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04: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05-15 00:12:15| 分类: 总结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讲话中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的关键落实在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上,要求教育要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也明确提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新时代的要求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改革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注重知识构建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有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又有注重个性发展的有效课堂,但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及教师观念落后的影响,目前仍有大多数教师摆脱不了课堂教学的概念化、模式化和陈旧化,课堂教学打着“新课程理念”的幌子,却实施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方法单调、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受到破坏,课堂学习低效。有的学校和教师热衷于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补课,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教育的现状,体现了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特色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又诞生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

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等。

国内,受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影响,不少学者和教授也着力于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叶澜、裴娣娜、余文森、黎奇、崔允漷等。从研究发展的总体形势看,人们越来越关注有效教学的实施,注重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学习

方式及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相统一。

2、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积极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

义的主动构建者。

3、叶圣陶全面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论。叶圣陶认为:一堂课的微观设计,要照顾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发展滞后的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关心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教师传授知识应符合学生需要。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

教学因此诞生。

5、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多年来,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形式,教师充当传声筒,学生成为接收器,“填鸭式”课堂教学仍旧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呆板、僵化,没有生气,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急需改革,需要寻找能有效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长期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促进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向课堂教学研究者转变,让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

生互补”,这样更能有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堂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效性教学研究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学生有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为课堂学习的探讨者、研究者,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快乐、幸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

高,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能够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就会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能够着力从三维目标上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学校教育就能得以

长足性发展。

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已提出多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现实教学中大多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出现的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缺是昏昏欲睡的情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把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

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社会、家长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上,更主要的是优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优质、高效、高境界的教学要求,它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要思路重在课堂,分别从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教师备课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等方面去实施研究,进而去构建融合新观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1、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分析是为了找出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做法和影响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弊端,把握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及存在的主要问

题,能有针对的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

2、重点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教师有效性“教”来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从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等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的方法、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及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策略(教师的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研究分析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注重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

思和评价。

3、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主要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重点开展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他要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进而达到课堂有效性教

学的目的。

4、研究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就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性评价的策略,通过研究教师发展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及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1、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弊端进行研究分析,探求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其次,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以理论为指导,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来指导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力争有创新,有突破。最后,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分析边总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策略,积累丰富的课堂有效性教学经验,同时探索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方法和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资料建设。

2、研究方法。(1)、文献学习分析法。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各地在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找到支撑、找到依据,为研究做好理论指导。(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方法方式的观察分析,通过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等途径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采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

效性方法和途径。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研究及时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对资料进行分析总

结,找出研究的规律和研究的成果。

(5)个案分析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而言的,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

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3、研究的过程及步骤。第一阶段(2010年9月——12月)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各方面因素,分析课堂有效性教学和无效性教学的特点,借助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撰写方案,确定子课题,成立组织,明确分工,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开展下列具体研究。①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听、评、教活动,编写典型教学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②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性研究,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和编辑。③建立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对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完成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编制。④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可行性报告。⑤根据研究形成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和学生有效性学习评价制度。⑥根据不同阶段的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作出阶段性研究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1月——6月)总结、结题阶段。对不同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档,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鉴别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以至全县进行推广。

七、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为了加强本课题的组织领导,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工作领导组及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及工作职责。

课题工作领导组:

组长:权循熙(校长)

副组长:冯立龙(分管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

成 员:李广宏(教导主任、课题负责人)、邵永连(教科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和彬(政教处主任、课题组成员)、王朝政(教导处副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忠华(教科

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

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冯立龙:负责课题的论证、方案制定,负责课题研究的统筹安排及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的调查研究,对课题研究实施全程指导、监控和成果汇总。

李广宏:负责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工作实施。邵永连: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工作实施。

王和彬:负责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研究的工作实施。

王朝政: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及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实施。

王忠华:负责课堂有效性教学手段运用的研究工作实施。

吴化运、谈宗淮、张勇、陈多廷、方良淑及各教研组长参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工作。

八、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给予充分的支持,保障课题研究 的顺利进行。学校先期投入一批经费购买相关资料、文献书籍,再者在具体研 究中投入经费作为研究人员津贴,对研究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推动学校教科研

