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2 01:2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第一篇: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韩静张慧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時代,定制旅游是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出现的一种新业态。本文主要分析了定制旅游再发展过程中目前存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为更好的发展定制旅游业务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定制旅游概念及特点

定制旅游是一种国外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已旅游者为主导进行旅游行动流程的设计。通俗的说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行程的旅行方式。相较於传统的旅游方式,定制旅游更舒心、更方便。传统的由旅行社指定的旅行内容、行程、出发時间的模式,将被定制旅游全面打破而成为菜单式定制,将由客人任意选择出发的時间、天数、行程内容、住宿房型已及餐饮形式等要素,完全由客人DIY完成。

二、定制旅游的发展及基本形式

(一)定制旅游的发展

早期的定制游對游客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游客對旅行目的地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并自行提出初步旅行方案。目前欧美主流的创意定制游则更加注重享受。游客并否需要對目的地有太多了解,甚至可已否明确目的地,创意定制服务机构再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出行人情况和预算等情况后即可为出行人创造一系列极具特色的创意行程。

(二)定制旅游的基本形式

1、一對多的团体性定制:如户外运动、驴友拼团、自驾游俱乐部等,通常/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由一個召集人或组织发起旅游意向,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参与旅行计划制定,最后得出一個大家都认可的线路行程安排和集体行为守则。

2、一對一的個性化定制:该类型主要包括高端旅游、私人旅游、创意旅游已及当地人向导、租车游等形式,多数是由旅游代理商、专业的旅游策划公司等服务机构为旅游者进行一對一的旅游服务,根据旅游者的诉求,为其定制一套個性化的旅途安排。

3、多對一的自主性定制:该类型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移动运营平台,上游企业与大众旅游者直接對接,运营商根据旅途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對性地为旅游者提供精确的信息检索和推送服务,从而满足個性化、即時性的旅游服务需求。

三、定制旅游发展存再的问题

(一)缺乏政府规划指导

目前做定制旅游的公司大多本身公司规模较小,为了利益问题,只看倒短期的收益而忽略了长远规划。其次,定制旅游现再正处於起步发展阶段,所已整体发展无头无序、市场调研也否够完善、综合实力欠佳,发展较为分散。

(二)基础保障支持否足

再现再來看,來定制旅游的群体偏向收入相對较高的人群,而再定制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保障性工作相對传统的旅游较差,还需要政府已及相关部门提供支持。

(三)创新理念否足

目前,定制旅游對於旅游体验这方面还否够完善,而且定制旅游的规模也相對较小,与传统的旅游项目相比较体验性、特色性否强,吸引力否够。

(四)缺乏专业人才 /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定制旅游目前再旅游市场中还属於一個年轻的地位,目前比较欠缺相关市场营销已及定制旅游产品策划的专业人才。目前经营定制游的人员大多都是非专业性的,虽然她們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但由於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對相关理念已及定制游的视野了解的也还否够透彻,再具体业务的操作上还否是很清晰。

四、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规范管理并完善基础设施

由於定制旅游再旅游市场中尚还年轻,所已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再旅游创新方面还需改革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范旅游经营管理行为。同時,大力度的宣传经营定制旅游企业,从企业的角度做好长期规划,并从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定制旅游企业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對於一些偏远的旅游地來说,旅游基础设施还否够完善,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對其进行集中改造。

(二)加强定制旅游体验深度

定制旅游带给旅游者的是個性化的感受,是为旅游者量身打造的一种旅游服务,从旅游路线倒旅游产品,完全是可已由客人自己DIY完成的。这样的一种新鲜的旅游方式可已更好的加深旅游者對旅游的体验深度,同時也是個美好的回忆和值得回味的一次经历,可已使旅游者再旅游过程中,更为深刻地体会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已及生活习惯等等。

