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蔡安存 蔡清林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拥有世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不仅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主要表现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农村新教师补充途径受阻;城市教师资源相对过剩,但向农村辐射与交流的机制脆弱。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巩固“普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及苏北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极不适应。正是基于此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在盐城师范学院与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专项课题研究,希望以此为重点,带动区域内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关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运用型研究。针对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薄弱这一现实问题,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教师个案研究,揭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在教师特征、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区别于城市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成长规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小学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典型学校的培养个案研究从实践层面探索和总结农村小学教师的建设模式、方法和途径,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上级教育执政部门和有关教育科研部门的调查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研究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A、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B、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培养和提高研究;
C、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研究; D、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目标和策略研究。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09-2007.12)申请课题,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四个子课题负责人形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方案,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各子课题形成文献资料目录,完成资料分类整理工作,并形成文献研究综述若干篇。
2、实验研究阶段(2008.01-2008.07):各子课题深化第一阶段形成的研究论文、案例和调查报告;开展校本培训,四个子课题形成实验报告或总结1篇;完成中期研究报告1篇;各子课题形成3-5篇论文;集中交流,继续探讨研究;整理实验研究的资料汇编1册;整理教师成长案例研究汇编;形成课题研究论文汇编1册。
3、总结阶段(2008.11-2008.1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五、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1)政策法规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推进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使之成为经常性制度。(2)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向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引导。教育领域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是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4)教育学依据。教师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他需要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智能、情感,乃至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智能、情感、世界观。并通过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去感染学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意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符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5)系统论的依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以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为目标,实施管理网络优化构建,以及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实现系统进入良好的运作状态,以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促使整个系统处于良性运作状态。这对提高师训工作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践依据:我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非常关注,对科研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从2000年以来,先后参加了省、市、区多个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教师也受到了一定的培训。学校领导特别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这为教师们科研素质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加上有盐城师范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和科技处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为课题研究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
六、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在行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水平。此外还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国内外有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研究的资料,经汇集筛选后,选取适合校本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2)调查法:用问卷、谈话等手段了解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困惑和需要。
(3)系统研究法。以教育哲学、系统论、协同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突出培训目标,整体构建运作体系,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构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运作体系。
(4)案例研究法:结合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和形成的个案,选取富有典型性的事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技能。
(5)经验总结法:适时适度到外地参观学习,不断总结借鉴他人经验。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总结自己培训、管理、研究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不断锤炼和推介,探求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措施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原则。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对象是教师自身的“行动”,所以,行动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搭建了平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育科研活动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与重大实际问题。在教育科研中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大量有事实根据的材料,总结分析而发现规律、验证规律。
3、继承与创造相结合原则。教育科研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创造,才能使认识深化,使理论完善和发展。要不迷信本本,不迷信权威,敢干冲破守旧势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要不断锻炼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克服习惯性思维的障碍,善于在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树立百折不回的恒心。
4、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原则。我们应当在当前实施新课程和农村教育的背景上去分析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要从行动原则出发分析教师群体问题,同时结合某教研组或学校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并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八、研究的实践成效
