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研究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3: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研究》。

第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

研究

2014年2月26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1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随着政策的出台,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地区。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概述

回顾历史,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由来已久。由最初的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到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委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的“廊坊共识”;再到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和当今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的战略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习近平曾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带来的机遇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从现实看,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有利于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把河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完善,使服务体系更健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

端制造业,进而加快我省的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利于在京津冀城市布局调整中,把握这一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大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城市,提高河北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在京津的辐射带动下,更好地消除城乡差距,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改变首都周边塌陷、落差过大的局面;有利于借助国家支持和三方力量,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周本顺也强调,河北省一定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谋划推动工作。中央做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对河北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为我们谋划推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发展理念上看,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树立全局思维,各个方面都必须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从发展定位上看,我们要根据京津特别是首都的发展方向,来研究和确定河北的发展定位,包括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基础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发展。从发展方式上看,必须坚持走绿色崛起,改变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产业格局,构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从发展条件上看,我们既要在生态环境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又要在发展环境上有更大突破。

与国内率先发展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及其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一直显得滞后。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也一直在研究谋划如何借助“两环”特别是京津发展自己,虽有突破,也收到一定成效,但环京津这一区位优势总体上发挥并不充分。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发展时机与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不明晰,无疑是其中重要因素。而今,人们意识到,随着中央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河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大势未到时,事倍功半;大势已来到,事半功倍。

专家坦言,河北省是否积极作为将会是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效果的关键所在。作为京津冀战略展开的腹地,未来我省尤其是县城,在生态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方面承担的任务更多、更重。比如一些位置优越、但又处于京津生态涵养地的地区,就要按照一定强度要求控制开发。此外还需要在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项目上马、建设食品供应基地和交易市场、维护稳定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可以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河北省来说,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河北省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3%,县域GDP占全省的近70%,县域总人口占

全省的83%,全省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但河北省县域经济占全省的面积、人口、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是依次递减的,河北省县域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富,与所占面积和拥有的人口不成正比,反映出县域经济拖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稳则全省稳,县域活则全省活。因此,本文重点就县域的城镇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对策

对于一个区域的规划是根据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本文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中重点提到的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对河北省的县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城镇建设布局

城镇布局是对于城镇建设的有关项目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合理安排。它包括县城范围内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商业以及文化建设布局,还涉及城镇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河北省的城镇布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指引,而且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京津冀总体规划的出台,河北省各城市乃至各县域都会出台具体相关的规划。

首先,明确县域发展定位。各县城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尤其是处于围绕京津地区的一些县市,包括环首都经济圈范围内的河北省的14个县市,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机遇,做好地区的发展定位来更好的促进地区的发展。

其次,根据县域发展定位制定行之有效的区域规划。可以根据地方特点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业转移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等。

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主要是充分挖掘地方的旅游资源优势,发挥旅游先导作用,树立旅游精品品牌,加快重点景区的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延伸旅游半径,构建与周边的县市协调的旅游网络,快速提升旅游业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像保定的易县、满城、涞源等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

产业转移基地要充分利用京津向河北产业转移的机遇,切实做好产业对接基地的水、点、路、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产业转接平台,努力争取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扶持重点城镇的工业发展,把迎接外部产业转移培育成全县加快发展的主导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拥有地缘优势的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地,还有拥有工业基础的唐山曹妃甸和邯郸地区的一些县区等,都应为产业转移做好准备。

生态农业基地重在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平台构建为重点推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河北省传统农业向绿色经济农业、生态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精品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型,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和外部先进资源壮大提升改造农副产品加工等。

(二)产业布局

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县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其中县域产业集聚区是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成为提升县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北省县域产业布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大部分县区会建立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但是并没有起到产业集聚效应。

首先,形成以政府推动、资源开发和大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将政府推动作为河北省产业集聚区的主要方式,包括各级政府规划建立的各类开发区、园区等。资源开发型园区是各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而成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当地的资源能源为特色的工业区。大企业带动的产业聚集区是依托于本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的各产业可以与支柱产业提供上游和下游的产业链条,同时大企业又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孵化效应形成产业的集聚区。

其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河北省的许多县域都是劳动力密集区,很多都承担着生产加工的产业群体,但是无牌生产、贴牌生产在河北省县域加工产业范围较普遍,自有知名品牌少。贴牌加工造成了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长期贴牌的结果会导致对买主的过度依赖,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风险,一旦品牌商发生变化或者调整,企业缺乏风险规避机制。因此,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色,打造品牌产业,同时努力做好品牌的向外推广,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再次,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含量。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河北省县域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这些产业主要是以生产原料为主,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生产条件差,现代化企业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县域产业的技术含量的提升。通过引

进和留住专业性人才,加大技术资金投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企业的产品进行推广,同时可以进行网络交易等,信息平台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为企业的发展拓宽了思路,也更能适应新的企业发展模式。

最后,突出县城建设中的文化产业特色。在河北省当前的众多县城建设中,大多是没有自己的品牌产业。因此在发展地区文化品牌产业时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县域文化硬件与软件建设,营造县域文化品牌环境;二是举办文化节庆与拍摄影视作品,传播县域文化品牌形象;三是媒体投放广告,提升县域文化品牌知名度;四是发展旅游产业,注重县域文化品牌体验。

(三)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条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条件下,也是把基础设施作为先行措施,构建了环绕首都经济圈的“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因此,各县域也应该配合国家战略,做好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优质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应接产业转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以及各方利益。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是一项功在当年,利在后代的工程,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建设资金的筹措、统筹区域内有限的资源、协调相关方面的利益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管理制度。

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机制,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主体和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加大政府的财政投资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范围内的民生工程的投入。积极引进银行机构的贷款等,最大程度的利用优惠政策为地区建设吸引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公私合营制的投融资模式激活社会投资,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入专业的咨询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可以以更优的程度完成任务。