(三)利以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市场

定制旅游是传统旅游再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升华。21世纪是网络信息時代,對於任何营销而言,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相比优势更大。因此,做好网络营销渠道否但可已使潜再旅游者产生旅游的动机,同時还可已提供定机票、酒店、办签证、保险、做活动、攻略、查资讯等更好的服务。/ 4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四)加强定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定制旅游极其考验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對於一名定制旅游顾问來说,从旅游的前期准备一直延续倒旅游后期服务保障,涵盖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健康咨询、旅游安全、帮助游客维权、景区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時还要给出路线设计、建议意见、指导、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對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可已通过高等院校對定制旅游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其次可已邀请国内旅游管理的专家和学者來进行指导,培训,从而拓宽旅游从业人员视野。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4

第二篇:浅谈体验旅游背景下导游的发展方向

浅谈体验旅游背景下导游的发展方向

旅游管理二班 张健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不断的迅猛发展,把旅游放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能给旅游以恰当的定位,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理念,避免盲从、急功近利、盲目开发,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开发、发展旅游。新乡地处豫北地区,交通便利,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资源分散、缺乏名牌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旅游发展和其它地区相比,还较为落后。着重从如何发展新乡市的城市旅游、发展城市旅游的问题入手,提出合理化建议。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我国旅游业已经出现了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更为高级的消费模式“体验旅游”逐步过渡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体验旅游和我国导游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适应体验旅游发展的导游发展方向。关键词:体验旅游 导游 新型要求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在经历了多年“黄金周”的培育之后,我国旅游业已经出现了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更为高级的消费模式—以情景化、体验化为特征,融高品味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体验旅游”逐步过渡的趋势。美国两位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姆在《体验经济》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体验经济”时代。所谓“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旅游”是在体验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旅游产品,其最大的特征是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效能,本质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快乐感、亲切感、自我价值。因此,“体验旅游”特别强调游客自身的积极参与和自身体验,使游客真正感受到旅游中的乐趣。

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体验旅游”将“体验”的概念单独提炼出来,意在突出“体验”的强烈性。从旅游业的发展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它强调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体验旅游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一、体验旅游同观光旅游的比较

体验旅游与观光旅游是在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下的产物,二者在产品形态、消费心理、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体验旅游用个性化旅游产品代替原来的标准化旅游产品。面对同样的景区景点或娱乐设施,不同的游客亦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即使为了同样的一种体验(如同样的道教旅游的体验),不同的游客也会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地点等。因此,体验旅游时代,旅游者将不再满足被动接受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旅游产品,而是希望能亲自参与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和旅游经销商共同完成其所需旅游产品的生产。个性化特征由此凸现。

从游客追求的价值目标看,体验旅游不仅重视旅游结果,更重视旅游过程。观光旅游阶段,游客的旅游观念尚处于较低水平,基本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走到景点拍拍照”,旅游体验不深,重游率不高。体验旅游时期的旅游者不仅关注得到什么样的旅游产品,而是更加重视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

在体验旅游中,旅游消费心理转向更高级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提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体验旅游将使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从消极的逃避转向积极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旅游更加强调与旅游者的沟通,并以此触动其内在情感,加强旅游体验。体验旅游的第二个终极目标是使游客产生亲切感,而亲切感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与旅游者的沟通。只有导游与游客之间有了良好的互相沟通,才能使游客全身心的放松,充分融入到景物中,情景交融,从而加强旅游体验。

二、我国导游行业发展现状

导游行业现在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行业,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导游的社会声誉不佳,普遍印象是“素质不高”,工作雷同。根据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对全国导游队伍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截止2002年8月底,全国已有197375人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但导游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等级结构来看,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其中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稍高,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此种现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导游就是导购”,以及宰客、甩团、强行索要小费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而千篇一律的导游辞、线路安排、游玩项目等等,使得游客在旅游过后,对导游工作的认同更无从谈起。

尽管如此,不论导游自身或旅行社对体验旅游时代导游环节都未引起充分重视。导游作为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中介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旅行社、旅游者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导游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对高素质的新型导游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三、体验旅游对导游的具体要求(一)提升文化素养

