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背景下美国报业发展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美国报业发展研究
【摘要】美国报业在近代史上一直是世界报业发展的标杆,引领着全球传媒业变革浪潮,但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美国报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继而引起了行业的衰败和萎缩。在此种状况下,美国各大报纸都竭尽所能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美国报业的多重危机,对我国报业来讲是个警醒,而他们的适时调整和应对之策,对我们而言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 美国报业 危机 应对措施
互联网在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突飞猛进地发展,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给传统报业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全方位挑战。一直影响着全球报业及传媒发展的美国报业,则正在数字化发展冲击下经历着艰难的“寒冬”,且危机不断加深。在这场危机中,许多美国报纸由于种种原因宣布破产倒闭。2008年7月底,有着185年历史的新罕布什尔州的美国元老级周报《守护卫士》关门大吉;2009年3月16日,《西雅图邮报》发行了最后一期报纸,标志着这家有146年“印刷报龄”的日报正式告终;2010年,美国最著名的主流大报《纽约时报》宣布,将停止印刷报纸并改出网络版。近年来,美国宣布停刊的报纸已超过200家。面对如此严峻的传媒生态环境,仍然艰难存活的美国报纸开始寻求战略转机,美国报业如何实现自我救赎,在聚焦数字化背景下媒体的变革、转化和重建的同时,能否真正使正在走下坡路的纸媒重新焕发生机并日益扩大影响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数字时代的报纸与报业
我们在讨论传统报业的未来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报纸的未来。报纸究竟会不会消亡?在进入到信息时代后,网络的冲击让这种声音前所未有地强大起来。笔者认为,在讨论报纸的未来是消亡与否,首先需要确定的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报纸,报纸对于受众的意义在哪里。
认真来分析一下“报纸消亡论”的说法,其实不难看出,大家讨论的问题核心是,报纸的纸质传播媒介形式会不会消失。报纸的真正价值所在,并不是其纸张的形式,而是其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所广泛认同的对新闻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是其新闻制成品的社会公信力和经长期培养大众的对新闻的依赖习惯。报纸对受众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内容,也是长久以来形成采编方式、新闻理念以及公信力,而非只是其纸质的载体。
美国第一大报业集团甘乃特报业总裁盖瑞·沃森曾表示,你要明白我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生意。我们从事的不是报纸生意,而是信息生意。目前已经大规模进入商业销售的“电纸书”因采用了先进的墨显技术,在视觉效果上与真正的纸质书籍几无差别。据了解,在日本,已经能生产出可折叠的能反复应用的电子纸的形式,将来的报纸必然会超出现在“报纸”概念。报纸的未来不是消亡,而是以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存在。
可以说,信息时代已经永远地改变了报纸产业。一张报纸的寿命可能很短,当天出版的报纸第二天就变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但报纸上的信息经专业新闻收集者收集和编辑,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重新利用,并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二、美国报业遭遇的危机
(一)发行量危机
上世纪90年代,整个美国报纸的发行量为6200万份,到2009年,发行量只有4350万份;美国日报的数量则由1950年的1772家降至2008年的1452家,晚报自1960年以来持续下降;2008年至少有1万5千个新闻业岗位被裁员,截至2009年4月,超过,8480个新闻业岗位被裁员。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上网浏览新闻,接受电子阅读方式,可以说,在线新闻阅读人数的迅速扩张是导致报纸发行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收益率危机
美国报业的收入主要来自零售、订阅和广告三个部分,发行量的下降宣告了来自零售和订阅部分收入减少。同时,数字媒体不仅带走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也分走了广告商的广告投入。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下滑,报纸的主要传统客户零售商、房地产商、制造商身陷困境,开始大幅削减广告支出。
(三)阅读率危机
美国报纸之所以面临困境,最主要的是因为网络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通过报纸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受众减少了。一项对美国人是从哪个渠道获得新闻的调查表明,在1991年有56%的人从报纸上获得新闻,这一数字到2010年只有34%,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新闻。因为有了互联网,很多人改变了以往花钱买报纸的习惯。
(四)公信力危机
美国报纸在过去一百年里遵照公正客观标准报道新闻事件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和尊重,但在遭遇空前危机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报业出现了各种丑闻,同时削减投入和大量裁员带来了新闻报道质量的下滑,报纸在民众中的形象不断下滑。此外,内容吸引力下降也
严重影响了报纸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报纸仍然是当今美国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网络的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
三、美国报业面对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积极扩大读者群体
