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4 00:0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

第一篇:“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

“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给农村小微企业创建和壮大农村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创业经验不足,创业意愿较低;家族式经营;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核心资源匮乏;市场与政策敏感性机会识别不足”给农村小微企业创业带来困难。只有通过创业机制、创业主体、创业意识、创业人才、创业体系、创业组织、创业形式和创业融资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困局,最终达到培育创业型新农民,建设创业型新农村,拓展创新性型农业,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的目的。

关键词: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农村 小微企业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双创”背景概述

农村小微企业是指由农民为主体领办、开发农村资源、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以农民个体或群体投资者身份组建的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农村小微企业负责人往往以投资者身份而非劳动雇佣者身份直接参与农村工业化,农民实现就地转移,避免因青壮劳动力离乡,出现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三留家庭,引发过多社会问题(陈建光,2012)。“双创”是指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前已掀起一阵“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创业潮”契合着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的“创新潮”。在“双创”战略指导下,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在迎来机会的同时也危机重重,亟需要在大力推进创业发展同时又要具备创新思维,可以说我国农民正在进入二次再创业阶段。

从目前状况看,农村小微企业创建和发展至少具有10大特点:创业者性别以男性为主,与我国传统男女身份地位吻合;创业者年龄以敢于冒险、具有创业想法和创业冲动的中青年居多。新生代不满足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急于改变命运;创业者学历以高中以下为主。能上大中专各类院校的农村孩子绝大多数不愿意回到家乡农村;创业类型以农业生产型和消费服务型为主。由农民依靠自身农业背景,充分利用三农资源介入传统农业衍生行业;创业者的知识、经验、能力、技术等使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层次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创业者拥有属于自己农地,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压力,致使小微企业“出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小微企业的“农村地域、农民主导”局限,使得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管理都比较粗放简单,大多数属于复制性创业,创新成分少;企业大部分所有权和经营权属于个人或家庭,雇佣员工很少,产权清晰、建设周期短、经营灵活、易于创建;受限于企业发展需要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基础要素支撑,企业地域分布,以城乡结合部、乡镇集镇附近为主;受限于从业者人力资源、经验等因素,创业行业以各类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与中央政策导向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研究成为各级政府机构、实业界和学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从目前文献看,在所有小微企业研究中,针对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研究被选择性忽视,研究成果不足两成。在“双创”背景下的农村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基于其本身“农村、农民、农业”的特点,准确界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认真分析农村小微企业创业困境,再尽力以创新的方法去完善和解决。

“双创”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作为一个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现代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是否成功,能否达到预期,还需看农村的小微企业的创业和创新过程是否顺利、深入、广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需要靠外力导入与内力发挥相结合。而这种结合从改革开放以来已近逐渐变成一个残酷的难题:农村的能人、精英、青壮年劳力、知识分子纷纷流失,“三留”农民苦苦支撑,创业与创新难度不小。

在农村创业,需要创业的农民个人或团队根据自身掌握或学习的创新方法,主动自找项目、自筹资金、自主创办与农村资源相关的生产、服务项目或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从而开创新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的门路,实现自身就业并扩大吸收更多同乡村民就业。“双创”在农村的进展程度、进展质量、进展范围、进展效益等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与可持续性以及新农村建设质量、城镇化发展的脚步等。而农村小微企业创业是否成功取决于个人和环境两大因素,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身体、婚姻、智商情商以及学历、外出务工经历、管理能力、专业技能、创业动机和风险意识等;环境因素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支持、优惠政策、创业技能培训等,以及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以及配套产业的完善程度等(刘唐宋,2014)。

我国农村地区人多地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沉疾,为解决此矛盾而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都是农村能人或潜在的创业好苗子。只有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实施机会,吸引农村能人、有创业能力和欲望的打工者、有反哺家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回归,立足农村地区实现自我创业,才会使农村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业生产结构科学合理,使全民小康真正实现成为可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体到农村,依然需要创业农民紧抓“创新”这个源头,通过自主学习“农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观念创新、产品加工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知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创业领域,进而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就业数量,“以点带面”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产生倍增效应,做大“创业者基数”和“就业者系数”,使创新基础上的农村创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之基、安民之本、财富之源”。才能达到让“两创”在农村生根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国家重要战略的目的。

农村小微企业创业困境分析

(一)创业者经验不足且创业意愿较低

创业前的职业与收入是创业的机会成本,理论上说农民经历过的所有职业都会增强创业成功机会。实际上据调查,农村小微企业创业者大多是返乡民工、学生和部分村干部,整体而言,创业意愿比较低。