从景区景点的层面看,体验旅游是观光游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层面的拓展;从游客的层面看,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体验旅游阶段,导游应该让游客体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导游就必须针对景区景点所需要、所能够传递给游客的体验,自己先进行的深入思考,并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乃至身体状况,来“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包括景点选择、导游辞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景点停留时间的选择,景区内互动项目参与程度的选择,甚至导游自己组织开展的小活动的选择等等)。“体验旅游”呼唤高素质的导游,也只有高素质导游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体验”更深。(二)自身素质专业化

传统观光旅游阶段,旅游者还未摆脱“眼睛旅游”的方式;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导游只能千篇一律的复述相同的导游词,真正能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的高素质导游极少。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游客感触不深,更别说获得某种终身难忘的体验。其实,不论从景区景点的角度还是从游客的角度,都希望导游能够在深入了解、发掘景区特色的基础上,将景区景点的优势贯穿旅游过程的始终,并不断发挥到极致。因此,培育专业化导游的时机已经成熟,如专业的红色旅游导游,专业的宗教旅游导游。知识的专业化会使导游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某些旅游景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有创新的见解,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导游什么景点都讲但都讲解不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旅游体验的缺点。因此,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熟知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导游将大量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熟读道教、佛教经典的宗教导游将带领游客领略武当山、普陀山的道义、佛文化;而九寨沟、张家界是山水导游大显身手的地方。同时,景区自身也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定点导游,并把此纳入旅游景区规划中,这样便可以在最快的时间以最高水平的讲解来向旅行社、旅游者宣传本景区,并以此扩大景区的知名度。(三)重视差异化服务

这主要是从游客的社会角色来考虑。前面已经提到,体验旅游时代,游客要求个性化,那么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游客参与其中时,即使针对同一旅游项目,也应有不同的服务侧重点。比如,同样的山水旅游,对于一群老年朋友来说,在游玩过程中,就应该多留些时间给他们静静的品味、欣赏;而对于一群青少年而言,导游则应充分调动他们的感观和四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样才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放松的感觉。同样,即使是同一个人重游同一个景点,导游也要因其扮演的具体的社会角色而采用不同的讲解。(四)具备强健的体魄

体验旅游阶段,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个性化旅游产品要求导游更多的亲身参与,身体力行的引导游客融入景物中并和他们一起体验。导游只有在和游客一起经历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游客的兴致,并在思想上达到共鸣,使两者之间产生信任感,产生如同朋友之间的友谊,最终实现体验旅游的第二个目的——亲切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正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主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和潮流,旅游业以不断增长的势头迅猛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秩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它对于推动社会的经济、文化繁荣与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旅游组织预言:21世纪是世界旅游的世纪。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总裁简·克劳德先生说:“我们认为中国将成为全世界从未有过的旅游经济大国。”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姆.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曹新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如何寻找有效的产业切入点,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点。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高等独特优点。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从深度促进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改善和提高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引言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乡村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李克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0/c_116470367.htm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向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特点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焦点主要集中于促进市民化、城乡统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等问题。

1.以人为本是核心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但在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群体中,仍有2.5 亿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此外还有 7000 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差距2。不公正的待遇表明传统城镇化单纯追求的是居民数量规模的变化,而并没有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受益群体不仅仅是现有居民,更主要的是广大的农民。

2.城乡一体化是重点

传统城镇化盲目追求城镇化进程,在快速城镇化中的过程中造成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问题,由此造成的城乡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问题面临井喷。推动农村发展跟随城镇化的脚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是新城镇化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

3.生态文明是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为依托的传统城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情况。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4.就地城镇化是出路

就地城镇化,就是使更多的农村人口住在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也能享受到优质公共资源,圆“城镇化梦”,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 2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的公共服务,拥有同样的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致力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大型城市、中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等整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化,着力于解决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三农问题”3。