对于任何性质的新闻媒介,受众的接触与选择,都是其一切功能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要占有市场,要赢得受众,这是媒体的必然选择。首先,关注中老年读者。他们是传统报纸最为忠实的一批受众,是跟随印刷报纸长大的一代人,读报习惯根深蒂固。同时,这一代人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中大部分为中产阶级,年消费能力超过2万亿美元,愿意付费购买报纸。在此背景下,为了争取这一“黄金群体”,许多报纸针对中老年读者的消费需求、阅读习惯等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及时进行内容调整。其次,报纸参与教育。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忽视潜在消费群体的培养和挖掘,报业更不能例外。如何吸引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群体,可以说是全球报业共同面临的挑战。美国报纸参与教育工程既培养了青少年阅读报纸的习惯,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发行量。
(二)改进新闻运作方式
在培养全能记者、建立强大采编团队的基础上,许多报纸建立了全天候全媒体的新闻发布平台,把过去“报纸第一,网站第二”的发稿流程改变为“网站第一,报纸第二”。新闻的发布不再局限于单一截稿时间和发布载体,鼓励记者先在报纸网站或者移动网站上发布新闻,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满足受众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但网站和移动媒体局限性在于难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一缺点可以在随后的报纸上进行弥补,在第一时间爆料后,报纸随后跟进全方位的深度报道评论等,满足受众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细节的需求,这一思路目前在美国报业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
(三)尝试在线内容收费
对于目前绝大多数的报纸网站,其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广告。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凸显出报业盈利对广告过分倚重的弊端,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势在必行。2009年9月,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再次高调宣布将对华尔街日报的手机用户收费。默多克在宣布这一政策的同时,称新闻是有价值的商品,因此需要购买,而不是无偿享用。默多克的一席话令舆论哗然,毕竟大家早已习惯了免费的网络新闻。他的这一举措也被认为是传统媒体网络商业模式重大变革的开始。
(四)发展地方性社区报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美国目前有近8000种社区报,发行量约5000万份。社区报的“杀手锏”正是内容的贴近性,在报道内容上“事无巨细”,立足报道社区内的新闻,报道语言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活泼,同时强调内容的实用性。随着网络的普及,美国大部分社区报纷纷建立网站,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报的传播能力和传播范围。社区论坛的开辟更为社区报的受众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对稳定报纸的核心受众起到很好的作用。正是基于对社区报发展前景的看好,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开始把兼并的目标锁定地方性的社区报。
(五)建设互助型新报业
美国一些报纸积极展开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他们的合作对象包括同行的报纸、新闻机构、通讯社、企业,甚至个人。由他们提供一些新闻内容,然后由报纸的内部专业人员进行深度加工和编辑。比如美国俄亥俄州8家最大的报纸于2008年成立了“俄亥俄新闻组织”,它们合作报道一些新闻事件,共享特稿、社论、图表和图片等。英国《卫报》编辑艾伦·罗斯布里奇认为,未来新闻业合作特征明显,他把这种报业形态称为“互助型报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报业作为世界报纸行业的领先者,其自身的一些经验是值得中国报业认真借鉴的。笔者认为,不管是美国报业还是中国报业,只要能够真正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根据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变革,依然可以继续作为一种有效和影响广泛的新闻和信息载体而存在,发挥自己独到的作用。正如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瑞克罗德里格斯曾经说过的那样——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当前我们应该做的是调整我们自己,适应这个时代。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字数:2754 来源:商情 2014年4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P2P融资模式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恶性事件频发不禁引发人们对P2P行业前景的质疑。本文从P2P模式的本质出发,旨在剖析P2P行业的机与危,并提出P2P行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P2P;融资
一、引言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P2P(Peer to Peer),即“人人贷”,是指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的个人对个人的一般为小额信贷的直接信贷方式:资金闲置的人和有资金需求的人将信息发布到P2P融资平台上,通过平台进行配对,完成小额贷款。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P2P融资因“融资便捷、普惠金融”等特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视。P2P融资的风险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规避和防范风险将成为P2P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P2P发展的机与危