1、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1)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查表明,被调查教师平均年龄41.2岁,平均教龄20.2年。这反映出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从教时间较长,进入了职业高原期,应继续进行能力提高培训。乡镇中心校、村小的教师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整体素质偏低。表现在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职业技能薄弱,不能针对教育现象中的某些问题进行选题,开展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有的甚至连传统教育中的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等等,还没有做正确、规范,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可想而知。而且,学科分布极不均匀,语数教师较多(就村小而言,绝大多数是原来的民办教师),英语、计算机和其它一些技能科教师普遍较少,在一些村小,一台录音机上音乐课的现象较多。(2)教师质量下降,数量上超编与缺额共存,人才溢流问题严重。自1985年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之后,我国就开始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学历不合格的教师比率仍然不小,并且达标率的上升比较缓慢,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学历的达标率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不合格的局面。而且从另一方面说,这种形式上的达标并不代表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些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仍然是有名无实。很多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方面原因在高压面前,纷纷“剑走偏锋”,采取其它的非常规措施来达到主管部门对于教师学历的要求,比如,买文凭、换文凭等,利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学历合格率并不能从实质上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根本不能从综合素质上为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就现有情形来看,农村小学教师的实质学历层次、文化素养还远远达不到专业发展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乡镇中心小学许多优秀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造成农村小学的人才危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紧缺;高学位、高学历、高职称、高知名度的教师奇缺,新老交替任务紧迫。由于受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制约,在农村中小学核定教师编制时都压缩了人员数额。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小学师生比为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4.5,在农村由于教学条件差、师资队伍弱,加之大量农民工进城子女随读,生源急剧下降,致使二三十人、十几人的班级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还有几人的班级,一位教师带五六门课甚至八九门课的现象,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谈什么进修研究呢?所以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订编制比例,或者重新规划布局调整,整合教学资源。(3)生活状态。应该说,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工资能够正常发放,教师的生活待遇普遍提高,但是,农村教师在住房等待遇上与驻城教师仍有一定的差别。岗位设置比例要针对实际情况,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按照现有比例许多教师难以兑现,教育和人事部门对村小要适当倾斜职称聘任指标,以消除不稳定因素。在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师资是流动的,但流向却与我们的单向集中流动相反,城市的老师往往要到乡镇、农村学校去上课,但是他们的薪酬待遇并不会因为到乡镇、农村而降低,反而会有所提高,由于师资力量的均衡,保证了义务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从而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教育机会。(4)专业发展。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且还因为当前教师待遇的不高而满腹怨言。他们把教书更多地看作是“混日子”,每天上完规定的课程,剩下的时间一般会帮助家人做些小生意,还有些就是与麻将和扑克为伍。教师职业道德危机潜伏,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也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非所学”现象普遍,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不配套,尤其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不足,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农村小学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鼓励和支持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进一步关注农村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利用远程教育网组织农村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城乡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2、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培养和提高研究;(1)自觉融入科研管理网络。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的科研网络,具有一定的科研氛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置身于这个网络之中,成为这个网络中一辆不断前进的“列车”,能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即改革的具体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能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框架结构、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教学行为和教育方式,能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及教学实施建议,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学策略。(2)自觉寻求发展提高平台。每学期学校都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集中培训、公开课、示范课、教案评比、课例研究、读书活动、技能达标等,这些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一体化,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参与,同时还应该利用网络平台、外出学习等多种渠道寻求提升自我的空间,只要一心求学,锲而不舍,就会一步步地脱颖而出。(3)自觉反思改善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这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用教师焕发出的新生命活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自我更新”,通过反思、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从教师个体来看,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教师研究和审视自己,使教师在叙说教育故事的过程中审视自己,在反思某个具体教育事件的同时发现自己内隐的教育观念,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
3、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研究。(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参与教研转化为日常规范。首先要让教育反思成为习惯。教师在每课后要完成教学后记,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否,每学期要结合自己的优质竞赛课,或结合本学期内给自己重大影响的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之处、经验教训等,至少完成一篇专题反思论文、课例反思论文或教育随笔等。其次要让学习成为自觉行为。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至少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必须读一本教育专著或经典教育故事,必须完成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每期举办一次学习汇报会,每年至少请一位专家到校讲学,让每位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一次已经成为制度。再次让让教改研究成为职业生活方式。每位教师每学期初要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拟订研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阅读理论书籍,深入开展研究改进实践,期末填写“研究进展情况表”并撰写研究论文,每学年评选教改先进个人并于下学期初召开其个人研究成果报告会。(2)联系实践,发展为本,促进教师的发展性素质显著提升。教科研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劳动,在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很多疑惑不解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疑难和问题,促使教师自觉接受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教科研又是教师展示主体性的最好方式,可以让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增加才干。