三、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一)旅游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旅游业是实现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作为典型的第三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特点,现代旅游业已经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旅游企业围绕着核心吸引物集聚,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外围还围绕着对这些企业起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业的集聚形成结构完整的产业集聚,包括产品供应商、客户、销售渠道和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并拓展到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等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因此,旅游业能为城镇集聚产业、集聚资金、集聚人口,是新型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2.旅游业引导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旅游业一般以当地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为依托,或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创建新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业是以地域文化挖掘为核心的,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维持和强化地方性,引领城市特色化发展,激活城市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促进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由于大量旅游产品的区域整合集中,可以迅速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区域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体验,并迅速的传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会大众前来,进行消费、留下记忆,推动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3.旅游业促进城镇经济的生态化、集约化发展

提高城镇化质量,遏制高扩张,高耗能城市化病,成为当前最强的声音。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与资源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旅游就是选择绿色城镇化,旅游产业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基础及 3 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配套设施建设,引领游客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宜居、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另外,旅游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4.发展旅游业能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层次多,领域广,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本地的条件和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的产业、劳力、设施、生活等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城镇化深层次发展的矛盾。与驱农进城相比,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的城镇化,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核心的特征。没有老中幼三代的骨肉分离,没有留守儿童和老人,没有进城务工后寄人篱下的卑微,人民家庭幸福,社会关系的和谐,农民能从城镇化过程中真正受益,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新型城镇化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城镇是旅游业最有效的依托,如果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以城镇化的发展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就高,旅游活动内容就丰富,旅游业发展就更迅速。旅游活动一般总是以城镇为集散地和连结点,城镇构成整个旅游过程的核心空间和活动中心。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成为旅游迅速发展的有利平台。同时,城镇化能够使城镇的系统功能日臻完善,产业门类不断增加,特别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产业、休闲产业能够获得广泛发展,进而能够加快旅游产业链条广泛延伸。

2.新型城镇化助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科学开发及利用,以免因开发不当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建设生态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科学利用地区资源对城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层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看重城市品牌和城市特色文化,利于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这会对我国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化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目前,不少旅游目的地的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还不够,旅游业没有得到最优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社会法律法规会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健全。城镇化拉近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毕竟在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中,当地居民也是利益主体之一,居民的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建议,对自己利益的保障机制的申请建议都能更便捷的提交给政府部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政府支持及政策保障。

四、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接待设施的供求错位

乡村旅游接待主要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都市郊区和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区的接待设施呈现出两种倾向: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卫生设施设备缺乏,卫生观念落后,严重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游后评价;另一些乡村旅游地过分追求接待设施的城市化,农家旅馆外观设计及内部装修均向星级宾馆看齐,与乡村整体景观不一致,同时也难以满足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追求乡情野趣的愿望,这种倾向在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接待中比较典型。

(二)旅游产品单一且文化含量不高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总体上有以下三类:一是农家乐模式,旅游者参与农村耕作劳动,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风味;二是地域风情文化模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特色鲜明"文化与生态色彩浓郁的乡村旅游地区;三是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农村聚落景观等为特点,或者是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或者把观赏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提供给游客,包括观光农园、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苗圃等,或者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项目4。但这三类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形式却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以开发和利用。

(三)营销观念及手段落后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无论在文化素质上还是经营理 4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218-221.念上都难以与城市里的大企业相比拟,在宣传促销手段上或者出于资金不足或者出于方法不当,总体上还停留在投入资金少、专业水准差的状态,依赖朋友介绍和口碑宣传,发传单和名片是最常见的手段。这些宣传促销手段对于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起不到太大的影响作用,有限的信息渠道及信息量也让旅游者难以作出长久的旅游计划。

(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遭遇瓶颈

在乡村旅游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通常只是以旅游服务业廉价劳动力的形式,在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只是一个局外人角色,成为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如西藏吉沙村的村寨旅游开发,纯粹从经济利益和保护物质环境角度制订旅游规划,忽视了当地居民的要求,当旅游者大量涌入时,给村民造成了诸多不便,最终遭到当地居民和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5。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虽然引起了学界、政府的重视,但是具体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五)重乡村旅游经济收益,轻乡村旅游文化及环境消极影响

