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

时间:2019-05-14 20: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

第一篇:微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

微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

摘 要: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大意义。在微信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冲击,探索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况,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展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大学生;微信;实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34-02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办公厅引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等重要论述、文件等,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当前,微信凭借着其交互性、便捷性、开放性、即时性、社交性等特点,广受社会各界欢迎。2016年3月,腾讯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微信当前注册用户已达6.5亿,从最初的社交通讯工具,发展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平台。该报告显示,学生用户占全部微信用户的14.4%,94%的用户每天都登录微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微信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充分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以无记名形式向广州市内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问卷有效比为90.67%。在实证的基础上,笔者对于本次研究作出了以下设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12项目,采取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开展调查,分为“很不认同”、“不太认同”、“一般认同”、“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5个指标,并邀请受访者按照认同情况从1-5分的标准打分。此外,本研究还设置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等客观调查内容,也有少量开放式的主观调查内容。问卷共设置问题20题,其中第1-3题为调查对象个人情况和信息题;第4-10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项目的认知情况题;第11-16题为调查对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途径题;第17-19题为调查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育现状理解题;第20题为调查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意见和建议题。

本次研究对象是在校专科学生,136份有效问卷中有124份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12份为公办高职院校大学生,问卷发放通过网络、微信等途径发布。对于调查对象,本次研究采取多段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性别上,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比例为2:3,男生54名,女生82名。在年级比例上,大

一、大

二、大三三个年级的比例为4:4:2,即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分别是54人,大三学生为28人。在学科背景上,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学生的比例为6:2,人数分别是102人和34人。在政治面貌背景上,党员、团员和群众的比例为2:7:1,即党员27人,共青团员95人,群众14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状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24个字12个词提炼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国家价值层面、社会价值层面、公民个人价值层面。就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总体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群体内部存在差异。

1.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国家层面价值观普遍认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较为认可,认可度平均得分为3.526分。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维度认可情况是:“民主”认同度>“富强”认同度>“文明”认可度>“和谐”认可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民主国家的向往,也深刻认识到“富强”、“文明”两项指标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2.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层面价值观认可度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层面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认可程度较对于国家层面的认可程度略低,认可度平均分为3.061分。在对于社会层面价值观的4个维度,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认可程度从高至低分别是:“公正”、“平等”、“法治”、“自由”。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公正、平等、法治、自由的认可度的评分排序,可以揭示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渴望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平等,对法治认识不深。

3.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观认可度最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对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认可度平均分为3.871分,比国家层面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观两类别都高一些。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引性。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标准的4个维度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这4个维度的认可度都比较高,不同维度认可度大小依次为“诚信”认可度>“敬业”认可度>“友善”认可度>“爱国”认可度。“诚信”是我国社会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高职院校学生自小受到家长、学校、教师等耳濡目染,对“诚信”的认可较为深刻。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内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差异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成长阶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基于性别、年级、学科类型、学生政治面貌、学校性质等不同因素的差异存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内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也存在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以从性别、年级、学科类型、政治面貌和学校性质上去区分。

1.从性别角度看,女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高于男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认同,受访的136个样本当中,54名受访男生的认同度明显低于82名受访女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如郭朝辉的调查发现,女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明显明显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性格特征、知识获得方式上面的不一致。女生相对而言更愿意接受教育、引导等方式,而男生则对探索、实践等教育方式更为感兴趣。

2.从年级角度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随着年级变化呈现U型变化,即“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在大一阶段,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程度最高,大三阶段次之,大二阶段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入学后,院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并结合思政课、党团活动、讲座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此外,大一新生刚结束高考,从一个相对“封闭式”的环境去到大学,受到社会不良信息影响较少。在大二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生生活;与高中相比,大学的环境较为“宽松”,学生自主选择游戏、电影、学习、社团活动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下降。而大三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面临顶岗实习、就业、升学等选择,对于网络不良思潮的关注力度相对较少,思想上较大一大二时成熟稳定,人生态度也较为积极,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程度又提高了。

3.从学科类型上看,人文学科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比理工学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文科类学生课程以理论居多,在学习中接触较多的理论,对理论、价值观等存在一定的反叛、逆反心理。同时,在文科类学生接触理论知识、价值观时,教师起到了较大的引导作用,少数教师的言语引导也会对文科类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与此相反,理科类学生课程主要以动手实操类课程为主,教师对于价值观的引导主要体现在行为上,因此理科类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逆反情绪不是特别明显。