创业意愿较低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打算创业的农民创业动机仅仅是因为“家庭收入不够”而“补贴家用”;或者“家有富余劳动力”而试试看;或针对附近成功小微企业进行“模仿式”创业;只有部分有思想有远见有较高政策敏感性的农民会因为遇到“好的创业机会”而创业。另一个原因是过去的局限性知识影响创业能力提升,从而把握创业机会能力有限。多数农民创业的行业选择会受到“自己打工经历和行业”、“亲朋好友启发”、“周围农民的示范作用”、“龙头企业带动”、“农村能人带动”、“农合组织启发”等影响。“双创”战略要在农村实施需要以“弱联系”为特征的基层正式组织积极发挥主要作用,至少需要赶上以“强联系”为特征的周围人群尤其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家庭成员、亲朋的作用。

(二)创业组织原始、进入门槛低、家族式经营特征显著

在农村小微企业创业行为选择上集中为个人独资,体现了自我雇用为主的组织形式。尽管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会影响组织形式的成熟度和先进性,但是从数量上看基本上还是个人独资占据绝大的多数,其次是合伙制或公司制,然后是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由于资金约束,一半农村创业者都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低风险、低门槛、低利润的第三产业,保守经营,养家糊口。从创业开始就是以家族式经营模式为主,长期家长式管理在经营过程难免会远离市场规律,表现出封闭、依赖、自我锁定、惯性等弊端,决策中会经常以自我感觉为导向,在选择行业、生产规模、产品创新、市场开拓、财务处理等方面随意性太强。加上对风险准备不充分,风险意识、市场适应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危机应急能力较差,对有价值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应用能力也较差,严重制约农村小微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加快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三)创业者与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

在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很多学习能力较强年轻人通过求学离开农村,学习能力稍差而头脑灵活的农民外出务工后在城市创业定居,剩下在农村创业和在小微企业里就业的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表现为:没有远见,忽视长远考虑;处理个人利益与企业扩大再生产时态度迥然,当多人合作经营时更容易因利益而产生冲突;选择经营范围和行业时盲目跟风,不注重创新,导致恶性竞争;财务观念和能力缺乏,公私不分,财务规范性差导致出现“糊涂账、流水账、包包账”。财务报表对其而言是天书,凭证基本是白条,缺乏严谨性和连续性;预算随意,监管不力、态度松懈、漏洞百出、流于形式;对于合同的管理欠规范,重口头协议,轻法律依据导致合同无效,权利主体丧失法律保障;由于用工都是熟人,多数用工不规范,用工不签订合同,忽视劳动法律法规,致使劳企纠纷不断,兄弟邻居反目成仇;从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创新意识缺乏,在生产技术上只能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无法使产品优质率提升,更不用说新产品研发。诸如此类的现象成为常态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四)创业核心要素不足影响创业质量和经营可持续性

基于在农村创业的特殊性,影响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的要素太多,本文仅从创业者本身内在和外在两个对创业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较大的要素进行分析。

首先内在要素不足会影响创业事业的高度和深度。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学习创新、战略与分析决策、机会识别、风险管理、适应竞争、资源获取及配置等营运管理能力不足;创业者的才智和管理概念能力不足;目标确定与任务规划能力不足等。其次外在要素影响创业事业的广度和长度。主要包括:创业环境制约因素,比如绝大多数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意识不浓厚;创业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不足;基层政府政策制定缺乏有效支持或执行不力;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计划经济和小农意识较浓;城镇化进程缓慢,市场需求疲软等。在外部影响要素中还有一个创业资源要素――创业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该要素会直接影响创业的形式、模式、规模,甚至生存。

(五)市场与政策敏感性机会识别不足

两种情况导致创业机会识别不足:其一是从自身创业的资源禀赋丰欠程度来考虑创业方向的“内部资源敏感性”机会识别不足;其二是通过细致分析、观察社会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导向来决策的“外部环境敏感性”机会识别不足,或叫“市场与政策敏感性”机会识别不足。尽管“双创”政策环境改善为农民创业提供许多便利,但是市场与政策敏感性不足也会错失良机。