(一)P2P发展历程
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拉开了国内P2P平台发展的序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市场的繁荣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之一的P2P也取得重大飞跃。2013年10月,P2P网贷规模首次实现单月破100亿,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P2P网贷平台数量为523家,同比增长253.4%,但P2P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管控上的一些漏洞。2013年1011月仅两个月时间,超过50家P2P平台倒闭,并传出多起网贷第三方收黑钱、老鼠仓等恶性事件,P2P平台的发展开始逐步放缓,P2P平台融资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思。
当前,我国现存的P2P平台主要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类是传统的P2P模式,由借贷双方直接签订贷款协议,P2P平台只充当纯粹的中介,不参与实际的资金借贷且不对放贷人的资金提供保障,如“拍拍贷”;第二类是担保模式,P2P平台通过引入保险公司为借贷双方的交易担保来实现客户资金保障,如“人人贷”;
第三类是平台模式,引入小贷公司,通过吸收投资人的投资需求来满足小贷公司的融资需求,如“有利网”;第四类是债券转让模式,筹资人通过P2P平台发售债权实现融资,投资人通过P2P平台购买债权实现投资。
(二)P2P发展的机遇分析
从市场环境来看,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使得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同时也对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储蓄习惯,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总体规模较大,超出了市场的融资需求,给P2P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规模庞大的资金流保障。相对于美欧等金融行业发达的国际市场,中国发展环境对P2P贷款的适合度在居民储蓄率、人力成本、用户需求等方面更具优势,为P2P的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
从P2P模式自身来看,P2P行业在中国正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融资,P2P融资无需经过繁琐和漫长的审核,贷款要求相对降低,且审核周期较短,具有快捷、高效等特点,能够满足融资方短期内的融资需求,这些都为P2P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三)P2P发展的风险分析
从P2P的运行模式及市场环境、监管环境来看,P2P发展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监管的缺失。由于P2P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在我国监管体系中不属于银监会也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范畴,监管主体混乱,近年来一直处于监管空白的状态。2011年9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首次对于P2P贷款平台的风险作出提示,认为P2P主要存在七大风险和隐患;除此以外,目前政府尚未出台任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P2P监管办法。政府监管的缺失是P2P平台发展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
2.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P2P平台当前主要的融资方是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方整体信用程度不高,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需要获取大量的融资方信息,进行更为严格的融资方审核;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P2P平台无法实现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各P2P平台之间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也不可能实现融资人信息共享,导致P2P平台面临着需要进行严格审核却缺乏审核依据的尴尬局面。
3.P2P平台准入门槛低。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平台数量超过500家,自2013年开始以几乎一天一家的速度在增长,从总体规模和经营状况来看,我国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注册资本多为数百万元。由于准入门槛低,资金力量薄弱,有可能存在一些P2P平台公司无视中介职能,收黑钱、欺骗投资者;更
有甚者,一旦发生大额的违约事件,较容易出现P2P平台携款潜逃等恶性事件。
4.P2P平台担保杠杆过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超过其自身实收资本的10倍。由于我国P2P平台准入门槛低,规模较小,为了获取利益,普遍存在着担保额超过实收资本10倍的情况。由于P2P平台普遍担保杠杆过高,一旦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融资方大规模的违约将对P2P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三、关于P2P发展的建议
P2P一方面能够解决市场上“融资难、投资难”的两大难题,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风险,为促进P2P行业的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关于P2P发展的几项建议:
(一)加强政府监管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P2P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运行模式、违规惩罚等内容进行规范,建立P2P平台评级制,清理不合规的P2P平台企业,整顿P2P行业风气,对违规操作的P2P平台公司采取严厉的处罚,并明确对P2P融资违约方的惩处措施。