首先,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所具有的强势文化对来自乡村的居民所具有的弱势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其次,乡村旅游的开展毕竟是商业活动,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开发商和旅游经营者为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必然会对乡村文化加以切割、包装,进行商业化运作,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生态的韵味,沦为文化快餐;最后,乡村旅游的开展让乡村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钱的“重要”,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因为商业竞争而不复存在。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深度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场所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农业劳动中,其主体参与者主要为农民,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后,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城市居民向乡村旅游所在地流动,劳动主体由一般农民扩展到农民和参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5 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5):426-430.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因此,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硬件、软件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大提升。首先在硬件方面,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是来自城市,他们参加乡村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硬件设施更要提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但是绝不是“一样化”,在保证游客在享受舒适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一定要让其感受到“乡土化”。其次在软件方面,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最后在内容方面,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

(二)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最本质的是要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在此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兼顾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公平问题,使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在最大受益者。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参与的积极引导,包括对农村旅游从业者和经营者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学会如何参与、怎样参与、参与什么,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会改善自身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最终实现从个别参与向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及全面参与的转变。

(三)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基础之上。乡村与城市在自然环境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吸引城市旅游者的根本因素,如果这种差异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消失,必然会使乡村旅游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工作,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一切旅游开发都要做好环境评价,对于旅游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严格做好乡村旅游地区废水、废物的回收处理工作,做好环境监测,对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制止。

(四)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

在竞争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必须改变以往保守的营销观念,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加强旅游、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本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中远程市场,培育潜在市场。积极举办品牌节庆活动、参与旅游推介会,发展旅游微博、旅游网站等在线宣传营销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调动旅游社等旅游企业积极性,利用“美丽乡村旅游专项基金”实施相应奖励。

参考文献:

[1]戴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115.[2]龚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4,08:90-92.[3]葛敬炳.城镇化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284.[4]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5]石洁,桂橙林.旅游业导向型“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71-72.[6]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周诚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2013,07:59-76.[7]张红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研究[J].城市,2013,06:16-18.[8]周继霞.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4,08:39-40.[9]周兰芳,贺江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及政策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61-62.

第四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字数:2754 来源:商情 2014年4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P2P融资模式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恶性事件频发不禁引发人们对P2P行业前景的质疑。本文从P2P模式的本质出发,旨在剖析P2P行业的机与危,并提出P2P行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P2P;融资

一、引言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P2P(Peer to Peer),即“人人贷”,是指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的个人对个人的一般为小额信贷的直接信贷方式:资金闲置的人和有资金需求的人将信息发布到P2P融资平台上,通过平台进行配对,完成小额贷款。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P2P融资因“融资便捷、普惠金融”等特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视。P2P融资的风险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规避和防范风险将成为P2P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P2P发展的机与危

(一)P2P发展历程

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拉开了国内P2P平台发展的序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市场的繁荣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之一的P2P也取得重大飞跃。2013年10月,P2P网贷规模首次实现单月破100亿,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P2P网贷平台数量为523家,同比增长253.4%,但P2P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管控上的一些漏洞。2013年1011月仅两个月时间,超过50家P2P平台倒闭,并传出多起网贷第三方收黑钱、老鼠仓等恶性事件,P2P平台的发展开始逐步放缓,P2P平台融资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思。

当前,我国现存的P2P平台主要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类是传统的P2P模式,由借贷双方直接签订贷款协议,P2P平台只充当纯粹的中介,不参与实际的资金借贷且不对放贷人的资金提供保障,如“拍拍贷”;第二类是担保模式,P2P平台通过引入保险公司为借贷双方的交易担保来实现客户资金保障,如“人人贷”;

第三类是平台模式,引入小贷公司,通过吸收投资人的投资需求来满足小贷公司的融资需求,如“有利网”;第四类是债券转让模式,筹资人通过P2P平台发售债权实现融资,投资人通过P2P平台购买债权实现投资。