以“万众创新”化解农村小微企业“大众创业”难题的路径

(一)基层政府引导、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机制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传统思维影响根深蒂固,仅仅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改造是无法消除的。因此对农村小微企业创业支持机制不能直接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形式来完成,而需要通过基层政府进行计划引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在农村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出实招推动。需要由政府牵头,全社会参与将“农业技术部门+财政金融部门+大中专院校+乡镇基层政府”有机结合,形成完整链条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其中农业技术部门主动给予小微企业培育经费专项支持,引导和支持优秀农村人才创业;财政金融部门想办法撬动社会资本,整合创业相关项目经费;大中专院校对有意回乡创业的农村来源学生通过创业培训、产业扶持、跟踪服务等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基层乡镇政府要主动牵头,争取上级政府相关部门支持。通过创新创业机制改革,为农村“双创”实施提供对人才集聚有利的政策环境。

在农村创业过程中需要警惕大面积撂荒或土地成片流转而抛弃主粮生产的危险倾向。由于主产粮食种植附加值低,周期长风险大,所以农村创业者绝大多数不愿意涉足主粮的种植加工。在人均耕地本较低的情况下,现在撂荒土地,或将优质土地成片流转转换为使用性质为经济林木种植和其他用途,会造成自产粮食越来越不足而严重依赖进口的困局,这对拥有13亿人的人口大国而言危险性较大。此时就需要抛弃片面的市场经济思维,由政府介入进行调节和平衡。具体而言需要对针对主产粮食生产加工的小微企业进行补贴。

(二)选准选优带头人、个体集群结合一主体创新

在现有农村留守农民中,大都是创业能力较弱的特困群体,创业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即便基层政府和各级机构“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送岗位、送补贴”,对帮助创业困难群众就业的积极作用也有限。要选准创业主体,培训创业带头人特别是部分农村来源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技术性农民、种植养殖能手、农村能人等。坚决杜绝过去扶贫的“撒胡椒面”的做法,针对有潜力的个体进行培育,带动群体和集群的创业演进。众多“90后”村民是一个不错的支持对象,这个群体特征鲜明、思维敏捷,吸收外来新模式更快,特别是在“互联网+”成为潮流的时代,这群潜在的农村创业创新中流砥柱,会带来全新的“社群经济”和“众筹思维”。通过用“自由组织”取代“结构化”,用“网络思维”代替“线性思维”重新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关系,用“众筹思维”连接“城乡资产、工农资本、人才资本”获得共赢。

(三)营造双创环境、培育冒险意识――意识创新

推动“双创”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必须做好政府和市场的双向结合。就各级政府而言。必须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就农村小微企业创业者而言,需要基层政府不断改善为创业农民提供商机、提供保障、提供创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农村中大力弘扬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使所有对新农村建设有利、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有利的创业愿望、行为、成果得到尊重,做好城乡创新创业分工,完善阶梯形发展产业链。同时还要有“小题大做”的思维。做一些不起眼、投资少的“小”产品;凭着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逐步形成“大市场、大配套、大行业、大集群”的集约式发展之路。

(四)教育文化先行、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创新

“双创”顺利实施,首先要解决育人问题。没有创新的教育,就没有创新人才;没有创新人才,就没有创业成功。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并不需要所谓的“高精尖”的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利用好农村农业资源的涉农专业人才。总体来说需要推进涉农院校改革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政企介支撑”的模式发展。具体而言,需要继续做好针对农村发展急需专业对口的职业院校,将农村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将课程、师资、学科、实践实训、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三农发展要求对接”。

(五)建设创业平台、完善服务体系――体系创新

农村小微企业的行业分散性、地域固定性、员工本土性等特点,使适合城市小微企业发展的平台和体系遭遇水土不服,在建设创业平台和完善服务体系时需要因地制宜。但是从创业体系创新的思维看还是有几个共性供参考:网络经济时代,需要利用网络来推动农村小微企业的规模化、聚焦化、品牌化和规范化,让“农业+互联网”新业态,成为农业转型升级新亮点,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农村持续发展新活力;各市县政府积极谋划,将农业原始材料生产分散放在各乡镇形成生产的“点”,而加工升值的环节放入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电子商务创业园、物流园区等形成的“面”,让点面有机结合成为补充“互联网+”的“线下产业带”;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思维,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由政府部门、大中专院校专家教授、农业科研机构专家、有反哺农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各类中间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农村创业经济发展天使投资人”,开展首问、预约、上门服务等,形成一个针对农小微型企业的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体系。