其次,因地制宜的制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的规划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河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且和地方各届领导政策的变换有很大的关系,在京津冀背景下,要将农村和县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地区的顶层设计,根据其具体的功能定位和地区的地势地貌特色,选择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设施,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四)环境建设

我省与京津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生态系统,这决定了河北的崛起和增长都只能是绿色的。河北对京津冀城市群的贡献,对京津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生态支撑上。近两年来,京津冀地区长时间、大面积的雾霾,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京津冀区域的生态问题却远不止雾霾一种。当前,京津冀地区已开始联动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这表明,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改善,仅从点上抓起是很难见效的。因此,我省相关的县区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构筑生态涵养空间,在防治大气污染的同时,对山水林田湖海进行综合治理,再现蓝天白云。

第二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

宋强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院院长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叫宋强,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我今天主讲的题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今天主要讲四个部分内容,第一是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规律性认识;第二是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第三是京津冀区域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第四是协同发展中,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做到率先突破。

一、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我想从五个方面做一下介绍,第一,什么是生态环境。第二,生态环境问题从何而来?第三,PM2.5问题的成因,我们以北京市为例,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第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五是外部性特征、邻避效应、公地悲剧这样一些有关天生态环境问题理论方面的探讨和认识。在我们今天的讲课中,会重点贯穿我们对规律的一些认识和把握,包括我们所举的一些事例,进行的一些分析和讨论,最后都要以规律性认识来贯穿。

(一)什么是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按照我们现在公认的一些说法,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它有几个特点,一,与人类密切相关;第二,它会影响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么一个前提之下所出现的各种自然的(包括人工干预形成的)力量(物质、能量)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生态环境具有一些自然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我们有空气有水,有植物、动物,有这么一个生态圈。在这里面,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构成了我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第二,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特别在这里面关于物质和能量,它们是一个整体平衡、守恒的规律。第三,有一个规律叫生态平衡规律,地球这个生态圈整体上来说,它始终在努力保持生态平衡,对于地球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来说也是一样,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在保持生态平衡努力的基础上,内部各个子系统分别会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物种之间也会进行竞争。在不同的这种子系统之间,还会有一些补偿的效应。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种自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修复的能力,特别是在前几年,提到一个重大原则,要让大自然休养生息。实际上,这也是自然生态环境客观规律的一种体现。同时还有一些规律,是关于环境生态平衡的保护,对于我们轻微地偏离了生态平衡,或者是不严重的情况下,应该该说这些偏离的过程是可逆的。但是污染程度过于严重,或者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泛滥,那么对于局部地区来说,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包括我们地球43亿年来可以看到的树,今天形成这么多沙漠,形成这样一些不适合人类聚居的地方,对于这些区域的局域地来说,这种生态系统已经进入不可逆的阶段。最后还有一个客观规律,应该讲这也是我们大家在思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需要作为根本上认识的一个特点,我们人类依存于自然的。也就是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是人类不能没有地球,我们最后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解决,是为了保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归根结底是为了我们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问题从何而来

在这些规律的把握基础上面,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在生态环境问题里,直接和我们生产、活动相关的就是我们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与两个因素有主要关系,第一是与环境容量和环境的承载力正相关,也就是说,环境容量越大,环境承载力越大,我们的环境质量会更好。它与我们污染物排放总量负相关,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越大,我们的环境质量就会相应越差。

污染物排放从哪里来?最主要的来自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也有少部分来自自然界这个非人为活动,但是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贡献而来。从我们直观的分析来看,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带来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直观的原因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在近代以来,我们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够强,长期缺乏这样的意识。第二,我们对于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保护程度不是很合理。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不足,对于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出现。同时,随着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在过去一个阶段,我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过于强调工程措施,特别是认为人定胜天,完全采用人力工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忽视了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自修复的措施。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存在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这样一些现象,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这些都是直观原因,我们后面还要探讨一下深层次的原因。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借这机会顺便也说明一下关于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咱们国家目前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依托环境保护部门来承担相应的职责,从工作的专业领域划分,包括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辐射、土壤这六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以及安全监管。还有一大块工作就是生态保护和建设,我们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关于污染物的来源。

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怎么把污染物带到环境中来?比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这么几种,第一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95%以上来自于煤、石油及制品(化石原料)等的燃烧,这完全是我们人类带来的。第二是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煤、石油以及制品,包括汽油、柴油、天然气这些燃料的燃烧。挥发性有机物在生产方面,主要来自于汽车制造、工业生产中的溶剂挥发,包括我们民用的,还有各种燃料的燃烧、油品的贮运、装修、家具、涂料使用、餐饮油烟,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是它的主要来源。实际上我们的植物也会排放一些化学有机物,但是对于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比较大的还是我们人为排放这一部份。

颗粒物包括液体的、固体的、液体固体混合颗粒,来源非常复杂,既有燃烧排放产生的,也有施工、道路扬尘排放的,还包括其它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二次反应产生的颗粒物,这些概念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包括PM2.5、PM10,还有总悬浮颗粒物,主要是以粒径的不同划分。最细的当然是PM2.5,对人体危害健康也比较大,比较粗的就是总悬浮颗粒物,它的粒径在100微米,它在空中悬浮的时间比较短。

(三)PM2.5的产生

我们看PM2.5的产生,一方面是直接排放,包括烟尘、粉尘、炭黑、扬尘,包括来自于机动车、燃煤、工业排放、施工。第二就是我们采用的气态污染物,刚才提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照射下,在空气中发生光化学,产生二次PM2.5,就是硫酸盐、硝酸盐这些,这些都是PM2.5的主要组分之一,PM2.5的主要成因离不开我们人的活动贡献。