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九、预期成果

经过研究实践可能形成下列预期成果 a)课堂有效教学案例、教学实录。b)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总结报告。c)课堂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e)课堂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f)课堂有效性教学优质资源库。g)阶段性经验总结和终结性研究报告。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实验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在时代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中,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明确提出了教育界及全社会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造就高素质人才。新的时代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这些新的时代要求与传统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变革。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十五”期间,在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引领与帮助下,绣林小学的领导和实验老师艰苦探索,积极开展了“新时代生活教育”课题实验,本着“为儿童生活而学,为儿童生活而教,为儿童生活而教育”的课题指导思想,以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为宗旨,建立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育策略,形成了以“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为理念,开辟了“生活德育”实验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让学生在“玩”中悟道理,在“活动”中学做人,让德育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另外,我们以“新时代生活教育”理念及叶澜教授的动态生成理念为指导,探究出了“积淀底蕴——参与体验——总结提高”的研训结合的动态校本培训模式。教育科研使我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逐步得到增强,郑爱枝、付金蓉、喻长玲、杨慧琼、瞿文杰、袁玉和等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在不断推进新生活教育实验的同时,绣林小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但由于体制的转轨及新旧领导的更替等因素,我校课题实验工作终止了近两年。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为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土壤。首先,处于时代潮流中的教育,在无数机遇和挑战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在这鼓舞人心的新形势下,我校又迎来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科研的新校长,这些给绣林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新的背景下,绣林小学“十一〃五”课题实验将在总结“十〃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更深层稳步迈进。

2、问题的提出

要稳步推进课题实验,必须把握住实验课题在新时期的方向和重点。即:“十五”时期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新形势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构成的问题框架。

“十五”期间,我们运用“新生活教育”理念,构建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主导为特征的训练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已初见端倪,但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课堂的组织与事实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浮于表面,甚至有为探究而提问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课堂出现失控和低效现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学过程能有效地顺利完成,是新课题实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当我们用理性审视新课堂,发现课

最核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会通过大量的培训活动,让教师逐步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其次是实践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篱”与新课程理念的“迷雾”,从而满足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需要。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让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复合型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各种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学校的内涵的提升和品牌特色的建立,其根基在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追求。只有课堂呈现高效状态,学校的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必须通过课堂实践得到落实。理论和实践如何有效结合,我们应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作深入研究和剖析。作为一线教师应需要解决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现行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消除偏颇,增强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避免无效和低效甚至负效教学。

5、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社会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

3、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研究:“优化课堂预设,促进精彩生成”为子课题的集体备课研究。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包括:

①优化课堂结构策略; ②师生交流对话策略; ③艺术化的板书设计策略; ④管理评价策略; ⑤有效的教学方式策略; ⑥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包括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②有效的学习方式策略;

③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④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4、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现状我们主要探索以下原则: ①低耗节能原则

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既不能掠夺式使用,更不能无限地开发。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 J.B.)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学习程度”(degree of learning)的一般公式:学习程度=f(所花时间/所需时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时间是影响学习的变量,而不是常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要求大力缩减“所给时间”。用好“所用时间”,增大“所得时间”,低耗费,降低师生双方学习能量的耗费。

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臵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和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其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念。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

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点以远)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图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

0从2011年1月开始,我们的实验进程初步拟定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与华中师范大学指导教授取得联系,确定课题,聘请郭元祥教授进行课题相关理论指导。

第二阶段:实验前期工作(2011年6月—2011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建立健全的研究组织管理制度,课题实验正式启动。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并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重点研究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撰写系列阶段研究论文及研究分析报告。

第四阶段:深化实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深化总结,提炼实验案例,集中问题,形成专题,继续深入研究。

第五阶段:课题总结(2014年9月—2014年12月)。形成研究总报告,拟出专著和案例集,组织实验研究的相关阶段鉴定。

3、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领导小组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赵本中学 课题组组长 王玉国

我校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于2010年4月由县教科室正式批准立项。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今天正式结题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一名站在中小学教育前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地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

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培训方面。因过分强调教师培训的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培训。显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的课堂徘徊于传统课堂的“囹圄”之中也视为正常,教学中难免会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无效的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本课题,站在一定高度,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一次较深入、透彻的调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并能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期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差异性,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教学中易出现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其判断依据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更

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获得高分的“书呆子”。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目前,对当前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了解、分析。当前,作为一线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积极探索和改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有效地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现象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实验区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各年级学科。课题实验区的主区域为赵本中学的各年级段学生,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到全县各中小学校

四、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及主要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

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有效教学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B.A.苏霍姆林斯基智力理论。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作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

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新课程的倡导者宣称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又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强调“合作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十五”到“十一·五”学校在高平台上发展,教师在高品位上提升,学生在高素质上成长。

具体目标:(1)使各学科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2)全面提高各科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设计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内容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估研究。其中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