(六)因地制宜生产、因时因人经营――组织创新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不同省份农村人口数量、分布皆有不同,农村资源禀赋、民俗民风、商业氛围、人员素质相差较大,不可能有一种规范化的创业组织来统一企业的形式,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会层出不穷。仅提供部分共同模式做参考。农业生产型创业模式包括:自我雇佣的家庭农场或微企;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的股份合作社;统一产销的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引入外来商业风投的农业股份企业;流转或租赁农民土地然后统一经营的农业企业;农民土地入股,公司资金入股的农业企业;“公司+农户”农业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企业(杨小川,2012)。工业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技术服务型、消费服务型创业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社+产业链合作伙伴”农业产业延伸模式;采用松散型集团方式,纳入明星企业或农业生产大户的创业明星带动模式;单打独斗或联合资源所在地农户成立股份合伙制微企的差异化生态旅游模式(张振环,2015)。

(七)找准空白市场、实施差异策略――行业创新

选对创业行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农村小微企业创业不妨找准市场“空白”有效切入。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会受到地域、文化、信仰、偏好影响,完全的寡头垄断市场在农村没有萌芽和发展的土壤。而变化大、不稳定、更新快的细化小市场容易被大家接受。具有明显“势单力薄”特点的农村小微企业不妨去选择并专注于那些有别于大众化产品的“差异性大、市场占有率不高、适宜小规模生产、市场尚处于空白或准空白”的小众化产品(何伟,2011)。

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指导下,通过相关政府机构的政策扶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的农村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培养农民创业动机,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才能最终达到培育创业型新农民,建设创业型新农村,拓展创新性型农业,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的目的。

第二篇:“双创”背景下新福建建设研究

“双创”背景下新福建建设研究

摘要:面对“双创”这一全新的发展机遇,福建省积极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再到发展模式等各方面展开建设。在对福建省“双创”的基础和现状展开研究基础上,不难发现福建省的“双创”活动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基于此,福建省展开了一系列有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路径探究。关键词:双创;福建省;发展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福建省坚定不移地抓住”双创“战略的良好势头,凭借“爱拼才会赢”的创业创新热情和胆识,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市区普遍绽放蓬勃生机,积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福建省展开“双创”的基础和现状

“双创”服务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不是表面上涉及的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创业创新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实际上蕴含着对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因此,在我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仅是一个鼓励和号召的问题,而是要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发展方式到政策措施等方面解决一系列问题。当前,我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创新创业的环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具体而言,我省继续开展“双创”的基础和现状如下:

1.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福建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全面落实“双创”有关政策,多方面鼓励支持推动创业创新,全力营造有利于“双创”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等政策。成立规模达1.2亿元的福建省创业创新天使投资基金,投资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内的初创企业。同时,福建省积极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明确产业指向和区域特色的孵化器,并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给予一次性50万、100万元的奖励。对一大批创业大本营(互联网创业园,孵化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第二,福建省还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等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出台《关于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保留人事(劳动)关系离岗创业的实施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级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参与协同创新,鼓励闽籍在外工程技术人员回乡创业创新;第三,积极争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如推荐三明市申报2015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并成功获批。泉州海西电子信息产业育成基地和源和1916创意创业园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第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我省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有想法的初创企业不能的发展创新。同时,我省还积极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与国家顶层设计相一致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第五,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我省建立专利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创新执法维权工作机制,设立福建省专利侵权判定专家咨询办公室,建立专利侵权判定咨询专家库,推动建立创业创新企业专利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第六,积极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培训。积极完善大学生创业课程教育——创业竞赛——项目孵化全过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鼓励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让创业创新融入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第七,培育示范平台。福建省级财政安排1140万,给予除厦门市外的38个示范平台单位每个一次性30万元补助。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解除创业创新者的后顾之忧意义重大。

2、各市区已做好各自的战略定位。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中,福建福州新区是其中一个。福州新区依托闽台(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夫走台商投资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闽侯青口投资区、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福清江阴经济开发区、长乐空港工业集中区等对台园区发展,构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重要集聚区。可见,福州新区不盲从于其他任何的双创示范基地,而是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建设对台金融合作示范区,培育两岸交流交往平台,以此打造福州新区外围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型新城区。这一规划范围包括马尾区、仓山区、长乐市、福清市部分区域的双创示范基地。又如厦门的火炬高新区,就汇集了就美亚柏科、弘信电子、三维丝环保、科华恒盛、清源科技等一批创新型“小巨人”企业。概而言之,福建省各市区已做好各自的战略定位:如厦门市把重点在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稀土功能材料、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福州市在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协调创新和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设创新型城市;泉州市则继续汇集民间资本、调动民营企业活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推动新福建的建设。它们面对具有时代性的“双创”的机遇面前,不断地将各类创新资源进行集聚,进而集中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打造特色城市发展战略。