我们以北京市为例,为什么北京市的PM2.5污染会比较突出?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全球方面来看,北京所处的区域浓度比较高,包括美国NASA的遥感监测表明,在我们中国华北地区所在的区域,PM2.5的背景值比较高。中国气象局也进行观测和研究,表明北京市的PM2.5的PH浓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较高水平。实际上,背景浓度、背景区域一方面和我们的纬度有一定关系,第二和我们纬度所在的大区域的生态状况、生态系统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是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北京第一是机动车保有量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比较突出,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50万辆。最新统计是,到目前为止,北京的机动车超过557万辆,汽、柴油每年消耗大概七八百万吨。还有非道路机械,非道路机械包括工程机械、园林绿化、农业、建筑工地上的各种工程机械,它们都属于使用燃油作为动力的机械,除了直接排放PM2.5,还排放大量其它污染物,特别是氮氧化物或者挥发性有机物,在全市排放量占比都非常高,超过一半的比例。

第二是燃煤总量比较大,煤烟型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北京市2012年的燃煤总量达到2300万吨,占全市年消费总费的25%左右,主要用在电厂、工业生活,包括取暖、燃煤锅炉、窑炉等,这是2012的情况。目前来看,北京市的燃煤治理措施力度非常大,到今年年底预计会下降到1500万吨。

第三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尽管北京市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显著,搬迁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包括首钢等,但仍存在部分建材、化工污染较重的企业。同时,在过去几年里,大量发展的新型现代制造业也会使用大量溶剂,使有些挥发有机物的排放增多。

第四是工地的开、复工面积大,扬尘污染严重。北京市近年来常年保持开工面积在2亿平方米左右,这个两亿平方米应该说超过欧洲的工地面积同期,施工扬尘量排放量大。第二,路面的尘土经过车辆的反复碾压,搅动形成交通扬尘,略占各类扬尘的36%以上。

第五是城市开发强度过大,北京市1.6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有一万公里左右是山区,不适合城镇化开发,平原地区只有6000平方公里,集中2000多万人口、500万辆车以及大量生产、生活活动,开发强度高达48%。开发强度有一个专业术语,简单地理解,就是水泥板盖住的面积占所有可开发区域面积的比例,污染物排放的强度高、密度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展。北京市2000到2010年的建筑面积,以每年140多公里的速度增加,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的建设性面积又增加了,基本上和人口增加的幅度相匹配,大幅增加,比2000年之前大概增加了百分之七八十。所以说城市规模扩展过快,城市边界向外延扩展过快,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

此外一个因素是周边污染传输的影响,包括京津冀区域的重化工业、高污染的水泥、钢铁、炼油、石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整个地区的燃煤总量约3.5亿吨。在特定条件下,整个区域的相互传输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夏季西南风、南风方向,这是一个重要传输通道,在冬季,也会有高风的传输。还有秸秆燃烧,包括河北、山东等地烧秸秆,还有河南地区,有一些重污染过程。在今年前期包括去年发生的一些重污染过程,最后的元凶就是秸秆燃烧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影响,对整个华北区域的重污染过程造成影响。

此外,北京的地理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三面环山,地形呈簸箕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且这个气候降雨量不高,低温条件,极端不利天数全年大概占20%左右,容易发生重污染的天气,这属于自然地理、气象条件不利的一个方面。从这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地形,我们是一个簸箕型、一个蜿口,背后是山,有些空气污染物很难扩散出去。第二是逆温层现象容易出现,逆温层比较低的时候会到800米,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盖子里面,也就是说,高度时候会使逆温层高度抬高一倍以上,一来一回,逆温层高度的变化会使空气中的浓度在排放量稳定的情况之下,我们身边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会发生2倍、3倍以上的突然变化。

还有一个是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应该讲北京的绿化总体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北京的平原地区,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聚集在这个区域,森林资源总量偏低。2011年年底,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7.3%。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实施百万亩平原大造林,通过三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北京的平原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了十个百分点左右,这是生态系统建设一个非常重大的成就。

此外,我们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用水极度匮乏,生系态统的空气自净化功能弱化,环境承载力不足。我讲北京这种典型情况是想说明,一方面,北京是一个发展阶段相对发达的城市区域,北京所遇到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咱们京津冀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多和北京是一样的,包括天津、河北,有一些是北京在前些年重点发展时所遇到的问题,北京这样一些问题的成因对于天津、河北来讲具有相似性、相仿性,是共同的自然规律和我们生态环境的经济规律在后面发挥作用,从前面所讲的北京一些典型问题的剖析可以看到,通过北京能够间接反映出我们京津冀环境问题的全貌。

(四)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知道,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应该说,在有了近代以来的大工业之后、经济蓬勃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才日益严重、日益凸显。在科学界有一个库兹涅茨曲线,这是一个美国经济学家1955年提出的,他借用一个倒U形曲线,把环境质量和人均收入,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用这个曲线进行描述,成为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这个曲线主要揭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统计性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环境质量开始实现退化,我们人类会大量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我们利用我们的资源来增加收入,随着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这时候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境质量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特别是环境质量恶化,使人的生活水平、幸福感受到影响,这时候,我们人类会拿出更多资源关注环境的改善,开始注重保护环境,随着收入的增加,环境质量开始进入改善阶段,呈现一个倒U型的关系。

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北京市的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突破70%,标志着北京已经进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北京市的人均GDP到达工业化后期的水平。在这个阶段,从近十几年来看,一个特点是全市的污染物排放量逐步下降,环境质量在稳步提升,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能源消费的总量都在急速增加。北京从98年到2012年,GDP增加了6.5倍,常住人口增长了66%,机动车增长了2.85倍,能源消耗增长了86%,这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宏观背景。

在这个基础之上,大气污染物的产生量增加,但是排放量下降。产生量体现的是我们生产、生活活动带来的直接排放,可以理解为是我们资源消耗的一个指标。排放量下降主要受益于我们采取更加全面、更加严格的末端治理措施。我们对于工业方面采取了脱硫、脱硝、除尘,对机动车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尾气控制排放标准。这使得我们在发展的同期,虽然产生量增加了,但是我们的排放量在下降,从这个曲线图也可以看到,实际上我们的排放量下降,在前些年特别是奥运之前,幅度比较明显,但是近些年降幅开始减缓。