4.从学生政治面貌上看,党员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比团员学生大,群众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最低。本次调研中,共有27名党员(含预备党员)、95名团员和14名群众学生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党员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最高,平均达到4.03分;其次是团员学生,平均达到3.42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程度最低的是群众学生。由此看出,学生政治面貌差异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差异的原因。其根源可能是,党员(含预备党员)学生一般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代表,其接受知识程度、政治素养、思想意识较一般同学更为突出。此外,不同类型学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对自身状况的规划也是造成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不一样的原因。

(三)微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并辅以课后辅导员谈话谈心、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途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组织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活动等方式向高职院校学生实施集中、单向、持久的价值观传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地位。

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已步入“微信时代”。微信以其扁平化、多样化、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加速了信息的流动,打破了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模式,削弱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在受访的136名学生中,85.6%的学生选择了“微信”为其获得信息的首要来源,并高于“电脑”(83.9%),位列微博、书本、课堂、电视、报纸等选项第一位。此外,本次调查的学生中,92.5%的学生都曾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表过个人观点。由此可见,微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观点的有效平台。

“微信时代”到来后,强调“人人即媒体”,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接收、选择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自主发表言论和看法。在这一层面上,高职院校大学生已经不再单单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而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这样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冲击和教育信息的可控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

(四)微信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冲击

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主要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海报宣传、党团活动等方式,这些方式注重专业性、理论性、知识性阐述,带有明显政治化色彩。虽然多种方式并存,但是其教育效果就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并不明显。在调查中,73.5%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理论性、知识性、专业性的知识感觉“厌烦”、“反感”,对之望而生厌。

相比较,微信传播的内容较为简单明了,呈现多是贴近生活实际,容易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共鸣。在“你最关注的微信内容”这一问题中,7.6%学生选择国家时事、社会热点;35%的学生选择自己发布的内容与好友反馈;64.4%的学生选择自己或者好友的生活化问题。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目前关注最多的就是映射其生存状态的社会热点和生活信息。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从136个样本中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了高职院校不同年级、性别、政治面貌、学科类别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调查结果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参考意义。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微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应该运用好微信的特征,将其特色化为优势,做好微信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者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以广东民办高校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SZY108。

参考文献:

[1]“微信”影响力报告:用数据读懂微信五大业务 http://tech.qq.com/a/20160321/030364.htm.[2]金忠,解红晖.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6).[3]郭朝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许珍芳,余绪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3).

第二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摘要:构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根据对内蒙古自治区1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和走访,内蒙古现行教育模式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为主的理论灌输教育模式和团组织搞的以“三下乡”活动为主的实践教育模式,这两种模式存在着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方式方法和载体单

一、教育效果缺乏有效评估和反馈等问题。本文试图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引导、社会实践教育、多种载体传播、有效结果反馈”四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一个科学体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高职院校大学生占我国大学生人数的半壁江山,其面向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定位决定了,在社会发展中是和生产力结合最为紧密的群体,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力越加明显。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更是建设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当代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日趋明显。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探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达形式,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又是需要中国公民努力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教育基础和教育途径。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有自身的特色,应该不同于一般社会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内涵。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查有梁在其所著的《教育模式》的前言中写道:“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育实践选择;或者是对教育实践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可以定义为: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础上,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认同国家主流价值观、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程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关系 这些年来,学者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居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少,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涵盖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重点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二、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大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小知识点,并未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

(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不具体。高校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法”多,“办法”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方法,但仍然存在着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比较单

一、教育内容刻板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实践等问题,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提炼出来,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研究,使教育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

(三)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对学生的情况没有很好地调查研究。比如学生的学习情况、人际关系处理、心理调适等存在的问题等,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导致双方沟通存在障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教育者注重发挥理论灌输教育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育能力,影响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方式单一,例如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不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汇进去,大多只是简单组织“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没有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往往只写一个实践报告不了了之。

(五)教育载体不够创新。创新载体对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提高教育实效有着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条件下,没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便利条件,使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六)教育效果缺乏有效评估和反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是人,其主要目的是教育者通过一定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表现,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不明显的。现行的教育模式忽视教育效果的评估出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使得教育者对教育模式的效果不能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不能对现行模式及时修正和完善,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这个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引导、社会实践教育、多种载体传播、有效结果反馈等四个因素形成一个完整循环体系。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模式的构建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引导、体验、渗透、反馈四个重要环节,能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说教这一枯燥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四位一体、形式丰富的教育方法,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自主感受与引导发展结合”的交互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这个过程并非一人、一时、一地可以完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完善。但一定要坚持以下5个原则:

