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2 21:5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

第一篇: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描绘,国家建设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的需求更加突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面临着新形式的考验,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辅导员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也成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当前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化的特点,并从学习培训、扩宽交流、实践锻炼、学术研究、激励机制五个方面论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职教改革;辅导员;职业化

2005年教育部颁发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职院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11月,教育部颁布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为职业教育勾画出美好的发展蓝图。高等职业院校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应不断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培养出专业知识雄厚、操作技能强、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合格人才。

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自1953年在清华大学设立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以来,我国开始了辅导员工作的探索,至今为止国家相关部门相继12次出台相关文件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发展过程。其中2013年中共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标志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入落实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辅导员队伍建设引起社会和高职院校的重新审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景也充满期待。

(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推动学生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西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但要大力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要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练就技能、三观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但缺乏是非辨别和自我约束能力,易受新事物、新思想影响。这种影响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辅导员的角色多样化。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思政教育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引导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重要手段,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辅导员职业化不仅能促进辅导员提升思想教育的基本技能,也能激励辅导员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手段,鼓励辅导员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的组织基础和智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开长期的实践积累,就无法形成科学的理论,更无法推进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发展,就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偏离,不利于全面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辅导员职业化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延续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理论性奠定坚实基础。

(三)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高职院校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当前,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式,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的试金石。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从而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术研究中几乎为零参与,导致学生管理缺乏有效性,产生职业倦怠,大多数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看作临时性跳板的尴尬现状。辅导员队伍的非正常性流动或转岗,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稳定与和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以此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减少不必要的非正常性流动,为高职院校稳定和谐提供人员保障。

二、当前辅导员的现状及职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当前辅导员的现状

根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从事辅导员队伍的男女比例较为协调,接近1:1,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0到35岁之间,年龄上与自己管理的学生相仿,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念,精力较为充沛。学历以全日制大学本科为主,占到调查比例的90%以上,学历较高,但从专业类别来看,主要分布在管理、理工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类的人数不足5%,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又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从他们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长度来看,大多集中在1到4年,而能坚持到8年以上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3%,大多数为专职辅导员。从月收入上看,辅导员的收入集中在2000到3000元,与他们大多期望4000元以上收入还有较大差距,普遍反映的问题是收入与工作的付出不成比例,收入较低,维持不了起码的生活。在对学校提供的福利你最满意的选择中,有近50%的人选择了其他这个选项,或许反应出的事实是对学校提供的福利不满意。针对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办法,认为非常科学的人只有6.5%,绝大多数人认为考核方法不能科学体现工作特征,和没有考核差不多,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干好、干坏一个样。他们对工作价值肯定的表现形式,认为学生的口碑最为重要。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辅导员这一岗位,但普遍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觉得安全问题、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学生突发事件、职业前途成为影响其心理负担最重的问题,职业道德成为他们工作中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同时认为工作中方法技能存在问题,需要得到这方面的培训。他们普遍对自己的前途说不清。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特点

所谓职业化,简单的讲,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具体来讲,应该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是职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职业化素养是职业化中最根本的内容,如果我们把整个职业化比喻为一棵树,那么职业化素养则是这棵树的树根。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该是指辅导员在其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符合职业的从业标准,并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终身事业来来做,在其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实现其人生的价值。笔者认为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当对辅导员有几点要求,首先,辅导员应当端正态度,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辅导员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和职业;第二,辅导员应当具备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对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认识,即专业化的要求;第三,辅导员应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建设,使自己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

由以上对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分析和界定,我们不难发现,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其应当由其专业领域中专业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而职业化是在强调一种职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需要国家、行业制度方面的安排和保障。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站在专业化的角度来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而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出发,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专业化人员。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目的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上有很大的共通性。