水污染产生量增加,但是排放总量下降,进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总量下降,直接体现就是河流水资源达标率能够稳步提升,同时近年来,改善难度进一步加大。

归结起来看,奥运会之前,北京的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了加速期,特别是奥运会期间,北京市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加快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退出步骤,实施刚才提到的脱硫、脱硝工程,还有清洁能源设施的改造,煤改气、煤改电,加快污水设施处理,污水处理的比例和处理能力大幅增长。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2007年和2008年当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时候比上一年分别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下降,污染物排放下降的直接环境效果就是在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水平明显下降,不管是大气还是水,体现都非常明显。

奥运会之后,也就是2009年之后,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放缓,进入一个平台期,原因是什么呢?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2009年之后,我们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一些把握上,开始有一些不够到位的地方,特别体现在宏观调控力度不足,北京市的建成区面积包括人口,从09年之后有一个快速增长,包括机动车也出现爆发式增长,经济增速虽然很快,但是以开发强度猛增为代价。第二,奥运期间,一些非常规措施,我们采取了临时管制措施,不能常态化,比如单双号限行、一些工业企业临时性停产,我们的环境基础设施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建设是相对的,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当时北京建成区,还有污水处理厂这样一些基础设施与当时的人口相对来说,比较能够适应当时的需求。但是2009年以后,人口快速增长,包括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建成区,所以2009年之后,我们的基础设施虽然每年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实际上了建设速度开始相对滞后,同时,通过多年的污染减排之后,污染减排的潜力减小,难度加大,成本不断提升。

从奥运会之后看,2009年之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降幅开始收窄,浓度开始收窄,氮氧化物的浓度甚至出现反弹,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我们城市的河流水质出现一个平台期、徘徊。应该讲,北京市出现了奥运前、奥运后这种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污染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化规律,在京津冀区也具有代表性。奥运会之后,咱们整个区域包括河北、天津,实际上也是大、干、快上这么一种形式,通过这几年之后,实际上我们生态环境的压力明显加大,我们的环境承载力已经到了一个快支撑不住的边缘。

从北京市进一步的分析来看,虽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压力保持在高位、比较大,但是我们污染排放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是全市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三大产业中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逐年加大。第二是大气污染排放结构发生变化,工业排放污染源的排放比例逐步缩减,生活源乃至于人的生活活动的比例逐步增大。对北京来讲,现在主要污染源是居民实际上的生活活动,机动车、生活供暖这些排放对大气污染显著增加。

水污染排放结构也是一样。原先我们的生活污染源排放量一直都很大,农业源排放基本不变,近些年,工业源的排放占比下降,特别是工业的水循环利用水平比较高,由于城市的无序扩张加剧,加剧现在城市及径流污染,下一场雨之后带来的污染加剧。

综合来看,现在对于北京市来讲,环境污染呈现多污染物协同作用的复合型特征,在影响生态环境的染排放结构面前,单一类型、单一行业或单一种类的污染物进行减排是远远不能支撑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此外,机动车保有量增加,现代制造业增长,使得比较难治的污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增加,它们又会在环境中发挥进一步的二次反应,加重臭氧和细颗粒的污染,导致灰霾现象的发生。因为氧化物和混合有机物不像二氧化硫比较好治,治住了煤相当于控制住二氧化硫,同时在现阶段,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村农业面源相互叠加,使水污染呈现复合型的特征,现在除了一些常规的污染物,像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值已经纳入了总能控制之外,还有一些有机型的污染因子、有毒有害的物质,特别是环境风险还没有得到总量的系统控制。

污染治理从咱们工作的措施重心来看,目前在产业链中逐渐前移,从产业结构优化到实现生产、到末端治理整个链条中,我们的工作重心不断向前转移,包括实施了总量减排这么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个系统性的政策措施,采取之前的排放标准,还有引入一些环境管理手段,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等。虽然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环境质量在效果上来说,和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总体相适应,但是仍然没有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的局势扭转。目前,北京市的污染排放远超环境容量,需要从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城市布局方面着手城市发展,使城市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形成环境质量改善倒逼城市功能定位的格局,对北京是这样,对京津冀来讲同样也是这样,我们后面还会用数据说,京津冀一定要研究我们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一些规律,在把握好规律这么一个基础上能够思考,如何实现京津冀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更加有效的解决。

这是一些排放量的基础数据,比如对北京市来讲,单位GDP的大气污染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水平都逐渐下降,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下降幅度非常明显,到了近些年,下降趋势幅度开始减缓,减缓意味着我们的治理手段在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思路上面需要寻求大的突破,这是水污染物的人均和单位GDP的排放量,也是这样。

(五)外部性特征、邻避效应、公地悲剧

那么,刚才我们也分析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直接原因,包括我们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长期以来比较薄弱,包括污染排放、标准不严、监管不力等等。这些原因归纳起来,深层次原因还是要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特征上去找,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经济性,实际上是我们的经济属性是它自身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经常讲环境问题存在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也就是说,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往往不注意对环境造的影响,带来的环境成本和后果也不愿计算到产品和交易的成本中去,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也就是说,在从事生产过程以及自己的生活中,会把环境污染问题的成本交给社会,这就导致在经济或环境经济学领域认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主要成因是发展环境问题的一个最大交集所在。

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是从外部经济性特征角度分析,一定要把环境成本内部化,要让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把环境的成本纳入到每个人或者相关人他的行为成本承担中去,这是一个外部性特征,纯粹靠思想或意识的提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成本外溢的问题,还要通过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解决环境成本的分担责任。