(二)健全信用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实现P2P平台与征信系统的对接,确保P2P平台可从征信系统中获取借贷双方的征信信息,同时借贷双方的交易信息也可反映到征信系统中。
(三)完善风控体系
P2P平台应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完善平台风控措施,建立一套涵盖借贷双方信用审核、违约追缴、贷后评价等融资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备用金制,即提取融资金额的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备用金,做到风险事前控制;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做到风险事中控制;建立健全的还款违约追缴渠道,做到风险事后控制。
第三篇:报业“短板”与“数字化”创新
报业“短板”与“数字化”创新
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中国报业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三五年内,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业’发展将在报纸出版业形成共识”。时间过去不到两年,这个预测就提前实现,整个业界在建设“数字报业”上达成了空前共识,在实践探索中也跨入一个新阶段。
传统媒体建设“数字报业”,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待新媒体的态度,即不能把新媒体看作竞争对手,盲目排斥、拒绝,甚至敌视,而要视为相辅相成的新伙伴,与新媒体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合作共赢,共同拥抱数字多媒体新时代。对新媒体首先要“知彼”,要研究新媒体在传播、运作等方面有哪些特点,以及给媒介环境和格局带来了哪些变化。其次要“知己”,要清醒认识自身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存在哪些“短板”,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找到破解之道。
新媒体对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及媒介格局的颠覆
当前,人类正在进行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前四次依次是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即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它对报纸等传统媒体“我写你看”、“我播你看”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受众在媒介接触中的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及个人偏好变得越来越强,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公民记者”,社会将逐渐进入“个人媒体时代”。媒体成为发送资讯的空间,传媒的最大界面,将被广大受众的主动传讯所覆盖,并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基础。传媒机构必须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受众需求的特定方面,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
尽管这种趋势才刚刚显现,但对报纸的冲击已是致命性的,而引领这一潮流的新媒体则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拥有5000万受众的发展规模,报纸用了50年,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互联网只用了4年。不仅如此,网络从确立“第四媒体”地位到取代广播排名第三,只用了6年(1999~2004)。有人预测,网络取代报纸排名第二,大约只需用15年左右。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未来的社会必定是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社会,“数字化生存”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数字化媒体”成为“数字社会”的一个节点和人们“数字化”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传统“报”的概念和现在的其他一些媒体概念将被彻底颠覆,媒体的产品形态和行业边界都将重塑,新型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在分化、融合中加紧构建。不仅新媒体在“数字内容”产业要争取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些技术运营商、基础网络运营商也正在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如果报业失去新型产业链建构初期的参与机会,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目前,报业面临的正是这种危局。不仅原有受众向新媒体大量“移民”,广告也在此消彼长中加快“分流”。据统计,中国报纸广告已连续两年低于GDP增速,在广告大盘中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23.1%下降为2006年的15%。传统的四大媒体所占的广告份额曾经高达80%,而目前已缩至45%。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络广告自2001年到2005年增长了7.6倍,2006年继续保持50.91%的高增幅,达到49.8亿元。预计到2008年,其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新的媒介生态下的报业“短板”
与新媒体相比,报业在适应新的媒介生态方面存在几块“短板”:
1.厚度短板
传统报业是“厚报”模式,但与网络的“海量”相比,其信息整合能力仍不可同日而语。“厚报”的“厚”度有限,并且伴随着巨大的扩版成本;而新媒体的基本要素却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者无限,随着技术的突破和物理环境的改变,还可以做到传输无成本、复制无成本。
2.速度短板
内容的原创、公信力与品牌是报纸的优势,但媒体的基本价值链是围绕信息的采集与分发展开的。目前,传统媒体在价值链的上游——信息采集上占有优势,而在分发的灵活性、便利性、互动性及速度上则远逊于新媒体。现代社会,新闻的定义正由“最近发生”改写为“正在发生”、“即时发生”,新闻信息的生产也向现场发稿、滚动发稿的方式转变。而报纸受出版周期的限制,在时效性上比新媒体慢了“半拍”,难以满足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的信息需求。