将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并重,将其结合到一起,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两者之间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说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从业者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那么进入职业就要有相当高的壁垒和标准,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辅导员能够存在,也会表现为辅导员职业成为长期稳定的职业;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但是就我们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得到的情况却是,辅导员普遍感觉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人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个找工作的跳板,甚至是作为提拔干部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多辅导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所以,工作上表现为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缺少热情,干劲不足。

所以,要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从业人员来说,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都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重要性,真正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自豪,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相反,如果对工作缺乏热情甚至感到厌恶,就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激情,工作就很难取得成效。辅导员担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责任,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学生安全、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等等,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实为不易,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经验,而且更加需要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这就需要辅导员转变固有的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建设者和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首先要热心这项工作,从内心将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长久的事业去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然后辅导员还要有学习的观念,做终身的学习型人才,还要积极参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级各类培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辅导员。在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顶层设计,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只有把辅导员的职业保障、社会保障等落到实处,才能解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激发起他们工作的动力,建立好工作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能够在岗位中踏实工作,不断创新思维,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到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这本身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辅导员是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因此辅导员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辅导员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对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妥善解决好职务职称等现实问题,关心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以制度和措施来保障加强辅导员的学习培训,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则有利于稳定辅导员职业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能否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他们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自身是否达到了满意和认可的程度,通过这次从辅导员自己问卷调查中,梳理得出了现状。

从我院发出的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184份辅导员问卷调查中,毕业后就从事了辅导员工作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9%,有36%的辅导员到学校工作时间都不长,正处在工作12年期间,除了岗前培训以外,辅导员是与学生打交道中获得熟悉学生工作的经验。在辅导员队伍中,有占77%为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占总人数比例仅为22.8%,专职辅导员人数明显高于兼职辅导员人数,大部分人选择做辅导员的最终动机是由于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并从辅导员工作中实现自己对职业的钟爱和人生价值。51%的人对工作能力的职业测评是基本胜任,21%的辅导员认为要提高学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辅导员队伍的总体印象满意度较高的是人格魅力、教育水平、道德品质,其次是学术水平、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对辅导员队伍评价是比较高的,同时也呈现出职业的压力比较大,因此辅导员需要提升能力和素质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参与的调查问卷中,统计的数据显示,有52%的辅导员年龄阶段均在2030岁之间,17.9%为硕士毕业,72%都是全日制的本科毕业,只有9.7%是专科及以下学历,大多数辅导员都是高职院校本科毕业,并且拥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有从高职院校管理、思想政治、理工、心理学、哲学、历史、中文、高等教育研究、艺术类等不同专业毕业后走上的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专业面非常广泛,而所占比例较多的,有25%出自理工类专业,其他类的专业也达到了23.9%,而与辅导员专业极为紧密联系和对口的专业中,从事思想政治的占4%,高等教育研究只占3%,因为年龄结构的普遍集中,学历结构大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和所学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不同的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开展学生的辅导工作,也面临着知识结构的不同和辅导员对从事这个职业专业化的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矛盾突出,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经验不足,这让辅导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辅导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41.8%的人认为目前最需要培训的是工作方法和技能。有49%的辅导员认为,对学生工作进修的渠道不充足,满足不了目前工作带来的困扰和需要,应该加强对辅导员职业教育和专业化的终身学习体制,争取有更多进修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只有让辅导员满意自己的工作,不断的学习和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引领作用。让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迸发出热情,并能从学生工作中得到成就感。激发辅导员爱岗敬业的热情和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模式的培养的不断改变和社会多种文化因素的冲击,大学生自身的思维活跃,学生工作中呈现了过去不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今辅导员面临的学生逐渐过趋于90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已与以往不同,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惑也前所未有。多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的学科知识并不专业,在辅导员工作中,尤其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情况受到局限,辅导员走上岗位最初的这两年,接受的是自己职业的岗前培训,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与时俱进,对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让在高职院校工作的辅导员忧患意识加重,迫切需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教育管理软件,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通过学习和参与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掌握管理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对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更加科学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应该创造条件,根据辅导员队伍现状,有计划分批次的组织辅导员参加不同专业的学习培训,要有制度和具体措施给予辅导员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为辅导员拓展进修培训的机会和渠道,让辅导员有在其他高职院校挂职锻炼的机会,外出培训进修考察交流,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使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更新,达到辅导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让辅导员职业前景更广阔。通过再学习的过程,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动力,通过学习进修,并运用于辅导学生的工作实践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鼓励辅导员挤时间挤精力自学,通过自学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所需的相关学科知识,学习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知识,把握大学生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并积极参加辅导员技能培训,对学有实效者予以奖励。同时开展好学生工作调研,深入学生,了解这个群体,切实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为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保证。