2、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师上课策略的研究: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

3、提高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激发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学习方式子课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资料分析,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性教学案例集),经验总结(面向市县开展课题研究汇报活动、整理课题过程资料、总结提炼策略方法、完成结题报告力争完成一部课题研究专著)。

八、研究步骤设计

本课题研究步骤:先分各学科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2010年4月~2010年9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010年9月~2011年3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011年3月~2011年9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2011年9月~2012年4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九、研究的主要过程

2010年4月~2010年9月,开题论证阶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我们深入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然被制约着,得不到培养和提高。群策群力,针对教师如何有效教,学生如何有效学,将课题定位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课题工作组专门召开了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新课程背

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方案》,初稿形成后,我们再次召开会议,在会上大家发表了对实验方案的意见,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会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然后在县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构建了实施目标体系,确立了课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

2010年9月~2011年3月,课题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确立重点实施目标,学习并吸取名师的宝贵经验,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本课题共设置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等子课题,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个月的工作。

先后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在理性实践中前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等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2011年3月~2011年9月,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

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素材的收集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1)营造交流氛围,扎实开展研究

邀请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来评价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探讨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举办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大家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畅说欲言,气氛相当热烈;分享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研究体会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为课题研究丰富了资料。(2)开展课堂实践,构建有效课堂

课题组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常开设校内研究课,课题组教师首先带头进行课堂展示。围绕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课堂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课堂教学风采,课题组教师的引领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组内成员围绕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这种同伴互助式的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起到了及时指导的作用,也极大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形成了高质量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大大降低了低效课堂的出现。如此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但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2011年9月~2012年4月,这一阶段为全面总结阶段。参加研究的所有人员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获得了我们预期的大量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论文获奖情况:

王玉国论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论文《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性》;

王连福论述高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政治课堂最优化》;

马福佑论述从学生兴趣入手多层设计有效价课堂的论文《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赵鸿雁论述从学生兴趣入手提高效率的论文《施英语趣味教学 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

钱长行论述合作教学及教学一体化的论文《谈合作教学与思维激发教学》

赵约松论述有效结合新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论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科研获奖情况:赵鸿雁、马福佑获2010,赵约松获2011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王玉国获“265工程”优秀学员、班主任论坛优秀奖。课例:多人次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及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在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各年级学生的评教评学中明显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

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教学案,教师能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③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5、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五个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对教师的四方面要求——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

高质量教学案编写的基本理念:一主线——以问题的创设、探讨、解决为主线设计各环节;两个原则——心中有人、目中有纲;两核心——能力核心、落实核心;五要素——学法、教法、知识、技能、提升;五模块——预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疑、重点提炼、应用落实。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组织形式——备课组合理分工,合作备课,协同施教,优势互补;活动形式——做到“三落实”: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主题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与难点,统一教学提纲,统一例题与作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要“六备”:即备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活动方式——集体备课应包括“合(集体决策)、分(自备、主备)、合(达成共识)、分(体现个性)”四个步骤,四个过程缺一不可;教学反思——一课一反思,每次集体备课首先讨论交流教后感,对教学进行集体反思,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课题研究的设想和打算

在今后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究,并逐步推广有效教学模式,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从2003年 9月起,我们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继续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实验推进的规范、有效,市教育局推出了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吴江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意见》。该意见提出:“本学期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的主题,上下联动,求真务实,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相关领域的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发展效益量化,是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关注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大家普遍的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那么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1、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关注下面的一些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粗看好象是属于理念层面的东西,其实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只有这样,他的教学的定位是高屋建瓴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人发展的学生,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我们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是分科的课堂。

2、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套酆峡悸堑慕峁K煌诠こУゴ康纳б妫膊煌耆韧诨ㄗ钌俚氖奔淙〉米畲蟮男ЧK惺钡淖叛凼且缘模乔币颇模侨笪锵肝奚摹?BR>

3、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地关注量化

课堂教学的目标尽可能的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

二、重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的四个抓手。

研究新的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主要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既如何使我们的课堂要变活、变大、变新。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做好:

1.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效能的检测纬度上,它可能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重方法的选择,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完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为此,我们不妨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有关的探索。

(一)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某学科的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始终热情的干预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和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要留意:

1、当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都应该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能对它草率地瞧一眼,随便来个评价就草草了事。在语文或者外语课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交际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完成的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这一点,我想很多的老师都给予忽视了,认为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要适时的和学生交流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利于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技能。