3.介质与渠道短板
据统计,2005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4.4亿,相当于2005年全国日报发行总量的4倍,与全国电视用户基本持平,计算机、阅读器已达1.3亿台,新媒体在终端普及上已与传统媒体不相上下。而报纸囿于单一的纸质形态,即使办了网站和手机报,基本上也只是报纸的翻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创新。报纸如果仅满足于传统业态,就会使自己日益边缘化。
4.成本短板
传统报业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高昂的投入使报纸利润甚微。尤其是发行、印刷两项开支更是占到报业总成本的75%左右,而随着人力成本、纸张价格等的节节攀升,报业目前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5.体制和经营机制短板
这是报业同新媒体竞争的最大“短板”。多数报业集团还是单一的事业单位体制,没有确立企业法人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缓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尽管党和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性支持,但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媒体相比,报业仍然有许多短处和弊端。
6.资金短板
传统媒体投融资渠道及手段单一,主要依靠自身积累。而成功的新媒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数字报业”——融合中的创新
报业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加长这几块“短板”。与新媒体融合是一条现实路径。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要适应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产业规律,积极推动传播方式、营销运作、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报业核心竞争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
1.传播方式的创新:平面媒体——多媒体
一是传播介质与载体的多媒体化。报纸要增强传播影响力,必须打破单一的传播渠道,将原来仅供报纸版面的新闻信息衍生为多种传播形态的内容产品,通过报纸、网站、手机、户外媒体、PDA(个人数字助理)等多种介质发布,从单一产品向多媒体产品延伸,以不同的终端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覆盖。现在很多报纸都通过网站、手机报对当日新闻进行追踪报道,或发布次日报纸新闻的提要。一些报纸还推出了“短信评报系统”,或在网上开设“博客”。媒体融合的结果就是一个信息处理平台,联接多个终端,且不断互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有近500名记者随时向集团网站供稿,再由网站向手机报供稿,形成信息增值链;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尝试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中国宁波网上,用不同的编辑队伍为集团媒体提供不同的产品。
二是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报纸影响力的增强,也有赖于在内容上突破平面媒体的限制,进行适合新媒体特点的多媒体改造,如图文、视频、音频、链接等,而不是简单地对报纸内容进行数字化平移。目前,在电子报纸的广告中,多媒体手段已被广泛运用,成为报纸广告的新卖点。
2.出版形态的创新:纸质出版——数字网络出版
技术是推动传媒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目前制约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报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目标,就是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转型。这一转型已率先在报纸的发行环节取得突破。2005年,一些报社陆续推出“数字报纸”或加入“卫星报”销售系统,网络P2P下载技术也日臻成熟,这些都标志着报刊的无纸化发行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美国《纽约时报》的网上付费发行量,已超过报纸发行量。《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的网络版订户分别超过70万和90万。国内《解放日报》等也在尝试网上发行。
从长远看,纸质形态向数字形态转换是报业发展的必然。现在电子纸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在全世界取得了重大突破。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开发出可随意折叠和放置的电子纸屏幕,日本富士通实验室发布了更接近普通报纸规格的电子读物产品。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分别发布了无线接入的电子报和e-paper。
随着电子纸技术的成熟和终端的普及,无纸化的“报纸”时代将会到来。这将为报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是占目前总成本75%的印刷、发行成本被逐步削减,困扰报纸的时效问题也会彻底解决。二是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及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将使报纸在权威性、公信力上重新夺回自己的优势,并巩固作为信息传播链和产业链上游的“内容提供商”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纸质形态的“报纸”相对减少是必然的,但这不等同于报纸“消亡”,而是在一个更高级形态上的涅■再生。
3.盈利模式的创新:一元化报纸经营——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各种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受者之间的边界。过去由不同媒体提供的业务及服务,如今可由一种媒体提供;过去由一种媒体提供的业务及服务,如今可由不同媒体提供。平面媒体、广电媒体、音像、电信网络、互联网等产业互相渗透、交叉和重组,并且信息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在技术、业务和市场上扩大产业间融合的趋势。这必将引起媒体产业链的重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