(二)拓宽交流平台,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

问卷调查中,有170人,占92.4%的辅导员从目前从事的辅导员工作中,认为来自学生的安全问题才是影响心理负担最重的因素,明显摆在首要位置,其次有76%的辅导员对学生突发事件问题也显得尤为担心,这也说明了辅导员应加强职业中心理健康的培训。通过团队讨论式学习,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或专家,给予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训,也可以从自身对相关专业进修取得学历,提升能够应对学生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强化身心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够提高,健康成长。

(三)注重实践锻炼,丰富辅导员职业经验。

当学生步入大学生活时,会面临不适应和种种问题,辅导员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做好工作。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对心理偏激学生加以指导,对后进学生加以关心与帮助,关注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重视特长学生的发展。在开展大学生课余活动中,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在学校的党团工作中,辅导员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学生融洽相处,积累经验,成为处理学生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还要参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调查,走访家庭了解状况,进行家访,开展学生的问题案例分析,在学生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四)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中,把握和预见学生成长的规律。高职院校有条件时设立专项的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进行学术交流,对开展大学生思想工作的研讨以及作出的成绩,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深化对学生教育改革的实施课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研究实践的课程建设,来促进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优秀的思想政治的工作者。

(五)建立激励机制,开发辅导员从业动力

问卷调查中,43%的辅导员工作的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间,12%的人工作月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9.7%的人月收入在8001000元之间,辅导员的工资月收入较低,这让辅导员普遍感觉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52%辅导员认为,辅导员是教师中的一员,工作有保障,68%的人认为选择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个职业是因为学生工作很有趣,56%的人认为辅导员待遇不够正常的生活需要。虽然做学生工作并没有因此感受到个人发展上受到限制,相反从个人能力上得到提高,做学生工作可以发挥创造力,并实现自我对职业的价值追求,但对于目前教师的福利制度并没有感到满意。分析数据还显示,有113人选择,如果有机会,会选择转业,辅导员心理负担重、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工作待遇较差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让辅导员的流动性也非常大,队伍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的这支队伍的战斗力。辅导员的工作价值来自学生的口碑,学生也会对辅导员的学术水平、教育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工作态度等评价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缓解辅导员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境,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份神圣的事业中,奉献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特点,同时也希望社会和学校给予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

学校应充分关注辅导员,关心辅导员,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配置辅导员工作的硬件设施,辅导员要学会用必备的学生管理系统进行软件操作,提高做学生工作的效率。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考评体制和奖励机制,学校、家长、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对应辅导员的专业职务和职位的薪酬,体现辅导员独立的价值,学校给辅导员提供保障的制度,让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辅导员年度考评与奖励挂钩,给优秀辅导员以评优、评奖和经济资助。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对辅导员付出的辛苦给予尊重和承认。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更好的发挥才能和自身优势,辅导员津贴要与工作业绩挂钩,不要让优秀人才流失,要有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把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目标的具体要求与完成质量,通过合理的指标进行周期性考核,并与奖惩联系起来,从德、能、勤、绩上综合考核,学校的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处、教学系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协调,从提高职称的评定、各种奖励、进修的机会予以支持,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动力,让自身能力不断提高。把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纳入高职院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工程,只有让辅导员不断提高职业发展的能力,才能推进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障辅导员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小结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将成为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必由之路,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问卷寻求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以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为根本,有效推动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终身化发展,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稳定和谐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