另外,教科研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它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校本培训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我们分析了我校几位优秀教师,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反思和寻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改进提高。所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必须在组内上一堂汇报课,每学期必须选其一节面向全校进行优质课竞赛,中老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示范课,在课后进行说课、评课活动。(3)营造成长发展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全力打造适合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环境。刚实施新课改时,教师是形式摹仿。就拿语文教学来讲,听人说要建立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在课堂上一味追求热闹。显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学科文化素养。一年来我们认真组织教师从事学科性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师系统地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组织教师认真研讨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即以学论教,来引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提升,并开展丰富的培养实践活动,由此造就了一大批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无形之中一种全员竞争、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得以生成,在全体教师中形成了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发展之风,培养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教师们越发自觉地学习、借鉴、琢磨与改进,每个项目就成了教师发展性素质培养的有效习练所。(4)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学科各个成员的教育资源系统势在必行。建立教研网,在网上创立科组主页,具体分设五个大类: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外出培训、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课件放在网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可以方便地查阅自己在教学中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下载,这样能大大地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信息来源。
4、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目标和策略研究。(1)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所以教师不仅在理论修养上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做到有思想、有观点、有方法、有能力,而且在实践能力上做到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为此我们学校开展的“文明教职工”“优秀教师”“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学校突出贡献个人”等任何一项活动使广大教师意识到,不能把教师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应把它当成一项事业,用一生的精力做好。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要他们自主地更新观念、自觉走进新课程是很难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创设条件,选择符合教师实际需要,并能被大部分教师认可的培训专题,广泛开展跟新课程有关的教学活动,引导教师逐步树立“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借助新一轮课改实施的契机和空间,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最大的空间。只有当教师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时,整个教师队伍才有生命和活力。(2)以学历培训型向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创新型培训转变。农村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要使他们静下心来读书并非易事,需要学校采取措施来激发教师读书学习的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如教研组在一学期里按照新课标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并搜集与模块解读相关的文章,组织学习交流,探讨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学校应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报告会;组织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参加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座谈会;开辟黑板报专栏定期刊发教师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各类师资培训,充实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因为理念不仅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学校教研部门在开学之初,就应制定一学期的教研计划,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教科研氛围,以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以人才成长规律来规划教师的成长之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以采取“课题牵动”的实施策略。说实在话,农村小学的师资、设备、资源经费等,对于课题研究来说,还有待完善,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束缚。但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立足学校发展,推行行动研究,提升课改理念,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宗旨,切实把课题研究抓起来。我们要求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把课题研究融于日常教学之中,推进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互动。课题研究以教学案例为切入口,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教研模式,在此基础上把这些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立项研究。我们凭借教育科研的凝聚力、提升力,把课题研究的担子重点压在青年教师身上,让他们围绕“仿——悟——创”的研究方法,按“细、小、实”的研究思路,不断研究,不断提升,引导他们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成长起来。仅今年,我校就有二十多篇设计、反思等文章在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蔡安存 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第二篇: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大批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造就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使我校成为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质量优秀、办学特色鲜明和品牌优势明显的学校。
名师的培养分四个阶段进行:合格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特级教师的培养。
一、合格教师的培养
(一)新教师的录用
每年春季按照上级政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补充新教师计划,择优录用新教师。①录用原则:坚持标准,择优录用,宁缺毋滥;②录用机构:校长负总责,党政办考核和协调,其他有关部门配合;③录用范围: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以引进富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辅;④录用程序:首先根据学历要求确定考核对象(学历要求为本科或研究生),再对考核对象进行政治思想、知识水平、新课程理念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包括面试、试教、试用等),确定录用对象,办理录用手续。
(二)培养目标
新教师经过2∽3年的第一培养期,达到我校“合格教师”标准:①能承担高中教学任务,把握教学内容,受到学生欢迎;②主讲校级公开课,积极参加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独立命题,并达到中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市级获奖或市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校级课题的研究;⑦能参与奥赛的辅导。
(三)培养措施
1、岗前培训:培训活动由教科室牵头,教务科、党政办、学生科、总务科和高一年级组配合。时间安排在每年的八月,以20∽25天为宜。培训内容包括:①介绍学校现状和发展规划;②介绍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③学习国家的教育法规;④学习高中新课程理念,参加学校、市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⑤组织专家讲座;⑥进行座谈会交流;⑦与各学科教研组长见面,安排具体工作;⑧新教师模拟上课,请评委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
