差。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或超出预期值,人就会产生高价值感和愉悦心理,反之,就会伴随挫败感。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自然期望值高。特别是一些刚入职的辅导员,自感工作难度大,会不自觉地设立一个较高期望值,若事与愿违,就失落、沮丧,自我怀疑,产生深深地挫败感,降低工作积极性。
(三)调试不当难自拔。困惑、无助、职业幸福感降低,很容易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特别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工作有激情,但也容易心浮气躁。工作负荷大,协调的部门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和帮助时,一些辅导员深感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若不能及时调适,就会深陷厌烦、困惑心理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学校整体工作效率。
辅导员消极心理素质一旦形成,若不能及时干预,就会产生深深的职业倦怠,对工作无热情无动力,或者听之任之得过且过,或者另谋他就。故,关注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积极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面对辅导员队伍出现的消极心理问题,只有教育部门、高职院校和辅导员队伍应共同参与,三方合力,多途径做好各项保障及疏导工作,才能优化辅导员队伍积极心理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教育行政部门发挥统领作用
高职院校所属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在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将辅导员队伍作为占领学生精神领域的政治探测仪,为辅导员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1、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联合,针对辅导员群体,主动介入,开展团体性的有益于辅导员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辅导员心理问题。
2、积极争取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待遇和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凸显辅导员队伍在高职院校的重要位臵和作用。
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台、报刊、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和感人事迹,树立他们正面积极的良好形象, 提升社会认可度,提高辅导员自身价值感,营造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其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建章立制协调联动
1、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完善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绩考核,对其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等制度,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落实辅导员岗位待遇。必要时适当提高工作补贴;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到领导岗位或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务,在职称评审条件和要求上给予一定的照顾。
2、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高职院校领导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例会,听取工作汇报,让辅导员找准角色定位,提升本职荣誉感。各系中层领导要关心辅导员个人生活,及时帮助解决辅导员生活中的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支持辅导员开展各种师生互动活动,资金上给予支持,促进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鼓励教学人员、辅导员和学生代表成立工作团队,团队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辅导员在创造性开展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3、强化素质培训
知识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是获得安全感的途径之一。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广开途径,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一是定期聘请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安全问题等专家,对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帮助辅导员形成积极心理素质。二是积极应对改革和竞争,对本院校辅导员队伍分梯队打造,推优秀,出亮点,推选金牌辅导员外出参训,宣传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学习先进地区先进经验,提升本校工作水平。三是制定辅导员队伍周研讨、月汇报制度。一周一次研讨活动,提出收获或问题,交流心得,集体研究解决方案,促进共同提高。一月一次成果汇报,提高辅导员文字表达能力,汇集集体智慧,形成经验进行推广。
(三)个人修养的调整加提升
外部力量的保障与介入固然重要,辅导员若要形成并保持积极的心理素质,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自身修养,将自我调适、自我督促、自我成长落实到实践中,持之以恒,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掌握自我调适方法。
一是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契诃夫有一句名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找准自身的价值所在,带着感情去做学生工作,从平凡的工作体验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断自我肯定,增强自信。
二是抛弃自卑,保持心理平衡。
辅导员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工作,多变的教育对象,难免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反应, 若不能及时的疏导,就会形成一种持续的消极的自我否定的感觉——自卑。自卑是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大敌。形成的原因不外乎存在感低,缺乏成功的体验,或者自我评估有失客观。要抛弃自卑,最关键的是要战胜自我。不要给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要太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要接受自己不是全能的现实。要采纳王健林给年轻人的建议: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可以是做一次学生心理调查,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可以是组织学生举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为几个学生谋求出就业渠道等等,随着小目标的不断实现,自我认同感、满足感越来越强,自卑心理也会逐渐消失。
三是敞开胸怀,增大格局。
辅导员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思想的领路人,要有广大的心理格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理格局的广大与否,取决于胸怀的开放程度。作为学生辅导员,要有开放的胸怀,心无纤尘,一片赤诚。主动地适应学校环境,主动地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用真诚去和领导、同事相处,用率真去和学生沟通,无私地做好每一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拥有和谐的工作氛围,更能收获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些良好的心灵体验也会回馈自身,为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助力,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专业学习,增加底气。
国家政策不断调整,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学生特点不断变化,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学生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一个时代人、时尚人,为自己的头脑不断投入新的知识储备。
一是要具备灵敏的触角,学习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要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包括教育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指导以及校园安全法律、生理卫生知识等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是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找出自己的专长,不仅愉悦自身,还能搭建与学生互动的桥梁。只有专业过硬,才能心有底气,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收获自如,才能爱生乐教,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11 [2]张 易.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教育报刊社2017,(1)
[3]庄丹娅.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黄山学院学报,2009,(8)
[4]赵艳丽.高职院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吴文删.高职院校青年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对应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7(2)[6]王富平:《体验缺失: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内在障碍》,《教学与管理》2010,(5)[7] 黄雄英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干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