1.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引导、全过程育人的原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思政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所也不局限在教室,更需要渗透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停留在个别时间节点上,需要贯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2.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信息化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要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时事问题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现象充实到教育内容中进行释疑解惑,将身边的本地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的事迹融入到教育内容中,尽量减少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认知的误差。还要在教育载体上进行创新。随着科学的进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由书本、电视、广播向网络、手机、微信、微博、QQ等过渡的特点。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从传统的课堂教育向网络虚拟世界扩展,用先进的理念充实虚拟的网络信息世界,进而使大学生无论在读书看报或是手机上网时,都能接触、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坚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对国家、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由灌输式教育向民主式教育的转变。

4.坚持体验式教育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优化与完善各种实践教育。通过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精神实质。这也是大学生增长才干、认识社会及认同核心价值最生动、最直接的形式。由传授式教育向体验式教育方式转变。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要坚持互动反馈循环原则。耕耘的同时还要看产出,要善于总结经验,根据意见反馈不断修正教育方案方法,实现良性循环互动,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模式的实现途径

1.理论引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进行教育培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要充分发挥“两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平台作用,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新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坚持三育人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和教辅人员共同参与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专业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教学环节的缜密编排,保持对新鲜事物和复杂问题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在专业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工作辅导员要以甘于奉献、深入细致的作风作为工作的前提,通过自身的工作帮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组织、学生家长、学校应意识到要主动配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两课”为中心的主阵地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2.社会实践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巩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把握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积极探索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实践基地和其他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活动,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服务三农、科技宣传、社会调研、扶贫济困、社会义工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社会实践的全过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培养学生客观辩证认识社会矛盾的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以鲜活的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多种载体传播。要提高应用新媒体平台意识,加强基于互动的网络平台建设,改进网络宣传,增强网络宣传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SNS、社区、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信息传播与发布,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关注网络舆情和解答大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网络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论坛、雕塑、景观设计,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人到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宣传者。

4.有效结果反馈。反馈的内容包括学生对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看法及建议,还包括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后对学生的反馈。得到正确经验和理论后再运用到以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中,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不断完善。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NJZX08),内蒙古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YB02)成果。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2006

[2]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4)

[3]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张红英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形势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已经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就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以期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人们理解和评价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目前我国的发展而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它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一直想改变当时落后的现状,我们发愤图强就是为了振兴我们的祖国。现如今,中国闭关锁国、被比作东亚病夫的日子早已远去,现在的我们已经有了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资格。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有这个责任与义务,要振兴中华!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国家就是一个大社会,想要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价值导向也会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国人亲和力,更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邓小平时代曾强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现如今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确立一个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观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相当重要的一环。不论男女老少,皆应对我们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明确如何更好的建设这个社会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集体的利益,同样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十八大以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这种观点也可以起到避免思想混乱,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我们作为国家新一代生力军,更应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振兴中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其现状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价值观教育的理念,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核心

当前大学生坚持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尊重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借助于建构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构造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精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化;另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日常工作入手,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树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课堂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前途,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基础。

(三)把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髓也在于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挖掘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发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借此要指导学生理解强国之路、发展之路在于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突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是要突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要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其表现的旺盛生命力,自觉、主动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把此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树立终身为之奋斗的理念。

(五)夯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道德,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目前,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理论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主题,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教育作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两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德育课,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主要来自“两课”教学。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研究,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化于知识总体的能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改革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改变照本宣科、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2]苑勇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30)[3]谢志远.加强高校扩招后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2,(4):94-96 [4]郑德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06)

[5]孙建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6)

[6]王占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第四篇: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感谢你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作,以下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份问卷,旨在对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培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我们诚恳希望你能抽出几分钟时间,按照你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仅应用于相关课题研究。衷心感谢你的理解和支持!