第二篇: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探讨论文(推荐)

摘要:自从20世纪中期计算机出现以来,随着其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原本枯燥的信息,在处理能力、传播速度、应用等各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信息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信息已经和人们紧密融合、且居于重要位置。尤其是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固有的工作模式已经逐渐被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体验的同时,也必将引领人们进入更具时代特色的信息革命潮流中。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其不但使社会进步程度迅速,同时更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为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提出了具体化要求。既要确保学院信息化建设符合社会的整体形势,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综合性管理策略。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状况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20世纪末,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相应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而且也提高了对复杂信息的应对及解决能力。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固有的行政管理形式和内容,信息流通仍然较差,对于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尤为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办公效率停滞不前、并有持续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对自身布局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发展,更要求其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的提高。显而易见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符合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当下,只有建立行政管理与之相关的信息化体系,才可以使得大且杂的管理类信息得到有效的处理,才能真正的提高办公效率,优化布局结构,使信息化的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真正的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加强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从目前来看,由于各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规模程度、自身建设等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行政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不一。鉴于传统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致使诸多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理念与方法。不能对信息在收集整理与传递应用等环节,加以整合和优化。由于其自身欠缺专业化的技能和素养,不能对自身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满足于简单的人工或者半人工化信息处理的工作模式,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只停留在简单操作层面。从整体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人,任何高科技手段的实施,同样离不开管理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所以,除了引入专业性信息化人才,还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高职院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行政管理工作的进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加快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新途径

(一)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在方法上的创新

从目前来看,加快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发展,主要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主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建立与行政管理相配套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加社会认识与了解大学的途径,不但能够对大学热门学科以及校园建设进行关注,还能积极参与大学在教育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即CERNET的创立,校园网络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各大高职院校。但由于管理人员技能有限,导致其内容和形式过于贫乏;再加上更新速度较慢,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基于以上网络利用率较低的状况,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的引入程度,网页由静态转为动态建设服务页,实时发布最新的教育类咨询,结合当下热点及时进行更新,并将相关技术引入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专门的建议板块,收集来自学生、社会人员等各行业的不同反馈意见,从而更加完善行政管理工作,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渠道。第二,在信息化条件下,重视对院校历史数据的分类整理,通过先进的联机分析和处理技术,建立强大且完善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加便于对历史数据的充分利用和查询。尤其是对于院校领导层而言,通过历史数据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以及科研成果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对今后工作方向和策略有所调整。还能够对在行政管理岗位上,表现突出的相关管理人员予以表彰,激发其工作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在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加方便信息的互通互联和行政工作的协同化管理,应该从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整体出发,建立集成化的院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教育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编码标准进行统一定义,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最新技术进行统一规划,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监督化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

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化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对相关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监督和控制。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在其内网设置相关的监督板块,是考核其行政管理能力的有力方式。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情况,建立一套适合其行政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奖罚措施,能够调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断完善其管理手段,丰富管理内容,促使管理更加高效。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要定义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判定原则。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其行政管理效能的评估和判定,应该遵循为行政管理服务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以方便院校开展具体工作为指导方向。也可以利用网络建议板块收集不同的建设意见,进而对体系加以很好的完善,不断深化效能评估体系的建设。其次,制定的判定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兼具量和质的标准。量的标准体现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对于各种资源的损耗程度,例如,人、物、财力以及时间等因素的考察标准,则需要将行政管理效果放在院校的整体运行中去把握。以院校的整体利益和广大教职工要求为考核的具体点,也可以利用内网投票方式进行考核,例如细分的考核点,管理协调性、灵活度、有效性以及满意度等等,能够对管理效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更具有参考价值。再次,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效能判定方法。主要包括:

1.费用判定法。准确核算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例如人、财、物等相关资源,根据节约程度以及产出比来进行科学判定,分析管理效能高低程度。

2.时效判定法。根据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进行评估,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所用时间越长则表示效能越低下。

3.协调判定法。根据行政活动反应的灵敏度、矛盾和冲突状况以及人、财、物配置的合理性来对行政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

4.民意判定法。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听取各人员意见,从而作为参考建议对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当然,对于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效能的评估,一定要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服务原则,经过实践活动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策略和方法,有步骤的推动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信息化背景下注重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

1.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服务意识

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有力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并随着其在行政管理层面程度的提高,也为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规模化发展,导致信息处理量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因此,相关行政人员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即使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为行政管理服务,主动搜集与工作及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增强对传统媒体以外的相关网络媒体的关注程度,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道德规范

信息化时代在进入上个世纪末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更要求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增强自身的道德规范,并且此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而具有丰富的时代性特征。在享受信息化便利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应的挑战和考验。例如,信息的共享与独占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的监督和个人隐私自由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这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基于当下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空间沟通的隐私性等特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自觉用道德规范为标尺对自身加以管理,坚决抵制垃圾信息并防止有害信息的干扰。用相关的信息法律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抵御计算机病毒的水平,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做一名合格的信息化行政管理人员。

3.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沟通与决策作用日益明显。面对量多且杂的信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把握与处理能力。第一,通过利用多渠道与综合性的信息采集机制,运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和技术工具。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不断培养自身获取与工作相关信息源的能力。第二,通过对信息的科学分析,增强自身在信息整理与辨别及筛选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信息对实际工作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第三,也要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对OFFICE软件的熟练运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强化作为主体的行政人员的能力及素质,除了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以信息规范做为道德准则。以行政服务为宗旨,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工作,并不断对自身加以完善,为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区扬.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29-230.

[2]吴琳.浅谈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培育[J].黑河学刊,2012(5):150-151.

[3]孙智,周科良.试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8):208.

[4]闭青青.浅谈高职院校去行政化背景下绩效管理工作思路[J].商,2015(48):55.

第三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辅导员的职称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他们的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

关键词:辅导员;人文素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36-02

人文素质是构成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修养,是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广义的文化状况、特征、趋势和利于社会进步的潜能。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工作

大学三年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也最直接。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情绪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甚至今后的职业态度、人际交往。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少数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辅导员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的问题。同时,一些地方和院校对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切实把提高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素质上主动引导、职业素质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矢志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造创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的人文素质

(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大学生的教育事业;要能够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影响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面对着国家、社会、学校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挑战无疑是严峻的。因此,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辅导员工作机制,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辅导员培训计划,作为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励辅导员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师德、健康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学识风范去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

(二)全面的知识素质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善于思考、思维活跃、自主性强,这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才能够海纳百川,包容学生,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想法、志向和梦想,并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全面的知识素质能够使辅导员客观地理解世界的美好和丑恶,理解世界的各种发展、各种现象,并善于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美好的德行发扬光大。新时期,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要搭建有效的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知识素质。一方面,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提升他们发现并培育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等繁重的工作,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心理挑战。同时,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方面,辅导员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完善辅导员心理疏导机制,给予他们积极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灵活运用,提高他们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减缓职业倦怠,增强身心和谐,养成健康人格。辅导员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同时,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

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促进自身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辅导员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凝聚人心,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学院建立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渗透,增添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为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如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讲座、培训班,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邀请道德模范、消防战士讲述他们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人文素质。而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能够以先进分子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感染和感召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人文精神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以应用为主的创新能力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同时,《意见》还提出:“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这对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要更加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一方面,加大对辅导员的职称政策支持,将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中,作为职称评聘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改革辅导员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辅导员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升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的素质与能力,提高他们为学生创业服务的水平。把这一工作或学习经历作为辅导员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辅导员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并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