2、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皮亚杰认为,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演化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强化这种内化的意识,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3、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实效性。有的老师认为,对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有一位老师执教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伊始,让学生分组重复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海洋给人类提供„„”,直奔主题。接着,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指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述,多名学生交流后,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说,再指名说,让学生在反复说中掌握课文内容,积累文本语言。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还是按上面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说,最后,让学生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述。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之所以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是因为()。这一环节花时较多,每一点都要让学生先做准备,再指名学生说,再让学生一起说,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步一步落实得非常扎实,层层推进,以少聚多。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热情的参与,师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是非常有效的语文课。

(三)在课堂上的民主管理、有效监控和积极维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要使我们的课堂取得明显的成效,就要求我们作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路人的教师采取一些充满智慧、充满民主的管理、监控方式,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好的达成。1、民主的教学过程全程管理。

采取什么方法,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具有民主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老师一定会在课的开始阶段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管理好的。当然,在现在的课堂上你不能排除学生的恶作剧的开演。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美丽的恶作剧

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第一节课我讲试卷,在黑板上写了很多的板书。

第二节马上就要上了,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屋里唧唧喳喳的说笑,看看每一个学生脸上那丰富的表情,我知道准是有什么可笑的事;不料当我走进教室时,顿时笑声四起,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诧异之际,扭头看黑板,只见上节课板书没有被擦净,剩下的一些字连起来,可以念成:“威胁 阿 康”、“斩 康 绅士”。哦,明白了,有学生搞恶作剧。上节课我写了很多字在黑板上(生字里有“威胁”“绅士”“康”是我比较“健康”和“慷慨”的“慷”的时候写的,“斩钉截铁”取了一个字),有人“断章取义”,擦黑板时,故意留下这几个字。谁弄的?我扫视了一眼,哈哈,准是那个笑得很拘谨的男生王津津。

怎么办?由此打住,还是„„?

“呵呵,谁写的?”

大家哄堂大笑。有人说是王津津。

“哈哈,威胁我?谁敢威胁我?”我装腔作势道。

“好了,谁先威胁我一次?有没有敢的?”

“我先来威胁你一次”说话的是个男生,“要是我今年考不好,康老师你小心下学期我缠着你给我补课!”

哈哈„„我也笑了。

“我来,康老师,下次再来了稿费,要是不请客,我可是要抢的,是不是同学们?”

呵呵,还带煽动的呢,我连忙承诺:“下次请大家吃花生、瓜子。”

“那么威胁的意思是什么呢?谁说说。”

“就是吓唬别人,让别人去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是利用自己的势力,让对方去做一件事。”

“就是胁迫别人”

„„学生一口气说了很多。

“大家说的不错!”

我故意把“斩康绅士”的斩用身体挡住,“请同学们念这几个字!”

“康绅士!”

“哈哈,你们夸我是绅士,这个我愿意听,再说一遍!”

“康绅士!”

“我绅士吗?我哪里绅士?你知道什么是绅士风度吗?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有修养。”

“绅士风度是说人举止文明。”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潇洒。”

“谢谢你们夸奖我啊,我好好高兴呀!”

哈哈„„笑声掩盖了上课铃声。

“这样你们用上‘斩’‘康’‘绅士’这几个字说几句话怎么样?谁先来?

“话说民国某年,一位姓康的刀斧手,在菜市口斩了一位无恶不作的绅士”

“你这么一说,还有点说评书的味道。”

“我来,康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我是绅士!’”

“啊?我什么时候这么斩钉截铁过?再来”

“推出去斩了,康大人一声令下,绅士人头落地!”

“别光说这个,换换!”

“我说,我先斩后奏,在康老师安排劳动任务前就干完,我是不是有绅士风度呀?”

哈哈„„大家都笑了。

我拿起一支粉笔,在那两行字的后面添了几个字:

“威胁阿康是可以的”“斩康绅士是没有人上课的”

哈哈„„

“我们接着上课!”

“起立!老师好!”