第二,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是叫邻避效应,邻避效应也很容易理解,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污染处理的设施或者是工业生产中容易带来污染的一些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不要建在我的身边,但是我需要,我需要用电,需要用这些化工产品,需要改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的便利性,但是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我不管,但是不能建在我家附近。也就是说,大家都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会担心环境污染排放对身体健康、对自己资产价值等多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激发一些险恶的情节,乃至采取强烈、坚决有时高度情绪化的积极反对行为,这也是社会失灵的表现。邻避效应实际上是外部不经济性这个规律的突出性体现,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一方面要把自己生产、生活活动带来的环境成本外溢,交给社会,自己不愿意承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或者说为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设施,或者是为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这样一些生产、生活活动对于本人自身的影响。

第三,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公地悲剧,公地悲剧是英国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或者提出的一个关于共有资源方面出现的一个管理学名词,是指对于一项资源或者财产来说,如果它有很多拥有者,每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是却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那么最后每个人都会倾向于过度使用,甚至抱有及时捞一把的心态,会加剧这种资源或者财产使用的程度。比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和污染严重的河流空气,这都是工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因为相关的资源环境公共物品产权难以界定,所以它容易被竞争性的过度使用或者侵占,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我们对于自然环境或者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对自然界过度索取。之前我们提到很具体的比如大气污染问题、PM2.5问题、我们每一类的污染物来源,只要涉及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涉及我们生产、生活活动,分析它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解决对策的时候,往往需要从经济性的角度去考虑,从市场机制和政府、无形的手、有形的手去考虑,要避免公地悲剧,要打破邻避效应,要真正使环境成本被内部化,这才是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根本出路。

二、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一)京津冀区域的环境及发展相关参数

下面第二部分是京津冀生态环境的现状。先看一下和环境以及发展相关的一些参数,这是我们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基础。首先看一下国土面积,北京的国土面积是1.64万平方公里,天津小一点是1.19万平方公里,河北省是最大的,接近19万平方公里,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土面积上,我们的绿色空间占多少呢?我们拿森林覆盖率作为一个绿色空间的代表,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2013年发布的结果,北京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84%,在全国各个省市区中排名第16;天津的森林覆盖率是9.87%,排第29;河北的森林覆盖率是23.41%,排第19名。总体来看,京津冀区域的覆盖率在全国来看,总体都属于比较靠后,后50%这么一个概念。

第二,从人口上看,北京市常住人口2013年2014年分别达到2114万和2151万,天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市在1500万左右,河北在7300万左右。总体来看,人口继续增长。应该说我们人口的快速增长的速率增幅在下降,但是增长的绝对量还是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第二是GDP,北京市2014年的GDP已经达到2.13万亿元,天津市达到1.57万亿元,河北省是2.94万亿元,这是14年的情况。13年的数据也列在旁边,大家可以做一个参考。从三产的比重来看,北京市第三产业已经达到77.9%,天津市是49.3%,河北只有37.2%,这是第三产业的一个比重,是2014年的。

从宏观的背景数据来看,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2014年,北京、天津人均GDP都超过1.6万美元,而河北只有6500余美元,不到京津的二分之一。产业结构,北京三产为主,呈现明显的高端化趋势,天津、河北的第二产业就是工业,比重仍然在一半左右,城镇化率京津冀三地分别是86%、82%、49%。综合来看,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阶段后期,河北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

从能源消耗总量来看,北京的综合能源能耗总量2014年是7454万,天津我没有查到最新数据,它在2012年的时候在8200万吨,河北也没有查到相应的数据。

机动车保有量,北京的保有量是540万辆,这是在2013年,目前是557万辆。应该说北京市从2011年底开始严格控制机动车新车增幅,取得明显成效。

污染物排放量,咱们国家对四类污染物进行总量污染物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于空气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水。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污染物排放量,北京排放量最低,河北比较高,但是后面还有一些对比。从人均来看,北京的人均排放量在全国属于比较低的,天津、河北的人均排放量比较高。

上面一幅图是二氧化硫,下面一幅图是氮氧化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明我们在排放控制水平、污染治理水平北京目前是明显领先于天津和河北。

水污染物排放也是这样,单位GDP的COD来看,北京仍然是比较靠前,河北相对比较靠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污染治理水平、污染治理潜力上来讲,河北包括天津还有比较大的潜力。

(二)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专家分析,目前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该地区是全国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短缺、地下水漏洞最大的地区,也是全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水资源短缺,北京如果以人口来论,人均水资源应该是最为短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这几个方面。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空气质量,从1998年以来,我们列了几个点的时间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值、PM2.5浓度,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总体上来看,这三地的环境质量呈现一个改善的趋势。到了2014年,京津冀三地2.5的浓度分别是85.9、83和95,综合来看是这么一个特点:空气质量在逐步提升,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特别是和2012年新修订的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相比,差距还非常大。而且从多年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来看,近年来空气污染的降幅在趋缓,我想2014年、2015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一个改善。北京市周边的污染物浓度,包括京津冀地区,也是呈下降趋势,这里面也有一些监测方面数据上的问题。刚才提到奥运会阶段,在奥运会之前,实际上河北、天津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或者趋势要好于北京,奥运会之后,部份污染物浓度开始出现反弹。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间接理解为或者间接反映了2008年、2009年之后,这几年京津冀区域生产、生活活动大规模增长,特别体现在重化工业污染排放的增长。归结起来看,京津冀区域是目前咱们国家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13年京津冀地区所有城市的PM2.5都是超标的,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前十个城市,河北省包括京津冀,整个来看经常会占七个、八个之多。过去看咱们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治标不治本现象比较突出,虽然采取过短期的区域联防联控解一时之急,但是过去没有形成有效的共建、共治的长效机制。

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京津冀是咱们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但污染却最严重的区域,河流的水资源稀缺、水污染问题并存。