二、“双创”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尽管我省当前的创业创新条件不断优化,创业创新资源不断集聚,省各市区积极做好自己的战略定位,对“双创”具有极大的决心。但同样值得留意的是,“双创”并不是谋求让所有人都放下本职工作都去创业,而是要为有创新精神的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创业创新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为我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新引擎。就我省当前的“双创”条件和现状来看,我省的“双创”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境。

第一,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不平衡。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创业人员等因素的影响,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发展得相对快一点,其他地区创业资源相对薄弱,需要结合当地创业人员和产业特点加强引导;第二,我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的创新创业企业(团队)数量还不够多、质量上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在行业细分领域上挖掘得还不够;第三,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内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还需要加强,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还需增加;第四,创业孵化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五,创新力量还较薄弱,创客数量、创业项目还不够多,创业者聚集效应发挥得还不够明显。第六,利益驱动有待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涉及的种种利益分配问题,是调动研发人员和创业创新主体积极性的大事。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创新人才的驱动。

面对我省“双创”发展的困境,我们有必要积极探寻适合福建省发展的“双创”路径,激发全省群众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构建新福建。具体而言,我省的“双创”路径要留意一下几点:

第一,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省的“双创”举措应更加注重资源和效率的竞争。鼓励更多的民间投资的众创空间的发展,政府应积极为创客提供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一个积极宽松的环境,提升初创企业成功率,如鼓励电商创业等。福州的优空间就试图构筑一个“创客+、行业+、资本+,资源助推”创业生态圈。此外,我省还可以通过更多的举办互联网经济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来激励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如,2016年8月,三明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促进市场各个主体按照“互联网精神”联合在一起,协同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圈,建立一个联合、共享的互动机制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创业创新成本,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使各个市区的“双创”发展不至于失衡太重。

第二,转变经济价值观,逐步从传统精英创业创新向大众创业创新过渡,为新福建创造一个理性繁荣的条件。以往创业办工厂,成本高,现在互联网创业门槛低,打破了垄断壁垒,低成本化,年轻人创业很快就能进入。当前,青年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双创”的拐点和主力军。并且,以往那种认为只有社会精英才可以创新的观点被我们所否决,在当前社会,社会是更加公平正义的,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动幸福。此外,转变经济价值观,要求我们要广泛传播创业创新文化,推介众创空间典型模式、创业创新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让众创空间成为创业创新的新选择,使百姓生活的有新方式、价值追求有新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构建新福建。

第三,培植众创,共筑创业创新摇篮。优化众创平台。支持建立创业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开放相关部门信息库,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搭建沟通桥梁,让更多的投资人及早关注、发现成长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创业者容易找到投资机构和融资渠道。

第四,我们要学习国内外的创新经验。如学习国内其他省市的“双创”经验。这一点厦门的火炬高新区就积极展开与北京的中关村展开项目合作,学习引进中关村的创新资源、围绕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经验,试图进一步提升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而在外国经验上,美国国会与政府十分关注初创企业的发展,不仅从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层面优化创新系统,还从金融创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构建等市场机制方面多方着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对小企业创新成长的全方位支持。还有德国的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德国的经济之所以多次位居欧洲第一,并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世界竞争水平,与起注重创新的传统密切相关。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已成为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些国家对待初创企业的态度和政策机制值得我省学习。

结语 “双创”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和新动能,对新福建建设意义重大。首先,“双创”有利于提升了福建省的创新质量。2015年,全省专利授权6.16万件,同比增长62.8%,增幅居全国第4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730件,同比增长67.3%,增幅居全国第10位。全省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其次,“双创”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自我实现。使创业创新从最初的精英创新到现在的大众创业创新,人人都有平等的创业机会,有平等获取幸福的权利。此外,“双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我创业、自主发展、使他们在自主创业和创新过程中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有助于福建省真正实现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三篇:“双创”背景下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双创”背景下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各高校都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总的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尤其是缺乏双创教育与专业匹配的适用性强、有实际效果的做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一心双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借鉴方向。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体系

基金项目: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

项目名称: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010171701

当前,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创新驱动,这导致各个高校更加重视此项工作。特别是“互联网+”、“云大物移智”等新概念和新技术不断出现和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社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一、双创体系