印刷——发行——广告构成了传统报业价值链的主要环节,而新型媒体的价值链应当围绕内容生产——内容发布——内容增值几个环节展开,其中每个环节都包含了很多盈利点。随着报业向数字出版形态的转换,一些传统的主营业务将逐步从报业产业链上弱化或脱离,如印刷、发行等。而基于高度整合的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将成为新型产业链上的主要链条,这对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报纸营销理念必须由“二次销售”转变为“N次销售”,即除了卖报纸、卖广告,还卖品牌、卖活动、卖创意、卖服务,由单一收入来源向多元收入结构转变。此外,媒体的经营战略也必须由内部管理型向外部交易型转变,即以媒体为平台,从更高层次吸收报业发展所需要的更多外部资源,形成链接不同媒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市场、不同资本、不同发展要素的链状发展结构。
媒体走向深度融合,这是发展趋势。报纸准确精彩的短文或广告加二维码技术或许会成为引领读者进入浩瀚互联网信息的“导游”;从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中发现的“亮点”,或许会成为网友们阅读报刊某篇深度新闻的导引;手机等移动媒体上三言两语的信息也会引发读者要阅读某报某刊的兴趣。
根据专家的判断,未来新媒体的主流形态有四个特点:主流媒体一定是新闻媒体;主流传播形态一定是大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主流形态有四大技术特点:移动、便携、互动、多媒体;新媒体的经济特征是价格相对低廉,能够普及。而这正是报业在融合创新中演进的方向。
(作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副社长)
第四篇:“互联网 ”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如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打通农村电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物流企业的热点难题。首先对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对策,为促进我国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对策
一、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农村人口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所占比重为30.1%,人数达到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万人。伴随着我国教育和农业的迅猛发展,农村网民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以及网络购物,从而扩大农产品销量,降低销售成本,并且通过网络购物,便捷农村网民生活,从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农村物流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很多企业无法适应农村电商的要求,在送货及时性以及服务质量上存在很多的技术难题,如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打通农村电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物流企业的热点难题,本文所研究的“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研究,为破解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提供决策参考。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电商规模迅猛扩张。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通过网络进行购物的人数为7714万,同比去年增长2229万,年增长率为40.6%,网络购物成为互联网在农村网民发展速度最快的应用方式。
(二)农村网民的电商网站平台多样化。据网络调查,我国73.6%的农村网民最常使用的网络购物平台是淘宝和天猫,18.8%的农村网民还会选择1号店、京东等自营平台。在网络购物中,网民用户在意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商品价格、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物流配送、支付安全以及商品的类别等。
(三)国家政策加强扶持力度。2015年9月,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争取到2020年,在我国范围内培养一批有典型带动效应的农村电商示范县,通过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强化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10项方案,从而来改善当前农村电商的发展问题。中央财政计划对200个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进行20亿资金的投入,着重扶持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和县域电商服务中心的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服务,以及逐步推动农村物流、农村电商和农村电商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完善农村物流配套服务。(1)京东率先推出先锋站计划和“京东帮”服务店:a.执行京东先锋站计划,逐步完善自营站网络。京东为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各县乡组建京东配送站,为网民提供物流配送、商品换新、货到付款、上门取件等相关服务。b.构建“京东帮”服务店,解决大家电“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2)阿里巴巴实行渠道下沉战略,联合旗下的天猫电器城、淘宝、聚划算三个平台,通过前期与各大物流公司构建的菜鸟平台物流配套服务,对覆盖规模达到2600多个区县、50多万个村,提供大家电送货上门的物流服务,真正通过电商便捷了农村网民生活。(3)苏宁完善物流设施功能,将原来的家电维修点升级为服务站。截止2014年底,服务站的数量达到200多家。该服务站的功能主要包括批发销售、售后维修、代客下单以及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等。