当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关键。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2000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2014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因此,“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主要力量。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更应该具备“双师型”素质。“双师型”辅导员要具有作为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还要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如工程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或其他高级专业。辅导员要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能够给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的修炼或提升,不断完善“双师型”辅导员遴选标准,建立健全“双师型”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培训制度。针对辅导员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与实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双师型”辅导员在学生职业人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职业人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辅导员人文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激发自身的心理能量,积极投身于培育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中。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应当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丰富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定稿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

张名艳,张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够合理,根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从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评价机制、形成崭新的管理模式、引进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等方面入手,实现对辅导员的有效激励,创新辅导员工作团队管理的机制,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 —0

2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够合理,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比较年轻,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有所欠缺,专业化、专家化、受学生欢迎的人员匮乏。把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现状和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深入破解制约队伍建设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源头上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推动现有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进程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变,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辅导员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逐步打造一只“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一、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件,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也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一些学者也在关注展开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但是,总的来看,这些政策还大多停留在指导性意见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还局限在自己学校之内,没有形成社会共认的标准和模式,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停留在对学生事务性工作的指导上,以及对辅导员队伍工作团队建设应该怎么做进行简单的评述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理论意义。在高教改革中,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化而忽略对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多数的教师专业化研究理论都是偏向于专业任课教师的,而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研究很少,从现有的资料看,也只是个别领导的讲话中提倡辅导员专(职)业化,以及个别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辅导员专(职)业化进行的比较初步的探讨。

2.实践意义。当前的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对原有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原有的辅导员工作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无论是工作理念,还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都存在矛盾。比如,大学生变化新特点与辅导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方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辅导员原有的工作职能之间的矛盾;辅导员周期性轮岗与辅导员工作能力可持续提升之间的矛盾等等。就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而言,很多问题不是依靠专业教师能解决得好的。比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自杀;比如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远离素质教育,越来越缺乏人文精神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学生工作一线的专职辅导员,而承担着育人功能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也成为我们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辅导员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从2007年后有了明显的增长。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小学辅导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笔者从“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显示,自2001年到 2009年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有325篇,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有关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的论文就比较少,有116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但关于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论文却没有。从期刊论文内容来看,学生管理、思想政治类文章占绝大多数,真正专业性的研究很少。据笔者上网搜索,迄今为止,有关研究高校辅导员的理论书籍,大多为某些大学的学生工作论文集、学生工作手册、辞典和相关学生工作的论著等。这些研究很难说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辅导员是一项职业,其专业化和发展应该赋予更多的社会学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仅从辅导员的来源看,现在各个大学的辅导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从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中招收。其人员来源渠道单一,没有向全社会开放。辅导员还只是一种职业,没有使自己成为一种专业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辅导员职业没有专业化,也不具备社会性。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辅导员职业的长久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长久、深入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

1.明确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目标,避免发展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中,建立“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能力培养方式。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科学规律,正视辅导员自身成才的需求和自我劳动价值实现的愿望,搭建职业发展平台。

2.优化辅导员团队结构,提高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各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规划,优化现有辅导员队伍结构,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了学校师资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辅导员管理体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学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逐步解决他们的职级和待遇问题,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

3.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评价机制。一支队伍要保持长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管理是基础,而严格的管理要建立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为此,对辅导员工作要有条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行纵向考核与横向考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查和学生评议相结合。辅导员工作纵向考核应主要考核所分管学生是否要求进步、上课出勤率、院系及班组织活动参与情况、宿舍卫生评比、减少事故突发事件及违纪控制等方面,横向主要指学生辅导员间的工作评比上,做到各有所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妥善运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团队的行动力。绩效考核是团队建设中的一种激励和检验手段。严格考核辅导员工作的业绩,是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热情,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主要从辅导员工作的数量、工作过程、工作效果等方面综台、量化考核辅导员工作业绩。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核辅导员的能力、细节、工作措施、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生中的综合评价和整体形象影响等,每学年总评一次,评出优秀辅导员予以表彰奖励,促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通过与优秀的对照比较,达到团结进步的目的。