(二)P2P发展的机遇分析

从市场环境来看,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使得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同时也对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储蓄习惯,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总体规模较大,超出了市场的融资需求,给P2P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规模庞大的资金流保障。相对于美欧等金融行业发达的国际市场,中国发展环境对P2P贷款的适合度在居民储蓄率、人力成本、用户需求等方面更具优势,为P2P的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

从P2P模式自身来看,P2P行业在中国正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融资,P2P融资无需经过繁琐和漫长的审核,贷款要求相对降低,且审核周期较短,具有快捷、高效等特点,能够满足融资方短期内的融资需求,这些都为P2P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三)P2P发展的风险分析

从P2P的运行模式及市场环境、监管环境来看,P2P发展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监管的缺失。由于P2P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在我国监管体系中不属于银监会也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范畴,监管主体混乱,近年来一直处于监管空白的状态。2011年9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首次对于P2P贷款平台的风险作出提示,认为P2P主要存在七大风险和隐患;除此以外,目前政府尚未出台任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P2P监管办法。政府监管的缺失是P2P平台发展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

2.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P2P平台当前主要的融资方是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方整体信用程度不高,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需要获取大量的融资方信息,进行更为严格的融资方审核;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P2P平台无法实现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各P2P平台之间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也不可能实现融资人信息共享,导致P2P平台面临着需要进行严格审核却缺乏审核依据的尴尬局面。

3.P2P平台准入门槛低。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平台数量超过500家,自2013年开始以几乎一天一家的速度在增长,从总体规模和经营状况来看,我国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注册资本多为数百万元。由于准入门槛低,资金力量薄弱,有可能存在一些P2P平台公司无视中介职能,收黑钱、欺骗投资者;更

有甚者,一旦发生大额的违约事件,较容易出现P2P平台携款潜逃等恶性事件。

4.P2P平台担保杠杆过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超过其自身实收资本的10倍。由于我国P2P平台准入门槛低,规模较小,为了获取利益,普遍存在着担保额超过实收资本10倍的情况。由于P2P平台普遍担保杠杆过高,一旦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融资方大规模的违约将对P2P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三、关于P2P发展的建议

P2P一方面能够解决市场上“融资难、投资难”的两大难题,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风险,为促进P2P行业的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关于P2P发展的几项建议:

(一)加强政府监管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P2P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运行模式、违规惩罚等内容进行规范,建立P2P平台评级制,清理不合规的P2P平台企业,整顿P2P行业风气,对违规操作的P2P平台公司采取严厉的处罚,并明确对P2P融资违约方的惩处措施。

(二)健全信用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实现P2P平台与征信系统的对接,确保P2P平台可从征信系统中获取借贷双方的征信信息,同时借贷双方的交易信息也可反映到征信系统中。

(三)完善风控体系

P2P平台应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完善平台风控措施,建立一套涵盖借贷双方信用审核、违约追缴、贷后评价等融资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备用金制,即提取融资金额的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备用金,做到风险事前控制;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做到风险事中控制;建立健全的还款违约追缴渠道,做到风险事后控制。

第五篇:数字化背景下美国报业发展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美国报业发展研究

【摘要】美国报业在近代史上一直是世界报业发展的标杆,引领着全球传媒业变革浪潮,但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美国报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继而引起了行业的衰败和萎缩。在此种状况下,美国各大报纸都竭尽所能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美国报业的多重危机,对我国报业来讲是个警醒,而他们的适时调整和应对之策,对我们而言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 美国报业 危机 应对措施