通过大量调研我们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仍在探索和检验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提高,实践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还不成熟,人们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存在着诸多误解。例如,有些人认为双创教育主要以创业为主,就是引导学生创业,还有人认为双创教育就是组织一些创业课程,或者直接将双创教育放到第二课堂。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一心双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心”是以“创新能力教育为核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双环”是指以课程融合、竞赛、产教融合、实验班、创客空间五个平台为内环统领,以组织、制度、导师、资金、氛围五个保障为外环支撑的指导思想。

二、五个平台

1、将双创教育与第一课堂结合,促进双创教育融入培养方案

创新教育体系,将双创教育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专题研讨会,统筹做好培养方案设计。结合课程特点,树立典型,积极充分发掘双创元素,促进各类不同课程与双创教育的有机整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中学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创业进行良性互动。加强课程组建设,结合实际应用,确定课程设计项目。搭建虚拟仿真体验和环境,加强动手实践环节。

2、竞赛平台

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用于贯彻落实学生的理论知识,给予其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和机会。这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课外活动项目体系,用于青少年进行实践扩展,其内容的设计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和衡量,并按照专业领域的区别进行多选择的设计,已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充分满足其多样需求。另外,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涵盖了多项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内容和要求,比如社会实践类活动,创新竞赛类活动以及一些开放的实验探究项目等等,还有可供学生进行教研参观、社团活动的项目。活动的内容强调重点,主张科学技术在学生中的普及,扩大学生参与面和见识,也要参与高水平比赛等科技活动,形成示范作用,发挥个体学生的优势,进行整体气氛的调动。以上实践活动的开发,可以进一步地满足学生课外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发其课外兴趣以及扩宽眼界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团队建设能力和协作能力,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3、产教融合平台

在学生创新实践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特质在于其敏感性强,善于捕捉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并且常常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引导。通过企业的平台对学生实践水平的开发重要通过以下几个项目,比如以企业名义进行奖学金的设立,开展企业行业参观学习,以及设置与企业运作相关的定制班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以上项目进行人才挑选,经过后期的培优建立自己的人才团队,从而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协同前进。

4、实验班平台

学校从在校学生中筛选学员,着力培养他们掌握工程的技能、拥有现代化的营销和管理实践的能力,最终成为一种专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团队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创新创业实验班的教学中,着力安排和组织专业技能提升和培育创新思维的相关课程,这也是“创新能力是核心”的具体体现。另一部分内容来自校外导师,由这些老师传输品质精神以及与企业内部运作相关的知识。融合创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相结合,充分利用规划,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学术竞赛,案例研究,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和训练。

实验班的教学采用开放式,线上线下结合、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学、讨论、研究;专业导师和创业导师构成“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指导。

5、创客空间建设

高校学生创客空间是不能忽视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跨学科共享的平台。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创客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使用最新技术,通过交流思想拓展思维、进行实践创意等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和实施路径[1]。通过定期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成员加入,为会员搭建交流平台。对于非工程专业的学生群体,创客空间将通过活动减弱学生的专业差异,鼓励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协作交流。

三、五个保障

1、组织保障

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要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统筹、规划、协调本单位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要设立办公室专职负责本单位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事务。

2、制度保障

制度建?O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健全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从“工作开展、评价、奖励”三个方面保证相关教育活动稳步推进。通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以明确双创活动的职责。对双创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以掌控学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师生奖励体系建设,对其参与的相关工作进行量化,彰显双创能力培养的地位,以提高师生的参与程度。采用多渠道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互,及时了解社会对双创教育的认知和建议,不断对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完善。

3.导师保障

导师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指导可以提供学生有效的参考和借鉴。因此,加强导师制度的建立,形成以导师团队为主的长期指导模式,并结合组织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班级课程学习中主要由班级导师进行整体指导,其次学校再针对不同项目挑选该专业的优秀老师进行个别培训,同时还可以设置助教角色,以适当减轻导师压力,提高指导效率。长期的稳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有效地提高能力。

4.资金保障

以各种方式收集资金,并设立专项资金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切实保障和扩大资金来源,明确资源配置的范围和方式,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的监督审核。

5.氛围保障

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建设,一部分取决于各新闻传媒的宣传,还要加上学校教育手段的帮助,以下是具体方案的阐述:首先是加强舆论宣传,关注创业教育,借助校内外的新闻传媒进行舆论宣传,主要内容指向创业教育,其涵盖了与创业指导有关的概念性质以及目标任务。通过舆论的作用渲染良好的创业氛围。其次,加强有关基础设备的完善,包括实践活动的场地和周围文化背景的设置。通过外在的环境促进学生主观意识上的创造力和创业趋向。

参考文献

[1]高校创客空间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李蓓。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35卷第9期,2016年9月.