从水资源量来看,京津冀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特别是相对于常住人口和GDP来看,明显和全国的占比不对称、不对等。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直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反的就是河流的径流变化,径流减少,河口生态恶化,地下水位降低,水土流失,湿地萎缩,产生一系列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每年区域用水量大概在36亿立方米左右,北京市的净流降水,包括每年自身提供的大概来自于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自身的水,第二是外调水,第三,超采地下水,同时,北京市充分利用再生水,这几年,北京市的再生水的利用规模量逐步上升。近年来,为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市以年近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支撑了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同时,超采地下水每年超过五亿立方米,这个是水资源北京市的一个基本情况,多年人均不足二百立方米,和国内一些其它城市或者和世界上一些其它城市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北京市遭遇持续干旱,人均水资源量更低,只有一百多一点。

在水资源量不足的情况之下,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特别是城市中下游地区的污染非常严重,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到,在山区,在上游地区,我们的河流水质状况还是比较好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就是里面绿线、蓝线。到了城市建成区,到了城市中下游地区,我们的河流水质开始明显变差,超过劣5类的水体河段长度居高不下,而且改善迟缓。

从河流水质上来看,一方面是2000年以来,全市二类、三类比较好的河段,河段长度比率虽然增加,但是劣5类的河段长度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对应到空间上来看,整个上游水质保护较好,下游水质、河流较差。从饮用水源角度来看,密云、怀柔的水库、地表水一直符合国家饮用水源的地质标准,城市下游水体、水质普遍超标。目前经过咱们多年污染减排的治理,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与人们群众的需求、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这种情况放到天津、河北来看,也基本上是这个趋势。研究天津、河北的环境检查公报对于水资源以及环境水质状况的趋势来看,也基本上是这么一个特点。

从生态变化来讲,北京市主要是建成区面积大幅度增加,2000年到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4.74%,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湿地面积下降,林地、草地面积比重上升。重要生态工能区发生生态变化,主要是指林地、草地面积逐步增加,但是永定河流域、同时水面在减少,特别是官厅水库,水域积明显减小。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的格局最稳定,保护效果良好,但是过去十年,湿地资源保护区严重萎缩。

这是一个遥感的趋势图,可以看出来,从2000年到2005年的阴历来看,红色区域(人类聚集开发的区域)的空间不断增加,绿色区域总体保持稳定,但是白色这种可开发区域不断后退。

绿色空间来看,特别是六环路内,绿色空间明显减少,特别是在城乡过渡、城乡结合部地区。2008年之后,绿地面积覆盖率包括绿地覆盖城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增幅在减缓。实际上林地、草地、包括湿地,都代表咱们的绿色空间,代表生态安全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基础,甚至包括耕地,耕地实际上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价值。

由于城市的过度扩张,导致城市建设对于生态系统不断挤占,最后使得我们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始弱化、下降。这是京津冀的情况,也是同样的特点,我们整个区域的城乡格局逐步由自然景观为主的农村转向钢筋混凝土为主的城镇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空间管控,城镇建设挤占生态空间、工业园区发展成片、污染排放监管不严这些现象比较突出,不断挑战资源环境的承载底限,也引发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不断挑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底线,还有生态失衡这样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第三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蔡 奇

《 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20日

06 版)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员令。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总书记亲自决策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总书记非常关心京津冀区域的发展问题,多次深入三省市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5月,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总书记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了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全面系统阐述了其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2015年2月和4月,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方法。2017年2月23日至24日,总书记视察河北、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分别就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作出重要指示。显而易见,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战略构想到顶层设计,再到基本思路、方式方法和重大举措,都是总书记亲自决策推动的。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以大历史观来谋划这一区 域未来发展,果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出了强烈的使命担当、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2016年,京津冀以全国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0%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有25%的外商直接投资落地这一区域,研发经费支出也占全国15%。当然,京津冀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北京“大城市病”突出,水资源匮乏,人口规模已近天花板,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有利于破除隐形壁垒、打破行政分割,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进而言之,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新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年多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有力领导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精心指导下,京津冀三省市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编制实施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十三五”规划,出台了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环保等12个专项规划和一系列政策,落实《规划纲要》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北京认真对接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 两个政策意见,严格实施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有序疏解,带动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增量、增速“双降”。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河北积极对接京津服务京津,率先打通一批瓶颈路、断头路,深入实施“6643”工程、禁煤区建设及各种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以北京为中心、“半小时通勤圈”逐步扩大,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33%,“4+N”产业合作格局加快构建。同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开展,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长超过30%,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初见成效,京津两市助力河北张承保地区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要着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架构和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重点是继续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有序迁出。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承接北京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北京要把疏解功 能与改善环境、控制人口、提升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统筹腾退空间利用,推动老城重组,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二)着力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骨架,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重点是充分发挥北京“一核”作用,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和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沿京津、京雄(保)石、京唐秦等主要交通廊道建设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形成区域发展主体框架;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统筹推动重点工作持续突破。共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便捷畅通公路交通网,打造“一小时通勤圈”,构建现代化机场群、港口群,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建立一体化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大气、水等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燕山—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京津保湿地生态过渡带、环首都国家公园等建设,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三省市产业发展链条,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等战略合作和功能承接平台,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做好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衔接,集中力量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金融、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联动、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等机制,打造区域体制机制高地。建立交界地区协同管理长效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 管控。完善共建共享、协调集约的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设施体系,营造京畿特色、多元活力的文化体系,建设设施均好、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河北省张承保环京津相关地区任务。