互联网在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突飞猛进地发展,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给传统报业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全方位挑战。一直影响着全球报业及传媒发展的美国报业,则正在数字化发展冲击下经历着艰难的“寒冬”,且危机不断加深。在这场危机中,许多美国报纸由于种种原因宣布破产倒闭。2008年7月底,有着185年历史的新罕布什尔州的美国元老级周报《守护卫士》关门大吉;2009年3月16日,《西雅图邮报》发行了最后一期报纸,标志着这家有146年“印刷报龄”的日报正式告终;2010年,美国最著名的主流大报《纽约时报》宣布,将停止印刷报纸并改出网络版。近年来,美国宣布停刊的报纸已超过200家。面对如此严峻的传媒生态环境,仍然艰难存活的美国报纸开始寻求战略转机,美国报业如何实现自我救赎,在聚焦数字化背景下媒体的变革、转化和重建的同时,能否真正使正在走下坡路的纸媒重新焕发生机并日益扩大影响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数字时代的报纸与报业

我们在讨论传统报业的未来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报纸的未来。报纸究竟会不会消亡?在进入到信息时代后,网络的冲击让这种声音前所未有地强大起来。笔者认为,在讨论报纸的未来是消亡与否,首先需要确定的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报纸,报纸对于受众的意义在哪里。

认真来分析一下“报纸消亡论”的说法,其实不难看出,大家讨论的问题核心是,报纸的纸质传播媒介形式会不会消失。报纸的真正价值所在,并不是其纸张的形式,而是其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所广泛认同的对新闻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是其新闻制成品的社会公信力和经长期培养大众的对新闻的依赖习惯。报纸对受众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内容,也是长久以来形成采编方式、新闻理念以及公信力,而非只是其纸质的载体。

美国第一大报业集团甘乃特报业总裁盖瑞·沃森曾表示,你要明白我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生意。我们从事的不是报纸生意,而是信息生意。目前已经大规模进入商业销售的“电纸书”因采用了先进的墨显技术,在视觉效果上与真正的纸质书籍几无差别。据了解,在日本,已经能生产出可折叠的能反复应用的电子纸的形式,将来的报纸必然会超出现在“报纸”概念。报纸的未来不是消亡,而是以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存在。

可以说,信息时代已经永远地改变了报纸产业。一张报纸的寿命可能很短,当天出版的报纸第二天就变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但报纸上的信息经专业新闻收集者收集和编辑,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重新利用,并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二、美国报业遭遇的危机

(一)发行量危机

上世纪90年代,整个美国报纸的发行量为6200万份,到2009年,发行量只有4350万份;美国日报的数量则由1950年的1772家降至2008年的1452家,晚报自1960年以来持续下降;2008年至少有1万5千个新闻业岗位被裁员,截至2009年4月,超过,8480个新闻业岗位被裁员。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上网浏览新闻,接受电子阅读方式,可以说,在线新闻阅读人数的迅速扩张是导致报纸发行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收益率危机

美国报业的收入主要来自零售、订阅和广告三个部分,发行量的下降宣告了来自零售和订阅部分收入减少。同时,数字媒体不仅带走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也分走了广告商的广告投入。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下滑,报纸的主要传统客户零售商、房地产商、制造商身陷困境,开始大幅削减广告支出。

(三)阅读率危机

美国报纸之所以面临困境,最主要的是因为网络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通过报纸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受众减少了。一项对美国人是从哪个渠道获得新闻的调查表明,在1991年有56%的人从报纸上获得新闻,这一数字到2010年只有34%,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新闻。因为有了互联网,很多人改变了以往花钱买报纸的习惯。

(四)公信力危机

美国报纸在过去一百年里遵照公正客观标准报道新闻事件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和尊重,但在遭遇空前危机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报业出现了各种丑闻,同时削减投入和大量裁员带来了新闻报道质量的下滑,报纸在民众中的形象不断下滑。此外,内容吸引力下降也

严重影响了报纸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报纸仍然是当今美国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网络的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