2、构建师徒关系:新教师上岗原则上安排在高一年级任教,并担任一个班的副班主任。学校给每一位新教师聘一名班主任;聘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形成师徒关系,进行“教学传帮带”,具体负责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对新教师在德育方面要求参加相应班的班会活动、社会实践、军训、劳动和其他集体活动,课余时多下班了解情况,当班主任的助手和参谋;教学方面要求用新课程理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学期听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课50节以上,并且先听师傅的课再自己上课。同时指导教老师要不定期听新教师的课,检查教案并加强指导,教科室进行考核。学校为关心新教师的成长,在工作量上减半,听课计入总工作量。
3、加强考核与评价:教科室、教务科和年级组加强对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定期组织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十月中旬组织新教师教学比武,要求必须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对进步快效果好的总结成绩,予以表扬;对效果差进步又不明显的要帮助找原因,跟踪指导。见习期满以前(第二年六月中旬),由教科室牵头,党政办、教务科、年级组、教研组配合,组织系统的转正考核鉴定。基本程序:①新教师写一份规范的转正申请,认真总结自己在见习期间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效果,并填写好《转正申报表》;②教研组安排一次新教师教学汇报课,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新教师一年来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议;③年级组安排主持一节班会活动达标课,并加以评议;④教研组长根据评议意见写出综合意见报学校审批;⑤对不能按期转正的原则上进行调岗试用半年到一年,仍不能胜任新岗工作的按照《聘任制方案》处理。
4、搭平台促成长:新教师转正后参与聘任上岗。跟班上高二的原则上不安排班主任;留高一“踏步”的可安排担任班主任。要求新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学校以岗位工作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使新教师经过2∽3年的第一培养期达到合格教师标准。教科室每学期组织一次“争做新课程理念下合格教师的活动”、“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研优秀论文评比;教务科每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优质教案评选”;学生科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优质班会或其他活动课竞赛;工会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演讲、琴棋书画、歌舞和体育运动比赛;团委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书育人能手”评选活动。任教满三年仍达不到合格教师标准的,学校将按照《聘任制方案》予以处理。
二、骨干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合格教师经过3∽5年的第二培养期达到我校的“骨干教师”标准:①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工作居年级和本学科前列,受到学生好评;②主讲市级示范课,积极参加市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市级学科命题,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工作有特色,成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省级获奖或省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市级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市内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市级、省级奥赛奖;⑧有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的任职资格;⑨能胜任备课组长工作,能组织好本年级和本学科的教科研活动;⑩能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工作上尽量给予挑重担的机会,教学人员原则上跟班由高一到高三走“大循环”,并担任班主任。
2、充分发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都由学校聘请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进行指导培养。
3、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推荐外出学习,鼓励教师继续提高学历层次。
4、学校开展一系列教改、教科研、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各级教科研活动,对成绩显著者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奖励。
5、开展“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展示课改成果,展现教师风采。培养一批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新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把握最新的教育发展态势,在实践中总结出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体会和经验。
6、具备条件的可评选为“骨干教师”。
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骨干教师经过3∽5年的第三培养期使一部分骨干教师达到市级“学科带头人”标准:①教学特色鲜明,在本市具有较高知名度,教学工作居市学科前列,深受学生喜爱;②主讲省级示范课,积极参加省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省级学科命题和高考阅卷,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市级优秀班主任;⑤每年有教研论文在国家级获奖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省级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省内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省级、国家级奥赛奖;⑧有中学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⑨能胜任教研组长工作,能组织好本组的教科研活动和本学科的大型集体活动;⑩能指导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学校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严格执行培养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按期实现培养目标。
2、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都由学校聘请1名特级教师进行指导培养。
3、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要认真履行培养合同规定的责任,严格执行培养计划,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养、培训活动,在规定培养期内实现确定的培养目标。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①学校提供进修的机会,到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支持他们进修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②优先安排他们到新课改示范区学习新课程理念,负责在学校、市级、省级进行新课程改革培训和讲座;③支持参加省级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等活动,促进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科研和业务工作水平。
5、制定教研目标:在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和指导新教师方面发挥骨干作用,每学期最少主讲一次示范课;注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岗位上的培养,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6、具备条件的可评选为“南方中学的名牌教师”,特别优秀的可推荐参加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专家的评选。
四、特级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科带头人经过3∽5年的第四培养期使一部分学科带头人达到“特级教师”标准:①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深受学生拥护和爱戴;②主讲国家级示范课,积极参加国家级优质课竞赛,并获奖;③能参与国家级学科命题、高考命题和高考阅卷,并达到高等水平;④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省级、国家级优秀班主任;⑤出版与高中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专著、并担任该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每年有两篇以上科研论文在国家级获奖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⑥负责国家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在全国得到推广;⑦能负责奥赛的辅导,并获国家奥赛一等奖;⑧具有国家认定的特级教师称号,具有硕士研究生的学历;⑨能胜任教研组长工作,能组织大型教科研活动,在活动的计划制订、过程实施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⑩能指导学科带头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
(二)培养措施
1、设立校长专项基金。对取得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教师进行高层次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硕士学位,有条件的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或讲座活动,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学术层次和知名度。负责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进行新课程改革培训和讲座。
2、支持学科带头人争取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并为课题组开展活动提供一切方便。
3、必要时可适当减少他们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工作量,使他们在教改、教科研及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4、优先解决他们的办公及居住环境和条件。