第五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在高校以各种形式蓬勃展开。文章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分析、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大学生所认同,认同状况如何,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文章以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三所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实地调查和访谈。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功利化,过度张扬其个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相矛盾,甚至相对抗。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识比较明确,但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但是,西方国家一直强调其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优势,从未放弃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国家鼓吹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冲突。值得关注的是,认为西方学说“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占5.56%,而9.03%的大学生则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少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甚至有动摇倾向,说明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已经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进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5.28%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基本了解”的占40.97%,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但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不了解”的学生占41.67%;抱“无所谓”态度的有2.08%。其中,40.28%的大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依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还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紧要的工作。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较强,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较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着眼点是要使大学生认同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大学生本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调查表明,68.05%的大学生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另外79.31%的大学生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愿意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去不懈追求;15.83%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4.86%的大学生则愿意将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这说明少数大学生中存在信仰模糊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仍不能松懈。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态度和认识自然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大学生在理想和价值选择方面,他们更看重“幸福”、“实现自我”等,他们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思考更加理性,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个体和自我。调查表明,只有23.75%的大学生认为“为振兴国家,服务社会做贡献”是“人生最大的成功”,39.58%的人认为是“生活安逸、快乐”,36.67%的人认为是“成为名人、有钱人”,这说明他们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奉献精神明显不足。

3.大学生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但存在一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应在大学生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依然是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在部分大学生中,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仍有错位和模糊现象,有必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依然未变,且更加隐秘化、多样化,通过书籍、影片、多媒体等方式在青年学生中加以渗透,既能获取实际的商业利益,又能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灌输,一些青年学生走入了“一切都是西方好”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误区。在“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接受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89.58%的大学生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项,说明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及其成果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4.大学生基本上能明荣辱,辨是非,对社会道德认知比较准确,但知行分离比较明显。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其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将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统一起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调查统计表明,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很有必要。另外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方面,71.53%的大学生讲求二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赞成”竞争不能顾及道德和良心。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模糊,是非辨别力不强,行为举止不雅,道德“个人化”、“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45.83%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37.5%的人认为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知、情、信、意、行”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在思想观念层面基本上认同集体主义、提倡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在实践层面则趋向个人、家庭,注重自我、功利、实用。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灵活、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暴露了他们道德践履的缺乏、思想道德外化不足等问题。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现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要认清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就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看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价值认知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价值认同则是理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社会现实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并在判断、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完成已有价值对其的过滤,才能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即价值认同的阶段。[2]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以往那种在单一环境中形成的价值体系被削弱,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之趋于淡化,甚至迷茫,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低,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未能有效外化于价值实践之中。当他们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往往是从个人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出选择,体现出个人本位,忽视社会群体利益和集体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来为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考虑到自身利益的保障问题。当两者出现冲突时更会不知所措,尤其当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或受到挫折时,就会发生思想上的异化。

2.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首先是浅层次的利益层面的认同,然后是理想信念层面的认同,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只能是部分方面的认同,而不是全方位的认同。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内容的认同,具有片面性特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3]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高低程度不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内容的认同程度不同。比如,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一问题,回答“不了解”的大学生占41.67%。相对来讲,大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实践的内容可能更为了解和熟识,认同程度可能会高一些。而对与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直接联系不明显的价值观念就可能比较冷漠。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相对滞后。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育和引导,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内容空泛、手段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造成一些人有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的错误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70.14%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认可并期待的。也就是说,学生不是不需要价值观教育,而是对教育方法不满意甚至具有抵触情绪。绝大部分学生渴望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亲眼观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来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在多元背景下,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醒,个体自我价值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带来难题。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敏锐而善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错误和落后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从多个侧面和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最大限度的限制一些不良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把国际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减少到最低,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上表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性和矛盾性等特点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从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否。因此,思考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1.确立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价值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定社会虽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价值体系并存和发展,但必然有一个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这是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思想保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予以客观评价,科学分析,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必须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基,大胆介绍和研究其他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识辨能力,让他们明白我国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政治功能,缺乏人文关怀,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观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创造一系列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较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它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按照隐性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中必须要创造一系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式,通过有意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字、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地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和“怎么办”,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努力在课堂上用生动、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多思考、多实践,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不仅从感情上,更能从世界观的理性高度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趋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正确的灌输教育有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更自觉地接受教育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同升华到理性认同,增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效果。

5.将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价值问题上,价值理论学习与价值实践过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理论学习,使当代大学生明白何为价值,以及人生价值何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形成思想认同,并最终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行为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就是通过参加具有一定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参观革命遗址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事关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要求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出发,通过各种方式,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追求,使他们真正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下载微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实证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