三、美国报业面对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积极扩大读者群体

对于任何性质的新闻媒介,受众的接触与选择,都是其一切功能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要占有市场,要赢得受众,这是媒体的必然选择。首先,关注中老年读者。他们是传统报纸最为忠实的一批受众,是跟随印刷报纸长大的一代人,读报习惯根深蒂固。同时,这一代人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中大部分为中产阶级,年消费能力超过2万亿美元,愿意付费购买报纸。在此背景下,为了争取这一“黄金群体”,许多报纸针对中老年读者的消费需求、阅读习惯等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及时进行内容调整。其次,报纸参与教育。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忽视潜在消费群体的培养和挖掘,报业更不能例外。如何吸引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群体,可以说是全球报业共同面临的挑战。美国报纸参与教育工程既培养了青少年阅读报纸的习惯,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发行量。

(二)改进新闻运作方式

在培养全能记者、建立强大采编团队的基础上,许多报纸建立了全天候全媒体的新闻发布平台,把过去“报纸第一,网站第二”的发稿流程改变为“网站第一,报纸第二”。新闻的发布不再局限于单一截稿时间和发布载体,鼓励记者先在报纸网站或者移动网站上发布新闻,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满足受众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但网站和移动媒体局限性在于难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一缺点可以在随后的报纸上进行弥补,在第一时间爆料后,报纸随后跟进全方位的深度报道评论等,满足受众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细节的需求,这一思路目前在美国报业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

(三)尝试在线内容收费

对于目前绝大多数的报纸网站,其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广告。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凸显出报业盈利对广告过分倚重的弊端,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势在必行。2009年9月,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再次高调宣布将对华尔街日报的手机用户收费。默多克在宣布这一政策的同时,称新闻是有价值的商品,因此需要购买,而不是无偿享用。默多克的一席话令舆论哗然,毕竟大家早已习惯了免费的网络新闻。他的这一举措也被认为是传统媒体网络商业模式重大变革的开始。

(四)发展地方性社区报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美国目前有近8000种社区报,发行量约5000万份。社区报的“杀手锏”正是内容的贴近性,在报道内容上“事无巨细”,立足报道社区内的新闻,报道语言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活泼,同时强调内容的实用性。随着网络的普及,美国大部分社区报纷纷建立网站,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报的传播能力和传播范围。社区论坛的开辟更为社区报的受众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对稳定报纸的核心受众起到很好的作用。正是基于对社区报发展前景的看好,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开始把兼并的目标锁定地方性的社区报。

(五)建设互助型新报业

美国一些报纸积极展开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他们的合作对象包括同行的报纸、新闻机构、通讯社、企业,甚至个人。由他们提供一些新闻内容,然后由报纸的内部专业人员进行深度加工和编辑。比如美国俄亥俄州8家最大的报纸于2008年成立了“俄亥俄新闻组织”,它们合作报道一些新闻事件,共享特稿、社论、图表和图片等。英国《卫报》编辑艾伦·罗斯布里奇认为,未来新闻业合作特征明显,他把这种报业形态称为“互助型报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报业作为世界报纸行业的领先者,其自身的一些经验是值得中国报业认真借鉴的。笔者认为,不管是美国报业还是中国报业,只要能够真正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根据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变革,依然可以继续作为一种有效和影响广泛的新闻和信息载体而存在,发挥自己独到的作用。正如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瑞克罗德里格斯曾经说过的那样——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当前我们应该做的是调整我们自己,适应这个时代。

下载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酒店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旅游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酒店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学 院 名 称: 管理学院 学 生 姓 名: 祁 瑞 娇 专 业: 旅游管理学 号: 20112......

    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迅猛,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正成为我国重要的朝阳产业。但随着我国旅游从少数人群逐渐走向普通大众,从精......

    “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

    “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给农村小微企业创建和壮大农村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创业......

    体验经济背景下主题餐厅消费文化研究[模版]

    摘 要 体验经济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并对服务经济进行的补充完善。相对于服务经济对产品销售和客户关系的注重,体验经济更追求的是顾客的满意度和在体验过程当中自我价值......

    “互联网 ”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如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打通农村电商物......

    广州市旅游体验营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州市旅游体验营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海娜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对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体验营销作为体验经济时代新的......

    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