5、积极推荐“学科带头人”中的优秀者参加特级教师评选,特级教师中的优秀者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专家的评选。
五、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1、请专家讲座
请专家讲座就是针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请教育专家、教学专家、论文专家、课题专家、命题专家等给教师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个思考的人才能够导思,一个学习的人才能够导学”。要能导学,聆听专家讲座,更新既有观念,开拓思维视野,是一种极佳的手段和途径。认真去感受专家名师的智慧熏陶和思想启迪,感受同伴间的火花撞击,会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思想的升华。当观念得以更新,视野得以开阔,联系教学实际,对照反思探究,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质的飞跃,从而提升专业水平,使教师迅速成长。
2、送出去培训
送出去培训就是通过到全国新课改示范区,甚至到世界各地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考察和培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我校,有利于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然教师出去培训后,必须要冷静地分析和总结,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开放的课堂放飞着学生的理想,我们教师也应同样伴随着开放而成长。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我校时,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走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开展研究,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精品”学校的未来。
3、通过各种课型的研讨、交流和总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学是一门学问,教师要能用自身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能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领悟知识的奥秘。
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推门课、转转课等课型,进行积极地研讨、交流和总结,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前进;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更快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有利于良好教学科研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教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通过各种课型的研讨、交流和总结,能给我们的身体注入新的血液,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加厚教学底蕴,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努力建构优质长效培训机制,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培训,积极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成长构筑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可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其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其广度上有与时俱进的宽广视野,在其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校内人力资源的最优化,为我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张萍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浅论
摘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全面实施,对教师队伍这支生力军的要求也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培养方法及建设评价等方面都应进行全面改革。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学生思维的启迪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而且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总体目标,着眼整体优化,着力素质提高,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师队伍建设
正文:
随着国家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教师队伍这支生力军的要求也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这使我们明确意识到教师身肩的重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学生思维的启迪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而且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总体目标,着眼整体优化,着力素质提高,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素质上看,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未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应有的要求,中老教师占比率较大,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症”。部分教师还存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新的教学技能、三笔、计算机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组成不够完善,缺少名教师。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还需加强。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和策略
一是完善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相关制度。学校要制订具体办法,把
教师为学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教学任务作为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学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要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
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定期开展教授为学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
二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推动学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
三是更加重视教学工作。要巩固教学在学校各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把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下面结合我校实际提几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学校根据当前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组织教师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思想道德方面的文章或人和事,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年保护法》、《安全法》等法律条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采用互动参与式与专题研训式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观看周弘《赏识教育》、魏书生《教育与人生》录相。必要时还要通过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法律意识,不断端正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为教育事业作奉献的师德风尚,形成依法制治校,依法执教的教师队伍。
2、围绕“从教为人民用真情,执教为学生用真爱”主题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以师德论坛为主,成立了师德论坛领导小组,将师德论坛与教育思想大讨论、师德教育、学习心得、征文活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层层发动、多方互动、广泛宣传,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学习宣传教育的热潮。总结、交流师德建设新鲜经验,研讨和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3、排查问题,落实整改。认真开展师德大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师德自查,认真排查行风、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方案。
4、认真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展示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行业形象。
5、制定并完善教师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制,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周进行常规通报,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成效,逐步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
6、通过评选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活动,树立一批师德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有计划的表彰一批师德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激励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