4.引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辅导员生涯发展管理制度。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帮助其进行职业锚的准确定位。通过高校和辅导员共同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规划和执行,把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既保证了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使学校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客观上学校也就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5.完善辅导员团队的激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探索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对辅导员的有效激励转变为着力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上来,逐渐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难度,适当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倾斜,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稳定辅导员队伍。

6.完善培训体系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日常培训、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分层次、多形式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坚持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或半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想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在多种培训中开阔辅导员的视野、拓宽辅导员的思路、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攻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学位,选拔优秀辅导员到本科高校进行挂职锻炼,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各方面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提升理论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7.推动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变。一是高校应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辅导员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二是从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建立辅导员资格认证和执业准入制度。执业准入制度从进口上设立平台,限制不当人员进入辅导员队伍,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资格认证可以从专业的层面设定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以及业务水准,按照教师、教育管理职称评定的程序规定,建立辅导员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制度。

8.打造学习型的辅导员团队。根据辅导员的专业和特长,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等专业性团队,不断提升辅导员索质和能力,打造学习型的辅导员团队。建立工作交流制度,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Q群、工作论坛等,让大家相互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度,做到互通有无;定时不定时地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召开团队内部的交流会、经验介绍会,研究学生教育管理的难点和热点,不断探索工作规律,不断提高辅导员乃至整个团队的理论素养、政治水平、组织管理水平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玉国.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彭移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困境与出路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罩东兰.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8).邮寄地址:

邮编:214153

江苏省无锡市钱胡公路809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院学生工作处

张阳收***

第五篇:“互联网 ”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互联网+”的信息化背景下,分析了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从《审计学》课程教学定位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化、教学环境的互联网化、教学内容的可操作化提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为推动我国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相关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审计学;教学改革;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8-0059-03

《审计学》作为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基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基础学科之上的综合学科。该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会计专业大二或大三学期,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能力和管理学专业基础之上。但有的高职院校在尚未开展《财务管理》或《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前提下进行《审计学》课程的学习,课程体系欠缺科学性,且先修课程的考核也不严格,再加之民办高校注册招生的生源学习底子薄弱,在对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的理论学习和理解上陷入困境,形成畏难情绪,以至于在审计业务循环实务中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整体上而言,该门课程的教学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状态。此外,对民办高校而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对《审计学》课程投入不够重视,加之教师待遇不高和学校督导检查也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民办高校审计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发展缓慢。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研究综述

通过对历年《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献的搜索,国内学者早期研究的是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教学或某个专题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学生兴趣的启发等方面的内容。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国内高等教育也随之进入“互联网+”教学的研究热潮。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新的教学信息化手段的新方式,将课堂由课上延伸到课下,由教室延伸到互联网联通的各个角落。同时,针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的教学变革研究也应景而生,前期研究主要关注“互联网+”课堂教学框架的建构、教学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教与学的互动、网络教学测评等的研究。针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言,对审计课程的教学更多是从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审计实验的信息化设计、审计模拟实验室的构建到审计实践教学开展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由此,笔者发现国内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研究的主体针对性界限不明,没有区分出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教学应用,且没有结合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相关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从民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需求,结合当前“互联网+”的信息化环境,对《审计学》课程的建设思路进行一定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相关的参考建议。

二、“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会计的工作环境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现在会计行业的计算方式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计算转变为会计电算化、会计云平台,会计工作环境的改变引导着审计工作也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趋明显,但是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民办高职院校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变革起步较晚,或者在转变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转变效果不理想,不能培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等文件精神,“互联网+教育”改善了教育生态环境,使得传统的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民办高职院校对于《审计学》这样一门相对较难的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考虑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紧张、教师欠缺理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基础差的校情、学情,有的放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在“互联网+”的信息化环境中,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旨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审计教学变革,努力实现《审计学》课程教学环境互联网化、教学内容知识点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W管理信息化,以全面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审计学》教学改革思路研究