第四篇:浅谈“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浅谈“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 要: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双创”精神的培养密不可分,本文主要讲述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当如何实施,概括了通过“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阐述了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所面对的巨大就业压力等问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 素质教育 大学生 创业

当今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应与时代共同前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和创业,使解决就业难、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困境得以摆脱,还可以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发展健全人格。本文对此做出详细的说明。[1]

一、“双创”的提出背景

1.“双创”如何被提出

从15年起,教育部就开始下达“双创”教育的改革,更在16年10月18日创建了全国双创周,而“双创”的最早提出,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时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由此,大众开始逐渐关注“双创”,而“双创”也逐渐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中。[2]

2.“双创”提出后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是近两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经济并不发达,许多大学生走出校园的同时,面临着失业的挑战,而且许多用人单位也不愿用新人,一些企业更不愿花费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所以,许多大学生就选择了创业。

在“双创”这个大背景下,努力抓住机遇去创新转型,是各行各业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我们,又要如何创造机会、把握时机呢?“双创”提出后,不少高校也同时开展了不少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活动,如成立“跑腿公司”、“家教公司”等,而且大学生创业的风险需要我们自己承担,这对大学生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3]

3.“双创”教育提出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人,社会失业人员高达570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更是高达800万人,而这三流合一,就汇聚成了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使我国的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是与日俱增,而这些都成为了大学生们所要面临的就业问题。因此,“双创”教育刻不容缓。

二、“双创”给大学生素质教育带来的影响

1.高校如何将“双创”落实

何为“双创”精神呢?“双创”精神不但包含“创新创业”这种行为层面,而且还包括“精神”这种思维层面。高校们更是举一反三,今年1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深化“双创”教改师范高校名单,这则说明了“双创”正在接近每一个大学生,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

高校应当注重校园与社会的关系,加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高校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加开放,让企业家进入校园,从而使大学生创业更加面向社会乃至全国市场。

2.高校“双创”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培养“双创”性人才,是每所高校必不可少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双创”精神的素质培养主要有三点:一是将大学生们对不良路径的依赖打破,使大学生完全的自主创新;二是利用高校的特长,建立由高校主导的大学生“双创”精神培育“大众支持网络”;三则是利用校园的优势,建立校园孵化中心让大学生们将创业先在校园进行实践,在校园内进行实践创业,然后再逐渐走出校门,面向大众。[4]

三、大学“双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兼容性

1.大学素质教育与“双创”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的教育与高中大不相同,因此,就需要从高三的阶梯上来的学子们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自制力。其次,有些大学生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并不是单纯的不出校园,而是思想被校园牵制。并不可能每??大学生都可以做到面面俱到。最后,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正是“双创”的基石。因此,素质教育是“双创”的垫脚石,而“双创”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让我们用自己的思想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

2.素质教育给“双创”带来的好处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素质,由实践可证: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双创”教育的建设,而这一思想正是需要素质教育的实践。[5]

3.二者相融之处

当前,大学生是“双创”活动的主力,而高校又是“双创”活动的主战场。高校对“双创”的教育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双创”精神的建设,而这一思想则需要素质教育实践。从教育上讲,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合处。如:培养创业者的创新精神,是创业教育中不容忽视之处。而创业者精神中勇于进取、不畏挫折等的良好品质,又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R]2014(9)

[2]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5)

[3]王鸣.创业教育视域下王鸣创业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

[4]刘蓓蓓.”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曲镇巧培育娇究[D].山东大学,2016.(5)

[5]张秀英-《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30

第五篇: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研究

摘 要:文章以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分析,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提出不足并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01