7、加大管理、督查、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教谋私等违反师德规定的行为,严肃查处;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一个重要参考内容,并与教师的职称评聘相结合。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1、鼓励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自学、进修实现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牢固练就扎实五项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说课评课、电脑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使每位教师都能练就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课件;上好一堂学生满意的课;写出一篇内容丰富的教学论文,坚持自练、培训、教研、比赛、展示五位一体的原则。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3、开展课题研究。以抓课题研究为重点,强化教科研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导向与动力作用,提高科研绩效。引导教师以教学实际问题生成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课例研究为载体,全员参与,以研究需求实施培训。
4、组建教师团队,分层提高。通过起步型、经验型、骨干型、研究型团队的建立,为教师发展定向;开展校本培训,为教师奠基,继续实施教师读书行动计划、专业成长规划、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让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校本评价,为教师喝彩,注重评价指标的层次性、目标的发展性、方法的多样性,实现过程的民主。
5、开展教师读书成长活动。把读书成长活动与教师基本功结合起来,向老师提供丰富的教育书籍,学校买一些,与其他学校借一些,为老师提供优惠便捷的借书服务;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以活动为契机,引领和推动我校“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的创建工作。
6、加强过程管理,实现课堂创新。通过狠抓教学“六认真”,达到“三让”、“七放手”(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结论或中心思想放手让学生概括,学习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呈现课堂新景观。
7、加强教学思想监控,健全监控体系。通过对备课、上课、考试和发展有差异学生的监控,举行“教学开放周”、“最满意的一堂课(案例分析)”、教学经验推介会、“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等系列活动,开展丰富的学科学习活动,并以“喜报”的形式告知家长,努力形成“教师自控、教研组互控、学校调控、社会协控”的运行体系。
(三)加强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1、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学校领导每天至少和一名教师进行一次交流、每天至少发现一处工作亮点、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教研活动、每周至少听评两个年级的一节课、每月至少创新一个工作思路。
2、实行中层干部轮岗锻炼、失误诫免、签订部门管理目标责任书、部门周工作汇报、行政值周日记等制度,完善月绩效考核、定期述职、满意度测评、综合考评的校本考核机制,通过“深入一个班级、上好一门课程、参与一个教研组活动、带好一个年段、管好一个部门”,最终激活学校的生命力。
(四)进一步完善教研组文化建设。
1、继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探索”的主题研讨活动,关注课堂教学,搭建一个和谐、平等、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2、完善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教研分单双周进行,活动形式多样,注重教研实效,逐步建立读书分享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周评课制度、中层蹲点制度、教研沙龙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开展“八个一”活动,①每学期写好一篇教学论文或学科总结;②每周至少听、评课一节;③每学期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完成至少5000字的读书笔记;④每周上交硬笔与简笔画作业各一张;⑤每学期在教研组上一节优质公开课;⑥每人研究一个子课题;⑦集体备课中至少主备、主讲一单元的功课;⑧每学期编写一篇优秀教案。形成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达到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培养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
优先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听课、参加研讨会等),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开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探索”骨干教师论坛系列活动。(上示范课、评课、进行教材分析、作专题讲座等),发挥示范作用和提高影响力;建立校级骨干教师评比制度,每学年上一节示范课、出一份高水平的试题、写一篇高水平的论文等。加大骨干教师奖励的力度,使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一腔净水涤尽人间丑恶,三寸粉笔拯救社会灵魂;从教为人民用用真情,执教为学生用真爱!这就是未来教育所需的队伍,新课程背景下所需建设的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教质量的根本保障2012年04月20日15:04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努力探讨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世纪之交,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名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并从中归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
最早进行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他们把教育模式定义为:“主管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选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然而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立教授主编的《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教学模式则被认为是“考虑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概念,用以解释师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运用教学材料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学生所学的内容。”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也有着一些各自的解释,但含义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属于教学过程范畴、教学结构范畴,教学模式是方法、是策略,是一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统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生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产物。
二、问题的提出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人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所在,不能轻易抛弃,但必须看到传授式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模式而神化。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授式的缺点,用传授式同样可以上出精彩的课,但教师不是只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2、新型教学模式。即“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
就教学工作而言,面对新形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另外,此项研究对于我们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寻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能参照的标准样式,也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使其稳定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且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攀枝花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研究新课程背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实施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把握教学规律,丰富现代教学理论。
(2)立足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主体行为和学习的规律,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教学途径,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研究的内容:
(1)针对攀枝花中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2)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攀枝花中学为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法(亲身教学和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比较法(比较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影响)、表列法(将所得数据通过表格列举出来),内容分析法(分析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结果)等。