(四)共同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牵引作用。准确把握筹办冬奥会定位,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科学实施筹办工作总体计划,确保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加强筹办工作协调,确保主要竞赛场馆和基础设施2019年底前建成、2020年测试赛成功举办。统筹赛事需求、赛后利用和环境保护,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确保各项设施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高水平做好赛会运行保障和服务,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彰显民族和文化特色,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交流。把普及冰雪运动贯穿筹办工作始终,以青少年为重点,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扩大冬季运动覆盖面。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打造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在审议《规划纲要》时就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把握“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要深入研究论证新城问题,可考虑在河北合适的地方进行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化新城。2016年3月和5月,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设立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汇报,强调这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这件事情。2017年2月23日,总书记实地考察河北省安新县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区,就雄安新 区规划建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雄安新区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设计建设。2017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个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这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能力、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经过多地多方案比选、科学研究论证后所作的决策,凝聚了各方共识。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规划建设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使之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实践。按照中央部署,雄安新区要抓好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七大重点任务,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党中央明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目标,到2020年,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新区雏形初步显现;到2030年,一座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新城将绽放光芒。

第四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升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对策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升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对

策思考

摘 要: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检索源,统计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2006-2015年发表科研论文的情况。分析了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京津冀;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

京津冀地缘相接,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一脉。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协同发展是灵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动力。“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三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带动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8月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将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为则,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设施水平。2015年1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近20家公共图书馆成立“京津冀图书馆联盟”,旨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分析京津冀地区科研论文情况对三地协同发展尤其是对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源,以“科研能力”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4597篇,以“图书馆员、科研能力”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9篇,以“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篇,但以“京津冀、科研能力”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所以本文对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2006―2015年十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4184篇科研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科研论文情况分析

本文根据多指标评价方法,对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发表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三地公共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现状。

(一)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的发文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科研水平相差非常大,其中国家图书馆以2962篇高居榜首,发文量所占比例高达70.79%。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河北省图书馆的发文量3.11%还是远远落后于天津图书馆10.50%和首都图书馆6.02%。市级公共图书馆发文量均落后于省级公共图书馆。

(二)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见表2

表2 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天津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8.31%居首,而河北省的公共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量远远少于京津两地。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①说明京津两地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较高,②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有自己办的核心刊物,本单位的作者在本单位办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对比较容易。③市级公共馆中存在一个现象:业务工作开展与科研能力不成正比,如沧州、秦皇岛,工作开展得好,科研能力较低,而保定、张家口,工作基础相对较差,论文发表量还可以。

(三)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见表

3、表4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两地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比例(万元/个)分别为2036.04和1048.74远远高于河北134.49。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不论是从业人员数量比例(人/个)11.04还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人/个)7.37均垫底,而高级职称的单位比例北京4个,天津4.8个,河北仅1.3个,差距甚大。

二、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是短板。在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河北较自身有了较大发展,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够优化,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一是人才的专业结构失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图情专业所占比例较低。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从事图书馆科研创新的人才在实践经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积累相比京津两地还远远不够,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少,省厅级科研成果奖励和计划内项目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科学的选人用人和考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制度还不够健全

一是随着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公共图书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现有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不能解决当前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图书馆科研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够,学术专家和项目带头人的选拔制度尤需完善。二是人才评价考核评定机制缺乏灵活性。对比京津两地,目前河北馆普遍官本位思想比较重,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职称,难以用“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标准来评判。

(三)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是一些图书馆领导对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思维和事业单位改革分类影响,有些领导尚未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人才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培训经费不足。由于经费预算体制及财政投入的制约,一些项目经费得不到落实,人才培训经费无保障。三是人才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强,自我补充能力差。目前普遍存在人才依?单位组织学习培训,缺乏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知识积累程度低,素质和能力提升速度较京津地区差距大。

三、关于加强河北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借助京津地区专家资源优势加强学术交流

促进图书馆科研能力均衡发展是京津冀三地图书馆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科研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坚持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三地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协同发展,共同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培训和交流制度。

河北省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项目―京津冀文化走廊?环渤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深度合作”项目及《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合作协议》的重要作用,全面开展与京津两地图书馆人员培训与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一是共享专家资源举办业务培训班,在京津两地建立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培训基地,利用京津优秀师资力量,加大京津两地优秀文化人才来冀交流授课力度,结合河北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开展科研学术工作以指导论文撰写,拓宽河北馆员的专业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河北馆员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意识,促进优秀学术成果脱颖而出。二是统筹三地文化队伍人才资源,互相交流专业人才以干代训,加强河北省图书馆中青年后备人才与京津高水平图书馆人才交流与协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京津两地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和青年人才结对帮传,对青年人才进行专门指导,确保培训质量。三是开展与京津图书馆相互考察学习,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加快三地图情资源共享建设,加强各图书馆间学术成果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挖掘自身潜力,加强内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设

人才的选拔任用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普遍人才储备不足,应借鉴京津地区先进经验,挖掘内部潜力,下力气选拔自己内部人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坚持唯才是举,经过科学地考察和鉴别,通过量化测评和评价,去深入了解发现合适的科研人才。坚持唯才是用,优化配置科研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给予人才充分的发挥空间和上升空间,打造“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让更多青年馆员有机会去积累科研和实践经验,提升技能,增加成就感。

(三)利用新型智?旖ㄉ柰晟仆际楣萑瞬哦游?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意义。图书馆要想做深层次的战略谋划和科研创新工作,成为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角色,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团队做支撑。如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且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应建立本馆的学术智囊团,做一些深入的课题研究,大力申报文化部、文化厅、省学会等不同层级的课题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以期提高全馆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以学术研究带动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骆柳宁,苏瑞竹.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产出分析[J].情报探索,2016(6):89-96.[2]《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2015.国家图书馆出版.[3]杨允仙.西部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研究[J].图书馆,2009(5):78-79.[4]史淑英,栾富凯.对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8-29.[5]曾莉莉.学科馆员,科研图书馆急待引入的角色[J].情报探索,2003(86):13-15.[6]文丽.如何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科研能力[J].现代情报,2004(5):195.