一、现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

成功的创业者喜欢到处分享经验,失败的创业者往往躲得远远的不让世人所了解,久而久之容易让大家犯了“幸存者偏差”,可实际上失败的公司多如过江之鲫!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凭一腔热血贸然上了战场,拿着市面上的创业教材一头扎进创业堆中,殊不知创业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中国每天诞生的新公司多达4千家,但从中国工商局2013报告显示,从2008到2012年内,退出市场的企业平均寿命为6.09年,寿命短语5年的接近60%,我国企业存活率十分低。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对创业关注极高,增幅也较快。在2016年创业报告调查涉及的来自一千多所高校的四十万余名大学生中显示,九成考虑过创业,超过十二万名大学生正在创业或有过创业经历,且主要目的是有创新的意愿即“机会型创业”,渴望靠自己的知识和努力成就一番事业。随着双创时代的持续推进,如何为高校大学生逐渐壮大提供更健康高校的保障将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分析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中国知网查询显示被SCI和EI等国际权威检索引擎检索到的我国创业教育类文章屈指可数,说明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层次有待提高,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设计、培训流程、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需有待深入。目前,国内高校虽陆续开设了创业基础(KAB、SYB等)类课程,但课程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创新,在教育方式、教育资源等方面有待完善,对毕业生离校创业缺乏跟踪指导。

高校教师授课大都还是讲授的方式,而创业教育需要学生不单单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还需更多的课程实践中总结经验,实践教学在大部分高校中未能开启,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会逐渐遗忘,只有真正参与创新创业,才能发现实际情况与书本理论之间的差别,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知识,遇到?L险与困难时才不会自乱阵脚。

2.高校大学生创业资源不够完善

创业是一项系统性行为,创业需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经验指导,风险控制等等,要创业需从这几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而在高校中创业大学生往往不能获得资金、技术、经验上的支持,很多项目无法持续进行下去,最终失败告终,不成功的创业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影响他们正确认识创业。

3.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对创业创新教育不够引起重视,师资力量配备主要来源于行政单位及教育单位,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本身没在企业工作、不具有创业实践经验,使得课堂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从成效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周期性较长,一般高校倾向于选择能够给学校迅速带来效益项目,也使得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师资力量投入有待商榷。当然也有高校通过聘请在企业方面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以讲座形式完成授课,这种方式不固定、不系统、不完善,对学校的整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起不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对策研究

1.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不仅包括具体的培训科目、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还包括培训的目标设计(培训何人做何事)、培训过程和方法(谁用什么手段培训谁)、培训绩效评价(如何衡量培训结果)等。创业教育体系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满足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创业人才。因此,创业教育体系应由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参与建设。

实践教学力度加强。理论教学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动手动脑,不断的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创业人才。

奖励机制设立。为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负责机构可设立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创业目的是为了他们毕业后有更好地生活,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如通过自己的模拟创业获得适当奖励予以激励,会点燃他们心中的创业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以教育分院为例,学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专业实习,如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集体建设等,并给予相应奖励。

2.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立高校创业园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责无旁贷。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号召,各高校应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教学模式,配备专职行政、教师团队,给与大学生在校园期间更加专业的创业理论、实践教学,通过学院的力量整合资源,更好地促使高校创业教育协调发展。

3.引入政府资源,校企合作

师友计划进高校。师友计划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坚持“引领、陪伴、成长、分享”的生本理念,借助政府、高校、企业、导师、学生五方联动的平台优势,搭建在校大学生对话社会需求的沟通桥梁,以社会精英与在校生结对联谊的方式,鼓励社会导师站在学生的身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深层次兴趣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是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学校方面,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领悟能力;企业方面,校企合作可以进行人才储备,在抢夺人才的市场上占得先机,可以促进企业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可以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获利效果。

4.培养专业化创业导师

建立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将各高校的优秀师资有效整合,发挥其专业特点,各高校、创业教育培训机构间打通,建立师资库,并吸引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社会力量加入到创业教育师资库。在创业教育培训时,针对培训内容和环节的特点,从师资库中择优选配师资,通过这种创业师资共享模式来快速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培训,高校教师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优秀的创业者是新形势下高校的新使命。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联系紧密,培养一批优秀的高校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浅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尼菲尔 陶丹.经贸实践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改革.姜莹,2012(1):75-80.[3]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创业扶持体系探析.段炼.2015(4):24-26.

下载“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创”背景下农村小微经济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新时期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又有了更高的标准,特别是在“双创”背景下,更加迫切需求创新型人才,所以这也为高校的教学提出了新......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状态,农村经济制度变革推动农村生产力极大解放。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劳......

    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研究韩静张慧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時代,定制旅游是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出......

    “双创型”背景下宝石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专题

    “双创型”背景下宝石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

    双创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内涵辨析

    双创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内涵辨析 摘 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创业、创新等的研究掀起热潮,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

    双创研究文章

    从 “双创”工作到城市建设管理 ——对榆林经济开发区“双创”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6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市上下发出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

    “互联网 ”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如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打通农村电商物......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蔡安存 蔡清林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拥有世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