三、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从而不断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但是针对农村电商的规模扩大,当前的物流服务仍存在很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物流发展起步较晚,针对农村市场的物流配送网络大部分是覆盖至县区,很多的乡镇仍无法送货,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物流服务更是一片空白。农村网民通过网络购物下达订单,供货商委托物流公司交付订单,由于当前的物流网络体系不健全,导致很多物流公司不愿意收单送货,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
(二)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配套制度与政策不健全。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针对网络购物的管理制度以及农村网民的安全意识,仍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普及。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电商和物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对物流平台构建的支持。
(三)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紧缺,物流服务水平较低。虽然我国的电商物流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上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近两年高校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物流市场,尤其是农村电商物流人才,还是极度匮乏,大部分的从业者仍然是农村当地人员,在服务理念和发展战略上制约着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网民的购物体验。
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由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为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需要政府在融资、税收、基建等方面提供相关优惠措施,进而提升农村物流基础建设,提高物流信息标准化水平。由于物流网络前期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很多物流企业由于资金紧张无法进入农村市场,面对农村的潜力市场以及物流企业扩张战略的部署,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扶持优势企业整合行业资源等方面,不断开阔农村电商物流市场的发展。
(二)第三方物流公司设置综合服务点。传统的农村物流网点设置在超市,网民通过超市上门自提,或者直接利用客运班车进行随车配送,这种物流配送服务水平较低,并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各个物流公司可以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经济情况,进行物流服务网点的整编,综合物流服务站可以为农村网民提供综合化物流服务,诸如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等服务,从而可以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降低资源浪费,提升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物流公司加强与邮政的深度合作。中国邮政集团拥有我国最大的投递服务网络,初步构建了完善的邮政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拥有经营网点24万多个,基本上覆盖我国高达86%县市和超过35%的行政村,物流配送可以直接送至村乡,物流公司通过加强与邮政的合作,直接利用中国邮政已经铺建的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设施,从而降低了农村物流市场的自建成本,并在极大程度上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研究,当前我国的农村电商规模迅猛扩张,农村网民的电商网站平台多样化,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完善农村物流配套服务,促进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但是当前现有的物流服务在服务水平、网点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为促进我国电商的发展,政府应加强在农村电商物流的政策支持,物流公司应一方面联合邮政物流,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合作,在不同地理区域设立综合服务站,促进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在“互联网+”大的背景下,电商及物流企业如何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仍是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与技.2013,(09):48-49.[2]史晓原.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研究[J].物流工程.2015,(03):84-85.[3]吴勇杰,颜佳玲.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型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3):134-135.[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07
第五篇: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韩静张慧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時代,定制旅游是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出现的一种新业态。本文主要分析了定制旅游再发展过程中目前存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为更好的发展定制旅游业务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定制旅游概念及特点