这是一则发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的案例,教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诗意的。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些生成性的东西,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把一桩令其他老师头疼的恶作剧处理的如此美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课的进行过程是一堂课的关键内容,而学生又往往在保持注意二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魂不守舍”现象。教师要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有效管理课堂,让学生的良好状态保持到下课铃响。在课的结束过程,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不仅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2、有效的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在课堂的进程中,当给学生提了问题或者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头语言的交际练习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的持续的监控显得很及时和重要。我们的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提醒某些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和作业顺利进行。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教师走到他们的身边时,他们有时却会向老师则大胆求教。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对教学过程的持续、有效的监控是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3、长久的教学过程情绪维持。

积极的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所有学科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现在倡导利用现代媒体,就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生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们的老师也要学会适时地变换练习方式,能让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不累,学习不烦。当我们看到学生作业的优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会增进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的是否高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崇尚很强的教学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只有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最后才会突围,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因为哈葛利斯讲到合作教学文化的特点时指出:精神支持、增进效率、改善效能、不断改进是合作教学文化层面的基本特点。而对于对话文化的形成,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教学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所以我们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不得不对这些层面作些深入的思考。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课堂上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泰兴市大庆路小学课题组

课堂教学是开展学校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的《数学课堂上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就是通过以研究的方式去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作些探索、探究,以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本课题的价值定位。本课题于是2011年9月开始研究,预期到2014年6月结题,历时近3年。现将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评价机制的运用、组织调控课堂等方面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试验班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教学成果,展开教学,推动我省教改的深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2)探讨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性的教学行为,即如何开展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激励,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积极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差异教学,使全体学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5)研究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并要求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进行学习记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把教学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结论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师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观念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2)及时总结经验,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教学的实际,走进学生学的实际;同时要求各年级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加强课堂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分析前一阶段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讨论交流今后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和做法。此外,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沙龙”等活动,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借鉴成功课题组好的做法,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课题组活动开展情况

(1)2012年9月,制定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和主要研究措施)。

(2)2012年10月,学习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2012年10月,开展有关有效教学专题理论学习,主要材料有《有效教学的策略》、《关于“有效教学”若干问题之浅见》、《有效教学视野中微型课题研究》;

(4)2012年11月,本课题正式开题。

(5)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共开展了四次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先后学习了《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等文章,王黎、刘伟、何春华、刘建新、封云华、周阳老师围绕我们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分别执教了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五年级的《认识分数》。其中,刘伟、周阳老师还对城区教研中心的老师上了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好评。

我们还进行了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每个备课组集中讨论,统一题型,每天课前利用三四分钟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进行了统一的抽测,研究学生考试的成绩后,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统一了全组成员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参与科研活动的自觉性。⑴通过对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系列专题理论文章的学习,使全体成员认清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等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全体成员参与研究的自主性。

⑵分层次要求和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位成员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分层次确定目标和要求:新参加的教师——着重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要求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学科组子课题的某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以提高他们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让他们自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打出旗帜。

2、积极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组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抓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变习惯性接受为理性思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

3、全组成员课堂有效性意识明显增强。

⑴集体备课的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增强。各备课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备课地点,由主备人结合知识点谈重难点确定、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方法、课堂实施程序以及知识应讲授深度、例题选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同备课组的其他成员肯定优点,同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部分备课组提倡课后备课,鼓励教师以创新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缺陷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⑵课堂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①课题组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抓各项实施措施的落实。

②重研讨:听课前,听课者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的要求;听课后首先听取授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教改研究思路的阐述,教学各

环节的设计意图,从中能发现老师独到的见解,对其他教师启示很大;然后再由听课者向授课者反馈听课的意见或建议;最后大家共同研讨,肯定好的做法并进行适时总结进行推广,同时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③促改革: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即新教材中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知识要点、教学提示和背景知识,而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材料,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要求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自拟教学目标,增删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⑶部分教师注意记录、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新设计、教学个案、精彩片断、教案简历、反思日记,把教育教学中实践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4、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近一年来,课题组研究教师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在泰州市教研室举办的教学设计海选过程中,我,刘建新,封云华、叶新民分获一二三等奖,我还在泰州市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30多名学生的数学科普小论文在江苏省《小数报》杯比赛中获奖,薛跃东、刘建新、封云华三位老师获指导奖,近10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客观上讲这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繁忙,有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淡薄,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关。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习,注重正面引导。通过有关理论和教师个人成功案例的学习,使得教师明确加强学校科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参加学校科研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只有通过亲身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才会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个人的快速成长。

2、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还不够明确,以至于研究工作处于表面化、浅层次阶段。改进措施:加强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常用方法;发挥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以他们研究的成功案例作经验介绍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使得课题组全体成员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以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改进措施,加强正面引导,要求有作为的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理论认真进行反思,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和富有个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四、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1、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继续开展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

教学实践需要先进的理论支撑,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目前比较成熟和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让全体研究成员深刻理解诱思教学思想论、准确把握实施探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和要点、从而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2、2013年9月至12月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收集、整理各子课题的研究材料。

(2)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汇编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师获奖证书集和优秀“教学设计”集。

(3)完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