4、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是我们教育方向学生的实习时间,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机会。
5、研究的人员:XXX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三班英语教育方向全体学生(总共10名)。我负责领导研究策划活动,其他九位负责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搜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及教学内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最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研究人员在班级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并适时记录总结。
第三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践所得数据用表列法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成果预计
1、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了解其构建,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2、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主题发展指数良好,参与研究人员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
七、研究的经费
制定计划表格、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过程所需的费用合计约500元;研究期间研究人员的生活所需费用合计约5000元;其他相关费用约500元。此次研究所需费用总计为6000元。
第五篇:关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背景分析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不仅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主要表现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农村新教师补充途径受阻;城市教师资源相对过剩,但向农村辐射与交流的机制脆弱。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巩固“普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极不适应。正是基于此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专项课题研究,希望以此为重点,带动区域内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工作基本情况
本课题是关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运用型研究。针对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薄弱这一现实问题,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教师个案研究,揭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在教师特征、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区别于城市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成长规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小学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实施过程
研究主要依据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依据:政策法规依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引导、教育学依据、系统论的依据。实践依据:我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非常关注,对科研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教师也受到了一定的培训。学校领导特别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这为教师们科研素质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在行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水平。此外还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国内外有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研究的资料,经汇集筛选后,选取适合校本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2)调查法:用问卷、谈话等手段了解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困惑和需要。
(3)系统研究法。以教育哲学、系统论、协同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突出培训目标,整体构建运作体系,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构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运作体系。
(4)案例研究法:结合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和形成的个案,选取富有典型性的事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技能。
(5)经验总结法:适时适度到外地参观学习,不断总结借鉴他人经验。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总结自己培训、管理、研究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不断锤炼和推介,探求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措施和方法。
四、研判与思考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1)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查表明,被调查教师平均年龄46岁,平均教龄28年。这反映出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从教时间较长,进入了职业高原期,应继续进行能力提高培训。村小的教师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整体素质偏低。表现在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职业技能薄弱,不能针对教育现象中的某些问题进行选题,开展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有的甚至连传统教育中的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等等,还没有做正确、规范,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可想而知。
(2)教师质量下降,数量上超编与缺额共存,人才溢流问题严重。自1985年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之后,我国就开始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学历不合格的教师比率仍然不小,并且达标率的上升比较缓慢,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学历的达标率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不合格的局面。而且从另一方面说,这种形式上的达标并不代表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些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仍然是有名无实。(3)专业发展。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且还因为当前教师待遇的不高而满腹怨言。他们把教书更多地看作是“混日子”,每天上完规定的课程,剩下的时间一般会帮助家人做些小生意,还有些就是与麻将和扑克为伍。教师职业道德危机潜伏,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也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非所学”现象普遍,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不配套,尤其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不足,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一个专业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农村小学教师的创新意识薄毕弱,科研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鼓励和支持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进一步关注农村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利用远程教育网组织农村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城乡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农村小学教师应该进行自我培养和提高研究,包括:自觉融入科研管理网络、自觉寻求发展提高平台、自觉反思改善教学行为。
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研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参与教研转化为日常规范,联系实践,发展为本,促进教师的发展性素质显著提升,营造成长发展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全力打造适合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环境,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
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目标和策略研究应该做到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学历培训型向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创新型培训转变,以人才成长规律来规划教师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