定制旅游是一种国外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已旅游者为主导进行旅游行动流程的设计。通俗的说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行程的旅行方式。相较於传统的旅游方式,定制旅游更舒心、更方便。传统的由旅行社指定的旅行内容、行程、出发時间的模式,将被定制旅游全面打破而成为菜单式定制,将由客人任意选择出发的時间、天数、行程内容、住宿房型已及餐饮形式等要素,完全由客人DIY完成。
二、定制旅游的发展及基本形式
(一)定制旅游的发展
早期的定制游對游客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游客對旅行目的地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并自行提出初步旅行方案。目前欧美主流的创意定制游则更加注重享受。游客并否需要對目的地有太多了解,甚至可已否明确目的地,创意定制服务机构再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出行人情况和预算等情况后即可为出行人创造一系列极具特色的创意行程。
(二)定制旅游的基本形式
1、一對多的团体性定制:如户外运动、驴友拼团、自驾游俱乐部等,通常/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由一個召集人或组织发起旅游意向,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参与旅行计划制定,最后得出一個大家都认可的线路行程安排和集体行为守则。
2、一對一的個性化定制:该类型主要包括高端旅游、私人旅游、创意旅游已及当地人向导、租车游等形式,多数是由旅游代理商、专业的旅游策划公司等服务机构为旅游者进行一對一的旅游服务,根据旅游者的诉求,为其定制一套個性化的旅途安排。
3、多對一的自主性定制:该类型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移动运营平台,上游企业与大众旅游者直接對接,运营商根据旅途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對性地为旅游者提供精确的信息检索和推送服务,从而满足個性化、即時性的旅游服务需求。
三、定制旅游发展存再的问题
(一)缺乏政府规划指导
目前做定制旅游的公司大多本身公司规模较小,为了利益问题,只看倒短期的收益而忽略了长远规划。其次,定制旅游现再正处於起步发展阶段,所已整体发展无头无序、市场调研也否够完善、综合实力欠佳,发展较为分散。
(二)基础保障支持否足
再现再來看,來定制旅游的群体偏向收入相對较高的人群,而再定制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保障性工作相對传统的旅游较差,还需要政府已及相关部门提供支持。
(三)创新理念否足
目前,定制旅游對於旅游体验这方面还否够完善,而且定制旅游的规模也相對较小,与传统的旅游项目相比较体验性、特色性否强,吸引力否够。
(四)缺乏专业人才 /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定制旅游目前再旅游市场中还属於一個年轻的地位,目前比较欠缺相关市场营销已及定制旅游产品策划的专业人才。目前经营定制游的人员大多都是非专业性的,虽然她們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但由於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對相关理念已及定制游的视野了解的也还否够透彻,再具体业务的操作上还否是很清晰。
四、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规范管理并完善基础设施
由於定制旅游再旅游市场中尚还年轻,所已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再旅游创新方面还需改革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范旅游经营管理行为。同時,大力度的宣传经营定制旅游企业,从企业的角度做好长期规划,并从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定制旅游企业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對於一些偏远的旅游地來说,旅游基础设施还否够完善,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對其进行集中改造。
(二)加强定制旅游体验深度
定制旅游带给旅游者的是個性化的感受,是为旅游者量身打造的一种旅游服务,从旅游路线倒旅游产品,完全是可已由客人自己DIY完成的。这样的一种新鲜的旅游方式可已更好的加深旅游者對旅游的体验深度,同時也是個美好的回忆和值得回味的一次经历,可已使旅游者再旅游过程中,更为深刻地体会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已及生活习惯等等。
(三)利以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市场
定制旅游是传统旅游再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升华。21世纪是网络信息時代,對於任何营销而言,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相比优势更大。因此,做好网络营销渠道否但可已使潜再旅游者产生旅游的动机,同時还可已提供定机票、酒店、办签证、保险、做活动、攻略、查资讯等更好的服务。/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四)加强定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定制旅游极其考验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對於一名定制旅游顾问來说,从旅游的前期准备一直延续倒旅游后期服务保障,涵盖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健康咨询、旅游安全、帮助游客维权、景区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時还要给出路线设计、建议意见、指导、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對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可已通过高等院校對定制旅游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其次可已邀请国内旅游管理的专家和学者來进行指导,培训,从而拓宽旅游从业人员视野。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