第五篇: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 要]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的支撑和指导作用,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宏观转移到关注中观和微观,在研究内容上要注重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专门研究,在研究对象上要注重对政策实施后的监测评价研究,在研究主体上要增强跨区域跨机构的协作,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强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

[关键词]京津冀教育;教育协同;区域教育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京津冀三地教育领域积极开展了许多协同发展实践,教育科研工作者也围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那么,已有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以提高科研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的支撑和指导作用?在此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

亟需科研支撑和指导

《规划纲要》颁布?赡甓嘁岳矗?京津冀三地教育领域积极推动协同发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一方面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教育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部分高校向郊区疏解工作稳步推进,教育聚集人口趋势得到一定缓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教育配套建设加快完善;另一方面,北京市积极带动和推进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得到深化,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得以广泛开展。

京津冀三地在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整个推进过程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各教育协同主体(包括三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部门等)都在在边实践边摸索的过程中,亟需科研的引领和支撑。

这主要是因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缺乏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也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虽然《规划纲要》以及三地政府关于贯彻《规划纲要》的意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顶层设计,还分别设定了2017年、2020年和2030年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但是具体到教育领域,三地教育如何实现协同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什么,如何发挥教育在协同发展中的引导性作用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和论证。

而且,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与“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存在许多差别。“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都是“扁平化”结构,而京津冀区域是一种“双核极化”结构[1];北京作为首都,京津作为直辖市,而河北是省级区域,三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对等;“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协作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推动,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协作的目标主要在于共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服务于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些差别说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推进不能照搬“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的经验。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走向规划实施的关键阶段,如何立足于建设新型智库,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纵深推进出谋划策,成为教育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重大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随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走向实践推进,研究的重心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移。如果研究仍然止步于对发展战略的探讨,则研究将停留在表层,无法加强对实践的指导。

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多数是笼统地探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而深入探讨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较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需要分门别类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目前,对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主体而言,推进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方向不够明确、路径不够清晰,是阻碍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政策的前期研究,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对政策或项目实施后的监测和评价较少。京津冀三地教育领域开展了许多协同发展项目,出台了不少政策或行动计划。例如,北京市启动了许多疏解教育功能的项目。这些项目或政策的成效如何,面临哪些阻碍,还需要哪些后续支持,获得了哪些经验与教训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追踪研究。

在研究主体上,已有研究更多是单个地方、单个部门开展的独立研究,而跨地方、跨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研究较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需要对三地的教育发展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深入了解。因此,有必要协同三地的教育科研力量,调动跨部门合作研究的积极性,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进行思辨研究,而基于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较少,比较研究也较少。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对三地教育发展的现状、差距与需求等有清晰的了解,对阻碍教育协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有准确的把握,这些都有赖于开展扎实的实地调查,有赖于对三地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

三、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未来研究需要从上述五个方面做出改进,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提高科研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第一,降低研究重心,多做一些落地的研究。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一项涉及多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领域、不同发展阶段、多种相关利益主体的深层次教育变革[2]。促进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深入推进教育协同发展,不仅依赖于教育领域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大程度上掣肘于土地、财政、人事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因此,在中观层面,可以加大对有利于教育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在微观层面,可以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学校,了解它们的协同发展需求。

第二,进一步聚焦研究内容,多开展专门针对某一类型或层级教育的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协同发展中面临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基础教育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承接地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职业教育需要对接产业需求,在京津冀范围内进一步深化产教对接;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对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贡献能力。基于三者的不同特征,有必要针对某一类型或层级的教育进行专门研究。

第三,加强对教育协同发展项目的监测和评价研究。《规划纲要》分别设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分别是到2017年要实现“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要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到2030年要实现“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那么,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际是否与政策设计相一致?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为了顺利实现规划目标,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依赖于政策监测与评价。另外,北京市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功能疏解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经验和模式可以总结,疏解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支持,被疏解的教育功能如何与承接地实现融合发展?京津冀三地开展的大量教育合作项目,是否真正落地并往前推进,取得了哪些成果,面临哪些问题,需要哪些体制机制的创新等?这些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并能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或改进提供依据。

第四,重视以“协同”的方式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3]。京津冀教育协同,涉及到“三地四方(另一方是中央)”的利益和需求。只有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研究,才能将研究基石建立在“三地四方”的共同利益基础上,而不是“自说自话”。需要注意的是,协同研究重在研究前期对研究主题的共同确定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充分沟通和交流,而不仅是研究后期成果的合作发表或出版。建议“三地四方”定期共同设定研究主题,整合科研力量共同开展研究,加强研究过程中的研讨与分享,建立以共建为前提的研究成果共享机制。三地可以互派科研人员异地挂职或互访,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同时,加强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数据集,搭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第五,在文献研究和政策解读的基础上,多开展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就实证研究而言,研究者不能停留于通过书本或文字来了解京津冀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差异,而要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京津冀三地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访谈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等,了解他们在教育协同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与需求。就比较研究而言,可以梳理和分析国外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教育协同发展的经验、世界发达城市教育功能疏解的?验、国内“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协作发展的经验、京津冀区域其他行业协同发展的经验等,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N].人民文摘,2014-05-01.[2]范恒山.发挥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基础先导作用[N].光明日报,2017-04-25.[3]桑锦龙.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实践智慧――读《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策略研究》有感[N].中华读书报,2017-03-08.(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下载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研究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研究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推进中职教育的重点与对策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推进中职教育的重点与对策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优势互补发展,形成互利共赢局......

    2021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1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立足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

    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申奥工作汇报

    张家口市第二医院 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申奥工作汇报 一、医院简介 张家口市第二医院始建于1947年,是以中西医骨科为特色的,集医、教、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

    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孟晓苏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合作论坛》讲话 2014年6月15日中央最近明确提出“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有人把它称为“京津冀一体化”,也有人......

    “一带一路”背景下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的身份给徐州和连云港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对协同发......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胡梦琪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四个一体化(推荐)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四个一体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5-01-19 09:10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和......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台的政策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台的政策 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3、《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4、《京津冀商贸物流发展规划》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