1.《审计学》课程教学定位的信息化

传统的《审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已然不能适应当前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互联网+”时代要培养学生在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电子计算机、审计软件、网络技术来解决审计实务工作中的问题。所以该门课程的教学定位要有开放化的思维,培养学生遵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依据《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要求开展审计业务,通过利用审计软件、审计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实现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拥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能从事审计职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新审计环境发展的生存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2.《审计学》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化

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教学劣势:①教学软件资源上,教师的进修机会、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等一系列的不平等导致民办高职院校难以留住优秀人才。②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招生,国家的财政补助更多倾向于公办高职院校,所以对硬件建设的投入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变化。③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更多的是投入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会计》等课程上,《审计学》的投入相对较少。在这种环境下,《审计学》的教学改革更是发展滞后。

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的校情,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我们可以首先从教师能力建设上提高,打造鼓励教师顶岗实习的工作平台,教师通过进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顶岗实习提高实操能力,也能掌握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相关会计或审计软件的应用状况。通过教师实践反哺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建设适合民办高职学生特色的教学资源,进行学情分析,开发编写项目化、案例化的教材,以审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使每次课程教学任务明确、教学案例可操作、学习成果可展示,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审计理论,增强学习的兴趣。第三,开发综合实训资源,在初步阶段,通过校企合作机会聘请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与在校教师共同整合真实审计案例,进行手工审计实践教学。后期,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辅助审计实务教学,通过审计软件创造一个适合模拟的具体审计环境,通过相关业务模块训练审计业务流程,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审计水平,适应当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

3.《审计学》课程教学环境的互联网化

实现教学环境的互联网化是提高办学效率的有力武器。互联网信息背景下,微课、慕课等多样化学习方式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实现了全世界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免费课程学习的平台如爱课程、学堂在线等,搜索到课程相关内容进行在线学习,突破了只有在教室里才能进行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强大的网络信息共享可以从某种程度降低民办高校的教学成本,但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弱,课上、课外的学习都需要教师建立有效的引导、沟通和监督,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沟通平台如微信群、QQ群或教学平台软件如励志君、蓝墨云等,实现教师的电子化考勤、教学资料师生共享、课前课后作业布置和分配、学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及时反馈等,进一步提高互动的翻转式课堂学习效果。再者,审计云平台的搭建使得审计软件的操作可以不受制于学校机房机器和上课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要通过互联网进入云平台,就可以进行相关软件的反复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审计实务的实操能力。

4.《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可操作化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要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素养、信息化操作技能、团队协作技能、沟通表达技能。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大块,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提高教学可操作化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能。对于审计理论的教学,更多的侧重案例教学,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形成对审计概念、职业道德、执业准则、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的理论素养。对于审计实务的教学,可以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给学生讲座,让学生知道会计师事务所运营的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工作内容,提高学生校内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其次,制定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分步推动审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初期阶段,可采用手工审计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从接受业务委托、开展初步业务活动、编制审计计划、开展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整个流程,这种方式开展比较简单,成本也更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审计实务。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民办高校必然要加大对审计实验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建立审计的校内实训环境,可以采购相关审计软件如审计之星、易通审计软件、审计大师软件等,提高学生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的针对性、实战性,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也从一定程度上打造了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欧,刘鹏.“互联网+ 成果导向”背景下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36-137.[2]卢加元.“互联网+”背景下审计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J].软件导刊,2016(10):41-43.[3]庞卉.审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与应用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7):103-108.[4]李璐等.高校审计实验教学开展模式研究[J].审计月刊,2016(5):15-17.[5]王竹立等.职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新思维、新思路[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6]安宁.审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11):34-37.(编辑:鲁利瑞)

下载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